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常识介绍
戏曲常识介绍
下动漫画简单 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戏曲常识哦,欢迎各位阅读。
戏曲常识介绍:武乡琴书
武乡琴书是山西曲种,起源于武乡农村,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
权、太谷、榆次等县。
武乡琴书是河南的古老曲种鹦哥柳流传到太行山腹地以后演变形成的。
它借鉴鹦哥柳的音乐,用当地曲调加以丰富改革,称为柳调。
由艺人将鼓儿腔和柳调揉合,及吸收了当地小曲而成。
艺人们称之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
最初,演唱以两人一挡,以八角鼓击节,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词赋,
借以乞食。
清代嘉庆年间,多有盲艺人游门串户演唱,两人一档,一人敲八角鼓演
唱,一人操木胡伴奏,又称为鼓儿腔。
同治年间,盲艺人开始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
武乡琴书可以单人演唱,也可集体坐唱。
唱腔风趣幽默,粗犷流利,属于板腔体结构。
板式除柳调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簧板等,可以穿插间用。
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
腔、乐句组成,最能表现乡土气息。大学排名
戏曲常识介绍: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汉族戏曲之一。
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蓝蓟 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
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
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美国、加拿大、英国、东南亚等广府华侨聚集地。
如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
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
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
会馆这一行业组织。
经过不断发展,并弋耐心造句 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
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
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广州话演唱,从
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
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
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
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
(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
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
生。
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
“末”代表年老角色。
“生”代表男性角色。
“旦”代表女性角色。
“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
“丑”就是滑稽角色。
粤剧早期服华丽的戏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
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乘客用英语怎么说 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
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
然而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
早期的传统剧目,江湖十八本,全为早期演员的“开山戏”。
19世纪60年代末(清朝同治中期),有所谓“大排场十八本”,中国航母有几艘 即:《寒
宫取笑》、《三娘教子》、《三下南唐》(刘金定斩四门)、《沙陀借兵》(《石鬼
仔出世》)、《五郎救弟》、《六郎罪子》(《辕门斩子》)、《四郎探母》、《酒
楼戏凤》、《打洞结拜》、《打雁寻父》、《平贵别窑》、《仁贵回窑》、《李忠
卖武》、《高平关取级》、《高望持续经营假设 进表》、《斩二王》(即《陈桥兵变》)、《辨才
释妖》(即《东坡访友》)及《金莲戏叔》。
19世纪90年代初(清朝光绪中期),则出现着重唱功的“粤剧文静戏”,
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苏武牧羊》等,又称为“大排场十八本”。
戏曲常识介绍:沪剧
起源
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
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
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
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
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
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
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特点
沪剧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
其唱腔音乐来源于田头山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曲调和
独特的风格。
沪剧唱腔既善于叙事,又长于抒情,其曲调主要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
类。
板腔体唱腔包括以长腔长板为主的一些板式变化体唱腔,它代表了沪剧的
风格,应用广泛,一般称为“基本调”。
在其演变形成的过程中已实现男女分腔。
曲牌体唱腔多数是明清俗曲、民间说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也有从其他剧
种吸收的曲牌及山歌、杂曲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只应景应时作插曲性质的运用。专升本题
沪剧的伴奏乐器以竹筒二胡为主,辅以琵琶、扬琴、三弦、笛、箫等。
后吸收了少数广东乐器,将一些江南丝竹乐及广东乐曲的音调融入唱腔过
门。
角色与曲目
不同时期沪剧的脚色行当各有不同。
对子戏时期一生一旦居多,同场戏时期有了生行、丑行的分别。
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场小生、风流小生。
旦行又名包头,分正场包头、娘娘包头、花包头、老包头、邋遢包头等。
当时由于班社人手少,演员往往需要串扮。
随着沪剧表演向文明戏、话剧靠拢,其脚色行当的分类日渐淡挺的近义词 化,动作、
念白均未形成行当程式,演唱也都使用真声。
沪剧演出剧目丰富,既有《庵堂相会》、《杨乃武和小白菜》、《珍珠
塔》、《孟丽君》、《双珠凤》等传统剧目,又有《秋海棠》、《家》、《雷
雨》、《罗汉钱》等新编的现代题材剧目。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14:5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d5805311bb7e9fce9d37b4dffdd2c3ae.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粤语说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粤语说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