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地标性建筑
⼀、处州府城墙
处州府城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现存丽阳门古城墙长68.8⽶,残⾼5.95⽶,顶宽8
⽶。风化和⼈为破坏现象⾮常严重,城墙基础沉陷。
历史上,它是保护城市抵御⼊侵的军事防线。处州府城墙四周原有城门六座。《丽⽔县志》中记载,公元1290年,当时的元
政府新建了处州府城墙,北边设望京门(俗称丽阳门)、东边设岩泉门(俗称虎啸门)、东南设⾏春门(俗称厦河门)、南边
设南明门(俗称⼤⽔门)、西南设括苍门(俗称⼩⽔门)、西北设通惠门(亦称左渠门)。由此可知,丽⽔⼈⼀直叫到现在的
六个城门的名字,已延续700多年。
2005年3⽉,丽⽔处州府城墙被浙江省政府授予省级⽂物保护单位,⾄此古城墙的保护开启了新的⾥程碑。2006年经省⽂物
局批准,政府修复了南明门,同时对丽阳门古城墙进⾏了修缮。
漫步在⼤⽔门段的古城墙下,⼀座雄伟复古的建筑出现在眼帘,巍然屹⽴。经过岁⽉风⾬的洗礼,如今处州府城墙只剩⼤⽔门
⼀段保存最好,在丽⽔⼈的修葺保护下,它依旧完整坚固。⾛到古城墙边,抚摸着那⼀块块特制的⽯砖,怀古之意油然⽽⽣。
⼆、应星楼
位于丽⽔瓯江滨江景区内,楼⾼达45.9⽶,共有九层,⾯积达2480平⽅⽶,2009年重建。所谓应星者,处⼠星也,隋开皇九
年(589),丽⽔置州,因对应处⼠星被33aabb 命名为处州。始建于宋朝的应星楼,正是对古处州这⼀历史的见证与传承。之后的近
千年,应星楼数次被毁,⼜数次重建,最后在战⽕中消逝。可是,作为处州⽂化的标志性建筑,应星楼以丰富的历史内涵⼀直
为丽⽔⼈民所铭记。
900多年前的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处州知府崔愈筑⼀⽯堤应星桥以御⽔患,并在应星桥上筑屋,桥下设⼀⽔闸,由
专⼈负责开关。这⼩屋就是应星楼的前⾝。之后⼜过了100多年,到了南宋开禧三年(1207),北宋所建的⽔闸已经废旧,郡
守王庭芝在应星的桥头边上“撤旧图新,敞以⾼楼”。此时,真正意义上的应星楼才得以建成。相传不朽的《处州应星楼记》也
正是在此时⽴碑⽽⽂。此后,应星楼⼜遭受多次⼤⽔及战乱。
民国13年到14年间(1924-1925),曾任处州军政分府民政部长的孙寿芝和丽⽔县⾃治委员的谭骐发起重修应星楼。1935
年,在丽⽔城区测绘图上,⼜找到了署名“应星阁”的楼宇,但此时,楼址已经不在“城内⽔南流者出其下”的出⽔⼝处,⽽是迁
移到了出⽔⼝附近。1944年⽇本侵略军第⼆次占领丽⽔期间,应星楼被⽇本兵烧毁。《处州应星楼记》碑从此下落不明,只
留碑之拓⽚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2008年6⽉,在应星楼原址往南150⽶的防洪堤畔,⼤洋路⼀路向南的尽头,新的应星楼
择址重建,2010年春节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九层楼⾼的应星楼,仿宋代古建筑风格,⽓势恢弘,傲然⽽⽴。崭新的朱漆,深沉的⼤梁,重建的应星楼,仿佛返⽼还童,把
丽⽔⼈重新带进了那段遥远⽽深厚的历史。如今,新的应星楼在南明湖畔应时重建,继续以卓然不群的⾝姿,挺⽴在处州城
南,承载着⼈们对处州历史的回忆。
