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古称朐县、郁州、海州,已有两千多
年的历史,自秦汉时起即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
门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至此。公
元前212年,他在海州的孔望山下设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对海外开放的门户--秦东门,使连云港成
为与嘉峪关、山海关、镇南关遥相呼应的四大开放
关隘之一。
在中国的沿海港口城市中,连云港市的文化古迹最
为丰富,历史最为久远。据考古发现,远在10万
年以前,在连云港市的羽山附近就有人类活动。在4、5万年前的锦屏山地区也
出现了古人类活动。1979年在它的南麓桃花涧及东海县附近的大贤庄,发现了
迄今为止尚属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唯一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锦屏
山一带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有10多处。其中,二涧遗址为中国原始农业最早开发
地区之一,是5000年前中国东方民族的中心-少昊氏遗址。1986年在连云港市
中云乡藤花落发现的史前城址遗存为典型的龙山文化遗迹,距今约5000年的历
史。1979年发现的长20米、宽11米的“将军崖岩画”是我国沿海目前唯一反
映原始农业部落生活的石刻岩画,它对研究中国的民俗学及美术史等有着极其宝
贵的参考价值。在孔望山南麓,有一堵长15.6米,宽9.7米的摩崖造像。经专
家鉴定,确认其为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它是中国最早的佛像摩崖造像,对研究
中国的佛教史、外交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历史上,多少文人雅士在连云港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
下宝贵的遗迹。据《左传》记载,鲁昭公17年(公元
前525年)秋,孔子“问官于郯”,孔望山因孔子登
临观海而闻名,如今孔望山上尚存“问官台”。秦始
皇出巡至朐县,在朐山(现名锦屏山)立石秦东门。
秦代方士徐福为赣榆县徐福村人,受秦始皇派遣,东
渡日本。吴承恩晚年以云台山为背景写成神话小说《西
游记》。李汝珍晚年在海州写成传世名著《镜花缘》。
其他如晋代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东坡、
石曼卿、沈括、李清照、辛弃疾,元代的张叔夜,清代的吴敬梓、林则徐,近代
的朱自清等等,大都遗迹犹在,遗篇留芳。
f
孔望山摩崖造像
李汝珍纪念馆
宿迁历史悠久,境内有江苏省发现最早的5万年前古人类活动所在地“下草湾文
化遗址”。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周初,徐夷建立徐国,在东夷
各部族中最为强大,曾数次联合淮夷等对抗周王室。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
迁都在此。秦置下相等县。东晋年间宿豫郡和宿豫县并置。583年(隋文帝开皇
三年)废宿豫郡,称宿豫县。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因避李豫名讳,改称
宿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宿迁县属淮阴地区管辖。1983年江苏省实行
市管县体制,宿迁县属淮阴市。1987年,国务院批准宿迁撤县设市(县级),
仍属淮阴市代管。1996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江苏省设立地级宿迁市。
宿迁历史上人文荟萃,是西楚霸王项羽、南
宋名将魏胜、清代民族英雄杨泗洪、中国人民解
放军炮兵奠基者朱瑞的出生地。北宋著名科学家
沈括、清代大诗人袁枚等曾在这里为官。宿迁是
苏北著名的革命老区。有宿北大战纪念碑、阳革
命老区纪念地、泗洪雪枫墓地、朱家岗烈士陵园、
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旧址及新四军烈士纪念基地、
江上青纪念碑林等一大批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
地。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彭雪枫、李一氓、
邓子恢、张爱萍、江上青等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
动。
宿迁文物古迹众多,仅宿豫县境内就有以青墩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新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20余处。泗洪县双沟镇的下草湾猿人遗址,距今5万年,为
江苏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遗存。宿迁几千年沧桑巨变,极有考古价值,如洪泽湖
城堡遗址、马陵山古战场遗址,泗洪和泗阳古徐国、泗水国古城遗址,泗阳三庄、
穿城、郑楼、史集古墓群遗址,泗洪松林庄醉猿和汉画像石遗址,项羽、虞姬传
说遗址的考察,均具诱人魅力,其中以项王故里、皂河安澜龙王庙最为著名。
宿迁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项羽、鲁肃、薛仁贵、韩世忠、穆桂英、魏胜
等一大批英雄名将代代相传,戏马台、校军场,马陵山的扳倒井、韩梁洞、晒米
城、锅框山、征东道、冷饭台、七十二井,骆马湖的陆圩水寨木梁城,洪泽湖的
穆墩岛,泗洪县的点将台、挂剑台、鲁肃故里、铁锁雄岭、沭阳县的虞姬沟和霸
王桥等古战场遗址比比皆是。
京杭大运河是举世公认的古代奇迹,在海外游客眼里,古运河完全可与长城
和兵马俑相媲美。运河纵贯我市100公里,尤其在市区,古运河与古黄河比肩并
辔,蜿蜒如两条巨龙,实为造化赋予宿迁的两大瑰宝。乾隆皇帝每次南巡,在宿
迁都留下了著名遗迹。近期市区开展五大整治工程,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使古
运河、古黄河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内容提要:
淮安市位于苏北平原中心地域,是江苏省省辖市,也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
乡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她下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以及洪泽、金湖、
涟水、盱眙四县,境内平原广袤,山清水秀,资源丰富,古有“淮上江南”,壮
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现已成为江苏南北交通文汇中心、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
产加销基地和新兴的工业基地。淮安历史悠久。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
的历史,是著名的“青莲岗文化”发源地,商周时期还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明
清时期淮安即为漕运枢纽、盐运要冲,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
大都市”。淮安人杰地灵。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梨园教主王瑶卿、还有当代名人陈白尘、吴强、陈
登科、周信芳、谢铁骊、朗静山、滑田友等。尤其值得自豪的是,一代伟人周恩
来也诞生在淮安,并在这里学习、生活,度过了12个春秋。淮安古迹名胜众多。
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
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淮安
自然风光也十分独特。全国五大淡水湖宅一、素有“曰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
碧波万倾,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盱眙第一
山国家森林公园,钟灵毓秀,蔚为壮观;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笼,鸟语花香,
环境怡人,被誉为江苏的“九寨沟”。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蔬菜种植园
也已成为农业生态观光一道道风景。淮安还是著名的淮扬菜系发祥地之一。这里
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文楼蟹黄汤包、淮安茶馓
等传统名菜点早已享誉神州。近年来,以盱眙十三香龙虾、洪泽活鱼锅贴为代表
的地方佳肴也名声鹊起,享誉大江南北。中国十大文化名酒之一的今世缘系列美
酒更是淮安人民款待八方宾客的必备佳酿。
近几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止20001年底,全市已
有各类旅游饭店40多家、国内旅行社30家、旅游定点商店5家、各类旅游车辆
1000余部。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接待能力显著提高。全市有持证导游
500多人,他们努力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着规范周到的服务。
淮安是江苏新兴的旅游城市。按照旅游资源的自然分布,全市初步形成了四
个不同风格的旅游景区,即以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涟水县为中心的人
文景区,以洪泽为中心的洪泽湖风景名胜区,以盱眙为中心的山水旅游景区和以
金湖为代表的农业生态观光景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淮安相继推出了
“淮安名人故里游”、“洪泽湖风光游”、“淮河风光游”、“现代农业风光游”
等旅游专线,并成功举办了“中国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艺术节”等重大旅
游节庆活动。2002年9月底还将在淮安市区举办首届“中国淮安.淮扬菜美食
文化节”,这将为淮安旅游增添新的亮点。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赵恺曾写道:“踏上淮安的土地,就是历史与自然的回
归。”淮安是古老的,更是年轻美丽的,热情好客的淮安人民衷心地希望淮安
-----“纯朴自然的旅游佳境”、“充满绿色和水的历史文化名城”能成为八方
宾朋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佳境。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册分为《古城风貌》、《漕运遗迹》、《风景名胜》、
《淮上名人》、《文化精粹》、《风味特产》、《当代建设》和《旅游服务》等
八大部分。全书收集了近200幅反映淮安城市风貌的最新图片,可以说,是一本
全面、系统介绍淮安的小百科画册。
古有诗云:烟花三月下扬州。历史上的扬州数度繁华,自大禹治水后,扬州因“州
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为古九州之一。汉朝时吴王刘濞受封广陵,建立吴
国,“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盐铁两大“官工业”迅速发展,扬州出现了历
史上第一次发展高峰。唐代,扬州作为万里长江的尾闾、浩瀚大海的门户,其地理
位置、经济地位相当于今日之上海。江海交汇,城以水兴。唐初,隋炀帝杨广时期
开
春天让我们去采花儿吧
户外探险,爱恨交织
新喀里多尼亚天堂之旅
聚焦国内知名企业
凿的大运河已成为全国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南方诸郡的贡品、东南八道的物资
都必经扬州转运至京都长安。便利的交通,使扬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也是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扬州的经济发展出现第二次高峰,并步入鼎盛时期。是
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史称“扬(州)一益(州)二”。繁华起来的
扬州,愈加光彩夺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便是当时其富甲天下的写照。
临海的扬州还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这种包容性也使扬州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络绎不绝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学生到这里学取真经和汉文化,成千上万的外国人
来扬州经商。各种文化交织融合,共存发展。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
基督教在此共存共荣,成为扬州的一大特色。至晚唐、宋、元,扬州几经战乱,经
济陷入低迷。可这样也掩饰不了扬州昔日的神韵与风采。马可?波罗在其著名的
游记中,对扬州有过痴情的描述,他形容自己仿佛踱进了天上人间。清代,康熙、
乾隆六下江南,六游扬州,又重新把扬州推上了新的繁华顶点。清代中期,扬州占
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两淮
都转盐运使司设在扬州,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麋至,扬州缴纳的盐税占全国总税收
的四分之一,扬州的经济、政治地位再度上升,出现了经济发展第三次高峰,扬州
成为当时世界上十个拥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之一。经济的繁盛带来文化的
勃兴,扬州盐商、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曲艺为后人留下数不胜数的园林建
筑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成独树一帜的“扬派文化”。
千年的古运河孕育了扬州的文明,往日的辉煌造就了扬州独特的通史式的文
化长廊。从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走出,如今的扬州更是春风十里,处处涌动着激
情,处处展现着新姿。
如今的扬州,濒江近海,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现辖
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高邮、仪征、江都3个市和宝应县,辖区总面积6638
平方公里,人口470万,其中市区总面积973平方公里,人口108万。扬州市场腹
地广阔,自古乃苏北门户,是长江三角洲辐射苏北、鲁南、皖东地区的重要节点城
市,以扬州为中心,半径100公里内有4000万人口,半径200公里内有8000万人
口。
如今的扬州,拥有便捷的交通,气势恢宏、充满现代气息的扬州火车站,京沪
高速、宁通高速在此交汇,乘车从高速公路到南京1个多小时,到上海2个多小时,
到北京8个多小时。扬州是苏中、苏北铁路枢纽,拥有扬州始发至北京、广州、
西安、上海、武汉多条黄金铁路线,辐射全国东西南北中。扬州距离南京禄口国
际机场仅1小时,距上海虹口机场2个多小时。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扬州交汇,
一类开放口岸扬州港驶进了世界海运网络。连接扬州至镇江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
使扬州与苏南实现了零距离。
如今的扬州,第一眼看到的是秀美的自然风光,第二眼看到的则是璀璨夺目
的历史文化。如果说“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是扬州城市最直接的感觉,那
么,“书卷气”则是城市的一种气质,是城市的内核,让人回味悠长。以何园、个
园为代表的扬州园林,兼容并蓄,融合了中国北方园林之雄和南方园林之秀;参观
中国最有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明寺、天宁寺各具风格,浓缩了扬州千年历史;
观赏到天下无双的琼花、芍药;品到中国独具风味的淮扬菜系和坊间小吃;听到
独具风韵的扬剧、扬州评话、广陵琴派古琴名曲;享受到最具人文特色与古风的
洗浴文化;欣赏到天下闻名的扬州漆器、玉器、盆景;回味到独行古今的“扬州
八怪”。
如今的扬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综合竞争力与日俱增。“国家级卫生城
市”、“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级园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金字招牌相继花落扬州。“台商
投资极力推荐城市”、“福布斯商业城市排行”等,市民更是如数家珍。
扬州,中国这座独具人文魅力的历史文化古城,青春勃发,处处闪耀着和谐之
美,大气之美。
泰州是一座人杰地灵、名贤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泰州周秦时称海阳,东晋设海
陵郡,南唐时建泰州,寓意为"国泰民安"的福地。泰州素称"汉唐古郡,淮海名
区",海陵曾与金陵(南京)、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齐名华夏。自古以来,这
里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之地,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瓘、宋代教育家胡瑗、元
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明清评话宗师柳敬亭、清代
"棋圣"黄龙士、文学艺术家郑板桥、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当代著名京剧艺术大师
梅兰芳等都是泰州历代名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历史长河
中曾写下辉煌的篇章。
泰州是一座可歌可泣、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宋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带领人民筑堤拦海,喝退海潮三百里的壮举,有精忠
报国、壮怀激烈的岳飞在此率部抗金所留下的一个个悲壮的英雄故事;元末明初
有称雄江淮14年的农民英雄张士诚,等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党的领导下,
泰州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土地革命时期,苏中地区第
一个党组织(中共泰兴独立支部)、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古溪区苏维埃政府)、第一
支革命武装(红十四军)都诞生于此。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陈毅三进泰州城,
联李抗日,成为我党统战史上的光辉典范;黄桥决战、七战七捷,成为我军以少
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泰州白马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百万雄
师过大江的东线第一帆由这里升起。抗美援朝时期,泰州的好儿男特级英雄杨根
思血洒朝鲜战场。在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地级泰州市组建以后,泰
