重庆忠县东周时期巴文化墓葬浅析
朱永禄
(重庆市合川区文物管理所,重庆合川401520)
摘要:忠县是商周时期巴国腹地。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建设,考古在忠县地区发掘出了一批东周时期巴人
墓葬。这些巴人墓葬形制除自身土著文化风格以外,也受到了来自东边楚人丧葬习俗的影响。一种狭长形的土坑
墓当为巴人墓葬,而那种稍宽的墓葬则与楚人丧葬习俗有一定关系。巴人墓葬中随葬陶器,数量少,种类也较少,
组合主要为罐、釜、豆,青铜器较少,主要是青铜兵器。据发掘的东周时期墓葬统计,这里多为战国时期楚人墓
葬,巴人墓葬数量白眼狼比喻什么样的人 少于楚墓。从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器物可辨别是巴墓还是楚墓。同时,从数量和规模来分析,战
国时期楚国势力已经到达忠县地区。
关键词:忠县;巴人;墓葬;考古发现
中图分类号:K92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4)03—0070—07
近二十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重庆忠县地区
的文化遗存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
大批东周时期墓葬,然而,据目前所公开出版资料
统计,巴文化墓葬不足5O座,数量远不及该地区发
掘出土的楚文化墓葬。据《华阳国志・巴志》关于巴
国疆域记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焚道,北接汉中,
南及黔涪”。从这个范围看,忠县应地处巴国腹心地
带,但是,地处巴国腹心地区的忠县在东周时期为
什么发现的巴文化墓葬在数量、规模、形制、随葬
品等都不及同期的楚文化墓葬呢?这种现象对于研
究该地区巴国势力逐渐衰退、楚势力向西,巴楚文
化交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本文就忠县地区考古发
现的东周时期的巴文化墓葬的资料情况来谈几点认
识
一
、巴文化墓葬的发现情况
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忠县地区共发现巴文化
墓葬6处,6处墓葬除老鸹墓地在长江东岸以外,
其余的多集中分布在长江西岸忠县县城东北约3公
里的长江与 井沟交汇处的台地与山坡上,以及在
昝井沟内约5公里的中坝遗址中,墓地的海拔高程
一般都在145—170米之间。现我们根据墓葬的时代
(见表一)先后将这些墓葬的资料情况简单介绍如
下。
1.瓦渣地遗址中墓葬
瓦渣地遗址位于长江左岸的第二级阶地上,属
重庆市忠县城关镇红星村四组。遗址海拔高程145
米 165米。范围约15000平方米。1997年、1998
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对瓦渣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清理东周时期墓葬5座。5座墓葬皆为狭长方形土
坑竖穴墓,长除M5为3.86米0.86米以外,其余4
座(M1 M4)长在1.45米~2.05米之间,宽在0.55
米~0.70米之间。墓葬都较浅,残深0.10米~0.53
米之间。5座墓葬中4座(M1、M2、M3、M4、M5)
方向基本一致,大致为东南至西北走向。葬式均为
仰身直肢葬。墓葬中随葬器物,除M1放置铜剑、铜
戈、磨石、绿松石各1件外,其余皆无随葬品。…
2.中坝遗址中的墓葬
中坝遗址位于忠县县城正北约6公里 乍井河两
岸的台地上,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1997年,四川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
掘东周时期墓葬22座,这些墓葬都集中分布在发掘
区的东部,包括有土坑墓20座,瓮棺葬2座。土坑
收稿日期:2014—03—12
作者简介:朱永禄(1985一),男,重庆合川人,重庆市合川区文物管理所工作,研究方向:三峡地区巴文化。
70
重庆忠县东周时期巴文化墓葬浅析
墓中大多数只发现零星人骨,有的甚至未发现人体
骨骼。均放置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多为圜底器,
部分墓葬中伴出石器、骨器、铜兵器等。发掘报告
中介绍的2座墓葬(M11、M28)尺寸分别为:M1l
残长1.8米,宽1.2米,深0.20~0.25米;M28长
1.10米、宽0.6一O.74米,深0.25米。M11为仰身
直肢。瓮棺葬墓(M9),墓坑平面呈椭圆形,弧壁,
