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天德军

更新时间:2023-03-25 18:22:04 阅读: 评论:0

纸杯手工-伤感歌

天德军
2023年3月25日发(作者:锯齿纹)

回鹘归义军始末

赵 贞

内窖提要:回鹘归义军是会昌二年六月唐中央为表彰咀投斯的慕义归化之举而建立起来的,最初有回

鹘士兵2 600人,居所为天德军城。以后在讨伐乌介可汗的过程中陆续吸收了党项、契菇、退浑、沙

陀等部族。力量有所扩大,至会昌三年二月勰体时有士兵3 000人;虽然它的存世时间仅有240余天,

但这不失时机地增加了唐北部重镇的防御力量,并自始至终影响着唐对漠南回鹘的态度和立场。是唐

朝最终解决回鹘问题的重要一环,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唐中央“分而治之”和“以夷制夷”的民族政

策。

关键词:南迁回鹘 嘬投斯 乌介可汗 回鹘归义军 李思忠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2—4743(2006)O2一O023一O8

提起归义军,学界普遍想到的是唐大中五年至宋景佑三年(851~1036年)僻居敦煌的张

氏、曹氏归义军政权,这当然是对的。但从唐史来看,早在此前的会昌二年(842年)六月,为

表彰南迂回鹘中腽没斯部的纳款投诚和慕义归化之举,武宗诏令腽没斯部改建为归义军,其首领

咀没斯为左金吾大将军,充归义军使。虽然它的存世时间不长,但不失时机地增加了唐北部重镇

的防御力量,并自始至终影响着唐对漠南回鹘的态度和立场,是唐王朝最终解决回鹘问题中必不

可少的一环。然而,如此重要的回鹘归义军,长期以来一直不为学者所重视。①有鉴于此,本文

拟对回鹘归义军进行专题研究,根据现有材料,尽可能地对回鹘归义军的建立、兵源、活动、存

世时间以及归义军裁撤后军士的去向等问题作一探讨。

回鹘归义军的建立

开成五年(840年),回鹘为黠戛斯所破,部族离散,以庞特勤为首的一支在宰相马及职的带

领下“西奔葛逻禄”,向西域发展;而回鹘主力分批向南迁移,逼近唐北部边境。最先南迁的是

可汗兄弟腽没斯等及其相赤心、仆固、特勤那颉啜等,“各帅其众抵天德塞下”,请求内附。同年

*本文由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域外汉文古文献学”资助,项目编号:T0404。

①依笔者陋见,相关研究有:雷绍锋《归义军与归义军使》,参见陈国灿、刘健明主编:《(全唐文>职官丛

考》,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64 ̄366页I薛宗正:《回鹘南迁考》,载《西域研究》1997年第4期。

・ 23 ・

维普资讯

《西域研究》2006年第2期

十月,天德军使封德彝报告说:“回鹘溃兵侵逼西城,亘六十里,不见其后”0,可见南迁回鹘的

势力是很大的。他们突然出现在唐天德军、西受降城一带,沿边居民“恐惧不安”,唐诏振武节

都使刘沔严兵防守,加强戒备。

但是,这支最早南迁回鹘的内部发生了分化。在如何处理回鹘与唐朝关系的问题上,可汗兄

弟咀没斯与那颉啜特勤产生了矛盾。后者对于唐朝边境的侵扰,赢得了赤心、仆固二相的支持和

辅佐,最迟在会昌元年(841年)三月,他们与咀没斯部分道扬镳,另立旗号。这样,最早的一

支南迁回鹘不仅一分为二,而且双方疑虑重重,矛盾颇深。

咀没斯是真心纳降和投倚唐朝的。虽然南迁时徘徊在天德、振武附近,一度引起边将的猜忌

和怀疑。但在宰相李德裕“以恩义抚而安之”政策的引导下,唐沿边军将及其统率的党项、吐谷

浑、沙陀等族并没有与咀没斯部发生直接的冲突。会昌二年(842年)三月,咀没斯与天德军使

田牟取得了联系,并伺机除掉了“桀黠难知”、“谋犯塞”以及挑拨离间的回鹘大相赤心和仆固二

人,②唐沿边诸将对于咀没斯的猜疑由是完全解除。李德裕《异域归忠传序》云:“先是有赤心

宰相桀傲乱常,颇为边患。咀没斯漕欺于天德军使田牟,暴其罪状,枭首以徇,归大国,明也,

带圣君,忠也,去乱邦,智也,执丑虏,义也,具此四类,是谓诚臣。”③看来,咀没斯诱杀赤

心一事,在唐廷影响极大。此事被唐王朝视为咀没斯弃暗投明的忠义之举,彻底打破、消除了唐

室官员对咀没斯内附的种种怀疑和顾虑。由此,咀没斯的内附和纳款归忠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赤心为咀没斯铲除后,那颉啜收编“赤心众七千帐”,向东在唐振武、大同军一带活动。后

