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十大建筑

更新时间:2023-03-15 20:33:56 阅读: 评论:0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600字-北京密云区

十大建筑
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按摩椅怎么选)

1

北京十大建筑

第一届(1959年)

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两

馆属同一建筑内,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

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已被拆除,现已重建)、北京火车站、全国农

业展览馆和北京工人体育场。

第二届(1988年)

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北京图书馆新馆(今国家图书馆)、中国国际展览

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2号航站楼)、北京国际饭店、大观

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北京地铁东四十条车站。

第三届(2001年)

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中央广播电视塔、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

北京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办公楼、北京恒基中心、新东安市场、国际金融大厦、首都图书馆新馆。

第四届(2009年)

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北京南站、国家游泳中心、首都博

物馆、北京电视中心、国家图书馆(二期)、北京新保利大厦、国家体育馆荣获“北

京当代十大建筑”称号。

2

北京于20世纪50~90年代曾3次评选十大建筑。2009年3月,“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

活动启动,这是第四次评选北京十大建筑。

目录

第一届(1959年)

第二届(1988年)

第三届(2001年)

第四届(2009年)

第一届(1959年)

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

馆(两馆属同一建筑内,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

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已被拆除,现已重建)、北京火车站、

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工人体育场。

(其中,1959年评选时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属于同一建筑内,大厦

分南北两大部分,南半部设中国历史博物馆,北半部为中国革命博物馆;1969年9月

两馆合并后,改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83年又恢复独立建制,2003年合并重组为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也可视为当时的国家十大建筑,它是建国10周

年的献礼工程。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首都北京大

兴土木,建设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国庆工程,由于这项计划大体上包括10个大型项

目,故又称“十大建筑”。1958年9月6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召集了北京1

万多名建筑工作者开会,作关于国庆工程的动员报告。除了组织北京的34个设计单位

之外,还邀请了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30多位建筑专家,进京共同进行方案创作。

建筑专家、教授、工人、市民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人们对各项工程先后提出了400

个方案,其中仅人民大会堂就提出了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并结合工程对

天安门广场提出了多种规划意见。1959年2月,当时的“十大国庆工程项目”最后确

定。

周恩来总理提出“古今中外、皆为我用”的原则,全国的建筑界精英采用非常规

的“三边”工作法(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在10个月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从设计

到竣工的全过程,创作思路基本是自由的,并不忌讳曾经遭遇过批判的大屋顶模式(全

国农业展览馆),也不拒绝西洋古典(人民大会堂)或类似前苏联模式(中国人民革

命军事博物馆),同时包含着对新结构和新形式下的中国建筑的探讨(民族文化宫)。

而当时中国正处于西方的经济封锁之下,这其实是中国建筑师在封闭条件下进行的一

次独立的现代建筑创作探索。但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不可能产生普遍的建筑

创作高潮。

第二届(1988年)

3

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北京图书馆新馆(今国家图书馆)、中国国际

展览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2号航站楼)、北京国际饭店、

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北京地铁东四十条车站。

1988年评选的20世纪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带着国门初开后的懵懂与稚气。

这届“北京十大建筑”从23万张群众投票中产生。评选出的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

机场候机楼、北京国际饭店、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长城饭店等建筑虽然手法不同,但

基本是现代主义风格。长城饭店因为在中国首次采用了全镜面玻璃作为维护体系,可

能是与当时的国际潮流接近的作品。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图书馆新馆、中国剧院则

明显是现代主义建筑与中国传统大屋顶建筑融合的折衷作品。而大观园则是一座新建

的中国传统样式园林。20世纪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在建造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

步,在设计手法上也有新的探索,但它们所代表的当时北京新建筑的整体风貌却表现

出明显问题。对北京这个历史名城而言,现代化这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北京的国际

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使皇城的传统文化个性模糊不清,“四不像”的建筑

处处可见。

第三届(2001年)

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中央广播电视塔、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

运村、北京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办公楼、北京恒基中心、新东安市场、国际金融大厦、首都图书馆新馆。

评选活动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建委、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

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经由专家初评的30个候选建筑实际上都有各自的特色,与

以往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十大建筑相比,它们更具朝代感,能从中体会出建筑

设计者在中国建筑之路上的努力和进步。十大建筑的评出,让国内的建筑师有机会驻

足回望,同时冷静地思考一下自己在国内外建筑领域的位置。十大建筑是根据五个标

准评选出来的:一是凡在北京市范围内,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竣工验收时间

在1988年1月1日至2000年8月30日之间的地面上大型公共建筑(不含住宅、公寓

建筑);二是建筑设计必须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并体现出民族传统、

地方特色、时代精神;三是要与周围建筑和环境较协调;四是工程质量优良;五是技

术先进。

2001年5月15日,20世纪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评选活动揭晓。20世纪90年代