圜底,长径1.32、短径O.88、坑深0.8米。葬具为
一大口瓮,平置于地。瓮口径29.6、底径16、高52
厘米。瓮棺内有一幼儿骨架,随葬品有铜饰件3件,
牙饰2件。[ ]
3.杜家院子遗址中的墓葬
杜家院子遗址位于长江左岸的第一级阶地上,
西傍忠县县城新区。北与瓦渣地遗址紧邻,海拔高
度140~160米。遗址范围不大,面积约2800平方
米。2002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
了考古发掘,清理战国、西汉时期的墓葬6座,出
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属于东周时期巴人墓葬1座,
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296。。墓口长3.06、宽
1.94、残深0_3—0.5米。人骨已腐朽。葬具为单棺,
棺长约1.94、宽约0.74米,残高0.05米。随葬器物
6件,除1件漆木器随葬在棺内外,其余的均随葬
在棺的一端。2件漆木器,4件陶器(圜底釜)。[3]
4.崖脚墓地
崖脚墓地位于忠县县城东北约3公里的善井沟
口处的山前缓坡状台地上,墓地总面积约48000平
方米,海拔高程140~170米。1997年11月至1998
年1月,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北京大学考
古文博学院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东周
时期楚墓l9座,巴墓3座,另有汉墓7座。3座巴
墓,墓坑较小,狭长形,无葬具或仅有棺,长在2.55
米左右,宽约O.8米左右(其中一座宽1.60米),残
深0.29~0.90米。墓内都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
有釜、盆、豆等,另有铁剑l件。[4J
5.罗家桥墓地
罗家桥墓地位于忠县县城东北约4公里的长江
边的一台地上,南隔一冲沟与周家院子遗址相邻。
墓地面积较大,东部地势较平,从中部始向西逐渐
上升。海拔高程150~160米。2002年,成都市文
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发现墓葬
9座,其中2座砖室墓,7座竖穴土坑墓。M15为战
国时期巴人墓葬,东南至西北方向。长2.5、宽1.05、
残深1.05米。墓葬头部有一小龛,突出于墓圹之外,
龛内放置随葬品。墓底部有熟土二层台,葬具不明。
随葬品皆为陶器,组合为豆、罐、盂等。【5】
6.老鸹冲遗址中的墓葬
老鸹冲墓地位于忠县县城东北约30公里处的
长江左岸的冲击台地上,面积约7万平方米。2001
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
共发掘墓葬34座,包括有土坑墓和砖室墓,其中有
8座属于战国末期至两汉早期墓葬,均为长方形竖
穴土坑墓。发掘简报仅只介绍了其中的BM7的资
料。墓口长3.7、宽1.7、深2.78。葬具为一椁一棺,
腐蚀严重,椁呈“亚”字形。有男性仰身直肢葬骨架1
具,保存较好,头转向身体左侧。器物均放置于头
箱内。随葬器物陶器有豆、釜、圆肩罐、盂,铜器
有铃、印章、璜形饰、玉石器等。[6]
通过对忠县地区巴文化墓葬资料的介绍和整
理,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该地区东周时期的巴文化墓葬多分布在
长江西岸的台地、山坡以及河流交汇处,并多集中
分布在中坝遗址、崖脚墓地,老鸹冲三个地点,其
数量占总数的近85%,其他几处地点均只有零星分
布。
第二、部分墓葬形制与楚墓相似,但从其随葬
品看又属于典型的巴文化;有些墓葬形制虽说为典
型的巴墓,但出土器物又含有浓厚楚文化风格。据
考古发现,忠县地区崖脚一带墓地发现的一批楚墓
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分布于最西端的楚墓群。 7]这
表明楚人已经进人了巴人的腹心地区,说明当时的
巴人和楚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巴文化与楚文化
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第三、就随葬的器物类别而言以陶器为大宗,
主要有圜底罐、尖底盏等,同时也伴有少量的青铜
兵器、铁器、石器、玉器。从器物的形制上看与巴
县冬笋坝墓地、[8J涪陵小田溪墓地、[gJ万州中坝子遗
址 UJ等地出土的器物十分的相似。但德川齐昭 是,我们发现
忠县地区的这批巴文化墓葬中的随葬品有着自己的
特点:数量少、形制简单、种类少。