又勾结室韦、黑沙诸族,东南人幽州雄武军西北界。唐幽州节度使张仲武遣其弟仲至将兵大破

之,“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④。那颉啜兵败,慌乱奔逃中为乌介可汗所获,执而

杀之。

南迁回鹘中还有一支是乌介特勤率领的“近可汗牙十三部”、“可汗牙十三姓”。会昌元年二

月,乌介自称可汗,以回鹘汗国的正统者自居。同年八月,乌介从黠戛斯手中夺得太和公主,并

以此要挟唐朝:“借天德城以安公主,仍乞粮储牛羊供给”,唐诏金吾大将军王会“往其牙宣慰”,

“令放公主人朝”,并赈赐粟米二万石。⑤十一月,乌介叉遣其相颉干迦斯上表,欲借振武城“以

居公主、可汗”,唐遣使抚慰,“仍赐米二万斛”⑥。会昌二年,乌介可汗“奉主至漠南,入云、

朔,剽横水,杀掠甚众,转侧天德、振武间,盗畜牧自如”⑦,给唐王朝的北部边境制造了很大

压力。

由于太和公主还掌握在乌介可汗的手中,所以对乌介的沿边侵扰和掠夺,唐王朝尽量采取妥

协、折衷的态度,以免使双方关系恶化而危机到太和公主的安全。一方面,唐遣使抚慰和册封乌

介可汗,并赐其粟米和军资物品。另一方面,调发陈许步兵三千人、郑滑步军三千人,“令至太

①《资治通鉴》卷246“文宗开成五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7947页。

②《资治通鉴》卷246“会昌二年十二月”条,第7959页。

③岑仲勉:《李德裕(会昌伐叛集>编证上》,收入《岑仲勉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第386~387

页。

④《旧唐书》卷185《回纥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14页。

⑤《旧唐书》卷18《武宗纪》,第588页。

⑥《资治通鉴》卷246“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十一月”条,第7957页。

⑦《新唐书》卷217下《回鹘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31页。

・ 24 ・ -

维普资讯

回鹘归义军始末

原屯集”①,加强河东节都使的防守力量。同时抢修连接云州、朔州和振武之间的军事要塞杷头

烽,又增修东、中二受降城,壮大天德军形势。但是对乌介暂借天德城和振武军居住的原则性问

题,唐王朝决不退让。这是因为乌介势力虽然衰减,但其下部众“尚有十万”,而天德城内只有

将士一千人,振武军士兵也不过数千人。可以想见,乌介一旦进入天德、振武之中,唐北部边境

的防御力量将完全处于瘫痪状态,回鹘即可长驱直下攻入长安。这种情况自然是唐王朝不愿看到

的。

相比之下,咀没斯所统士兵人数较少,仅有2 600余人,将他们安置在沿边军镇中,不仅能

够轻易驾驭,随意调动,充实边境的防御力量。同时,基于腽没斯与乌介可汗积怨和交恶的加

深。唐可以利用内附后的咀没斯部很好地反击乌介势力。虽然咀没斯部人数不多,实力较弱,但

他毕竟与乌介在漠北相处数十年之久,对乌介的情况比较熟悉。无疑,这些方面是唐消灭乌介势

力,最终解决塞上边境问题的必然条件。

会昌二年四月,“咀没斯帅其国特勒、宰相等二千二百余人来降” 五月,唐遣使节安抚,授

咀没斯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怀化郡王,其他酋长首领,皆按官品高下给予赏赐,又提供“米五千

斛,绢三千匹”②,供其部众兵马所用。六月,咀没斯入朝,唐以咀没斯所部为归义军,授咀没

斯检校工部尚书兼归义军使,赐姓名为李思忠;宰相爱耶勿为归义军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赐

