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箴言的人生启示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其浩瀚、博大精深的佛法
传于世,涵盖三藏(经、律、论)十二部,历经诸位高僧大
德弘传,对人类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来阅读《三教慧海》(查洪德、王太阁主编)一书,在读
至“佛教箴言”栏目时,不禁为古往高僧大德的珠玑之语所
折服。这些佛教箴言,款款道来、句句触心,无不给人以醍
醐灌顶、酣畅淋漓之感。纵观古往今来之佛教箴言,很容易
体会出其对人生的重要启示作用。末学现将“佛教箴言的人
生启示”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修一道欣赏、品读。
一、修心是根本,心正则身正
佛教讲到,“心净则国土净”,这个“净”既是指“干净”,
也指“清静”,即是说,每个人若能内心洁净、内心清静,
那么他所处的环境也就清净和清静了。由此可以看出,“修
心”是佛教修行的根本。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
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
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这是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对弟子的开示。即
是说,世俗之人心术不正,愚蠢糊涂,造下罪孽,嘴上说好
话,心里却怀恶念,贪婪凶狠,嫉妒心强,阿谀逢迎,花言
巧语,怠慢他人,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自己导致了愚痴和
妄见。如果能端正本性,就能常生智慧,扬善止恶,自然能
开启认识真理的智慧。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
戒偈》)
这即是说,什么恶事都不要做,只要是好事就去办,自己清
除内心的杂念,让内心清净,这就是佛教。由此可见,佛教
的目的之一就是“修心”,让众生的心更加清净。
“如盖层不密,必为雨露浸;如是不修心,贪欲必露入。如
善密盖屋,不为雨露浸,如是善修心,贪欲不露入。”(《南
传法句经》)
这即是说,如果房子盖得不严实,必定要遭到雨水的侵害;
如果不修心的话,贪欲必定进入心中。如果房子盖得严实,
就不会遭到雨水的侵害;如果善于修养身心,贪欲就无法进
入心中。显然,这实在告诫众生,要时时处处注意修养身心,
唯有此,才不会让贪欲征服我们,进入到我们的心中。
“善恶之源,皆从心起;邪念因缘,能生万恶;正观因缘,
能生万善。”(《禅宗永嘉集》)
这是说,善恶的根源都在于心。邪恶的念头能产生各种各样
的罪恶,符合佛理的观念,能英国人用英语怎么说 产生无穷无尽的血脂粘稠怎么办 善。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
人调身不调心。”(《大珠禅师语录》)
知行完法院委托书 备、至善之人求助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求佛,愚笨
的人去求佛,而不求自己的内心。聪明的人调理心智而不是
调理身体,愚昧的人调理身体而不调理心智。中国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祖师也曾开示曰:“我只求心,不求佛。”和大珠禅
师的话,涵义相同。
二、与人为善,广结善缘,才能一身轻安
佛教讲因果,“种甚因,结甚果”、“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
来早与来迟”,唯有一心向善,心怀善念,才能俯仰于天地,
不为红尘俗世中的诸多烦恼所侵扰。
“为善升天,为恶入渊。”“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法苑珠林》)
这是两句很直白的话:做好事,升入天堂;做坏事,堕入地
狱。不要轻视微小的恶行,认为不会带来祸殃,要知道水滴
虽小,也能将盛水的大容器滴满。三国时蜀国的国君刘备在
临终前对儿子刘禅的遗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
小而不为。”同样表明为善的重要性,这也体现出因果相续
不可思议的力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夫祸福报应者,善恶为之根本也。佛之所以教人修福,其
正欲天下人以心为善,而不欲其为恶也。”(宋契嵩禅师《非
韩下》)
契嵩禅师说,祸福报应是以善恶为根本的,佛教教育人们要
修福的原因,是希望天下人心地善良,而不想让他们为非作
歹。
“若善心教化,虽为别离,亦不得罪;若以恶心令他斗乱,
则是两舌,得罪最深。”(《成实论》)
如果用善良的心地去感化和教育人,虽然被教育和感化的人
会因此离你而去,也不算作恶造孽;如果用恶毒的心肠说得
他人相互争斗,这就是搬弄是非,作恶造孽最为深重。
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箴言在善恶是非面前的立场是非常坚定
和鲜明的,它不仅劝化世人要常怀善念、与人为善,还要求
世人广结善缘,“与人为善,与己为善”。
三、常思己过,精进修行,方能“心无挂碍”
在佛教里,特别注重忏悔。在三坛大戒传戒法会期间,有一
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发露忏悔”。《心地观经》云:“若覆罪
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发露,即指显露表
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忏悔,即对自己所犯的种种过错
和见不得人的行为进行悔过。通过忏悔,能让僧众生起精进
心,发愿消除宿业,普度众生。众生要经常忏悔,常思己过,
精进修行,方能“心无挂碍”。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
