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诵金刚经心得10篇
读诵金刚经心得篇1
修行路上,心障是最大的魔,也是成就菩提道的最好资粮!
记得我刚学禅定时,有很多不良习气浮现,自己也知道不好,
但就是没法克服,害得我整天神经兮兮的。后又专诵《金刚经》,
习气也是越来越多,常有种种贪念,思想中常常冒出种种恶念,
甚至觉得念经也是荒谬的,有时会连续几个星期都不碰经书,我
唯一能做的是“观”!
但我发现这个“观”很有效,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你不去动
它,自然就会变清,你越动越浑!
我在想修的时候,拼命修,修行往往会给我带来快乐和宁静,
与没修时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状态。两种对比,相信谁都会选择
前者!
修禅定和诵经都会遇到这种事,有一位诵经之人,疑情一起,
就找我给他不断解疑。我就跟他说:幸好你还相信我,不然你还
会骂我是外道、魔了!
所以修了一段时间后,一定要反省一下自己,看自己哪些方
面和过去不同了——是宁静了还是烦躁了,是心安了还是怀疑
了,藏獒多吉 是好了还是坏了……
修行路上本是如此,过了这一关就好多了!
记得我刚学佛法时,以无常法求心,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
无有自性。加上当时喜习禅定,想速速灭却心中妄念。
以上二因缘故,心生大恐怖:没有世界,没有思想,没有我
人众生,没有时间和空间,那修什么?我在哪里?
幸得当时师父教我念经修功德,他说:“如经所说,诵经功
德非常大,你的功德不够,要快念多念,功德够了,你就能真正
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信师父慈悲,当时花爹妈的钱,无忧无虑,每天都是诵经
听法,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天快快乐乐,吃东西得甘露味,
心中光明轻安,得许多境界法喜!
记得有一句禅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若非无常
把你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你怎能舍世间之乐?怎能入出世间之
乐?
所以要放下一切疑情,要知佛法无为宝车,远胜世间下劣之
车!
以上所述,是佛法受用之处,佛法还有智慧等等多多好处。
总之,要以修功德入,或勤诵经,或勤念佛,或勤修其他功
德,得入方知妙用。如果不修,认为自己高明,妄来评头论足,
自己无益,众生受害,谬矣!
诵经有诵经的功德,一份功德一份智慧。
要习禅波罗蜜,一定要学《金刚经》和念佛,不然很容易著
魔的。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六尘如乌云,遮住我天空,乌云不捅漏,井蛙妄辨天!
当你把《金刚经》念得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轰地一声,定
可桶漏!
心清净则法界清净,持《金刚经》者皆如我辈,则地狱早空。图书捐赠
法喜充满,回向回向!
南无阿弥陀佛!
读诵金刚经心得篇2
其实一部经念三年就等于开悟了,清净心就是这样修出来
的,平等觉也在经里面!
请一部《金刚经》,把用来打坐的所有时间,都用来诵经。
诵经时要快,先不要理解经义,一直连续念下去,此法可消无量
业障,得无量功德,得定较快(因为我们现在的意识很杂,用此
法较易清静),不落魔障(因《金刚经》有无量功德故,无量龙天
护持故),好处多多!
坚持半年,你就知道好处了!
第一步很关键:耳听、眼看、嘴念、端坐、心住。都摄六根,
风浪自息!
相信我一次,即便是上当也赚便宜,给我半年的机会,请你
一天念经三遍以上,不求解,不贪着,半年后回头看看,一下就
知道了!我以持《金刚经》七年的经验为你做担保!
当知“后五百岁”就是现在啊!大家要生信心,我们能持此
经,非小因缘!
读诵金刚经心得篇3
近几日抽时间来了个“大修”,勤修功德,感觉很好。现把
过程和感受汇报同修,多提意见。
早晨,是晨练的好时光,不可荒废!先把窗户打开,让新鲜
空气进来,点上一柱香,面对佛像,开始108拜(其实我的佛堂
很简单,一张草席,一个蒲团,一张茶几,墙上贴佛像,桌上供
着一尊弥勒佛和一迭佛经、一个香炉。可诵经,可静坐,可拜佛
拜经,大妙!)天气转冷时,108拜可让全身暖乎乎的,又有拜佛
拜经功德,拜到最后,居然产生贪著,免不了要多拜,为什么?
太舒服了!
拜完佛后,倒一杯茶,放几首梵曲,让身心沉浸在轻松的佛
歌中(人们听到我放的佛歌,常羡慕地说,太好听了,都想要一
盒,哈哈!)当然把音乐放大声一点,到户外散散步,也不赖!
喜欢跑步的同修,可边跑步边念佛,这样体育的成绩肯定突
飞猛进。
我一天除了上班时间,还有较多空余时间,时间多的话,诵
《妙法莲华经》一部,《金刚经》n部;少的话,就专诵《金刚
经》,想想,十分钟一部,一天能诵多少部?