姓名为李弘顺;其他酋长官员俱有封赠、改名,兼赐唐姓。如阿历支为冠军大将军、左卫大将军

同正、宁边郡公,赐名李思正;习闻(勿)啜为冠军大将军、左卫大将军同正、昌化郡公,赐名

李思义;乌罗思为冠军大将军、左卫大将军同正、宁朔郡公,赐名李思礼;李思正之弟为冠军大

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同正;李思忠之子为中散大夫、检校殿中少监,赐名李继美。@

与此同时,唐王朝在太原、云州、朔州等地挑选“空闲城垒”,“别造壮净屋舍”,对咀没斯、

爱耶勿宰相及内附回鹘将士的家口给予安置,“每月给米三斗”∞,还依照神策军诸城镇使的惯

例,赏赐归义军牙旗两口,“豹尾两对”,“器仗并刀一副”,这些器物“令于太原节度使下拣新好

者充赐”⑤。至是,回鹘归义军建立起来了。

回鹘归义军的居地,《新唐书・回鹘传》谓:“以天德为归义军”@,说明天德军城(丰州中

受降城水济栅之故大同城)是归义军的驻所。我们知道,天德军在灵州东北一千余里,为唐北疆

军事重地。其西与丰州、西受降城连成一线,控扼阴山及河套地区,北御突厥、回纥,南蔽朔方

和关中,其治所在今河套平原五原县境内。⑦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天德军成为中央王朝与回

鹘来往的交通要冲。《太平寰宇记》卷199《黠戛斯》云:“从天德军西二百里至西受降城,又北

三百里至鹏鹈泉。西北回鹘牙帐一千五百里。”这条自天德军西进,经西受降城,北折鹏鹈泉而

通回鹘牙帐的路线,是中唐后回鹘侵扰唐境惯用的走法。@当初可汗兄弟咀没斯及特勤那颉啜所

①《全唐文》卷703李德裕《请于太原添兵备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198页。

②《资治通鉴》卷246“武宗会昌二年五月”条,第7961页。

③《唐会要》卷100《归降官位》,中华书局,1955年,第1799页。

④《全唐文》卷704李德裕《论咀没斯家口等状》,第3205页。

⑤《全唐文》卷704李德裕《请赐嗌没斯枪旗状》,第3205页。

⑥《新唐书》卷217下《回鹘传》,第6131页。

⑦ 王北辰:《古代居延道路》,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3期。

⑧赵贞 《大中二年(848年)沙州遣使中原路线蠡测》,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

- 25 ・

维普资讯

《西域研究》2006年第2期

部,也是沿着这条路线南下内附的。《元和郡县图志》卷4《新宥州》云:“顷年每有回鹘消息,

常取经太原骝路至阙下,及奏报到,已失事宜,今自新宥州至天德军置新馆十一所,从天德取夏

州乘传奏事,四日余至京师。”这种地理上的交通优势,使得天德军能够准确及时地探知回鹘南

下的消息和情报,并随时将已知信息向中央王朝报告。由于这个原因,天德军事实上肩负着唐北

部边境防御的重大责任。但会昌年闻,天德军的驻防力量极其有限。李德裕《会昌伐叛记》称:

“天德城内只有将士一千人,职事又居其半。”①这样的军事实力远远不能适应保护唐北部边境安

全的需要。而回鹘归义军的建立,恰到好处地弥补了天德军防守力量的不足,对唐最终解决漠南

回鹘南侵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回鹘归义军的人数,《旧唐书・武宗纪》记载的是2 600人。如《武宗纪》所载,会昌二年

五月,“回纥大将咀没斯与多览将军将吏二干六百人请降”。六月,回纥降将咀没斯将吏二干六百

余人至京师,唐以嗌没斯“充归义军使”,“仍赐姓名日李思忠”。②可见归义军有兵士2 600余

人,他们俱是吼没斯旧部,皆为回鹘人。《全唐文》卷704收录的一篇状文中,提到“嘬没斯下

将士二千六百一十八人”,“既与衣粮,又加冠带,赐其军号,实壮边声”,“望赐号归义军。”@

这说明归义军建立时回鹘士兵的确切人数是2 618人。此外,随嗌没斯内附的还有特勒、宰相、

尚书、将军等12人,大首领37人,④加上归义军使咀没斯和副使爱邪勿,回鹘归义军将士总共

有2 669人。

但是,回鹘归义军兵士的人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建立之初到最终罢废,归义军的兵源和