州大地上春兰、扬子江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戴南、张郭等一批重点乡
镇正在崛起,数十万建筑铁军转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泰州是一座通江达海、兼容并蓄的滨江开放城市。八千年前,这里曾是海的故
乡。苍海桑田,大浪淘沙,留下四海英雄豪杰、八方文人志士的深深足迹。几千
年来,江、海、淮水激荡于此,吴、楚、越和中原文化交融于此,孕育了泰州深
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泰州是一座充满活力、正在崛起的新兴工贸城市。1996年7月,地级泰州市的
组建,使古老的泰州焕发了青春。近年来,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
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
水平已经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泰
州总体上已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初步具备了快速崛起的物质基础和
基本条件。
南通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范围与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相同,本次规划
范围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南通市域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规划范围为整个南通市域范围,面
积约为8001平方公里,主要是对该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确定保护
措施;
第二层次为南通市区范围,包括主城区、港闸区、开发区和江海港区,面积约为
355平方公里,主要是确定历史城区的保护框架和保护措施;
第三层次为三个历史地段:寺街-西南营历史地段,面积约为0.25平方公里;濠
南历史地段,面积约为0.71平方公里;唐闸历史地段,面积约为0.85平方公里。
二个风景名胜区:濠河风景名胜区,面积约为2.09平方公里;狼山风景名胜区,
面积约为5.12平方公里。规划主要是保护它们的整体风貌,注重风貌的保持和
延续,提出保护原则和具体的保护要求。
第四层次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规划工作是对已有的保护范围和建设
控制地带进行梳理,对缺失的进行划定,同时确定保护的要求。
第二部分南通历史文化研究
第一章历史研究
第一节历史沿革
南通历史悠久,据市境内古文化遗址考证,五千多年前,海安县沙岗乡青墩村即
已成陆,并有人群居住。其它大部分地区成陆较晚。汉时,海安及处于长江之中
的狼山均属海陵(今泰州)县域。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海安一带
置宁海、如皋、临江、蒲涛四县,属南兖州。南北朝时今南通市区一带始有胡逗
州。隋时,沙洲渐与大陆相接,属海陵郡。唐时,游民移入,煮盐为业,设盐亭
场,置盐官。公元875年,设狼山镇遏使,统管防务诸事,属浙江西道节度使管
辖。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至960年),吴国设东州静海都镇遏使。南唐时,
置静海都镇制置院,为防务建置,辖狼山等五塞,历时50多年。后周显德五年
(958年),周世宗派兵攻占静海,设静海军,始称通州,筑州城、设刺史、领
静海、海门二县,属扬州府。是时,居民以“煮盐为生”,又“务耕桑”,农业
生产开始发展。
宋建隆元年(960年),委知州、修州衙(署),建立赵宋地方政权。北宋天圣
元年(1023年),通州一度称为崇川。至明道二年(1033年),复称通州,隶
属淮南东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军南下通州,通州改归元朝。元初,置通州路,
设总管府,隶江北淮东道廉访使司。公元21年(1284年),通州路复称通州,
属扬州路,仍领静海、海门二县,境内居民以盐、渔为主业。海门沿江地区受江
水冲刷,农田坍入江中,民众流离失所。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州署,委知州,施行明朝政令,设两淮盐运司进行分
司,辖丰利—石港—吕四等十个盐场。洪武二年(1369年)废静海县,增领崇
明县,属扬州府。洪武九年,划崇明归苏州府,通州仅领海门一县。隆庆二年(1568
年),凿穿场河,连贯各场。是时,农村推广植棉,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渔、盐、
花、纱成为通州的四大产业,市场趋繁荣。
清顺治二年,州民强烈发抗首任知州推行“剃发令”,冲进川署,处死知州。7
月,清兵临境,杀害州民首领重委知州建立地方政权。雍正二年(1724年),
升通州为直隶州,属江苏布政使司管辖,领泰兴、如皋两县。乾隆26年(1761
年),通州改隶江宁布政使司。甲午战争后,清末状元张謇筹划“地方自治”,
兴办近代纺织工业,筹建垦牧公司,创建文教卫生事业。
民国元年,江苏省临时省议会议决废州设县,通州改称南通县,民国18年,南
通第一个乡级苏维埃政府在如皋成立。民国22年(1933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
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七专员公署设于南通城。
1949年2月2日,南通城解放。3日,将唐闸、天生、狼山三镇及城郊农村从南
通县划出,增设南通市,南通县政府驻金沙镇。1950年2月,南通专署与泰州
专署办理如皋、海安2县行政交接手续。至此,南通专署辖南通市、海安、如皋、
如东、南通、海门、启东、崇明七县。1958年南通市归南通专署管辖,同年,
崇明县划归上海市领导。1962年6月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辖市。1966年“文化
大革命”开始后,南通专区、市党政机关遭受“造反”组织的多次冲击,被迫停
止工作。1967年在“夺权”狂潮席卷全国之际,“红卫兵”等群众“造反”组
织进驻区、市党政机关“夺印”、“夺权”,全市的生产、工作和社会秩序陷于
混乱。1968年3月,南通专区、市均建立革命委员会。1971年4月南通专区改
称南通地区。1978年7月南通地区取消革命委员会的名称,成立行政公署。1980
年12月,南通市取消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成立人民政府。1983年3月,实行
市管县体制,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撤销南通地区行政公署,原所辖6县归南通市
领导。
第二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南通传统产业
南通传统产业的形成、发展是本地区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南通东部滨海地带土壤盐分含量极高,是历史上著名的淮南盐场所在。据史载,
南北朝至唐初即有“流人”煮盐为业。盛唐以后,各朝政府在此设立盐场及管理
机构。宋初通州创设利丰监、管理市境南部各场盐务南宋时,对盐课尤所注重,
是时市境有催煎场10处,买纳场4处,极一时之盛。元代,市境盐业生产继续
发展,共有12处煎盐场,盐区总面积约300万亩。明初于两淮运盐使司(驻扬州)
之下创设通、泰、淮3分司,以通州分司领“上十场”。至明代中叶,通州分司
所领“上十场”的年产量达到12万吨左右,为市境古代盐产量的最高记录。至
清代,盐业由盛而衰,逐渐萎缩,代之而起的则是植棉业的发展和家庭手工业的
兴盛。通海一带地处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泥粒疏松,再加上北亚热
带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光、热资源,使这里成为天然的棉花植作区,所产棉花
纤维长,色泽洁白,富有弹性,是棉纺的优质原料。明代以来通州已普遍植棉,
所产棉花除了远销外地、大部分是供应本地手工纺织土布。清代通州的植棉已达
相当大面积,康熙《通州志》称:“农民种业多棉花”。棉花已成为南通重要的
商品,盛销东南沿海地区。到19世纪后期,南通棉花还成为出口的商品。由于
南通的棉花质量较高,手工纺成的棉纱结理紧密绵绵不断,也成为畅销的商品。
棉花、棉纱除销往外地,也供本地农民自织棉布,最初主要是织一种供包装、裱
糊油篓、制作船帆的“稀布”、“小布”,中法战争前后,根据市场需要,改织
“通州大布”,畅销传统市场,在南通兴起了了专营收购运销业务的布庄。棉花、
棉纱、棉布三者紧密相连,形成了本地区从植棉业到棉花加工业、手工纺织业和
花纱布商业的“一条龙”的支柱产业,在南通人的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要。
二、近代南通城市的肇始(1895一l899)
近代南通城市工业化肇始无疑是从大生纱厂的筹建开始,可以说大生纱厂是南通
城市化、近代化的发端。
首先,表现在对南通地方的工业体系的正确定位。19世纪末棉纺业是最有利可
图的行业,而棉业经济是南通地区的支柱产业,在此办厂具有原料运输、产品运
销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大生纱厂的创办人张謇经过缜密的思考,依据
本地现有自然、资源、人力与文化背景,选择了棉纺业作为地方工业体系的生长
点和立足点,完全是因势利导。因此,大生纱厂的创办,确立了南通以棉纺织业
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对南通乃至通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决定性的作
用。
其次,表现在对近代南通城市建设的经济支撑。大生纱厂在通海地区垄断式的经
营使其获得巨大的利润,这些资金除了流向大生集团的各项实业以外,还通过张
謇兄弟直接或间接地创办、维持南通的教育、文化、公益、慈善等事业,推动城
市的社会发展。可以说,大生纱厂一方面以自身的存在、发展推动南通的工业化、
近代化,另一方面又以其利润作为经济后盾,推动了近代南通城市形成的进程。
三、近代南通工业城市地位的确立(1899—1910)
随着大生纱厂的创办,近代南通棉纺织业的主导地位确立,继之开办了一系列与
之相配套的工业企业,初步建立了合理的产业结构。同时,出于对原料的需求、
及原料、产品的运输需要,又推动了近代南通农业的近代化以及新式航运业的兴
起。
(一)近代南通工业体系的形成
大生纱厂投产后经营一帆风顺,但设备的检修、工业原料需求、多余动力、下脚
料的利用等问题急需解决,这使得产业配套迫在眉睫。于是,在1901至1908
年间,作为辅助产业的大兴面粉(复兴面粉公司)、资生铁厂,相关产业的广生油
厂、大隆皂厂、大昌纸厂应运而生。面粉厂利用大生多余动力磨制面粉,为大生
提供纱的工业原料,同时还为市民提供食用面粉。铁厂则主要承揽纱厂机器设备
的维修和制造。纱厂的下脚料棉子可作为油厂的原料,油厂的废料油渣又可作为
皂厂的原料,是以油厂、皂厂两厂的建立不同程度缓解了纱厂处理棉子的后顾之
忧,同时,还为城乡民众提供基本日用品。大昌纸厂也是利用纱厂下脚飞花造包
纱纸,为纱厂提供服务。根据需要,还开办了一些其他文化用品、日用品企业作
为补充。如1902年创办的翰墨林印书局,主要为学校、各企事业印书籍、讲义、
帐略、商标、报表等,以及编辑出版发行业务。1903年创办的阜生蚕桑染织公
司,主要经营植桑、育蚕、收茧、丝织、漂染等业务。1905、1906年先后创办
颐生酿造公司、颐生罐诘公司。在1910左右,近代南通初步建立了以棉纺织业
为中心,有辅助、相关产业相配套的工业体系。及至1912至1920年,南通又先
后开办了大达公电机碾米厂、通燧火柴公司、南通通明电气公司、1920年创办
南通绣品公司等。
(二)向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过渡的南通农业
1901年通海垦牧公司诞生,这是近代南通农业发生显著变化的标志,也使得南
通成为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发源地。
棉纺织业是南通的主导产业,棉花的数量与质量决定其发展前途。为了保证本地
棉纺织业原料来源,张謇、李审之、汤寿潜、郑孝胥、罗振玉等人拟订了《通海
垦牧公司集股章程》,获清廷批准即正式成立公司,开工围垦。这与我国传统农
业几千年来沿袭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有了本质的区别。在组织形式上是
“仿泰西公司集资堤之,俾垦与牧。”“集股22万两为准,每股规银一百两,
共2200股”;在土地收益分配方式上是土地所有者根据股票向公司支取利润,
而不是按占有土地的份额得到地租。因此,垦牧公司是一个把资本投向土地来获
取利润的农业企业。
垦牧公司采用的是近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从起初的股东监督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发
展为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在经营管理上采用了
资本主义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如制订了“招佃章程”、“奖劝各佃章程”、
“申订事例”等管理章程,采用新式会计制度,每年编制说略(业务总结报告)、
帐略(年度财务报告)。当然,垦牧公司在实际操作中还杂糅有一些封建的因素,
可以说近代南通农业正处于从封建小农经营向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的过渡时期。
(三)近代航运业的产生
自古以来,水路运输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代轮船的快
捷是中国旧式的帆船所不能企及的。1900年大生纱厂开工获利,为了适应当时
工商业发展和大生系统企业的运输原棉、成品以及机器物料的需要,由张謇为主
创建了一系列的轮船公司,南通的新式航运业兴起。
1900年、1904年大生轮船公司,通州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先后创办,主要经营
南通至上海航线的客货运输业务。1904年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在上海创立,开设
沪通航线,至辛亥革命以后,沪通线延伸至扬州,同时还有沪启线、沪祟线。1903
年,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创办,主要开发苏北地区内河运输业,设有南通至吕四、
海安、扬州三条航线,至1918年时、公司经营有十条航线。此外还有1902年、
1906年创办的大中通运公行,达通航业转运公司,承运南京、镇江、苏州、上
海一带货物。各航线客货兼营,货物主要是大生纱厂的厂机物料营运,以及粮食、
农副产品、土特产品,这样一个江、河呼应联运的网络,不仅将大生企业的原料、
产品的市场范围扩大,同时对于苏北地区与上海的物资交流、商旅往来、工农业
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南通也成为联系上海、苏北航运的枢纽。
四、区域性多功能城镇中心的确立(1911一1925)
(一)金融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通金融业的繁荣与近代化,传统钱业的业务有了新的扩展,
近代银行也先后出现,1895年前的南通仅有协源昌、大生泉等少数钱庄,只从
事银钱兑换业务;1911年前后,南通的钱业迅速成长,规模较大的钱庄有豫丰、
得记、永昌林等10多家。1921年前后,南通共有钱庄20余家。业务扩展为存
款、放款、贴现、汇兑、代发纸币等,主要的放款对象主要是大生系统企业,以
及花行、木行、纱庄、布庄、典当等商业行号。同时80%以上的钱庄兼营花、
纱、布业。如得记、永昌林、顺康、升康等钱庄都兼营关庄布,各有专牌。
随着通海地区工、商业的发展,传统的钱庄业务已不能适应其运营,于是现代金
融业应运而生。1913年4月江苏银行在南通设分行,初时业务仅限押款一种,
后兴办堆栈;在乡镇设分理处、农业仓库、办事处等。1915年中国银行在南通
设立兑换所。1916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南通设立。1918年交通银行南通支行
设立。1920年,南通大生资本集团自办淮海实业银行,注册资本500万元,实
收近106万元。发行汇兑券,主要业务为存款、放款、贴现、汇划及受抵有价证
券、代理南通地方公债等,营业总额年均400~500万元,居当时南通同行业之
首。1921年分别在海门、扬州、南京、汉口、上海、镇江、苏州、设立分行,
在盐城、阜宁、东台各垦区设立分理处。淮海银行的放款可分为五个方面:对大
生各厂往来;对垦区的商品押汇与股田押款;对通海各企业的投资、押款、信贷;
对各地商业的往来;对通海教育、慈善、公共事业的抵押、拆放等。可以说,由
淮海实业银行,江苏、上海等银行分支,及各钱庄形成的南通近代金融流通系统,
成为通海地区的金融中心。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
近代南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全面增长,主要表现在:
1、商业繁荣
1895年以前的南通的商业不发达,主要为粮食、药材、南北货、典当、茶食、
神香、理性、熟食等行业,商店主要集中在城内东、西大街、南大街。近代南通
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商业结构的调整,除原有行业规模扩大、经营品种增多、出
现了销售外国货的“五洋”店、西餐馆、租赁业、照相写真、汽车运输、旅馆等
新行业外,还表现在传统的日用消费品为主导的市场逐渐向生产性商品为主导的
转化,而以棉、纱、布为主体的生产性商品交易的兴盛,又带动了一批新的棉花
行、上纱行、土布行的兴起,如通海地区的花行从早先的50多家一度增加到300
多家。
南通商业的繁荣还体现在现代交易组织——南通交易所的诞生。1921年,南通
棉纱业证券杂粮联合交易所成立,挂牌经营大生12支魁星纱、通花皮棉和交易
所股票等品类。这是我国较早创设的现代高级市场交易机构,通海地区的商业、
金融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2、土布业的复兴
手工棉纺织业是近代通海地区最重要的乡村手工业,也是土布业的重要原料,但
随着土布市场的扩大,土纱的产量、质量逐渐不能满足其生产需要,土布业长期
处于停滞状态。大生纱厂的大量质优价廉的机纱扭转了这一局面,这不仅促进了
传统的土布业的振兴,同时又刺激了自身的扩张,大生添机增锭、新设分厂,通
海地区逐渐形成了了以南通为中心,各具特色的兴仁、白蒲、平潮、金沙、西亭
五大土布生产基地,及县庄、黑巧克力球 关庄、京庄、杭庄、和灰坯帮五大土布销售体系,
是以,土布业也成为通海地区的经济支柱。
3、推进通海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自1901年通海垦牧公司设立后,即着手农业改良,不仅是进行资本主义大农业
的尝试,还从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引种美棉、到农业科技推广与使用等方面进
行探索,这使垦牧公司效益显著。1914年,张謇设立淮南垦务局,制定垦章程,
随之专营垦牧和兼营盐垦的公司风起云涌般出现,至1920年,从江苏东部沿海
北起阜宁、南至南通吕四,东滨黄海、西界范公堤,包括了南通、如皋、东台、
盐城、阜宁、涟水等县,先后兴起了40多家盐垦和垦殖公司,大片滩涂变成了
良棉基地,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南通棉纺织业,盐垦区经济也较其他农村富裕。这
些公司中,除了“南通系”即张謇兄弟直接创办或与之有关系的人创办的公司
外,还有“非南通系”即其他与张氏无关的人士创办的公司,可见南通对区域发
展的辐射效应。
(三)农村地区的城镇化
近代南通的工业、盐垦业推动了淮南盐垦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带动垦区卫星市
镇的兴起。随着各盐垦公司的建立,因商业及其它业务需要,先后在交通便利处
建设了新的市镇,如通海垦牧公司的海复镇、大有晋公司的三余镇、东余镇,大
豫公司的大豫镇、泰属大丰公司的新丰镇、大费公司的通泰镇等。这些新城镇都
有较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基础设施。以海复镇为例,市政隶公安局,局附自治
公所,有计时钟楼、工场、消防室、拘留所。镇上街道达2.4丈宽,店面、堆栈
