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领域教育的一般方法
1.实践练习法
这是一种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
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
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以形成和巩固
或改变幼儿基本的社会行为。实践练习法是典型的做中学的方法。如值日生、自我服务、力
所能及的园内公益劳动、待人接物、解决矛盾和冲突等。
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实践练习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活动本身。它蕴涵了教育的目
的和要求,有时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不同的生活事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
价值。选择对幼儿具有兴趣和挑战性的生活活动与事件是实践练习法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
社会行为的实践练习是一个从熟悉到熟练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对某些社会行为的练习将延续
人的终身。
2.调查法。
教师引导和启发幼儿针对社会环境、社会事物及社会现象的相关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和
手段收集相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发现社会现象存在的状态,或是社会问
题的原因,或是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幼儿社会教育中的调查法,主要是解决“是怎样的”
和“为什么是这样的”等问题。因此,调查法是以问题为先导的。幼儿通过调查,对社会生活
有了感性的和较为具体的认识。因此,调查法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方法。幼儿参与的调海贼王实力排行 查
不同于成人的调查。一方面在于调查的内容是浅显的、易于发现的、与生活直接相关的,蕴
涵的关系应该是较为明了的。另一方面是调查手段以视觉感性的手段为主,看、问、听等是
调查的重要方式。
3.参观法。
社会领域中的参观法是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社会现象
的状况。社会领域的观察法主要是针对一个或两个社会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以视觉
为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幼
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它能使
幼儿教育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
教育。参观法的运用必须服从教育目的,根据教育的要求进行。参观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是根
据教育目的和要求确定参观的地点、对象和进行的步骤,制订好参观的计划。参观时要指导
幼儿围绕参观目的进行观察感知。参观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对参观内容作小结,使幼儿
对参观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4.表演法。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幼儿通过身态动作、语言及表情去体验、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
和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目的。一般应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可以是幼58创业加盟网 儿商定的,
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的。幼儿可根据这个主题自行确定或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相应
的角色。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表演总是指向特定的发展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
和幼儿行为、情感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表演的主题和相应的角色,并为幼儿表演创设或引
导幼儿共同创设特定的情景,为幼儿的表演提供相关的材料。一般幼儿表演的主题来自现实
生活事件或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电视等)。对幼儿现实生活的关注,有助于表演主题的丰
富和生动,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5.讲解法。
讲解法是向幼儿说明一些宝石图片 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和道理,让幼儿了解规则及其意义,使幼
儿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实,知道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怎
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讲解法不是幼儿社会学习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师
对幼儿的讲解不一定是全班的讲解,还应该包括小组的和个别的讲解。讲解法的使用有一个
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依靠幼儿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难把握事实、道理或规则的本质,或幼儿
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达成目的的时间代价过高。教师的讲解有助于降低幼儿理解的难度,或使
幼儿真正掌握相关的内容。教师无视幼儿能力的过于深奥的讲解以及不顾幼儿兴趣的过于重
复的讲解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学习。讲解不是从道理到道理,而是经常需要例证。幼儿园社会
教育中的讲解应该是感性的、生动的、具体的,关注幼儿兴趣和已有经验的。
6.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与幼儿及幼儿和幼儿之间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语言交流
是其核心的表现形式。它经常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及幼儿和幼儿之间的相互提问、对答。
谈话法在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使用,有助于幼儿表达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经验,有助于幼儿
和教师之间分享思想和情感,也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些正确的观念。教师的引导在谈话过程中
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引导幼儿进入谈话的话题,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
使谈话围绕教育活动的目标进行。话题可以是教师引起的,也可以是幼儿提出的,但任何话
题一定要蕴涵社会教育的目标,并具有可谈性,即谈话能够深入下去。一般说来,话题与幼