第四、忠县地区巴文化墓葬数量远不及该地区
发现的楚文化墓葬数量多,并且就葬具而言,一棺
一椁的墓葬8座,单棺的墓葬8座,无葬具的5座,
就墓葬的规格而言也明显低于该地区发掘出土的楚
文化墓葬。
71
《三峡论坛》2014年第3期,总第274期
忠县东周巴文化墓葬分析
1.墓葬形制
根据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忠县地区巴文化
墓葬的形制主要有土坑墓和瓮棺墓两种。然而,在
忠县地区没有发现具有典型性的船棺葬墓,这从另
一个方面证明了一段时期内巴人停止了在该地区活
动。土坑墓属于中小型墓葬,其墓圹为狭长形或长
方形竖穴土坑,墓坑一般长2—3米,宽大多不超过1
米,那些墓圹稍宽的部分巴文化墓葬可能受到楚丧
葬习俗的影响宽在1.2米之间。墓壁经过修整,表
面较光滑,为直壁或稍倾斜,墓底较平。目前所发
现巴墓中不见墓道,在罗家桥墓地发现M15底部有
熟土二层台,东台宽0.22米,西台宽O-21米,南台
宽0.36米,北台宽O.5宽,高0.2米,值得一提的
是在该墓头部的东壁上还设有一小龛,此现象与湖
北江陵雨台山墓地、ll 】当阳赵家湖墓地【 ]等地的小
型楚人墓葬在头部设头龛的形式相似。
(1)土坑墓
土坑墓是巴人墓葬的主要的形式,在三峡地区
多有发现。按形制可分为狭长形和长方形土坑墓,
其中狭长形最为典型,且数量最多。狭长形土坑长
宽比例一般在3:1左右,如1997年在崖脚发掘出的
几座巴文化墓葬,两座战国时期墓坑(口)尺寸是
2.55>(0.78米/2.55x(0.59.0.86米),为明显狭长形墓。
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等又在该
地区发掘出8座巴文化墓葬,其中战国时期6座,
秦汉之际2座。长方形土坑墓们可以分为小长方形、
宽长方形、圆角长方形等,但鉴于忠县地区发现东
周时期的巴文化墓葬比较少,在这里将除狭长形以
外的其它墓葬都归于该类。
(2)瓮棺葬
瓮棺葬一般被认为是埋葬小孩的一种葬制。在
我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发现,在忠县中坝和
万州中坝子等均有见。1997年在中坝遗址发现有两
座瓮棺葬,其中M9墓坑平面呈椭圆形、弧壁、圜
底、坑口距地表深约2.15米,长径I.32、短径0.88、
坑深0.8米。葬具为一大口瓮,平置于地,在瓮棺
底部间用石块和折腹盆残片支垫加固,【l_jJ瓮棺内有
一幼儿骨架。
2.葬具
72
我们将忠县地区发现的巴文化墓葬葬具情况进
行统计(见表二)。就棺椁墓而言,葬具多已腐朽,
仅见木棺(椁)痕迹。如老鸹冲遗址BM7葬具为一
棺一椁,均为严重腐朽,椁呈“1I”字形,推测为榫
卯结构,长3.04、宽1.16~1.18、挡板厚0.1 0.14、
底板厚0.06、残高0.63米,棺长2.04、宽0.6~O.66、
残高0.25、底板厚0.03,头箱长0.92—0.94、宽0.66、
残高O.3 5米。【l 】这里需要说明,虽说该墓墓葬形制
为典型的楚墓风格,但其陶器组合又在四川什邡城
关战国秦汉墓地L1 5J等地方多有发现,在这里我们认
定其为巴墓。
三、出土器物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在忠县地区发现的巴文化墓葬中
出土的随葬品比较少,很多墓中基本就没有随葬品;
如瓦渣地遗址出土的5座墓葬中仅M1有随葬品。
据出土的随葬品我们可以把这些器物大致分为三
类:陶器、青铜器和其他。
1.陶器
在巴文化墓葬中多有发现,陶器多为生活用具,
组合为罐、釜、豆,以圜底器为典型器类。质地大
致可以分为夹砂陶和泥制陶两大类。泥制陶有细泥
和粗泥两种,泥制陶中也常夹杂有很细的细砂,可
能是用含有河沙的泥土为陶土。陶器的颜色大体有
灰、褐、黑、红四种,此外还有红褐陶、黑褐等。
陶器的火候不是很高,以泥条盘筑和轮制法为主,
器物的足、耳、和把手等多直接捏塑成型。
罐以圜底器为大宗,可分为3类。一类为直口
圜底罐,此类罐在中坝遗址出土226件,均为夹砂
陶,腹微鼓,口沿多切割处理。二类为束颈圜底罐,
可分为A、B型,沿下无棱者分为A型;沿下有棱
者分为B型。A型如中坝遗址M31:1口微侈,宽
沿,束颈明显,腹微鼓,底略尖,B型如中坝遗址
M14:10,口微敛,鼓腹,器形变大。三类为花边
圜底罐,尖唇束颈,口部经切割呈花边口。极少数
颈部饰凹弦纹,器形较规整。按照花边口的深浅可
分为二型,浅花边者分为A型,深花边口者分为B
型。釜按照口沿不同可分为A、B二型:其中A型
卷沿如中坝遗址M2:3,侈口、园唇、束颈、圜底,
腹部和底部施绳纹。B型为折沿如老鸹冲遗址BM:
1敛口,圆肩,凹圜底;崖脚墓地BM2:1,侈口、
重庆忠县东周时期巴文化墓葬浅析
园唇、短颈、口颈界限明显、鼓腹、圜底。
2.青铜器