等建筑有489间。垦区大小桥梁426余座,水闸、涵洞78处。垦区至县城有新
道,汽车日行当日可往返,已设立小学8所人。显然,市镇成为垦区的中心,在
政治、经济,教育方面达到了城乡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作区已然形成,而
南通县城则是这个区域中无可替代的中心城市,无论在政治、文化、还是商业方
面莫不如此。
第三节城镇发展与建设
一、古代南通城镇发展与建设
1895年以前的南通城是典型的一般州府城的平面,城为长方形,城周6里70步,
原为土城,明代加砌砖石。城之东南西各开一门。东门宁波门有二重瓮城。西门
来恩门、南门江山门,均三重瓮城。城之四角有角楼,城上尚有16处敌台。城
外有宽阔的护城河,最宽处达200米,城门外有吊桥。城内干道与三个城门直通,
呈丁字形。明中叶后,由于日本海盗曾屡次侵扰,又在城南加筑城墙一圈,称新
城,使中轴线延长。南门楼称海山楼,明代正位于长江边上。
城内街道分大街、街、巷道三种:大街既丁字形干道;街较巷略宽,有些商店;
巷一般只有1~3米。1953年从丁字形干道下面1米、1.5米及2米的深度,发现
有砖砌的街面,下有5公分的砂填层。
城内有明确的分区,丁字街口的北面为府州衙门,系政治中心。城东北,沿东大
街为文庙、学宫、试院等,为文教中心。军事机关及仓库区,也在北半部。东西
大街以南为居住区,商店沿街分布。也有较集中的市,如平政桥的鱼市,东门街
市,北河稍米市,西门果市、菜市、木市、砖瓦市,南向东市、花市。由于西门
商品经济的发展,近通扬运河,在清代已经形成商业中心,有“穷东门、富西门,
叫化子住南门”之说。
二、近代南通城镇发展与建设
近代南通城镇发展与建设与张謇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滥殇期
1895年张謇接受张之洞的正式委任“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在通州筹办纱厂。
从客观上看,张謇将纱厂选址于唐家闸,最终导致了一个工业区的形成,为南通
“一城三镇”格局奠定了基础。张謇之所以选址距通州城西北十五里之遥的唐家
闸作为厂址,其初衷主要为:①投资比较经济,在农村土地价格便宜,农村就近
招工工资低,不需要建很多宿舍;②交通方便,有运盐河与港闸河通长江及内河
的运输。一方面唐家闸当时还是个异常荒凉的小村落,地价甚廉;另一方面“地
介内河外江之间”,适合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船舶的运输。另外还有一个更
为重要但又是隐性的原因,即张謇的势力或威望还没有能在南通树立,他还不能
把力量渗透至南通城或近郊。选址距城较远的唐闸办纱厂,实是一种回避锋芒之
举。但是从今人的研究看,将唐闸建成工业区的益处还有:城镇功能分明,老城
以政治、文化、商业为主,工厂远离城镇可以保护古城风貌;处于城市下风地带,
可以保护良好环境,等等。
再稍后,纱厂办成,并在唐闸陆续创办起广生油厂、复兴面厂、内河小轮公
司等,是大生纱厂发展中必然派生出的配套企业。工业区形成后,以运盐河为界,
河西为工厂区,河东作行政、居住、公园及仓储区,以大桥联通的城镇布局。
定天生港为港口区,还是考虑为了大生纱厂运输的便利。通州沿江的港口并
不少,如富民港、营船港、姚港、任港、芦径港等,都是小木船停泊的港口。以
自然条件论,天生港、任港、姚港基本相似,而任港距通州城最近,仅2公里,
且有内河与城河相通。张謇没有选择任港,其目的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他看到天
生港有河与唐闸相通。此后事业发展,他在南通修筑的第一条公路,就是联通天
生港与唐闸的。
1903年,张謇在南通城的东南角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开始他教育救国的实
践,其选址,同样也不是城市布局上的一种故意安排。通师建筑于一个废弃的寺
院之上,这与晚清各处兴学的大多做法并无二致。。
所以我们认为,从1895年筹办大生纱厂至1903年创办通州师范学校这段时
间里,还不能认为张謇在南通近代城市建设中是有意识地逐步推进着,尽管此间
他在各处创办了不少的企事业。但是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却为此后城市格局的形
成和发展,实实在在地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启动期
张謇有意识地城市规划建设,导始于1903年对日本的实地考察,而以他1906
年在通州师范学校中特设测绘科为标志。
1903年张謇对日本进行了为期70天考察,此行使张謇亲眼目睹了明治维新给日
本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致使他一回国就迫不急待地呼吁仿效日本,实行宪政。
在运动立宪的过程中,张謇自觉地把城市建设看成地方自治的一个核心内容,而
又把地方自治看成为君主立宪制度的根基。基于这样的认识,张謇对地方自治的
内容和实现方法表现得尤为关注,这其中自然不会放过城市建设的问题。
创设测绘科,目的是培养测量绘图人才,对南通地区进行全面科学的测量制图。
张謇讲过,此前中国并非没有地图,但古代制图方法简略,测量不精,不足为信;
而近代陆军兴起,有军用地图的出现,但幅员大比例小,也不合于地方之用。所
以他培养人才对本地区测绘,就是为地方的建设服务,甚至认为“欲求自治,则
必自有舆图始;欲有舆图,则必自测绘始”。
这种对全境实测制图的举措,显然是为着考虑全境的通盘发展而服务的。由
此我们不难感觉到,张謇已开始有意识地考虑南通城市的整体发展了。事实上,
张謇此时的考虑也符合当时处境对他的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奔走的君主立
宪制度已获得最高当局的认可,而立宪运动因得到大多绅商的理解赞同而趋燎原
之势,他的社会地位也在明显地飙升。这种上升走势,进一步稳定了他在南通一
带的位置,使他能有一块空间大张旗鼓地实施其政治抱负。从另一方面讲,作为
立宪运动的策动者,好不容易争得政府同意,并由政府颁布出地方自治的有关章
程,他尤须身体力行,迅速将南通作一个范样,让人直观地感觉如此推行的社会
意义,并进而效法。可以看到,此时张謇的实践已从实业、教育而广及到慈善及
市政等方面了。1910年初,张謇在南京撰写了一份《预计地方自治经费,厘订
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议》,文中自觉地把自己所开办、未办的事业与清政府
所颁《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作了比照:
„„謇通州人也,请举通州为例:除特设之测绘局、特筹之江岸工程外,如
自治范围第五条之第一款为学务。通州于光绪二十七年即设初级师范学校,二十
九年始设初等小学,三十一年始设高等小学校,宣统元年始设中学校、女师范学
校。以本年为断,凡己成之初等男女小学校七十处,男女高等小学校四处,师范
二处,中学一处。舅期教育普及,须更分区建设。按户籍人数,学部章程明定五
年后每二百户一初等小学,应增七百二十五处。即按舆图方里,每十六里一初等
小学,应增四百十处。按毕业后十不及一之升级,须高等小学十二处,初中等农
工商业学校处一处。„„其余已成者:教育会、劝学所、宣讲所、博物苑、阅报
社。现在筹办者蒙养院,而图书馆未暇焉。
第二款为卫生。通州之已成者:公园、戒烟所、施药局。现在筹办者:城厢
之改良厕所、清洁道路、蠲除污秽。而医院、医学堂未暇焉。
第三款为道路工程。通州已成者:城镇路灯。随时因地筹办者:建筑桥梁、
修缮道路、疏通沟渠。而全境改正道路,建筑公用房如议事会场、警察局未暇焉。
第四款为农工商务。通州已成者:三五工艺厂,州城整理商业。现在筹办者:
开设市场、筹办水利、改良种植。而牧畜渔业工业学堂、劝工所,改良工艺,防
护青苗,整理田地未暇焉。
第五款为善举。通州己成者:恤嫠、保节、育婴,义仓、积谷,救火会,义
棺、义冢。现在筹办者:保存古迹。而救贫事业、贫民工艺、救生会未暇焉。
第六款公共营业之电车、电灯、自来水,需款尤巨,不能强图,更不暇及。„„
若施于地方之国家行政费最巨者莫如警察,次则审判,事虽属国家之政令,
款亦出地方之人民。通州则巡警传习所、巡警教练所、罪犯习艺所,先后己设;
改良监狱,正在兴工。„„
通过这段比照,我们应能感受到南通城市建设的全面铺开,以及强盛的走势。这
种强盛的走势,必然导致城市建设的成效卓著。
(三)著效期
南通的地方自治取得成效,南通以近代城市的面貌出现,因而得到社会承认
的,当以获得“模范县”桂冠为开始。
《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以实业、教育、慈善、自治分甲乙丙丁四编,
其中所列内容之丰赡,可以概想南通城镇当时的规模。而张謇做到这一步,却又
与他在政坛上的活跃渊源有自。在清末的立宪运动中他曾赢得大多绅商的信任,
被视为立宪派的领袖;及至辛亥革命爆发,他又毅然转向共和,被孙中山任命为
民国临时政府的实业部长;然后袁世凯上台,他成为北洋政府的农商总长。地位
的高升,使他在南通地区的根盘越扎越稳,以致没有了任何敌手。辛亥南通光复,
他的三兄就成为通城的民政长,南通一带俨然成为张氏的天下。此时推进南通城
市的建设,张謇除了经济上有所制约外,人事上已没有了任何顾忌。然而,张謇
并没有因此而肆意而为。在对待南通旧城区上,他做得非常谨慎,他创办的事业
除却收买下旧城名园珠媚园的地办成女子师范学校外,其它几乎都没有惊扰。只
是于1914年由南通县警察长杨蔽生派人对全城街巷作了调查,并制成统一规格
的街巷名牌钉在路口。
除路牌外,那时在旧城内最大的动作,就是在旧州府,即民国南通县政府的
谯楼前建造了一座高度冠绝全城的钟楼。
钟楼的建造决不仅仅是为着实用,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象征,是张謇在通过这一特
殊建筑符号发布的宣言。尽管辛亥以后南通县政府的大权已无形旁落,尽管老成
持重的张謇在钟楼题记中仍把成事者写上南通县知事的名字,但实际上他却在无
言地宣告一个旧的历史的终结和一个新时期的到来,兆示着一个崭新的空间构
成。
(四)鼎盛期
直到南通“模范县”称号出现时,南通的城市,除了外围的如唐闸工业区、
天生港港口区的形成及公路的桥梁的修造外,旧有的城市格局并没有多大的变
化,如果说变化,似乎只能是在时间上经历了一段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换。
就城市建设方面看,这种转换如不计那一个个新鲜的企事业或机构,很难让人留
下明显的印象。然而此后张謇对城市空间上的改变,则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因而
也促使南通的城市建设达到极至。
这种城市空间转移的最显著的地方,除了一大批新式建筑的出现外,还表现
在城市中心的南移。这种有意识的南移,或是从1914年始就已开始,它以张謇
的住宅——濠南别业为代表。濠南别业大楼的范本依据的是北京原慈禧太后消夏
别墅,并且造得比原楼还大,还要气派,显然这是张謇的刻意选择,他仍是在借
助这一建筑符号,宣言其在南通权势的确立。
“模范县”称号的传开,使南通引起了国内甚至国外的注意,人们开始把南
通做为一处观光点陆续来一看究竟,从而出现南通城市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张
謇敏锐地注意到供人观光这一新鲜的城市功能的出现,并预计到这一功能的利用
对南通乃至对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产生的效益,这才着意加紧城市建设的步伐,以
期把最直观、最容易给人留下新型城市印象的东西展示给来人。他曾讲:“南通
既为外界所重视,则对于地方应有之计划,尤应奋力进行,外以示四方之型,内
以作一县之气”。所以,此时期的建设有着极明确的意识,它除去实用功能外,
更多地注意到展示功能。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主要体现在两大区域,一块是
旧城南的南濠河两岸,甚至向西延展:在南濠河北岸,自东至西分别有通泰盐垦
总管理处、上海银行、张詧的城南别业、南通县市教育会、参事会、崇海旅馆、
翰墨林印书局,有淮海实业银行、张謇的住宅濠阳小筑、南通绣织局、女工传习
所,直至北公园;南濠河南岸由东向西则为博物苑、濠南别业、模范路商业街,
有斐旅馆、交通银行、电报局、东公园;向西延伸则更有南公园、西公园、中公
园、汽车公司、惠中旅馆、桃坞路商业街、江苏银行、桃之华旅馆、通崇海泰县
商会,直至全国一流的更俗剧场。而其中两条商业街,均建以整齐有致的二层市
房,商家林立。南通作为新型城市的外观形态,在这儿表现得最为充分,最为集
中,所谓城市中心南移的感觉,正是因此而来的。
另一个区域则是南郊江边五山景点的建设。张謇在这儿规划建设了许多景点
建筑,除他自己的别墅林溪精舍、东奥山庄和西山村庐外,还在各山增建或修缮
了许多景点设施,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为怀念恩师翁同稣而建的虞楼,为邀请梅兰
芳来通小住而新建了梅垞,以及我马楼、介山楼、独秀阁、后张榭、古有有亭和
以专门陈列历代观音像艺术品的观音院赵绘沈绣楼。这还不包括早以建成的军山
气象台。另外,张謇在全面建设五山时,对宗教寺庙配置也做了通盘的考虑,如
他曾按五山的自然形态,比照佛法西来之意,有规律成系列地配置寺庙等。这种
做法,显然不是出自宗教的目的,他只是以此为来人提供一个整体的印象,表现
此处的面面俱到、涓滴无漏。五山上上下下的景点,构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群体。
这种刻意的制作,从而也取得明显卓著的效果。
张謇努力打造的南通城市形象,约在1922表现得最为丰满。这时也正是张
謇各项事业的鼎盛之时。此前二年,鉴于外来参观者日益增加,南通以实业总稽
核所、中等以上各学校联合会的名义联合印制了参观券。据陈翰珍《二十年来之
南通》记述,参加券分普通和特别参观两种,属于特别参观的景点有博物苑、军
山气象台、观音院及大生纱厂等。把工厂企业作为参观对象,这也是饶有意味的
事。
1922年中国科学社第七届年会因张謇的邀请在南通召开,把南通的现代化
城市形象推向极点。当时国内的学术精英们下榻于西濠之滨新落成的俱乐部,举
会于通崇海泰总商会,还参观了各项新设施,因而得出南通为“中国最进步的城
市”的结论。南通城市通过著名学者的赞扬,声誉得以迅猛提升,其影响也迅速
地扩大。而本年张謇许多外宾来通为张謇七十生辰贺寿,则又把南通的影响推向
世界。而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赞誉,当与张謇精心地塑造城市形象有必然的关
系。
陈翰珍在《二十年来之南通》一书的“市政”部分,可让我们更为全面地看
到鼎盛时的南通城镇面貌:
南通现在之市街可分为五区,即城区、唐闸区、天生港区、芦烃港区及五山
区是也。城区面积最多,凡城内及三城门外之直街俱为改良之市街,纵横十余里,
均系碎石砌成,宽丈余。每距十余丈有一电灯,铺沿高约八尺。每街口俱有警察。
每日由巡警督率犯人洒扫一次。周围有城墙,现己拆毁,仅留城门,故出入甚便。
新市场在城之西南,俱新式马路,宽三十余方里。马路长二十余里,宽二丈至五
丈,两边为人行道,中行汽车、马车、人力车。人行路侧即两行杨柳,并杂植桃
李之属,当春二三月之间,开花发叶,红绿可爱。所有南通之银行、大商店、公
园、游戏场、俱乐部、书局、学校俱萃聚于此。且溪濠综错,俨有西湖之概,十
丈一街灯,二十丈一巡警。其守岗室特别新式,可蔽风雨,不啻警察之安乐窝也。
其公共厕所亦异常清洁。桥梁渡口,到处俱是,几有扬州二十四桥之概。故人谓
南通之新市场,美丽清洁、热闹繁华兼而有之,洵不诬也。唐家闸工厂林立,盖
犹中国之有汉阳也。其街道全为新式,朴素坚实,颇有德国式之风。居住者为大
工厂、堆栈、运输所、工人居住所、发买商、原料供给商等,盖完全为工商区也。
天生港、芦泾港及任家港俱为沿江之码头,相距各五六里,有马路,分内港与外
港。外港靠轮船,内港靠内河之民船。市街沿内外港俱是,新旧式皆有。天生港
有大达轮船之码头,芦泾港有长江轮船公司之划船,任家港则有通扬等处之驳船。
沿河风景俱有绿杨城廓之概。五山区在狼山麓,有二里许之市场,傍山接水,盖
供游人香客宿食休息之地也,颇饶逸趣。街道新旧俱有,上下驰驱与城区之平坦
有别。
1922年是张謇计划中的地方自治二十五年报告会举办之年,为此张謇也做了较
多的准备,因为他到此时已能满怀信心地把南通这“新世界雏型”的近代城市展
示给国人。然而,天公不作美,突如其来的暴雨水患使南通一下陷入困境。此后,
尽管张謇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努力,终于不得不抱憾而长辞。南通城市的一度辉煌,
也随之骤然消逝。
总结近代南通城市发展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根据城市史研究的一般观点,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城市近代化的物质体观。近
代中国城市化的过程、在空间上体现为以衙署为中心的、筑有城墙的传统类型,
向以商业区、金融区为中心。城区功能出现分工的近代类型的演变。近代南通城
市空间的演变应该是发端于在唐闸筹办大生纱厂。
1895年。大生纱厂创办人张謇选唐闸为厂址,这为科学、合理的城市的格
局奠定了基础。纱厂开办成功,带动了一批辅助及相关产业的兴起。形成了一片
新兴工业区。随着公园、学校、幼稚园的设立,唐闸成为一座公共设施齐全的新
兴工业市镇,1900年始,张謇于天生港开办大生轮船、大达轮步等公司,辟“通
源”、“通靖”两个码头,沟通苏北、南通、上海航运、并设电厂、火柴厂,天
生港成为一个货物运输港口和动力镇;狼山风景区位于旧城东南6公里,风景秀
丽、寺庙林立,张謇保护与开发并举,先后规划建设了观音禅院、赵绘沈绣之楼、
虞楼、我马楼等一系列的景点,并修筑了自己的别墅林溪精舍、东奥山庄、西山
村庐,由此逐渐建成了狼山镇、风景游览区。
南通旧城的格局基本末改变,仍然保持了原有的行政中心、商业、文化、教
育、居住的功能。但旧城的南部沿南濠河南、北两岸先后开办了通泰盐垦总管理
处、上海银行、南通县教育会、参事会、祟海旅馆、翰墨林印书局、淮海实业银
行、张謇住宅濠阳小筑、南通织绣局、女工传习所,以及博物苑、濠南别业。长
桥至东公园的模范路商业街陆续新建了遂生堂、有斐馆、交通银行、电报局、中
国银行;自西公园向西的桃坞路商业街则集中了汽车公司、惠中旅馆、江苏银行、
桃之华旅馆、通祟海泰总商会、更俗剧场。显然,旧城南部已演变为城市新的商
业、金融中心。商业、金融中心转移至南城门一带,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变化,而
是标志着一个以张謇为核心的新的地方政治权力中心的形成。换言之,也就是一
个以商业、金融区为城市中心的南通已然形成。
从城市布局来看,三镇分别位于以旧城为圆心、6公里左右为半径的圆周上,城
镇之间穿插农田、绿带;从功能分工来看,各城镇功能泾渭分明、又互为补充;
而城市中心也成功地向商业、金融区转移,到1920年左右,一座典型的近代城
市南通已然形成。
2、城市交通及运载工具的变迁
近代南通城市公路的全面修筑是从沟通“一城三镇”的交通开始的。
1905至1913年间,为了解决唐闸至天生港交通运输、及南通县城至各镇的
交通问题,先后修建了港闸路(天生港至唐闸,江苏省最早公路)、城闸路(南
通城至唐闸)、城山路(南通城至狼山)、城港路(南通城至天生港),总长
34公里,构成了“一城三镇”的公路网络。为了沟通县城到各镇的交通,1920
年由张謇制定了全面的公路规划与修筑规划,确定了三条干线五条文线,从县城
始,至星牧区为东干线,至海门县境为南干线,将城闸路延长至如皋县境为北干
线。在石港、四扬、三余、吕四等镇之间设立了五条支线与干线连接。到民国
l0年筑路计划全部实现,至此,南通有已有公路288.4公里,为江苏全省总里
程的66.5%。南通陆路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牛车、小车还有
人力车。1913年,随着“一城三镇”的公路建成后,大生纱厂成立的“南通实
业警卫团”引进了第一辆汽车,行驶于南通城、唐闸、天生港之间,主要为官员、
厂商服务。1917年,安徽人卢公勉设立了南通第一家客运汽车行,有3辆汽车
运行于南通城至唐闸之间。1919年,南通路工处成立南通公共汽车公司,有公
共汽车6辆,分普通班和特种班(类似包车)两种行驶于城山、城港、城闸三条
路,在西公园、狼山、孩儿巷、唐家闸设有汽车站。1921年,张謇创办通如海
长途汽车公司,行驶于南通至海门、垦牧区、如皋、白蒲之间。
曾经交通闭塞的南通在通海地区逐渐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令通人自身
也感到骄傲,“在那时,内地有五百多里的马路,一百多部汽车,非但江苏没有,
恐怕全国也没有第二个地方”。实业部主编的《中国实业志》也有“南通县境内
之县道甚多”的记载。
3、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发挥城市各功能、
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1895年以来,为了适应南通作为近代城市成长的需
要,市内各项基础设施开始建设与完善
(1)电力与照明
南通城市开始有电灯照明是1899年大生纱厂开机后,将发电机带在主力引擎上