诵经的声音可大可小,喉咙好的话,大声点;一般时,小声
点;不舒服,就不出声(我不出声时就拿一个车铃,用一节天线边
敲边念,效果很好,不会产生妄念。
晚上做法会,看经书,等等,节目很多。
累了,然后睡觉,在床上打会儿坐,也不要下坐,往下一溜,
就见弥陀去了(其实就是听念佛机,我可是24小时不停的放,晚
上睡得沉,念佛声只能在清晨钻进我耳根)。
一天中保持好的心态,好事尽量做,坏事尽量不做,恶念一
来就杀!
回向是必不可少的,修这些功德时,给一人,功德如此,给
大家,功德每人还是这么多,你说给谁?给大家吧!就象点灯,传
播的越多越亮,而你自己不会减少。所以应该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愿我等同生净土,同证佛果!
南无阿弥陀佛!
读诵金刚经心得篇3
只要用心修行,一切身心状况和外境(包括命运)皆可改变—
—因为佛力不可思议!
第一原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佛菩萨的慈悲,
如果不能与此生大信心,如盲人不可见日!又心地下劣,故不见
净土,更何况佛菩萨?岂是无有净土,无有佛菩萨?故内因很重要!
内心要起大信心,先要修敬,恭敬,亲近,供养佛菩萨,《金
刚经》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
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
善根。”可见,佛经不是难理解,而是难信!
然后才能依照经中所教随顺修习,所修习皆为净心,就是要
让内引起作用,这很重要!
第二原理:用心就象拉车,信心往前拉,疑心往后拉。经教
“一行三昧”,就是直来直去,无有一念疑悔,无有一念旁心,
方可成就。
第三原理:外因对内因的巨大影响。佛菩萨就象一轮太阳,
对我们而言,不可缺。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恶鬼;
皈依僧,不堕旁生!佛菩萨为教导我等,令我等善愿速速成就,
恶愿皆悉不成,处处贪著,皆拔除之!
所以我等求佛菩萨时,要记住这些道理。
读诵金刚经心得篇4
佛学之道,博大精深;国学之体,综为儒、释(佛)、道三学。
余自幼好读,儒家著述,前三十余载浅尝涉猎,于“修身、齐家、
治国”之说,务得人生贵取天行之健,自强自励;道学尚自然,支离破碎造句
一部《道德经》,感悟万物同流、天道自然的君子慕“地载万物”
之大厚德。但人近不惑,总有一个问题围绕心际而不得解,“君
子自强,何堪群小落寞?君子厚德,奈何同流而去?”于是,年初
以来即对佛学产生了研读之意。佛云人皆有佛性,自小即听闻祖
父传讲“轮回报应”之说,足见佛学在国人心中影响之深。记得
幼时登泰山,曾见《金刚经》之摩崖石刻;又在典籍中屡见《金
刚经》为佛经之“母”。于是,借拜谒能仁寺之际,求得一本诵
读之,初感晦涩,籍以己之国学修养,后渐知句读,渐识经意,
渐为佛学之精深而摄受。
佛学尚“无为法”,尚“空我法相”,自得菩提之心智。“非
法非非法、众生非众生”,等等,意似深奥,其实意旨为引人自
见佛之本性,达无上遍正觉。佛学深奥,余尚不能深解,且自认
很难达到“空空”之境,但唯觉佛学之修,实际上对中和之道,
自利利人等人的修为大有裨益。儒学尚中庸之道,但引人多偏于
“功利”之心、之行;道学倡“包容”之心,后世却偏于“遁世
无为之行”。佛学却以“自度度人达彼岸”为要义,以大慈悲之
心,怀平等之佛性,历百千万劫而明心见性,以证菩提。唐代佛
学盛行,武则天诵读《金刚经》后写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
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回视五千
年之华夏历史,身名大成于史籍者,必怀“大慈悲心”,去执着
之意,去一己之私,怀济世、利生之心。执着于个人之穷达,必
不成身业之增长。从此意讲,儒、释、道三学其本源是相通的,
天道自然、万物一同、中道之道。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个不断修炼的过程,这在儒家讲“功成
而身退”,在道家讲“飞生羽化”,而佛家,则讲“历劫而生”。
从这一意义上,余比较推崇佛学的“历劫”论。大成者,必先受
大劫。大劫之度,在自度度人的过程;度的过程,譬如“禅修”,
实施一种自我的精神境界的“反思”。劫的历练,精神的反思,
得以自度,进而以“空空”之心度他,则世间自清净也!余之理
解,佛学之“施”、“戒”、“忍”于圆满的人生实是裨益良多!
