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解暑饮料

更新时间: 阅读: 评论:0

松茸做法-阳光下的你

解暑饮料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诚实与信任)

【症状诊断】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或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功能

障碍所引起的,多发生于夏季。根据中暑的发生原因不同分为中暑高

热,中暑衰竭及中暑痉挛等类型。中暑高热体内有大量热蓄积,除高

热外有昏迷、无汗;中暑衰竭最为常见,体内并无2010世界杯冠军 多量积热,主要是脱

水或低钠血症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中暑痉挛发生在劳动后,并不直

接与高温有关,主要表现为肌肉痛性痉挛。

中暑的症状有轻重之分,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口渴、大量出汗面

色苍白、恶心、头昏、四肢无力等;重度中暑可出现昏迷、休克、痉挛

等。高温作业的工人,直接受到太阳辐射的农业劳动者及居住于通风

不良小屋的老人和产妇等,均易发生中暑。

【简易疗法】

1.中暑患者应迅速搬到通风凉爽的地方,让病人平卧,头部勿垫高,

解开衣服,使暑热外泄。2.迅速降温。用冷湿毛巾敷头部,敷扇或吹风

扇,或用较凉水(深井水)擦身后再敷扇。也可用冰块敷头部、腋下、腹

股沟,必要时可将病人放在冷水中浸浴降温。3.重症中暑者,身热而

冷汗甚多,昏闷不醒,面红而手足微冷,甚至见抽搐,脉虚细或洪大,

重按无力。若无药物,可将蒜头研烂,和水调匀灌入。待神志苏醒后,

送医院治疗。【刮痧疗法】

1.中暑轻症可用刮痧疗法,即以磁质茶匙蘸麻油于背部各肋间适

当用力刮之,直至见紫黑色,再刮另一行,背两侧可对称刮之,刮后休

息,饮食宜清淡流质。2.用硬币蘸食油或冷水或清凉油或风油精,刮

背部、颈部、肋间隙,时窝、腘窝等处,视部位之宽狭,每侧各刮二至

三行,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用于过热型重症中暑。【放痧筋疗

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右手拇、食两指蘸冷水于患者颈部捏拿,弹放痧

筋,头痛弹放颈部痧筋,胸闷欲呕放肩膀筋,后沿手臂捏拿前后侧各

三遍,拔伸患者手指会发出声音,以疏筋通络,使患者关节轻松,最后

推抹头部结束。用于轻症中暑。

【委中穴放血】

患者俯卧,暴露双下肢,在委中穴附近找到静脉。常规皮肤消毒后,

用三棱针刺破静脉使之流出三至四滴皿,然后用棉球压迫片刻。轻者

一侧,重者双侧。适用于重症中暑。

【验方】

治疗轻度中暑的方药

方1鲜丝瓜花七至八朵,绿豆六十克。用清水煮绿豆,豆熟后取

汤二百五十毫升,放花煮沸,一次服。

方2

香薷:藿香、银花、连翘各十克,六一散三十克,水煎后放凉,频频

服。

方3莲叶梗三十克,柳叶三克,薏仁十克,扁豆十五克。将四味药

物加水六百毫升,煎至二百毫升,一次服。

方4辣蓼草二百克,木姜子一百五十克,青木香一百五十克。樟

脑粉六克。将前三味药加水一千七百五十毫升,煎成三百五十毫升,

然后过滤留渣,再加水七百五十毫升,煎成一百五十毫升,合并两次

药液,再加入樟脑粉(酒精溶解后)即成,装瓶备用。成人一般口服五

毫升,最多用至二十毫升(儿童酌减),服后饮温开水一杯。

【偏方】方1绿豆叶六十克,甘草六克,水煎服,每日二至三次。

方2鲜荷叶六十克,茶叶六克。水煎服,每日二次。方3柳叶十五克,

绿豆三十克,五味子六克,水煎服,每日二次。方4白萝卜叶十五克,

丝瓜藤三十克,薄荷六克。水煎服,每日二至三

次。方5西瓜汁一百毫升,陈醋十毫升,拌和一次服下,每日二至

三次。方6白扁豆叶三十克,荷叶三十克,冰糖二十克。水煎服,每日

二次。方7石膏三十克,生姜六克。水煎服,每日二次。方8大蒜汁

三毫升,童便十毫升。一次饮服,每日一至二次。方9枇杷叶十二克,

芦根三十克,薏仁三十克。水煎服,每日二次。方10绿豆芽一百克,

滑石三十克。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11大青叶三十克,郁金十二克。水煎服,每日二次。方12西

