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
简论唐代“热海道”上的凌山与勃达岭
——别迭里达坂调查札记
孟凡人
《大唐西域记沢杜环《经行记沢《新唐
书*地理志为等唐代文献,分别记有经凌山
和勃达蛉〈拔达岭'至热海之路。
由于它们所
记凌山和勃达岭地望相近,加之《大唐西域
记》语义欠明文因此就引起了学术界对凌山与
勃达岭的关系,两者的方位,以及从今阿克苏
一带至伊塞克湖(热海)的行进路线等问題长
期争论不休,至今仍为悬案.鉴于上述问题
在唐代西域史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所以当
1986年我们在阿丸贞;专区作考古凋查吋.顺
便对与此密切和关的别迭塑达坂进行了实地
踏察,并同时对这一带诸山口的交適状况也
作了」些了解。实地踏察与文献相结合,使我
们对凌山与勃达岭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故下面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沪对这些老间
题再谈点拙II。
一「热海道挣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热海,突蹶语称Tssyk-Ku?,即今苏联中
亚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伊塞克库尔湖口伊塞克
文为热、温暧,库尔义为湖。该湖湖水微咸,
严冬不冻,故又有^热海”「咸海”之名。在汉
文文献中还可见到"團池J
“大清池”「图斯
库勒”/特穆尔圏淖尔”等称。伊塞克湖在汗
腾格里峰之西南,位于北纬倉旷3L,东经
76'0—7旷拥之间,湖面海拔"09米,长182
公里,最宽处60公里,最深处达702米,面积
6200平方公星,是世界最大的U4W泊之一。
湖泊四周山岭环抱”北为昆格山脉(最倉峰
4774米八南为泰尔斯凯山脉(最高峰5219
米人山坡陡峻,奇雌挺拔,高峰分布于东南与
中国交界处的天山山脉51864年(清同治三
年〉因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伊寒克湖为俄国占有。
热梅及其附近一带是汉席时期的重点经
营地区之一
。在汉代乌孙与康居于此分界
*唐
代时热海地区是西突厥五弩失毕部的中心,
热海以西的碎叶与千泉均为其建牙之所。此
后,
碎叶城还一度成为著名的唐代安西四镇
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
上的需要.唐代建立了两条通往热海至碎叶
的交通线。
一条从北庭都护府(今新醞吉木
莎尔)沿天山北麓经供犁河流滅转热梅方向
至碎叶S新唐书•地理志》九另一条从安西
都护府(今库车)沿天山南麓西行至姑墨、温
宿越拔迖岭,然后北行经热海到确叶(E新唐
书•地理志》人这后一条道路》就是学术界
所俗称的”热海道''①
"热海道衲是唐代从安西榔护府出发*
经营碎叶镇的必山之路,所以它与从北庭至
①参见向迖:*谀域见臨戏记炉一文弋热海道小畝的
论迷,*文敕珂弱壬年丫舛总朝。
—230—
碎叶的道路相比显得尤为重要。唐代在热海
地区发生的许多著名历史事件大都与“热海
道力密切相关。此外,由于热海地处要冲,所以
它在东西交通史上也占有很特殊的地位。正
因为如此,无论是研究唐代西域史,还是研究
东西交逋史的学者都非常注意"热海道撷问
题。在这种悄况下,国内外的学术界对