人数也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新唐书・回鹘传》载,会昌三年(843年)三月,归义军裁撤

后,回鹘兵士不服从中央的安置政策,遂发动叛乱,河东节度使刘沔“阮杀三千人”⑤。同书

《刘沔传》称,“归义军降虏三千,使隶食诸道。”⑥又《通鉴》卷247载:“归义军回鹘三干余人

及酋长四十三人准诏分隶诸道”⑦,说明归义军解体时,属下士兵已达3 000余人。另有酋长43

人,这应当是归义军将士的最大数量。但要说明的是,这3 000士兵不完全是回鹘人,其中还有

少量的党项、契兹、退浑和沙陀部族(iS后)。

回鹘归义军的活动

回鹘归义军建立后,它的主要活动是配合唐室攻击、消灭南迁回鹘中的最后一支,也是势力

最大的乌介可汗部。考虑到太和公主尚在乌介手中,唐尽量职场礼仪培训 采取妥协、折衷的政策与其周旋,勉

强维持与乌介的正常关系。会昌二年五月,可汗请求粮食、牛羊,“且请执送嗌没斯等”,遭到唐

朝的拒绝。紧接着唐收容了乌介的死敌一一嗌没斯,并以啦没斯部建立了归义军,唐与乌介可汗

的关系由是完全恶化。会昌二年八月,乌介可汗过天德军,至杷头烽北,“突人大同川”,“驱掠

①《李德裕<会昌伐叛集>编证上》,收入《岑仲勉史学论文集》,第355页。

②《旧唐书》卷18上《武宗纪》,第591页

③ 《全唐文》卷704李德裕《论咀没斯下将士二千六百一十八人赐号状》,第3205页。

④《李德裕<会昌伐叛集>编证上》,收入《岑仲勉史学论文集》,第386页。

⑤《新唐书》卷217下《回鹘传》,第6133页。

⑥《新唐书》卷171《刘沔传》,第5194页。

⑦《资治通鉴》卷247“武宗会昌三年三月”条,第7976页。

・26・

维普资讯

回鹘归义军始末

河东杂虏牛马数万”,后转至云州、朔州一带侵扰,沿边的吐谷浑、党项等部族“挈家入山避

之”。九月,唐诏组建各路大军,以河东节度使刘沔兼招抚回鹘使,“其诸道行营兵马权令指挥”,

以幽州节度使张仲武为东面招抚回鹘使,“其当道行营兵及奚、契丹、室韦等并自指挥”。以归义

军使李思忠为“河西党项都将回鹘西南面招讨使”①。又诏太原起用室韦、沙陀及吐谷浑部,以

银州刺史何清朝、蔚州刺史契蕊通“领沙陀、吐浑六千骑趋天德”②。

应该说,在讨伐乌介可汗的队伍中,沿边的党项、沙陀、吐谷浑等是一支颇为关键的力量。

当时的情况是:党项部族被归于归义军当中,由李思忠直接领导;而沙陀、契蕊、吐谷浑等“分

为两厢”,“各令蕃将押领”,何清朝和契蕊通均是蕃人,“各令管一厢”③。如此,战斗力较强的

沙陀、契蕊、吐谷浑等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反而对攻击回鹘大为不利。针对这种情况,李思忠

上表,“请与契蕊、沙陀、吐谷浑六千骑合势”④攻击回鹘,得到了武宗的准许。武宗《赐思忠

诏书》云:“今令左卫将军何清朝、蔚州刺史契蕊通分领蕃、浑部落,取卿指挥。朕已切戒何清

朝等,令其协尽心力,副卿忠诚,进取之时,一切取卿方略。”⑤原来何清朝和契蕊通各自统率

的蕃族力量全由李思忠统一调度和指挥,何、契二人也要“协尽心力”,积极辅佐和配合李思忠

有关的军事活动。至是,归义山药怎么种植 军使李思忠统领着唐朝反击乌介可汗的全部蕃族力量。

但是。这支由回鹘、党项、沙陀、契蕊、吐谷浑等构成的蕃族力量,李思忠很难驾驭。由于

回鹘南迁时曾一度剽掠羌、浑等,因而在归义军建立后,李思忠属下的回鹘与退浑、沙陀等族之

间仍有矛盾,且冲突不断。根据岑仲勉先生的考证,就在李思忠全权统率蕃族力量的14天后,⑥

唐王朝基于“退浑与回鹘人为仇怨”的事实,担心诸蕃族“合势后不与思忠叶心,或别生事”,

因而做出了新的调整和安排。“其兴唐、感义、奉诚等军,及契蕊、退浑等部落,先各有本管都

使都督,须令部领自去,即得兵将各相谙识,易於指挥。”④即契蕊、退浑等力量,照例由原来

熟悉情况的“本管都使都督”统领。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避免与李思忠领导的回鹘归义军发

