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东汉豪强地主的经济与政治
公元25年6月,当赤眉军逼近长安时,刘秀在鄗南(今河南柏乡)称帝,史称东汉。
第一节东汉的统一与恢复社会秩序
一、东汉王朝的阶级基础
东汉王朝是在南阳、颍川、河北等地的地主豪强、官僚集团支持下建立的。刘秀本人是豪强地主;亲
信大臣如“云台二十八将”、“三百六十五功臣”等也大都如此。刘秀的姐夫邓晨“世吏二千石”,“家
自富足”。[1]母舅樊宏有田三百余顷,“世善农稼,好货殖”。[2]其他文武大臣基本上出身豪族,如刘
植“率宗族宾客,聚兵数千人”;[3]耿纯“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4]刘秀自然要保护他们的利益,经
济上维护豪强地主庄田的大土地所有制,政治上通过“察举”、“征辟”保证他们的从政特权。
察举与征辟已与西汉武帝时不同,由一般地主子弟入仕变为豪门大族垄断仕途了。察举即地方州郡以
“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推举人才,经中央考述任以官职;征辟是朝廷直接征召作官。豪强
地主利用自己在地方上的权势,贿赂请托,沽名钓誉,逐渐形成“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局面,一批“累
世宠贵”、“世代为官”的豪门阀阅(原指功绩和经历)开始形成,并发展为魏晋门阀世族。
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刘秀在建国后,鉴于西汉晚期权臣当政,外戚擅权,以及地方权重,尾大不掉等历史教训,极力加强
皇权,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首先,剥夺权贵功臣的实权实职,只让他们享受优厚待遇,“奉朝请”而已。又重申旧制《阿附蕃王
之法》,不许宗室王侯蓄养羽翼;并屡兴大狱打击宗室王侯势力。
其次,进一步削弱外朝,加强中朝。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实权掌握
在中朝的尚书台,而尚书官职卑微,易于皇帝掌控。尚书台设令、仆射各一人,下置六曹尚书分掌庶务,
三公被架空,仲长统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备员而已。”[5]
第三,把西汉时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固定为州一级地方长官,刺史处理政务也可不经三公直接上奏皇
帝,使地方郡县也直接受制于皇权。
第四,削弱地方军队,加强中央军队。中央军以南北军为核心,南军掌宫城警卫,北军掌京师卫戍。
一些重要的国防军也受中央直接指挥。
刘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
展;但在经济上无法遏制豪强地主经济的强劲势头,最终中央集权仍趋于松弛。
三、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等措施
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主要有安辑流民、组织军队屯田、释放奴婢囚徒、
精兵简政等。
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土地兼并盛行,失地农民或沦为私家依附农,或成为流民。
流民大量出现既减少了国家赋役,又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东汉政府以“假民公田”等措施企图安辑流民,
从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至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四十年间,假民公田近二十次,大量流民被
安置于国有土地,既增加了国家收入,也缓和了社会危机。但假田仍难逃脱兼并,流民现象仍很严重。
刘秀在河北站稳脚跟后,就曾实行军队屯田,成效卓著,将“十一之税”减至“三十税一”。虽对豪
强地主有利,客观上也减轻了农民负担。
奴婢的大量存在是西汉末年的严重社会问题。刘秀统一前后六次颁布释奴诏令,规定“杀奴婢不得减
罪”;并“以见徒为庶民”。
东汉初户口锐减,比西汉才十之二三。刘秀裁并郡县无限重启 、省减吏员,“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
百余所”,“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减轻了民众负担。
第二节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耕作工具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短辕一牛挽犁,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田地使用。灌溉工具出现了翻车
和渴乌。农产品加工工具出现了水碓。
农业技术也有进步。崔实《四民月令》记述了当时精耕细作的一些情况,如注重节气,杀草施肥,因
地制宜,合理密植,翻土晒田,双季轮作等。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东汉初冶铸业出现了水力鼓风炉,“用力少,见功多”。[6]并开始用煤作冶煮燃料,巴蜀地区还用天
然气煮盐。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所需劳动力日见减少,“舍本事末”现象随之减少,人身依附关系
逐渐强化。
造纸术,从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是西汉时发明的;但西汉只是探索阶段,未形成规模化生产。
东汉和帝时,尚方令蔡伦总结了前人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个人医德医风总结 ,并在纸浆
的化学处理和漂白等关键工艺上有了重大突破。此后,纸张迅速代替了竹简、木牍和缣帛,大大便利了科
学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对中国和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东汉时,纺织、漆器、陶瓷等手工业也有发展,但在封建生产关系下,手工业部门基本上控制在封建
