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投资结构
第一节投资结构的意义
一、投资结构概述
投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投资总体中所含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数量比例。
投资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与态势的
基本因素。投资结构研究的任务,是揭示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投资结构桂花酒的功效与作用 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机制,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立和维持合理的投资
结构。
投资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考察投资的
内部构成要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投资来源结构
反映不同来源渠道投资资金的相互关系及其数量比例。从价值构成和再生产的角度
看,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总产值中的C和m中用于积累及补偿部分,一部分消费基
金也可以转化为积累基金用于投资,投资来源结构在这里通常表现为新增投资与折旧再
投资的比例关系;从国民经济资金运行的角度看,投资来源结构主要表现为国家预算内
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各部门、各地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自筹金、社会集团资金、
国外资金等的数量比例关系,或者简单地表现为预算内投资与预算外投资的比例关系。
(二)投资分配结构
投资分配结构主要反映投资资金在投资总体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这里
的投资资金既可以是存量,也可以是增量。由于可以对投资总体各构成要素作不同的划
分,投资分配结构有多种表现形式。
1.投资产业结构
这是指投资资金在三次产业中的分配比例关系。三次产业是由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和
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提出的产业划分方法。其划分依据是:第一次产业的属
性是取自于自然,通常包括农业(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狩猎业等;第二
次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
等工业部门;而第三次产业则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
生产部门,一般包括简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其他公益事业和其他各项
事业。第一次产业的特征是广义的农业,第二次产业是广义的工业,而第三次产业则是
广义的服务业。由于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法被世界各国广泛引用,因此,研究投资的
三次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吸收各国投资经验和进行国际交流。除三次
产业分类法外,还有许多产业划分方法,如联合国的标准产业分类法、霍夫曼产业分类
法等,但以三次产业分类法最为流行,因此,不加说明时,投资产业结构一般是指投资
的三次产业结构。
2.投资部门结构
这是指投资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可以分为众多的部门,主
要有两大类,即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又可分为生产资料生产
部门和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和消费资料生产部门还可进一步细分。把
投资资金分配干不同的部门,形成不同层次的投资部门结构。例如,投资资金在物质生
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形成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的比例,这是
一种较为粗放的投资部门结构,又如,投资资金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具体部门之间
的分配,是从微观意义上而言的一种投资部门结构。
3.投资地区结构
这是指投资资金在各地区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投资地区结构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
况:一种是从宏观的角度,根据社会经济特征、生产要素禀赋以及人文地理条件等来划
分的投资地区结构。例如,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划分为东部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
地带的区域投资结构;根据行政区划所划分的投资地区结构,在我国主要是指省、自治
区、直辖市以及地区,县、乡等之间投资资金的分配比例关系。
4.投资主体结构
是指各种投资主体之间投资的数量比例关系。投资主体也可以作多种划分,如从所
有制形式和经济成分的角度,投资主体可以分为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家
庭个人和国家资本主义投资主体;从国民经济管理系统看,投资主体可分为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家庭个人等。投资主体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
调动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对投资总体的协调运行和投资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5.投资再生产结构
这是指投资资金在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设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是一个持
续不断的过程,不仅需要外延性投资(通过投资提供各种新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还需要内涵性投资(通过投资改造原有的资产)。投资资金在二者之间的分配比例,构
成投资的再生产结构。
6.投资技术结构
这是指投资资金在建筑安装工程、机器设备和其他投资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
7.投资项目规模结构
这是指投资资金在不同规模项目上的分配比例关系,一般是指大、中、小型投资项
目之间的比例关系。
8.投资固流结构
这是指投资资金分配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合理的投资固流结构,
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9.投资的用途结构
指投资在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或在生产经营性与非生产经营性项目之间进行分配后
形成的数量比例关系.
10.投资的技术结构
又称为投资工艺结构,是指在不同技术层次产业、项目之间,或在项目不同支出部
分之间分配后形成的数量比例关系.
11.投资的项目性质结构
是指投资在竞争性、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之间进行分配后形成的数量比例关系.