目前在忠县地区的巴文化墓葬中发现的青铜器
比较少,主要在瓦渣地遗址M1出土有青铜柳叶剑、
三角援戈。
3.其它
除陶器和青铜器外,在墓葬中还伴出有磨石、绿
松石、漆木器、铁剑。在这些出土器物中,最值得注
意的就是铁器。我国铁器大约在春秋开始出现,战国
得到进一步推广。但在三峡地区战国时期,巴人的墓
葬中仅零星有铁制工具出土,其中在忠县中坝遗址和
万州大坪墓地当中各发现铁质工具一件,可见巴人是
很少使用铁器的,不仅如此,在东周时期巴人遗址中,
铁器也很少发现。众所周知,铁器的使用是人类发展
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
方式,可战国时期当铁器在我国其他列国开始推广
时,巴人却依旧使用传统的生产工具,导致其没有跟
上时代的步伐。在冶铁业铸造方面明显落后于周边地
区,尤其是东边的楚国,最终在战国这个新兴势力迅
速崛起的时代衰落下去。
四、对巴文化墓葬的几点简单认识
通过上面对忠县巴墓发掘资料的梳理以及墓葬
形制和出土器物的分析,笔者大致归纳出以下几点
认识。
1.对墓葬所处地理位置的认识
一般而言,发现有墓葬的周边地区应该有人类
居住,目前发现的巴文化墓葬在地理位置上有一个
特点,即基本上都位于长江沿岸或者河流交汇处的
台地上。这些地带利于当时人类生活居住,忠县地
区巴人之所以选择生活在这些地方大抵有以下几个
原因:首先,便利他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三峡地
区虽然群山连绵,沟壑相连,但在一些较为平整的
一
、二级台地上,是可以开展农业生产的。由此可
见,农业是当地巴人生活的重要来源之一,据管维
良先生分析,巴人的农业生产是比较发达的,早在
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原始农业。到巴国时,水
稻的种植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培育出了优良的品种,
并制作化妆用粉,还受到楚人的欢迎。【l 6J其次,便
于捕鱼狩猎活动的开展。忠县巴人先民虽然进行农
业生产,但其地多为丘陵,耕作面积有限,因此背
山面水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一种天然的资源,他们
面水可以从事捕捞业,背山可以从事狩猎活动,这
些渔猎所获使当地居民生活物资得到了很好补给。
第三,便利于日常交通运输。地处于沿江于沿河地
带,对于三峡地区居住的人们日常生活是有很多便
利的。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河流的便利运输一些生
活物资与周边其他居民进行贸易交流;另一方面可
以用小船开采食盐,制盐是一项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这为当巴国能够在列国相争的情况下生存奠定了雄
厚的经济基础。
2.巴文化墓葬与楚文化墓葬的认识与比较
忠县虽处在巴国腹心地区,但是从对所发现墓
葬的整理,我们发现该地区楚文化墓葬的数量占大
部分。例如在2000年崖脚墓地发掘的3O座东周时
期墓葬中楚墓24座,占80%;而巴文化墓葬仅有6
座,仅占20%。罗家桥墓地第一次发掘时没有发现
巴文化墓葬,在第二次发掘时也仅只发现一座巴文
化墓葬。该地区出土楚墓多为长方形宽坑,多数长
宽比例近3:2,口大底小,一般较深,最深的达3.5
米,四壁经过修整,葬具为一棺一椁,多数腐朽不
存。墓圹内多数设有二层台,二层台高度基本上平
与椁盖板或略高于椁盖板,椁下两端一般都放有用
于垫置棺椁的横木。墓向不一,从45o~355o不等。
随葬品数量不多,一般为1~4件,个别较多。以陶
器为主,器物组合:鼎、敦、壶;鼎、豆、盂、壶;
盂、罐、豆;铜器较少,主要有鼎、兵器;玉石器
有石壁、玉璧;此外还有料珠及其它饰件。随葬品多
放置在头端。该地区巴文化墓葬一般为狭长形,长、
宽比例大于楚墓,墓圹小且浅,形制较小。发掘者
一般据墓坑的形制即墓口尺寸就能大致上辨别出到
底是楚墓还是巴墓。【1 】同时,楚墓葬具多为一棺一
椁,而巴文化墓葬一般没有葬具。出土器物组合,
巴人墓葬中以圜底器为主,这又为区分巴文化墓葬
与楚文化墓葬提供了又一重要依据。
3.巴楚关系认识
1998年崖脚墓地发掘的DM10的墓圹外的一小
坑内发现有楚式的高柄豆和盘,同时在崖脚墓地和
中坝遗址中都发现有巴文化墓葬打破楚文化墓葬的
现象,此外在该地区没有发现巴文化特有的船棺葬
和巴、楚墓数量对比悬殊等现象。据此,我们可以
这样的认为:
(1)《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时虽都江州,
73
《三峡论坛》2014年第3期,总第274期