发电,只供厂内照明之用,后扩供唐家闸镇的少数机关、学校装设电灯照明。南
通城内的电灯照明开始于1914年,是张謇购置了一台小型发电机装于翰墨林印
书局内,所发电主要为其住宅濠南别业和张詧的城南别业照明,以及城区沿长桥
一带路灯的照明。1916年5月由张謇等人士集资在唐闸镇创办了通明电气公司。
至1917年,通明电气公司能供3000盏电灯的电力。1919年,供电范围从唐闸
镇扩展到城区,1926年,用电中心逐渐从唐闸镇向城区转移,城区、唐闸两地
同时发电,年总发电量73万千瓦时左右。两地以4000伏输电线路沟通,开始形
成以城区为重点的供电布局,用户灯头发展到2万盏。电和电灯的使用已逐渐成
为南通城市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2)城内道路、桥梁的修建
南通城区东、西、南3条商业者街路面狭窄,仅能通行人力车,难以拓宽修筑交
通道路。清末民初,城区道路主要分布在南濠河之滨及城西南地区。
博物苑路沟通博物苑至图书馆;在南吊桥东为大学路,联系医科大学与通州
师范、三元桥交通;东、西公园间建有公园路;在西寺附近建交通路、新光路;
沿张謇别墅濠阳小筑、女工传习所、淮海银行辟濠阳路。长桥(南吊桥)至东公
园间建有模范路,是商业繁荣的模范市场;1922年,拆城墙沿旧城脚建环城路,
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环城南路。1925后,自西公园至更俗剧场逐渐建成新的
街市,原桃坞路拓宽至14米,成为车行道、人行道、路灯、绿化齐全的新式马
路。1905年建启秀路、启秀桥沟通通师与河西的交通;五公园落成后,建公园
一至四桥以联系五公园,1920年,在西濠河滨运盐河上新建跃龙桥,以沟通跃
龙路、桃坞路与城内的交通联系。
(3)城市建筑与园林、绿化
南通的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传统风格,随着南通的工业、近代化的推进,出现
了一批近代城市建筑,尤以大生纱厂厂房为南通最早的近代建筑,由英商汤姆氏
设计,为砖木结构完全英国式,此可谓开南通近代建筑之风气,继之而创办的南
通各企、事业的建筑基本承袭了此类西式风格。主要的建筑有以下几类:工业建
筑,以大生纱厂集团的各企业厂房为主,分布在唐闸工业区及天生港镇;文化教
育建筑,主要有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及各大、中、小学校校舍;翰墨林印书局、
博物苑、图书馆、更俗剧场、五公园等设施。公共建筑,主要有淮海实业银行等
金融机构,有斐旅馆、桃之华旅馆、南通俱乐部,商会大厦等。还有以张謇兄弟
濠南别业、城南别业等为主的住宅建筑。
近代城市的公共园林和绿化对城市环境质量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有着重要
的作用,是城市近代文明的象征。1913年先在唐闸工业镇上规划并建设了公园。
1915到1918年间,南通城内西南濠河畔由张謇先后建造了北、中、西、南、东
五座公园。公园内浅草平铺,树木葱郁,植有垂柳、国槐、桃花、棕、柏、松等
树木。博物苑前身便是植物园,其苑内花草树木之丰富、葱笼自不待言。街道的
绿化从1905年南通第一条公路——港闸路的修筑就已开始,城区至天生港的道
路两侧则种有疫情的绘画 白杨。城内街道两侧亦均植有树木,如《二十年来之南通》记载:
人行路两侧即两行杨柳,并杂植桃李之属,当二三月之间,开花发叶、红绿可爱
人。西方风格的城市建筑群、风景秀丽的公共园林、绿化为近代南通增添了现代
文明气息。
(4)其他设施
1906年,由张謇在南通博物苑设测候室,1914年在军山设气象台,有无线电每
日与上海徐家汇气象台通电,并分别在《通海新报》和《南通报》刊登,为社会
开展气象服务。辛亥革命后,通州军政分府设磁石电话交换机一部,电话10处,
专为军用。1913年,南通商界建大聪电话公司,在城厢和唐闸、天生港部分用
户线路架通并通话,在南通县境内各乡镇和如皋县的掘港镇设立电话分汇(小总
机)。1922年建立私营南通实业长途电话公司,经营南通、如皋、海门、崇明
(今启东部分地区)县长途电话。
南通长江护岸治坍由来已久,清光绪十二年(1886)以后,姚港至天生港十多公
里的江岸发生大面积坍塌。1908年张謇出私资聘请上海浚浦局派员来通勘察水
势,绘制地形图,编写说明书。1911、1912年曾先后两次成立保坍会。民国5
年,张謇聘请荷兰工程师特来克来通规划设计筑楗保坍工程,到民国16年在市
区沿江筑楗18座,逐步维护了南通沿江岸线的稳定。
附录:南通近代城市建设中建设的项目罗列
1、近代工业的遗址遗迹
通州大生纱厂(1895年,唐闸,现为通棉一厂)
崇明大生分厂(1907年,崇明外沙,即现在的启东久隆镇)
海门大生第三纺织公司(1921年,海门三厂镇)
大生第一纺织公司副厂(1924年,城南灰堆坝)
大生第一纺织公司电厂(1921年初建,1934年建成天生港)
通州大兴机器磨面厂(复兴机器面粉有限公司,1901年唐闸)
广生榨油股份有限公司(1903年,唐闸)
资生冶厂股份有限公司(1905年,唐闸)
资生铁厂(1906年,唐闸)
颐生罐洁公司(1906年,唐闸)
大昌纸厂(1908年,唐闸)
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1912年,唐闸)
通明电气公司(1917年,先在唐闸后在城区)
阜生蚕桑染织公司(1904年,唐闸)
通燧火柴公司(1919年,天生港)
近代工业是近代城市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使古代的城市由政治中心、军
事中心或者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而成为经济中心。是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城
市的地位、功能、性质、作用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之成为近代的城市。因此
近代工业的遗址遗迹是近代第一城的主要支撑。这些近代工业遗址遗迹,除少数
几个厂址不在唐闸镇外,均集中在这一工业区,以纺织工业为核心,有重工业、
加工工业、制造工业和化学工业等一系列的产业链,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企业资本
集团——大生集团。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近代教育设施的遗址遗迹
近代城市就是近代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人类社会综合活动的场所。张謇创
办现代教育的遗址遗迹,是体现近代城市知识中心的重要载体,他先从培养师资
的师范教育开始,按序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普通国民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幼
儿教育、贫民教育到特种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培养
各类各级人才。这又是“中国近代第一城”的重要特色之一。
通州师范学校(1902年,城南千佛寺)
通州女子师范学校(1905年,城内柳家巷,后迁至段家坝)
通州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1906年,先在通师后迁至长桥东南)
通州师范学校第二附属摩羯座水瓶座 小学(1922年,垦牧区海复镇)
通州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06年,城内柳家巷)
通州师范学校纪念小学(1926年,城南段家坝)
唐闸私立实业小学(1905年,唐闸)
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06年,城区)
私立实业敬孺中学(1919年,唐闸)
通州公立第一高等小学校(1905年,天宁寺北麓)
南通私立第一幼稚园(1914年,唐闸育婴堂旁)
女师附属幼稚班(1906年,城内柳家巷)
张杨私立第二幼稚园(1917年,城内毗连附小)
张吴私立第三幼稚园(1920年,城区马家巷)
土木工科测绘班(1906年,附设于通师)
镀镍传习所(1913年,附设于资生铁厂)
女工传习所(19l4年,城南)
南通私立甲种商业学校(1914年,城南)
盲哑学校师范科(1915年,博物苑内)
伶工学社(1919年,城南望仙桥)
女子蚕桑讲习所与发网传习班(1920年,狼山)
法政讲习所(1906年,附设于公立中学)
巡警教练所(1906年,附设于公立中学)
宣讲练习所(1911年,附设于公立中学)
监狱学传习所(1906年,附设于公立中学)
清丈传习所(1912年,附设于公立中学)
甲、乙种小学教员讲习所(1903年,附设于通师)
甲种师范传习所(1903年,附设于通师)
南通高、初等农业学校(不久又改为甲、乙两种农校)(1908年,城南)
南通农业大学(1918年,城南)
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城南)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12年,唐闸)
国文专修科(1909年,附设于公立中学)
银行专修学校及乙种商业学校(1909年,附设于公立中学)
狼山盲哑学校(1914年,狼山东北)
3、近代文化的遗址遗迹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神韵。张謇在南通创办近代文化事业最突出的是中国人自
己办的全国第一馆——南通博物苑。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是从南通走出去的,它比
故宫博物馆还早20年。
南通博物苑(1905年,城南)
南通图书馆(1912年,城南)
更俗剧场(19l9年,西公园西侧)
新新大戏院(1928年,城南)
中国影戏制造有限公司(19l9年,东公园)
公共体育场(19l3年,女师右侧)
通通日报社
南通电报局(19?年,柳家巷)
南通军山气象台(191卤鸡蛋 7年,军山)
南通俱乐部宾馆(1921年,西公园)
翰墨林印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03年,城南西园)
赵绘沈绣之楼(1912年,狼山北麓)
4、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是近代城市的重要内容。在农业社会里的城市,谈不上
慈善公益事业,因而它是与古代城市的重要区别之一。在这方面,张謇努力经营,
在全国是比较突出的,先后办了如下社会公益事业。
南通育婴堂(1906年,唐闸鱼池巷口)
南通养老院(19l3年,城南白衣庵毗邻)
贫民工场(1914年,城西大码头)
南通济良所(1914年,城内南街)
南通栖留所(1916年,西门外)
南通残废院(1916年,狼山北麓)
附属医院(1913年,东寺西侧)
南通五公园(1918年,城西南)
5、近代金融商贸遗址遗迹
淮海实业银行(19l9年,南门西侧)
江苏银行南通分行(1913年,柳家巷)
上海银行南通分行(1920年,城南别业东侧)
南通县地方公债事务处(1920年,自治会主持)
南通有斐馆(1914年,濠南路)
桃之华旅馆(1919年,城南桃坞路)
南通绣织总局(1920年,濠阳小筑西侧)
懋生房地公司(1905年,唐闸)
大有房地公司(1916年,通崇海泰总商会)
南通交易所(1921年,通崇海泰总商会内)
通海实业公司(1907年,唐闸资生铁厂内)
在南通有这些金融商贸机构,实际上在上海九江路22号南通大厦内,除大生沪
事务所外,还有大生公司、南通绣品公司、中北航业贸易公司、左海实业公司、
中国海外航业公司。
6、南通近代交通运输业的遗址遗迹
大生轮船公司(1900年,天生港)
通州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1904年,天生港)
天生港大达码头(1904年,天生港)
大达内河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03年,唐闸)
通海达通航业转运有限公司(1906年,天生港)
惠通公栈(1913年,城西丰乐桥)
南通大储堆栈打包公司(1917年,唐家闸、天生港、城西、海门)
南通早期公路(1905一1913年,港闸路,城闸路,城山路,城港路)
7、近代建筑的遗址遗迹
钟楼(1914年,城中)
濠南别业(包括西楼)(1914年,城南)
通崇海泰总商会大厦(1920年,城西南)
更俗剧场(1919年,城西南)
城南别业(1903年,城南)
大生纱厂公事厅(1895年,唐闸大生纱厂内)
濠阳小筑(1917年,城南)
8、近代南通历史名人故居、墓苑
濠南别业(张謇墅所)
濠阳小筑(张謇故居)
城南别业(张詧墅所)
金沧江故居、墓
唐闸红楼(高清墅所)
范伯子故居
沙淦墓
白雅雨故居、墓
沈寿故居(因树斋)
啬园(张謇墓)
特莱克墓
沈寿墓
金沧江墓
第二章风貌研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
南通市位于位于北纬3141′06〃~3242′44〃,东经12011′47〃~
12154′33〃。东距上海128公里,西离南京296公里,市境东濒黄海,南临长
江,北靠盐城,西接扬州。“据江海之汇,南北之喉”。位于中国的“黄金海岸”炸鸡腿图片
和“长江黄金水道”的结合部。
市境滨江临海,三面环水,呈准半岛状。市境内水网密布。
南通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日照充分,四季
分明,无霜期较长,植被及生态类型丰富。南通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系鱼米之
乡,史称为崇川福地。
第二节城镇格局
古代南通城市,南临长江,其余三面是宽阔的苏北农村以及分散在乡村中的小镇。
南通古城西面有通扬运河,城东南以狼山(高107m)为主峰的五山,突兀于长江
北岸,是苏北平原上唯一的山。
清末以前,南通的城市平面格局是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
清末,开辟了新工业区和港区,在城内辟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城
市形态和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
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
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謇筹建大生纱厂时,未按常规将工厂办在城里或城
郊附近,而将厂址定在唐闸。唐闸在南通城西北8公里处,横跨通扬运河两岸,
后又建城闸、港闸公路在这里交接,港闸河与通扬运河在这里交汇,交通十分便
捷;唐闸周围农户素以纺织土布为副业,熟谙纺织技巧,成为大生纱厂良好的技
术工人来源。选址唐闸,既避免了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又保护了南通古城风
貌和居住环境。继大生纱厂之后,张謇又在唐闸创建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
资生铁厂等企业,并布置了一定数量的工人居住区,使唐闸成为布局合理的工业
镇。
在发展唐闸工业区的同时,张謇选定城西南的天生港作为港口区,于光绪三
十年建造通源、通靖两座码头,成立大达轮步公司,其后又创办了通燧火柴厂等
工厂企业,形成了天生港港口镇的雏形。天生港与南通城相距9公里,有运河和
城区相连,与唐闸一样,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靠,体现了张謇城镇总体布局的思
想。
狼山镇位于城南长江边,距城也是9公里左右,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黄
泥山等五山沿江矗立。张謇结合狼山镇自然风光,在狼山、军山、黄泥山等处建
筑了林溪精舍、赵绘沈绣之楼、东奥山庄、西山村庐、望虞楼等别业和景观,与
这里原有的古刹寺庙融为一体,遂使狼山镇成为宗教区和游览风景区。
张謇在旧城的南部开辟了新市区。他把学校、文化机构集中于东侧,开办了师范
学校,建立博物苑,还创办图书馆,医院等设施;在西侧以桃坞路为中心,开辟
了商业街、戏剧场,建成了一些大型建筑物(如总商会、更俗剧场)。在南濠河,
修建了东、西、南、北、中5个公园,美化了城市环境,成为人们游览与休息的
好去处。
南通城、唐闸、天生镇和狼山镇酷似香炉形状,香炉居中,三鼎均布在外,彼此
之间自然分布着绿色的田园,城乡相间,互不干扰,各自可以合理发展,但又相
距不远,中间有河道及公路联系,在城市功能上依旧是一个整体,形成了“一城
三镇”独特的城镇空间布局。
第三节城垣与濠河
通州建州前,在五代十国的吴国时期(907~937)姚存制据,为东洲静海都镇遏
使,吴初,姚制子廷镇守时,即“修城池官”,“城而居之”。后周显德五
年(958)周克南唐静海,建静海军(据千佛寺旧碑,该寺原为静海军城故址)。
是年改建通州(领静海、海门县),州治静海,由静海制置巡检副使王德麟征发
民夫,兴筑土城,次年“以陶甓”,北门地僻“多盗”,设壮健营驻守。宋建隆
三年(962),通州城初设戌楼。宋大观四年(1110),知州朱彦重建南城楼,
称海山楼,高三层,可远眺狼山、长江。有联曰:门下(外)海涛奔(翻)铁骑,
槛前山背佣金鳌。额曰:海山远眺。宋政和年间(1111~1117)知州郭凝塞北门,
废壮健营,自此便有通州无北门之说。而后金兵攻通州,乱兵掠城,城垣受到严
重破坏,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增筑通州瓮城。元至正十九年(1359),
定远大将军、通州行元帅府都元帅李天禄又调集人力修筑通州城,“工力坚密,
遂为名城”。
明初,守御千户杨清、姜荣相继修筑通州城,辟三水关,又在城门外设东、西、
南3吊桥。明代中叶,通州受到倭寇日益严重的侵扰,嘉靖三十三年(1554),
倭寇将通州城围困月余,城外“焚劫殆尽”,军民靠城垣合力守卫,方才脱祸。
然城墙已近200年未大修,次年淫雨毁城三百余丈。隆庆二年(1568)知州郑舜
臣主持大规模修建,经三月而竣工,“视前增筑二尺有奇,外甓既直,内土亦广,
以至雉堞楼橹焕然改观。”明万历初,通州城周主六里七十步,其位置大致与后
周建城时相若。城门3座,东门名天波门,南门名澄江门,西门名朝京门;各门
俱有戌楼、警铺、瓮城,瓮城内有盘诘厅3间。城门外有吊桥,另有3水关,以
便从城内市河出城入濠河。时有望江楼4座,望江楼扼要道而耸立,如同城门,
可屯兵,可御敌,最早的一座是正德十二年(1517)由知州夏邦谟建的南望江楼,
曾毁于甲寅倭祸,嘉靖三十八年(1559)郡人马坤重建,万历三年(1575)知州
林云程修,后成为通州新城的南门。嘉靖十九年(1540)同知朱应云建望江楼3
座,分别在盐仓坝南、端平桥西和战坝(今鲁家坝)东,甲寅俱毁于倭祸中,而
后又重新修建。通州另有两座位于州城西北、隔盐运河而立的望江楼,兴建时间
约在万历中期以后,均已废。
明万历年间,知州王之城见百姓为僻倭祸“盼城居为天府”,而抗倭军队又结集
通城,原州城难以容纳,一面上报朝廷,一面与士绅筹划,议定建新城。以南望
江楼为南门的通州新城,从万历二十六年(1598)动工,至万历二十七年竣工。
新城从南望江楼两翼建城墙,分别向东、西延伸,再北折,几在垂直方向,东接
原州城之东南城脚,西接原州城之西南城脚,延袤七百六十丈。在接原州城东西
门不远处,分别设东、西两便门,以便行人进出。建新城后,原南濠河成主城内
之河,东、西两便门建新城两水关,新城另一水关为望仙桥下河道出城处,位于
兴国寺之东南。
清代,通州城垣又有多次修建。顺治十七年(1660),副总兵鲍虎修原州城的敌
台和角楼,同时修新城(南望江楼为南门)。康熙元年(1662)总兵柳同春伐军
山松千余株修新城,以后新城失修,至乾隆时已废。原州城在康熙七年、康熙九
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道光十九(1839)、道光二十二年,同治元年(1862)、
同治四年进行了七次规模不等的修建。光绪时记载,通州城垣与明万历时相同,
其周为六里七十步,延袤一千六十八丈,高一丈九尺,面阔一丈,基广二丈;城
门三座,西门朝京门易名来恩门,东门天波门易名宁波门,南门澄江门易名江山
门;西门、南门有瓮城三重,东门有瓮城四重,门内俱设盘诘厅,城门上设戌楼,
城四角有角楼,共4座,还有敌台16座,全城有水关3座,东城门南、北各1
座,西城门南1座;在端平桥西(今孩儿巷口西)有接官亭(候亭)1座。通州
城垣的这种规模和布局一直保持至民国才陆续被拆除。
民国元年(1912),南通县清理废圮了的新城遗址,民国7年11月,用拆卸新
城的泥土填塞公共体育场前的河道,既扩大体育场的面积,又将遗址平整后供建
造房屋之用。民国10年南通县自治会议定拆除东、西、南三面城墙(东城门南
的一段城墙上因有振秀阁当时未拆)和瓮城,只保留3座城门,在三面城墙的基
础上建环城马路。民国17年南通县教育局受命拆除北城墙,以充教育经费,唯
留下北极阁(即玄武庙)。解放后,人民政府拆除东、西、南3城市,其土填塞
了腐臭不堪的市河,城砖建了下水道。东、西、南3吊桥除南吊桥于明代改建为