“热海
道刃上的关节点凌山和勃达岭的许多不明之
处进行热烈的讨论是很有必耍的。
二、姑墨温宿至热海只有
一条正式通道
汉代的姑墨国唐代称姑墨洲、亟麗、跋禄
迦国、拨换城.威戍城……等。拨换城的具体
地点学术界尚无従论,其地望大致在今阿克
苏和温宿县附近。汉代温宿国唐代称为大血
城.于祝、温肃州,其方位学者多认为即今乌
什县城。由于唐代文献记载从安西都护府出
发,沿天山南麓至热海姑墨和温宿是必经之
地,所以欲明唐代“热海道”的行进路线就必
须要首先看看温宿县(阿克苏在温宿县南、乌
什之东,它不可能有直通伊塞克湖之路)和乌
什县有哪些路与伊塞克湖相通。带着这个问
题,我们在当地调查时曾作过多方面的了解。
结论是温猶县与苏联无路直通,仅个别的山
口熟悉情况的牧民或可通过乌什县只有別
迭里山口与苏联相通,过去当地居艮和商人
到苏联均走此路口除调查外我们还査阅了清
代文献,淸朝政府因与俄国划界,双方官员曾
对汗腾格里以南诸山进行了实地勘察。现
将《新疆图志*国界志》所载温宿县和乌什县
界内的勘察情况辑录如下’①
自“罕腾格里山顶行至萨瓦巴齐山,其喀
依车.库库尔图克各达巴罕人不能过,均指天
山之中梁为界J“别叠里达巴罕之南面峻险,
由达巴罕行走路之两边相距二十二丈五尺之
处,中俄两国建立牌博,……以天山西北为俄
国地,以天山东南(为)中国地……乌什境
内的厘珍旦(臻丹人札特克勒克”贡古鲁(库库
尔图克)等各山口转至天山沪山太峻险,人不
能过……"「自那林哈勒哈河口起,至别叠里
达巴罕止,迤东之山峻险,人不能过,难以建
立牌博,唯在别叠里达巴罕建立牌博……
自炒豆腐的家常做法 “罕腾格尔顶上接萨瓦巴齐至喀伊车、库库
尔图克为界,中间各达坂险峻难登,未建牌
博……
“贡古鲁克明与罕腾格尔诸山连类
而及且申言天山之顶,其确指贡古鲁克山顶
为言,非指乌什之贡古鲁克山麓为言,……
乌什境内喀伊车山口"此山口中国一面有路,
俄国1面无路J库库尔图克山口“此山口亦
中国一血有路,俄国一面无路J别牒里山口
“
此山口两面皆有路S"喀伊车回语剪刀也,
盖壮山之酸削-
乌什贵古鲁克一路地界八
城之中,为南北相通第一耍津……
此外,《新疆图志•建置志》乌什条说:县
“北二百六十里至贡古鲁达坂,接俄罗斯界",
'『西北三百二十里至别叠里山口接俄罗斯S
《新疆图志•道路志》
乌什条说/城西北五十
里沙头卡伦,一百九十里伊布拉尹卡伦,八
十里至别叠里山口抵俄罗斯界J“涎案『】沙
头卡达俄境沪山路险峻。中俄通商以来为商
民往来要道S
“城北四十里雅满苏卡伦,一
百二十里至贡古鲁克山口,有径通伊犁/"谨
案贡古鲁克山岚层复,岩坂峻险,山间蹊涧
纵横,谷中尤隘凡百余里,仅容单骑D右地
曰南北郭罗,南郭罗为布畫特所游牧,北郭
罗为通伊犁之伊克哈布哈克卡伦,旧対行兵
①本文弓I用盡新据图出•国界忑吃料丫目前沪F说
明交通蟻问題o资料屮记栽,
知冋划界与M工无
关a
——231——
捷径。道光八年封禁,不许夷民取道往来。v
后路毁"人迹罕到矣S至于温宿里,《新疆图
志•道路忐》
未载其与俄国有路相通。根据《新
疆图志-国界志》在鸟什段均说明达坂中俄
两侧道路有无的情况判断,似可认为迟至中
俄划界时止,今温宿县与俄国之间是无路相
通的口
报据上面辑录的文献资料,可以明确地
看出在清代自罕腾格里峰向南经今温宿县界
直至乌什境内的贡古鲁克山口夕山势险峻,
"人不能过J与俄国无路相通,它仅可备作北
通伊犁的间道而已。只有贡古鲁克山口以南
的别叠里山口才有正式通往俄国的道路。从
而证明了今温宿县在汉唐时期与热海之间是
没有通道的,这个情况与我们调查的结论是
完全一致的。但是,现在有的研究者根据苏联