三、缙云黄帝祠宇
黄帝祠宇,原名缙云堂,曾是轩辕黄帝三⼤⾏宫之⼀——三天⼦都所在地,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和(326-334)年间,为中国
古代道教活动中⼼地之⼀。黄帝祠宇坐东南朝西北,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国南部祭祀、朝拜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
四、庆元咏归桥
咏归桥位于庆元县城松源镇北⽯龟背上,咏归桥是⽊拱廊桥中的代表作之⼀,由⽊拱架和廊屋两部分组成,横跨在⽵坑溪与松
源溪交汇⼝上,东西⾛向,始建于元⼤德⼗年(1306年),元⾄治年间重建时改今名,屡毁屡建,民国⼗三年(1924年)重
建,1983年重修。全长38.76⽶,净跨21.7⽶,⽮⾼8.8⽶,⾯阔5.5⽶,有廊屋8间。1防慢性病 984年列⼊县级⽂物保护单位,2003年
拟报第五批省级⽂物保护单位。造型豪华,古朴优美的咏归桥,始建于元⼤德年间,桥下有状似⽯龟的⼤岩大班工作总结 ⽯和⽯龙潭,桥西
靠着被称为球⼭的⼩⼭包,桥东建有补天阁、⼩蓬莱,三⾯环⽔,并与蒙洲公园相接,2003年在廊桥屋檐上装了霓虹灯,成
为菇城⼀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松阳延庆寺塔
延庆寺塔位于松阳县城西3公⾥塔寺下村。宋咸平⼆年(999)动⼯兴建,五年(1002)年建成。楼阁式砖⽊结构,六⾯七
级,中空,可登塔顶;⽃拱⽡镏作双卷头,⼭檐舒展平缓,铁质塔刹相轮为卷草图案,曲线流畅;塔壁朱画飞天,依稀可认。
额榜“延庆寺塔”为沙孟海先⽣⼿书,为国家级⽂保单位。
六、龙泉留槎阁
留槎阁初建约于宋初天禧或皇祐年间,但是具体的建造时间已⽆从考证。现有⽂字可查,最早记述留槎阁的⽂章是宋季南寿的
《留槎阁记》。季南寿是宋绍兴五年(1135)进⼠,记⽂表述其⼉时,先君就知有留槎阁,说明留槎阁⾄少建于宋绍兴年
前。
明代张裕《留槎阁记》曾记述留槎阁数毁数建。到了清朝,重建后的留槎阁再次成了⽂⼈及县令撰⽂作诗,咏景纪述的好去
处。据考证,乾隆年间,留槎洲上还有留槎书院。清光绪版县志,刊有留槎洲图,图⽰,留槎洲上不仅建有“留槎阁”,还建
有“⽂昌阁”、“育婴堂”。清光绪⼗⼋年(1892),知县毕诒策在洲上增植树⽊,还建留槎精舍,招收诸⽣,亲⾃授讲。每年苏
东坡⽣⽇,他便在留槎阁上举⾏东坡⽣⽇嘉会,召集⽂⼈雅⼠吟诗作⽂。
光绪三⼗年(1904),夏⾄,龙泉遭受特⼤洪灾,⽔满城内与屋檐平。据⽼⼈回忆,留槎洲当时有⼀⽼者看守,遇此洪⽔,
⽼者与阁同被洪⽔冲⾛,洲上建筑物与树⽊荡然⽆存。
2002年龙泉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古城,精品城市”为⽬标,留槎阁才得以重建。现在,⼀座⽐古时更加雄伟的留槎阁已呈
现在世⼈⾯前,苏轼的题字是按苏轼的字帖真迹所拓,是当今龙泉⼀⼤标志性景观。
七、景宁孔庙
景宁孔庙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于县城西北⾥余,呈对称式结构,占地990平⽅⽶。后⼏经迁建⾄现在的地⽅,距今已有564
年。据史料记载,畲乡景宁设县缘于明朝兵部尚书孙原贞。明景泰三年,孙原贞巡抚浙江时,发现景宁“⼭⾕险远,矿徒聚