瓜、甘蔗各适量。去皮、切碎,用纱布绞取汁,可随意饮用。功效:清热,

生津,解暑。方13鲜冬瓜一个。将瓜洗净,切成碎块,对角线规则 捣烂绞取其汁,

尽量饮服。功效:消暑,清热,除烦。治中暑后烦燥不安,口渴尿黄,有

清热利尿

之作用。

方14苦瓜一个,绿茶适量。将苦瓜上端切开,挖出瓤,装入绿茶,

把瓜挂于通风处阴干。取下洗净,连用茶叶切碎,混匀。每取十克放入

杯中,以沸水冲沏焖半小时后可频频饮用。

功效:清热,解暑,除烦。治中暑发热、口渴烦燥,小便不利等症。

方15鲜姜、大蒜、韭菜各适量。洗净,姜,蒜去皮,共捣烂取汁,灌服。

功效:解表,温中,兴奋。治中暑昏厥,不省人事。

【食疗】

1.冬瓜六克,莲叶一张,米适量。洗净加水适量煎汤,米煮烂后加

入白糖食用。2.冬瓜五百克,苡仁三十克,鸭一只。将鸭去毛及内脏,

洗净切块,冬瓜去皮切块,与苡仁同放锅中,加水适量煮汤服。3.鲜苦

瓜一个高的的英文 ,去瓤水煎服之。4.莲藕茶:生藕五百克。将生藕捣汁灌服。消

暑让痛,清热除烦。主治夏天炎热中暑,神志不清,腹部隐痛。来源:

民间验方。

5.豆叶茶:生扁豆叶一百克,将叶捣汁,冲开水服。解热消暑。主治

夏季炎热感于暑邪而发生的急性中暑,昏迷不醒人事,身热烦躁,气

喘不语。来源:民间验方。

6.苦瓜茶:苦瓜一个,绿茶适量。将苦瓜上端切开,挖去瓤,装入绿

茶,把瓜挂于通风处阴干。取下洗净,连同茶切碎,混匀,每取十克放

入杯中,以沸水冲沏,焖半小时,可频频饮用。具有消热解暑,除烦之

功效。主治中暑发热,口渴烦躁,小便不利等症。

7.蕹菜荸荠菜:蕹菜(瓮菜、空心菜)五百克,荸荠五百克。加水共

煮汤代茶饮。清热、利尿。用于治疗小儿夏季口干口渴,尿黄短涩症。

来源:民间验方。

8.红萝卜马蹄饮:每次用红萝卜、马蹄(又名荸荠菜)各一百五十克

至二百五十克,共煎汤代茶。清热解毒,用于治疗中暑。来源:民间验

方。

9.以汁饮:西瓜、甘蔗各适量。去皮,切碎,用纱布绞取汁,可随意

饮用。清热生津,解暑。用于夏季暑热伤阴之发热,口渴,中暑等症。

来源:民间验方。10.红糖绿豆饮:将绿豆二百五十克煮烂,用勺在锅

中碾碎如泥,再以文火煮至无汤,加红糖调味即成。清热解暑。用于小

儿暑热生疖,中毒症。夏季炎热,小儿常食有解毒清热,除烦止渴之功。

来源:民间验方。

11.山楂荷叶饮。将四十克山楂,十二克荷叶,共煎当茶饮用。解暑

热,清头目。夏天饮用对高血压、肝火头痛,口于口渴,呕吐反胃等症

有较好疗效。来源:民间验方。

12.姜韭蒜汁:鲜姜、大蒜、韭菜各适量。将其洗净,姜蒜去皮,共捣

烂取汁,灌服。具有解表,温中,兴奋功效。主治中暑晕厥,不省人事。

来源:民间验方。

13.杨梅酒:解杨梅五百克,白糖八十克。将杨梅洗净,加白糖共装

入瓷罐中捣烂,加盖(不密封,稍留空隙),约七至十天,自然发酵成酒。

再用纱布绞汁,即成约十二度的杨梅露酒,然后倒入锅内煮沸,待冷

装瓶,密封保存,时间越久越佳。夏季饮用。预防中暑。14.胡麻酒:胡

麻五百克,生姜六十克,生龙脑叶一撮。制用:渍胡麻、煎熟,略炒,加

生姜、生龙脑叶、同入炒,细研,投以煮酿五升,滤渣去水,浸之。盛夏

正午饮一杯。功效:解暑热。主治:暑热,中暑。

15.绿豆粥:粳米一百克,绿豆适量。制用:将绿豆洗净,浸泡半天

后同淘米加水煮成稀粥。作夏季清凉解暑饮料,每日早晚餐服食。功

效:解热毒,止烦渴,防水肿。主治:降血脂,是防暑降温之品。来源:

民间经验方。

16.扁荷粥:白扁豆五十克,冰糖三十克。鲜荷叶尖一小张,大米五

十克。制用:先用水把大米洗净,浸泡;锅内加水三碗煮白扁豆,水沸

后,下大米小火煎煮,待扁豆已粘软,放入冰糖及洗净的鲜荷叶,再煮

二十分钟即成。味甜荷香,是理想食品。

功效:消暑清热,和胃厚肠,止泄泻。主治:暑热天中暑症,常食有

益健康。

来源,民间验方。

17.藿香粥:藿香十五克(鲜者三十克),粳米一百克。制用:以藿香

煎服其汁,将淘洗净的粳米煮粥,待粥即成加入藿香汁再煮一至二沸

即可。夏季每中晚餐服食。功效:解暑、祛湿、开胃、止呕。主治:暑热,

头脑昏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食欲减退,神疲乏力等。来源:《医余

录》。

18.白糖菱角粉粥:菱角粉三十至五十克,白糖适量,加水煮成稠糊

服用。功效:清暑解热,除烦止渴。主治:暑热烦渴。来源:民间验方。

19.西瓜盅:西瓜一个,鸡肉、莲子、龙眼、胡桃、松子、杏仁各适量。

制用:把鸡肉切成丁:将西瓜上端切下(小为盖,大块为盅),挖去瓜瓤;

将上述用料一并填入瓜内,盖上盖,隔水蒸熟即成。功效:清暑祛热。

消烦止渴,利小便。主治:中暑。来源:民间验方。

20.绿豆丝瓜花方:绿豆六十克,鲜丝瓜花八朵。制用:用清水一大

碗,先煮绿豆至熟,然后捞出豆,再加入丝瓜花煮沸,温服汤汁。功效:

清热,解暑。主治:夏季气温酷热引起的中暑症状。来源:民间验方。

21.黍子汤:黍子五十克、炒黄后加水二杯,煎取一杯,一次温服。

再煎二渣,加四碗水,熏洗全身。功效:解暑热,止吐泻,祛头痛。主治:

中暑。

22.丝瓜瘦肉汤:丝爪二百五十克,瘦猪肉二百克,食盐少许。制用,

丝瓜切片,瘦猪肉切片,加水适量堡汤,用食盐调味作膳。功效:清热

利肠,解暑除烦。主治:暑热烦渴。来源:民间验方。23.猪肉冬瓜汤:瘦

猪肉五十克,冬瓜一百克,盐、姜各适量。用法:将肉切碎与冬瓜共煮

汤,待将熟时下姜片及盐,日服二次。功效:清解暑热。主治:夏日口渴,

尿黄等暑热症。来源:民间验方。

24.清暑二豆汤:绿豆、赤豆各半。制用:绿豆、赤豆洗净,置砂锅中,

加水适量,煎煮豆熟烂为度,加糖或盐调味服食。功效:消暑解毒、利

尿。主治:预防中暑。来源:民间验方。

25.荷叶粥:糯米适量、莲子适量、荷叶一张。制用:将淘洗净之糯

米入锅,以洗净的荷叶做锅盖,等粥煮熟,鲜荷叶味入粥内,放入莲子,

加白糖,可常服之。功效:清暑利湿,升阳止血。

主治:夏季热病,脾虚泄泻,多种出血病。来源:《中国食品》

26.沙糖乌梅汤:乌梅、白沙糖各适量。制用:先用水煮乌梅,再用

糖调服。功效:炎暑盛夏可代茶饮,有生津止渴,养阴敛汗,滋益身体

之功。主治:暑热烦渴。来源:民间验方。

27.节瓜瘦猪肉汤:节瓜一个(约二百五十克),瘦猪肉约一百克,食

盐少许,清水适量。制用:用刀刮去表面瓜皮及粗毛,切成片状,瘦猪

肉一百克切片,加清水适量煲汤,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肉及瓜。功

效:解暑生津,健脾止渴。主治:暑热烦渴。

28.苦瓜瘦猪肉汤:鲜苦瓜二百克,猪瘦肉一百克,食盐少许。制用:

鲜苦瓜去核切片,猪瘦肉切片加水适量煮汤,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

食肉及瓜。功效:清暑除热,益气止渴。主治:感暑烦渴。来源:民间验

方。

【药茶疗法】

1.竹叶茶:青竹叶五十至一百克,煎水代茶饮。功用:清热利尿、清

凉解暑,除烦。选按:本方是民间盛行的夏季清凉饮料。《药品化义》云:

“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主治暑热消渴..”