现代地图指出严越过阿克苏河西支发源处的
粟克托尔山隘(I叱p*Caywp),沿着沙雷査斯
(Captiva,?)河谷向北行,再越哈喇该尔山隘
(nep-KapaKtip),沿秋浦(Tam)河北岸以达热
海J“玄奘所谓凌山,应指汗腾格里山,亦即
《西域图志》灼萨瓦布齐課拉。而粟克托尔山
隘即在汗腾格里山的西南隅,故玄奘统称之
曰凌山「“凌山既是捋粟克托尔岭J它“介于
木熹尔岭与拔达岭之间S“《西域图志》称之
为卓克(哈)达巴”,%—统舆图》则称之为楚
克达尔山◎莎车行记》云「阿克苏属西南
(北)巧塔尔达坂及赛里木所属之阿尔通霍什,
均为赴伊犁捷径,道光八年奉旨封禁/王树
桶《新疆山脉图志》卷三谓巧塔尔即楚克达尔
之转音”/拔达岭应是位于卓克(哈)达巴西南
二百四十里的伯得里克岭(即别迭里中国
境内的具体行迸路线是“从哈拉玉尔滚西北
行,不必经阿克苏,可越赤沙山,过盐山日和达
浪limr抵阿克苏河东岸的塞赫莱(Shaikh
1町),再渡河西南行,转向西北,经塔里木
(Tarim),以达粟克托尔雌“c■①査《西域图志》
附图,卓哈达巴在萨瓦布齐西南,位于温宿县
最西北界附近,此山即杲《新疆图志》的贡占
鲁克山(《西域水趙记》卷2说,乌什境内西界
之山"与阿克苏界统名曰贡古鲁克山,皆喀克
善支峰也”人前弓!《新疆图志》资料已经明承
贡古鲁克山十分险峻「人不能过J只能充作
北通押犁的间写母亲的文章 道,没有与俄国相通之路。查清
代阿克苏和温宿县地图及现代阿克苏专区详
图,温宿县北和西北方向标明的都是南北向
通道(仅个别地方有路呈东西向横路〉,经盐
山口向西北的卓哈达巴没有标出枉何路线。
它表明此路至今仍不是正式通行的道路。我
们注意到了猱联地图有些地方标有与这T甘
个别山口相连的路线。这些路线以前'引清代
文献证之,应是近现代才开始出现的。特別
是现在无论新疆还是苏联的中亚随着经济的
发展新出现前道路是很多前,所以在道路问
题上以今证古或按图索路都是要慎之又慎
的。总之,根据目前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
和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对粟克托尔这条路
线尚不敢苟同。
综上所述,今温宿县和乌什县向西越山
至伊塞克湖方向只有经别迭里达坂一条正式
通道。所以唐代从安西岀发经姑墨温宿达热
海,亦舍此别无它途。
三、别迭里达圾调查简况
别选里(清代文献称为别牒里、别叠里*
毕底尔等等)达坂在乌汁去城西偏北约百公
里②&我们的调査始于城西燕子山(又名乌赤
山儿在山之西约三里的…吧高50余米的小
山丘上有烽火合遗迹。烽火台巳残,清代曽
重修过,时代不明{当地同羔认为是汉代九过
此后驱车到东距县城16公里的雅满苏乡,在
—232—
乡政府北约二公里的肯地克库坦有烽火台残
迹。烽火台土坯垒砌,仅余基座,据说二十年
前尚高十余米。烽火台东南釣2GQ米处有个
小土丘,当地群众介绍这是一座建筑遗迹,从
前俄国商人经常在此停留。这里调查结朿便
FI雅满苏西偏南行,再折西北穿戈壁沿别迭
里河前进,直奔别迭里山口。
在雅满苏至别迭里山口途中,距别迭里
山不远的布拉拉有一座烽火台遗迹口烽火台
位于别迭里河南岸戈壁滩上夕残高釣050米,
底部南北残长约9冷0米,东西残长约1沢70
米;残顶东西长约9*50米.南北长约九50
米,方向北偏西45。烽火台残破处露夯上
蕊,北边结构较完整,可看出夯土蕊外分层
满包卵石。南边卵石面毁,仅余残迹。东边卵
石面毁,露出中间的夯土蕊。西边上部残存
卵石闻,其下露柢水,侧缘露红柳枝,下部露
