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甲)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座右铭 学习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分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线上上课软件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乙)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分析】周德清(1277-1365)元代文学家。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录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然其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
此曲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此曲特点是用凝练的语言,浓缩的典型意象,构筑了令人思乡断肠的秋夜氛围。全曲情景一体,清丽秀美,口语自然而又有韵律感。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7.(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 月 、 秋风(风) 、捣衣声等。
【解析】本题考查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长安一片月”“月光”都描写了月;“秋风吹不尽”“趁着风飘荡”都描写了秋风。
18.(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同:都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异:【甲】还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则还有一种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相同点:【甲】诗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26个英语单词布捣衣之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为: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表达了一种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乙】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全曲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一体,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甲】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乙】诗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冷笑话集锦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子夜吴歌·秋歌:参考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参考译文】
月光下,桂花香趁着风四处飘荡。捣衣声催动满天霜,路过的大雁叫声嘹亮。这雁声,唤起了离情,赵丽颖演讲敲残了愁况,使身处异乡的我,梦绕魂牵家乡。夜凉如水,枕凉如冰,这背井离乡的愁苦,不允许旅居在外者倔强逞强。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本文发布于:2023-04-17 00:01: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dd8ad850d634cd1d8c6fc1636229be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子夜吴歌秋歌译文赏析(子夜吴歌古诗翻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子夜吴歌秋歌译文赏析(子夜吴歌古诗翻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