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31期/A(11)
EducationalPracticeandRearch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
“面积”是小学数学
教材中,图形与几何版块部分的图形测量的内
容,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部分内容。本单元面积的
认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测量的探索方法,
都成为今后其他图形测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数
学活动经验。面积的测量其本质就是度量。
关于
度量,史宁中教授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若干问
题》一书中指出:要度量就必须确定度量单位,
而度量就是计算所要度量的图形包含多少个度
量单位。从中体现了度量的两个核心要素:
确定
度量单位、度量单位的个数就是量的大小。
在教
学当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我们要把握
本质,对症下药。
一、教材变化及编排特点
(一)删减定义,
感悟本质
过去的教材中会给面积下一个这样的定
义:“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
积。”但是如张奠宙教授所说,面积和长度一样,
也是人与生俱来的直觉,有些对象对小益智区活动目标 学生而
言可以给予直接的感知,
不必追求严格的定义。
为了更好地建立面积的概念,教材在修订过程
中删去了面积的定义,一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二是避免教师将功夫用在指导学生叙述面积的
定义上,而忽视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真正理解。
教材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面”
和“大小”的关注
上,尤其对“大小”的测量贯穿在整个单元的学
习之中,步步深入地理解了面积的本质。
(二)经历过程,体会“统一”
对于图形的测量内容,教材特别强调要让
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面积”
单
元,教材设计了一系列
“矛盾冲突”:
直接观察法
(学生的本能比较)
——
—重叠法
(直观感觉不出
谁大谁小时)———测量法(观察法和重叠法无法
比较出大小时,运用
“画”“拼摆”等方法进行直
接测量,直接测量不合适时,
用公式进行间接测
量),让学生经历认识度量对象———认识度量单
位———直接度量———间接度量的过程,让学生
在冲突中能自觉运用多种测量方法,体会统一度
———基于《面积》单元整体分析
李淑民1,仓管工作总结 姜永春2
(
1.
兴隆县教师发展中心,河北承德
067300
;
2.
威县教育局牛和牛相配婚姻如何 教研室,河北邢台
0547水煮白菜的做法 00
)
摘b型血天蝎座 要:面积的测量,
其本质就是度量,
而度量就是计算所要度量的图形包含多少
个度量单位,通过设计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遇到学生有问题,
教师要先熟悉教材,
后采用加强操作,
比较辨析;不断创设新的认知冲突,精心设计探究
活动;重视计数,
沟通联系等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面积;疑难问题;
探究活动;比较辨析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1-0062-03
62
2020年第31期/A(11)
量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三)调整编排,
强调探索
“面积”单元的编排,
与传统教学比较突出
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
成过程。如教材在讨论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计
算时,以面积含义为基础,以度量的本质为核
心,层层深入地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先由面
积单位运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探索长方形面积,
然后让学生通过拼摆多个长方形的活动来探索
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以表
格的方式进行记录,进而概括长方形的面积公
式。又如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
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
间,使他们获得探索的体验。
二、疑难问题及破解策略
(一)问题一:学生容易混淆面积与周长
周长是对一维空间线的度量,面积是对二
维空间面的度量。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
积再到学习体积,每次都是空间形式认知发展
上的一次次飞跃,每次飞跃都容易造成学生对
图形认识和测量上的混淆。
1.
动手操作,强化认知。心理学认为,概念
的形成不像拍照,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过
程不仅是实践的过程,
更是尝试、思考、
想象、
推
理、验证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
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因此,我们教师首先引
导学生通过比面(黑板面和国旗面,课桌面和课
本面)、找面(身边熟悉事物的各个面)、摸面
(用
手掌摸一摸)等活动,
初步认识面积。接着由实
物到图形,引导学生能自主运用工具测量长方
形的面积,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想一
想、说一说等活动,
使学生体会度量本质——
—面
积就是面积单位个数累加的结果。这样在动手
操作过程中,学生对认识面积及面积的大小积
累了充足的活动经验,也更好地理解了面积的
含义。
2.
数形结合,比较辨析。一维的周长和二维
的面积大多共同承载于一个图形之中,为解决
周长概念与面积概念易混淆的问题,在建立面
积概念时,教师要注重采用多种对比的方式帮
助学生加以区别。如:
出示分一次性打火机 割成两部分的正方
形,首先让学生用红笔描周长、彩笔涂面积,然
后可通过比较两部分周长和面积的大小,使学
生进一步感受周长和面积的区别。3.
