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安徽古城

更新时间:2023-03-24 06:17:18 阅读: 评论:0

找规律-幼儿安全教案

安徽古城
2023年3月24日发(作者:简单的自编儿歌)

研究探讨

STUDIESANDDISCUSSIONS

CHINAFLOOexcel引用另外一个表格的数据 D&DROUGHTMANAGEMENT

中国防汛抗旱

Dec.2020NO.12VOL.302020年12月第12期第30卷

寿县古称寿阳、寿春、寿州,历史悠久。夏禹分天下为

九州,寿县属扬州。战国时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241年),楚都迁于此,《史记楚世家》载:“楚东徙都寿春,

命曰郢。”这是文献上最早出现的“寿春”名称。秦设寿春

县,汉初设淮南国。唐代以后,历置郡、州、府,1912年州废,

改名寿县相沿至今。

目前,寿县古城是在楚都寿春的基础上,经宋熙宁年

间为御金军南下所重修的城,至南宋嘉定年间由建康都统

许俊完成。寿县地形险要,会议服务 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陆交通

枢纽。明嘉靖《寿州志》载:“寿阳(寿县)南引荆汝之利,东

连三吴之富,北接梁陈,西援陈许,外有江湖之阻,内有淮

淝之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原因,寿县历史上多次经受洪

涝灾害,但是因为拥有以城墙为代表的防洪排水系统,固

若金汤,留存至今。

1寿县自然地理环境

寿县位于我国自然地理南北过渡带的淮河流域,淮河

流域支流众多,且多集中在中游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高

西低,南岸多山地丘陵,海拔高度一般在300m以上,从大

别山区发源的众多支流,由南向北流入众多的湖泊,高差

相差超过200m。

寿县属于亚热带北缘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约900mm,降雨量分布不均匀,一年

之内,6—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入夏后,受太平

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常常形成连续降雨。受气候、地形地貌

影响,历史上寿县极易遭受洪涝灾害。

12世纪90年代,黄河南移夺淮,破坏了淮河入海的环

境,导致淮河入海口淤塞,淮阴以下河床日益壅滞抬高。明

清两代,为了解决黄河、淮河、运河交汇处的通航矛盾,蓄

清刷黄济运,抬高洪泽湖水位,修筑高家堰,使得淮河中游

河流泄水不畅,淮河中游成为滞洪区,淮河灾难频发。

2寿县古代洪灾情况

寿县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从西晋开始,已经受到洪

涝的威胁,晋惠帝元康四年(294年)五月,“寿春山崩,洪水

出,城坏地陷方三十丈”。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

DOI:10.16867/.1673-9264.2020193

周波,马苗苗.安徽寿县古城防洪排水系统研究[J].中国防汛抗旱,2020,30(12):,nfloodpreventionanddrainagesystemofShouxianCoun⁃

tyancientcityinAnhuiProvince[J].ChinaFlood&DroughtManagement,2020,30(12):58-61.(inChine)

安徽寿县古城防洪排水系统研究

周波马苗苗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2.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寿县古城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寿县古城历史上经常受到洪涝灾害

的侵袭,但至今以城墙为主的防洪排水系统依然保存完好。从寿县自然地理环境入手,剖析寿县古城的防洪排水系统,为当今治水思路

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防洪排水;城墙;涵洞;寿县

中图法分类号:TV87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264(2020)12-58-04

收稿日期:2020-07-20真遗憾

第一作者信息:周波,女,高级工程师,E-mail:****************。

基金项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减灾害调查GY1734、减基本科研、JZ0145B572016)。

58

研究探讨

STUDIESANDDISCUSSIONS

中国防汛抗旱

CHINAFLOOD&DROUGHTMANAGEMENT

Dec.2020NO.12VOL.302020年12月第12期第30卷

1016年),“寿春连续水旱灾,先是旱、饥,次年大水,害稼。”

