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双十一玩法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仲尼闲居在家,曾子在旁陪坐服侍。孔子说:“先王有最崇高的德行,最简要的方法,用来引导天下,使人民和睦,上下无怨,你知道吗?”
曾子恭敬地离开座位站起来,说:“参不够聪敏,怎么会知道啊?”
孔子说:“就是孝道啊,这是德行的根本,教育就是从孝道产生的。回到座位去吧,听我慢慢告诉你。人的身体,包括每根头发,每块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不敢轻生,不敢亡命,不敢得病,不敢损伤,这是孝道的开始。自己安身立命,就能够推行孝道,扬名于后世,光宗耀祖,这是孝道的完成。所以孝道的开始是服侍父母,中间是服侍君王,但这一切的实质还是归结到自己安身立命。正如《大雅·文王》唱道:‘要好好记住你的先祖啊,要像先祖一样好好修德啊!’”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孔子说:“爱戴父母,就不敢厌恶天下人;尊敬亲人,就不敢怠慢天下人。全心全意爱戴父母尊敬亲人,这种孝顺的美德感动百姓,带动四海,就是天子的孝道。所以《尚书·吕刑》说:‘一人孝父敬兄,天下景仰效法。’”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身处君位而不傲慢,就位高权重而不危险。节约开支量入为出,就国库充盈而不浪费。位高权重而不危险,就能长久守住尊贵。国库充盈而不浪费,就会长久守住富裕。大富大贵不离其身,然后就能保住社稷,团结国民,这就是诸侯的孝道。所以《诗经·小旻》唱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不合先王礼法的衣服,不敢穿;不合先王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合先王礼法的事情,不敢做。这样,不合礼法的不说,不合正道的不做;口不乱讲,身不乱动;说遍天下没有口过,走遍天下没人怨恨。服饰、言辞、行为三者都完备了,然后才能守住家族的宗庙祠堂,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正如《诗经·烝民》唱的:‘为臣日日夜夜,辅佐君王一人。’”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把敬爱父亲的那份爱心用来爱母亲,是同样的亲爱;把敬爱父亲的那种恭敬用来敬领导,是同样的恭敬。对母亲,要像对父亲那样亲爱;对领导,要像对父亲那样恭敬。既得亲爱又受尊敬的,是父亲。所以,用孝心辅佐领导,就是忠;用敬心服务长辈,就是顺。始终忠顺,不犯过失,这样敬重领导和长辈,然后才能保住俸禄和地位,守住祖先灵位祭祀不断,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就像《诗经·小宛》唱的:‘工作早起晚归,切莫愧对父母。’”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顺应天道,分享地利,保重身体,节约开支,用来孝养父母,这是庶人的孝道。所以,从天子直到庶人,孝道是天经地义无始无终的,假如担心有谁天生就做不到,那真是杞人忧天了。”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小学生美术作品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曾子说:“了不起啊,孝道这么伟大!”
孔子说:“孝道,是上天固有的常理,大地本来的运动,人民天然的倾向。所以,这天经地义的孝道,是人民自然效法自然依靠的。效法上天懂得天理,依靠大地获得地利,自然顺乎天下人心。所以君王的教化,无需训令就可以完成;天下的政务,不靠政令就可以理顺。先王看见孝道的培养可以感化人民,所以自己首先做到孝顺父母、博爱天下,人民就没有丢下亲人不管的;自己首先做到有德有义,人民自然亦步亦趋;自己首先做到恭敬谦让,人民自然相安无事;自己首先彬彬有礼快快乐乐,人民自然和和美美;自己的好恶体现了天经地义,人民自然爱做好事不做坏事。就像《诗经·节南山》唱的:‘伟大的尹太师,人民都景仰您!’”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孔子说:“从前的明王用孝道治天下,不敢忽视哪怕一个小国派来的使臣,何况慢待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呢?所以天子赢得了万民的欢心,得到万国的衷心朝拜。从前的诸侯治国,不敢侮辱鳏寡孤独,何况鄙视士人和平民呢?所以国君赢得了百姓的欢心,得到全国的衷心拥护。从前的大夫齐家,不敢亏待家仆,何况薄待妻儿呢?所以大夫赢得了全家的欢心,得到全家的衷心爱戴。这样,父母在世时定能安享幸福,父母去世后定能安享祭祀。所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起。明王用孝道治天下,就是这样。就像《诗经·大雅》唱的:‘明王先觉有德行,四海人民跟着来。’”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像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曾子说:“冒昧问一下,圣人的各种美德中,没有比孝道更美的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的本性,人最珍贵。人的各种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伟大的;各种孝行中,没有比敬父更伟大的;各种敬父之礼,没有比配天更伟大的,也就是敬父齐同敬天,这正是周公所做的。从前周公在郊外主祭始祖后稷,就是配天;在明堂宗祀文王,就是配上帝。所以四海之内的各国诸侯,都纷纷按各人的爵位和身份来助祭。可见,圣人的美德,哪里还有比孝道更美的呢?所以孩子从小在父母膝下玩耍,得到贴身呵护和严格要求,也就不知不觉懂得敬爱父母。圣人就靠严格要求来培养敬心,靠贴身呵护来培养爱心。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需要刻意的训令就能完成,圣人的政务之所以不需要严苛的政令就能理顺,都是由于抓住了根本。父慈子孝之道,是人的天性,君仁臣敬之义就蕴含在其中。父母生儿育女,传续命脉的大恩无与伦比;国君临朝如父,安史之乱的原因知遇群臣的厚德天下无双。因此,不爱自家亲人而去爱人家亲人的,叫做悖德;不敬自家父母而去敬人家父母的,叫做悖礼。