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泛若耶溪》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泛若耶溪》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泛若耶溪》原文及翻译赏析1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的意思:阵阵晚风吹着小舟轻轻荡
漾,一路春花撒满了溪口的两岸。
出自:唐代诗人綦毋潜创作的五言古诗《春泛若耶溪》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解】
(1)若耶溪:《水经注》记载:“若耶溪水,上承嶕岘麻溪,溪之
下孤潭周数亩,麻潭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
《寰宇记》记载:“若耶溪在会稽县东二十八里。”
(2)际夜:至夜。
(3)南斗:星宿名称。《越绝书》:“越故治今大越山阴,南斗
也。”张衡《周天大象赋》:“眺北宫于玄武,洎南斗于牵牛。”
(4)潭烟:水气。
(5)弥漫:渺茫。
【韵译】
归隐之心长期以来不曾中断,此次泛舟随遇而安任其自然。
阵阵晚风吹着小舟轻轻荡漾,一路春花撒满了溪口的两岸。
傍晚时分船儿转出西山幽谷,隔山望见了南斗明亮的闪光。
水潭烟雾升腾一片白白茫茫,岸树明月往后与船行走逆向。
人间世事多么繁复多么茫然,愿作渔翁持竿垂钓在此溪旁!
【作者简介】
綦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
人。约开元十四年(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
迁右拾遗,终官着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
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
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
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
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
《唐诗三百首》。
简析:
《春泛若耶溪》是唐代诗人綦毋潜创作的五言古诗。全诗扣紧题
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
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恍惚流动,流露轻松舒适之感。
开首两句以“幽意”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是幽生儿子的方法 居独处,放任自适
的意趣。因此,驾舟出游,任其自然,流露了随遇而安的情绪。接着
写泛舟的时间、路线和沿途景物,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
创造出一种幽美、寂静、迷蒙的境界。最后两句写心怀隐居之人,在
此环境中,愿作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幽意”的人生。
【赏析】
这首五言古体诗,幽意无限,景物清新,极富画意,是綦毋潜山
水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在描述春夜泛舟若耶溪所领略的幽美景色中,
寄托了诗人闲适隐逸的情怀。诗以抒发隐逸之思,随遇而安的情怀开
始,统摄全篇。正由于诗人幽意不断,所以才在春夜泛舟,游赏“水
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的若耶溪,着力描绘所见优美景物,
有着鲜明的动动感。
这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诗。开首两句则以”幽意“点出了全诗的
主旨,是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因此,驾舟出游,任其自然,
流露了随遇而安的情绪。接着写泛舟的时间、路线和沿途景物,以春
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寂静、迷蒙的境界。
最后两句写心怀隐居之人,在此环境中,愿作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
幽意“的人生。
全诗扣紧题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
的景物进行描摹,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恍惚流动,给人轻松舒适
的感受。
三四两句,就有引人入胜之妙。诗人在和煦的春风中登舟,驶进
了香花夹岸的若耶溪,这种风送小舟,百花盛开,馥芳四溢的氛围,
真使诗人陶醉而流连忘返。随着小舟特循溪曲折前行,明月东升,碧
波荡漾,诗人遥望天际,南斗灿然高挂。这里既描写了船驶溪中,千
回百转的动态,也表现了诗人舟中眺望的情态,用笔简练,形象鲜明。
七八两句又是另一幅画面。小舟不断前行,溪谷之中夜霭漫漫,飘浮
不定。诗人用一”飞“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雾霭浮动之状,而且也
体现了小舟穿雾而行中诗人的感受。往后看,一轮明月已从林后渐渐
西沉,越来越向后推移,用一”低“字,情景也很逼真。面对这样清
幽宁静的胜境,诗人愿远离法俗,垂钓终老。全诗以抒情起,抒情结,
幽兴幽景,二者融合无迹。
这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诗,大约是诗人归隐后的作品。若耶溪在
今浙江绍兴市东石浦古城 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水清如镜,照映众山倒影,
窥之如画。诗人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滋生出无限幽美的
情趣。
开篇”幽意无断绝“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
幽居独处,不与世事,放任自带财的成语 适的意趣。这种”幽意“支配着他的人
生,不曾”断绝“,因此,他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所
以说”此去随所偶“。”偶“即”遇“。诗人在这述职述责述廉报告 里流露出一种随遇
而安的情如何设置页边距 绪。
以下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晚风吹行舟,花路
入溪口“,习习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
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环境十分清幽,十分闲适。”晚
“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我的母亲600字作文 来,
却又显得用心细致。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
转换。”际夜“,是到了夜晚,说明泛舟时间之久,正是”幽意无断
绝“的具体写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当诗人置身新
境,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
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着
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
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
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
而又迷蒙的意境。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
中,此刻别有一番感受。”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
