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观后感五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一
我是抱着一定期望去看《孔子》的.孔子,万世之师,多好一题材,再(厚脸皮地)
说,孔子是我老乡,都是齐鲁人氏,晚辈我应该去膜拜一下.看之前心想,也不要求
导演多超水平发挥,能达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对孔子的理解程度就行了.
让孔子那些美丽深邃的诗词名言,配合古典唯美的电影画面,再度绽放光芒.
没想到,没想到,拍的是如此之差,差的让人伤心.活脱脱一主旋律片,还不是
中规中矩无伤大雅的主旋律片,就是一拍失手了的三流主旋律片.就算有发哥跟那
儿苦苦撑着,也是hopeless.看的我巨困无比,就在要昏睡过去的最后一刻,我以残
存的一点意志力逼自己睁开眼睛,扭头一看旁边,我娘已经昏睡过去了,我碰她一
下,〝你还真睡着了啊〞,我娘惊醒,不好意思地端正了一下坐姿,作正襟危坐若有
所思状继续看.后面我没注意,不知道她有没有再度睡过去.
连我娘这种一向宽容不怎么挑剔的人都觉得很差了,出了影厅就发出一连串
感慨,〝孔子还是个武林高手!能文能武啊.〞〝孔子长寿面的做法 一辈子没干别的,就到处流浪
了.〞没错,这就是问题所在,编剧太扯了.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在于讲学,传道
授业.可惜导演对这一点并不感兴趣,她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表现孔子作为一个政治
人物其曾经意气风发然后悲惨动荡的后半生.影片的前半部分孔子忙着和朝中大
臣斗嘴忙着和敌国国君斗智斗勇,后半部分一直带着几个弟子on
road,走过一个村又一个店,走过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穷,战乱,没饭吃,弟子不是
跟错了主子战死沙场就是为了捞竹简溺死冰河(看到这里老娘怒了,胡导您自己智
商不够,就可以这么污蔑颜回么!复圣颜回是病死的,不是为了捞那几个竹简淹死
的!再说了,你家竹子掉水里会沉啊,科盲到令人发指),最后好不容易回到鲁国了,
跟鲁国国家领导人说他以后不参与政治了,要安心教书.我心说,好,终于要讲一讲
孔子是怎么为人师表弟子遍天下了,结果,导演根本没理这茬儿,给发哥化了个耄
耋老妆,一袭白衣,倚在门口,身子一歪,over了,连个临别遗言都没来得及说.我特
么太替孔子不甘心了!
南子,周迅演的那位性感美艳心机很重的卫国国王夫人,我完全没看出她存在
的意义.胡导太自作多情了.人孔子对南夫人根本就没什么非分之想,南夫人也不
见得多了解孔子,这两人唯一的交集就是孔子流亡到卫国时见过一面,南子做蓝色
妖姬状盛装出现,一见孔子,立马凑上去,鼻子都快贴孔子脸上了(我还奇了怪了,
这还没到魏晋南北朝那个奔放的年代呢,卫国皇后作风再大胆,也不至于在自己家
里这么赤裸裸地勾引一个年过花甲的外国流浪者吧,丫图什么呀),见孔子没什么
反应,没话找话地说了一句(在我看来纯属装逼的话),〝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
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孔子默默无语,走了,然后南
子莫名其妙地被暗杀了.胡导,YY的天空无限广阔,您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吧,您要
非说南子是孔子的知己,孔子的后人估计也都宽厚包容,不跟您计较,但您敢编个
靠谱点的剧情么.
不是让演员说几句古汉语,电影就有品位了的.这平庸又无知的破片,真是糟
蹋了孔子,也糟蹋了发哥,还连累了无辜的阿凡达.
电影《孔子》观后感二
历史上的孔子,曾被困于陈蔡,电影上的孔子,被困在了平庸的镜框之中.
作为电影,《孔子》是一部过于保守的作品,看了开场的五分钟,就可以得出这
个结论.摄影.剪辑,一切都那么平平无奇.那个覆倒又立起的欹器仿佛是全片一个
隐喻,告诉我们藏在这个貌似古奥的作品后面的,是多么可怕的直白.
《孔子》再次提出了一个恒久的问题:如何在银幕上表现我们的文化英雄?
一部英雄的传记电影,可以有很多种办法来塑造伟人的高大形象,其中最笨的
一种,就是让伟人自己出来告诉大家,他有多么伟大.不幸的是,《孔子》恰恰就是
这个思路.
片中的孔子几乎成了一架复读格言的机器,而往往是格言警句还没念完,甚至
还没开始,赵季平的交响乐就已经急不可待地提醒大家〝立正,格言来了〞!有心
人可以注意一下〝格言加交响乐〞这种招数在片中被重复了多少次,要不是周润
发老到的台词功底,保不齐会笑场.发哥伟岸的身形和炯炯的目光,成为了这种贫
乏的一个挡箭牌,不知是幸或不幸.