(三)投资时期结构
投资时期结构是指投资资金在不同时期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投资来源结构和投资
分配结构主要是从横向角度来考察投资结构的,而投资时期结构则主要是从纵向角度来
考察的。投资时期结构又可以从资金投入和提供的固定资产价值两个方面来分析。研究
投资时期结构,有利于找出投资的演变规律。总而言之,投资结构的多重涵义从各个不
同侧面说明和展示了各种投资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投资管理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指示
作用和参考价值。研究投资结构,必须从不同侧面和不同的层次进行,并注意它们之间
的相互联系。从相对意义上讲,其中的投资产业结构、投资部门结构和投资的地区结构
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三种投资结构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对投资的内在要求。
二、投资结构的意义
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是投资领域治理整顿的三大目标。其
中提高投资效益是三大目标的核心,也是控制投资规模和调整投资结构的目的所在。但
是,由于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过去我们一直将控制投资规模作为主要的
调控目标,而忽略了调整投资结构的重要性。在国民经济发展一定时期和一定阶段上所
要建立起来的物质技术基础取决于社会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配置是否合理,而投资
结构则是资源配置状况的重要反映。如果投资结构不合理,多大的投资规模都无助于国
民经济协调有序地发展,无助于投资效益的提高。投资结构是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
效益的关键。
投资结构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益的影响,可以从投资来源结构和投资分配结构分别
予以说明。
(一)投资来源结构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益的影响
我国的投资来源从国内看主要由国家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组成。不同
的投资来源结构,会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益产生很大影响。从投资规模来看,银行贷款
和企业自筹投资一般是难以控制的,而国家预算内投资控制则相对容易些。因此,当投
资来源结构中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的比例增大时,投资规模的合理确定和调控就难以实
现。近几年,可控性较强的预算内投资在投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连年下降,1992年这一
比例占4.2%,而自筹和信贷投资的比重则占到78.7%,近几年投资规模控制的难度越
来越大。自筹资金和信贷投资的不正常增长造成了投资规模的膨胀。从投资效益来看,
首先不同投资来源的资金成本是不一样的,如国家财政拨款拨改贷投资成本较低,而银
行信贷投资和自筹资金的成本则相对较高,因此,不同投资来源直接影响到投资效益。
其次,投资来源不同,企业对资金使用的关切程度也不一样,因而其使用效率也不同。
最后,不同投资来源所形成的规模效益也不一样。如国家预算内投资往往能进行一些大
项目的投资,形成规模效益,而自筹资金投资则较分散,很难形成规模效益。综上所述,
投资来源结构是否合理,对投资规模的控制和投资效益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投资分配结构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益的影响
一定的投资分配结构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投资产业(或部门)结构的变化,会通
过产业结构的变动影响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益的变化。一方面,如果投资分配结构不合理,
必然导致将有限的资金过多地占用在并非真正紧缺甚至发展过度的产业、部门和企业,
而真正的投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产业结构的失衡,必然会使投资短缺部门的投资需求
不断扩大,为了满足这部分投资需求,必须分配足够的投资来缓解这一矛盾。另一方面,
投资分配结构的不同,必然带来不同产品和生产能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规
模和效益的变化。固定资产建设过程同时也是各种劳动消耗过程,如果投资分配结构不
合理,必然会因为建筑材料价格上涨或增加投资。或拖延建设工期,影响投资效益。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我国一些应优先发展的部门、行业,如能源、原材料、交通等
部门投资普遍不足,而一些应予限制的行业(如加工业、房地产业等)的投资却不断膨
胀。例如,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比上年同期增长61%,国有单位高达70.7%,
但投资的结构却极不合理:第三产业增长109%,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3.8%上升到44,
2%;能源工业的投资虽然也增长了18.1%,但所占比重却下降8.8%;很多投资集中到
房地产与开发区中,开发区的数量已达2000多个,导致国家的重点建设资金得不到保证,
1993年1—5月份,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到位率不到20%。事实证明,投资分配结构不合
理,不仅会使投资规模不合理地膨胀,也会使投资效益下降。因此,无论是投资来源结
构还是投资分配结构,对投资规模的控制和投资效益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对投资规模实行直接控制的办法。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有四个,即经济增长率、就业率、通货膨
胀率和国际收支水平。投资规模虽然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但它本身不是政府直接
调控的目标。我们并不盲目地反对投资规模的扩大,因为这是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
要求。投资规模扩大必须是在投资结构较为合理的前提之下,因此,政府的调控重点是
投资结构,而不是投资规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控制投资规模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一方面,
企业将成为真正具有投资决策权的投资主体,企业投资行为将主要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
和经济形势自主决定,国家的年度投资计划和长远规划将不再具有指令性作用,而只是
成为企业了解国家经济政策、预测今后经济形势的一种依据;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体制
改革的深化,过去那种信贷规模切块分割方法必然要被淘汰,商业银行体系的逐步建立
割断了政府直接控制企业资金的纽带,政府只能通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来影响商
业银行和企业的资金运行趋势。
我国40多年的经济建设史雄辩他说明,政府直接控制投资规模的体制,从来没能真
正控制住投资规模,投资规模一直处于膨胀→压缩→再膨胀→再压缩的恶性循环之中,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在于只治标而不治本。投资规模膨胀是一种投资结
构极不合理条件下的畸形膨胀,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实行压缩,但压缩往往采取用行政性
手段削减项目的方法,而没有注意投资结构的合理调整,这就导致了下一轮的膨胀与压
缩。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充分认识到调整投资结构的重要性,摒弃
传统体制下直接控制投资规模的办法,采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做法,以使
我国的投资结构处于一种动态均衡之中。
第二节投资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
国民经济结构简称经济结构,它是指国民经济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数量比例关系。其内涵包括:(1)国民经济的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性质和特点;
(2)国民经济诸要素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包括比例关系;(3)国民经
济诸要素的相互作用;(4)国民经济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经济结构是否合