儿生活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谈性。谈话可以在全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可根
据需要灵活组织。
7.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和幼儿围绕某个论题进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发散。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
讨论有两种性质,一是价值冲突型的讨论,如谁对谁错等;二是多种求解可能型的,如我们
如何帮助班上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这两种讨论的相同之处是都有一个讨论过程。讨论法的
前提是有一个可讨论的论题,这个论题要么是存在价值冲突,要么是有潜在的众多可能性。
不然讨论难以展开和维持。有时,讨论变成了一般的谈话,主要原因就是论题不适宜于讨论,
不具有讨论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论题,而只是谈话的话题。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的首要作用是引导,而不是指导。教师参与幼儿的讨论,应少问,多说,即表达个人见
解,以此引发幼儿表达个人见解,应在平等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二、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方法
8.价值澄清法。
它是由L.E拉塞斯等人合著的《价值与教学》一书系统阐述的。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内
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每个人都依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尽管价值是相对的,
个人的,是不能被他人灌输的,但是有理智的人类应该有能力学会运用“评价过程”进行此
法的运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周围人和事的接触,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待人接物的态度。“价
值澄清”就是通过幼儿内部心理活动进行价值选择、价值确定,然后付诸于外部行动的过程。
价值澄清有七个步骤:
(1)让幼儿自由选择价值。
(2)让幼儿从尽可能多的选择内容中选择价值。
(3)让幼儿对各种选择过程及其后果进行思考再做选择。
(4)让幼儿珍惜和重视自己的选择。
(5)让幼儿会公开表示自己的选择,并求得大家认可。
(6)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选择去行动。
(7)让幼儿重复自己的行动并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使用价值澄清法,应强调幼儿价值建立通过幼儿自身的内部心理活动、内心情感体验,
继而进行意志行动这么一个过程,一个由内到外,思想言行一致的幼儿主动建构价值的过程。
它重视幼儿价值行为表现在公众场合与个人独处时都能保持一致。但理论中最主要的不足在
于它忽视了个体价值观的确立必须在外部的教育条件下进行才能取得效果。对幼儿来讲,他
们很难靠自己建立价值观,而是依赖于外部教育或外部环境的刺激,通过自己的认识才能内
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因此确定价值的过程应该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引起幼儿内部心理活动矛盾
冲突的过程。价值澄清法有澄清应答法、价值表决法及价值排队法等具体方法。
9.移情训练法。
移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情感。移情训练就是
通过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分享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在
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可形成幼儿早期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绪情
感并表现进一步的关爱行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移情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编故
事、情境表演等。使用移情训练法首先要依据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需要,选择能够符合幼儿
年龄与认识发展需要的情绪、情感。其次,移情发生建立在情绪识别与命名上。老师要从情
绪辨别与情绪命名入手进行教育。第三,移情发生还得利用幼儿的自我异字草书 中心,通过情感换位,
让幼儿以自己的情绪去理解他人情绪,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第四,移
情训练中选择移情对象应变换身份、性别,以利于训练幼儿对各种不同的人物移情,扩大移
情对象,使幼儿形成泛化的不受移情对象与自己关系影响的移情。第五,移情训练法应与情
境演示法、行为练习法等有300字检讨 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各种形式、方法相辅相成而使移情训练达
到最佳效果。第六,移情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对情绪的理解和分享上,还应对幼儿进行良好行
为的教育,引导幼儿用自己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移情能力和
对待移情训练的态度能影响幼儿的移情效果。因此,教师使用移情训练法时自己也得投入真
情。
10.观察学习法。
观察学习由社会学习心理学家提出。其代表人物班图拉的核心思想就是观察学习。通过
模式模仿或观察学习,个体直接学会新的行为模式。幼儿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相应的社会认
识与行为的方法,就是观察学习法。这种方法强调幼儿的主体作用,观察学习法有三大优越
性:一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幼儿可以立即学习新的行为模式。二是通过观察学习,可
以激励隐藏在内心的行为倾向变为外部的实际行动。三是对行为模式的模仿可以改变、消除
或强化个体原有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家对观察学习的过程具体分析为四个步骤,针对四
个步骤对教师也有一些基本指导要求:
A注意。幼儿注意被模仿的行为模式。教师应当设计提供容易引起幼儿关注的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应该有鲜明的特点或具有权威感等引人注目的特点。
B记忆。在幼儿注意和观察之后,脑中存入刺激留有表象记忆。教师要给幼儿记忆的机
会,模式出现停留时间长一些,行为展示慢一些,清楚一些。
C行为复出。观察并记住了新的行为模式,在动机作用下再现有关模式行为。要使观察
到的模式表现为幼儿自己的行为需要驱动力,因此教师应该提供环境,提供条件让幼儿实践
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尽管最初只是粗略的近似的行为。
D强化或调节。模式行为经常再现,需要受到强化刺激因素的影响。如果学习者看到模
式行为受到他人奖励和赞赏或自己的模仿行为出现受到奖励,这是正强化出现,会增强幼儿
产生模式行为的欲望,反之就会减少产生模式行为。“强化或调节”这一步发挥作用依赖于个
体对奖、罚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良好的模式行为给予积极的态度与评价,产生
积极的强化。如果对于不良行为模式教师就应设法抑制,就应把这种行为模式消除在内部表
象转向外部行为的中介过程中。
11.角色扮演法。
角色是指社会中有相应职位,承担一定责任且遵守特定社会规范的个体。角色扮演就是