夯土蕊。这座烽火台当地文物部门认为可能
是汉代建筑。我们调査时未见任何遗物》但
从构筑形式上看,它与新疆习见的汉代烽火
台和清代的墩台明显不同。烽火台外包卵石,
这种结构很少见。烽火台夯土蕊穷层较厚,并
分层加椎木和红柳枝,以此判斷它可能是唐
代遗迹心此外期当地文物工作者和牧民介纨
在该烽火台之东马行二小时达别迭里河北岸
有一烽火台,在此之西十公毘左右的二道卡
了亦有一座烽火台,结构与布拉拉烽火台相
同,已毁。二道卡子是进山后第一个大转弯
处’形势险要,解放前这里曾驻兵镇守,营房
残迹尚在。据我们现场观察,二道卡子烽火
台,布拉拉烽火台及其东河北岸烽火台,三者
的位置恰可互和瞭望口这个态势表明,此路确
是古代交通和军事用兵的要道。由子在布拉
拉烽火台附近分布有多处大片古代墓地,又
可证明这咄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经常活动的
地区。所以该路的开迪和使用絶不是偶然的。
二道卡子调杳完毕,顺别迭里河沿山轉
西俯北行至别叠里山口。山口狭窄,山势陡
峻,西北距达坂约二十公里。我们到别迭电
调查是十月初,此时乌什城秋高气爽,荒色宜
人,白天只须穿单衣就够了。到布拉拉后
,天
气阴沉,寒气逼人,只好加上毛衣。入山后开
始飘掲花,到二道卡子雪越下越大,又穿上了
羽绒服或皮大衣。当我们到达别迭里山口时
已是鹅毛大雪。县里陪同的干部们说,山口内
气候多变,终年积雪,暴风较多*现在虽下大
雪但未遇大凤算是幸运。当时天色已晚,我
们略经商量,决定在此过夜,明日弃车继续前
进。第二天漬晨,我们迎着大雪踏上征程口进
山口后沿山边小道傍河缓行,一路上坡,海拔
逐渐增高,行走步步艰难。山边小道很窄,
多
数地段只能单行。在途中我们曾遇到小滑坡,
碎石从山上下泄飞溅,惊心动魄。多亏持续
时间不长,加之这个地段相对开阔一些,大家
躲闪及时才未伤人口从别迭里山口到达坂,最
难行的是后半段的九道湾。这里原是高山峻
岭,险象环生,翻越十分因难口在三.四十年
代当时政府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修整,形成
了九段弯曲的逐渐升高的大坡道口虽然如此,
但因坡逍很陡,海拔已达的⑷米左右,要担
过九道湾决非易事。此时有的高山反映
强烈,头晕眼花,不断呕吐,大家以"不到长城
非好汉”的壮语互相鼓励,气喘吁吁,几乎是
在地上爬行,最后终于越过了这道难关。
过『九道离就可遥望到别迭里达坂臼所
①周连宽
:叹唐西域记史地硏究丛稿s中化匸二
1殛年沢
②
也迭里一称清代界名甚纠除正丈已注明老夕、还
有必达尔G西域图花>卷17)、伯舞里克山0清一
字志列3—丸之怕得里克肆拉g西域駅古由
希得尔(*西逼杂述诗沢一)等等。眉文逹
二部分引塚新疆图忑
*迢賂志〃乌什条记空「至
黑苣開山口的距藹为三?1一十里。此距离
「二代
乌什貢至列迭里山口之跻,故甲忌狡长.
—
—233—
谓别迭里达坂即是一段直登山顶的高坡,达
坂顶部海拔4260米,坡度大约超过50度,坡
长百余米,坡面怪石林立,坡下尚可见到当年
商旅遗弃的物品和牲畜残骸口大家稍事休息
后弃始攀登达坂,我们这些从平原来的人在
这样海拔的裔度上,脚踩很滑的禅石,簡直连
腿都抬不起来了◎心脏剧烈跳动,大家张着
大嘴大口呼吸,一步一喘一歇,费了一个多小
时才爬上达坂顶部界墙中国一侧。在达坂顶
部大家边休息边极目远眺苏联一侧,都是望
不尽的崇山峻岭。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古人
走这样的道路意志是何等的坚毅啊!