2.野秫根茶:野秫根一百克,洗切煎水代茶频饮。(此为一日量)功用:

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除烦。选按:野秫即野高粱,药用其根。此方是

江苏苏北一带民间夏季防暑解暑常用的饮方。

3.酸梅茶:酸梅二十个,冰糖适量。用沸水冲泡,可凉饮。功用:生

津止渴。选按:酸梅,通称杨梅,味酸性温,冰糖味甘,二者为伍,酸甘

化阴,生津止渴。故本方已成为城乡群众习用的夏季清凉饮料。

4.绿豆酸梅茶:绿豆一百克,酸梅五十克。白糖适量,水煎待凉代

茶饮。功用:清凉解暑,生津止渴。选按:酸梅茶清暑生津止渴,加入绿

豆,解暑尤佳。《本草汇言》谓绿豆“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热毒”。

故亦是夏季清凉解暑的常用饮料。

5.清暑茶I:六一散(中成药)十克,薄荷三克。每日一付,沸水冲泡,

代茶频饮。功用:清暑利湿。选按:六一散,又名益元散、天水散、太白

散、辰砂六一散、辰砂益元

散。方出《宣明论方》,功能清暑利湿,治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小

便不利及三焦湿热,小便淋痛等,加薄荷清暑作用尤佳。本方既可用

于预防又可用于暑天湿热气候。

6.清暑茶Ⅱ:青蒿、薄荷叶、荷叶、藿香各三百克,甘草九十克。除

甘草外,其余药物用文火微炒;再共碾细过一至二号筛,分装备用(每

袋十三克),每次一袋,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一至二次)。功用:清

凉解暑。

选按:方中青蒿《本草新编》云“退暑热”,伍用薄荷等,清热解暑尤

佳。故本方可用于预防中暑,亦可用于治疗。

7.积雪草茶:积雪草三十克。制成粗末,水煎代茶饮。功用:清热利

湿,清暑解毒。选按:本品苦辛寒,《闽东本草》云“治暑热痧气,腹痛腹

胀”。《广东中药》亦云“清暑热,去湿热。”可见积雪草为南方防治暑病的

要药。

8.百解茶、百解六十克,制成粗末,煎水代茶频饮。功用:清热解毒,

生津止渴。选按:百解,是岗梅根的别名,为冬青科植物梅叶冬青的根,

药出清何谏《生草药性备要》,其性味甘、苦、凉。因其有清暑解毒,生

津止渴功效。《岭南宋药录》谓“清热毒,凉茶多饮之”。适用于预陈中暑。

9.糖盐茶:食盐、白糖适量,开水冲代茶饮。功用:清热补虚。选按:

暑热出汗,消耗体液。本方相当于补充葡萄糖盐水的口服补液疗法,

也可作为防暑饮用,是民间通用的防暑饮料。

10.药王茶:药王茶叶十二克,代茶泡饮。功用:清暑热,益脑清心。

选按: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金老梅的叶,性味甘平,《中国沙漠地区药用

植物》载“清暑热,益脑清心”。即能清热解暑,治疗暑天心悸头昏等症。

11.太白茶:太白茶适量。开水泡饮。功用:清热解渴,安神。选按:

太白茶,又名雪茶。为地茶科植物雪茶的地衣体。性微苦、凉,无毒。

《纲目拾遗》载:“烹沦食之,入腹温暖,味亦苦洌香美,较他茶更厚”。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云其能“清热,解烦闷”,《陕西中草药》云能“清

热解渴,安神养心明目,治心中烦热..中暑”。故本方适用于预防中暑

和治疗中暑之轻症。

12.芝麻叶茶:芝麻叶(于)十五克,制成粗末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功用:解暑,止渴。选按:芝麻叶,性味甘寒。《千金食治》载:“主伤暑热”