用电影的手段表现伟人,各国电影人有各自的招数,这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画
面是国际语言〞的假设,多少有点出入.欧美人拍基督或者天使,多半会采取逆光
拍摄,正面补光的办法,拍出此人〝身负神的旨意而来〞的威势,背后强烈的光芒
隐喻着神恩眷顾.这与西方人有一个单一人格神——上帝的观念紧密相关.与此相
仿佛的,是拍摄〝神性景观〞时,好用浓密云层中透出的缕缕笔直的光线,大自然
普通的丁达尔现象,在西方人眼中却隐藏着天国的旨意,仿佛救赎人间的使者.这
些气势非凡的场面都是既有西方文化背景,又符合电影特性的手段.是西方电影百
余年发展的结晶.
日本人拍武士,就不用这种手段.他们注重的,多半是人物的姿态和表情,以及
画面位置和周围人物的衬托,这是很有趣的一个东西对比.中国在20__年电影期间,
也曾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赏善罚恶〞美学,简单说,就是拍好人必用仰角.平光,拍
坏人必用俯角.光源来自下方,好人站得高,坏人站得低,老观众都很熟悉这套编码
系统.李向阳和猪头小队长出场,不用说话,观众一眼就分得清善恶.与此同时,香
港人也发展出了一套拍英雄的办法,关键要素之一是利用〝时间的特写〞——慢
镜头来表现英雄的威势.当年英雄片看得多了,偶尔见到周润发出场不用慢镜,我
居然都会有些出戏.
把东西方的这种差别做个比较,会挺有意思.天主教神学家孔汉斯曾经有个精
辟的概括,他认为世界上的宗教分为三大河系:欧洲-西亚的〝先知宗教〞,包括教
类.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印度次大陆产生的〝神秘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和耆那
教等,以及中国产生的〝圣贤宗教〞,标准版本就是儒教.西方宗教电影拍摄的对
象,永远不会是上帝本身,而是他的使者或者在人间的代理人——先知.所以我们
就可以理解,那种逆光拍摄的效果,就是专为〝背后有上帝撑腰〞的先知们准备的,
重点不仅仅在于拍摄的对象人物,更在于其背后的神恩浩荡.而东方〝圣贤宗教〞
讲究的是人间的德行和礼仪,对神仙之事不能说不承认,只是敬鬼神而远之.日本
也好,大陆也好,香港也好,拍摄英雄时注意的都是他作为人的属性,以及与他人之
间的关系.慢镜后面隐藏的,是东方人特有的对于时间流逝的敏感,以及〝英雄历
风霜而不朽〞的理念.
用这个角度去看《孔子》,你会发现其背后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在支撑.
除了让发哥一脸真诚地面对镜头讲格言之外,导演似乎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的塑造
英雄的理念.各种办法都用了一点严守党的纪律 ,但都没用到位.全片绝大部分时间一直在用平
视镜头拍孔子,然而在构图.场面调度方面均平平无奇,内景不断的正反打让人以
为在看电视剧.你要说他是在蓄意强调〝圣人也是普通人〞吧,〝儒道高峰会晤〞
那段显然又不是,说明导演还是想突出孔子的,只是没办法而已.最要命的是,就连
这种〝没风格的风格〞也没保持住,从季孙斯遣人迎接孔子回乡开始,视听风格陡
然大变.孔子及其弟子先是在逆光中傲然挺立,秀了一下〝英雄群像〞,然后又是
在〝神光护佑〞下返回了鲁国,这些都显然是在乱抄西方电影.此后孔子跪拜故城
一节,又破天荒用了一个仰镜头.看这意思,是在恭维〝丧家犬〞的崇高理想终于
得到了故国的承认,可是难道挨饿受冻的孔子就不崇高了么?这一记仰视,给得未
免有点势利.
《孔子》的这个毛病,也是中国电影的问题.自从摆脱了〝敌俯我仰〞的革命
电影美学之后,我们塑造英雄人物就没了个章法.《席卷大西南》等抄过香港电影
里的枪林弹雨慢镜头,效果颇雷,《超强台风》让爆炸的水柱从西装革履的领导背
后冲天而起,雷点已经接近霹雳级别.《孔子》实在没办法了,就干脆电视剧化,最
后再抄一点国外的成规了事.水土不服不要紧,反正现在观众看好莱坞也习惯了.
把《孔子》拍成《魔戒》才好呢!
然而单从《孔子》出发,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拍孔圣人会更好
呢?如何才能在镜头和场面调度中体现出〝中庸〞.〝礼让〞乃至〝中和位育〞的
儒家思想来呢?适当用一点慢镜头来表现孔子〝万世不朽〞,会不会效果也不错?