长桥以外,东、西吊桥分别建成友谊桥、和平桥。东南、东北两座水关还保留在
巷名之中;西南水关则在和平桥东南处。明代扩建的新城(即南望江楼),尚存
的新城桥即新城的南吊桥址,人民公园桥和文化宫桥为新城两水关之遗址,两桥
北堍为新城东、西两便门之所在。其余望江楼在盐仓坝南的一座清代已废。另东、
西两座在50年代先后拆除,唯留其名于巷名中。
第四节街道与巷道
通州街巷自宋以来,均以州署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州署前十字街至
三城门的东、西、南3条街,历来为通州主要商业街道。其他街巷分布在大街之
间,呈棋盘式布局。至明、清年间,通州先后有街市坊98个,其中里市坊19
个,公署坊9个,官职坊24个,科名坊26个,恩例坊20个。主要坊的分布是:
州治南有利市坊、重荣坊、天官坊、大司马坊,州治北有宣化坊,州治西有进士
坊,州治东南有利民坊、近民坊、仁义坊、信礼坊,州治东北有锦锈坊、百岁坊,
州治西南有惠民坊、依莲坊、武定坊、玉带坊、贞节坊,州治西北有武安坊、右
文坊、永平坊,南门外有惠和坊、瑞应坊、旌孝坊、靖行坊,东门外有迁莺坊,
西门外有利丰坊、贤惠坊,孔庙前有泮官坊,左右有龙翔坊、凤翥坊,州沿前有
正已率属坊,狼山演武场口有江北第一关坊,试院前有状元坊、榜眼坊、探花坊
等。初,坊为地名之标识,以后有的逐渐湮没,有的演变为居民住的里巷。明代,
巷有40多条,万历年间,知州林云程“缮城墉缮州治”填修街衢,行者称便。
清代,通州街巷日趋完善,至光绪年间,城里主要有18条街、45条巷。18条街
的分布是,州署前为十字街,后为州后大街,十字街至东、西、南三城门分别为
东街、西街、南街,州署附近有寺街、官地街、北山门街、半条街,城外有东门
大街、西门大街、南门大街、望仙桥街、高墩子街、端平桥西街、河东大街、河
西大街、盐仓闸街。45条巷中城内州治西南有冯家大巷、小巷、西关帝庙巷、
古城隍庙巷、柳家巷、西牛肉巷、掌印巷、南关帝庙巷,东南有东牛肉巷、仓巷、
大保家巷、小保家巷、文武巷、歌腔巷,东北有鹰扬、油榨巷,南门有三个官殿
巷、罗家巷、西寺巷、马家巷、邱家巷、跎子巷、狮子巷、宋家巷、曹家巷,西
门有木排巷、蔡家巷、彭家巷、祭坛巷、马厂巷、草积巷、汪家巷、丁家巷、竹
排巷、南巷、将军巷。主要大街宽度大致统一,约为8~9米。后来两边修建民
房时侵占街面,至清末已狭至宽处不过5米,窄处只有3米。巷子宽度则狭于街
面,最窄的号称一人巷。
民国年间,南通城内街道仍保留了明清以来的格局,以十字街为中心,呈丁字形
分布。主要街道有东大街(十字街到东吊桥)、西大街(十字街至长桥)。城外
街道有东门外大街(东吊桥至小石桥)、西门外大街(西吊桥至候亭)、南门外
大街(长桥至段家坝)。这是民国早期主要商业街道,路面宽4~5米,碎石铺
砌,每30米多米有一路灯。街口有警察,街面每日由巡警率犯人洒扫一次。街
道可通行脚踏车、黄包车,称旧式街道。城西南桃坞路是新兴的商业街道,始建
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民国14年(1925),将这一带规划为新的市中心,
建新市场和新式马路。道路宽14米,道路中间有车行道,可行汽车、马车、黄
包车,两侧设人行道,种植杨、柳、李等树木,每30多米一路灯,备巡警管理
路政。汽车总站和更俗剧场建于路的东、西两端。总商会大厦及银行、大商店、
俱乐部、书局、旅社等萃聚于桃坞。
近代道路建设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解决唐闸至天生港交通运输问题,
是年农历正月,动工建港闸路,用浚深港闸河的土方填筑路基,铺筑碎石面层。
港闸路建成后,安排巡警管理交通,对往来车辆发照,收取过路费,所收费用除
支付道路维护保养费、巡警费外,余归还各厂贷款。城西孩儿巷至唐闸的城闸路,
系古代的驿道,因年久失修,路身狭窄,路面低洼不平,每至汛期,车马行人受
阻,宣统二年(1910)对原有道路加宽路面,调整线形,填高路基,铺筑煤渣路
面,建成能通行汽车的城郊交通道路,并在道路中段建南、北憩亭,供行人小憩。
城南至狼山的城山路原有道路弯且狭,无法通行汽车,为方便游人观赏五山风景,
加宽调直狼山路,并用五山开采的石料,铺筑碎石路面。民国元年(1912)2月,
狼山路建成,道路平坦,通行汽车。民国2年4月,为改善城区与任港间的交通
条件,张謇邀请通、崇、海、泰商界人士共议筹款修筑城港路。于次年10月建
成城港路,自西门望江楼经芦泾港至天生港,全长9.32公里,宽9米。至民国
2年底,南通先后修建了港闸路、城闸路、狼山路,总长34公里。民国5年张
謇聘荷兰工程师特来克来通,在从事水利建设的同时,承担城市道路、桥梁工程
的设计、督造工作。其后3年特来克设计、督造了港闸、城闸、狼山3条道路的
改建工程。
南通城区东、西、南3条商业老街路面狭窄,仅能通行人力车,难以拓宽修筑交
通道路。清末民初,城区道路主要分布在南濠河之滨及城西南地区。民国初在南
濠河畔庙宇、荒地上相继新建了博物苑、图书馆,张謇私人住宅濠南别业以及五
公园等著名建筑后,在博物苑至图书馆间建博物苑路,长桥(南吊桥)至东公园
道路两侧陆续新建了遂生堂、有斐馆、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建筑和汽车公司。
道路沿河种植垂柳,路面可通汽车,成为路容好、商业繁荣的模范市场,道路则
取名模范路。南吊桥东有大学路(南通医科大学与通州师范、三元桥间)。东公
园与西公园间建有公园路。在西寺附近建通海甲种商业学校,这一地区建设交通
路(今西寺路北段)、新光路(今健康路北段)。民国4年后,张謇在南城门外
濠滨建私人别墅濠阳小筑、女工传习所、淮海银行。南城门西建筑连片,南城门
向西所辟之路即濠阳路(今南大街至文化宫段),民国9年3月,采取各区乡包
士辖区内路段的办法,将城区各线延伸到县境。此后陆续修建了东干路(易家桥
至芒暇(麻虾)子榨去垦牧公司)、南干路(自灰堆坝经陆洪闸、鬼头街去海门
方向),并将早期修建的城闸路作为北干路(城区至唐闸北上白蒲、如皋),将
城港路作为西干路(西公园经坐狮子(茶庵殿附近)、芦泾港至天生港去云台山),
形成东、西、南、北4条对外交通的干线道路。民国11年,拆城墙沿旧城脚建
环城路,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环城南路始成。民国14年后,自西公园沿桃坞
路至更俗剧场逐渐建成新的街市,桃坞路拓宽至14米,成为车行道、人行道、
路灯、绿化齐全的新式马路。在西公园设汽车总站,自西公园向南,修跃龙路(西
公园至姚港坝)、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 段家坝路接狼山路。桃坞路、段家坝路,路面均铺筑碎石,可
通行汽车。日伪时期修金通路。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道路面貌没有大的
变化。到解放前夕,市区道路总长约60公里,面积约27万平方米,因年久失修,
路况极差。
唐闸自光绪二十五年建大生纱厂以后,陆续建有复新面厂、广生油厂、阜生茧厂、
资生铁厂等十几家工厂,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镇。通扬运河,将唐闸镇一
分为二,形成临河的单面街——河东街、河西街。工厂和主要商业街道都集中于
河西,住宅、机关、公园、仓库布于河东。唐闸街道随厂而兴,厂兴街荣。街道
多以厂名命名。民国初,唐闸街道有河西街、河东街、十八间(今西市街中路)、
资生街(今西洋桥至杨家湾)、广生街(今油脂厂巷)、兴隆街、复兴街等。
天生港于光绪三十年建通州大达轮步公司后,外港靠轮船,内港靠民船,商旅往
来络绎不绝,沿内外港逐渐形成街道。自天生桥至天生港段至天生港段商业街道
以大达轮步之名定为大达街,另有泽生街(因泽生水利公司设此街而名)、通燧
街(因通燧火柴厂设此街而名)及果园路单面街。
狼山大门外上下崎岖二里多街面遍布香纸店、旅馆、饭馆。明、清至民国初,狼
山系江门要塞。这条街上安有铁炮,称为炮台街。街面宽2~3米,为当时进山
之道。
一、主要街道
1、城山路:南自狼山一桥,北至三元桥,全长7.35公里。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
初名狼山路,50年代称城山路,1966年改名大寨路,1981年复名城山路。解放
初,城山路自狼山至段家坝路为4米宽的碎石路,1971年开始,多次调整线形
拓宽改建,城山路线形顺直,成为城区通往狼山风景区的主要道路。
2、港闸路:南自天生港高墩圩桥,北至唐闸镇疏航桥,全长3.35公里,宽7~
9米。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江苏省内第一条交通道路。
3、城闸路:路东端经南憩亭至唐闸三牌楼,全长3.54公里,宽9米,是城区至
唐闸的主要交通道路。城闸路始建于宣统二年(1910),是在古驿道基础上修建
的煤渣路,初名实业路,民国年间称北干路。解放初,城闸路自今桃坞路西端起,
经孩儿巷、大码头径直向北,过十里坊、唐闸南市街、北市街至今棉织五厂。1959
年秋,建南通船闸,开通吕运河,道路被运河切断,城闸路改经茶庵殿、南通船
闸、南憩亭至十里坊接城闸路老线。城闸路南憩亭以北段紧贴通扬运河。
4、濠南路:自三元桥至跃龙路,全长1.42公里,曾名博物苑路和模范路。自长
桥往西,原名南吊桥路,此路经魁星阁向北接城闸路。民国初,在今人民公园至
长桥建博物苑修建博物苑路,路宽仅4.5米。自长桥南沿濠河向西到更俗剧场,
集中了南通有名的商店、银行、旅馆、公园等,形成繁荣的商业区、模范市场,
而道路则称为模范马路。街面拓宽5~6米,弹石路面,通行汽车。1955年拆民
房调整道路线形,将道路拓宽至10米,弹石路面。1975年,拆除沿河楼房,将
道路拓宽至8~16米,改善了长桥地区的交通条件。
5、南大街:涧桥至十字街,全长2.16公里,宽4~14米。涧桥至段家坝,以居
住为主,长45米,宽4~5米,30年代路中间为青石板,解放后改建后改建为
弹石路面。段家坝至长桥,住宅商店相间,长1170米,宽4~5米,沥青路面。
长桥至十字街长525米,宽5米,1972年拓宽至14米,沥青路面,半公里长街
面上有民国19年(1930)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南北货商店、酒楼、饭馆,
为城区南北向主要商业街道。
6、桃坞路:姚港路至跃龙路,长493米,宽11~14米。始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
旧名为桃花坞。民国14年将此路规划为新的市中心,建设新式马路。解放后,
街道几经拓宽,1969年改建为沥青路,为繁荣的商业街道。1966年曾名解放路。
1981年更现名。路北有建于民国年间的总商会大厦,解放后曾为南通地区机关
所在地,现为中国共产党南通市委员会所在地。
二、主要里巷
1、仓巷:南大街至环城东路,长462米,宽2.6~3米。巷内南通古老的玄妙观。
清代,巷内有仓房,故名。1983年改建为水泥道板路面。
2、大保家巷:南大街至丁古角,长188米,宽2~3.4米,以姓氏定巷名。1983
年改建为水泥道板路面。
3、水利巷:大保家巷至革新巷,长143米,宽3.6米。巷内设过水警署,曾名
水警署巷。1983年改建为水泥道板路面。巷内有清代雍正年间探花马宏琪住宅。
4、奋发巷:革新巷至城中小学,长77米,宽1.5~2.7米,弹石路面。巷内曾驻
兵,因巷形似畚箕,曾名畚箕营。
5、文武巷:丁古角至革新巷。长165米,宽2.8米。弹石路面。清代,巷内住
文武两官,故名。
6、习家井:南大街至丁古角,长206米,宽3~4米,巷内有习家井,故名。1983
年改建为水泥道板路面。
7、丁古角:人中路至环城南路,长390米,宽3.4~5.5米,旧总兵署的战鼓之
地。巷内38号有保存尚好的明代住宅。1982年改建为水泥道板路面。
8、歌祥巷:东牛肉巷至泮宫桥,长170米,宽3~3.5米,弹石路面。曾名锅香
巷、歌腔巷。
9、利民坊:百货大楼后至仓巷,长153米,宽1.5米,巷内有利民坊,故名。
1984年改建为水泥道板路。
10、南关帝庙:南大街至西南营,长391米,宽2~4米。有南关帝庙,巷内6
号有保存完好的明代住宅。1966年曾名长阳巷。1982年改建为水泥道路央。
11、西南营:人民中路至环城南路,长780米,宽2.6~3.6米,弹石路面。因巷
位于城西南,清代驻过兵,故名。
12、冯旗杆巷:西南营到南关帝庙,长329米,宽2.8米,巷内有清代冯姓附贡
生的住宅,宅前有旗杆,故名。今巷内42号有保存尚完好的明代住宅,1983年
改建为水泥道路板面。
13、掌印巷:南大街至西南营,长325米,宽2.6米。巷内有元招讨使张宏纲的
住宅和祠堂,清乾隆年间,官员上任均经此地,寓上任者掌印之意,故名上任掌
印巷。1966年曾名胜利巷。1983年改建为水泥道路板面。
14、三人巷:掌印巷至冯旗杆巷,长68米,宽2米,弹石路面。清代巷内住过
举人、佣人、差人三户人家,故名。
15、东、西威武巷:文武巷至水利巷,长83米,宽1.8米,弹石路面。巷内曾
住较多武官,故名威武,分东、西威武巷。
16、革新巷:仓巷至环城南路,长150米,宽2.4米。位于城东南,驻过兵,曾
名东南营。1983年改建为水泥道板路面。
17、小码头:和平桥至文化宫,长484米,宽2.2米,弹石路面。巷沿濠河,附
近原有装卸贷物及乌蓬船上下客的码并没有,故名。码头已废,仅保留巷名。
18、蒋家巷:建设路至环城北路,长337米,宽3.5米,以姓氏定巷名。1966
年曾名北濠街。1982年改建成沥青路面。
19、胡家园:寺街至王家坝,长221米,宽3米,弹石路面。清代状元胡长龄家
住此巷。1966年曾名大公巷。
20、富贵巷:建设路至儒学巷,长210米,宽3米,弹石路面。明代,巷内住有
富贵人家,清咸丰、同治年间,巷内住兵部侍郎孙铭思、巡抚徐宗干两家。巷内
有明末清初住宅。1966年曾名劳武巷。
21、儒学巷:人民中路至建设路,长161米,宽3米,弹石路面。巷东即孔庙,
1966年曾改名文化巷。
22、武胜巷:人民中路至石桥头,长161米,宽2.5米,曾名武庙后巷,1966
年更现名。1983年改建为水泥道板路面。
23、东北营:建设路至环城东路,长120米,宽2.7~3米。位于城东北,清代驻
兵于此,故名。1966年曾名东风巷。
24、三衙墩巷:中学堂街至寺街,长128米,宽1.8~2.4米,弹石路面。巷西临
旧州署(今市政府址),又曾有土墩,故名。清末,此处为刑场。1966年曾名
三军巷。
25、寺街:位于天中十字街西,人民中路至环城北路,巷长600米,宽3米,沥
青路面。因巷东侧有千年古刹天宁寺而名,又因旧时州官去天宁寺朝拜途经此巷,
故巷以街名,1966年曾名新华街,1981年更现名,小巷深处名居荟萃。巷内有
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清代状元胡长龄,清末文学家范当世,现代名剧人、诗人
江村,革命烈士徐惊百,南通惨案烈士钱素凡,现代艺术家史白等名人故居。寺
街是南通现存的有名历史街区。
26、马房角:曾名江家巷,南通这电影院至建设路,长64米,宽2米。元代在
此设万户府,明代在此高千户府、参将署、副部兵署,清代有狼山镇总兵署的马
房。1986年改建为水泥道板路面。
27、北极阁:奎壁巷至南通中学长168米,宽3米。原为北上真殿一阁,巷在阁
南。1985年改建为水泥道路面。
28、地步湾:濠西路至西大街,长157米,宽3.2米,弹石路面。明代军吏送公
文投宿之地,“地步”乃“递铺”谐音。
29、一人巷:人民中路至西河梢,长45米,宽2.3米,弹石路面。因巷狭而名。
30、养济院东巷:红星巷至濠西路,长269米,宽2.2米,弹石路面。巷内有明
代有养济院。
31、红星巷:万象新路至地步湾,长91米,宽2.6米,弹石路面。曾名火星殿
巷,1966年改为现名。
32、马厂巷:西大街至人民中路,长147米,宽1.6~3.2米,弹石路面。巷内曾
有明代军马停留和饲养的场所,故名。
33、马家河:老山门巷至朱家园,长275米,宽3.6米。巷内有明代户部尚书马
坤墓,墓旁有护墓河各马家河。1979年填河铺沥青路。
34、陈家小园:孩儿巷北路至城西小学,长330米,宽2.3~3.5米,弹石路面。
路南为市第一中学。
35、把总司巷:南大街对严家巷,长121米,宽2.5~2.8米。明代中叶,水师把
总衙门在此巷内。1966年曾名前哨巷,1985年改建水泥道板路面。
36、东寺巷:南大街至启秀路,长160米,宽3.2米,弹石路面。巷东口有东寺。
37、三官殿巷:南大街至健康路,长182米,宽3米。巷内曾有三官殿庙,1966
年曾名三同巷,1983年改建为水泥道板路面。
38、山门巷:东大街至南河边,长140米,宽3~3.4米,弹石路面。巷口曾有庙
门,挂“红山门”匾,为去狼山进香之道。
39、沙池巷:望江楼巷至吴家巷,长520米,宽3.4米。巷南有一水塘,形似乌
纱帽,俗称沙帽池。钱家巷以西于1986年改建为沥青路。
第五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通市目前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其中南通市区2处,如皋1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其中南通市区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其中
南通市区44处,其中,2004年新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南通市区12处,
另核定1处并入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原有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进行
调整。还有大量的古代和近代的历史建筑。以下为位于南通城区的各级文物保护
单位以及历史建筑的简介。
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创建于1905年,苑址在南通东南濠河之滨,濠南路2号,为中国人
自办的第一所博物馆。内有中馆、南馆、北馆等陈列建筑,并有假山、亭榭、水
池、花圃等园林设施。同时还广种花木,饲养鸟兽,以配合陈列。博物苑最初附
属于通州师范学校,主要为配合学校教学,后则独立对社会开放。苑内藏品分大
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藏品是张謇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
通过各种渠道征集的,张謇本人捐赠也甚多。南通博物苑现存完好,为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濠南别业于1914年,建于濠南路3号,是张謇在南通城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孙
支夏设计。形式仿北京农事试验场内供慈禧太后休息的畅观楼,3层(局部4层)
砖木结构,为典型的英国式别墅。底层为储藏室,北入口直上一层,二、三层为
办公、居住用房,中部四层,为阁楼。红色铁皮屋顶,设有气窗。外墙以青砖、
红砖砌成转角处的隅石形,红砖发券,磨砖砌筑,钩出线脚,拱心石及柱头均精
心雕刻,柱口花饰为砖质整块预制。南入口阳台、栏杆、台阶、柱头均系水泥浇
制。外墙砖块系用糯米饭和石灰加砒霜一并舂烂成粥状代替砂浆砌筑。濠南别业
是一组融园林和住宅于一体的建筑群,主体建筑为高四层的西式洋楼,设计精细、
结构新颖,被视为中国近代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的典型作品,编进了《中国建筑史》。
主楼两次大修,保存较好,室内部分恢复当年陈设,一楼陈列张謇史迹,对外开
放。濠南别业现归南通博物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张謇墓
位于南通市南郊,原称“啬公墓”。墓园占地约一百亩,广植各种树木,环境幽
静。张謇墓位于啬园中心轴北部,为坐北朝南的方形陵台,由混凝土浇成,周边
设石雕栏杆,外围环以高大龙柏树,墓椁在陵台中央,其后竖方形墓碑,碑座上
立张謇全身铜像。
张氏飨堂位于啬园中部,与环溪观鱼和憩厅等景观紧邻。飨堂始建于1922年,
是一座具有江海文化特色的四合院式的建筑,后面毗连一座古朴典雅的八角亭。
飨堂青砖粉墙、四廊相通,前有院场,后有天井,小巧精致。
憩厅又名待吟书屋,位于张氏飨堂的西侧,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憩厅是张氏
后人于1956年建成的。憩厅内专门布置了张謇生平事迹图片陈列室。
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南通城区中学堂街西首,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初名为报恩
光孝禅寺,寺内有光孝塔,宋政和年间(1111-1117),因原在州治西建于唐代
的天宁寺迁并于此而改名为天宁报恩光孝禅寺。明天顺元年(1457),改称为天
宁寺。咸淳年间(1265-1274)该寺曾修建一新,并扩大规模。天宁寺现存建筑
主要有光孝塔、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药师殿以及伽蓝、火星、水神、祖师
殿等。“大雄宝殿”四字系宋徽宗题,大殿内的六根包银法瓜楞柱和缠枝牡丹花
纹柱础,为宋代遗构。
光孝塔亦称支提塔,位于天宁寺内的西北隅。该塔为五级八角砖木结构,高30
米,须弥座式塔基;每层塔檐用砖砌成叠涩平座,上檐用角梁,下存擎檐柱,腰