理,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第二章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分析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
系,这一节则主要从资源配置角度来论述投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从而间接地分析投资
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经济结构制约着投资总量与投资结构,
同时投资总量与投资结构又是经济结构演变的原动力。国民经济的总产出是国民经济各
组成要素产出的总和;而国民经济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数量比例关系
则构成经济结构。因此,研究投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实际上是研究投资与国民经济各组
成要素产出之间的关系。
本节主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投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一、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
(一)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有一个重要概念,即经济发展不仅是指经济增长,同时还必须伴随着经
济结构的转换。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国民
经济健康迅速发展的条件。在过去长时期内,我们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经济
结构的转换,盲目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反而使经济增长速度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所有制结
构作了调整,由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改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这极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
三资企业等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又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并初见成效。我国改革
十几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经济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
经济结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影响经济增长。
1.经济结构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合理,才能保证满足扩大再生产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要求。我国农轻重
比例长期不协调,导致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失调,消费资料的生产严重落后于生产资料的
生产,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2.经济结构通过两大部类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两大部类各自内部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如第二部类内部必要消
费资料和奢侈品的关系,第一部类内部不同生产资料的关系等。
3.经济结构通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有合理的经济结构,才能保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4.经济结构通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利用影响经济增长
根据资金、劳动力、技术等情况,正确配置资金集约型产业、技术集约型产业和劳
动集约型产业,才能保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进经济增长。
5.经济结构通过科学技术影响经济增长
合理的经济结构能保证科学技术较快地发展,并使科学技术较快地转变为现实的生
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6.经济结构通过经济效果影响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从多方面影响经济效果,而经济效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7.经济结构从生产目的方面影响经济增长
合理的经济结构,能保证生产目的的实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促进经
济增长。
通过以上分析,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然,经济增长同
样也制约着经济结构的转换。各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如农轻重比例、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等,都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变动的基础。由于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
之间存在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说研究投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事实上也是从一个侧面
考察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投资是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一)投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投资对经济结构的决定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1)投资存量是经济结构形成的
决定因素;(2)投资增量是经济结构演变的决定因素。经济结构一般都是从产出角度来
考察的,是国民经济各组成要素对国民经济总产值贡献的大小及比例关系;而投资一般
是从投入的角度来考察,投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投资总量中所含各类投资的构成及在不
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之间的分配比例。因此,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
也就决定了投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投资对经济结构的作用主要是
通过资源配置来实现的。投资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而经济结构是资源配置的结果。所谓
资源配置,是指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它可以分为两个层
次:较高的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干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
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子最佳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既定
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井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
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研究投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主
要是通过较高层次的资源配置来分析的。
(二)投资与主要经济结构的关系
经济结构的范围很广,既包括生产力范畴,也包括生产关系范畴。这里主要论述投
资与所有制结构、投资与产业结构以及投资与地区经济结构的关系。这三大结构是最重
要的经济结构。
1.投资与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例关系,即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所有制结构是所有制关系的具体体现,因此,所有制结构往往与