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
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
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六
祖坛经》忏悔品第六)
什么是忏?什么是悔?忏就是忏他以前所有的恶业、愚痴、
狂妄、嫉妒等罪责,永远不会在生起,这就是“忏”。悔就
是悔他的过错,从今以后,所有的恶业、愚痴、狂妄、嫉妒
等罪责都已经知道和觉悟,永远不会再犯,这就是“悔”。
这二者在一起就叫“忏悔”。忏悔能让人知道错在哪里,如
何纠正错误,是一种反思和反省,进而提升自身素质的有效
方式。
“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
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
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童蒙
止观》)
修行的人初学坐禅,想要广修佛法,应当先立下大志大愿—
—解脱众生的烦恼,获得至高无上的佛道,意志坚定,像金
刚石一般,勇往直前,不惜舍弃生命。如果不能修成佛法,
决不罢休。由此可以看出,坚定意志、精进修行的力量。
“快马顾影,驰走不同;驽马加诸杖挫。若不自诫,要假他
呵,反增触恼,益罪尤深也。”(《法苑珠林》)
好马一见到鞭子的影子,就会加速奔驰;劣马就是用棍子抽
打,也难以跑快。人如果不自我警诫,要靠别人喝斥,反而
又激起他的恼怒,罪过也就更加深重了。这就是说,我们要
常思己过,淮山排骨汤的功效 及时剖析自己,才能完善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
和素质。
如果我们能过常思己过、精进修行,就能从容应对一切,心
中也不会有太多的牵绊与顾虑,达到“心无挂碍”的境地。
四、择友要慎重,孝亲要全力
在择友上,佛教尤为重视,要求弟子们要有正确的择友观,
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在《善生经》里面,佛祖开示过,
如果我们亲近了不好的朋友,会有六个方面的过失:一者方
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
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
亲近善人,远离恶友亦是乐。(《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亲近好人,远离坏人,也是一种快乐。这一句很直白的话,
道出了择友与快乐的关系,找到好的朋友,摆脱不好的朋友,
就是一种快乐。
训诫与教示,阴过恶。善人爱此人,但为恶人憎。莫与恶友
交,莫友卑鄙者。应与善友交,应友高尚士。(《南传法句经》)
这即是说,教导和告诫人,不张扬他人的过错,善人喜欢这
样的朋友,但却被坏人憎恶。不要和坏人交朋友,不要与卑
鄙小人成为朋友,应该和好人交朋友,应该与高尚之人交朋
友。
“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
养,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很简单英语 ,
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
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
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善。二者指授示其
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择善婚娶。五者随时供
给所需。善生,子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长阿含经》)
这里提到为人子女的孝顺父母,要做到五个方面:一是供奉
赡养,不能让父母缺少什么;二是做事前要向父母请示;三
是父母想要做的事情,应顺从而不违背;四是父母的正确命
令,不能违背;五是不使父母的职业后继无人。而父母也应
从五个方面爱护、尊重子女:一是制止子女不接受善言的行
为;二是教导子女知道什么是善;三是发自真心的爱子女;
四是为子女选择好的婚配;五是随时为子女提供所需之物。
“佛告诸比丘: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
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法苑珠
林》)
佛祖曾对诸位比丘说对某人友好英语 :“人生在世上,不孝顺父母,不敬奉
僧人,不行仁义之事,不学习佛经和戒律,不怕后世遭恶报,
这样的人,死后应当堕入地狱。”可见,不孝顺父母的人,
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是逃不脱因太阳的形成 果报应的。
以上都是佛教箴言给我们的启示,仔细品味,可谓是至情至
理,受益匪浅。
读完《三教慧海》中的“佛教箴言”栏目,掩卷而思,不禁
感慨万千。佛教自释迦世尊创立以来,历经二千五百余年而
不衰落,自有其独特之处。单是从佛门中高僧大德的精辟言
论与警句来看,对世人已经起到了指导人生、引导正信的作
用。所以,当我们潜心去分析佛教箴言中的珠玑字句时,不
得不赞叹佛法的殊胜及诸佛弟子无量的悲心愿力。
.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14:1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da6b4323c871a1553dceefdb34ebf47c.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广结善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广结善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