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诗人愿永做若耶溪边一位持竿
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
故实,表明诗人心迹。末二句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
世事的嚣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全诗扣紧题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
的景物进行描摹,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6]殷璠说綦毋潜”善写方
外之情“(《河岳英灵集》)。作者超然出世的思想感情给若耶溪的景色
抹上一层孤清、幽静的色彩。但是,由于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春江花月
之夜,又是怀着追求和满足的心情来描写它,因而这夜景被状写得清
幽而不荒寂,有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整首诗也就显得”举体清秀,
萧肃跨俗“(《唐音癸签》引殷璠语),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清悠的意
境。在写比较广告 法上,诗人紧扣住题目中一个”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
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写,因而所写的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
却有动势,恍忽流动,迷蒙缥缈,呈现出隐约跳动的画面,给人以美
的感受。
《春泛若耶溪》原文及翻译赏析2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古诗简介
《春泛若耶溪》是唐代诗人綦毋潜的作品。此诗在描述春夜泛舟
若耶溪所领略的幽美景色中,寄托了诗人闲适隐逸的情怀。诗以抒发
隐逸之思、随遇而安的情怀开始,统摄全篇。正由于诗人幽意不断,
所以才在春夜泛舟,游赏“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的若耶
溪。诗中着力描绘所见优美景物,有着鲜明的动感。全诗幽意无限,
景物清新,极富画意,是綦毋潜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
翻译/译文
寻幽的兴致始终不止,此去让小船任意漂游。
晚风吹着轻描写冬天的景色 快的行船,一路鲜花直进入溪口。
到夜晚转过西山山谷,隔山仰望天上的南斗。
潭水上飞起浓烟密雾,林中的月亮向后飘浮。
人间的世事渺茫不定,愿做溪边垂钓一老翁。
注释
⑴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水清如镜,照映众山倒影,
窥之如画。
⑵幽意:寻幽的心意。
⑶偶:通“遇”。
⑷际夜:至夜。壑:山谷。
⑸南斗:星宿名称,夏季位于南方上空。《越绝书》:“越故治
今大越山阴,南斗也。”张衡《周天大象赋》:“眺北宫于玄武,洎
南斗于牵牛。”
⑹烟:雾气。溶溶:浓密的样子。
⑺生事:世事。弥漫:充满。
⑻持竿叟:持竿垂钓的老翁。
赏析中国明星 /鉴赏
这首五言古体诗大约是诗人归隐后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
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水清如镜,照映众山倒影,窥之如画。
诗人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自然会滋生出无限幽美的情趣。
开篇“幽意无断绝”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
幽居独处,不与世事,放任自适的意趣。这种“幽意”支配着他的人
生,不曾“断绝”,因此,他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故
云“此去随所偶”。“偶”即“遇”。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
安的情绪。
以下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晚风吹行舟,花路
入溪口”,习习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
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多么清幽,多么闲适!“晚”字
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
显得用心细致。“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
移和景致的转换。“际夜”,是到了夜晚,说明泛舟时间之久,正是
“幽意无断绝”的具体写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当
置身新境,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
“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
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
了,“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
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
而又迷蒙的意境。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
中,此刻有何感受呢?“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啊,人生世事
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
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
故事,表明诗人心迹。末二句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
世事的嚣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殷璠说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河岳英灵集》)。作者超然
出世的思想感情给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一层孤清、幽静的色彩。但是,
由于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怀着追求和满足的心情来
描写它,因而这夜景被状写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
美,整首诗也就显得“举体清秀,萧肃跨俗”(《唐音癸签》引殷璠
语),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清悠的意境。在写法上,诗人紧扣住题
目中一个“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写,
因而所写的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却有动势,恍忽流动,迷蒙缥缈,
呈现出隐约跳动的画面,给人以轻松畅适的感受和美的欣赏。
下载全文
下载文档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11:34: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d2e3076b6f644c22ab7230a2f316ebc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生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生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