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热或高烧久治不退良方——柴胡清热饮
自从张恐惧反义词 仲景的《伤寒论》横空出世,后世中医没有不奉为金科玉
律,最新生日祝福语 精心研究的,一部《伤寒论》不知成就了多少留芳百世的著名医
家,这且不说。单是其中的小柴胡汤,学精学透就养活了不少医生,
凡是熟悉医史的人都不会不知道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古人贤者非
常注重小柴胡汤的运用。
然而纵观当今中医界能娴熟运用小柴胡汤的人却不多。学医的都
知道小柴胡汤,清热和中,主治少阳,但用起却是疗效参半,毁誉不
一。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出在哪里了?我认为是出在对其中主药柴胡的
剂量上。
《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
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
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
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
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
升,日三服。
对于运用小柴胡汤的指征这一点,大家似乎都有共识,临床用的
也都不错。但是柴胡的用量却是慎之又慎,小之又小。有用10g的、
有用15g的、胆子大点的用3Og。我们都知道,柴胡有个很重要的作
用,清热退烧。轻点,上述量能解决问题,重点的,就有些不好使了。
实际上,关键是个量的问题。我们《伤寒论》的原文,柴胡是半斤,
也就是古时的八两,远远超出其它药量,这不是个简单问题,也不是
错简,我后面再详谈这个问题。柴胡八两,折合当今之量应为120g,
这个量就远远超过了10g,20g的量。临床上如果离这个量太远,效
果是不会太好的,况且中医自古就有不传之秘在于量上之说。我用小
柴胡汤时,凡是具有往来寒热,或高热不退时,均用60g以上,未有
不效的,可以不夸张的说,常常是一剂知,二剂已。常叹仲景不欺我
也。
至于,温病学大家叶天士所谓的柴胡伤阴,完全不符合临二三三乐 床实际。
外感高热那有一上来就伤阴的,即使有伤阴之症也可加入养阴之品,
佐之,柴胡照用不可。同时,我也相信仲景先生在那个年代,用这么
大的量不可能不考虑伤阴的问题,之所以还用这么大的量,那就说明
无有伤阴之虑。仲景是实践家,这一点我想大家不会有异议的。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伤阴
之说只能是叶天士先生的误解,但对其温病学的贡献来说仅是瑕不掩
疵,白璧微瑕。
言归正传。上述柴胡大量使用不存在伤阴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
只是你个人的认识见解。是这样的么?那我们再来看看临床上其他医
家的认识和实践。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著名教授陈景河的《柴胡清热
饮》:
[组成]柴胡50g,黄芩50g,人参20g,板蓝根30g,甘草15g,
青蒿lOg,地骨皮15g,常山5g。
[功效]清透热邪,滋阴凉血,和解少阳。
[主治]无名热或高烧久治不退,体温在38℃—40℃之间。
这是陈老先生毕其一生总结的拿手方子,屡用屡效。其典型病例:
王某,女,28岁,1993年4月15日初诊。
病史自述产后3天开始发热,39C,伴周身不适草莓派 ,厌食微呕,头
晕乏力,经静脉滴注消炎药7天,热不退,诸症不减,伴口苦、便结,
前来就诊中医。
查体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数无力。
诊断与治疗辨为妇人热入血室。给予柴胡清热饮,重用柴胡、黄
芩。处方:
柴胡50g,黄芩50g,板蓝根15g,党参15g,白术20g,法半
夏lOg,甘草10g,大枣7枚,3剂,水煎服。
柴胡清热饮即小柴胡汤加白术20g;本方更加板蓝根15g,3天后
二诊,热退大半,体温37.5℃,诸症减轻,上药加减,再服3剂,药
后热退身凉,病告痊愈。
陈老运用柴胡清热饮治疗高烧长期不退,体温达38℃-40℃时,
一般皆重用柴胡、黄芩达50g,均有效;若外感病后,低热日久不退
者,可用柴胡清热饮加沙参、麦冬、生地。
再说一个我治的病例。戚某女l0岁。因外感高烧三天,在医院诊
断为肺炎,微咳无痰无胸痛,饮食不佳,二便基本正常。住院点滴进
口抗生索三日,高烧不退,病孩家属强行出院,找我中医治疗。因其
家人平时大都在我处看中医,对我信任有加。刻诊:病人白天一阵高
热达39.5读书节活动 C,晚上半亱又烧,微汗,略咳,不喘无痰不胸痛。舌淡红,
苔薄白,脉弦细数。我辨为少阳阳明证,处方小柴胡汤加石膏:
柴胡60g黄芩30g半夏15g西洋参10g生石膏100g青蒿
30g生姜6片生甘草10g大枣3枚二剂日5次温服(特别关注)。
一天后,高烧减退到38C,二付药喝完高烧退尽,体温36.8C。
善后,小剂竹叶石膏汤二付,米粥调养一周彻底痊愈。
上述举两案就是说明运用小柴雅思学术类 胡汤,要想取得好效,必须遵循张
仲景先生的柴胡量,小不得,否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小柴胡汤在治
疗高烧发热症时,一定要把住大量,这是关键。这也是用好经方小柴
胡的诀窍。从另一个问题也能看出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是大量,非小量。
小柴胡汤方注: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
升,日三服。
注意!去渣再煎。为什么去渣再煎?清代著名医家徐灵胎氏
说:“去滓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
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伤
寒类方》。很多医家都持此意,教科书亦是此说。真是如此么?非也!
纯粹的臆想。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因为柴胡量大,水少了煎
不透,水多了药淡了,也喝不完,再煎浓缩嘛。量少味足,就这么回
事,反而叫这些大儒们解释的复杂晦暗,离题万里。不管这些争论,
再煎,也说明一点,柴胡八两,是大量。这一点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
注意,只有这样才能用好小柴胡汤。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20:49: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d30007c49f0fe2feba0e3fbf19cf004e.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热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热饮.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