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家庭特征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近几年来有关国内外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研究中汇总、整理和分析后,
从童年虐待、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结构三个方面综述了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
的家庭特征研究进展,并提出从家庭视角出发治疗及预防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家庭特征童年虐待家庭结构一、引言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旺夫 tydisorder,APD)也称精神病态或社
会病态,反社会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所最为重视的(郑雪,2007)。
在国内,已经结案的马加爵、张君、黄勇、邱兴华等杀人狂及2010年3月
23日至4月30日福建南平、广西合浦、广东雷州、江苏泰兴、山东潍坊等地在
短短50天内5起严重的砍杀幼童事件的肇事者都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反社会人格
障碍(李东,2010)。尽管反社会人格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比较低,但是反社会
行为造成的危害却异常严重,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研究已达200
余年之久(陈利,2007),研究也是越来越深入,同时也取得了相当丰厚的研究
成果。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成因除了一些先天因素之外,如遗传,脑神经等因
素,而与之相关密切的因素则是家庭环境了。下面,我们就近几年来关于反社会
人格障碍患者的家庭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作简要的回顾与整理。
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家庭特征
家庭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一个人的品质、性格、生活习惯和行
为方式的形成,都与其从小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蒋奖等
(2006)就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并在文章中指
出,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各种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著名的画家 影响力最大,诸如家庭经
济地位低下、家长不负责任、父母婚姻严重不和谐、缺乏父母关爱和照顾、受到
暴力惩罚或忽视等,由此可见,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是具有一定的家庭特征。
1.童年期创伤——童年虐待
早期许多研究发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大量的有童年或幼年时期遭受过虐
待,由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绝大多数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认为童年期虐待与反
社会人格障碍之间存在高相关。例如,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的
结果支持这一假设,各种形式的儿童虐待与亚临床水平的成人人格障碍的症状广
泛相关,也就是说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尤其是虐待,更容易使个体形成反社会人
格(李瑶、徐凯文等2011),MacMi1lan等人的研究发现,躯体虐待对反社会型
人格障碍有解释和预测作用。即个体童年的躯体虐待越严重,成年后患反社会型
人格障碍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曹广健等人(2011)对北京市监狱的3000名服刑
人员进行研究也得出相同结果,服刑人员12种人格障碍中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童
年创伤经历特别是虐待经历,相关性最强,由此可见国内外的研究得出一致的结
果,也说明该因素具有跨文化性。
早期的成长经历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社会人格
的形成除了童年时期遭受躯体虐待之外,还有可能遭受了更残酷的性虐待,从而
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吴岩峰等(2009)指出早年的性体
验在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性虐待则会阻碍儿童人格正常发展,
因此并对137位男性罪犯进行筛查,根据DSM-Ⅳ中反社会人格障碍诊断标准诊
断,其中60名反社会人格障碍罪犯(ASPD)其余77名非反社会人格障碍罪犯
(NPD)为对照组,进行性心理及行为特征调查研究发现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
(ASPD)幼年时受到性虐待的比例为30%,高于非反社会人格罪犯组(NPD),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每一种虐待都包含有情感虐待,而―情感虐待‖是指对儿童长期的、持续的、
反复和不适当的情感反应,使儿童的经验和行为表达产生消极影响。因其具有内
隐、无意识、后果长期性的特点,因此西方心理学家们称情感虐待为―看不见的
灾难‖,因此也不难解释为何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情感特点无罪恶感、无责任感、
无同情心、无内疚感了。徐凯文等人在2010年对北京市监狱的182名APD倾向
服刑人员进行研究发现,APD服刑人员中各型童年创伤经历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大学生人群,性虐待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躯体忽视,情感忽视,躯体虐待,情感
虐待。
另外,即使是遭遇了类似或相同的童年虐待,但是男性与女性与反社会人格
的关系还是有区别的,张天宏等人(2007)对987例临床人格障碍倾向者的童年
期创伤经历的评分结果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出结论:两者存在正性相关关系,
并且男女略有差异,男性被试童年期的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的经历越多,成年后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倾向将越明显。女性被试童年期情感虐待
和性虐待的经历越多,成年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倾向会越明显。个体在早期反
复遭受虐待和忽视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发展。
总而言之,从反社会人格障碍形成的过程中童年虐待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也提示我们在预防反社会人格的形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减少儿童遭