儒学讲“达则兼济天下”,“施”之表象;“日省三身”以正己,
“戒”之体现;而“天道自然,包容万象”的胸怀,则是“忍”
的表象。“施”、“戒”重于自我激励和修养,而“忍”则是较
高的修养过程。佛学之“忍”的基础,是“大慈悲心”,即对万
物的怜悯之心、平等之心、包容之心,“施”、“戒”形成了自
我的好形象,但看到别人的不好的习惯、不好的行为时,怎么办?
“忍”以度之!“忍”非不动,而是不以己之修为标准要求他人
之等于自身,“忍”去贪、嗔、痴,重于自行,以待他人之自悟,
自然世间平和,万物祥和了。在人在己,自是大功德之一件啦。
金刚之意,言学经之坚心;读经、修禅,以修炼的形式达以
般若智慧的自悟。其实人的修炼也应如是,“行为成习惯、习惯
成性格,性格定命运”,小善每为之,小恶渐弃去,久而行之,
人自然成为真人了。而其中更为重要的,就如佛学将“发菩提心”
般,关键要有善念,要有一个渐悟“空我法相”的心性,自利利
他,自达达人,则自然是人世间一真佛啦!从此而言,“施”以
养心,“戒”以去恶,而“忍”则求世间之大同了!
读诵金刚经心得篇5
偶然的机会来到论坛。随着时光流转,终于盲人遇明灯,照破
心中暗!在论坛里一次次看着回家人师父的*渐渐于佛法修行次
第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感恩大善知识慈悲!!
深信因果不空!每人都有自己的际遇经历。“得到的都是该
得到的”我们应该珍惜得遇佛法的因缘,精进修行大菩萨行直到
证悟。
自感福报的积累于修行是很重要的事!随着修行的深入,般
若智慧的提高,各种法门和因缘随之而到。在这个过程里有可能
适合自己的法门,名师等因缘自然到来。但前提是:你的修行确实
使你有了相当的但当和功德福报。
在修习金刚经的过程里感觉就好像在登高山!100部一个高
度,500部一个高度,1000、__部又一高度。每当停下回观,发现
自己觉悟有渐次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如一滴滴水汇流一样潜移
默化而形成。在回师的*中可以发现“慢慢的”这个词用的绝妙!
没有一嘴吃个胖子的!终于明白大德宗师的一朝悟道证果不知许
世间进行了多少的修行!
在初读经的过程中不必思维义理!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更何
况是大乘般若经典。大可以五千,一万部的读下去!其中感受:如
人饮水,冷暖自知。记的前两年重修金刚经时自己一人读经发现
窗台上飞来几只鸟儿!当时感觉佛法太不可思议,它们就站在窗
台上好像是在听经。感觉在初学时可以多看看持验感应录之类的
书以增加信心。等修到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让你放下读经,你都
不愿意!
在修行过程里最好持佛菩萨圣号,使自己24小时融入到经
声圣号声中然后待人接物,工作学习慢慢的看住自己的“心”。
所谓:静则一念不起,动则万善相随!一念邪起觉察转掉!慢慢的
发现自己时时持圣号一段时间后心中就好像有一面镜子:慧光照
耀,邪念消灭。
当然如果大的妄想来时可能还跟它走。所以以般若智慧为基
础的修行显得非常非常重要!
慢慢的才发现随着自己修行的累积才有可能逐步领悟到经
中的偈语和祖师们言语的精妙绝伦!回想几月前面对的偈语和今
时面对同样偈语感觉天壤之别。当自己般若功夫不到时就好像带
着有色镜(无明看宝珠(偈句等根本不知所云为何或生不起坚定
信心。再读几百部经后由于无明渐销方现宝珠之妙明真光!(只是
相对自己现阶段的所谓“真光”
拓展阅读:《金刚经》说什么
在佛经之中,部头最大的就是般若部。佛说《般若经》,在
说法四十九年之中,世尊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由此可
知,般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说般
若,前后一共有十六会,中文译本《大般若经》有六百卷,
听说西藏文中有千卷之多。由此可知,这样大部的经典,读诵已
经相当困难,何况受持演说。正因此,世尊特别在第九会由博而
约,特别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部经在中国前后有七
种译本,流通最广的就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
卷,又加上魏译一小段,总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不但般
若的精华、般若的宗旨尽在此经之中,我们得到这一卷,可以说
整个的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本经确确实实是少文(文字很少,而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
含无量义。唐朝时候,禅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师,极力的
提倡,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流通不绝,无
过此经。要用现代话来讲,佛经里面知名度最高的无过于《金刚
经》。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弥陀经》,但是没有人不知道《金刚
经》,这是古德的提倡。由这个地方我们也能看到,由于经典流
通得广,读诵的人多,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民得佛护念加持,这也
是必然的`事实。
那么《金刚经》说什么呢?倓虚法师所讲的《金刚经》旨趣,
他讲得简单明了。
1.离相,成就解脱,消诸业
我们天天讲消业障,业障怎么消?不着相才能消业障,着相
那业障怎么能消得了?都是根据《金刚经》教义所说的。2.无住,
成就般若,破诸惑3.无法,成就法身,脱诸苦4.破三心,除四
相,为发心之要务
这一条讲得真的是非常究竟彻底。凡夫莫不以为我能执着、
我能执,或者说得粗显一点的,我能得,凡夫都患得患失。谁得
到了?我能得。什么是我?一般人认为身是我,聪明一点的人知道
这身不是我。什么是我?能够思惟、能够想象、能够感受苦乐的,
这个是我,心是我!西洋哲学家讲:我思故我在。什么是我?能够
思惟、想象的,那个是我。我能思、我能想,能想、能思惟的那
个就是我。佛在本经上说,好!能思、能想的是我。「过去心不
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我没有了,能