四*凌山不是木素尔岭
夫于木素尔岭,《新疆图志•道路志》温宿
县条直一段比较详细的记载。文中说温宿县
給城东二里上卡坡,十八里至阑干,二十五里西
莲池村,二十里阑干尔村,十五里札木台驿J
'•城北自东境札老九门演员表 木台驿折北行一百里阿尔巴
特驿(即盐山口),六十里黑不拉村,二十里和
约伙罗驿
(一名可力峡人木十里图巴喇特,六
十里瑚斯图托海驿,八十里塔木哈塔什驿(驿
南五里有水西来,色如墨名黑龙口,与白龙订
水会暑为穆素尔河,渡河即冰山口,……儿百
二十想(过穆素尔岭亍凿冰为梯,人马踉跄上
下)晦克察哈尔海驿(下岭二十里至驿)接伊
犁南境台路/“冰桥道里记温宿至札木台一
百里,均系大路。札木台至盐山口八十里,均
平路行车。盐山□至可力峽一百里,中隔石
山一座,不甚高峻,余均平路通车,中有大
河「•道口可力峡至图巴拉特六十里,中隔横流
水沟三道,半山斜险,石路二十里,余沟平路。
图巴拉特至瑚斯图托海四十里,均乱石险途占
瑚斯图托海至塔木塔什八十里,途中乱石大
河水沟甚多,无好路。塔木塔什至黄草湖驿
一百八十里
,冰路一百里,中有冰梯雪路三十
里,上山脊三十里,平路二于里,此站长口险。
黄草湖驿至阿仁墩十里,均树林路势稍斜
好走。阿仁墩至杓梯六十里,均走树林路势
斜,中有石斫险途约十里许。杓梯至特克斯
川百里,均平路。特克斯川至和乐火依一百
四十里,均平路,
中隔特克斯川大河和乐火
依至布瞻乐一百二十里,均平路山坡不多'布
晦乐至坎尔一百二十里,均有树木,上山路陡
下山稍平。坎尔至宁远八十里扌均平路中隔
伊犁大河。以上由温宿起至宁远止,共计一十
四站,一千三百二十里J上述路况由于与《大
唐西域记》记载凌山的艰险情况相近,所以近
现代许多学者都认为木素尔岭即星凌山①。
其实不然,理由如下:
(1)《
大唐西域记》卷一记载:跋禄迦“国
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磧,至凌山,此则葱岭
北原,水多东流矣。”以此对照,木素尔岭在
跋禄迦国之北,不在西北,方向不合。据下文
论述木素尔岭在葱岭北原之外,已不属葱岭
北原世围口木素尔岭附近河水大致作南北流
向,不向东流“从札木台至木素尔岭的里程,
路况与“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磧、至凌山”
也不相合心
(2>《新軀图志•道路志》记述木素尔岭
道路后说/谨案穆素尔岭自汉以来为西域南
北相通孔道”。《新疆图志-国界志》二记载:
'『刘锦棠深虑俄人侵占险要,奏言伊犁適南捷
径有四。一自那喇特卡伦经珠勒土斯"察罕通
格两山以达喀喇沙尔。一由穆素尔达巴罕渡
特克斯河,踰冰岭以达阿克苏之札木台。一出
伊克哈布哈克卡,越贡古鲁克达巴罕以达乌
什。一出鄂尔果珠勒卡伦,踰善塔斯"巴尔琛
两山,渡纳林河以达喀什鳴尔「这个资料结
①徐松
:球西域水逋记冷卷宙李光庭"汉四域图考
卷
一234一
合前面的分析再次表明,在今温宿县的北部
山区所有的交通线都是与伊犁河流域相通的
南北孔道,没有向西北越天山至今苏联境内
的通道。所以玄奘若走木素尔岭至热海必须
绕道特克斯河流域,其里程远远超过《大唐西
域记》凌山至热海四百余里之数。
(3)《新疆图志-国界志》二记载「然阿
克苏冰岭台路艰阻万狀,夏月冰涣,四山圻裂
溢流,惭壁森立,莫能飞渡S《新疆图忐•道
路志》记述木素尔岭时解释说:木素尔岭“凿
冰为梯,人马踉跄上下,冰之消长无定,梯亦
因之S外国旅行者也说「木素尔巴什,一O
一间方形砖筑碉堡,高踞冰崖之上,崖间凿痕
累累,以便攀登。给养物资和燃料则从南边最
近的塔木嚼塔什站用绳索拉上去,往阿克苏
的商臥马匹也用这个方法放下来JUE网为
把马匹拉上去是极端困难的駡所以^商队回程
绝不取道于此"①◎根据上述情况来看,玄奘若
夏季走木素尔岭是不可能通过的。在木素尔
岭结冰季节欲通过也是十分困难的。再者《大
唐西域记》记载过凌山的情况,对"冰梯料这个
重要现象亦无任何反映。以此结合前两点判
断,玄奘所过凌山绝不是指木索尔岭而言。
(4)在今温宿县以北.以西诸山中,艰险
情况与《大唐西域记》所载通过凌山情况相近
者不止一处白此外,清嘉庆年间和瑛撰《三州
辑略》冰山赞中又将木素尔岭称为“冰山”和
八达坂S徐松《西域水道记》卷二则认为
^凌即冰”/木素尔冰也J故凌山就是木素尔
岭乜按"八达坂撷又称冰达坂,达坂虑为岭。凡
是到过新疆的人都卸道,新疆的高山之中称
“冰込坂"「八达坂”或詹冰山"者很多,它不是
木素尔岭的专有名称。所以用道路险况作简
单茨比,或望文生义对名称作简单释义来确
定凌山方位的论证方法是不足取的.