还有没有别的法子?这些都是留给整个中国电影界的大问题.
小津安二郎在自己的电影里发明了一种低机位.微微仰起的视角,就被世界目
为东方传统礼俗在电影界的代言人.而在传统的礼仪之邦拍摄的一部讲述儒家圣
人的电影,却只能七零八碎地照抄他国电影的陈规,说起来,毕竟是个遗憾.这大概
也正是今日中国的一个写照——急于拥抱传统,却还远远没有体认到传统的核心.
电影的另一大败笔在于音孕妇可以吃黑豆吗 乐,赵季平的配乐不能说没有用心,但是纯西化的交
响乐放在这部定位〝民族史诗〞的电影里面,就好像《国风》里插进了十四行诗,
说不出的别扭.不知从何时开始,这种风格的配乐变成了主旋律电影焦不离孟,孟
不离焦的好拍档.青藏高原上的《红河谷》是这个调调,河南人民的好公仆《焦裕
禄》是这个调调,两千年前的《孔子》还是这个调调,其中偶尔点缀一些时代或地
方音乐元素,就算是〝民族化〞了.卫国宫廷中的舞乐本来是还原春秋文化原生态
的一个大好机会,可惜乐声甫起,就被宏大的交响乐压了个严严实实,只剩下一丝
磬声在重围中苦苦挣扎,全片其他部分的配乐,也大抵若此.姗姗来迟的《幽兰操》
也没能挽回败局.没有了可信的音乐,电影说服观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力量,
无形中消失了一半.
不过所有这些,都比不上剧情上的疏忽.影片前半部分的紧凑和后半部分的疏
松已经受到许多诟病,我认为更大的问题出在对孔子这个人物及其精神的把握.夫
子一出场,就被设定成了一个道德高尚.思想成熟的中年男人,可任谁都知道,没有
一个人生来就是这样的.对于走进电影院的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需要了解孔子的
思想及其意义,这在今日的中国,不能假设为是尽人皆知的背景知识.然而电影的
主创人员却似乎并未把精力放在这上面,除了开始的反对活人殉葬稍有涉及之外,
影片对于儒家学说的社会背景.在当时的意义.与其他学派之间的辩难.孔子的心
路历程等等都毫无涉及,仿佛他天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殉道者,儒学天然就是救
国救民的大道.这样想当然的剧本,根本上是缺乏力度的,是属于意识形态上过分
自信的作品(鲜明的大陆特色).所以有的观众看完之后质疑〝孔子有什么伟大?他
不就是一个失意的政客吗?〞,也就不足为奇了.
电影《孔子》观后感三
〝丧家狗〞这话不是我说的,李零先生早就说过,而且孔子也说了——起码在
《孔子》里,孔子是这么说的.
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种看丧家狗的感觉,发哥白发苍苍的回到鲁国,踉
踉跄跄的下车来对着城门跪拜,泣不成声.
于是就想起了塔科夫斯基导筒下的戈尔恰科夫,那个周游于意大利的俄罗斯
人,故土始终在他的梦中萦绕:那所乡间的木屋,那条黑背大狗,那一坪风吹草低的
俄罗斯田野……
可惜戈尔恰科夫最终倒在了意大利的土地上——那部电影叫《乡愁》.
《孔子》所展现的,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开的乡愁.
正好跟鲍鹏山老师一起看了《孔子》,出了电影院跟鲍老师交流,才发觉片中
有如此多的文史常识错误,回到家来好生谷歌了一番,才粗粗整理出个头绪.
第一场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整个
场景颇有点古罗马元老院的意思,演员的服装.布景也都不错(不过与《无极》似曾
相识),而且孔子的辩论术跟苏格拉底有一拼,三两下就让公山狃丢盔弃甲,那句
〝给个话啊〞更是智慧十足——在《三枪》恶搞到底后,这句台词终于让我在国产
电影里看到了久违的幽默.
可惜啊,公山狃本来叫公山不狃嘛,而且鲍老师还指出当时鲁国并无活祭制度,
不过拍电影,适当虚构总是允许的,这场戏把孔子的〝仁〞学直白(当然失之浅薄新婚祝福成语 )
的展现给观众故事狼和小羊 ,而且符合当下电影中的人道主义思潮,所以尚算精彩.
那个漆思弓也是子虚乌有(原型是漆雕开),他的来历显然不是片中这样.不过
这小子放在片中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留着,希望影片后半段有用.
接下来,孔子开始他在鲁国的事业上升期,夹谷会盟,军队不听调遣,孔子率弟
子巧施惊鸟记,登时吓得齐王千乘战车屁滚尿流,还讨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
城.
拍大片嘛,会盟台总要筑高点,但高得不近情理似乎也不合适吧;而那些展现
军队的CG动画虽然跟《阿凡达》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国产电影里绝对算是上乘,所
以,我也理解.