让孝子去效法逆子,人民就没有行为准则了。所作所为如此的不好,全都是坏事,即便得了一点便宜,君子也不会看重的。君子的做法却不同,说话一定考虑如何言之有物,行为一定考虑如何令人愉快,自身的素养一定要受人尊敬,做事的方式一定要成为模范,仪态举止一定要赏心悦目,上朝退朝一定会遵守礼法,这样去影响人,带动人。因此,部下也就敬畏他,爱戴他,效法他,模仿他。这就能够成就道德教化,推行政令。正如《诗经·鸤鸠》唱的:‘大人君子,礼仪不错。’”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孔子说:“孝子服侍父母,是这样的——跟父母在家,恭恭敬敬;给父母做饭,欢欢喜喜;见父母有病,忧心如焚;给父母发丧,哀痛不已;为父母祭祀,如同在世。这五大孝心全部具备,然后才算能服侍好父母亲。能服侍好父母亲,才能做官员不骄横,做部下不乱来,和同事不争斗。做官员骄横,会死路一条;做部下乱来,有牢狱之灾;对同事好斗,会大打出手。这三大恶习不消灭,即便天天给父母好酒好菜殷勤奉养,也仍然是个不孝之子。”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孔子说:“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律的条文有三千,其中最大的罪行莫过于不孝。要挟君王的,目无上级;非难圣人的,目无礼法;非难孝子的,目无父母——这都是大乱之道。”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孔子说:“教育民众热爱君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君王自己孝敬父母。教育民众顺从尊长,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君王自己尊敬兄长。引导四海移风易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君王自己乐天知命。稳定政权治理大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君王自己遵礼守法。礼,就是一个“敬”字。君王敬人家的父母,人家子女高兴;敬人家的兄长,人家弟妹高兴;敬人家的君王,人家臣子高兴;敬人家一个人,人家千万人高兴。被敬的少,高兴的多,这就是先王手上的万能钥匙。”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说:“君子教人孝敬父母,不是挨家挨户一天到晚耳提面命。教人孝敬父母,其实是君子通过自己的孝行带动天下儿女来孝敬天下为人父母的。教人尊敬兄长,其实是君子通过自己尊兄带动天下弟妹来尊敬天下为人兄长的。教人恭敬君王,其实是君子通过自己尊君带动天下人臣来恭敬天下为人君王的。就像《诗经·泂酌》唱的:‘和气的君子,民众的父母。’不是德行完美的先圣先王,谁能如此深得民心呢?”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说:“君子孝敬父母,就能忠于君王;尊敬兄长,就能顺从上级;治家有方,就能为官有道。所以,自己安身立命、德行圆满了,就能由里向外,推己及人,留下美名,传于后世。”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国家助学贷款还款乎?”
曾子说:“像慈爱子女、恭敬父母、安养亲人、扬名后世,这都听老师教导过了。可弟子还有一个疑问,请老师指教:儿子凡事都听父亲的吩咐,就是孝吗?”
孔子说:“什么话!什么话!从前,天子有诤臣七位,虽然他可能治天下无道,却不会丢掉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位,虽然他可能治国无道,却不会丢掉国家。大夫有诤臣三位,虽然他可能治家无道,却不会丢掉采邑。士有诤友,美名就总是跟着他。父有诤子,就不会做不义的事情。因此,假如遇到不义的事情,儿子就不可以不规劝父亲,臣子不可以不力谏君王。所以,遇到不义的事情就要规劝,这时候听从父亲,又怎么算是孝呢?”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孔子说:“从前的明王孝敬父亲,所以祭天就能得天意;孝敬母亲,所以祭地就能通地理;家中长幼和顺,所以朝中君臣融洽。得天意,通地理,就是神明显灵。所以明王即使尊为天子,也必有更需尊敬的人,那就是父亲;必有更为优先的人,那就是兄长。在宗庙恭敬祭祖,为的是不忘亲人;自己修身慎行,是担心愧对先人。在宗庙恭敬祭祖,鬼神必然显灵。孝悌尽善尽美,就能感通神明,光耀四海,无所不通。正如《诗经·文王有声》唱的:‘西方东土,南部北边,无不悦服。’”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孔子说:“君子辅佐领导,上班想着尽忠,下班想着补过,领导做得好就衷心拥护,领导有不足就诚心弥补,所以上下级关系非常融洽。就像《诗经·隰桑》唱的:‘心里敬爱您,何不告诉您?衷情心中藏,何日能相忘?’”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胡适简介及他的成就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孔子说:“孝子丧失亲人后,哭声真切,不故意拉长;素服跪拜,不见得从容;说话朴实,没什么文饰;峨冠华服,没心思穿戴;高歌轻曲,听不出快乐;好饭好菜,吃不出滋味——这都是哀痛的自然流露。丧礼规定三天之后必须恢复饮食,是告诫人民不要因为亲人去世而伤及身子,危及生命,正是圣人教人节哀。守孝期不超过三年,是告诉人民丧事终有个了结。打开内棺,备好外椁,裹上寿衣,盖好被单,抬起遗体,装进棺材;摆好祭器,奉上祭品,伤心不已。捶胸顿足,哭声震天,不忍出殡。然后卜得墓地,构筑墓穴,妥为安葬。建立宗庙,修缮祠堂,安设灵位,享祭列祖。春秋祭奠,时时怀念。父母在世,奉上敬爱之心;父母去世,寄托哀思之情——身为儿女的本分就尽到了,养生送终的大义就齐备了,服侍父母的孝行就圆满了。”
本文发布于:2023-04-16 23:09: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e4220406ccafd8e57f1868d7a13115e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孝经颂全文及注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孝经颂全文及注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