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

更新时间:2023-03-25 09:34:30 阅读: 评论:0

小老鼠的故事-五年级西游记读后感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
2023年3月25日发(作者:潜心学习)

1

原载《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3期

刘湛恩与“沪江模式”下的图书馆

王细荣章华明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上海,200093)

[摘要]刘湛恩烈士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上海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他确立了教会

大学中国化的“沪江模式”。其对沪江大学卓有成效的贡献,亦体现在“沪江模式”下的图书馆建设上。

刘湛恩其人、其事,实属值得后人纪念,沪江大学图书馆以及今日的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被命名为“湛恩

纪念图书馆”,其意义即在于此。

[关键词]刘湛恩沪江大学沪江模式湛恩纪念图书馆

LiuZhan-enandtheLibrariesBadupon“HujiangModel”

WangXirongZhangHuaming

(Libraryof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SchoolofHumanitiesand

SocialScienceof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China),200240;Archivesof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

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

[Abstract]MartyrLiuZhan-en,whowasfirstappointedtothepresidentofUniversityofShanghai(US),was

blishedthe“HujiangModel”aswhichChristianuniversity

pingariesoflibrariesbadupon“HujiangModel”was

LiuZhan-enandhiswork,aresuredervedtobecommemorated

bypeopleofthefollowingtimes;thisistheveryreasonwhylibraryofUSandUSSTwerenamed“HermanC.E.

LiuMemoriesLibrary”.

[Keywords]LiuZhan-en;UniversityofShanghai;HujiangModel;oriesLibrary

刘湛恩烈士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家、沪江大学(以下简称“沪大”)首任华人校长。在1928

-1938年任沪大校长的10年间,他成功地化解、调和校内的中美文化冲突,致力革新校务,倡导校政改

革,确立了教会大学中国化的“沪江模式”。刘湛恩对沪大卓有成效的贡献,亦体现在“沪江模式”下的

图书馆建设上。刘湛恩校长为国牺牲后,沪大师生为完成刘校长的未竟之愿,又扩建了他生前主政学校时

建造的图书馆大楼,并将其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oriesLibrary),以表达后人

对他的景仰和怀念之情。

1“沪江模式”及其指引下的沪大图书馆建设

1928年2月9日,刘湛恩在沪大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最初提出了他所设想的沪大“四化”办学模式,

即“学术化、人格化、平民化及职业化”1。1928年2月25日,他又在其校长就职典礼上,发表题为《大

学的使命》之演说,阐述沪大今后办学的三大使命: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和改造社会2。随后,他顺应时代

潮流,在沪大推行自己的“中国化”校政改革,倡导“大家庭”的沪江精神,从而确立了教会大学中国化

2

的“沪江模式”,即在沪大推行“学术性”的世俗性教育功能、“职业化”的学科发展方向、“平民化”的

社会办学取向和“大家庭”下的人格教育方针等一套适合中国社会特点的办学模式。

在“沪江模式”指引下,沪大的图书馆建设亦成绩斐然,即建造独立的图书馆大楼,发展沪东公社民

众图书馆,创办沪大国际关系图书馆、城中区商学院工商图书馆、国际教育图书馆和为基督教领袖、校友

服务的流通图书馆等专业图书馆,加大图书馆中文文献建设力度等。

立足中国社会实际,顺应时局变化,因时因地制宜地建设沪大系列图书馆,是刘湛恩在沪大践行“学

术化、人格化、平民化及职业化”的办学理念,倡导“中国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这些图书馆又是刘

湛恩实现他的办学理想之重要保障。

2“学术化”下的专用图书馆之建造

刘湛恩倡导的沪大“学术化”改革,就是要将世俗性的教育功能上升为学校办学的主要功能,更着眼

于为社会而不是为教会培养人才。那么,在学校内建立一所正规的学术图书馆大楼,就显得尤为重要。1928

年2月25日下午,刘湛恩在其就职典礼后,随即与前任校长()博士共同举行沪大专门的

图书馆大楼奠基礼。“改良建设,亦复引为己责”3。在这所图书馆的建造过程中,刘校长倾注了大量心血。

沪大在创办时,就在1908年末竣工的思宴堂①(Yates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校长办公楼)二楼腾出一