一国的经济性质紧密相关。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只允许
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对其他经济成分实行歧视和打击,从而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十分单
一,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改变了原来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实
行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集体所有制为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为补
充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新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有赖于投资结构的变
化。投资对所有制结构的影响作用,从长期发展看,包含在生产力提高的过程之中;而
从中短期看,则表现为本期各种经济成分的投资比重差异,从而有可能使下一时期不同
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发生一定的变动。在1949—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这一段时间,全民所有制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的原因,一部分
在于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另一部分则在于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投资比重很高,而私营
经济很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因此,要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必须实行
相应的投资分配结构,实行以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为主导,集体经济投资为重要组成部
分,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投资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并存的投资结构。否则,新的
所有制结构就难以建立。当然,以上主要是从投资增量方面论述投资对所有制结构的影
响。相对投资存量而言,投资增量毕竟显得较为弱小,要真正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
还必须对投资存量进行调整。调整投资存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允许资源在不同的经济成
分之间自由流动,通过幼儿园篮球教案 市场供需状况来寻求最佳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结构对投资也有
很大的制约作用。一般而言,经济所有制结构,即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
重,决定投资结构(从所有制角度来划分),即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
哪种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创造更多的净产值,哪种成分的投资就
会由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居于主导地位。当然,所有制结构的确立往往会借助于政
权力量,尤其是在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此外,经济政策对所有制结构也会产生
很大影响,如果不在政策上允许并鼓励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投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
所有制结构形成就会变得十分缓慢。
2.投资与地区经济结构
地区经济结构是指生产力在各个地区之间的空间分布以及其相互制约关系。地区经
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安排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协调地区经济之
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具有长远性和全面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地区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改
善,主要是由投资在各地区的分配比例关系所决定的。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经济建设史
中得到验证。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家掌握有预算内投资的分配权,因此,国家投资
分配政策直接影响地区的经济结构。例如,“一五”时期工业建设投资的重点逐步移向
工业落后的内地,集中物力和财力进行了武汉、包头、西安和太原等几个新工业基地的
建设;“三五”、“四五”时期又着重投资于西南、西北、湘西、鄂西、豫西等大三线
的工业基地。这样,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状况,使
内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有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中
央和地方开始划分财政收支,许多财权开始下放,同时预算外投资的比重又逐年上升,
这时,国家投资政策以及各地区的投资环境成为诱导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沿海
地区,由于享受许多国家优惠投资政策,同时由于沿海地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
不仅吸引了大批国内资金,还吸引了大批外资,其投资额迅速上升,使沿海地区在国民
经济中的比重也迅速提高。以后出现的沿江战略和沿边开放政策,又使沿江地区和沿边
地区的投资额迅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
总之,哪一个地区的投资额大,哪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相对较快。投资在地区之间的
分配结构对地区经济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
建立,资金在地区之间的流动逐渐增加,这种作用会越来越大。
3.投资与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广义的产
业结构则还包括产业内的企业间关系,也称为产业组织理论。这里,以狭义的产业结构
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产业结构的角度不同,产业结构的划分也大不一样。有克拉克的
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的划分法,有联合国颁布的标准产业分类法,有
霍夫曼和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的生产结构分类法,有工业结构产业分类法,以及按资源
的集约度进行的产业分类法等,其中以克拉克的三次产业论最为有名。
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考察。从投资需求角度看,
投资需求强烈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某一投资品的需求增多,就会促使生产该
投资品产业的扩张。如投资规模过大时,就会造成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供应紧张,就
会导致这些物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带动这些行业的发展。相反,如果投资需求不足,生
产投资品的产业就会相应萎缩。
从投资供给的角度看,投资供给将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从而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现
存的产业结构是过去投资供给的结果,而现在的投资供给结构又决定着未来的产业结构。
从某一特定的时期看,本期的投资供给结构可能对现存产业结构影响不大,但是从长远
来看,产业结构最终还是由投资供给所决定的。影响产业结构的投资供给由两部分构成,
即净投资和重置投资。净投资来自当年的国民收入,而重置投资则来自固定资产折旧。
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净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而忽视了重置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作用。而事实上,重置投资对于改变现有企业工艺老化、设备陈旧、产品落后、消耗高