执着的、能得的心没有了,你还得个什么?三心不可得。这是从
根本上消业断惑,不是从枝叶上。你打个什么妄想?妄想不可得。
你所得的是什么?所得的不外乎四相。「我相、人相」,我
相、人相是从「相对假立」的。「众生相」,这个众生就是一切
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相。所以诸位要晓得,
这个众生不是指广大的众生、广大的人,不是这个,那你就把意
思讲错了。我们今天所谓动物、植物、矿物,再包括所有一切自
然现象,都是众生相。下雨、刮风都是众生相,都是众缘和合,
「由缘和合假立」,称为众生相。「寿者相」,寿者是时间相续,教师三年规划
「由相续假而立」。都是假的,我人是相对
假,众生是缘和合假,寿者是相续假。你所执着的这些物是
假的,你能执着的心是假的,你还有什么搞头?还有什么执着?
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如果把这些事实真相,统统都搞明白了,身
心世界一切放下了,你心里头马上就得大自在;换句话说,你的
真心就现前,妄心没有了,彻底了解它是虚妄、不可得。
众生就是坚固的执着,不肯放下,不晓得能执着的心是假的,
所执着的这些物相也是假的。所以佛菩萨眼睛里看芸芸众生是可
怜悯者。为什么可悯怜?假的、全是假的,如果是真的,真有这
个事,佛不能够说众生是可怜悯者。因为它是假的,怎么样打妄
想、怎么样执着都是一场空,不是说到死了以后一场空,现前就
是一场空,当下即空。这一执着坏了事,现前无量的烦恼,苦不
堪言,将来轮回六道,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金刚经》帮助我
们明了事实真相,教给我们彻底放下,恢复自性,自性就是真心,
禅家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金刚经》的好处在此地。
「破处即是显处」,破妄,真就显了。破妄显真「是同时,
是一时」,不是有先后的,先破妄然后再显真,不是的,是同时
的。妄除一分,真就显一分;妄除二分,真就显二分。理可以顿
悟,一下就明白了;事要渐渐的除,事上除一分,你的清净心、
你的般若智慧就透一分。事上怎么做?事上真的要放下,不要再
执着!一定要依照经典的教训,认真努力去做。这是把本经纲要
给诸位报告出来,纲要抓到之后,经文就不难领会。
读诵金刚经心得篇6
在传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流传最广、影
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金刚经》被尊称为佛门
的智慧之母,是佛教各大宗派的宗经宝典,诸法之母本,是般若
类经茄汁豆腐 典的总纲。《金刚经》在中国佛教和中国社会中具有如此重
要的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金刚经》的广泛流传,与不少僧俗人士编写的各
类《金刚经》感应故事有关,并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劝善化导的重
要形式。他们搜集各种信受奉持《金刚经》而获得功德报应的故
事,将这些故事分类辑要,以证明尊奉《金刚经》有延寿、愈疾、
登科、辟邪、脱难、如愿等效应,不仅强化了人们的佛教信仰,
而且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止恶从善。譬如说教外人士编集的
《太平广记》就是一种很好也很重要的例子。《太平广记》记叙
了很多持诵《金刚经》幸免死罪、恢复自由、驱狐祛病等神奇故
事。如《太平广记》卷一○二杜之亮条说:隋仁中杜为汉王谅参
军,因谅谋反和其他僚属都被捕入狱,杜梦闻一僧曰:“汝但念
诵《金刚经》,即此厄科度。”杜照办,后来这些人都被处死,
但行刑名单上偏偏漏掉杜的姓名,接着遇赦得免。这类例子很多。
疾病和死亡,本来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希望逢凶化吉、过安
乐日子、死后有一个好的去处,是人类的共同愿望,而佛教通过
与民俗信仰的结合,满足了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
这就使得佛教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金刚经》简洁明快的
般若智慧,使得它能够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金刚经》
的基本意义是说,以金刚般若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智慧对治
一切虚妄执着,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金刚
经》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为最刚硬之物,百炼不
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大智慧,能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
倒虚妄之见;般若意思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理智;波罗
密是到彼岸的意思。
怎样才能到彼岸呢?《金刚经》倡导了心无所作、离相无念、
扫相破执的修行解脱实践。从知行关系的角度看,它要求每一个
修行者把思维素质、思想情怀与修行实践、大乘菩萨行统一起来,
以达成境、行、果的圆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渐修与顿悟在
成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方可成就佛果。“众生度
尽方成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乘精神体现了渐修和他度
的重要作用,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精神和自性自度的解
脱观强调了顿悟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佛性思想中,虽大多主众生悉有佛性,但并不因此