间房子开设图书馆。1915年,图书馆从二楼搬到一楼,馆舍增加到两间房子,后又增加到4间房子。但沪

大一直以“缺乏学生、教师、宿舍、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引人瞩目”4。到1928年时,沪大的学生已达500

多人,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教会大学之一5。即便学校在思宴堂原图书馆几间房子外又劈出一部分走廊作为

阅览室,但还是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晚饭后,常常可见等候图书馆开门的长长队伍6。

图书馆大楼的建造,可谓沪大的一件大事。但其全部造价为4万元,而学校只向美国西门基金委员会

商助两万元,不敷尚巨。于是,刘校长便在校内外发起建造图书馆大楼的募捐活动。大良双皮奶 这次募款,是在国内

的首次尝试,但得到社会各方和师生员工的积极响应。由于刘校长不遗余力地四方活动,再加上校董会、

同学会、校方组成的募捐委员会和学校教职员的共同努力,最终超额完成筹款两万元的计划。同时,沪大

学生们也组成14个募捐队,“向家属戚友劝募,以所得款,专为购置中文图书之用。7”

1928年9月,新造的专用图书馆竣工。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谭延闿为其

题写“图书馆”三字匾额。11月17日举行开幕典礼,来宾有包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上海市教育

局长韦悫、吴淞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东方图书馆馆长王云五等社会明贤400人之多,多位名人上台演讲。

这座图书馆是沪大第一幢在国内筹款建造的大楼,最初由美国纽约的Murphy和Dana设计,后来为满

足当时一些需要略作修改。大楼分为两层,支架全用钢骨建筑,极其牢固。下层右为阅报室、教员研究室、

管理员办公室、书目检索室和后来成立的国际关系图书馆,左为储书室。上层为可容纳数百人的阅览室,

中央划出一小部分为出纳处,方便馆员照料全室。另外,阅览室内还置有一个标本展示柜,它是沪大博物

馆的一部分。图书馆设施先进,如,在出纳处旁设有木质升降机(以方便快捷上下呈递图书),软木地板

上铺设有油地毡,墙壁四周装有暖气片;阅览室高大轩敞,明窗净几。另外,为方便毕业生撰写论文起见,

图书馆在一楼储书室周围设置一些桌椅,以便学生入内自由取书后阅览;同时将以往毕业生论文装订成册,

陈列于这些桌椅附件,以便他们参考。89这所图书馆,可谓当时国内集服务人性化,设施先进、功能齐

全、环境优美于一身的专用学术图书馆。

3“人格化”下的沪东公社民众图书馆之发展

沪大于1929年3月获准立案后,在学生训育问题上,既有原来教会大学的基督教宗教教育,又有国

民政府要求实施的音乐怎么拼 “三民主义教育”,两者往往相互冲突。面对这种局面,刘湛恩提出的“人格化”,对两

者进行了调和与改造,使之结合沪大原有的社会服务传统,形成一种沪江特色的人格教育。刘湛恩认为,

现代公民的人格教育,关键在于服务精神的养成。为了使学生接触社会,培养社会服务精神,并使大学实

①思宴堂为沪江大学第一座综合性大建筑,亦是沪江大学教学、行政中枢;除图书馆外,其内还设有邮务处、庶务处、

教务处、正副校长室、可容纳300人的大礼堂和18间教室。

3

现“改造社会”的使命,刘湛恩对沪大之前建立的沪东公社(英文名为“TheYangtzepooSocialCenter”)

极为关注,并视其为沪大整个教育范围内的一部分,于是力谋扩充,增加预算,成立各种教育组织,民众

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10。

沪大于1917年在交通便利的杨树浦路1509号(杨树浦路与眉州路路口)购置了一处原为教堂的房产,

作为沪东公社新址,“以供沪大社会学系之实验;同时又为教育、宗教、经济各学系实习之所”11,亦为提

升当地社区文化和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中心。最初,公社内设民众阅书室一所及民众阅报处,备有沪上各