幼儿遵循角色要求和期望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角色扮演法就是:创设现实社会中的某
些情境,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与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
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受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
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斯托帕曾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儿童扮演
角色的活动对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影响。实验证明,通过角色扮演法训练的幼儿可以通过承
担某种角色,了解角色行为特点,设身处地理解角色心情,有利于利他行为的产生。
“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这是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教育方法的确定和选择,是依
据教育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不是任意的,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智,根据条件和需要,
对教育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灵活地艺术地运用于教育实践。
声明: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来源:
幼儿园创造性律动的教育价值及其教学方法
魏思敏
(一)问题的提出
律动,是指幼儿在音乐伴随下,有规律地做出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身体动作。律动教
学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因为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
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能使幼儿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律动教学通常是把现成的作品教给幼儿,很少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创造性。教师所重视的是幼儿技能技巧的训练。所采用的方法是“示范—模仿—练习”这样一
种机械模仿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既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又忽视了幼儿的创造性表现,
还违背了音乐教育要尽音乐艺术之所能,发挥音乐之优势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创造性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创造而教”已成为教育的目标
和口号。幼儿期是幼儿园创造力的萌芽期,这已被许多测试研究所证明。音乐活动本身也需
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以“幼儿园创造性律动研究”为课题,在如何
让幼儿创编律动方面进行了研究。
(二)创造性律动的教育价值
“创造性律动”是指让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下,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地富于个性和创造性
地做出符合音乐性质、结构与节奏的身体动作。这样的身体动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
过积极探索而创编出来的。其中包括为歌曲创编动作、创编模仿动作、舞蹈动作及欣赏成品
音乐创编动作等。创造性律动不仅有利于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也能对他们身心的发展产生
良好的影响。
1.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活动往往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又是幼儿从音乐活动中获取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创
造性律动则更是一项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创性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经过教师的积极
引导和与幼儿一起共同设计动作的过程,幼儿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会有较大提高。如:请幼儿
跟随《玩具兵进行曲》创编律动,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姿态各异的玩具形象,有优美的洋娃
娃跳舞、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玩具、坚强有力的变形金刚玩具、有趣的小木偶玩具等。单是一
种木偶玩具,孩子们又能创编出千姿百态的木偶动作。孩子们会随着音乐打开记忆的闸门,
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常常让教师始料不及、为之惊喜的新颖独特的动作。经常进行这样
的活动,对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2.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幼儿期正是一个从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时期中,富有情感
性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潜力,幼儿越是能够有机会接触各种音乐作
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就越会逐步懂得爱、温柔、同情、自豪、集体给未来的自己 精神、憎恨丑恶和追
求美善。在创造性律动活动中,幼儿首先需要欣赏音乐作品,了解音乐性质,引起共鸣,激
发情感,在此基础上创编动作。当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了表现解放军的进行曲后便会产
生热爱解放军的积极情感,从而创编出各种解放军的动作。有时候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次
好的音乐活动对幼儿所产生的强烈情感的影响,甚至会成为其终生的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
3.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首先,幼儿在创造性韵律活动中感受和表现音乐时,需要有意识地认识自己身体的活动
状况,并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身体活动,使自己的身体活动与音乐相一
致,使身体各部分的活动相互协调一致。其次,幼儿在理解和感受音乐时也需要不断地想象
和情感体验。第三,幼儿在创造性律动的活动中可以获得来自教师、同伴的各种评价,这些
评价都会在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态度的形成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影
响作用。
4.促进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音乐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满足人的交往需要,人们可以通过音乐