的现状,对于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具有净投资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通过重置投资可以实现投资存量在产业之间的转移。因此,在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应
充分重视发挥重置投资的作用。
以上从供给与需求角度分析了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反之,
产业结构对投资总量以及投资结构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一是现存的产业结构制约投资
的总量。如果能够提供大量投资同时也需要以大量投资装备自己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
占的比重高,则该国的投资总量就大;反之,该国的投资总量就小。传统的农业和手工
业的劳动生产率低,资金积累能力也低,同时,农业对投资的需求量也不大,因此,工
业化程度低的国家,其投资量也小。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资金的积累能力也逐渐提
高,其投资总量也会相应增加。二是一国投资量大小不仅受资金条件的限制,还受其投
资品供给能力的制约,而投资品的供给能力又取决于现存的产业结构。如果一个国家的
生产投资品的产业较为发达,那么该国的投资量就大,如果一国脱离投资品供给能力而
无限提高投资率,那么投资品必然短缺,其中的一部分投资就无法形成生产能力,成为
无效投资。现存的产业结构不仅制约投资总量,而且对投资在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也有
很大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主要通过制约产业的资本形成量来实现。发达的、实力
雄厚的而且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其资本积累能力大,往往有很大的投资能力,可以根据
本产业部门的需要和市场需求情况增加对本产业的投资。相反,一些产业的产品市场需
求不大,资本形成量小,其投资能力相对较弱。在资本流动性较差的国家,这种制约作
用更为显着。从总体而言,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主要来自产业政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资
金在各产业之间的流动。出于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国家往往会通过产业政策来扶持或
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促进或阻止资金向某些产业流入。因此,产业结构最终还是取决
于投资在产业之间的分配。
影响投资产业结构的因素
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
脱农化阶段:城镇化—投资重点;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
小结: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
水网---------交通网、能源(电)网-----信息网
产业的关联性
①产业部门依据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建立的联系。
②产业部门间的投入、产出联系。
③产业部门间根据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建立的联系。
国家的经济资源状况
经济资源的状况指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构成状况。
包括:①土地资源的数量及肥沃程度。
②痴心绝对歌词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
③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
第三节投资结构分析
投资结构中,投资产业结构、投资部门结构和投资地区结构具有相对重要性。这里
以分析投资产业结构和部门结构为主,必要时也将涉及投资地区结构。
一、双重超前性
双重超前性是我国传统投资结构格局的最大特征。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为
尽快改变经济落后和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尽早实现工业化,我国选择了非均衡的经济
增长道路。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具有投资结构双重超前的非均衡特征:在农业和
工业之间,农业投资相对滞后,而工业投资则超常增长;在工业内部,轻工业投资相对
滞后,而重工业投资则超常增长。
(一)农业和工业之间投资的非均衡性
建国初期,迫于国际环境和政治压力,我国在农业尚不能解决粮食自给的情况下,
不得不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资源配置向工业长期倾斜的政策,工业和农业之
间形成严重的“剪刀”差。根据联合国对工农业投资所作的统计分析,工业投资与农业
投资的比例大致在3.8:1的水平上波动。但是我国在1953—1988年间,工业投资与农
业投资的平均比例则高达7.0:1,反映出我国工农业投资之间的非均衡性。工业的超前
发展,使我国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与此同时,由于农业
的严重滞后,又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速度,导致经济发展的非平稳性。
(二)工业内部的非均衡性
我国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投资结构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特征。
参见表4—1。
表4—1我国1953—1985年间轻重工业投资结构
年份轻工业投资比重重工业投资比重轻重比例
1953—19576.439.21:5.7
1958—19626.454.01:8.4
1963—19653.945.91:11.9
1966—19704.451.11:11.6
1971—19755.849.61:8.6
1976—19806.745.91:6.8
1981—19856.938.51:5.6
1953—1984平均6.245.01:6.5
资料来源:《1950—1985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会性987年
版,第97页。
从表4—1中可以看出,我国轻重工业投资存在严重的非均衡性,轻重工业投资比例
在1963—1965年高达1:11.9,1953—1985年的总平均仍高达1:6.5。总而言之,我
国在低收入水平上进行的工业化,不仅在农工投资结构上表现为投资向工业倾斜,而且
在轻重工业投资结构上表现出向重工业强烈倾斜的突出特征。这种非均衡投资结构的形
成,是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取向的结果,同时又通过排斥市场机制的传统投资体制得以
贯彻实行。在低收入水平上实行工业化,必须建立起一套很强的吸收储蓄的投资增长机
制。当时,没有健全的金融市场,单纯靠市场利息率和重工业的投资利润预期,无法满
足发展重工业的巨大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投资体制选择了排斥市场机制的
吸收储蓄方式,以高度集权的形式,实行强制积累。据统计,1953—1980年,我国轻工
业投资的比重平均仅为5.9%,轻工业相对于重工业的滞后发展,使国家拿不出足够的轻
工产品来交换粮食等农产品。因此,不可能通过市场的等价交换来获取农民的剩余产品,
只有采取排斥市场机制的统购统销方法,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工农业产品价
格剪刀差),让农业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原始积累。这是我国双重超前性
非均衡投资结构形成的重要条件。这种非均衡投资结构使我国迅速地建立起比较独立和
完善的工业化体系,但是同时也牺牲了资源配置的效率。由于排斥市场调节机制,抑制
了微观经济运营的效率,造成许多无效投资。从宏观的角度看,这种非均衡的投资结构
引起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失调,从而引发国民经济的不正常波动。因此,改变非均
衡投资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1979年开始铺开的投资体制改革,其中的一个
重要方面就是改变投资结构的失衡状态。
二、投资结构格局改革历程分析
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市场取向的改革措施逐步地在投资领域得
到实施,我国投资结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轻重投资结构中,轻工业投资上升较快,而农业投资则呈持续下降趋势
在改革初期,由于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政策,更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发挥,