生冲突,另一方面也便于中央王朝控制这些蕃族力量。

在保证太原防守力量的同时,决定将河东沙陀兵马的一半调拨给李思忠指挥,而另一半则留

给节度使刘沔御城之用。⑧十月八日,在李思忠全权统领蕃族还不到一月的时间里,唐朝对这支

蕃族力量的指挥权又作了重新调整。“令契蕊通等不受思忠指挥。何清朝分领部落,临事取思忠

指挥。”⑨由于蔚州刺史契蕊通是“蕃中王子”,熟悉蕃情,由他分领蕃浑诸部,必然上下情通,

① 《资治通鉴》卷vlanif 246武宗会昌二年八月、九月条,第7963、7966页。

②《旧唐书》卷18上《武宗纪》,第593页。

③《全唐文》卷705《请契蕊通等分领沙陀退浑马军共六千人状》,第3208页。

④《资治通鉴》卷246“武宗会昌二年九月”条,第7967页。

⑤《全唐文》卷698,第3178页

⑥《赐思忠诏书》是李思忠全权统领蕃族力量的标志,《李思忠下蕃骑状》对蕃族的指挥权叉作了调整。根据岑

仲勉先生考证,前者成于会昌二年九月十三日或稍后,而后者作于九月二十七日。参见《岑仲勉史学论文

集》第353页。

⑦李德裕《李思忠下蕃骑状》,《全唐文》卷705,第3208页

⑧ 李德裕《河东奏请留沙陀马军状》,《全唐文》卷705,第3208页 据岑仲勉考证,状文作于十月八日。由

于状文分解了李思忠统领蕃族的部分权限,因而从《赐思忠诏书》算起,李思忠对全部蕃族力量的指挥权实

际上仅有二十五天。

⑨《全唐文》卷705《请何清朝等分领李思忠下蕃兵状》,第3208页。

・ 27 ’

维普资讯

《西域研究》2006年第2期

“更无所虑”,亦不受李思忠节制;左卫将军、银州刺史何清朝“仍领河东道蕃浑兵马”,但是临

事仍受李思忠指挥;至于归义军使李思忠,除所辖回鹘将士外,还掌握着党项和一部分沙陀兵马

的指挥权。

现有史料中,有关李思忠统率的归义军及党项、沙陀诸部族与乌介可汗发生直接冲突和斗争

的记载,极为少见。甚至会昌三年(843年)正月唐军袭击乌介可汗最有决定意义的战争中,起

决定性作用的蕃族力量——“沙陀朱邪赤心三部及契蕊、拓跋三千骑”,是由都知兵马使王逢来

领导和指挥的。①而归义军及其长官李思忠自始至终在这场斗争中没有出现。但并不能因此否认

回鹘归义军在唐反击、消除乌介可汗的整个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首先,李思忠直接参与了讨击乌介可汗的斗争。《新唐书・回鹘传》载:“思忠数深入劝谕降

其下,(刘)沔分沙陀兵益思忠……思忠屯保大栅率河中、陈许兵与回鹘战,败之。”⑦这次战争

发生在会昌二年十二月,当时诸路讨击回鹘大军逐步移营逼近可汗牙帐,但因天气“冬寒进军未

得”,相约来年开春用兵。但归义军使“李思忠领衍蕃骑深入,覆其巢穴”,唐令河东刘沔、幽州

张仲武“一时进军”,“以壮思忠兵马”③,最终取得了胜利。

其次,唐伐回鹘的策略,是诸路大军合置营栅,以此作为据点,“渐移向前逼蹙”,乃至逼近

回鹘牙帐。在此过程中,“即令思忠领蕃、浑马军深入。计思忠兵势相及,可汗牙帐必自有变,

兼令招其降者,即易成功”④。由于李思忠率部直接深入可汗内部,伺机劝谕回鹘兵士归降,因

而事实上起着急先锋的作用。另一方面,唐要求李思忠“审度事机”,不要贸然轻易进军。武宗

《赐思忠诏书》云:“但得可汗抽退,不敢稽留,塞上安宁,即是卿之勋力。”⑤可见,李思忠所

部对于牵制回鹘可汗主力,保障塞上边境的安宁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乌介可汗兵败后,引数百骑“走保黑车子族”。唐诏振武节度使李忠顺,“令进军于山