而忽略修行。相反,几乎所有宗派都主张必须借助于修行之缘因
才能成佛。当然,对这一修行缘因,各家的解说是五花八门的,
但大而言之,又可分顿悟和渐修二门。主顿悟者主要以理不可分
为依据,倡悟不可有阶段之分;主渐修者以登峰造极,必起身平
地,倡悟不能无阶渐之别,但细察二者思想,似亦并非互不相容。
主顿悟实亦不全废渐修,只是认为豁然大悟之一刹那,不可有阶
次之分;主渐修者亦不放弃其最终目标--大彻大悟,因而,顿悟
与渐修之间实多有相通之处。
其实,释迦牟尼的成佛过程就是一个顿悟不废渐修的典型。
二千五百年前,这位王太子,可以说是竭尽了他的智慧,经过六
年苦行之后,在一棵菩提树下,苦苦思索了七天七夜,终于豁然
开朗,捕捉到灵感,拥有了大般若(大彻大悟)。佛陀的成就经过,
与金刚经阐述的佛门大法,何其相似乃尔!如果释迦牟尼没有六
年的苦修失败,没有七天七夜的苦思心修,就不可能有成正觉的
大智慧,也就不可能悟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的般若真谛。
渐修当然不仅要在形式上学理论、教义,诵经文,更重要的
是要在实践中修心静性,重在向心觅佛,不在向外求玄,所谓佛
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唯有见取自性,才能直成佛道。根据佛
教自身特点,渐修应包括学与修这一对范畴,修指修行或修持,
狭义上指持戒诵咒、打坐行禅、修身养性,广义上指与佛教有关
的一切事物都可纳入其中。禅宗在这方面是最为典型的,六祖慧
能提倡担水劈柴皆是妙道,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思想对后
世影响很大,所以,修的意思有很多种。就佛教层面而言,修与
学是对立又统一的。学是对知识的吸收和教义理论的学习,其中
包括世俗的学问和佛教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学要人怎样去从理论
上了解人生的真谛,怎样掌握人生和社会的知识,培养教徒的理
性信仰,建立正信。学是知识和理论,要靠修来验证,因此学离
不开修。修是实践和行动,要靠学来指导,修就是要人去亲自实
践解脱的方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培养教徒的感性信仰,
不走邪路,因此修离不开学。学和修的关键是每个人自己的体会,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综观历史上的佛门大德、善知识和当今的
佛门高僧,他们之所以能够众望所归,就是因为他们既有很高的
修行,又有精深的学问。
青原惟信禅师谈到自己的禅悟体验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未
参禅时,见山是动物卡通图片 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
见水只是水。”惟信大师见山三阶段的命题,形象地揭wash 示了禅悟
三阶段。他将此三阶段理解为未悟、初悟、彻悟三个阶段的见解,
分别是:习禅之前的见解,习禅若干年有所契会时的见解,开悟
时的见解。《金刚经》的三段论是:所谓x,即非x,是名x。
如经文所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言一
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如来说一合相,即非
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惟信的见山三阶段说和金刚经的三句话,
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由原我的素朴到自我的迷执,由自我的迷执到
无我的初悟,由无我的初悟到真我的彻悟这样一个禅悟发生机
制,充分体现了顿悟与渐修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紧密联系,
没有渐修就没有顿悟,没有顿悟,渐修就达不成佛果。
有人认为,学禅的人就好比登山者,山上代表智慧竭尽圆满
的觉悟者,而山下则代表焦虑不安者。学禅的人所要做的是不断
地往上爬,他们每爬高一阶,视野就愈加辽阔宽广,景色也是越
来越亮丽清新,他们的生活素质、心灵境界也就更提升一些,他
们对身旁周遭的人和所处的社会也会注入更高的关怀。也许一部
分人,在短期内无法攀登到山顶,但是他们向上迈出的每一步,
都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登山的比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渐修之于
顿悟的重要性,顿悟乃渐修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顿渐的过程,自然须注重心性,逐步认识到所有现实现象都
是虚妄不实的,那就能认识到宇宙的真实本质,体证如来实相。
正如《金刚经》所说:“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
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
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
德”。
以顿悟立说的禅宗而言,成佛的惟一法门是见性。对学人而
言,持戒修禅的修行实践,重在向心觅佛,不在向外求玄,倡导
于一切行住坐卧,常行于一直心的一行三味,以无念为宗,无相
为体,无住为本为宗纲,教示学人顿契见性。自识本心,自见本
性。坛经所说的迷人渐契,悟者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
无差别,随意立顿渐之假名就是指只要能悟即心即佛之理,渐修
也罢,顿得也罢,都是无关紧要之假名,从这个意义上说,顿渐
又都称谓入道之妙谛。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处理渐修与顿悟的关系,需要考虑多方
面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等。
俗语中有很多经典语句,都是渐修与顿悟的世俗化理解和阐释。
比如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形象生动地说明