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对当时巴国忽东
忽右的迁都现象,研究者多认为,当与楚进逼有关。
然而这只是上层贵族王室而并非是整体巴人的迁
移,尤其是平民或庶民。也就是说,楚人虽然占领
了巴人的根据地,但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巴人留在了
该地区与楚人一起生活。在交流中,不管是和平的
情形还是战争的状况,巴人和楚人之间难免会受到
相互的影响,换言之,巴人使用楚人的器具,楚人
利用巴人工具都是可以理解的。
(2)战国早、中期,巴弱楚强的格局进一步确
立,巴楚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瓦解。【l 8】四川盆地位
于秦、楚两国的南面和西面,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
果巴、蜀归楚国所有,楚就将江汉地区和巴蜀地区
联成一块,进攻可以兵分两路——两路出蜀陇,沿
嘉陵江而上,顺渭水而下,威胁秦国的雍都故
地;……反之,如果巴、蜀为秦所有,秦国就控制
了楚国的上游,进攻时可以兵分两路”。 9]可见,秦、
楚两国都十分重视巴蜀这一战略要地。在我国文献
史籍中屡见有“巴、楚数相攻伐”的历史记载,最后
巴在强大的楚国面前步步败退。随着楚国的西进,
巴、楚之间的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族
之间也有了一些融合,巴国文化一部分传到了楚国。
与此同时,巴人也开始受到楚人的同化,据《华阳
国志・巴志》载“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
可以看出,巴墓中有楚文化因素发现,楚墓中亦有
巴文化因素,如崖脚墓地发现8座楚文化墓葬
DM29、DM36、DM39、DM47、DM49、DM54、
DM62、DM63。墓葬形制为狭长形竖穴土坑墓,墓
口一般长2.5米,宽O.85米左右,长宽之比为1:1.26~
1:3.6。葬具多为长方“亚”字形单棺。可见,墓圹及
棺为比较典型巴蜀式,但随葬器物是比较单纯的楚
文化陶盂、豆、壶等。
(3)在忠县崖脚墓地发现的战国晚期巴墓打破
战国中期楚墓的现象,说明崖脚一带政权处在不断
地交换更迭中,先是楚人在这里活动,之后楚人退
去,巴人又回到了这里,忠县回归于巴国管辖。
五、结语
忠县地区巴文化墓葬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东
周时期,忠县巴人历史,丧葬习俗以及当地居民与其
他民族(尤其是楚)的交流、争战、融合等提供了重
要的实物资料。从这批巴墓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
春秋时期,生活在这里主要是当地土著居民巴人,到
战国早期,楚人就已经到达了这一地带。战国中期以
后巴人急剧减少,巴文化因素减少,其巴人多数退居
到长江支流一带。但随着秦势力发展,到白起拔郢时,
楚人退出这一地区,巴人又回到此地。同时该地区巴
文化墓葬独特之处也体现反映出历史的地域性。总
之,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该地区东周时期巴文化
墓葬的认识必将还会得到提高。
表一:忠县地区巴文化墓葬资料统计表
墓葬 数量 墓葬 墓葬尺寸(厘米) 出土主 序号 时期 形制 资料出处
地点 (座) 编号 长宽 墓深 要器物
Ml 205 53
M2 153x26 l0 柳叶剑、三角援 《重庆库区考古报
1 瓦渣地遗址 春秋 5 狭长形竖 M3 145x55 30 戈,磨石、 告集》(1998卷),
穴土坑墓 M4 190x58 10—18 绿松石 科学出版社,
2003年
M5 386x86 0
墓口124 ̄175
20—25 《重庆库区考古 Ml1 墓底宽120 圜底罐
、尖底 春秋 土坑墓 报告集 1997卷)
, 2 中坝遗址 22 l10 ̄(60—74) 盏、钵、釜、
战国 瓮棺葬 M28 25 科学出版社, 104x(60
.74) 铜饰件、牙饰
2001焦
M9 132x88 80
杜家院子 长方形竖 小口圜底釜4 《成都考古发现
3 战国 1 M3 墓口306x140 150 (2001)》,科学出 遗址 穴土坑墓 漆木器2
版社,2003年
74
重庆忠县东周时期巴文化墓葬浅析
墓葬 数量 墓葬 墓葬尺寸(厘米) 出土主 序号 时期 形制 资料出处
地点 (座) 编号 长宽 墓深 要器物
BM2 255 ̄(59_86) 残29
墓口255 ̄78
DM10 90 墓底235
 ̄65
DM32 236 ̄80 90 《重庆库区考古报