外黑车子去路邀面饽饽 截”,但因担心振武军兵马较少,遂令“李思忠下沙陀五百骑、易定军马一千骑,

便令何清朝押领同去”⑥。又《振武节度使李忠顺与臣状一道》载,李思忠担心朝廷册命黠戛斯

的使节,必为回鹘可汗嫉妒而与“诸小番合势遮截汉使”,请求唐军在天德军防守驻扎,待黠戛

斯兵马迎接后,“方可进发”④。由此看来,在追剿回鹘残部彻底铲除乌介可汗势力以及最终解决

漠南回鹘的问题上,李思忠部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幸福的科学 。

三、回鹘归义军的罢废及消亡

随着乌介可汗及其所部的溃灭,南迁回鹘的三支力量中只剩下李思忠(咀没斯)部了。虽然

他受到了唐朝的赐姓和封赠,并以归义军的形式掩盖了原来的嗌没斯部族。同时还以战绩助唐消

灭了乌介可汗,但唐室对他仍有疑心和戒备。会昌二年十月,唐将李思忠统率契蕊、退浑、沙陀

①《资治通鉴》卷247“武宗会昌三年正月”条,第79怎样才能赚钱 71页。

②《新唐书》卷217下《回鹘传》.第6132页。

③《全唐文》卷7Ol《李思忠请进军於保太栅屯集状》,第3189页。

④《全唐文》卷705《请契蕊通等分领沙陀退浑马军共六千人状》,第3208页。

⑤《全唐文》卷698,第3178页。

⑥《全唐文》卷701《请更发兵山外邀截回鹘状》,第3189~319O页。

⑦《全唐文》卷703,第3197页。

・ 28 ・

维普资讯

回鹘归义军始末

等部族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别由契蕊通、何清朝和李思忠三人掌握。李德裕对此解释说:“又思