受虐待。
2.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对于女的心理,特别是人格特征造成不
同的影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健全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
用,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是造成人格的偏离的高危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这
些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发生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例如,West等人(1994)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父母的过度保护有关,而蒋奖
等人(2008)用PBI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
的低关怀和高过度保护与精神疾病存在显著相关,不过当分别讨论母亲及父亲对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影响的时,的研究结果表明,母亲的养育行
为对反社会人格障碍可能有更大影响,而不是父亲管教行为的影响,这也说明了
对于APD患者而言可能患者的母亲的影响程度会更大。
另外,国内研究者俞蓉蓉(2011)研究表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双
亲的低关系、高自主性控制会严重阻碍正常社交能力的培养,是认知扭曲、刺激
寻求、冷酷和行为不良等与反社会人格相关特质得以发展的危险因素。值得一提
的是俞蓉蓉等开发的反社会人格特质中文形容词描述问卷(CADAP)是站在中
国本土化研究的立场上,也是符合我们中国文化大背景下的所开发出来的问卷,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因此可以良好的评价中国人的反社会人格特质的结构,为今
后的反社会人格特质的鉴别和诊断提供一个新工具。陈哲等人2011年的相关分
析表明,父母关爱,父母鼓励自主与ps透明渐变 反社会人格倾向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而父母
控制则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呈显著的正相关,余微微等人(2010)对反社会人
格患者进行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表明,ASPD组家庭环境状况与NPD组存在显
著差异,ASPD组中被试多来自专制、矛盾冲突并缺少情感交流的家庭,由此也
可以看出其多数患者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存在一定的影
响,凌辉等人(2008)的研究表明父母憎恶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显著的
相关。这意味着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如果采取情感温暖和理解的态度有助于健康人
格的形成,如果采取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态度容易形成人格障碍,如果父母过
度地溺爱孩子也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
反社会人格障碍萌芽于童年期,并且呈持续发展,影响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家庭环境作为贯穿个体童年至成年的环境因素之一,其影响不可忽视,更重
要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倡
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从而促进儿童的人格健康形成和发展。
3.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类型的不同,导致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也有
所不同,因而最终影响人的人格发展。一般而言,我国家庭结构大致可分为:核
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等。稳定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孩子人格健
康成长,而家庭结构不稳定或者不全则会对儿童的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正如
WilliamBor等人(2004)在澳大利亚的纵向研究所发现,父母的婚姻不稳定会
使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发生可能性加倍。单亲家庭与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关系的
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rvi等对芬兰1588个1966年出生的孩子
进行童年家庭结构与人格障碍的研究,并进行了长达31年随访研究,该研究指
出一个单亲家庭类型出生的孩子与成年人格障碍有显著相关,与反社会人格障碍
也有较强的相关,另外重组家庭跟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也存在一定的相关,这些
研究似乎向我们传达,家庭破裂或者不和谐的家庭是容易滋生及助长反社会人格
障碍的形成与发展。
三、结语
家庭是人格早期形成的重要环境,因此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提倡正确的父
母教养方式。对于人格不完整的小孩,父母要调整教育方式,父母要注重自身的
修养,数的英语 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家庭环境的改善,父母选择良好
的教养方式,即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为子女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环
境,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培养安全信任的亲子关系,提升和
优化家庭的教育功能,促进孩子的人格健康形成和发展。
而对于一些已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者,则是需要社会各界予以特别的关
注,共同营造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减少和消除反社会人格
障碍的形成与危害。
通过大家不断对APD真正原因的探索,治疗方法不断的改进,当前的研究
成果提示我们,对于APD的治疗不再是某个心理流派能单独完成了,站在整合
性心理学的大背景下,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对APD患者进行综合性治疗
才是首选。
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黄帝内经》)的预防理念下,更多的从家
庭预防的角度入手,对儿童,青少年,未成年人进行超前预防是减少反社会人格
障碍形成行之有道的方法。因此在预防方面寻求更有效的方式,必能达到维护社
会稳定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东.血案背后的反社会行为捎怎么组词 [N].大科技百科新说,2010,(7):4-5.