崖脚(半边 战国 狭长形竖 DM33 230 ̄70 l15 楚式盆
、豆; 告集》(1998卷), 墓室(
213.240) 4 街)墓地 晚期 8 穴土坑墓 DM35 160 铁剑 科学出版社
,
2003
(8O.87) 拄
墓口250 ̄110
DM37 210 墓底230
 ̄80
DM42 209 ̄(74.76) 92
DM59 22880 82
战国晚 长方形竖 墓口250 ̄150 成都考古发现
5 罗家桥墓地 1 M15 l05 豆、罐、盂 (2001)》,科学出 期 穴土坑墓 墓底160
 ̄100 版社
,2003年
战国 长方形竖 豆、釜、圆肩罐、 《重庆库区考古报
6 老鸹冲遗址 8 BM7 370 ̄170 278 盒、铜铃、印章、 告集》(2000卷),
晚期 穴土坑墓 科学出版社, 璜形饰
、玉牙冲
2003年
表二:忠县东周巴文化墓葬葬具统计表
葬具 一棺一椁 单棺 无 不明 备注
数量 8 8 5 2 中坝遗址资料中未提及,不做统计但多为
比例 34.8% 34.8% 21.8% 8.6% 单棺或无葬具
注释:
[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忠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忠县瓦渣
地遗址发掘简报》,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移民局编:
《重庆库区报告考古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
版。
[2][1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忠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忠
县中坝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移民局
编:《重庆库区报告考古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3】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忠县文物管理所:《重庆
市忠县杜家院子遗址2001年度发掘简报》,成都市文
物考古所编:《成都考古发现(2001)》,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7】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重庆市忠县文物
管理所:《忠县崖脚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市文化局、
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报告考古集・1998卷》,
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忠县文物管理所:《重庆
市忠县罗家桥战国秦汉墓地第二次发掘报告》,成都市
文物考古所编:《成都考古发现(2001)》,科学出版
社2003年版。
【6][14】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市文物局:《忠县老鸹冲遗
址(墓葬)发掘简报》,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移民局
编:《重庆库区报告考古集・2000卷》,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8]王家祜、李世芸、赖有德:《四川巴县冬笋坝战国墓地
和汉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85年第1期。
[9】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涪陵县文化馆:《四川
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墓清理简报》,《文物》1974年第
5期;张才俊:《四川涪陵小田溪四座战国墓》,《考
古》1985年第1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涪陵地区
博物馆、吉他调音 涪陵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市文物管理所:《涪陵市小田溪9号墓
发掘简报》,《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