根粧以上四点论证,可以断言木素尔岭
不可能是玄奘所指的凌山。
五、勃达岭即是别迭里达坂
关于勃达岭的方位,虽然早已有人指出
就是别迭里达坂,但是作具体论证者却较少。
因此,下面拟据文献和实地调查情况再略谈
几点意见口
《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四夷道里记
说/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
入俱毗罗礦。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又,
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拨换城,i臼
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乃西北渡拨
换河、中河,距思浑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
又
二十里至于阖境之胡芦河。又六十里至大石
城,
一曰于祝亍曰温肃州。又西北三十里至粟
楼烽。又四十里度拔达岭。p这段记载许多
学者都进行过分析和考证,所以没有必要再
全面论述。现仅将与勃达岭密切相关的问题
作些筒单的提示。
上文中所记拨换河,大致相当于今阿克
苏河东西支未汇前之东支j浑河即今浑巴什
河;胡芦河则为今乌什境内的托什干河②拨
换城与大石城的方位,前已说明拨换城在今
阿克苏和温宿县一带,大石城在今乌什县城
附近。根据我们在乌什县城的观察,该城位于
南北两列石山之中,从阿克苏西至乌什须先
渡托什干河,故将乌什城比作尢石城基本可
以成立。关于《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安西至勃
达岭的里程,夺误之处较多。如
《新唐书•地
理志》记安西至拨换城仅竝。里,比《太平
寰宇记》卷156记安西“正西至拨换五刁六十
里汗短140里二《新唐书-地理志》记拨换至
①周连宽
:农大唐西域记史地硏究丛罹叢101瓦’中华
书局1&84年厂
②岑伸勉泮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下册,姑墨国条,
-中华'书局1981年&
—235—
大石城的里程虽然与《太平寰宇记
》卷记
“艾从拨换西北二百里至大石城"相同,但下
一段又出现了鮫大的差距。据《新唐书•康
国传》记载’“出安西西北千里所得勃达
岭……",以此证之,《新唐书•地理志》记安西
至勃达岭共短310里。若以《太平寰宇记》
卷156记安西至大石城760里校之,《新唐
书•地理志》记大石城至勃达岭70里又少
1兀里。因此,《新唐书•地理志》所记安西
至勃达岭的里程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虽然
如此,但是《新唐书•地理志》记大石城至勃达
岭一段与乌什到别迭里达坂的情况进行对照
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别这里达坂在乌什
城之西偏北,《新疆图志•道路志》乌什条记
为龍城西北寫这个情况与《新唐书•地理憲》
记勃达岭在大石城西北是一致的。别迭里山
口至别迭里达坂约二十公里,《新唐书-地理
志》记从粟楼烽“又四十里度拔达岭J朗者的
里程基本相同。根据这种情况f似可认为粟
楼烽即位于别迭里山口附近,这里直至近现
代都是设防之处。此外,粟楼烽还表明从大
石城至勃达岭沿线可能都设有烽.我们调査
发现和了解到的乌什城西燕子山附近的烽火
台,雅满苏烽火台,布拉拉烽火台,以及其东
别迭里河北岸和二道卡子烽火台,都设在乌
代至别迭里山口的沿线。其中除燕子山・雅
满苏烽火台时代不明外,余者基本上可以认
为是唐代的。由于《新唐书•地理志》记大石
城至勃达岭中间缺170里,粟楼烽和勃达岭
又属于最后一段,里程明确,所以“又西北二
十里至粟楼烽廿显然不是指大石城粟楼烽的
间距。而从粟楼烽即别迭里山口向东推三十
里,其位置大致在今二道卡子附近。据此推
知,《新唐书•地理志
》记大石城至粟楼烽以东
三十星之间缺载的170里应主要是各烽火台
的间距口以烽火台为标击的这条唐代交通要
道,与乌什至伊塞克湖的唯一交通线别迭里
路重音,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鉴于上述诸
点,有理由认为《新唐书-地理志》记枚的拔
达岭(勃达岭)即是现在的别迭里达坂。
除上所述,《通典》卷193引杜环《经行
记》说「从安西西北千余里有勃达岭”怎样骑自行车 ,《新唐
书•康国传》所记与此基本相同。前引《太平
寰宇记況己安西至大石城共760里,是大石城
距勃达岭应为240里。今乌什距别迭里达坂
瓦公里左右,唐里一里约合442.50米①,240
费里约合106起公里,两者基本吻合。《经行
记》又说其水岭(勃达岭、南流者,尽过中国
而归东海皿》北流者,尽经胡境,而入北海J
《新蘊图暑-国界亩》一记载J别叠里山口迤
西曰阿尔巴什山.山南之水皆南流入阿克苏
河,山北之水皆北流入纳林河J纳林河在今
苏联境内。其分水形势与《经行记》所说是一
致的。
总之,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电新唐
书-地理志》记载的拔达岭,《经行记》记载的
勃达岭就是现在的别迭毘达坂。
六、凌山与勃达岭和别迭
里达坂同指一地
前面已经否定了木素尔岭凌山说,本节
则具体探讨凌山的方位。《大唐西域记》卷一
记载,凌山在跋禄迦国之西北,所以凌山当指
今温掘县西北方向的天山主脉。位于温宿县
西北界的汗腾格里峰是隆起山脉中的巨大山
汇,是天山的第高部分,许多山峰都在50M
米以上。汗腾格里峰送西南为材克沙尔山脉,
山峰在4000—5000米之间,山脉的高度和幅
度比天山其他部分都显得高大宽阔肿这些山.