[2]陈利.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犯罪的特点[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1):88-89.
[3]蒋奖,许燕,梁竹苑,刘勇.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
2006,(5):88-92.
[4],,,LawrenceH.
Price,ter,Childhoodmaltreatmentandadultpersonalitydisorder
symptoms:Influenceofmaltreatmenttype,PsychiatryRearch世界卡车 ,Volume165,
Issue3,28February2009,Pages281-287,ISSN0165-1781,
10.1016/es.2007.10.017.
[5]李瑶,徐凯文,王雨吟,钱铭怡,曹广健,刘忠兆,李世杰,钟杰.服刑
人员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及与羞耻感、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2011,2509:686-690.
[6]MacMillanHL,FlemingJE,StrainerDJ,oodabuand
chiatry,2001,158
(11):1878-1883
[7]曹广健,苗红熠.服刑人员反社会人格障碍病因与干预研究[J].犯罪与改造
研究,2011,(9):56-64.
[8]吴岩峰,谭钊安.反社会人格障碍罪犯性心理及行为特征[J].中国性科学,
2009,(1809):29-32.
[9]黄上上.包车协议 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及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
关系[D].中南大学,2011.
[10]徐凯文,王雨吟,李松蔚,曹广健,官锐园,刘忠兆,李世杰,左月侠,
苗红熠,钱铭怡.心理创伤、共情缺陷与反社会人格障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0,5(4):253-258.
[11]张天宏右耳朵有痣的女人 ,肖泽萍,王兰兰.人格障碍倾向者的童年创伤经历研究[J].上海
精神医学,2007,(02):101-105.
[12]ShabnamJavdani,NaomiSadeh,EdelynVerona,Expandingourlens:
Femalepathwaystoantisocialbehaviorinadolescenceandadulthood,Clinical
PsychologyReview,Volume31,Issue8,December2011,Pages1324-1348,
ISSN0272-7358,10.1016/.2011.09.002.[13]孙圣涛,张薇.中学生父母养育方
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9):14-15.
[14],n-Keller,AAsssmentofPatternsinIncure
AttachmentinAdultsandApplicationtoDependentandSchizoidPersonality
Disorder,1994,(03).
[l5]蒋奖,许燕.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的关系[J].中国临床
心理学杂志,2008,16(6):642-645.
[16]俞蓉蓉.反社会型人格特质的结构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浙江大
学,2009.
[17]陈哲,付丽,彭咏梅,蔡蓉,周世杰.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依恋
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02:212-214.
[18]余微微,李树民,梅宏伟,张建平,潘恒足,柯晓燕,茆正洪,谭钊安.
反社会人格障碍单胺氧化酶A基因VNTR多态性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中国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01:51-52.
[19]凌辉,杨艳,张建人.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相关
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5):522-523+521.
[20]HuiGreenCheng,YueqinHuang,ZhaoruiLiu,BaohuaLiu,Associations
linkingparentingstylesandoffspringpersonalitydisorderaremoderatedbyparental
personalitydisorder,evidencefromChina,PsychiatryRearch,Volume189,Issue
1,30August2011,Pages105-109,ISSN0165-1781,
10.1016/es.2010.12.006
[21],s,,Bienvenu
III,r.,GeraldNestadt,Influencesofparentingonnormal
personalitytraits,PsychiatryRearch,Volume111,Issue1,5August2002,
Pages55-64,ISSN0165-1781,10.1016/S0165-1781(02)00128-2.
[22]WilliamBor,TaraRenaeMcGee,,Earlyriskfactorsfor
adolescentantisocialbehaviour:anAustralianlongitudinalstudy,Australianand
NewZealandJournalofPsychiatryVolume38,Issue5,pages365–372,May2004
[23]rvi,aa,nen,,,J.T.
Karvonen,a,a,Childhoodfamilystructureandpersonality
disordersinadulthood,EuropeanPsychiatry,Volume23,Issue3,April2008,Pages
205-211,ISSN0924-9338,10.1016/.2007.11.005
[24]林晖芸,刘兴华,邱晓雯.一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案例报告[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06):461-464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19:33: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ca10eba36e463710e60028d17c29d87e.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不良家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不良家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