宋隆兴二年(1164年),“七月寿春大水,浸城郭,坏庐舍、圩

田、军垒,操舟行市者累日,人溺死者甚众”。据安徽省历代

水旱灾史料载,从明景泰元年到1949年的500年间,寿县

共发生水旱灾害206次,平均每5年就有两次,其中水灾

122次。在长期洪水侵袭的过程中,寿县城墙及其防洪

排水系统屡坏屡修,越修越坚固,越修越完善,至今仍

然是我国古代城市防洪系统的典范。

3寿县古代城市防洪系统

寿县古城防洪排水系统包括城墙、护城石岸、瓮城、涵

洞月坝,以及城内的水塘和地下排水系统。

3.1城墙

据资料考证和考古线索,目前城墙基本上是南宋嘉定

年间重修后的遗存。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建康都统许

俊重筑城墙(即现今寿县城墙),“周围十三里有奇,高二丈五

尺,广二丈。城外东南为濠,宽二十丈有余,北环东淝,西连西

湖。”距今已经801年。寿县城池略呈方形,面积3.65km

2

,有

东、西、南、北门四门,东曰“宾阳”、西曰“定湖”、南曰“通

淝”、北曰“靖淮”,四门皆有瓮门,还有角楼8座,警辅55所。

寿县古城墙自创建以来,就屡经战火冲击和洪水侵

袭,历代官府都把“御水保城,重在防御”作为重中之重,屡

次修治,自明永乐七年(1409年)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

475年间,修城27次之多,各种防洪减灾细节越修越完善。

明代主要修治了西北、东北两涵洞,增设护城石岸等,清代

又肠炎的药 增修涵洞月坝、护城石岸等。

寿县城墙修筑的高度设计科学,精准地考虑到了地理

水文特征。城墙高度与淮河干流上的咽喉凤台硖石口孤山

洼最高水位相对应,即便洪水水位临近城头,也会从孤山

洼一泻而下,确保寿州城的安全。

寿县城墙实测7147m,高8.33m,底宽18~22m,顶

宽4~10m。城墙平均海拔26.6~28.0m,最高处为东南拐

角处,海拔高度31.75m,最低点是东北拐角向南约300m

处,海拔高度26.5m。

城墙以土夯筑,外侧贴砌砖壁,下部用条石砌筑2m高

的墙基,上部砌砖,中间用糯米石灰浆等物黏合。外壁底部

厚1.5m,顶部0.5~0.8m。墙内向里倾斜,边坡比为1∶2~1∶3,

可以抵挡洪水长时间的挤压,这种通过加宽墙基、增强城

址的防洪功能的城墙建筑类型,被称为“土坡战城”,在南

方古城墙中普遍使用,拐角城墙的拐角全部做弧形处理,

不仅是为了军事上的防御,更增加相邻两侧城墙在洪水冲

击下的抗压性。

3.2护城石岸

护城石岸,又叫护城泊岸,即在城墙四周的外侧城脚

处加筑条石叠砌的护城御水石岸,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主

要用于减轻洪水对城墙根基的直接冲啮,高3~5m,宽8~

10m。据《寿州志城郭》记载:嘉靖年间,寿州城西边低洼

之地西湖,遇大雨则泛滥,同时城北淝河由硖石入淮,淮水

一上涨,则淮河、西湖和淝水就合为一体,逆流而上进入瓦

埠湖,无处泄水,整个寿州城泡在水中,如此整整三年,护

城的土护岸坍塌十之四五。嘉靖十七年(1538年),知州杨

瞻率知州钱雍熙创建护城御水石岸。“自西南角楼起绕北

至东南楼角止,共三千有奇。所有土岸通砌以石,重合以

灰,依古法,数年结而为一矣。虽有大水,可保不为城患”。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州栗永禄又修西南隅一百一十

