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内容: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名言解释:
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长歌行》。
徒:空。这两句大意是:少年精力旺盛的时候不努力学习,到老来只能白白地留下伤感与悲哀。
这是有名的惜时、劝学名句。光阴苦短,人生不再,金色的少年时代转瞬即逝。这一阶段精力旺盛,记忆力好,求知欲强,正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代。如果此时不知努力学习,老来必将留下无穷的遗憾。名句深刻揭示了二者内在的必然的因果联系,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逻辑力量,既通俗且优雅,因而至今常用不衰。
名言出自: 宋朝 郭茂倩 《乐府诗集·长歌行》
名言作者:郭茂倩
郭茂倩档案资料:宋代乐曲家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阳曲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壁”。
北宋须城人,《四库全书总目》称“《建炎以来繁年要录》载茂倩为侍读学士郭仲裦(郭劝,字中褒)之孙,源明之子,其仕履未详。本浑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县)人,此本题曰太原,盖署郡望也”。编撰有《乐府诗集》一百卷,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乐府诗,也是研究乐府诗的重要著作,“徵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
孔奂,字休文,是会稽郡山阴县人。
孔奂几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被叔父孔虔孙收养。很好学,善于写文章,经史及诸子百家的著作,没有不通读过的。
州里荐举孔奂为秀才,参加射策考试,成绩优异。后进入朝廷为尚书仓部郎中,转任仪曹侍郎。
当时左民尚书沈炯被匿名信所诽谤,将要被判重刑,事情牵连到朝廷中枢机关,人人都心怀忧惧,孔奂在朝廷上发表议论辩审这件事,最后终于弄清楚了。丹阳尹何敬容因为孔奂刚直不阿,请求补孔奂为功曹史。
京城被侯景攻陷后,侯子鉴命令把孔奂的脚镣手铐去掉,命他主管文书工作。有人劝说孔奂道:“现在是乱世,人人都想苟且偷生,免于灾祸,这些异族之徒全不懂得道理,您又怎能以节义来抗拒他们?”孔奂说:“我的生命存在,即使不能为大义而死,但又怎么可以献媚讨好凶恶不善之人,以求得保全自己?”不久因为母亲去世,悲伤异常以至于毁损身体.超过了礼法的要求。
高祖受禅即位后,孔奂转任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授为晋陵郡太守。
孔奂清白自守,妻子儿女都不赴任所,惟自己一人乘单船到达郡治所在地,所得的官俸,随即分给赡养孤寡之人。当初,世祖在吴中,听说孔奂能妥善地处理政务,等到继承帝位后,征召他为御史中丞,兼领扬州大中正。
孔奂性格刚直,善于推理,多次弹劾官吏的过失罪责。朝廷官员对他很是敬怕。
孔奂深晓治国的纲领要旨,每次陈述上奏,皇上没有一次不称好的。朝廷百司所积压或难解决的事,都托请孔奂决断。
天嘉四年,重授他为御史中丞,不久又任五兵尚书。散骑常侍、大中正不变。
这时候世祖患病,朝廷的很多事,都委托仆射到仲举同孔奂一起决定。世祖曾对孔奂等人说:“现在三方鼎立对峙,人民未得安宁.天下的事很多,应该要有一位年长的君主。
我想近则效仿晋成公,远则弘扬商朝的方法,你等必须遵照我的意思去做。”孔奂流着眼泪抽泣着说:“陛下只是饮食不大正常,很快就会痊愈恢复,皇太子正当盛年,圣明的品德一天天隆厚,安成王有皇弟的地位尊严,足能够像周公旦那样成为皇帝的辅政大臣,陛下若有废太子而立他人之心,恕臣子们只知道忠诚而不明事理,不敢按照您的意思去做。”
世祖说:“古代坚持正道坚守原则的遗风,又在你的身上看到了。”天康元年,遂起用孔奂为太子詹事。
世祖驾崩后.高宗即位。孔奂在职任上清廉俭朴,对不当之处进行了很多改正,高宗对此很赞赏。
孔奂性格很耿直,对私相瞩托之事一概回绝,即使尊贵如太子,重臣如公侯,对他感情相加,也不为此屈服。至德元年去世.当时七十岁。
这首诗的名句是“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为疮痏”
意思是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
荔枝叹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作品原文 赠诸游旧 弱操不能植,薄伎竞无依。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 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
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1]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关于此诗作年,吴汝纶说:“此当是除服为庐陵王记室随府江州时所作也。”
(《古诗钞》卷五)似不确。按《梁书·武帝纪》载,公元517年(天监十六年)旧历六月戊申,以庐陵王萧续为江州刺史。
而诗云“春物自芳菲”,当是春天,自非炎夏六月也。据《梁书》、《南史》何逊传,逊在建安王萧伟幕府掌记室事,公元510年(天监九年)旧历六月,萧伟出为江州刺史,逊从镇江州,犹掌书记。
后被举荐给梁武帝萧衍,与吴均俱得宠幸。后稍失意,武帝遂云:“吴均不均,何逊不逊。
未若吾有朱异,信则异矣!”从此便疏远了他。后逊迁安西将军、安成王萧秀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
不久即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归家服丧。而安成王萧秀进安西将军有两次:一在公元508年(天监七年)秋八月,一在公元514年(天监十三年)春正月。
据诗意推测,疑当为公元514年春,萧秀复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之时。何逊因被梁武帝疏远,故情绪低落,转而思归。
这首诗可分两大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感叹自己才疏智浅,游宦无成。
何逊虽年少成名,但遭梁武帝疏远,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慨叹自己天生孱弱,不堪造就,缺乏一技之长,不能被人重用。
既然才疏智浅,就不能希求美名远扬。自己干的都是一些琐碎细事,终日碌碌无为,纷纷扰扰的游宦生活已使他感到厌倦。
年少无知,轻掷岁月倒也罢了,而今老大,始感光阴之宝贵,亦悟仕途之误人。“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这是作者历经仕途坎坷后的经验之谈。
“一涂”,同“一途”,即指仕途。谢朓《酬王晋安德元》诗云:“怅望一途阻,参差百虑依。”
亦同此意,但态度没有如此决绝。误落尘网中,一去几十年。
正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说的那样:“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于是作者想到了归隐。 后十句为第二部分,抒发了作者的思乡念旧之情。
“新知虽已乐”是虚,是官场中的客套话。而“旧爱尽暌违”是实,是作者的心里话。
这里的“旧爱”,主要指的是家乡的老朋友。扰扰游宦子,尽别故乡人。
正如潘岳在《闲居赋序》中说的:“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于是,他引领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禁泪洒衣襟了。但官身不自由,思归不能归,所以说“望乡空引领”。
一个“空”字,多少惆怅,多少伤感!长期的游宦生活与折磨人的思乡之苦,使作者形容憔悴,这与争芳斗妍的春草春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物自芳菲”,有着两层含意:一是大好春光自是大自然的赐予,与作者是不相干的;一是心情恶劣的战狼影评作者,无心欣赏这大好春色,一任春花春草自芳菲。