种报纸(如《申报》、《新闻报》、《新申报》、《四明日报》、《吴淞周报》、《怀孕可以吃豆腐吗 同文报》、《月报》等),有益于

社会之杂志、周刊、旬刊等,以及一些沪大学生所捐赠的关于职业教育之书籍,如《棉花种植法》、《木工

制造法》等。这些书籍、报刊,任人浏览1213。

1933年3月,为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之功能,刘湛恩批准辟设一新建筑,专门作为沪东公社之民众图

书馆,以便更多的社会民众业余学习。1934年暑期,民众图书馆落成,随后对外开放(开放时间为8:00

-20:30)。馆内分阅报与阅书两部:阅报部订有上海本埠报全一份,杂志多份;阅书部备有新书1000多

部,其中以文艺居多,常识次之,工艺又次之。图书出借,不限于沪东公社附属各校学生,也无特种手续

①。为了增进阅览者的兴趣,图书馆还特置备大型无线电机一架,于正午和下午四时后播音14。因此,前来

看书者不断增加。如1935年,每日阅书之数平均40人,3月份总计有1200余人;1936年12月,阅览民

众日超100人以上15;阅览者以工人居多,商人次之16。民众图书馆还通过募捐等方式,增加藏书量。例如,

1937年4月,为扩充民众图书馆,发起劳工书籍征募运动,目标为1万册,分三期募集17。另外,民众图

书馆内还附设有民众文字处、书信代办处,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

沪东公社民众图书馆在抗战前极为发达,但抗战中原有图书毁损殆尽。抗战胜利后,即行设法恢复,

但添置书籍,未有足款,故一切因陋就简。据沪江大学1946年第4期《校讯》报道,民众图书馆将采取

一系列措施,如多购书报读物、增加通俗演讲、设立问字处、粉刷门面,以尽量满足民众求知所需。18

4“职业化”与“平民化”下的专业图书馆之创设

刘湛恩校长曾宣称:沪大不但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好的民族主义者,而且成为一个国际主义者19。基于

这种社会科学“职业化”发展模式,1928年,沪大政治与历史学系成立国际关系研究社;1929年有所发

展,便在图书馆的下层右侧辟出一专室,建成“馆中之馆”,名曰“国际关系图书馆”。该馆专储国民政府

外交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EndowmentforInternationalPeace)、国际联盟等国际团体和国

际友人的赠书,如英国驻华总领事先生于1931年春捐赠TheBestofEngland,HistoryofBritish

Civilization,EnglishConstitution等书。国际关系图书馆的管理者是国际关系研究社下设的图书馆委员会,

设主席一人,书启一人,委员若干人。刘湛恩认为,沪大国际关系图书馆是实现“国际理解”这一愿景的

最好项目之一,他在1931年的年度报告中写道:“我们从40个不同的国家得到了书籍杂志。卡内基和平

基金会尤其慷慨地送点赞的图片 给我们图书,并承诺将来更全面地与我们合作。这个图书馆不仅被我们的教师和本地

的学生使用,而且被来自国内各地的朋友所使用。这顶岗实习报告 是中国第一所这类的国际关系图书馆。20”到1935年

时,国际关系图书馆已发展为一个拥有万余册藏书的专业图书馆,成为当时我国国际研究文献资料的集中

处。21抗战期间,国际关系图书馆被迫取消。抗战胜利后,沪大决定重新设立国际关系图书馆,并于1947

年6月6日对外开放,馆址为与之同期开放的沪大图书馆大楼底层期刊阅览室(原阅报室)后面的小房间。

沪大是一所主要靠学费维持的私立教会大学,学费昂贵是其一大特征。这与出身贫寒的校长刘湛恩之

“平民化”教育理想相悖。因此,刘湛恩出任校长后,便积极为清寒学生募集奖学金,推行学生的勤工俭

学。但这些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份额毕竟有限,于是在1930年春,刘湛恩开始筹划在上海市区开办沪江