轻工业投资的比重有了较大的上升。市场机制的引入从供给解放战争电影 和需求两个方面促进了轻工
业投资的增长。从供给方面看,轻工业产品投资周期短、利润高、风险小、见效快,从
而具备了投资增长的理论前提,而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则使投资
增长成为现实。从需求方面看,改革以来,国民收入分配逐渐向个人倾斜,居民的消费
需求日益增长,而轻工业产品则是主要的消费对象。因此,由于对轻工业产品需求的增
加,也促进了轻工业投资的上升。但是,农业投资则正好相反,市场机制的引入反而使
农业投资的比重下降,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分权模式的经济改革,使中央
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降低了中央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能力,而地方政
府则在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驱使下,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收益慢、见效低的农业中去;
(2)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集体经济的投资重点转向乡镇企业,也不愿意投资于
农业。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效益较低的农业,在市场化取
向的经济改革中受到了冷遇。表4—2中列举了我国1953—1989年历年基建投资总额中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投资所占的比重,以及农轻重比例的变化情况。从表4—2中可以
看出,1979年以前,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1953年的1:0.21
下降到1978年的1:0.12,体现了传统投资结构格局的非均衡特征;1979年以后,其
投资比例有所上升,投资比重一直保持在7%左右。农业的投资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79
年农业的投资比重为11.1%,1989年下降为3.3%。
(二)在重工业投资的内部结构中,原材料工业投资比重上升,而采掘业的投资比
重则呈下降趋势
工业内部投资结构的不平衡性在建国初期就已存在,工业内部投资量从大到小依次
为:材料加工部门、原材料生产部门和采掘燃料部门。原材料与采掘业的投资始终落后
于材料加工业的投资,经济发展要求改变原材料与采掘业滞后发展的不利状况。改革以
来的现实状况是:原材料工业投资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1975—1980年间的45%
左右上升到1981—1985年间的52%左右,1986—1989年间更上升到65%左右;而采掘
业投资却在大幅度波动中出现下降的趋势,1975—1980年间,采掘业投资一度呈上升状
态,从1975年的25.7%上升为1980年的34.7%,但从1981年开始,采掘业投资比重
逐渐下降,从1981年的33.9%下降为1985年的26.4%,1989年下降为24.O%。1960
—1989年历年重工业投资中,采掘业、原材料业和加工工业投资额及其投资比重的变化
情况,如表4—3所示。表4—3采掘业、原材料业和加工工业投资额及其投资比重变化
表形成原材料工业投资比重上升、采掘业投资比重下降的结构状态的原因,主要在于国
民经济高速发展对原材料形成了高额需求,原材料供求出现了较大的缺口,使原材料投
资富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作为原材料业上游产品的采掘业,却由于在产品价格上所处的
不利地位,在同样实行价格双轨制的情况下其比例又小于原材料业,虽然原材料业的发
展对其也产生很大的需求量,但它的投资预期利润率较低,使它失去了投资的吸引力;
再加上采掘业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风险性高等因素,最终导致了采掘业投资
比重的下降。
(三)在“瓶颈”产业中,能源投资的比重有所上升,而运输、邮电业投资的比重
却下降了
我国历年的能源与运输、邮电业的基建投资情况如表4—4所示。表4—4能源、运
输、邮电业基本建设投资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00)。从表4—4中可以看出,
改革前的1953—1980年间,我国能源工业投资比重平均为17.8%,实践证明,这一投
资比例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如1976年,全国共缺煤炭2000万吨、石
油1000万吨。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1981年11月的人大四次会议正式将能源列为我
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因此,从1981年起,能源工业投资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
1981—1985年投资比重上升到22.1%,1986—1989年间达到26.2%。能源工业投资的
增长得益于国家预算内资金向能源工业的倾斜,但同时也得益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如1989
年能源工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投资仅占9.9%,而自筹投资则达41.7%,
银行贷款占16.6%。8罗曼罗兰代表作 0年代初逐步对一些能源工业部门,如煤炭、电力、石油等管理系
统实行了包干责任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能源工业部门的营运效率和投资收益。
运输邮电业的投资状况却与能源工业有很大的不同。表4—4中,1953—1980年,运输
邮电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例为14.8%,这一比例明显偏低。因此,1981年交通运输也
被列入经济建设的重点。但运输邮电业的投资比重井未因此而增大,相反1981—1985年
下降了0.3%,1986—1989年又下降了1.2%,这一趋势显然与投资结构优化方向严重
相悻。
其原因是:(1)国家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下降,影响了运输邮电业国家投资
的能力;(2)运输邮电业的收费由于涉及到多方利益而难以合理提高价格,尤其是其中
的铁路运价,这种状况严重影响运输邮电业投资的增长。
(四)地区投资结构的趋同化加剧
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投资体制改革,扩大了各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权限,为追求自身
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往往不顾国家宏观经济格局,盲目地上项目铺摊子,导致了地区
投资结构的趋同化。80年代门,各地区竞相发展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卷烟等行业;
接着又开始竞相发展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电子琴等耐用消费品,竞相引进
各类生产线,只要哪一产品价高利大见效快,各地区便会马上群起而追逐之,全然不顾
因达不到规模经济而造成的巨额浪费和脆弱的竞争能力。地区投资结构趋同化,是市场
机制所带来的消极作用,与投资结构的优化与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严重相悖。
三、投资结构变化的经济效果分析
如前所述,经济增长因素可以分解为资本投入的增长、劳动力投入的增长,技术进
步和结构转变等。其中,结构转变主要是通过改变资源配置的状况(或效率)来影响经
济增长的。下面分析投资结构变动所造成的经济效果。从总体上看,1979年实行改革以
来,随着对轻工业投资比重的逐步上升,传统投资结构的非均衡性有所改观,据统计,
1979—1982年,由于投资结构的改善对社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6.9%。而如果将时期
扩展为1952—1982年,投资结构变化对社会总值的贡献为—3.2%。从两者的对比中,
可以说明投资结构对社会总产值的贡献随着市场化的改革深化而逐步增加。但是,由于
在双轨体制下投资行为的畸变,在1983—1987年,投资结构的变动却再次对经济增长产
生不利影响,投资结构变化对社会总产值的贡献率再次成为负值。参见表4—5。表4—
51983—1987年我国社会总产值增我爱读书的手抄报 长中的因素分析项目对社会总产值的贡献率(%)
投资结构变化-0.54投资总量增长45.34消费的增长49.51库存投资的增长6.25进出口
增长-6.44固定投资构成变化0.56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5.36合计100.00资料
来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透析》,第113页。从表4—5中可以看出,1983—1987年
社会总产值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总量的增长和消费的增长促成的,投资结构的变化非