。谓其有清暑解热之功。本方适用于中暑,症见头昏、身热大汗、胸闷

呕恶等症。

13.建曲茶:广藿香、苏叶、香附、苍术、广陈皮各一百二十克,川朴、

白芒、白蔻衣、法半夏、茯苓各六十克,砂仁四十五克,桔梗、槟榔各

九十克,麦芽二百四十克,山楂一百八十克,甘草三十克,陈曲三千二

百五十克。上药干燥,混合碾细,再加榆树叶粉四百二十五克,用适量

水调匀,成曲,以模型打成曲块。每用十至二十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用:芳香化浊,健脾和胃。

选按:亦名范志曲,此曲采百草罨成,故又名百草曲。“药性考,泉

州神曲,微芳香甘,搜风解表,调胃行痰,止嗽疟痢吐泻,能安温疫岚

瘴,散疹消斑,感冒头痛,食滞心烦,姜煎温服”(拾遗)。本方可用于

防治暑湿病,尤其是夏日远行者宜备用。

14.金花牡荆茶:玉叶金花藤、牡荆叶各二十至三十克,制成粗末,

加薄荷少许。沸水冲泡代茶饮。功用:清热解暑。选按,玉叶金花藤为

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植物,性味甘淡凉,有清热解暑、

凉血解毒功能。牡荆叶辛苦平,《福建中草药》载:“预防中暑,牡荆

叶六至九克,水煎代茶饮”。薄荷清凉疏风解表。本方配伍,是预防中

暑的良方。

15.清暑茶Ⅲ:金银花、益无散、绿豆衣各九克,薄荷六克。煎水代

茶饮。功用:清暑、利湿,生津。选按:广州《常用中草药手册》云:银花

“清热解毒。制成凉茶,可预防中暑、感冒及肠道传染病”。益元散、绿

豆衣均能清暑利湿。故本方适用于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作业,胸中灼

热,皮肤干燥,时起疙瘩,心悸烦闷,饮不解渴等症。亦可作防暑降温

饮料。

16.鸡蛋花茶:鸡蛋三至九克,沸水冲泡代茶饮。功能:清热解暑利

湿。预防中暑。17.鸡骨草茶:鸡骨草三十克,制成橙末,煎水代茶饮。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止痛。预防中暑。18.砂母二草茶:海金砂藤、火炭

母草、地胆草、甘草各二十克。制成粗末,煎水代茶饮。功能:清热解

毒清凉解暑。防治暑热。

19.金鸡脚草茶:金鸡脚草十克,制成粗末,沸水冲泡代茶饮。功能:

行气化湿,清热解毒。防治暑热症。20.地榆叶茶:地榆叶十克。制成粗

末,沸水冲泡,代茶饮。功能:清热凉血。防治暑热症。21.石制茶:鲜石

斛三十克。切片,沸水冲泡代茶饮。功能:滋阴养胃,清热生津,暑热

口渴。22.参梅甘草茶:太子参、乌梅各十五克,甘草六克,白糖适量。

煎水代茶饮。功能:益气生津止渴。适应夏季伤暑口渴、汗多、全身乏

力等症。

23.银菊获:银花、菊花各三克。沸水冲咆代茶饮。功能:清热解毒,

清凉解暑。适应暑热、心烦、口渴。24.二子茶:枸杞子十克,五味子三

克。沸水冲泡代茶饮。功能:生津止渴、益气补阴。适应暑热伤津汗多,

心烦口渴。25.焦大麦茶:焦大麦十克,沸水冲泡或煎水代茶饮。功能:

清暑健胃。热天伤暑胸闷纳呆。26.苦刺花茶:苦刺花五克,沸水冲泡

代茶饮。功能:清凉解暑,防治暑热症。27.清暑明目茶:白菊花、决明

子、槐花各十克,煎水代茶凉饮。消暑消热,明目提神。治暑天头昏、

目眩,高血压。28.祛暑清心茶:鲜竹叶心、麦冬心、莲心、鲜佩兰各六

克。煎水代茶凉饮。功能:芳香清心,清暑醒脾,帮助消化。预防和治

疗暑热所致的胸闷汗多,心烦口干,疲倦纳差。

29.霍香夏枯草茶:霍香、夏枯草各十克。制成粗末冲泡代茶饮。清

热解暑化湿,适应暑热症。30.在盐汽水成分上去香精加红茶浓汁适量

配制,代茶服用。31.茶叶一克,食盐六毫克。用开水五百毫升冲泡,有

祛热解暑,补液止渴作用。32.绿茶一克,蜂蜜二十五克。开水三百至

五百毫升,浸泡五分钟后温饮。或煎服。日服一剂。

33.在红茶中放几块冰块,在炎热的夏天里喝可降体温。34.茶叶五

克,白萝卜一百克。先将萝卜洗净切片,加盐水煮烂,掺入茶汁。每日

二次。有清热散风,止痛消肿之效。35.绿茶二克,柿叶十克,加开水四

百至五百毫升,浸泡五分钟,分三次饭后温服,日服一剂。(注:波板糖图片 柿叶九

至十月采摘,洗净,切碎,蒸三十分钟,烘干后备用)。【拔罐疗法】

取穴:背脊部膀肌经内侧循行线全程、太阳、额中、中院。

治法:采用单纯罐法或涂云香精罐法(背部膀胱经采用疏排罐式),

留罐十至十五分钟,起罐后,针对某些突出症状,选取有关穴位行闪

罐法五至六次(如胸闷春游活动策划方案 、心悸选肺俞或心俞,恶心,食欲不振取脾俞),

每日一次,一般施术一至二次告愈。

疗效举例:周某、因烈日下劳动中暑昏厥。猜醒后精神不振,心烦,

全身疲乏,头晕胀痛,胸闷恶心,口干,不欲食。取背脊部膀腕经内侧

循行线全程涂云香精,每侧排罐五个,太阳(双侧)、额中、中脘也涂云

香精拔罐,留罐十五分钟,起罐后取肺俞、脾俞每侧每穴闪罐六次。术

后症状减轻,能吃粥两碗,翌日痊愈。

【脐疗法】

1,药物:仁丹(中成药)十五克。制用:研成粉末,温水调糊,填脐

内,外用胶布固定。用于中暑。来源:《中医简易外治法》。

2.药物:痧药(中成药)三克。制用:研粉末,填脐,外用胶布贴之固

定。用于中暑。来源:《中医脐疗大全》3.田中干泥圈脐方。药物:田中

干泥适量。制用:取田中干泥做一圈,堆在病人肚上,让少壮人撒尿于

泥圈肚脐中,片时即得生矣。苏醒后不可饮冷汤,须进温米汤。用于中

暑昏眩烦闷欲绝者。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备注:《增广验方新编》、

《万病回春》、《理沦骈文》等书均有类似

记载。如《增广验方新增》:“夏天道路受热忽然昏倒,名中热,又名

中喝,切不可误用冷水喷灌,一受寒冷则不可救。急用稻草节结为带,

曲盘肚脐外,用热土搓碎围之,使人撒尿其中,令温气入腹,久之自愈。

..又方,用布蘸滚水,重换熨之,熨脐与脐下三寸为要,醒后仍忌饮冷

水,饮之复死”。

4关于青春的主题 .中暑糊。药物:硫黄十五克,硝石十五克,明矾八克,雄黄八克,

滑石八克。制法,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以白面五十克加水掺药末

调如糊状。用法:将药分别涂布神阙、天枢(脐旁二寸)、气海(脐下一

点五寸)、关元(脐下三寸),干后另换,一日不间断。用于中暑。来源:

《穴位贴药疗法》。

5.炙脐法。药物:食盐、艾绒各适量。制法:将食盐研成细末,艾绒

制成艾炷。

用法:将食盐填满脐部,上置艾炷炙之。用于中署汗出脉绝者,在

急救时应用。

来源:《针炙学简编》

【药熨疗法】

1.取十滴水适量,医者以指、掌搓摩至热,沾取药液指摩入中,太

阳穴,掌擦膻中,背腧诸穴。2;白虎汤:生石膏六十克,知母三十克,

山药十克,生甘草十克,水煎取汁,以纱布或毛巾温熨胸部募穴,背腧

穴及气海穴;药渣袋装,热熨脐腹部,以症缓为度。

注意:皮肤感染、破损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骰部,不得施以本疗法,

治疗后应避风保险,静卧休息。

【热敷疗法】

1.取毛巾或纱布浸泡热水后,敷于肚脐及气海穴(肚脐下一寸半处)

,并不断地将热水淋于布上,使热气透入腹脐,可以促进患者苏醒。2.