大学商学院分院和夜大学,后鉴于校本部商学院距上海市中心太远,不便实习,遂力排众议,决定将商学

院分院与夜大学合并,统称为“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简称“城商”,校舍是位于外滩圆明园路上的浸

会书局大夏二楼)。城商是刘湛恩在“职业化”下进一步推行“平民化”的尝试。其目的除方便沪江商科

学生实习外,更主要是为社会上提供各种形式的职业补习教育,以帮助那些清寒的好学生能够完成大学学

①据《沪东公社民众图书馆简章》,沪东公社附属各校学生借书期限一般为一星期,而其他读者则限于馆内阅读。

4

业,增进他们的效能。22受同道邹韬奋的启发23,刘湛恩亦希望城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即让学生养成“自立经营与组织之能力”,能够“利用小资本,集全共组小厂店经营之,从小做起,

渐谋发展”24。在城商筹建时,刘湛恩曾表示:“我们将致力在城中区建设一个绝妙的工商业图书馆。25”

为此,沪大便决定同工商界展开合作,在城商院内设立一个工商专业图书馆。1931年春,城商正式与中国

经济学社商议,在城商合作开办经济学社图书馆。1932年1月23日,中国经济学社理事会同意与沪江大

学合办“上海经济图书馆”,决定购书经费由“上海分社负责筹募,另由总社给予补助费若干,由基金利

息项下提拔,其数额与上海分社筹集之数额相同,但以五千元为限26”。由于刘湛恩校长,城中区商学院院

长朱博泉,顾问委员会张公权、林康侯、王晓籁、王云五等人,都是中国经济学社社员,这为沪大与中国

经济学社合办图书馆奠定了人脉基础。这样,在中国经济学社的帮助下,城商开学后不久就有了自己的工

商专业图书馆。27同时,分函各界,征求图书,并与更多的工商界团体合作,力谋充实图书馆内容,并有

意将其扩展为一个设备完全的工商专业图书馆。这些工商团体主要有世界商会中国分会、国际贸易协会、

工商管理协会、国际问题研究会、中华工业总联合会等。另外,刘湛恩的一些朋友、国际友人也纷纷慷慨

相助,给城商图书馆寄来一些书籍,如银行家叶揆初捐赠精版《廿四史》全函,檀香山夏威夷大学校长捐

赠百余本名贵书籍,故其馆藏增加较快28。到1932年底,该图书馆馆藏书刊已有4000余册;1935年馆藏

图书已达8000余册,各种杂志报章共数十种。城商的专业图书馆,被认为是“研究学术不可少之设备”,

聘有专业人士负责管理。其开放时间为每日下午13:00-20:30(星期日和例假除外),读者可据《借出

章程》(1934年公布施行),将馆藏图书借出馆外参考。29“八一三”事变后,城商成为沪江大学战时的

避难所,其图书馆亦成为避难的沪江大学图书馆。

沪江大学对于国际形势向来比较关注,继成立国际关系图书馆后,1936年初又创设国际教育图书馆,

馆址亦也设在图书馆大楼内一室。该馆是由沪大文学院院长兼教育学系主任林卓然博士于1935年底提议

而开始筹建的,目的为帮助沪大师生能及时了解国际教育发展动态,借鉴国际教育新思想、新方法。它的

宗旨是:“(一)研究各国教育新发展;(二)介绍各国之新教育,藉供国内参考。30”学校当局对创设

国际教育图书馆非常重视,筹建伊始,便致函国外团体、国际友人,请其捐赠或代为搜集相关书刊,以帮

助国际教育图书馆能较完整地收藏各国教育的刊物与图书。1936年,国际教育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并在

不久后,就收到了耶鲁大学捐赠的一批图书。该馆藏书包括世界各国关于教育方面的图书、杂志、图片和

大学录,极大地方便了沪大师生——尤其是教育系师生——研究时参考。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沪大

被迫迁离杨树浦军工路校园,国际教育图书馆亦随之关闭。

5“中国化”下的图书馆馆藏建设

图书为研究工具,故刘湛恩“在特建图书馆之外,竭力增置书籍,除每年预算中规定增置图书的固定

经费外,又得教部补助”31,故馆藏图书增加较快(见表1)。据申报馆在1936年的调查,当时沪大图书

馆的藏书量与山东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交通大学图书馆、福建学院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