一个“自”字,就把孤独苦闷的“旅客”——作者自己,与花香鸟语的大好春天对立起来。这使读者们想起了大诗人杜甫《蜀相》中的两句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自”字、“空”字的用法,说不定是受了何逊诗的启发。但大自然终是有情的。
两岸鲜花有意,临水盛开,以悦人情致;江上春燕恋人,绕船飞翔,似惹人乡思。这即目所见,更加触动了作者的乡愁。
于是他幻想乘船顺流而下,独与暮潮东归。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无由”,真是无可奈何!何逊赴任郢州(今湖北武昌)在西,而他的故乡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及其久居的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在东,随长江落潮正可归去,故云“独与暮潮归”。
作者《渡连圻二首》其二云:“暮潮还入浦,夕鸟飞向家。触目皆乡思,何时见狭邪?”难怪诗人面对暮潮是那么一往情深了。
但“潮归人不归”(刘长卿《和州送人归复郢》),滚滚东去的暮潮只好把诗人的乡思带回去了。结尾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读者读罢诗,仿佛也体味到了诗人那刻骨的乡愁和凄苦的心情。 何逊这首诗,整个调子是低沉凄苦的。
而独独“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两句,写得色彩斑斓,生机盎然,似与整首诗的情调不很合谐。所以张玉谷认为这二句是写“想象归乡一路水程之景”(《古诗赏析》)。
这流传千古的名句,更牵动了后世许多诗人的心。南朝陈张正见特写了一首《赋得岸花临水发》的诗:“奇树满春洲,落蕊映江浮。
影间莲花石,光涵濯锦流。漾色随桃水,飘香入桂舟。
别有仙潭菊,含芳独向秋。”那情调和何逊的这首诗自是大不相同了。
杜甫《发潭州》诗亦云:“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宋代范温极力称赞这两句诗“亦极绮丽,其摹写景物,意自亲切,所以妙绝古今。”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引《诗眼》)可是他不知道诗圣杜甫正是从何逊那里“偷”来的。这大概就是黄庭坚所说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吧。
殊不知何逊的这两句诗原本就是闪闪发光的金子。[2]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何。
【诗句分析】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
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诗的开头公共英语三级考试时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236393835调子高昂,属对精严,. 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 熟悉汉魏诗的人,会发现这首诗同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种联系。曹诗是这样的:“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王勃的诗,显然受到曹诗的影响,是从曹诗脱化而来的,但两者却大有不同之处。
曹子建满怀幽愤,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
有人讲,王诗胜过曹诗,我看倒也不见得。但王诗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自有独到之处,所以同样应当受到称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
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
王、杨、卢、骆等当产品运营岗位职责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
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⑧,文场变体:争构纤微青岛黄岛金沙滩,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⑦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确实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必定曾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
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就拿五言律诗来说,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
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我们不妨把王勃的这首诗看成黎明女神项链上的一颗明珠,这样看,会更能领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①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又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
他们那样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闽江师专别),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
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他只活了二十六岁就死了。
但是,由于他勤奋学习,因而在短促的一生中,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他既能写诗又会作文,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一般说来,人们在同自己的亲威、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依依不舍,免不了要讲些祝愿一路平安、保重身体或者后会有期之类的话,有的甚至还要作出“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
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了进去,那就会显得俗套、平庸,没有味道了。王勃不愧是一位市斤,他才不去写这些呢!他的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把人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读后使人深受感动。
在这首诗里,开头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
“城阙辅三秦”,但见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风烟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
这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
本文发布于:2023-04-11 21:51: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d11af11def13ec5ed98561a3a4aeb0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宋陈宓《送怀安林知丞之官仍谢佳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宋陈宓《送怀安林知丞之官仍谢佳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