问题是,惊飞几只鸟就吓跑了早有预谋的齐军?好吧,总比《赤壁》里张飞用阿
基米德原理喝退曹军骑兵强.至于汶上三城,实际上齐国才占了三年,所以要回来
还有可能性,真要占了三十年,早就是齐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电影《孔子》观后感四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
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
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
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
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
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
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
是危机四伏.白羊座性格女生 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
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
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
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
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
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
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
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
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
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
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
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
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
的对话中,堡的拼音 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
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
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五笔打字练习 .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
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
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
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
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
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
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
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
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
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
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
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电影《孔子》观后感五
开篇处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鲁国国君说的那些话,差不多都是论语或者相
关原文,不过改换了环境,比如该和冉有说的,对鲁国国君说了,这个也算是在尊重
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
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所以有点乱,其实著名
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
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读后感: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
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
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
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
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这个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
么容易让编剧留下南子对这个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诸位弟子,传说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剧中露脸的有那么几
个.已经说过了的漆雕开,正冠后亡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子路.文质彬彬的孔子
最喜欢的颜回.有管家感觉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参.被夫子称赞总有办法的子贡,被
孔子打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简单雇佣个人合同 ......还有孔子的妻子儿女,其实这里要说导演也
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龄形态气质都符合的演员估计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
关于颜回之死,我印象中论语中没有颜回是怎么死的的论述,只是说颜渊死,
子哭之恸.回来百度一下,也是没有史料记载,导演安排他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简
被冻死,于情还是不错的,但是细一想,还是发现了bug:论语中有一段,颜渊死了师
兄弟们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车给颜渊改成棺椁,孔子回答,孔鲤(孔子的儿子,这里又
有一个问题,影片字幕是锂字,而书上一向都是鲤鱼的鲤.)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椁,
按亲疏远近我应该给儿子而不应该给弟子,而我谁都不给的原因是,我和公卿们共
同出行的时候,按礼数我的车不能比他们差,我只有一个车了,要保留.按这段的意
思,颜渊死应该在回鲁国以后.(因为流亡的时候,孔鲤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
流亡当中也不会有公卿并列.
他们周游列国的时候,都吃了很多苦是真的.那句孔子自称惶惶忽如丧家之犬
是有史料记载的,还有颜回和孔子走散了,差一点死掉.
孔子问道于老子,也是史料中一笔带过的,这个场景,悬崖空谷烟雾缭绕,白须
白发随风飘飘.可是对话像极了庸俗电影的桥段.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第三就是对电影的反思:
宣传很火,打了不少国内.传统的爱国牌,似乎看阿凡达不看孔子就是那啥.还
有不少擦边球.比如剧照中貌似孔妻在后边拥抱孔子的一幕实际上是孔子妻子站
在他身后帮他系汗巾(系在衣服外边的腰带).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在我这样的小
女子看来,完全没必要,我也看不出有什么好,要看战争都去看阿凡达了,您就认真
细致的讲大人物的小故事,多好,再说,主演周迅的戏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吧?似乎,
都是商业惹的祸_
说到商业,应该说导演找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孔子,尽管我们处在礼崩乐坏,传
统文化缺失的年代,但是这个实在是太出名的圣人依然有很高的影响力,估计大家
就为了证明一下电影和自己的想象有多大差距也会去看一下的,票房应该不错的.
我看到的叙述重点,是一段让人无奈的___斗争,这么一段悲凉的___斗争失败
和逃亡的历史,对于学过一点论语的我们还好,只是背景资料而已.对外国观众呢?
会不会就此把孔子理解为一个真正的落水狗?要知道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不是政客.在___的夹缝中宣传的一点仁义礼智信,能有多大能量?为什么不多说
说孔子如何教学?如何著书?孔子能很好的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问他什么是
孝,他可以给出八九种回答,孔子对于仁的悬格很高,对周公很尊敬,对伯夷叔齐赞
誉有加,对三家很气愤(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说他们)我们连孔子的正面形象还不
了解,干吗这么着急去了解孔子的〝另一侧面〞?
看的出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也蛮多的,比如周游列国的时候在宋国还是在哪里
找渡口?几个老农劝孔子的弟子留下来种田,这个段落是反映孔子对〝君子〞从事
农业劳动的否定态度.可还是和上下文联系不紧密.不了解的人看的莫名其妙,了
解的人看出生搬硬套,不适合在戏剧中表达.
当然,我进电影院并不是想去看教科书,思想家教育家这样拍出来,会被骂枯
燥乏味.现在的孔子电影,让忘记孔子是谁的非主流们增加一点点对孔子和那段历
史的了解,也算功德不小吧.
电影《孔子》观后感五篇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4:1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bef6fcae8fee18718d94ef1dde0a4d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漆思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漆思弓.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