辅仁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7所大学图书馆位列同一档次(7万册至9万册)。到1938年时,沪大

图书馆藏书总数已超过8万册,其中西文图书22165册,中文图书58874册,期刊464种,馆藏图书量仅

次于鸿英图书馆(10万册)和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9.3万册),规模在当时上海图书馆中居前列32。

刘湛恩注重图书馆文献建设同时,亦着力提高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所占的比例。1928年,沪大专用图

书馆建成时,馆藏图书为2.6万多册,其中中文图书13500册,英文图书12500册,中英文图书基本上是

平分秋色。刘湛恩就任校长后,进行一系列“中国化”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加大中文文献建设的力度。

早在1924-1925年间,沪大聘请著名新派学者朱经农任国文部主任,对国文教学推陈出新,使之符

合新文化的需要。1926年,学校国文课程明确规定,“国文与文学,系属两事”,沪江的目的是教授国文,

“只适于非欲专研国学者”。作为必修课的“模范文”突出了自习,在“看、读、写、作,四者不可缺一”

上强调“看书”,让学生通过扩大阅读面来提高语文水平,而这种扩大阅读面的要求暴露了学校图书馆中

文图书不足的缺陷33。1928年建造图书馆时,因中文书太少,刘湛恩在沪大校内发起“中国文图书运动”。

为此,学生组织募捐队,筹集了近5000美元的购置中文图书款项34。另外,学校还举办一些活动,筹集中

5

文图书的购置经费。例如,1928年12月15日晚上8时,学校“假四川路青年会殉道堂开游艺会,藉以补

足本学期开始时五千元中文图书运动之数额。35”随后几年,图书馆的中文藏书量增加较快,中文图书所

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见表1)

表1沪江大学图书馆1928-1937年度馆藏文献统计表

藏书册数

年份

中文英文总计

中文图书

所占的百分比

期刊种数

192813551.9%200

192913952.6%

200多

233

45000多

58.4%

200多

.2%

200多

1946405572.0%

200多

193454000

7200075.0%380

560

74000多

73.6%384

143

75000多

73.0%422

165

81000多

73.0%464

另外,沪大图书馆在文献分类法研究方面也在“中国化”方面有所努力。尽管当时像许多教会大学图

书馆那样,其图书分类采用美国图书馆常用的杜威分类法,但也一直在探究适合中国特点的分类法。1929

年1月28日至2月2日,在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上,沪大图书馆提交的《请全国图书馆协会发行

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及管理法以便全国图书馆一致采用案》,被大会与其他提案合并修正议决通过,并形

成了《由协会编制标准分类法案》36,并在随后举行的索引检字组分组会议上,提请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

案37。

6湛恩纪念图书馆——刘湛恩未竟之愿的实现与后人对他的纪念

沪大“图书馆之兴建,刘校长尤感切要。故曾竭力募款,乃见其成。方思再图扩充图书设备,熟料夙

志未酬,以身殉职。38”为完成刘湛恩校长未竟之愿,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10月8日,沪大校董会正式

决定扩建图书馆,将扩建后的图书馆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并在馆内设专室陈列刘校长塑像及其遗

物,以资景仰。图书馆东侧一半扩建工程由时为(上海)兴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后来成为中国当代建筑

大师的戴念慈设计。1948年7月3日,举行奠基礼,石质奠基铭牌上镌刻着“教思无穷”的字样。是年年

底完工,1949年3月26日,在沪大升麻的功效 春运会上举行开幕典礼。

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达2203平方米,是一座具有西方都铎式建筑风格的大楼,华美壮丽、气

势恢弘,从形式到内部都与20年前建成的老图书馆甚是契合。尤其独特的是,她有20多个供专门用途的

小房间和一个防火的书库。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建成,完成了刘校长生前发展图书馆的愿望,亦为他在沪江