但没有促进经济的增长,反而阻碍了经济增长,它对社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0.55%。
这种情况说明,1983—1987年间,经济结构和投资结构的非均衡性进一步强化了,短线
更短,长线更长,“瓶颈”部门的制约作用加剧。
第四节投资结构优化
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进一步使投资结构合理化,是投资领域面临的重
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投资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一下投资结构的选择问题,
主要包括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标准,投资结构的演变机制以及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战略选择
和政策选择三个方面。
一、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标准,是进行投资结构选择时所必须明确的问题。投资结构事实
上代表着男人鼻子上有痣图解 资源配置的格局,投资结构合理化也就意味着资源的最优分配。所谓资源的最
优分配,套用“帕累托最优性”,是指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资源的任何转移都不能再进
一步提高实际国民收入时的资源配置状态。因此,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达到资源
的最优分配应成为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标准;而衡量资源分配是否最优,主要是看可供选
择的活动中各种投入的边际生产率是否相等。也就是说,各产业、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活
动所带来边际收益率相等时,才意味着投资结构的合理化。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
在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由于受“市场失败”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上述投资结构合理化标准事实上缺乏现实指导意义。投资结构的合理化标准必须与特定
时点的特定现实相适应。说向工业尤其是向重工业倾斜的投资结构在建国初期是必须的,
也是合理的,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加强国防力量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是压倒一切的
首要任务,这种情况下,衡量投资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只能是政治、军事等非经济标
准。但是同样的投资结构,在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却是不合理的,因为在和平
建设时期,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标准应该是更多考虑经济效益的经济标准,而不应是其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标准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
来加以分析。
(一)从宏观角度分析。从宏观的角度讲,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
面。
1.投资结构要和生产消费结构相适应,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
平的需要。
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出发,投资结构必须处理好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不想后悔 关
系。
2.投资结构要与经济资源结构相适应,有利于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
基本建设投资转化为固定资产的过程是经济资源的耗费过程,一方面,投资在建设
过程中要耗费投资资源,如建筑施工力量、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另一方面,项目在建
成投产之后还需要有生产资源的投入,如原材料、生产工人等。各产业、各部门投资比
重的大小,归根到底要受到提供投资资源和生产资源的能力的制约,投资结构必须与资
源结构相适应。
3.投资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互协调和自我调节能力
投资结构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投资结构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这种比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生产力水
平的发展变化,新的技术经济联系代替旧的技术经济联系,从而打破原有投资结构的内
部平衡,建立起新的平衡协调关系。合理的投资结构要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从不平
衡中求得平衡。
4.投资结构必须符合良好效益的原则
调整投资结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投资效益,因此,合理的投资结构必须具有良
好的投资效益。
5.与社会供应结构均衡的客观要求相适应,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6.与既有的经济资源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
有较强对外竞争力的国民经济体系。
7.与自然资源状态相适应,有利于自然资源充分开发,有效利用和合理保护。
(二)从微观角度分析
从微观的角度看,投资结构的合理化标准应该是各投资主体的产出最大化,这可以
分为两大类:(1)当期产出和消费最大化的资本一周转率标准;(2)将来产出和消费
最大化的MRIS标准(可供投资的剩余产品率最大化标准)。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
型认为,当期产出增长速度的最大化取决于储蓄收入比率(s)和资本一产值率(v)、
经济增长率为g(=s/v),v的倒数(1/v=g/s)就是资本周转率。要提高经济增长率,
必须提高s或者降低v值,即提高资本周转率,而发展中国家往往缺少资本,因此,投
资分配标准应偏重选择资本一产值东京铁塔电影 率低或资本周转率高的产业和部门,这就是资本周转
率标准。依据这一标准,投资应该向资本周转率高的部门和产业倾斜。与上述标准不同,
MRIS标准强调在一个未来时点上使实际产出和消费最大。依据MRIS标准,投资应该偏
重那些可能产生高的再投资率的部门和项目。该标准与第1部类优先发展的思想有相似
之处。
二、投资结构优化的原则
1.关键产业重点投资的原则
关键产业主要应当包括以下两类:瓶颈产业部门和新兴产业部门
2.基础部门超前发展的原则
3.推进技术进步的原则
4.存量调整与增量调节配套进行的原则
三、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战略选择和政策选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结构的选择更趋复杂。
(一)投资结构战略选择的原则
1.协调现在消费与将来消费的关系
从上面投资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建设历史上,大多数年份的投资分配
重视未来产出最大化,重视发展重工业,走高投资、高增长之路,而忽视那些与当前人
民消费和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的行业投资,这种投资分配格局由于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
生产积极性,并没有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分配格局开始向轻工业
和第三产业倾斜,开始注重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行业的投资,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
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出现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时期。
2.处理好投资分配均衡性与非均衡性的关系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资源和资金双重紧缺,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发展不
均衡的现实条件下,选择若干带头产业或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投资倾斜,以促使其优先
增长,从而影响、带动其他产业向高级化方向迈进,这是投资分配的非均衡性。但是,
由于我国市场分割现象严重,要素流动性差,价格体系扭曲,产业结构失衡度较高,在