评选第三届“北京十大建筑”时,将“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时代精神”作为重要的

标准,希望能往“夺回古都风貌”的方向对建筑设计进行引导。

从评选结果看,20世纪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一半以上的入选作品试图兼顾

“时代感”与“中国特色”的双重诉求。首都图书馆新馆、北京恒基中心、北京新世

界中心、新东安市场均试图实现现代技术与具象的传统建筑符号的融合。

这个时期,建设量进一步扩大,到2001年,年竣工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的840

万平方米增长到2555万平方米。一方面蓬勃发展的建筑市场为建筑师提供了梦寐以求

的创作机遇和平台,而另一方面,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冲击。此时

4

的西方世界先后步入后工业社会,建筑思潮转向后现代,并激烈地抨击现代主义的弊

病。而中国还在为工业化过程补课,尚未完全理解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真谛。

第四届(2009年)

[1]2009年3月31日上午,“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此次候

选作品达50个,由市民和专家共同投票选出十大建筑,并在2009年国庆节前举行颁

奖仪式。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国资委、北京市建委为此次评选活动支持单位,活

动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主办,北京日报、北京晚报、首都建设

报共同承办。此次活动是继北京20世纪50年代、80年代、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评

选之后的又一次北京建筑“选美”活动。这次候选的建筑作品也将达到50个,是历届

评选活动最多的一次。

“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的主题为“宣传改革开放成就彰显北京城市魅

力”。

第四届北京十大建筑(15张)

本次北京当代十大建筑,都是在2000年至2008年竣工投入使用的房屋

建筑工程;而且是建筑规模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单体建筑(纪念性建筑

除外),充分体现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的建设项目以及已获得北

京市长城杯和国家级质量奖的项目优先入选。据活动负责人介绍,这次

参选的建筑“体量”都比前三次大了许多,符合参赛标准的建筑有100

余项。经过专家的第一轮筛选,留下50项候选项目。

与以往评选不同的是,读者投票由简单的通过平面媒体投票,增加

了利用京报网、活动的官方网站等网络投票和手机投票。此外,这次评选采用读者投

票和专家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读者投票占总分的60%,专家投票占总分的40%。据

活动组委会负责人介绍,为保证活动的公平、公正,群众投票的计票工作委托一家专

业计票公司来完成,并聘请公证处对本次活动进行全程的公证。

本次评选活动成立了一个多达20多人的专家评选委员会,他们分别来自北京的有

关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其中就有直接参与过众多北京标志性

建筑的设计、施工等工作的专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也曾出现“北京十大新地标”评选。活动由《新京报》

主办,其评选范围包括1990年以来对北京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均具有重大影响的城市

空间景观。入选“新地标”并不仅仅局限于优秀建筑,该次活动最大的意义在于引发

公众对于北京标志物及当代建筑的关注。最后上榜的是国家体育场(鸟巢)、北京西站、

国家大剧院、改建的前门大街、后海酒吧街、国贸三期、西环广场、金融街、中央电

视台总部大楼和中关村西区。评选通过专家推荐,最后完全由群众投票选出。评选工

作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总规划师杨保军等知名专家,首先遴选出了72个备选地标。随后,《新京报》名牌

栏目—“北京地理”对这72个地标进行了22期的持续报道,期间共接收了社会公众

投票72841张。

5

“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果于2009年9月24日揭晓。国家体育场(“鸟巢”)、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一批奥运场馆入选新的北京十大建筑。

按得票数从高到低,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北京南站、

国家游泳中心、首都博物馆、北京电视中心、国家图书馆(二期)、北京新保利大厦、

国家体育馆荣获“北京当代十大建筑”称号。据“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组委

会秘书长荀永利介绍,在22天读者投票期间,组委会共收到平面媒体选票、手机短信

选票、网上选票共计971.1万张,仅网上参与投票的群众就高达900多万人次。这是

1999年评选九十年代十大建筑时收回的63万余张选票的15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人们对身边建筑、对城市面貌的关注度在提高。”据了解,新评选出的北京十大建

筑,都是在2000年至2008年竣工投入使用的房屋建筑工程,而且都是建筑规模在5

万平方米以上的单体建筑(纪念性建筑除外)。参与评选的专家表示,北京当代十大

建筑全部都是2005年以后竣工的项目,其中2008年竣工的项目共有6个,直接为奥

运会服务的项目有4个。荀永利说,进入2000年,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的

城市建设进入了大规模高速发展时期。众多全球知名建筑师云集北京,参与北京城市

建设的设计和施工。伴随着各种建筑作品的拔地而起,北京城几乎成了一座“世界建

筑博物馆”。“评选新的十大建筑,是为了强化北京城市建设的影响力,树立北京国

际大都市的良好形象,增加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20:3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caa57e20de4740d2e6d026368b2f58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十大建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十大建筑.pdf

标签:十大建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