人们为某一个既定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
来全不费工夫”,“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言简意
赅地表明了顿悟是在苦苦渐修之后的必然结果。“山穷水尽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顿悟与渐修之间相辅相成的很好见证。
不断地学、修,不断地领悟,每一次小小的领悟之后达到一定的
层次,然后渐修、渐悟,最后达到人生的大彻大悟,进入无上正
等正觉的涅槃世界。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由于对身外之
物的追求永无止境,人们感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急功近利,
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其实,人类从出生到死亡,基
本的生活问题是生存和精神上的满足、归依,当自己的社会地位
感、荣誉感过于强烈,超出了现实可能时,以金刚经所含的般若
智慧善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就能在闹市中求得心灵清净,就能
明白“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功到自然
成的生活哲理。正如智觉禅师所说:又如九层之台,则可顿见,
要须蹑阶,而后得升。顿了心性,即心是佛,无性不具,而须积
功遍修万行。又如磨镜,一时遍磨,明净有渐。万行顿修,悟则
渐修,此名圆渐,非是渐圆,亦是无位中位,无形中行。“是以
彻果该因。从微至著,皆须兹善根力,乃能自利利他,故道不遗
于小行,暗弗拒于初明”。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
个脚印地工作,做学问,干事业不奢求出名成家,做到随遇而安,
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一切善果在你心无所住的渐修中达到至善,
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大家。
读诵金刚经心得篇7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菠萝蜜经》,是大乘佛教
代表性经典之一,在佛教众经中起到纲领性的地位。《金刚经》
主要讨论了破除妄相,见性成佛的智慧,如书名的题解:以金刚
般的般若智慧去断除一切邪念妄执,认识本真的自己和实相的世
界,从而能够最终达到圆满自足的境地。
在佛家看来,人生来就有烦恼和痛苦,这是因为因缘轮回所
致。为了破除人的烦恼和痛苦,使其认识自己的本性,首先要做
的就是认识世界。佛家把人所生活的世界总称为相,何为相?《金
刚经》文中所说相者甚多,一切的论述都是围绕相来展开的。我
认为,相就是见于眼、闻于耳、嗅于鼻、味于舌、触于体、感于
心的一切物或非物。《金刚经》称为“六尘”、“六境”。人之
所以有相的执著是因为人有耳目心意、感受计虑的缘故,《金刚
经》的目的就在于把这种能动的意识打碎,使人完全处于与自身
之外的一切物或非物相互绝缘的状态。佛认为一切物或非物之相
就像遮盖在人面目之上的一层面纱,它遮住了心灵之窗,从而也
蒙蔽了人的内心,即真如之性。这就如同老子的“涤除玄鉴”之
论,老子以镜譬心,把物或非物之相比作镜上的尘垢,从而妨碍
了观物体道的本心,故而要“涤除玄鉴”,开明自己的眼睛,檫
亮自己的心灵。
如要破相首先就需要对相的否定。佛祖与须菩提的对谈每次
都要落实到一句话,即非什么,而名什么,一切相都是非相,而
是名相。非和名二字,在这里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非就是表示否
定,使虚相与实相之间有了区别。物或非物之相都是幻想,因缘
而生,随缘而去,如若执著于相,就好比水中捞月,镜中观身,
最终都是一场空。相之所虚妄是因为它的无常性。世间万物至始
至终都是在变化之中,没有一个恒定之理,四季变换,岁月轮回,
世间万象此消彼伏,永无穷尽。人的烦恼痛苦****于执著,所执
著的就是相,物欲之相,情感之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既然痛苦的****是因为执著于相,那么是否能够破除相的执
著,返回到曾经那个纯真的自我?这就是《金刚经》所要追问的
终极问题。非还表示动词扫。内心既然有了污点,眼睛已经被尘
垢迷住,我们何不拿上一把扫把,拂拭拂拭。正如神秀所说:“身
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名是继非之后再次的否定。名是对相的称谓,而于本性而言,
本无万相,所以相之称谓就是假名、虚称。相本来无有,何来名
称?继着这里,就需要追问为何要返回纯真的自我?纯真的自我又
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曾经思考儒释道三家之于艺术时,写下
这样一段话:“为什么中国哲学注重万物淳粹未散时的干茂,而
中国艺术却追求万物精气殆尽前的枯拙?道家哲学提倡初生之婴
儿,儒家哲学看重长生之壮年,佛家哲学追求老生之垂暮。…”
最终我把中国艺术的这种追求归于佛家的影响。在道家看来,婴
儿是无知无欲,纯白凝定的,正是他的未开化的心灵使他能够在
这个世界中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无所思索、无所执著,一切感官
利害、痛苦伤害都如过往云烟,不留于心。我认为佛家是垂暮之
年的老人,显然是住于相了。因为佛家追求的不是今世,不是来
生,也不是过去。若心住于过去、现在、将来,痛苦烦恼便无所
穷尽。佛祖是告诉众生,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明白
三世皆空,皆不可有所住,无所住便可了悟无相无法无心的真如
之性。在这里,天地万物都化为了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时间停止了脚步,空间通透无碍,人找到了一个恒
定、永常的住所,刹那便是永恒。这就是佛所说的超凡脱俗之后
的彼岸。
此岸是烦恼痛苦的深渊,只有脱离此案,达到彼岸,才能获
得人生解脱。想要从此岸到达彼岸,要有所依托,所依托的就是
佛法。佛法何来?于佛言说。但佛一再声称自己实无说。“须菩