余丈。此后,护岸遇水毁则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修

补旧堤一千三百二十七丈七尺,拆修新堤一百三十五丈,

堤内土岸一律增筑,绕城而视,若匹练之亘横也,若牛铁之

熔铸也”。

3.3瓮城

瓮城,是古代为了加强防守或者防御洪水,在城门之

外再修建的小型城池,有半圆形或者方形。寿县东、西、南、

北4座城门均建有瓮城,明代嘉靖年间,城墙外的4座瓮城

都有内外门,而且是直通的,门洞均为砖石券顶结构。到清

代光绪年间,除南门仍然一线通达以外,其余3门的瓮城门

朝向和位置都有所变化:东门瓮城的外门北移偏离中轴线

4m,内外门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

外门朝向西,内外门道均成90。瓮城城门的方向和位置的

改变,一方面是出于军事防卫的目的,让敌人攻破外城门

后,再攻向内门需虞姬和项羽 要调转方向和重新部署位置,城内军队

有足够的时间应对;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洪的需要,洪水冲

破外门后,不会立即涌入内门,也能缓冲城墙的压力。20世

纪60年代,因市政交通不便,拆除了西、南门的瓮城,现存

东、北两门瓮城(图1)。

3.4涵洞和月坝

涵洞的作用是及时排泄城内积水。寿县城涵最早有

59

研究探讨

STUDIESANDDISCUSSIONS

CHINAFLOOD&DROUGHTMANAGEMENT

中国防汛抗旱

Dec.2020NO.12VOL.302020年12月第12期第30卷

3个,始建时间不详,分别在城西南、城东北和城西北,城西

南涵洞后来逐渐淤塞,现仅存东北和西北两个涵洞。涵洞

泄完城内积水后需要及时关闭,大王乌贼有多大 防止城外水倒灌。明朝万

历元年(1573年),“寿州城下故甃涵洞三,盖泄市圃中潴

水,巳则坚闭之,以防外水浸灌。其一在城西南,地势稍峻,

近塞弗通,而东北并西北者,则今存也。”当时城西北涵洞

因附近居民未能按时启闭,导致外水倒灌,知州杨涧修涵

洞,并警示附近百姓按时启闭闸门。清乾隆光绪年间重新

修建涵洞,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时,在东涵东壁题有“崇

墉障流”,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在西涵南壁题有“金汤

巩固”四字(图2)。

据寿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显示:目前

西涵洞“涵洞方体,宽0.6m,深0.8m,长50m,其一端连接

内河,另一端通城外,经过城墙石堤部分深1.5m。涵洞平

面呈直角,以直角角顶为圆心,周围起筑径深为7.7m,厚

0.5m的砖石结构月坝。月坝与城墙等高,外壁围护厚实的

堤坡,远看去像座小山包。”文中提到的月坝,为乾隆二十

年(1755年)知州刘焕创建。当年,山水陡发,涵洞遇水患重

创,刘焕重修城墙,并修涵洞,创建月坝。涵洞“外通坡岸,

内靠土城;东有水沟,中砌一井,井东曲而南,复转而东,形

如‘中’字。……内修月坝一道,虑水不坚,里外下大木椿十

余根,中排以竹,使外水不得越坝,而居民无患。”所谓月

坝,实际上是在涵洞之上修建砖石结构的圆桶状坝墙,内

壁设有石阶,可以通向坝底的涵沟,涵沟上封有石板,设闸

五道,可以随时进坝启闭闸门,控制流量。

月坝和涵洞共同组成排水和防洪系统,月坝保护涵沟

和上面的闸门,避免被内河积水毁坏。涵沟经过月坝横穿

城墙、护城石岸,中间设有一木塞,木塞小头朝向城内,通

过木塞的移动来决定城内外的排放水。当城内水位高于城

外时,内河水通过涵道冲开木塞,进入涵体,将水排向城外

护城河。当城外水位高于城内时,外城水通过水压将木塞

塞紧内河涵管,月坝内水位也跟着升高,起到蓄水的作用,

从而防止外城水倒灌入城,这就起到了防洪排涝的重要作

用(图3)。

3.5城内排水系统

除了城门口的涵洞、月坝外,在城内四角处设置有

内城河的蓄水塘,在不同的区域也建有大小不等的众多

水塘,如南塘、鸭子塘、撒金塘等,这些陂塘在城内积水

时,能起到蓄水的作用,日常种有莲藕等水生植物,净化

水质,美化生态,还能调节城内的气温和湿度。此外城内

还建有许多明沟暗渠,这些明沟暗渠都流向地势偏低处

的城西北、东北角的内河,再由内城河通过两个涵洞排

到城外。

寿县古城防洪排水系统是我国古代城市防洪的杰出代

表,当洪水来袭,护城石岸是其第一道屏障,堤岸之内是城

涵洞

涵洞

木塞

涵洞

涵洞

木塞

图1寿县古城墙和瓮城

图2涵洞和月坝

图3月坝和涵洞排水系统

(b)当城内水位低于城外时

(a)当城内水位高于城外时

60

研究探讨

STUDIESANDDISCUSSIONS

中国防汛抗旱

CHINAFLOOD&DROUGHTMANAGEMENT

Dec.2020NO.12VOL.302020年12月第12期第30卷

硖石山

正阳关

颖水

护城河

陡涧河

瓦埠河

墙,城墙之内是瓮城。如此坚固的三道屏农村信用社怎么查余额 障之下,还有两个

沟通城内外的涵洞和月坝,及时阻止洪水倒灌入城,并沟通

城内蓄水塘和沟渠将积水顺利排出城外。如此完备的系统,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洪水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总