啸”,便奏请朝廷,包括把当时青⽥县鸣鹤乡和柔远乡仙上⾥、仙下⾥等地统归为景宁,取“景泰缉宁”之义。景宁设县以后,符
合“汉以后历代帝王多崇奉孔⼦创⽴的儒学,敕令在京城和各州县建造孔庙”之说,上桥孔庙应运⽽⽣。
在近现代史中,景宁孔庙曾灾难重重、⼏经风⾬。2009年,景宁畲族⾃治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全⾯修缮孔庙。遵循历史⽂化
记载,结合原来孔庙风貌,精⼼设计与施⼯。从2010年10⽉28⽇开⼯,筹建修复了义路、礼门、棂星门(照壁)、泮池、状
元桥、东西庑(厢房)、⼤成门和⼤成殿等建筑,并将发掘出⼟或者保存的古代⽂物归位安置。⼯程历时⼀年,⾄2011年竣
⼯。
景宁孔庙是丽⽔市范围内唯⼀⼀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孔庙。在5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守护着古⽼的畲乡⽂脉,成为景宁⽂物的
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识。全国第三次⽂物普查认为:景宁孔庙建筑规模宏⼤,构件精美,对研究封建社会官宦建筑及儒家⽂
化传承均有很⾼的研究价值。
⼋、遂昌鞍⼭书院
鞍⼭书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民国初年重建。因位于遂昌长濂村南部的马鞍⼭缓坡处,故名鞍⼭书
院。书院整体筑⽊⽽建,坐东南朝西北,三进五开间两厢式,⾯积524平⽅⽶。为明代风格的江南民居建筑,屋顶曲⾯中间微
凸、檐⾓挑起,梁作⽉梁,柱有卷杀,柱基为元代始有之⿎型素⾯,是遂昌仅存的明代书院。
书院门⼝有五级台阶,⽯阶已覆满青苔,幽静⽽空远。推门⽽⼊,便是⼀间间⽤⽊板隔成的⼩间,每个⼩间都配有⼀桌⼀椅⼀
书柜,⼀尘不染的书桌因年代太过久远⽽略显斑驳,桌⾯偶有墨渍,兴许这就是古⼈在此研墨习字时所遗吧。抚桌⽽忆,闭⽬
凝神,仿佛仍然可以听到垂髫童⼦的琅琅书声。
明代连中三元的杨守勤曾在鞍⼭书院执教、研读。在他状元及第后,按例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迁中允,主持顺天乡试。再升
为左谕德,专任太⼦朱常洛的教师。⽽他在鞍⼭书院执教、英语信件结尾 研读的那⼀段光阴也特别让长濂⼈感到⾃豪。他们常常教育⾃⼰的
孩⼦要以杨守勤为榜样,好好学习。⽽鞍⼭书院从此也就名声越来越响。
1981年9⽉,鞍⼭书院被列⼊县级⽂物保护单位,如今这⾥被认为是遂昌⽂脉的传承之所,成了远近闻名钢成语 的旅游胜地。
九、⼱⼭和厦河双塔
厦河塔,原叫佛头岩塔,是丽⽔城东偏南的好溪与瓯江汇合处的佛头岩⼭上的⼀座阁大学生职业 楼式的古砖塔,后因它与厦河村隔好溪⽽
相望⽽⼜称厦河塔。⼱⼭塔,因位于丽⽔城南的⼱⼭⼭巅⽽得名。
⼱⼭和厦河双塔,隔江相望,分别在2011年及2005年被评为省级⽂物保护单位。⼱⼭塔建造就地取材,⽤的就是⼱⼭顶的紫
红⾊⽕⼭⾓砾岩⽯块。⼱⼭塔塔⾝外壁的壁龛上既有阿弥陀佛、⽟皇⼤帝、护塔四⼤天王等浮雕造像,也雕刻着道教的三清⾄
尊,雕⼯粗犷,造型也⼗分古朴。
⽽厦河塔的筑造材料则多为青砖,塔⾝的腰檐由菱⾓⽛砖、平砖相间叠出,檐⾓微微起翘,颇具造型。塔⾝上,“⼤”、“明”、