彼此沟通并进而建立感情上的和谐关系。在创造性律动活动中,一个完善的律动往往是在多
名幼儿的共同创造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不但使幼儿用更加优美的动作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表现音乐,而且使幼儿
体验合作的快乐。在欣赏成品音乐进行创造性律动活动中,有时需要根据音乐的性质与结构,
引导幼儿想象不同的角色创编动作,同时由教师与幼儿或幼儿与幼儿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
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律动。这种成人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音乐交往,可以给幼儿
提供大量人际交往的机会和经验。在这些结构的音乐交往活动中,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和信
心也得到不断加强。
综上所述,创造性律动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发展身体运动的能力,发展借助身体动
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提高幼儿身心协调活动的能力。与此同时,创造性律动还能满足
幼儿对身体活动的需要,参与音乐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探索的需要,想象联想思维的需要和创
造性表现的需要以及交流合作的需要等,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三)创造性律动的教学方法
在创造性律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过反复实践论证,总结出如下教学方法,以供广大
教师参考。
1.替换法
替换是指用一种新的动作替换掉原有律动中部分或全部动作,这一方法适合于初步学习
创编动作的小、中班幼儿。它能调动幼儿创编动作的积极性,增加幼儿学习的新鲜感,使幼
儿在整个创编活动中轻松自如。此方法一般用两课时进行较好。第一课时,教师可教给幼儿
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幼儿模仿。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动作替换某一乐段(乐句)
原有动作。如我园设计的小班创造性律动《大猫小猫》,音乐为ABA三段体结构,A段表现
大猫,B段表现小猫。第一课时,教师做大猫,幼儿做小猫,并在教师带领下按音乐节奏拍
手。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幼儿想象小猫除了拍手还可以做什么,启发幼儿创编出新的动作替
换原有拍手动作。
2.联想法
联想是指由一种动作想到另一种动作的心理过程。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可先用教师示范
一种动作,再启发幼儿根据这种动作所表达的内容、方法等进行联想、创编相关的动作,也
可以由个别幼儿示范。如创编《彩带舞》律动时,一位幼儿想出了向前甩彩带的方法,教师
就抓住时机让幼儿根据动作方位变化进行联想,启发幼儿想出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甩
彩带的方法。再如创编《儿童乐园》律动时,一位幼儿想出了荡秋千的动作,教师启发幼儿
根据律动的主题想出其他儿童乐园游玩的动作,如“翘翘板”、“转椅”等。这种方法的运用,
可使幼儿的创造思路更加清晰,创编的动作更加丰富。
3.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把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比较,为幼儿提供创编线索。教师可引导幼儿将
性质相同的音乐进行比较。如在创编《花环舞》的动作时,可启发幼儿回忆以前学过的舞蹈
中哪一首音乐和现在听到的音乐比较相似。教师也可引导幼儿将性质不同的音乐进行比较。
如将《进行曲》与《摇篮曲》进行比较,从而启发幼儿创编出节奏感强、有精神的动作。
4.匹配法
匹配法是指幼儿在熟悉音乐性质及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将律动内容以故事的形式金牛座与天蝎座 出现,
帮助幼儿理清动作顺序并根据情节线索创编系列相关动作,将动作与音乐恰当匹配。此法适
合于具有创编经验和一定舞蹈动作词汇的中、大班幼儿。如我园设计的大班创造性律动《过
年》就采用了此法。第一步,教师将根据音乐性质与结构设计出的动作情节提供给幼儿:“过
年了,一群小朋友一路小跑来到了夫子庙看花灯。他们左看看、右看看、前面看看、后面看
看,看到了许多非常漂亮、有趣的灯,高兴地跳起舞来。”第二步,引导幼儿根据情节创编
动作。第三步,将完整动作与音乐匹配,使幼儿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愉快地掌握动作。
5.迁移法
迁移是指先行掌握的基本动作经验和学习结果对后继的其他学习产生影响。一些研究与
事实都说明幼儿的前学习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进行迁移。模仿迁移就是由此及彼、触类旁
通的过程。如当幼儿学习了新疆舞基本动作后,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不同的新疆舞风格的
乐曲,让幼儿创编动作,启发幼儿将学会的新疆舞基本动作加以组合迁移到新的音乐中去。
6.变化法
变化是指用一种动作变化出几种动作,有意识地在幼儿活动中注入“变化”的因素,才能
使幼儿的思维富有弹性,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变化的关键是帮助幼儿掌握变化的规律,幼
儿掌握一种动作后,可让幼儿根据这种动作变化出许多相似的动作。如幼儿学会原地走“三
步”后,可启发幼儿将“三步”作些变化,向前走、向后退,转圈走,加入手的动作走等。随
着创编经验的积累,幼儿逐步体会到:可以通过改变动作的姿态、节奏、幅度、力度、方向
创编出许多新的动作。
7.借鉴法
借鉴法是指在别人创编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使动作更加优美完善。如我园设计的韵
律活动《生日树》,教师在引导幼儿创编生日礼物动作时就采用了此法。这种方法不仅使幼
儿的创造性得到发展,而且使幼儿体会到与同伴合作取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8.组合法
组合是指将两个以上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组新的动作。在组合动作时,教师首先
要帮助幼儿掌握顺序规律东京奥运会金牌榜 ,如在创编律动《哆唻咪》中,我们先让幼儿熟悉音乐,再让幼儿
自下而上按乐句创编动作,最后将动作组合与音乐匹配。这样创编的动作,不仅便于记忆,
而且显得连贯协调。在组合动作时,还可启发幼儿根据角色形象、情节内容进行创编,如大
班韵律活动《爱丽斯梦游玩具王国》,教师根据乐曲回旋多的结构,设计出与之相呼应的“爱
丽斯—木偶—爱丽斯—小喇叭—爱丽斯—公鸡”等角色,将主题动作与变化动作用交替的方
式进行组合,这样的组合既有整体感,又有利于幼儿创编和掌握。
经过一段时间对幼儿创造性律动的研究,我们体会到,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不仅使幼
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动作技能得到提高,而且大大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1:00: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e4184ea760dd88f7df71e2123afe33f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社会教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社会教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