大学校园内树立了一座激励后世师生的丰碑。

1952年,在沪江大学校址新建上海工业学校(现为上海理工大学),仍以原沪大图书馆作为新建学校

图书馆使用,但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名称已不复存在。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11月,于原沪大图书馆西南方

建造的新图书馆启用,建筑面积达7547平方米。1991年11月10日,该新图书馆亦被命名为“湛恩纪念

图书馆”,其题额由著名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手书。2007年7月,图书馆又搬迁到具有

近代欧洲巴罗克风格(BaroqueStyle)、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的新建图文信息中心大楼主楼。2009年

12月8日,上海理工大学举行湛恩纪念图书馆新址揭牌仪式。这样,西门、南门上方镶嵌“湛恩纪念图书

馆”7个黑色大字的图书馆,成为这片校园师生缅怀刘故校长的新象征。

6

参考文献

1本年大事记[J].沪江大学年刊,1928:34.

2沪大新校长就职[J].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28,4(1):76-77.

3沪江大学新图书馆概况[J].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29,5(1):120.

rsontheBanksoftheWhangpoo[J].沪江大学年刊,1918.

5王立诚.沪江大学简史[M].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06:13.

6TheShanghaiCollegeLibrary[J].沪江大学图书馆落成纪念(民国十七年十一月七日).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号:U106-0-145.

7沪江大学新图书馆概况[J].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29,5(1):120.

8TheShanghaiCollegeLibrary[J].沪江大学图书馆落成纪念(民国十七年十一月七日).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号:U106-0-145.

9沪江大学图书馆概况[J].中华图书协会会报,1935,11(3):23.

10沪江大学同人.刘校长与沪江大学[M]//刘公湛恩逝世周年纪念.上海:沪江大学,1939:9.

11金武周.沪东公社之回顾与前瞻[J].天籁,1936,25(2):16.

12事业教育事业.沪江大学沪东公社一览(1929年).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号:U124-0-32-1.

13刘明逵.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1卷第2册):中国工人阶级的早期斗争和组织1840-1919[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742.

14王显恩.一个工人教育机关:沪东公社——上海沪江大学沪东公社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教育与民众,1934(3-4):626.

15沪大校闻,1935-5-4(173);沪大校闻,1936-12-5(230).

16刘湛恩.沪东公社与劳工[J].:国际劳工,1934,1(7):3.

17沪大校闻,1937-03-16(239).

18沪东公社近闻:民众图书馆.[J].校讯,1946(4):1颜色的四字词语 .

19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13.

20(美)海波士著,王立诚译。沪江大学[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5:110.

21沪江大学图书馆概况[J].中华图书协会会报,1935,11(3):23.

22王立诚.沪江大学简史[M].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06:74-75.

23刘湛恩.即可实现的夜商学院[J].生活,1931,6(9):191-192.

24心水.记顾荫亭先生所谈中西职业教育之最大异点[J].教育与职业1927(81):9-10.

rimentinHigherCommercialEducation[J].EducationalReview,1933,25(1):41-45.

26中国经济学社第九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委会纪录.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号:Q264-1-372.

27孙大权.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82-183.

28沪大商学院扩充图书馆[N],申报.1932-12-08(12).

29私立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私立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章程(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M].上海:私立沪江大学

(城中区)商学院,1935:27-28.

30国际教育图书室[J].沪江大学丛讯,1935(12):5.

31沪江大学同人.刘校长与沪江大学[M]//刘公湛恩逝世周年纪念.上海:沪江大学,1939:10.

32吕绍虞.战后之上海图书馆[M]//最近之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国图书服务社,1938:1-4.

33王立诚.沪江大学简史[M].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06:34-35.

34杨吉孚.沪江大学之新图书馆[J].中国学生,1929,1(1):28-29.

35沪江大学新图书馆开幕[J].中华图书协会会报,1928,4(3):29.

36俞君立,陈树年.文献分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29-230.

37教育要闻[J].湖南教育,1928(4):10.

38凌宪扬.私立沪江大学为纪念刘故校长扩建湛恩图书馆募捐缘起[J].校讯,1947,2(8):7.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09:3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e3bb6ae9a0ead3ea1cb6f19c1172a9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