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
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不仅否定自己的言说,还警告若有人
说佛有所说,就是谤佛。心念于言说之法就是住于相,佛说之法
是无为法。无为法,无形无相,无所可取。而有为法则是“如梦
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也是《金刚经》的一个要旨,是告诉
我们不要执着于佛的言说。任何语言的或概念的解说都是住于
相,是心有执著之念,而佛土的究竟之地,是空无一物,而又万
象俱现。佛家讲究“缘起性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原因,
这个原因既是缘,事物因缘而产生。而一切事物的本性又是空无
的,是了无所见的。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因缘而起的万象,另一方
面也要认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假之像,最终我们都要归于诸法实
相,即空相。佛之所以说法,是为了普济众生,帮助我们认识自
己的本性。而我们一旦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没有法可言了。
之所以说法,是因为我们还是众生,之所以说非法,是名法,是
因为我们已经征得佛果,心明见性。
佛祖一边立言,一边又在破言。立言是为了能与众生更好的
沟通,只有有了语言文字,才能使那些误在迷途而不知返的众生
有所依靠。但真正能够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并不能靠语言文字来得
到。如佛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
众生灭度者。”这句话一方面是说本来实无众生,一切众生的本
性都是圆融自足,本具佛性,之所以有众生只是暂时的被幻相迷
住。另一方面也是说一切众生除灭妄见,证得佛果,都不是佛祖
所为,而是自为。佛祖以无言的态度来言,则名为言实为非言。
中国哲学重在体悟,是生命体悟的哲学。体悟就是强调心的
作用,心的作用何其之大!“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为了离生死,了觉悟,首先要破相,破相的根本是要净心。只有
内心清净无垢之后,才可了无执著,见相不住于相。如果是,在
没有觉悟之前,需要用心去体悟,那么觉悟之后,心变成了一种
什么状态呢?
《金刚经》旨在破虚相,明性空。然而佛之究竟是不住于相,
也不住于非相,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不住于实,也不住于空。
即是说,达到空无儿童绘画作品图片大全 ,还不是佛的目的。佛并没有完全否定物或非
物之相,说是虚幻、空无,只是说物或非物之相没有自性。这种
没有自性的幻有会因为因缘的作用变动不居、回返往复的存在。
既然物或非物之相至始至终都会存在,而证得佛果的众生却也要
生活在这个相的世界,那么在相与非相,即内心看透了非相实相
之后的心灵状态是什么样的呢?佛说清净、虚空之心,必定不是
像枯木顽石、寒灰死寂的一颗“冰心”,而是于枯木顽石处见出
生意,于寒灰死寂中显出温暖。在这样一个把色空都涤除之后而
达到的圆融境界,应该是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在这
里,我们见相不住于相,生念不住于念,自适自足,周游无碍。
佛不是告诉我们要把我们的心打碎,毁灭,而是注重碎、灭之后
的心灵状态。
这种心灵状态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生的是清净心。
这颗心清静寡欲,无染无垢。要得到这颗清净心首先要认识到世
间的一切物质现象与烦恼痛苦都是幻想,要试着放下一切华而不
实、如幻如影的物或非物之相,自己的本性本来一无所住,湛然
清净。再次,要放下这个心中的“我”,即破除个体的我、住相
的我、生念的我、有善恶取舍是非对错之分的我。如果能够放下
这个心中的“我”,就可以做到于物而不物于物,于念而不生于
念的自由心境。此时,如有物所遇于我,就如一阵夏日的清风,
扫去了身上的灰尘,带来了一阵丝丝的凉意。一见本性,心便清
净。清净是心灵的一种境界,是明白了事事皆非事,物物皆非物
的人生感悟之后的生命回归,是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灵境界,也是王维“行到水
穷处,做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灵觉顿悟。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繁琐嘈杂的世界,当想要寻
得心灵的一份安宁时也变成了一种奢望,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
扣问自己。我们之所以想要清净却始终不得是因为我们无时不在
动,我认为,《金刚经》的要旨不仅是让我们明白空无、实虚、
凡相虚妄、痛苦无尽等等这些人生现实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
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的视角,我更愿意把这个视角定义为得
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得。《金刚经》没有让我们从中得到什
么,而是希望我们有所减去,佛祖通过言说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
重重否定,就是明示我们不要只看重自己所得。同时《金刚经》
也启示了我们对舍得的重新看法,舍去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
么。一切问题的零界点都是对人生、命运、生命、精神等诸如此
类问题的终极关怀。
读诵金刚经心得篇8
《金刚经》的殊胜在于智慧,佛教的殊胜也在于智慧!释尊
法中两大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示现童子身,说明佛陀依智
慧生。普贤菩萨代表大行,示现灌顶王身,说明佛陀依功德成!