忠虽志诚效顺,然使用之初,亦未可独任,汉将分领,事亦得宜。”①在李德裕的眼中,由汉将

来统领这些蕃族力量是比较稳妥可靠的。李思忠既不是汉将,故在任用之初,是不能独担大任

的。由此可见,唐王朝虽然任用李思忠,并由他分领一部分蕃族力量来反击乌介所部,但心理上

对他还是有所戒备和提防的。

乌介所部既已败亡,归义军肩负的使命已经完成。作为归顺唐朝的回鹘士兵和将领,归义军

及其长官李思忠控制着唐北部边防的核心军镇——天德军城,这令朝廷和沿边诸将十分不安,因

而对李思忠的怀疑和“猜忌”油然而生。会昌三年正月,“李思忠入朝,自以回鹘降将,惧边将

猜忌,乞并弟思贞及爱弘顺皆归阙庭”②。唐王朝顺水推舟,准许了李思忠的请求。二月,加封

李思忠“左监门卫上将军兼抚王傅,两禀其奉,赐第永乐坊,分其兵赐诸节度”③。随着回鹘士

兵的依次分流和配赐诸道,回鹘归义军的建置在存世了八个月以后宣告结束了。

归义军撤废后,唐王朝实行“分隶诸道”的政策,以此来安置回鹘归义军兵士。李德裕《停

归义军敕书》日:“其归义军使 宜停,将士等同叶义心,所宜优宠。况闻诸道军镇,皆真马军,

选择蕃浑,尤不易得。缘此将健,久工骑射,颇出常伦,列於牙旗,足壮戎阃,宜分诸道节度使

团练收管,便给本道衣粮,稍加安存,务令得所。”④敕文对归义军裁撤后兵士的安置问题作了

两种考虑:一是诸道军镇的马军中,需要吸收一些蕃浑异族以充实力量。归义军兵士以回鹘为

主,兼有党项、契蕊、退浑、沙陀等,恰好是马军的有益补充。二是归义军兵士经过分配后,依

次编入诸道节都使的团练兵中。然后由诸道“优给粮赐”,劝谕抚慰。所谓“隶食诸道”,正指于

此。

对于这样的安排,归义军将士不愿接受 三月,河东节度使刘沔奏;“归义军回鹘三千余人

及酋长四十三人准诏分隶诸道,皆大呼,连营据滹沱河,不肯从命,已尽诛之。”⑤《新唐书・回

鹘传》亦载:“虏人惮隶食诸道,据滹沱河叛,刘沔院杀三千人。”⑥可见,归义军兵士的结局是

十分悲惨的。他们由于不服从中央的分流安置政策,一度发动叛乱,最终为河东节度使刘沔残酷

镇压。

至于那些“分隶诸道”的归义军士兵,在晚唐的农民起义中仍然能看到他们活动的身影。咸

通元年(860年)裘甫义军攻击越州,官军兵力寡少,“少骑卒”,浙东观察使王式起用“吐蕃、

回鹘比配江淮者”百余人组成骑兵投入战斗,这支精锐骑兵在平定叛乱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

用。⑦此外,“入关破黄巢”的将士李存信,他的父亲李君政,“回鹘李思忠之部人也”⑧,曾是李

思忠统领下的归义军士兵。大中初年,李君政随怀化郡王李思忠内附,“因家云中之合罗JII”⑨。

①《全唐文》卷705《请何清朝等分领李思忠下蕃兵状》,第3208页。

②《资治通鉴》卷247“武宗会昌三年正月”条,第7973页。

③《新唐书》卷217下《回鹘传》,第6133页。

④《全唐文》卷700《停归义军敕书》,第3186页。

⑤《资治通鉴》卷247“武宗会昌三年三月”条,第79,76页。

@《新唐书》卷217下《回鹘传》,第6133页。

⑦薛宗正:《回鹘南迁考》,载《西域研究》1997年第4期

⑧《新五代史》卷36《李存信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90页。

⑨《旧五代史》卷53《李存信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713页。

・ 29・

维普资讯

《西域研究》2006年第2期

结合李存信“从太祖(李克用)起代北”的记载来看,李君政等一部分回鹘归义军士兵显然被配

隶到河东道的云州、朔州、代州一带,他们的子弟则在平定黄巢叛乱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结 论

回鹘归义军从建立到撤废,前后仅有240余天的时间,但它不失时机地增加了唐北部重镇的

防御力量,并自始至终影响着唐对漠南回鹘的态度和立场。在唐代的民族关系史上特别是唐与回

鹘的关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唐代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充当兵士并由少数民族担当统领的军镇,①回鹘归义军是

唐朝解决南迁回鹘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暂时过渡性的政治策略 唐王朝先是利用腽没斯、那颉啜

和乌介可汗之间的矛盾,借吼没斯和乌介之手除掉了桀骜不训的那颉啜部。随后唐对媪没斯部给

予了特殊的礼遇和封赠,并以其部组建了归义军,进而成为讨伐乌介可汗的一支重要蕃族力量,

为唐最终消灭乌介部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乌介的溃亡,回鹘归义军旋即撤废,归义军士

兵也“配隶诸道”,南迁回鹘制造的边境压力至是得以圆满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回鹘归义军

的建立是唐分化、瓦解南迁回鹘的必然产物,是唐王朝最终解决漠南回鹘问题中必不可少的一

环,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央王朝“分而治之”和“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

应当看到,回鹘归义军是唐代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一个绝好缩影。大致说来,归义军建立之

初,其士兵全为随嗌没斯内附的回鹘人。以后唐在部署讨伐乌介可汗的诸路大军中,又将由党

项、契蕊、退浑、沙陀等组成的河东道蕃浑兵马移交归义军使李思忠指挥,回鹘归义军的民族成

分因而变得复杂起来。归义军解体后,这些蕃族士兵被“分隶诸道”,充实到唐代地方节度使的

队伍当中。新的军事编制使得他们与汉族兵士交错杂居,共同生活,经过多年的磨合、通婚和积

淀,最终与汉民族融合一体,从而为汉民族输送了一股勇猛剽悍的新鲜血液,唐代的历史由此变

得更富于活力,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陈 霞

责任校对;灵均

①陈国灿、刘健明主编:《(全唐文>职官丛考》。第366页。

・ 3O ・

维普资讯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18:2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d73dde1c9d0eb47dd61bde10d32974a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天德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天德军.pdf

标签:天德军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