“国”、“万历丁亥”、“V”等塔砖铭⽂依旧清晰可见。
“道光⼆⼗五年(1845)冬丽⽔县知县张铣重修此塔”,在⼱⼭塔的第三层外壁上,有这样⼀句⽤⾪书雕刻的题记,这也是有记
载的⼱⼭塔的第⼀次修缮记录。⽽后,⼱⼭塔有⼀个半世纪没有修缮,塔⾝、⽯梁、过门⽯出现多处开裂,塔檐也因风蚀和雷
击部分塌落。为此,市政府拨出维修专款,在2004年11⽉下旬根据不改变⽂物原状原则开⼯维修,修缮⼀新的⼱⼭塔重现昔
⽇风姿。
厦河塔在四百多年的历程⾥也是历尽沧桑。清嘉庆⼗七年(1812)⼆⽉⼆⼗三⽇,狂风忽作,厦河塔塔刹毁于狂风之中,由于形
制不详,后在1980年丽⽔县政府拨款对厦河塔进⾏维修时做成了葫芦形宝顶。2000年,经过修缮,我们看到了⼤⽓⼜不失古
朴的厦河塔。如今,因担⼼⾼铁爆破施⼯影响厦河塔,⽂保部门给厦河塔戴上了钢管“⾦钟罩”。
⼗、龙泉华严塔
华严塔坐落在棋盘⼭⼭顶,站在这⾥,可俯瞰龙泉全城,瓯江穿城⽽过。最初的华严塔,塔分七级,⾼11丈,因塔内藏有
《华严经》⽽得名。因建于⾦沙寺内,⼜称“⾦沙塔”,它是龙泉历史上价值最⾼的古塔。千年以后,鲍鱼的做法 这个被国家⾸任⽂物局长
郑振铎先⽣称之为“其价值之⾼,可与敦煌发现相媲美”的古塔,⼀直都是龙泉的地标。
华严塔建造前后花了⼗余年时间,在各⽅⼈⼠合⼒捐助中建造完成。塔内还藏有⼤量《华严经》经卷,全称《⼤⽅⼴佛华严
经》,是中国佛教重要经典。此经旁征博引,涉及⾯⼴,是研究华严宗教理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1956年,当时的龙泉县进⾏城关镇道路修建,为解决铺街⽤砖,在未经⽂物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擅⾃拆毁了华严塔。塔
内珍藏的⼤量佛经、绘画以及佛像被损毁甚⾄流失。宝塔被毁后,多少年来,龙泉社会各界⼈⼠和有识之⼠、⼴⼤民众金口玉言意思是什么 对重建
华严塔表达了强烈愿望。重建华严塔在龙泉⽼百姓⼼中成了⼀个夙愿。
2007年10⽉,重建华严塔的⼯作拉开序幕,社会各界共襄盛举,众志成城。剑鲈鱼炖豆腐 池街道⽔南、翁仁村⽆偿捐赠建设⽤地,10多
万⽗⽼乡亲踊跃捐款近500万元。经过近两年的施⼯,这座延续龙泉历史⽂脉的精品⼯程、民⼼⼯程终于落成,再次成为龙泉
的新地标、新象征。新建的华严塔为⼋⾓仿宋塔,仿⽊结构,钢筋混凝⼟塔⾝,塔⾝为7层,附架下1层,共8层,建筑⾯积
2578平⽅⽶,塔⾝⾼63.91⽶,塔刹⾼12.24⽶,塔基宽32⽶,塔⾝由塔⼼、外壁、回廊三部分组成,内设⼀部电梯和楼梯。
整体建筑雄伟⼤⽓、飞檐重重,塔尖直插云霄,⽓势恢弘。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18:26: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c904cf518ed6b1e96f4bad03b72205c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丽水景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丽水景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