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海棠古诗翻译(海棠古诗苏轼原文和赏析)

更新时间:2023-04-16 08:20:29 阅读: 评论:0

只恐夜深花睡去 读懂古诗词之读苏轼《海棠》

黄丰收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人们常说宋诗无法与唐诗比肩,宋诗多是哲理北京交通事故入诗,就自然少了很多诗味,板起面孔教训人,更少了诗歌的情趣,格调。

但在苏轼笔下,毫不逊色于唐诗。文化的领悟力不同,心灵的感受就会有差异。能调动自己领悟的知识,并且化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情感语言的需要来表达,这就是情深,情真直线距离公式。

绝句比之律诗更为精简,首联就直接描绘景物。唐诗讲究的是景物描写的典型化,特征性。这就是味厚。

让人在阅读之后能产生积极向上的生命力,这就是格高。

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虽然只是直接描述,没有抒情的语句感情已经外泄,对海棠花的珍爱之情,怜惜之情,让人唏嘘不已。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这完全是情郎对待自己珍爱的情人的态度,心思,情感,行为。当一个人真正用心去爱自己心爱的人的时候,细心程度,多情程度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关爱程度,都会是无微不至,细心至极夜莺之旅,柔情至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宋释惠洪《冷感谢老师的话语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这首诗最大特点在于苏轼的乐观豁达,乐天彻悟。

中国传统文化,见一叶而知天下秋,见秋而悲,愁字,就是秋天的心。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说的很清楚,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惯性,离愁别怨。苏轼一改古人的惯性思维,莲花惜玉,情满海棠。

苏轼真是不可改悔的乐天派!没心没肺,能吃能睡!更能欣赏美景,感受心灵意境!

本文发布于:2023-04-16 08:2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cff069e12d13e34dc71744dac6cfc8de.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海棠古诗翻译(海棠古诗苏轼原文和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海棠古诗翻译(海棠古诗苏轼原文和赏析).pdf

标签:海棠   苏轼   这就是   之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