国家和地主阶级手中,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服务。由于生产目的的局限,直接影响了生产规模的
扩大和先进技艺的推广。统治者出于某种政治需要,甚至禁止生产或控制技艺,扼杀企业计划 科学发明,如《后汉
书》卷3《章帝纪》建初二年(77)四月“癸巳,诏齐相省冰纨、方空、吹纶絮。”注引《释名》曰:“縠,
纱也。”方空者,纱薄如空也。这一重要春分打雷 技术因而失传。和帝死后邓太后临朝,标榜节俭,“其蜀汉釦器、
九带佩刀,并不复调;止画工三十九种;又御府、尚方织室锦绣„„皆绝不作”。
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铁器的普遍推广和牛耕技术的提高,增加了人类同自然斗争的能力,也使江南河网沼泽地区的大规模
开发成为可能。加之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东汉时期,南方经济有了长足的
发展。
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经济发展区域在淮河以北,特别是包括关中平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黄芪北芪的区别 。而东汉
时黄河流域某些经济区呈衰落趋势,南方则爆炒羊肚 形成新发展区域。东汉后期屡调荆扬租米北赈中原,《华阳国
志》也说,东汉“府盈西南之货”。
四、豪族庄园经济的发展
东汉时期豪族庄园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四民月令》等史料记载,当时地主庄园种植多种作
物:谷类、蔬菜、瓜果、药材等;豢养各种牲畜;同时又有铸铁、皮革、酿酒、养蚕、缫丝、织布、制鞋
等诸多手工业,有的甚至还有煮盐业。因此,豪族庄园经济逐渐具备自给自足之能力,无需或少需市场,
从而使各地间经济联系趋于松弛。
仲长统《昌言理乱篇》:“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奴婢和徒附
构成庄园劳动者。不少庄园还有私人武装,甚至有私刑私法。豪强地主经济的发展自然导致政治上分裂倾
向的继续增长,到东汉后期,中央集权制开始破坏,各地豪强割据势力逐渐形成。三国以后的割据局面,
可以说是豪强地主庄园经济膨胀的必然结果。
思考题:
1、试分析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第三节东汉后期的社会阶级矛盾与黄巾起义
一、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东汉豪强地主庄园发展迅速,土地兼并激烈,大批农民沦为农奴或流民。仲长学生个人总结 统指出:“豪人之室,
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豪强地主大都聚族而居,随着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一些
贫困的宗族成员也转化为依附农民,有学者认为,这一趋势伴随着“舍本事末”现象日趋衰减,意味着我
国封建制度的巩固,进而提出魏晋封建说。
豪强地主庄园经济上一般能自给自足,并拥有规模不等的私人武装,有的还设立刑法,对中央集权的
离心倾向日益加剧。
豪强地主对宗族、徒附、奴婢的奴役和剥削十分沉重。除了“中分以自给”的地租剥削外,又有种种
劳役,甚至要充当地主的私人武装“部曲”。他们“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岁小不登,流离沟壑”。
[7]走投无路时,只有铤而走险,发动起义。
东汉后期,统治集团也更加腐朽。外戚宦官轮流执政,顺帝死后梁太后临朝,其兄梁冀专横跋扈近二
十年,百官升迁先到他家谢恩,郡县贡品亦然。桓帝依靠宦官诛灭梁氏,没家财三十多亿,相当于全国半
年的财政收入。
外戚甫弱,宦官又盛。左悺、徐璜、具瑗、唐衡等因灭梁氏同日封侯,“虐遍天下,民不堪命”。时
谣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8]
一些较有远见的官僚、太学生为了维系东汉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维护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与外戚、
宦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结果导致“党锢之祸”。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宦官诬告李膺等朋比为
奸,桓帝诏令全国逮捕党人,次年赦归田里,禁锢终身。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灵帝又下诏:党人门生、
故吏、父兄子弟及五服以内的亲属一律免官禁锢。直到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政府才赦免党人以镇压起
义。
思考题:
1、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注释:
[1]《后汉书》卷15《邓晨传》。
[2]《后汉书》卷32《团建方案模板 樊宏传》。
[3]《后汉书》卷21《刘植传》。
[4]《后汉书》卷21《耿纯传》。
[5]《后汉书》卷49《仲长统传》。
[6]《后汉书》卷31《杜诗传》。
[7]崔实《政论》。
[8]《后汉书》卷78《宦者列传》。
设计制作:H4NDESIGN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00:0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d85800ba7dd622186eed66bcf9d9ec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崔实.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崔实.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