檐向上反翘,绕以雕板木栏,每层有四门,塔刹较高,承露盘上装相轮七重,刹
顶上安置绕以光焰的宝珠。塔身颀长,呈现玲珑挺秀的姿态。
2、太平兴国教寺
位于启秀路17号,东寺又名太平兴国禅寺,建于宋乾道二年,《明嘉靖志》曰,
“兴国寺宋乾道间僧佑君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于火,明洪武十四
年(1381年)重建,后三次重修。现仅存大殿一座,面阔三间16米,进深七檩
13.5米,高11米,呈正方形,前后设廊,重檐歇山式,其建筑年代在本市诸寺
观之明代建筑中为最早。明间四金柱粗壮,下置浅浮雕覆盆式柱础,后两柱为瓜
楞柱,前额枋上置凤形拱三朵。殿后有硬山建筑五间,大殿前有六百多年古银杏
树一株,西南侧庙墙石驳尚存,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五
十年代统计有房67间,占地面积6亩多,由房管部门出租49间,大多由南通医
学院使用。后经市民族宗教部门与市佛教协会相商,决定将佛宇改为道教官观,
东寺大殿于1994年7月交给道教协会管理使用,东寺改名为“东寺道院”。现
周边危房较多,环境较差,可考虑规划整治,恢复道教文化景观与壕南路的文化
旅游街区连成一片,成为其中的一个景点。
3、南关帝庙巷明清住宅
位于市区南关帝庙巷10号和11号,有东西并列的两组建筑,两院相通,东、西
两宅各五进,第四进都完好地保存了明朝后期的梁架结构,皆为七架硬山建筑,
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有廊、月梁、斗拱,替木雕饰精细繁缛。东宅另有客
堂和拐角二层楼房。住宅群占地3068平方米。
4、丁古角明代住宅
位于市区丁古角14号,在南通城区丁古角巷北段西侧,现存三间平房,面阔三
间13米,进深七檩7米。平房坐北朝南,明间前后有廊,为七架硬山穿斗式建
筑。在木架构件中,除抱头梁为清中期式样外,均为明代式样。月梁扁做弓形、
两头较细有卷杀,并刻有两弯双曲线,下端与丁头拱相连。柱头也均有卷杀,上
置柱头斗拱。丁华抹额拱雕刻精细,刻纹为卷云式花草,壁眼拱仅以双线勾勒边
沿。明间额拱每面均刻饰单卷如意头,方胜四瓣纹,百结花草等等。
5、曹顶墓
位于市区南郊城山路中段。曹顶,明代抗倭英雄,通州余西人,盐民出身,明嘉
靖三年(1553)应募入伍。次年倭寇3000余人围攻通州城,曹顶率兵出击于城
外,倭寇被迫退却。明嘉靖三十六年四月,曹顶追击倭寇至单家店(今平潮),
因天雨泥泞,坐骑滑到,不幸殉难。曹顶墓原为土冢,民国10年(1921年)砌
以石方台,并塑曹顶提刀跨马像于其上。
6、钟楼谯楼
位于市区建设路1号。谯楼也称星枢楼,州尹马毅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重
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多次重修,楼为歇山式九脊顶,东、西、北
三面走廊,楼下为城墙,中央为券门。钟楼在谯楼南并紧靠谯楼,建于民国三年,
次年五月建成,高26米,宽6米,两边悬挂张謇书“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
委海之端”楹联。钟楼和谯楼这两座风格不同的建筑,是时代变迁的标志。
7、狼山天祚崖题刻
天祚崖下面有一小斜坡,为题名坡。题名坡上刻满了自五代以来的历代游山题刻,
共有15处,为狼山刻石最为密集之处。
8、抚台平倭碑
抚台李公平倭碑,高3米,宽1米,立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马坤撰。
记录了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李遂率领军队,在泰州、海安、如皋一带
平定倭寇,平息江北倭患的历史,现为江苏省省级保护单位。
9、沈寿墓
沈寿墓位于马鞍山东南麓,圆冢,花盆式墓顶。沈寿1914年8月,应张謇之聘
来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任所长。在通期间,她热心教学传艺,为南通刺绣业的
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墓门面东南,横额上书刻着“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
墓阙“。汉白玉墓碑的向阳面刻有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
背面刻有沈寿之遗像。
10、广教寺
位于狼山,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从山脚至山顶有紫琅禅院、三贤祠、葵
竹山房、广教寺山顶等四处建筑群。
紫琅禅院:紫琅禅院又称法乳堂。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主要建筑包括金刚殿、
轮藏殿、大悲殿、法乳堂和藏经楼。法乳堂原为大雄殿(释迦殿),始建于唐总
章二年。明长成化火灾后重建成现在所见的格局。法乳堂内供释迦牟尼像,像由
台湾信众进献,为玉制。阿难、迦叶左右胁待,璧间奉中国佛教史上“十八高僧”
像。法乳堂东旧俯涛轩,明代万历年间,郡人卢纯学隐于山中,读书与此,为之
命名。俯涛轩入清后倾废。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818年),南通绅士及营弁为
狼山总兵施丙宽建施公祠与此。今为广教寺方丈室及南通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内
有张謇书赠海月和尚的“善根寿相”匾额。建筑群有搭建情况。主配殿为歇山顶,
附属建筑一般为双坡顶,少量为歇山,灰瓦。
三贤祠:三贤祠建于明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重建。三贤祠在清中叶
时复改为狼山七房之一的法聚庵。建国后,在广教寺的老方丈育权法师倡导下,
七房合一,成为统一的广教寺。三贤祠内庭园两重,以廊围之,东有一台前窥大
江,风光极佳。
葵竹山房:葵竹山房原为始建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的四贤祠和三辰轩,
四贤祠供宋代四位名贤,他们都与南通有关。葵竹山房清后为准提庵。有一建筑
(抱石阁)可能于民国修过,有西式线脚。
广教寺山顶建筑群包括三门殿,萃景楼,支云塔,大圣殿,魁星亭等建筑。支云
塔高35米,塔的第一层殿中须弥座实为塔之阶基,这种形制为全国罕见。塔四
面五级,为楼阁式砖木结构。
狼山的上山门,为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僧圆恺所建。山门是寺庙的大
门。因为寺庙的大门多是三门并立(中大旁小),故称“三门殿”。又因寺庙多
在山间,所以又称“山门殿”。山顶的山门保留了明代的特征,山门内左右为二
金刚力士像。
萃景楼在山顶山门后,楼纯为木结构,依势突出。萃景楼今为二层,略成凹形,
下有通道,备有两翼厢房,其上为茶座,现挂有重要人物来访的照片和书画作品。
北面凸出一小楼为戏楼。
萃景楼后为圆通宝殿。圆通宝殿为单檐歇山顶,金色琉璃瓦,殿内大势至菩萨像
高4.5米端坐于白矾石砌的须弥座上。
支云塔在狼山绝顶之处,位于圆通宝殿后,大圣殿前。支云塔高35米,塔的第
一层为地藏殿,殿中须弥座实为塔之阶基,这种形制为全国罕见。实因山顶平地
较少,故出塔底层之檐而为殿,一物兼二用,古代工匠之智慧实在令人敬佩。塔
四面五级,为楼阁式砖木结构,朱漆雕栏,腰檐成翘形,上覆以金色琉璃瓦。自
第二层以上三面各辟一门达中央方室,无门一侧于室内之佛龛一,内环以木梯。
塔顶有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组成一塔刹。支云塔位于南通城的中轴线南端,支
云塔的塔尖、南通的南城门江山门(已拆,旧址在今长桥内侧)和城中心的谯楼
三点成线,形成南通的风水门户。
大圣殿旧址在今圆通宝殿处,原名僧伽殿。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千户
王纲、僧德清募建。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僧圆恺、郡人袁汝器等重建,万
历年间又重葺,并改今名。
魁星亭的斗拱间镶嵌七十二块雕版,刻有猴、鹿、鹤等吉祥动物,顶上为二龙戏
珠,飞檐翘角。
定心石在狼山大圣殿后北坡之下至为险峻之之处,狭而长,仅虚悬于绝壁,于山
体似连非连。
招稳台在定心石旁,为一丈余宽的方形巨石,台上有许多石刻。
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前三批)
1、文庙
也称孔庙,位于市区人民中路。初建于宋乾兴元年(1022),历经元、明、清多
次修缮、重建。现存建筑以大成殿为主,前有戟门和名宦、乡贤两祠,两节东西
两庑,构成一个四合院。大成殿最后一次重建为元至正四年(1344),是一座重
檐九脊庑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为抬梁式结构,内36根柱构成
柱网。柱头有卷刹,下安墩式柱础。梁间彩画,系清代修葺时绘,殿前有装设石
栏的月台,与大殿相连,月台下有三株生机盎然的粗壮古银杏,在四合院的东围
墙,1981年新辟一条文庙碑廊,集中保存原置于明伦堂等处的石碑20块,最早
的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最晚的为清道光四年(1824年)。
2、城隍庙
位于市区钟楼前东侧,坐北朝南,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现存建筑有正殿、
仪门,其间联以甬道,两侧配以廊庑。正殿为庑殿式大型建筑,抬梁式木构结构,
月梁、瓜柱、斗拱、雀替等木构件均加雕饰,以圆雕手法,饰以莲子荷叶纹和云
朵纹等。正殿前附以六檩卷棚式长廊。
3、静业庵
坐落于市区钟绣乡。又名宝峰庄,现存建筑近正殿一座,为明万历年间
(1573-1620)遗构,清康熙年间(1662-1722)修缮。原有精美的五彩塑壁和雕
木佛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这是一座九脊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
间。殿堂无斗拱设施,栋梁施以彩绘,今尚依稀可见。梁架结构为抬梁式,柱下
覆盆式柱础,上端有卷刹,为明代风格。
4、文峰塔
位于城区东南濠河畔,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塔高39米,为南通三塔
之冠。据《通州新建文峰塔记》碑文记载,文峰塔是为“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
之盛兴”而建。文峰塔木架结构,五级六角,青铜瓦,白墙红柱,仿楼阁式。塔
身砖砌,每层塔门四隐四现,上下交错,六角攒尖顶,塔刹细长,上有相轮七重,
腰檐伸出较长,檐角向上反翘,古朴优美。文峰塔曾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
大修,建国后,也曾两度修理。
5、掌印巷清代住宅
位于市区掌印巷25号,为清代绕州知府徐兆桂故宅,现存住宅四进,前二进各
7间,后二进各5间,四斤面阔基本相同,约19.7米,敞厅为抬梁式和穿斗式
相结合的硬山建筑。前后附卷棚式长廊,明间瓜柱柱头置斗,下端跨梁雕饰荷叶
鸟兽纹,雀替做成如意状。二门影壁为方砖平砌而成,四角雕饰花鸟,上方有透
雕和浮雕面44幅,可有历史故事和神仙人物,是南通清代砖雕工艺珍品。
6、冯旗杆巷明代住宅
位于城区西南隅,冯旗杆巷21号内。现存明代遗构为一座七檩硬山“明三暗五”
的敞厅。明间为抬梁式,次间、稍间位穿斗式,梁架扁作、用材粗壮,覆盆事青
石柱础、结构严实。明间雕饰华丽,颇具江南风格。据现存资料查考,此宅为明
末马姓所建,清咸丰年间曾为花纱厘捐通局占用。后为顾姓购得。清中期串堂,
清后期楼两座,均坐北朝南。该住宅一进三堂,边设厢房,外有门庭,以磨砖、
雕砖相饰,布局完整,在南通品级较高的清前期的建筑中仅存此一宅。
7、富贵巷明代住宅
位于市区富贵巷24号内,现存明末清初遗构为敞厅、屏门及围墙。敞厅是一座
抬梁式七檩硬山建筑,坐北朝南,面阔3间11.04米,进深七檩7.06米,脊高
4.48米,前附有四檩卷棚式通廊、梁柱粗壮,浅覆盆青石柱,青条石阶。厅内
附属结构雕有荷花莲叶纹、牡丹花等,屏门两侧安置有抱鼓石一对,具有明末清
初民宅建筑风格。
8、倭子坟
位于市区南郊城山路旁,距城区约4公里。是一座高10米的石驳土墩,南北两
翼各延长,可循登其巅。原系明代为防御倭寇而施放烽火的烟墩。相传有被歼的
倭寇埋于其下。民国8年(1919)整修后建亭于其上,张謇为之提名曰“京观亭”,
以纪念曹顶抗倭战功。
9、日本侵略军碉堡
在南通第一棉纺厂内,民国27年筑。分别位于厂东北、西北角,现不存。
10、大生纱厂公事厅、大声纱厂专家楼
位于港闸区唐闸镇南市街14号江苏大生集团公司内。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
元1897年),是大生纱厂管理机构的办公楼,楼共二层,砖木结构,面阔23.8
米,进深14米,楼下厅内悬有翁同稣书“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
南”楹联。楼上有房5间,为张謇等人在厂时办公及住宿之处。楼上有房五间,
为张謇等人在厂时办公及住宿之处。东西南三面围以走廊,外有栏杆。栏杆为木
制扶手,铁拦柱,柱间以扁铁饰以卷云图案。
大生纱厂专家楼建于大生纱厂建厂初期,供来厂安装机器的英国专家居住。建筑
坐北朝南,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78平方米。
11、赵丹故居
在市区西南营39号。赵丹,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原籍山东,少年时随父至南
通,此系其少年时期居住处。住宅由前后两院组成,前院有坐北朝南房4间,对
面有4间,后院有坐北朝南房5间,东侧有西向房两间,并与南向主屋相连。
12、金沧江故居
位于市区西南营29号。金沧江,韩国历史学家和爱国诗人,光绪年间应张謇之
聘来通,民国4年定居于此。因住宅内有女贞树一株,故名其居为“借树亭”。
故居南向、北向平房各3间,东向平房2间,朝南西屋为其卧室,中屋为会客室,
金沧江常在此与地方人士会晤。民国16年,因复国无望,金沧江在居内服毒自
杀,其灵柩葬于狼山南麓。
13、李方膺故居
位于市区寺街29、31号。李方膺,通州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合肥等地知县。故居原为李方膺父所购。东北正屋2间,坐北朝南,朝东房屋6
间。其西有一庭院,卵石铺阶,有一亭屋,围以木栏。正南原有二层木结构小楼,
即其画室梅花楼。1963年改建成平房。
14、白雅雨故居
在市区白陆巷2号。白雅雨,通州人,著名的辛亥革命烈士。故居中有坐北朝南
二进平房,各三间,西侧有边房三间,东侧有边房四间,东北角有厨房三间。屋
前小院南有围墙,与表门相连。表门系抗日战争前白雅雨后人遵冯玉祥将军之嘱,
以所领抚恤金建造。整个房舍及围墙表门,均基本保留原状。
15、濠阳小筑
位于环城南路21号。1917年建于濠阳路,是张謇的别墅,张謇晚年直至病重时
居住于此。主体建筑“曼寿堂”,是一幢座北朝南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采用中
国传统建筑形式,院落呈“田”字形,院内一株当年张謇亲植的罗汉松,如今高
大挺拔,枝繁叶茂。解放后,濠阳小筑曾作为机关宿舍。目前已经修葺,作为张
謇纪念馆。
16、女红传习所旧址(沈寿纪念馆)
位于环城南路23号,1914年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女于刺绣工艺人才的专
门学校——女红传习所,并聘请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担任所长兼教习。女红传习
所学生以本地为主,也有江、浙、皖、湘等地学生慕名而来。传习所学制设有三
年制的普通班和五年制的研究班,办学25年,培养学生140多人,师生作品多
次在国际上获奖,其中《耶稣像》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传习
所建筑为砖木结构中式庭院,楼高二层,座北朝南,前后三进,东西厢房以回廊
相连。旧址尚存第一进的二层楼房,现为沈寿艺术馆。
17、濠南别业西楼(原名“葫外楼”)
葫外楼在启秀路3号,建于1922年,为张謇所建。砖木结构二层楼,坐北朝南,
二楼原有天桥与东院的濠南别业相通。楼有半地下室,正面居中砌清水砖廊墙,
廊边设木雕栏杆,门窗上部用机制红砖砌成平拱或弧拱。厢房山墙上部为罗马半
圆形花饰。张孝若曾在此读书。
18、唐闸红楼
位于唐闸河东南路33号,建于民国8年(1919年),大生纱厂股东高九安的故
居。楼为西班牙式,砖木结构,高二层。清水砖墙红木坡顶,阁楼每面各有三个
气窗,楼前和左右有突出通廊,清水砖柱上端有圆形涡卷,门窗上部用青砖砌成
平拱或弧拱。另有附屋13件,分别同主楼相连或相邻,房屋占地面积768平方
米。
19、城南别业
位于市区环城南路1号,1903年,建于濠阳路,为张謇之兄张詧故居。建筑坐
北朝南,平面呈“凹”型,前后围以砖墙,构成天井。建筑为欧式,楼高三层,
清水砖墙,小瓦。彩瓷砖铺廊,上下楼走廊外侧以清水砖方柱托清水砖连拱。外
门窗上部用机制红砖砌成弧拱,拱下为浮雕花饰,内门上部用机制红砖砌成平拱。
建筑保存完好,现为南通军分区驻地。
20、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
位于桃坞路44号,占地40余亩,建筑费20余万元。由孙支夏设计。民国14
年元旦举行落成典礼。该建筑以门厅、演讲厅为中轴线,两翼是整齐对称的2
层办公楼。入口门廊立柱系4根10余米高的希腊式柱头,门在上方为圆形吹拔,
吹拔上是铁皮弯顶。立面有不规则的巴洛克装饰,线脚细腻,由水泥刷面塑成。
东、西两个内院均有四周砖券外廊,上有罗马柱式花纹。演讲厅局部2层,可容
1000余人。建筑规模超过当时上海总商会,是解放前南通规模最大的建筑。《中
国建筑史》收入该建筑的立面、平面图。解放后,是南通地区专员分署所在地。
60年代将圆形吹拔拆除。1983年以后,是中共南通市委所在地。
21、大生纱厂钟楼
大生纱厂建于1895年,为南通最早的纺织厂,我国早期纺织企业之一。由
张謇创办。钟楼为职工上下班报时用。楼坐西朝东,平面呈正方形。高五层,三、
四层有窗户,五层为钟室,四面有钟盘,楼南北两侧各有一件二层楼与之相连。
钟楼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在南通落脚的标志。
22、兴化禅寺(西寺)
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位于市南濠河畔,西寺路17号。寺原有前后二房,
元至正十八年(1358)被毁。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重建。明嘉靖中复毁于倭
患,隆庆元年(1567)重建。清康熙十八年、雍正七年(1729年)、乾隆三十
七年(1772)、嘉庆六年(1801)几经修复。全寺有大殿、金刚殿、大山门、后
殿、佛堂等殿堂。前殿为歇山式结构,面阔3间,进深5间,用材粗壮,后殿有
卷棚式走廊与后庙巷相连。民国年间,寺东部分改建商校。后为保存地方古迹,
于民国七年重修,并改名古兴化教寺。
23、北极阁城墙遗址
位于市区环城北路,原为北城门,是南通现存唯一的古城址。南通城建于后周显
德五年,民国初年,拆城墙建马路,北极阁被保留。1966年北极阁被毁,遗址
为长方形土墩,四周用砖石驳砌。东西长37米,南北宽20米,高约8米。
24、玄妙观玉皇楼
玄妙观位于南通市仓巷57号,兴建于宋朝,于1998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
单位,隶属于房管局。现存玄妙观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
25、骆宾王、金应、刘南庐墓
并列于狼山东南麓,墓前合石坊一座。人称“石坊三墓”。
26、金沧江墓
金沧江墓位于狼山东南坡,冢以混凝土筑成,墓前立石碑,题“朝鲜金沧江之
墓”,墓后于石垒围垣。金沧江,名泽荣,字于霖,号沧江,韩国历史学者和爱
国诗人。曾任朝鲜史官,中枢院及内阁参书官,史礼部辅佐员等职。1905年,
日本侵朝后,金辞官弃职,携妻女来到中国,受张謇委聘,任南通翰墨林印书局
编校。金沧江深通汉学,著作丰富,去世后葬于此。
27、白雅雨墓
在狼山南坡的大观台东,地上部分为正方形山石砌成。墓前有“白烈士雅雨之
墓”碑,碑阴刻墓志铭,江谦撰文,张謇书,1914年阴历11月立。墓前石壁嵌
有白雅雨绝命诗刻石。白雅雨,名毓昆。号铣玉,1908年与张蔚西一同创建我
国第一个地理学会-中国地学会,任编辑部长,1910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期
刊-《地学杂志》,是我国最早的爱国地理学家。他是李大钊的老师,他的革命
思想给李很大的影响。辛亥革命时任北方革命军军政府参谋长,他策动滦军起义,
在进军天津途中被掳,壮烈就义。
28、赵绘沈绣之楼
位于狼山北麓。始建于1917年,为张謇筹资兴建。原先陈列供奉自唐吴道子起