知识梳理,揭示本质。通过对长度、
面积
的测量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整理,让学生体会不
管是长度还是面积,其本质都是“数”度量单位
的个数,为体积的度量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
上,教师可从不同角度设计练习,
如求一个镜框
的周长和镜框玻璃面大小的问题,目的是通过
度量的本质进一步巩固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区
别。再次感受从一维长度
单位的累加,到二维面积
单位的密铺,为今后三维
图形体积单位的堆积做
好了铺垫。
(二)问题二:
学生不能体会统一度量单位
的重要性
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经常就有教师
问为什么要讲统一单位?原来学生是直接认识
长度单位,学习统一度量单位有什么价值?
这样
的问题在面积、体积教学中同样存在。三年级的
学生虽有低年级周长的测量基础,但一维长度
的测量方法在面积测量中已无法使用,如何找
到合适的测量面积的方法,以此来让学生体会
建立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并渗透度量意识呢?
1.
不断创设新的认知冲突,
激发统一度量
单位的需求。在解决两个长方形面积谁大的过
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他们首先会想到用
观察法进行比较。当观察法无法比较出大小时,
学生又会自然地想到用重叠法进行直接比较。
63
2020年第31期/A(11)
当用重叠法也很难获得比较的结果时,激发学
生寻求新的有效测量和弦怎么配 方法的需求,
即用一种图形
做单位来测量,从而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2.
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感悟统一度量单位
的必要性。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时,
已经经历了
用长短不同的物体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
程,已经初步体会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而
且学生对单位的“相同”
有一种本能的认识。因
此我们在本单元教学中,不要在统一单位“大
小”上做文章,而将探究活动重点设计为体会
“选择什么样的图形”做面积单位最合适。在教
学中,教师一定让学生经历用圆形、正三角形、
正方形等不同单位进行测量长方形面积的过
程。虽然通过数不同单位的个数也能比较出长
方形的大小,但由于用圆形和正三角形做面积
单位不能将所测图形全部铺满,因此不能准确
地测量出一个图形的面积。正方形能铺满所测
的图形,且四条边一样长,
在摆放时不用考虑方
向和位置,从而让学生感悟或发现用正方形作
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在多种测量方法过程中,
让学生再次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三)问题三:学生会用公式计算面积,但不
知公式背后的道理
长方形面积公式简单易记,
在教学中,教师
往往会忽视用面积单位度量的过程,而过早的
进行形式化计算,导致学生说不清楚为什么面
积为长乘宽,这也是学生将长度与面积计算混
淆的原因之一。在用公式间接度量长方形面积
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算理,培养他们的度
量意识呢?
刻画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本质是度量,公式
计算只是便于操作化的形式。为了做好从本质
到形式的过渡,我们可层层深入地设计学生的
探究活动。1.
单位度量,重视计数。因学生已经学习了
用拼、摆的方式来度量长方形的面积,所以他们
会自觉地用面积单位去拼摆测量。在这里要重
视学生计数面积单位个旅游日记 数的方法,允许摆满整
个长方形一个一个数,这是最朴素最基本的方
法。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数格子时出现的只数
部分格子就得出面积的大小的课堂生成,即沿
着长和宽摆了一行和一列小正方形,根据乘法
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这时已是面积公式的雏形。
为了避免过早的进入面积计算的简写形式,可
先用
“
5
平方米
伊3=15
平方米”的形式进行表征,
使学生对这个算式及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有
更好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多种
测量方法,既体会了度量的本质,又培养了度
量意识。2.
观察推理,沟通联系。进行用面积单位自
由拼摆多个长方形的活动,并用表格记录拼摆的
数据。为了更好展现通爱情指数测试 过数据发现面积单位的
个数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可设计下图表格。
在学
生仔细观察、
交流中发现:
长的厘米数
=
长摆的
面积单位个数,宽的厘米数
=
宽摆的面积单位个
数,面积的平方厘米数
=
面积单位摆的总个数,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由此得出。这几个活动的学
习,完成了从“数”到“算”的过渡,公式模型的建
立过程中,
推理思想、面积守恒思想也得以渗透。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
年
版)[
S
]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2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2011
年版)[
M
]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
[
3
]吴正宪,
张秋爽
援
和吴正宪老师在困难面前 一起读数学新课标
[
M
]
.
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64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19:18: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dc8187436f07e5a153b9970425ed410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把握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把握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