①陈梦豪沁奁制勺里制a严眷古>1966^1期。
—236—
雄新疆图忐•国界志》又名之为罕腾格里、俨
瓦巴齐、贡苗鲁克、别叠里达巴罕等等'并将其
称作'•天山之中梁”和'•天山之顶J《大唐西域
记,卷一说J—:至愛山,此则葱岭北原J卷
十二说r葱岭者,据赡部洲中,南接大雪山,
北至热海、千泉,西至活国(今昆都士Qmidiw
陥近),东至乌鍛国(今莎车一带九东酉南北各
發千里/据此可矩玄猪记载的葱岭北原应指
今汗腾格里峰以西以南诸山而言前述汗腾
格里峰至今乌什境内被称为“天山中梁样和
••天山之顶"的高山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二说「乌什西北有葱岭支山
口喀克善1『),木素尔岭由于在汗腾格里峰东
北,则与玄奖所说的葱岭北原无关按凌即
冰,又有高大之义。以此结合对“至凌山,此
则葱岭北ST—语的分析,上述诸积雪结冰的
崇山峻岭皆可名日凌山。但是,由于玄奘越
凌山而至热海,所以这个凌山又是那些泛称
凌山的诸山之中的一个具体的地点。那么,玄
奘谴过的凌山位于何处呢?下面就来分析这
个问题口
《丈唐西域记》卷一记载:从跋禄迦“国西
北行二百余里,度石磧,至凌ll【S《新唐书・
西域传》说「自龟兹踰小沙磧纹有跋禄迦国,
小国也。一口亟墨亍即汉姑墨国/同书引贾耽
《四夷道里记》又说拨换城又称姑墨州。可见
跋禄迦国与拨换城同指一地口前已论证拨换
城、大石城一带至热海只有勃达岭即今别迭
里达坂一条路,所以玄奘越过的凌山当与此
有关。《心唐书-封常清传》记载「开元末,
会达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砰叶,玄
宗敕灵弩邀击之。灵弩使仙芝以二千骑自副
威向北至绫岭下,遇贼击之』岑仲勉先生考
证,“绫J“凌派音同,此即玄奘所过凌山无
疑①。据曾随从高仙芝远征的杜环所撰《经
行记》记载的情况,可知高仙芝后来到热海方
面走的是勃达岭。高仙芝兵至绫岭下,口的
是堵住达奚部落"西趣碎叶"之跻,故该绫岭
与髙仙芝后来走的勃达岭应是同一个地点。
也就是说,在唐代"勃达岭”工凌山"或"绫岭"
乃是同一地点的异名,它们都是指今别迭里
达坂而言。
其次,从里程来看,《
大唐西域记》卷一
记载,过凌山贰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热・
晦淸池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碎叶)
水城/按热海东西长182公里,砰叶城故址
一般认为在今托克马克②,东距热海釣百公
里。是从热海东头至碎叶城为2站公里,5%
华里,约合282000米口此数与“清池西北行
五百余里为至碎叶城(按500唐里约合221250
米、
基本相近。《经行记》说“勃达岭北行千余
里,至碎叶川”沁新唐书•康国传》说“繇勃达
岭北行嬴千里”至碎叶城。以此校之,勃达岭
北至热海东头约四百里左右,与《大唐西域
记》过凌山后“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那亦大
致相合。又《太平寰宇记》卷156记载J……
从拨换西北二百里至大石城,又西北经拔达
岭,傍热海,又西北至碎叶城,约一千四百
里厂直已论证大石城至勃达岭约240里,UOG
里减去拨换至勃达岭440里剩下飽960里即
为勃达岭至碎叶里程。此数与《大唐西域记》
过凌山后行400余里至清池,又行500余里
至碎叶里程之和是一致的。根据现代地图测
算,别迭里达坂北至今伊塞克湖东头的距离,
也大致相当于400唐里左右。所以玄奘过凌
山经清池至碎叶均走勃达岭经热海至碎叶的
路线应是相同的。
再从路况来看,《大唐西域记》卷一记载,
从跋禄迦“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献.至凌
①
眷忡趟:冬西突厥史舛补阙及考证新页%,申上韦
扁1U58年=
②疋广达:螺碎叶龙>严北京大学学报"970轩迥期
——237一
山二按石硕一般是指戈壁而言,根据我们在
新噩实地调查的经验,在山谷或山地中(山中