以砖热敷法。将砖烧温热,乘热敷于患者心前,冷即更换。中暑昏迷者,

施行本法,可以促使其病人苏醒。

【取嚏疗法】

1.红丹灵:冰片三克,麝香一克,朱砂六克,银硝三克,雄黄、硼砂、

青礞石各九克,研细混匀,抹鼻取嚏,苏醒即可。2.卧龙散:灯心灰二

克,猪牙皂、闹羊花、细辛各六克,麝香、冰片、牛黄各一克,研细混匀,

抹鼻取嚏。3,风油精、薄荷锭:用时旋开瓶盖即可,用于暑热天防治中

暑,疗效极佳。

4.取暑证片(市售)研细末,抹鼻取嚏。5.开关散:灯心灰二克,羊踯

躅,细辛各五克,蟾酥一克,牙皂三克,牛黄零点五克,冰片三克,麝

香零点五克,共研细末,取零点三克左右抹鼻取嚏。6,取蟾酥、牛黄

各一克,冰片、雄黄各三克,细辛六克,共研细末,用时取适量,得嚏

即可。

【按摩疗法】

自我按摩对中暑轻症有较好的应急治疗作用,可以缓解病情。

1.掐水沟:适应于重症中暑,先把病人平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家

人用右手拇指指锋用力掐按水沟穴一至二分钟,直至病人有反应或清

醒为止。2.拿极泉:一手将上臂抬起分开腋窝,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拿

起腋窝下的大筋,连续提拿数次,可缓解中暑症状。3.推承山:卧位或

坐位,将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小腿肚的上缘从委中推到承山,再由

承山推至足跟,由上向下往返五至七遍,可预防和治疗中暑所引起的

腓肠肌痉挛。【推拿疗法】

重症中暑掐人中,十宣,再按合欲、内关,拿委中。轻症先推抹大

天心、坎宫、太阳,再拿风池,按风府,擦大椎,摩膻中,按天宗,拿肩

井。

【湿敷疗法】

药物:银花三十克,菊花三十克。

制用:将上二药水煎,滤液冷却,先浸泡毛巾,再用毛巾包好冰块

放置在病人的头部、四肢大血管分布区。每日冷敷二十至三十行政总监 分钟,

五分钟左右更换一次,直至体温降至摄氏三十九度以下,再去冰块,

单用冷药液湿敷。

注意:

湿敷疗法制备药液时宜将中草药浸于水中四至六小时,待浸透后

再煎煮。薄荷、荆芥、苏叶、玫瑰花、佛手片、木香等芳香之品需后放,

煎沸五分钟即可。

【耳针疗法】

取皮质下、肾上腺、心三穴,用百分之七十五酒精棉球消毒,用消

毒的二十八号半寸毫针在耳穴正中刺入,以不穿透耳廓为原则。进针

后可捻转,以出现较强的酸胀感应为好。一般留针二十至三十分钟。

在留针期间每隔五至十分钟捻转一次。出针时,准备干棉球一个,以

防万一针眼出血时,作压迫止血。

【耳穴压丸法】

取耳尖、神门、心、枕、屏间。每次选双侧耳穴二至三穴,用常规压

丸法,五至七天换丸一次,可以预防中薯。

【酒疗法】

1.冰啤酒加冰红茶共饮,其味清淡,茶香、酒香兼备。2.用净水掺

一些红葡萄酒,制成冰块。放在大麦茶或冷面中食用。可起解暑降温

功效。3.适量杨梅、浸于酒中三天,每次食杨梅五枚,每日二至三次。

用于预防中暑。【药物疗法】

适当多服用配制的清凉防暑饮料。中药常用藿香正气水,每次一

支,每日三至四次;或香苏正胃丸,每次一丸,每日二至三次;或去暑

丸,每次一丸,每日三次;或仁丹;每次一至六粒,每日三次。

●注意事项在炎热季节,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注意室内要通风;

在烈日下劳动要戴草帽,备用清凉饮料,防暑药品如仁丹、十滴水、清

凉油;在高温或烈日下工作时,若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中暑先兆症

状,应该立即到阴凉处休息,并服用防暑药品,或饮用清凉饮料。治疗

中暑,忌用温热药附片、干姜、麻黄等药物。中暑后,忌捂汗,忌不及

时补充水份(或清凉饮料)。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23:09: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cbb276d521575a07dd7721c0a5882f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解暑饮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解暑饮料.pdf

标签:解暑饮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