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现代城市防洪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

意义。

4寿县古城防洪排水系统的特征和启示

寿县古城是我国古代城市防洪排水系统的典范,具有

以下重要特点:

(1)因地制宜,规划科学。寿县地势低洼,选址科学,根

据水系布置城池十分科学。寿县西面是淮河,东淝河从城

东南而来,西北注入淮河,古城西门是西湖,也叫御升湖,

城外是一圈护城河。淮河、东淝河、西湖和护城河对寿县县

城起到了极好的防御作用。但是如果遇到洪涝灾害,也会

使整个城池泡在水中,因此修筑城墙的高度依据东淝河入

淮的硖石口最高水位来设定,而且寿县北门大桥上的石狮

略低于城墙,与硖石口最高水位相当,一旦淮河水位上升

至预警线,与淮河相通的东淝河水位就会上升至狮子头

(图4)。这种利用参照物预警水位的水文方法体现了古人

的聪明智慧。

(2)布局合理,系统完备。寿县防洪排水系统首先是城

墙,城墙以土夯筑,下为条石堆砌,上为砖砌,外有护城石

岸,城门外有瓮城。城墙有涵洞,涵洞外与护城河相通,内

与内城河相连,通过月坝及时排水,防止倒灌。城内有内城

河,有蓄水塘调蓄,有各种阴沟将污水排入内河,流向城

外。内外结合,防洪排涝系统十分完备。

(3)战略防御与防洪排水的完美结合。由于寿县的地

形和地理位置,寿县城墙始终承担着防洪和军事的双重作

用。而军事防御的功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洪水的抵

御,二者相辅相成。明万历六年,州人梁子琦有《兵备道朱

工重修寿州城德政碑》中认为,寿州昔日富强,后来逐步削

弱是因为“水患不息也”,兵宪朱公强调治理寿县必须先治

理城墙,“城不固则水之害人不消,虽欲驰张文武,振饬纲

纪,无出也。”城不坚固,水患不散,其他文武纪纲皆不可

能。因此,率属下重修寿县城墙,增筑护城坡岸。城市发展,

文物纲纪,皆以防洪为要。

5结语

寿县古城是古代城市防洪排水的典型,为了减轻洪灾

的侵袭,采用了巧妙的布局,并进行科学的工程建设,体现

了朴素的自然观和辩证观,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内部的蓄水塘被占用,

道路被过度硬化,城市水患日益严重,寿县古城“堵、排、

蓄”并举的防洪方式,带给我们两方面的思考:

(1)系统考虑“堵”与“疏”的关系,在城市规划之初做

好顶层设计。治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问题,面对洪水,不单

纯是“堵”或“排”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寿县城内、城外排

水系统的相互协调和沟通,给我们当今城市建设以深刻的

启示:目前城市水患、内涝频发一方面与排水基础设施不

足、排水管网覆盖率低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源于城市规

划时未做好排洪系统的顶层设计。

(2)统筹处理“排”与“蓄”的关系。城市内涝多与强而

集中的降雨有关,在增强城市排水能力的同时,要加强雨

污分流,提高城市铺装的透水率,更要增加蓄水塘、湿地、

绿地,使其充分起到涵养水源、美化生态的作用,提高城市

蓄洪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道唯.寿州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1.

[2]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

[3]寿县文物管理局.寿县古城墙[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

案,2004:1-11.

[4]苏希胜,李瑞鹏.试谈寿县城墙的特殊形制与功能[J].文物研究,

1988(6):221-222.责任编辑赵乐媛

图4寿县周边水系

61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06:17: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e3616b9c4596729aa3d8ec931f3a31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安徽古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安徽古城.pdf

标签:安徽古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