到清末沈寿历代名人所绘、所绣之观音菩萨像,因其中元代赵孟頫和近代美术刺
绣大师沈寿女士之观音菩萨像而得名。
此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具中西合璧式风格,前有一石牌坊,上“灵山胜地”
等字为张謇所题。
29、林溪精舍
1916年建于狼山北麓,为张謇所建避暑别墅之一。因位于林溪之旁而得名。建
筑为中式砖木结构平房,面对悬崖,背临曲溪,造型精致,掩映于丛花杂树之中。
房西有近溪岩石二块,分别镌有书画家吴昌硕所题“磊辟林溪记”。题记皆作于
民国五年(1916年)。近矶石尚有张謇题书之一“翕岩”一块。保存较好,但
需修缮。
30、军山气象台遗址
建于民国6年,是中国最早的私人设立的农业气象台。台址设在军山顶,辟昔之
炮台寺宇而建,建筑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平顶,明间中后部有一小楼。从民
国6年开始观测、记录、编印气象季报、年报及年报辑要中英文对照本,分送国
内与世界各国气象台及有关部门,曾被列入英国出版的国际气象台名册中。民国
27年,日军侵占南通,仪器资料大多散失。解放后,残留仪器、报表、资料由
南通气象台接受。
31、特莱克墓
在剑山南麓菩提洞前。特莱克,荷兰水利工程师,1916年受张謇之聘主持南通
水利工程建设。1918年8月因病逝世。
32、虞楼
虞楼位于马鞍山西南坡,面临长江,其原址为建于清代的海云庵,后改称会日庵、
卓锡庵。此处极为清幽。张謇为纪念恩师翁同龢于1921年建造。在经历了几十
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虞楼曾荒废多年,2000年按原状予以修复重建,楼内现陈
列有反映翁张之间师友情谊及爱国行为的丰富史料,现已对外开放,成为狼山风
景区的一个景点。楼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高二层,东西两侧为平房,前有围
墙,组成院落。
四、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钟秀山遗址
位于崇川区钟秀中路100号。明嘉靖、隆庆(公元1522一1573年)。位于崇川
区钟秀中路100号钟秀山烈士陵园内。钟秀山,俗称北土山,居南通旧城中轴线
北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由州牧高启新、郑舜臣率民众筑土建成。原有五座小
山,与南五山遥相呼应,构成古城南通的中轴线。钟秀山遗址现存主山部分山体,
高约5米,占地200余平方米;另有重要文物明隆庆三年(1569年)顾养谦题
额、陈尧撰、袁随书的石碑《新筑钟秀山碑记》,及碧霞阁残碑一方。钟秀山遗
址是南通古代城市重要遗存。
1985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在钟秀山遗址建钟秀山烈士陵园,以纪念南通地区为国
捐躯的两万多位革命先烈。陵园内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碑,烈士事迹陈列厅,南
通“三?一八”惨案烈士墓碑。
2、军山普陀别院碑
位于崇川区军山普陀别院内,碑名全称《军山新建普陀别院碑记》,明崇帧三年
(1630年)由明礼部尚书董其昌撰文并书,碑文记载了狼山提督王扬德与士绅
各捐俸禄若干,广募众资,与天启六年(1626年)开工,崇祯三年(1630年)
建成军山主刹普陀别院的历史。该碑为青石质,由碑首、碑体、碑座三部分组成。
通高1.8米,宽0.8米。现镶嵌于军山普陀别院院墙之中。
3、大生纱厂清花车间厂房
位于港闸区唐闸镇南市街14号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内。大生纱厂1895年开始
筹建,1899年建成,是张謇创办的第一个机器棉纺织企业,它是中国民族工业
发展的代表性企业,也是南通近代化发展的核心企业。它的成功创立奠定了南通
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基础。
大生纱厂清花间厂房由英国人汤姆氏设计,上海曹协顺营造厂承建,是南通现存
最早的近代工业建筑。1898年12月建成,为砖木结构锯齿形厂房,座西向东,
占地面积500平方米。该厂房除外墙整修有所变化外,基本保持原貌。现作生产
用房。
4、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旧址
位于港闸区唐闸镇北市街63号南通造纸厂临街。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原名通州大
达内河小轮公司,建于1903年,是张謇创办的第一个航运企业。张謇任公司总
理,经理是沙元炳,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任协理。至1918年,公司已拥有
轮船35艘,开辟航线10条。
现存公司办公楼一座,座西朝东,为二层西式楼房。建筑外墙及内装修有所改变,
其它保存尚完整。临河有码头遗址,其南边紧邻其侧另有小楼,为张謇创办的大
达公电机碾米公司办公搂,一并归入保护范围。
5、唐闸实业小学教学楼
位于港闸区实验小学内。唐闸实业小学前身为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唐闸实业
公立艺徒预教小学“,是进行职工文化教育的小学。民国建立后更名为“实业公
立小学校“、“实业私立国民小学”,1928年发展为完全小学。该教学楼建
于20世纪30年代,为二层十一开间砖混建构,周匝回廊,清水外墙,平面呈T
形、,建筑面积1354平方米,建筑风格中西合壁。近年经维修,保存完好,现
为港闸区实验小学办公楼。
6、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旧址
位于港闸区唐闸镇南市街14号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内。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前
身是张謇于1912年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同年更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
校”,成为中国最早的纺织大学。1927年改为“南通纺织大学”,后又改称“南
通大学纺织科”、“南通学院纺织科”等,1952年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旧址,现存学生宿舍楼、纺织科图书馆楼各一座。学生宿舍楼
建于1925年,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567平方米。图书馆楼建于1934年,
由纺织毕业生一万两白银建造,为二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07平方米。现保存
基本完好。
7、伶工学社旧址
位于崇川区严家巷4号(健康路13号?)。伶工学社建于1919年,是张謇创办
的我国第一所戏剧学校,利用望仙桥畔武圣殿原址修建,当时有校舍60余间。
张謇亲任伶工学社董事长,张孝若为社长,梅兰芳为名誉社长,欧阳予倩任主任,
主持日常事务,并亲自给学生讲戏剧理论,还进行京剧剧目、舞台艺术和剧场管
理方面的改革,在我国戏剧史上享有特殊地位,1926年停办。
伶工学社旧址现存校舍20余间,为砖木结构平房,分东西两列,前后各三进,
中有走廊相连。其间有古银杏三棵,现为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职工宿舍。
8、南通农科大学校舍
位于崇川区濠南路2号南通博物苑东南。南通学院农科前身是张謇于1906年设
立的通州师范学校农科,后改为初中等农业学校、甲种农业学校,1919年改称
农科大学,1928年后与医科大学、纺织大学合并为南通大学,1930年后称南通
学院农科,1952年迁往扬州,合并为苏北农学院。原校舍分布在启秀路南北两
部分,大部分已改造。现存两栋农科高中部校舍,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其外形、
结构及体量相同,均座北朝南,呈一南一北布局。小歇山式屋顶,上铺蝴蝶瓦,
混水砖墙。南楼中间为过道,楼梯沿两侧墙向上;北楼在中室为折返楼梯。建筑
面积为706平方米。
9、启秀别业
位于崇川区启秀路20号院内。
启秀别业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为张孝若别业,1928年3月张绪武先生
出生于此。后曾为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外国专家宿舍。启秀别业为二层砖木结构楼,
座北朝南。该别业面阔三间,前有走廊。东南角附楼梯间,楼房中室北侧外加厨
房,建筑面积356平方米,风格简洁,中西合壁,是近代南通具有代表性的别墅
建筑。
10、狼山天主教堂
位于崇川区城山路113号。又称狼山露德圣母堂,是江浙沪一带著名的天主教朝
圣地,该堂由教区首任国籍主教朱开敏多方筹集资金所建。教堂为哥特式建筑。
座西向东,建筑平面为十字架形,大堂前有钟楼一座,高30米,钟楼顶建一瓷
白色十字架,钟楼四周装饰彩画玻璃,屋面覆盖黄色琉璃瓦。外墙金黄色,立面
简洁无装饰,呈现代派风格。整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上海籍天主教徒潘世义
承担测量、勘探、设计、集材、施工管理等工作,汇利鹤记建筑厂承包建造。总
面积500多平方米,可容纳教徒近千人。现教堂基本保持原貌,狼山堂现为海门
教区主教座堂。
11、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位于崇川区环西路1号。1951年,由市总工会发起,市政府支持,社会各界捐
货、捐物兴建,市建筑工会派工承建,历时11个月,于1952年竣工。陈毅元帅
亲笔题写了馆名。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建国后南通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文化设
施,也是全国新建的第一个劳动人民文化宫。
文化宫为内框架混合结构,圆木桩基,钢筋混凝土承台,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
方米,高4层。底层为展览厅,第二层为可容纳400人的交谊厅,第三层为可容
840人的大礼堂,礼堂外有一平台。两侧耳房及第四层作为演职员宿舍、化妆室。
为南通现代优秀建筑。
12、近代纺织车间
位于崇川区文峰路4号南通纺织博物馆内。近代纺织车间由厂房建筑和全套纺织
设备组成。厂房系利用原通棉一厂保留的大生纱厂初建时期的“北车间”厂房建
筑材料(梁、柱、窗、铺地石板),1985年按照原貌移建现址,为砖木结构锯
齿形厂房,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车间内保存大生纱厂初建时使用的、包括完
整生产流程的6种15台设备和动力传动设施,其中有中国现存最早引进、1895
年英国赫直灵登公司生产的纺纱机器,以及资生铁厂1914一1915年制造的、中
国最早自制的织布机,引进的日本丰田织布机。近代纺织车间是目前全国仅有的、
完整反映中国近代纺织生产面貌的代表性文物。
五、其他历史建筑
1、西山村庐
1917年建于黄泥山北麓,为张謇别墅之一,张謇晚年常在此避暑休闲。遗址尚
存2层主楼建筑,现为工人疗养院所在地。
2、图书馆
位于启秀路9号,毗邻濠南别业和博物苑,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该馆址原
为古静海军故址,地势高爽,比周围高出二米多,上有东庙,张謇改庙建图书馆。
有图书楼、阅览室、厢楼、瀑书台等。原建筑大多保存完好,多为砖木结构二层
楼,西南角有燕息亭,亭与楼间植以花木,叠以假山。平面为院落式布局,进了
大门是庭院,两侧为接待、检书、装订和写书室,正对面是图书楼和写书楼,阅
览和主任、馆长室分立大门两旁,建筑造型为中西混合式。现该旧址为市卫生学
校办公用房。
3、因树斋
位于濠阳路,为沈寿故居。东靠濠阳小筑,并有小路相通,南临织绣总局。建筑
为三间朝南的平房,现已破旧,修缮中。
4、大生纱厂仓库
位于大生集团内,为近代中西合璧的仓库建筑。
5、唐闸老工房
位于唐闸西市街,原为大生纱厂中、高层职员住宅(宿舍)区。建筑为砖木结构
二层楼房,每一、二开间有楼梯上下相通为一户。建筑风貌保存较好,仍为居民
住宅区,但建筑年久失修,并且居住环境较差。
6、唐闸南工房
位于唐闸南市街南侧,为大生纱厂及唐闸其他企业职工住宅(宿舍)区。建筑为
砖木结构一层平房,红瓦,联排式布局。建筑风貌保存较好,仍为居民住宅区,
但是建筑年久失修,并且居住环境较差。
7、唐闸北工房
位于唐闸文堂街(高岸街)北侧。1920年建,为大生纱厂及唐闸其他企业职工
住宅(宿舍)区。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建筑风貌保存较好,仍为居民住宅区,
但是建筑破旧,环境很差,急需改造。
8、唐闸西工房
位于唐闸高岸街西侧,为大生纱厂及唐闸其他企业职工住宅(宿舍)区。建筑为
砖木结构平房。建筑仅存二排临街用房,原为联益里,其余已经改造为多层住宅
区。
9、大储货栈
位于唐闸河东街。1917年,张詧、张謇等发起成立南通大储栈,并兼打包业务,
定名为南通大储堆栈打包公司。1919年公司开业,其经营业务分为三个部分:
一为堆栈,分设大储一栈(唐闸)、大储二栈(天生港)和大储三栈(南通城西)。
二为打包,附设于唐闸一栈。三位运输,由大达轮船公司代管。目前尚存大储一
栈库房及管理办公用房,需修缮。
10、油脂厂仓库
位于唐闸油脂厂内。为中西合璧式近代工业建筑。砖木结构一层建筑。
11、三新浴室
位于唐闸北市街,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南300米,为原大生纱厂职工浴室。中西合
璧式,二层砖混结构建筑。
12、陈葆初故居
位于芦港村。为近代中西合璧式居住建筑。二层砖混结构。
13、泽生外港水利公司
位于唐闸。1905年,张謇在唐闸创办泽生外港水利公司。其业务范围包括:测
量长江与内河水位,水深与开辟天生港内港及唐闸北水道,兴建大小船闸,并置
少数船接受货运,对通过的船只按照载重量收取过港、过闸、过河费用等项。遗
址尚存闸桥一座。
14、徐赓起故居
位于武胜巷17、19号徐赓起为南通第一位留美学生、银行家。该宅为清代中期,
分东西两宅,建筑考究,共有七架梁屋约二十间,有亭子、假山、回廊等,目前
整体保存状况良好。十九号为后楼,民国初年用明代城砖砌成,较为少见。
15、大、小巷明清民国民居群
位于寺街8—10号、14号,大巷7—9号,小巷18号所围成的地块。
据说旧时为一大宅,后逐渐分成多户院落,遂形成今日之明、清、民国多时代并
存的院落群。目前该片保存较好,有多处完整保留下来的明清架梁(寺街8—10
号)。此外还有一处二层民国宅院(大巷8号),外观及型制亦保存完好。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旧时为防盗劫之暗门、暗道今日尚存,成为了解南通民居特征的
一个典型标本。
16、黄耀曾院士故居
位于三街墩巷23号。该宅建于清代中期,两排七架梁屋,最后一排为九架梁屋,
规模较大。该院目前保存较好,旧时还有书房、假山、花园等。
17、西南营明清住宅
位于西南营93—99号,107号,113号,114号。西南营93—99号位于掌印巷
南侧,西南营107号,113号,114号位于掌印巷北侧,两者结构相似,皆为“一
进三堂”,梁架结构基本完好,且两宅都保留了明代“钥匙门”的格局,这可能
为目前南通之孤例。
18、西南营清代住宅
位于西南营76号。该宅为“一进三堂”,型制严谨,保存较好,临西南营(街)
有门(厢)房,厢房门扇有精美雕刻,栩栩如生,十分精美,门头已改为民国型
制,雕饰繁复,很有特色,为西南营所仅见。
19、南关帝庙巷民国住宅
位于南关帝庙巷39号。该宅传为民国时韩德勤秘书之宅,为仿明清格局。东西
两个合院,四间正房,东侧有夹弄与配属用房相连。该宅保存完整,格局清晰,
门头亦十分精美。
20、西南营54号民国住宅
该宅为民国时所建,仿清制式。院落较小,仅一间正房,但庭院环境甚佳,门头
亦十分精美。
21、包壮行故居
位于西南营34号。包壮行为明末南通著名文人,复社成员,旧时院内有石圃,
现存一二层带凸角的小楼,虽已破旧但很有特色。
22、冯旗杆巷清代住宅
位于冯旗杆巷23号。该宅建于清代中前期,原为冯宅,现为南通市工商业联合
会,该院共三进,正房梁架保存较好(现包在吊顶内)。最后一进为一两侧带有
耳房的小楼,造工精美,保存完好,堪称西南营之最。
23、惠民坊西巷清代民居
位于惠民坊西巷1、2号,8—10号。原为徐御史府一处大宅,后拆分为多户,
目前该宅院仍保存有几处较为完整的清代房屋,且有一处二层小楼。特别是现为
卢宅的惠民坊西巷2号,该宅主次结构清晰,保存完好,庭院内有回廊、石铺小
径等,植被茂盛,十分古香古色。
24、通棉二快速剥蒜 厂厂房
位于南通主城区虹桥路南侧通棉二厂厂区内,为原大生八厂的厂房。大生八厂的
基建是从1921年开始的。届时,购置了大量南通城墙砖,栈房用了大量城砖,
城砖即厚又大,结实异常,也十分牢固。主厂房钢筋混凝土(纯用钢丝条筋及泗
门汀,《二十年来之南通》)建筑,由宁波人林万贤为首的林贤记营造公司承造,
砖木结构的附属建筑由南通人周光隆承造。
25、观音禅院
今存观音禅院为张謇于民国3年(1914年)开始重修的。1919年,观音禅院的
赵绘沈绣楼落成。讲经堂建于民国11年,为重檐歇山顶,四周绕以围廊,下有
须弥座台基,颇为壮丽。其前石碑坊题“灵山胜地”亦为张謇所书。牌坊前古树
依依,林溪环绕,其上为石桥。坊西为天祚山房,其东为望岩堂,再东为语梅楼。
26、关帝庙
为广教寺所在的狼山建筑群的一部分,原为一关帝庙,现存建筑群中尚有一处明
代建筑。
27、胡长龄故居
为崇川区寺街125号,胡家园1号。胡长龄,(约1759~约1816),字西庚,
通州人,廪生。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国子监祭酒,
并主试山东,后官至礼部尚书。他寸誉卓著,时与马有章、李懿曾并称“江东三
俊”,与山阳汪廷珍合称“汪经胡史”。著作有《三余堂存稿》等。
胡长龄故居原有新老两座宅院。现存有老宅敞厅、正屋两进。敞厅宏大,三间七
檩,抬梁式硬山建筑,前附四檩宽廊;正屋为三间七檩,穿斗式硬山建筑,现保
留尚好,分别为居民住房和房产公司用房。
28、范当世故居
位于崇川区寺街123号。范当世(1854一1905),清末散文家、同光体诗派代
表人物。通州人,初名铸,字无错,号肯堂。因排行第一,人称范伯子。曾为李
鸿章幕僚。与张謇为挚友,是南通近代教育的倡导者之一。传世有《范伯子诗文
集》。范当世弟钟、皑皆负文名,世称通州三范。
范当世故居为南通传统民居建筑,现有对厅、敞厅、正屋三进,均面阔三间,进
深七檩,硬山建筑。敞厅前为大井,西有火巷,花园,正屋前存一古井。整个建
筑保存尚完整,现第二进属范氏后人居住,余为公房。
29、袁氏住宅
位于崇川区石桥头24、25、27号。袁氏住宅为典型的南通民居建筑,由三个东
西并排座落的宅院组成,布局紧凑。各院东南均为门堂,向西进入正宅,正宅有
三进或五进,东侧有火巷连接各宅,西侧有亭子间。三个院落以25号院保存最
完整,现存有门厅、敞厅、穿堂、正屋四进,各三间;24号东院现存门厅、敞
厅、正屋三进,各三间。25号院穿堂、正天麦消渴片 屋及24号正屋用材粗大,装修考究,
风格古朴。27号现存西宅正屋,为一座“明三暗五“,七檩硬山建筑,屋宇高
大,装饰繁缛华丽,体现晚清风格。
袁氏先祖袁随、袁九皋分别是明嘉靖、万历进士,官至左布政使、监察御使。其
后人袁运开、袁运昌、袁运甫、袁运生,均为当代知名的科学家或艺术家。现仍
由袁氏家族居住。
30、通州女师及通崇海泰商务总会旧址
位于崇川区柳家巷15号。该建筑建于清后期,原主陈启谦,1905年张謇、张詧
购买后建立了通州女于师范学校。1910年,女师迁新址后,通崇海泰商务总
会迁入。1911年11月,南通光复,军政分府成立,总司令处、民政处、财政
处均设于此。1920年后,商务总会迁新址,这里成为一林丰货栈:通明电气
公司职员宿舍也设于此。其中有江泽民生父江世俊的宿舍。1927年至1930年,
江泽民姐弟随祖父江石溪避战乱,举家来通,居住于此。
通州女师及通崇海泰商务总会旧址格局现基本保存,由几个院落组成。西部现存
西式青砖大门,原商务总会总理室、议厅、应接室、理事厅等建筑,组成几个庭
院,东部为并排南向三列平房,每列三—四进,中列第三进即为江世俊旧居。现
为民居。
31、上海银行南通分行旧址
位于崇川区环城南路1号南通军分区院内。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
行,1906年起在南通设立办事处,1910年改为分行。1920年建南通分行大楼。
南通分行大楼为二层砖混结构楼,座南朝北,面向环城南路。是一座欧洲古典式
建筑,平面呈回字形,为清水砖墙。北面五间为营业用房,中室前有门廊,四角
以古典式桩支撑。二楼檐口上部为弧形花饰,两侧有对称的三角南面建筑分隔成
中间一大间,两边各一小间,东南角的小间设楼梯。南面外侧有通廊,外立砖柱,
柱头饰两个相连的圆形涡卷。前后楼两侧相连,中间为一长方形天井,上有玻璃
天棚。为近代优秀建筑。
32、史白故居