诵《金刚经》,既得大智慧,又修大功德,实是两全其美的
妙法!所以一定要有信心,要有恒心,功到自然成!
刚开始诵时,最好求快,诵经仪式从简,但要诵“炉香赞”,
接着各念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如来”,
再念“开经偈”,就可直接诵经了。
经中的分(某某分第几)可不念,以求一气呵成。(因为分科
是后人加上去的,有助于理解经文)诵完后,再念经名,念补阙
真言(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娑婆诃)三遍,念金刚赞,最后
念回向偈。如果连续念诵遍,中间直接念经文,头尾仪式不必重
复。这样诵一部经只要十分钟,半小时就可完成三部,当然若有
时间,多多益善。
刚学诵经,由于诵经功德很大,所以会身心轻安,得意忘形,
一定要多念。过一段时间,会引动宿障,即前世的罪影,种种烦
恼现前,这是好现象,也是功德大的表现,譬如治病服药,药力
发挥作用时一定会痛,这是好现象。但要知觉,不为所动,信心
不移,方可消除!
要坚持念金刚经!可御恶念,速消业障!
南无阿弥陀佛!
读诵金刚经心得篇9
原来世尊在《金刚经》反复使用“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是名佛法”的句式蜜意是告诉我们不要着相。《金刚经》即是文
字,能说出来,写出来的即是有相。世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
无”。
所以于文字语言不应执着,不着于相。相由心生。无相即
无心。无心者无所说,无所想。所以世尊说此经不可思议。未
渡之前,还是需要筏子的,所以虽生《金刚经》之相,但应不执
着。所谓“但生其心,应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着相即是有分别,有分别即是有限制。万物归元
有限制即不为大。无限制即是为大。是故世尊说“佛说非身,是
为大身”佛为说明“无分别,不执着。”,举了这么多例子,
将这不可说之法反复的说。可谓“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
体相用实在为体用与相。体用也是相。因为相是我们对事
物的认识。所谓“相由心生”也。所以道法阴阳。人和天地。
阴阳即正反,人即是和。正反和。正是道家的体用相也。所
以道家也是三元论。国外只说二元论,而忽略了人的因素。现
在到了量子物理,才发现人心如此奇妙。心生则种种法生。
读诵金刚经心得篇10
我持一经:《金刚经》,为得智慧故!
念佛为闻法,我今已闻法,如不勤心修,念佛有何益?
故有念佛者,应劝人持经,经为佛慧命。佛法僧三宝,本来
是一体,勤念三宝故,方为真念佛!
我持一咒:药师咒,一百零八遍,加持与十方,谁有诸病苦,
常念诵不舍。
愿我境界中,没有诸横死,乃至病苦等。虽然咒力浅,未必
现成就,但我信佛语,必得净国土!
我持一佛号:阿弥陀佛,行住坐卧中,常念不敢懈,乃至睡
梦中,以佛号自醒。
我见念佛者,不碍世间事,何况持经咒?勤修胜功德,勤念
弥陀佛,皆为得佛法,皆为见如来.
一经得智慧,一咒养悲心,一号求安养.
如来大悲智,此恩何可报?愿以此深心,庄严佛净土!
日诵《金刚经》三部,现世眷属平安,自己衣食无忧,称心
如意……
好处多多!
我诵《金刚经》已七年,受用无尽,故常劝人诵此经.
诵一部《金刚经》二十分钟,一次诵三部,仅仅一小时。
这一小时,超过凡人一辈子!
取快,但为去妄念,得净念相续,何似念佛!
取多,因一诵一功德,真实不虚,速得受用!
绵绵密密,净念相续,单修时此法最佳。
诵经时专心很重要,因为法界都在听,不能马虎应付。如此
诵经,必有不可思议境界。
不过你要赶紧行动,要持之以恒,方得受用!说食不饱啊。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06:55: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ddd88025dd8459d038aa47abbeab91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金刚经功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金刚经功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