此条件下过分强调投资分配的非均衡性是有害的。因为:(1)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属于供
给推动型,需求拉动作用仍然有限,龙头产业的拉动作用势必受到制约;(2)我国产业
结构失衡现象严重,“长线”与“短线”并存,经济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制约着经济
的发展,如果一味强调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将可能使“短线”更加薄弱。因此,在投资
分配上应坚持在均衡基础上适度倾斜的原则。
(二)投资结构合理化战略选择的内容
上述两大原则指导下,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1.重视基础产业的投资
基础产业滞后,是我国投资结构失衡的症结所在。基础产业的涵盖范围主要包括农
业、能源新硬盘怎么分区 、原材料、交通运输。教育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共同特点是投资大、建设周期
长、见效慢,这些特点必然导致企业不愿意投资于这些产业,从而导致了这些产业的滞
后发展;但是,其他行业的发展却离不开基础产业的发展。因此,基础产业的滞后性必
然会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受到影响,重视基础产业的投资,应成为投资结构的首
要战略选择。
(1)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我国的农业投资比重一直过低,1953—1989
年农业基建投资仅占同期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基建投资的6.88%。同时,农业内部投资
结构也极不合理,大部分投资集中于水利建设,1953—1989年水利方面的投资占农村投
资的61.08%,农林牧副渔五业发展很不协调。农业是其他产业部门独立化和进一步发展
的基础,农业发展状况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加强农业投资具有极
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能源。能源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动力基础,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与工业生产以及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由于能源的不足,导致我国损失巨额的国民生产总值,同
时又造成生产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加强能源业投资势在必行。
(3)原材料。原材料工业包括各种矿物的开发,各种燃料、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
的生产,涉及煤炭、石油。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是提供劳动对象的主要部门,在
全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原材料工业十分滞后,
例如我国人均钢产量在80年代尚不到60公斤,而1979年日本、美国和前苏联分别为
964.4公斤、563.4公斤和564.2公斤。原材料的工业投资绝不容忽视。
(4)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投资相对不足,
交通运输内部结构不合理,运输设施和装备十分落后,适应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989
年,我国的铁路网密度为55.4公里/万平方公里,而1975年英、法、美、日分别为743.6、
621.5、353.8和563.7公里/万平方公里;我国的公路密度只有0.1公里/平方公里,
而法国则为1.47公里/平方公里。交通运输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瓶颈产业,严重制约了
国民经济的发展。
(5)教育事业。我国的教育事业投资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1987
年的统计抽样表明,在我国总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8.3%,其中文盲、半文
盲占20.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9%,大学文化程度的仅占0.9%。所以说,大力发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是振兴我国经济的战略性问题。总而言之,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
展,必须加强对农业、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和教育事业等基础产业的投资。
2.必须对高科技产业实行投资倾斜
在现代社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生产的过程已成为科学的过程,
经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
技发展日新月异,发明创造越来越多,科学技术老化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据统计,60年代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
期平均为16年,70年代为9年,80年代则为5年。因此,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显
着。据外国学者统计,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比重已由本世
纪初的5—2%增大到50—70%,不少国家已达到60—80%,而我国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
则不到30%。因此,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对高科技产业实行投资倾斜,大力
发展高科技产业。
(三)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政策选择
我国投资结构之所以存在严重缺陷,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主要是缺乏一套行之有
效的投资结构宏观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一套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协
调有力的宏观调控部门为组织依托,以综合配套的经济政策及其手段为保证的投资结构
调控体系。只有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来诱导投资方向,从而使我国产业结构朝合理
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通过支持和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带动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
产业政策的制定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长期战略性,要从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考虑,使
产业政策具有长远性和可衔接性。随着政府财力物力的分散以及投资决策权的下放,产
业政策应突出关键,找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予以扶持。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及
今后的发展趋势看,产业政策制定的重点是扶持。“瓶颈”产业(主要是基础产业)的
发展;同时从长远看,为了不使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技术和经济发展实力上差距过大,
应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主导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进行扶植。同时,产业政策的制定应考虑
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避免地区投资结构的趋同和失调。__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22:16: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df0ee9e92be7ee33540776bfb06805fa.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投资主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投资主体.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