大片盆地除外)很难见到大片戈壁滩。若从
今温宿县北行或西北行300余里正处于大山
之中,仅从此点来说玄奘所过的凌山也不会
在这个方向。英次,若将凌山比作勃达岭,那
么玄奘从跋禄迦国㈣北行300余里已过大石
城〈拨换城大石城间距200里人而“度石硕,
至凌山"这一段又未记里程,所以300余里不
是从跋禄迦国至凌山的里程。据前述别迭里
达坂在跋禄迦国即阿克苏之西偏北,从乌什
过雅满苏后不远直至别迭•里山麓均在戈壁上
行走。这个情况与《大唐西域记》所记是基本
吻合的。关于凌山的路况,《
大唐西域记
》卷
一记载「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礦,至凌
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
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
寒风惨烈,多暴龙,难浚犯。行人由此路者,
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
略飞暴风奋发,飞沙走石,遇者谍没,难以全
生J这段记载除去传说或神秘色彩外,余者
与我们调查别迭里山口至达坂发现和了解到
的情况基本相近。如别迭里达坂属“葱岭北
原J水多东流,山谷积?h春h夏情况我们未
见到,但当地人说夏季早晩结冰
,在此生活的
人一年四季离不开棉衣或皮衣。我们调查时
是十月初,这里早已冰天雪地了。道路险阻
情况已如前述,但应指出最艰险最难翻越的
九道弯因经人工整修,所以当年玄奘遇到的
险阻远比现在大得多。这一带山上小块碎石
较多,我们未遇大风尚且碰上碎石飞溅,可
见一日一暴风来临(当地说山谷中大风较
多)必然会出现飞沙走石的场面
总之,根据上述分析完全冇理由认为《大
唐西域记》所记的凌山就是勃达岭。凌山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 .勃
达岭和别迭里达坂三者同指一地。
七.小结
关于唐代热海道上的凌百态人生 山和勃达聆之方
位及两者关系,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意见。
(1)勃达岭和凌山即是木素尔岭“(小凌山教师节唱什么歌 即
是勃达岭,即别迭里达坂。(3)凌山是木素尔
岭歩勃达岭是别透里达坂。(Q凌山是粟克托
尔岭口四说之中,我们认为凌山即勃达岭即
别迭里达坂说是可取的,为此本文作了较详
细的论证。现将要点总结如下:
(1)根据清代文献和我们实地踏察『解
到的情况,今阿克苏.温宿县和乌什一带直接
与伊寒克湖相通的只有别迭里达坂一条通
道。所以唐代从姑墨温宿至热海方而的直接
通道仑此亦别无它途。
(2
)木素尔岭是连接姑墨与伊犁盆地的
南北通道,不直通热海,木素那岭也不属于葱
岭北原范围,不能將其比作玄奘所说的凌山口
这条通道的方向、里程、路况与唐代文献记載
的凌山和勃达岭均不相合。粟克托尔岭是广
义凌山的一部分,但这里清代以前无路与热
海相通,时至今日温宿县也无与该岭直通的
道路。故亦不能将其比作玄奘经过的凌山。
<3)根据唐代文献并结合实地踏察资
料,通过本文的论证,基本可以确认唐代热海
道上的关节点——凌山和勃达岭是同地并
名,两个名称在唐代是共存的,它们同指今别
迭里达坂而言’这条道路乃是从汉代至近现
代,温宿乌什到纳林河和伊塞克湖方面一直
正罠使用的唯」通道。
—238—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20:22: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cc4624ffb2f5e4ff509b518cbb4a7e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特穆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特穆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