年版。
[1O】西北大学考古队考古队等:《万州中坝子遗址发掘报
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西北大学考古队考古队等:《万州中坝子遗
75
《三峡论坛》2014年第3期,总第274期
址东周时期墓葬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
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重
庆市万州区中坝子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与文
物》,2002年第3期。
[11】荆州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发掘简报》,《考古》,
1980年第5期。
【12】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等:《当阳赵家湖楚墓・墓葬概
述》,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1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所、什邡市博
物馆:《什邡城关战国秦汉墓地》,文物出版社2006
年版。
[16】管维良:《巴族史》,成都天地出版社1996年版
[17】杨华、刘琼、艾涛:《三峡库区忠县石匣子、洞天堡、
周家院子墓地考古发掘考察》,《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8]白九江:《巴楚关系探讨》,《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9】孙华,沈仲常:《楚国灭巴考》,《贵州社会科学》,
1984年第6期。
(责任编辑:刘济民)
三峡大学首届MBA学员毕业
5月18日上午,三峡大学校首届工商管理硕士(MBA)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李永
飞等17位学员顺利毕业,并获管理学硕士学位。
毕业典礼上,何伟军校长充分肯定了MBA教育的模式及发展方向,认为它与我校“双服务”的理念、建设研究
教育型高校的发展思路高度一致。何校长还寄语毕业生,要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学校的培养,感恩身边的朋友,用
感恩的心去工作和创造。
首批毕业的学员中,有来自企业的高管,有政府部门管理人员,还有自主创业的企业经营者。随着管理知识的丰
富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数位同学在职业发展上迈上了更高的台阶。学员郭景博从中电投河南分公中文省略号 司的一名工程师已经
成长为公司副总经理,学员胡毅刚则创办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学员刘卫东正在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利用所学的战
略管理知识,推动襄阳航天四十二所进行企业改制。
回顾三年的MBA学习,已是南瑞通用电气(武汉)公司常务副总李永飞感慨:“三年的MBA学习,汲取了珍贵
的企业管理知识、经营实战经验,拓宽了战略视野帕特里斯 ,而且还收获到同学间浓浓的友情,积累了比财富更为宝贵的东西。”
据了解,我校于2010年获批MBA专业学位授权点,2011年首批招生26人。随着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截止到2014
年,已招收MBA学员180余人,已成为三峡区域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成长、拓展、深造的重要平台。
(朱德明)
76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7:2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e5edb911b897e6f860826acae1445bfe.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忠县旅游.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忠县旅游.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