位于崇川区寺街119号。史白(1908一1946),原名施椿寿,一名春瘦。南通
县(今南通市)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毕业。曾担任十九路军政训干事,参加中
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南京分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鼓动工作。回到南通后参加
组织新民剧社,与于在春、江上青、顾民元等编辑《写作与阅读》。抗日战争中,
曾担任苏中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四专署文教科长。由他创作的《别处哪儿有》、
《纺纱织布》等歌曲在苏中根据地广为流传。
该建筑建于清代,院门在宅院东南,院东有厢房三间。主宅座北朝南,面阔四间,
进深七檩,第二间正梁下有子粱,前有檐廊,建筑风格古朴、,现辟有史白烈士
纪念堂,陈列着史白烈士遗作、遗物。主宅前为青砖天井和花园。现为史白亲属
居住。
33、钱素凡故居
位于崇川区石桥头13号。钱素凡(1912一1946),名彤,字素凡,以字行,南
通县(今南通市)人。曾在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回通,参
加组织国民革命军第57军111师(原东北军)抗日义勇宣传队。其后在上海、
东台、如皋、南通等地中学任教,对学生进行抗日爱国教育。抗战胜利后,教课
之余,兼任《国民日报》副刊《苏北文艺》编辑,追求和平民主。1946年3月
17日在南通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被推选为理事。3月18日,参加向“三人执行
小组”请愿游行群众活动,在震惊全国的“南通惨案”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钱素凡故居为钱素凡父亲钱啸秋先生购置,为一座三进宅院。大门位于宅院东南,
旁有朝北屋三间。钱素凡居所在第二进,为抬梁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七檩,
前有天井。现由钱素凡家属居住。
第六节传统民居
南通城区民居,较典型的格局是有大门堂,内设大门、二门。门堂中青砖铺地,
里为小天井,小天井两边有提闼门。有钱人家的照壁正对大门,一般市民家大门
对面没有照壁。有的人家还在住宅周围建火墙、火巷,并将围墙加高,与邻家隔
绝。人在大门外看不见住宅内的建筑,须拐三门(大门、二门、提闼门)方可进
入宅内。住宅有“一进三堂”、“一进五堂”之分。房层纵深有“五架梁”、
“七架梁”和“九架梁”之别。“三堂”即敞厅、穿堂、正屋(南通俗称“正
埭”);“五堂”则加上敞厅对面的朝北屋和正屋后面的后屋。敞厅最宽阔,三
间大厅,不住人,是招待宾客场所。穿堂进身狭,一排三间,多隔层,两边房有
时住人,但非正式房间。正屋三间隔开,东边为上房,西边为下房,有的还建亭
子间、套房,正屋正中悬挂神轴,是一家最神圣的地方。婚、丧、喜、庆之时,
三堂通开,显得十分气派。从大门到正屋,这是南通民居主建筑的格式,有的宽
阔,有的狭小。
南通民居从来不以正南方定位,而是偏东南15度。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寺庙、
官衙才能正南,民居则不可。其实,这是因为南通临海江近海,属海洋性气候,
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祖先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从本地气候变化的
实际出发,认定建筑民居以正南偏东15度为最佳方位。
南通民居多为砖木结构,有柁梁、鹞子梁、子母梁、五檩和七檩,有天花、地板、
贴壁板等防潮设施,地面铺大方砖,外墙用清灰、石灰浆砌毁勾缝或白灰粉刷,
屋面铺望砖小瓦、筑三线或四线滚龙脊。
第七节风景区与园林
南通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城南有狼五山临江屹立,城内有千亩濠河环绕。历代
僧道、官吏、士绅在狼五山及濠河之滨筑寺庙,建塔院,兴建园林小筑,营造庭
园别墅,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物于一体,逐步形成名胜古迹相对集中的风景区。
?nbsp;?nbsp;狼五山由狼山、剑山、军山、马鞍山、黄泥山5个山峰组成,在长
江北岸呈弧形排列。五山中以狼山最为挺拔俊秀,南坡平缓,北麓峻峭,山上诸
多名胜古迹——禅院、塔楼、古墓、僧房,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84年江苏
省人民政府批准狼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濠河原为古通州的护城河,沿岸有古建
筑天宁寺、五福寺,有近代兴建的五公园、濠南别业、濠阳小筑等,又有解放以
后新建改建的花园景点、小游园、小绿地和濠滨林荫道。经过治理的濠河水质逐
渐变得清澈,沿岸建筑物倒映水中,使江城处处风景如画,濠河因此而被喻为“少
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
?nbsp;?nbsp;南通的园林建筑,兴盛于明、清两朝,其时城内有二三十处名人达
官的私家花园。园中栽有树木、花卉,楼、阁、廊、亭错落有致,风格各异。20
世纪初,张謇在西南濠河兴建五公园,在狼山建造林溪精舍、赵绘沈绣之楼、东
奥山庄、西山村庐等庭园别墅,城东还有范家花园等,南通园林盛极一时。民国
27年(1938)日军侵占南通后,大部分园林建筑被毁,狼五山大量树木被烧,南
通园林遭到大破坏。
一、风景区
1、狼山风景名胜区
?nbsp;?nbsp;狼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市区南郊,距市中心约8公里的长江边上,由
狼山、剑山、军山、马鞍山、黄泥山、啬园等组成。五山沿江成弧形排列,绵延
3.6公里,庙宇苍松,古朴秀丽,山水相映,景色清雅。经过历朝的修建,特别
是解放后的重点建设,狼五山更加瑰丽多姿,198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
级风景区。
?nbsp;?nbsp;狼山海拔104.8米,宋淳化年间(990~994)州官杨钧以“狼”字不
雅上书改为“琅”,又因山岩多紫色故又称为紫琅山。狼山正当江面最宽阔处,
水天一色,风光绮丽。千百年来为文人墨客所赞颂,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游狼山
后,发出“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的感叹。山南坡石径曲折,古木
参天,寺、院、碑、坊点缀其间,亭、塔、楼、阁交相辉映。有唐骆宾王、辛亥
革命烈士白雅雨的墓冢、碑记,有紫琅禅院、法乳堂、幻公塔、平倭碑亭、望江
亭、葵竹山房、御碑亭、支云塔等景观;山北麓多摩崖石刻,主要景点有题名坡、
林溪精舍、观音岩、夕阳洞等。
?nbsp;?nbsp;马鞍山、黄泥山位于狼山之西。马鞍山(宋代称仙女山,明代曾称
塔山,俗名黄泥山)的高度为49.4米,黄泥山(宋代、明代称马鞍山)的高度29.3
米。两山是五山中濒临江水的两座山丘。景点主要有伏兔石、沈寿墓、有有亭、
虞楼、梅林春晓、狮踞亭、龙爪岩等。
?nbsp;?nbsp;剑山、军山位于狼山之东。剑山高80.5米,因其形似一柄横置出
鞘的宝剑而得名。由于岁月演变,古建筑多不复存在,现存的自然景观多集中在
东南“赤壁”(以其山石赤赭而得名)一带。这里峰奇石危,峭壁耸峙。军山高
108.5米,雄踞群山之东,相传秦始皇曾在此驻军而得名。山上有全国最早的天
文台及姊妹石、雷轰石、落星石、真人洞、象鼻岩、普陀别院等名胜古迹。
2、濠河风景名胜区
后周显德五年(958),以天然水洼为基础,顺其水势,依水筑城,又因其城势,
环城引水,城成濠河成。元、明两朝,为加强防御能力,城墙多次加固维修。明
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城南建新城,四周亦围以濠河。濠河分成南北两部,略
呈“日”字形。濠河宽窄错落有致,最宽处215米,最窄处仅10米。1987年濠
河水面面积65.33公顷,周长15公里,碧波粼粼,环抱城区。濠河沿岸垂柳依
依,座座景点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交织,形成一轴长达十几公里的巨幅国画。
濠河东南端,五级六角、飞檐翘脊的文峰塔矗立河沿。文峰塔塔院内,建有南通
书画院和个鋎艺术馆。文峰塔附近澄澈的水面,与中国第一个纺织博物馆——南
通纺织博物馆及文峰公园、人民公园融为一体。南濠河畔,有中国人自办的第一
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及太平兴国教寺大殿、濠阳小筑、濠南别业、女红
传习所等建筑群。建于唐代的“一州伟观”——天宁寺和光孝塔坐落于北濠河
滨。至1987年年底,濠河风景名胜区内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
保护单位7处,构成颇具特色的古城风貌。
二、私家园林
1、珠媚园
珠媚园位于城中(现通师二附,建设路47号),系明嘉靖进士、蓟辽总督、中
朝大司马顾养谦所建,总面积2公顷。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园中山
楼水榭胜甲一城”。通过如意桥进珠媚园大门,内有大荷花池、水榭葡萄架、假
山、四角亭、茅亭、清山楼、童话楼等建筑和设施。树木有银杏、松、竹、梅、
柏等。明朝末年珠媚园房地产归徐起霖,乾隆年间归王景献,光绪三十二年结謇
和张察筹款4万余元购珠媚园旧址建通州公立女子学校校舍。后不久通州公立女
子学校师范部迁出,珠媚园便成了女师附属小学的校园。1979年在校园内建珠
媚园园门及水榭葡萄。现尚保留珠媚园石碑文两块,石狮头两块。
2、石圃
石圃位于城中西南营34号宅院内,系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包壮行在宅内
堆叠的两座假山园林,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假山取料狼山石,一大一小,大
的呈圆形,上建六角茅亭名“朴思”,通高4米;小的狭长形,东西走向。山路
曲折回环,磴道两侧石壁参差错落,且以石梁门道来增其幽险,使人恍如身在山
中。大假山有4个石垒成的圃,内植玉兰、桂花等花草,造成圃中的格局,圃东
南有一棵冬青(女贞)树,树分东西干,挺拔高大,林山成趣,故在宅内通往石
圃花瓶状的门山砖刻“城市山林”横额。此圃于1954年全部拆除。
3、绿竹园
绿竹园位于城中(现丁古角33号),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原是京城姚家训丞相
的私人别墅,由项先登设计建筑园林,李方膺作诗,取名“绿竹园”。园中有房
屋40余间,四周种有樱花、杜鹃、香樟、罗汉松、柏树等花卉树木,还有假山、
荷花池塘、四角亭、石圆凳等园林设施。现存大部分房屋建筑及假山、荷花池塘、
石圆凳及零星树木。
4、梅花楼
梅花楼位于城中(现寺街29号),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是扬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的故居。院内有二层木结构小楼,歇山式顶,雕以花窗,为李方膺读书作
画之所,李亲题堂名“梅花楼”。梅花楼西北有小庭院、卵石铺阶、木栏绕屋。
5、陈氏花园
陈氏花园系陈葆初私人住宅花园,于宣统二年(1910)建于芦泾港(芦家圩塘),
面积5.3公顷。此园为四合式庭院,有砖混结构的房屋80余间。并有假山、水
池、四方亭、座椅、石凳、温室、花房等建筑和设施。园内有榉树、雪松、龙柏、
广玉兰、香樟、银杏、桂花、枫树等20余个树种,40余株。民国27年(1938)
又向外扩大2.67公顷土地建果园,种植桃树、枇杷、梨子等果木。民国38年2
月陈氏花园全部财产由南通市人民政府接管。曾办工人疗养院和苗圃,现为南通
市结核病防治院。
6、褚家花园
褚家花园系褚鹤生私人住宅花园,建于民国元年,位于唐闸镇东首,占地面积4
公顷。有房屋40余间,有大荷花池,池中养植荷藕。设有假山、茅亭、四角亭、
温室花房各一座。园内种植柳树、榆树、柏树、苦楝、桂花、月季等花卉树木十
多个品种共200余株。1953年在褚家花园的基础上扩建为唐闸公园。
7、范家花园
范家花园系范寅官私人花园,民国20年建于通城东南,占地3亩余。主要建筑
为豁然亭,园内有温室花房一座,客厅、厨房等7间和假山、石笋、金鱼池塘等
设施。花园除种植常绿树雪松、广玉兰、龙柏、香樟外,还有桂花、子花、月
季花等花卉及部分树桩盆景,抗日战期间,花园被毁。80年代起,由园林部门
管理。
三、公园
1、五公园
五公园,即北公园、中公园、西公园、南公园、东公园,分布在西南濠河畔,系
张謇于民国4~7年(1915~1918)创建。先建北公园,后建中公园及西公园,再
建南公园和东公园。
北公园居于五公园之首,总面积2.4公顷。位于中濠河北侧,浅草平铺,青松夹
道。公园建筑系西式连房复室,小巧玲珑,格式典雅。园内设弹子房,辟网球场,
球场后有一木桥,称公园第一桥。沿桥趋步数尺,便到了建于民国6年的万流亭,
此亭四面环水,呈八角形,斗拱飞檐,上下两层。在万流亭停泊着一只船,名苏
来舫。园内有垂柳、国槐、桃花等大小树木百余株。日军侵占南通期间,北公园
遭到破坏,日渐衰落。解放后,在北公园原址兴建劳动人民文化馆。陈毅题名:
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中公园总面积1.45公顷。四面环水,居于东南西北四公园之中,有诗云:“公
园好,最好是中央,漠漠四周云水裹,参差几处露红墙,隔岸遥相望„„”园内,
一座大楼迎面而立,楼下为旦戎堂,堂内设各种棋具和乒乓球桌。另有魁星楼,
正厅置有魁星塑像,左为奎南,右为奎北,两室皆陈列古碑字帖及佛经,供游人
观赏。园内有垂柳、棕、柏、松等树木数十株。1979年改建为少年宫。仅假山
尚为当年遗构。四周进行了绿化,增添儿童游乐设施。
西公园位于南濠河西畔,总面积1公顷。公园四周垂柳环绕,夹以桃树。每当春
日,桃红柳绿,古西公园西侧路称为桃坞路。公园内树木葱郁,曲径通幽处立有
一古色古香的小亭——自西亭。亭门两侧有联:“装点知多少,更水绕人家,桥
当门巷;欲去且留连,有华镫碍月,飞盖坊花。”亭后有一紫荆树,树干粗壮,
虬碗蜒伸殿,树上绕以常春藤。由此向前,河边即是竞漕船坞,划船可划中公园。
公园门内,右侧设儿童运动场,左侧架石凳,筑茅亭一座。西公园废于30年代。
南公园位于南濠河北侧,清溪环绕,花木葱茏。总面积1.56公顷。公园的建筑
倚水建造,相向而立,东为与众堂,西是千龄观:“公园好,缥缈望南园,一片
风情何浩浩,南山飞翠落樽前,天水荡无边„„”与众堂庄重雍容,为当时南通
名流聚会议政之处。堂内中央有张謇书写的楹联,两旁排放着南通各界及中外人
士到能观时捐助慈善事业的款项碑。千龄观古朴典雅为五开间大楼,建于民国9
年,张謇多次在这里会见来通的中外著名人士。该园园路架设半圆形竹栅,两侧
除种植杨柳外,且栽藤花绕于竹栅上,春夏之交,叶花放开,人行其中,芳香扑
鼻,解放后,成为南通地区第三招待所。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翻建,使之焕然
一新。195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来通视察,下榻于此。1983年改为南公园饭店。
东公园,又称儿童公园,位于南濠河南岸,面积1.3公顷。公园前立有石雕仙女
像一对,工艺精巧。园内有滑台、秋千、走梯、球场,供儿童们戏耍。中国第一
个县级电影制片厂——中国影戏制造有限公司的摄影棚和影片加工车间就在东
公园内,拍摄过《五山风景》等影片。后因经费拮据,公司停办。东公园内垂柳、
柳李环绕四周,每当夏暑酷热,游人喜欢到此纳凉。有诗云:“公园,第二数东
园,才过画桥无十步,一双仙子立白云端„„半园树身隐秋千,争惜艳阳
天。”1949年10月改建为南通市总工会办公大楼。
2、唐闸公园
唐闸公园位于唐闸镇东部。民国2年(1913)曾建小型公园,后废。1953年在
原褚家花园旧址扩征地8公顷,由国家投资和社会集资而筹建。1955年5月1
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公园面积8.29公顷。1958年扩建2公顷,1963年出让
0.13公顷修路,1979年又扩建0.64公顷,到1987年底唐闸公园占地面积10.8
公顷,其中苗木花卉生产区2.05公顷,水面1.67公顷。
唐闸公园是以人工为特色的文化休息型公园。主要景区有科普文化宣传区、儿童
游乐区、老人活动区、青少年体育活动区和品茗游憩区。公园内以植物造景观特
点,有观赏树木种;6149株,兼有季相明显的异色树种11种,322棵,整形绿
篱长达1560米。园内四季有花可赏,景观层次丰富。
3、北麓园
北麓园在狼山坡的峭壁之下,于1956年2月建园,定名五山公园,1979年改名
为北麓园。总面积2.4公顷,其中水面0.43公顷,园路0.27公顷,建筑占地
0.44公顷,绿化0.26公顷。公园有各种树木2934株,属97个树种。其中,古
银杏4株,广玉兰79株。1978年新建花房一座,至1987年有各种花卉盆景1000
多盆,其中有百年以上的古老盆景30余盆。
北麓园内山形陡峭险峻,石壁纹理清晰,山脚洞穴众多。赵绘沈绣楼后,山体内
凹,呈壁龛状。全园景点众多,以奇古取胜。狼山北麓岩石洞景颇多,岩石奇观
首推海月岩,此处岩石层层叠出,奇而险,因狼山未登陆之前,海上月当先临于
此,故名。其西有天祚岩相接,史载五代十国吴天祚三年(937)姚存上西都金
陵(今南京)朝觐,回到此处题名。天祚岩下即为题名坡,为斜卧平坦巨石,上
有宋代提刑薛球、太守藏师题名和明、清及民国年间的诗文题刻,有较高的历史、
文物价值。
天祚岩题名坡之西,离地20米以上,山壁上有“五山拱北”和“五山之一”题
字。天祚岩向东,鹁鸪岩石砌如截,下有勃鸪洞,洞口石岩间歇滴水,洞顶岩石
红白相间呈波纹状。其东有仙人洞、朝阳洞、朝阴洞一线排开,其中以东端朝阴
洞最美最大,洞前二水相交,汇入洞中,洞内曲折幽深,状若无底。
北麓园建筑景观主要有赵绘沈秀之楼与林溪精舍。赵绘沈秀之楼位于天祚岩前,
楼高三层,歇山顶,二楼挑出阳台,围铁制栏杆,带有西方建筑风格,为园内主
体建筑,楼东有厢房天祚山房。楼前设“灵山胜地”牌坊,原系张謇手笔,后于
“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字为后人所补。其前的观音堂,这一带小桥流水,古
木森森,十分清幽。
赵绘沈绣之楼的西面即为林溪精舍,为张謇夏日避暑之处,民居形式,硬山式屋
顶,灰瓦粉墙,依溪而建,形式简朴。其西是翠薇亭,为正脊歇山顶亭,沿山道
曲折至半山有一小亭名松巅阁,西向左前有翕崖、大小磊落矶、鼓石等奇石。大
小磊落矶,依岸探水,上有近代画家吴昌硕题名。这里树木葱茏,水道曲折,平
静如镜,集险、古、幽于一体,自然景观丰富,为南通现存较为完整的近代园林。
4、啬园
啬园是张謇的墓园,原称啬公墓。坐落在市区东南7公里,距狼山3公里处。1958
年改名南郊公园,1985年定名啬园。民国11年(1922)张謇自选这块面积5.3
公顷的土地,次年开始建园。民国15年张謇逝世,立墓。民国24年其子张孝若
逝世也葬于此。
建园之初主要栽植有大龙柏、日本地柏、雪松、台湾杉、缨珞柏、香樟、池杉、
缩叶柳杉等名贵树木,这些树木大多由国外朋友和张謇亲友所赠,树木高大,长
势旺盛。民国16年于园内建。张謇飨堂,四合院式房舍和飨堂亭计380平方米,
青砖粉墙,毗连呼应。飨堂的陈列室内有张謇画像和各界知名人士祭奠的诗文、
书画、挽联等。中部有座富有民族风格的憩厅,面积127.37平方米,为张氏后
人建造。1956年落成时,郭沫若曾题民族手抄报 写“张季直先生纪念馆”匾额相赠。纪念
馆内陈列有张謇生前所用物品。“文化大革命”期间,张謇和张孝若墓遭到破坏,
铜像被拆毁,园内设施严重破损。从1976年开始恢复修建公园,先后兴建环溪
映山楼、松鹤轩、迎宾小筑、大门票房、花房、曲桥、鱼乐廊等景点设施。松鹤
轩前小池内群鹤雕神态各异;松鹤轩北侧假山顶部有碧云亭;群鹤雕东首为望鹤
亭;鱼乐廊下溪水清澈,游鱼可数,上有曲折小桥沟通,并与南侧形若游艇的环
溪映山楼隔水相望。1983年就地重建张謇墓、张孝若墓,1985年复立张謇铜像。
至1987年,啬园有树种59科、140种,计有各种树木8681株。园内建筑面积
1500平方米,公园总面积11.68公顷,其中苗圃面积1公顷,水面1.42公顷,
建筑占地面积0.43公顷,园路0.52公顷,绿化面积8.31公顷。啬园景点繁多,
树木茂盛,是一座鸟语花香、风景幽雅、富有田园野趣的纪念性公园。
四、古树名木
1984年,根据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关于加强城市和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保护管
理意见》的通知精神,对市区及市属6县的古树名木进行一次普查。至1987年
市区计有古树名木14科21种共235株,其中城区91株,狼山镇144株,通过
鉴定,属一级保护的20株,属二级保护的39株,属三级保护的176株。
?nbsp;?nbsp;市区235株古树名木中,树龄近千年的为原太阳殿遗址(现市郊城
北村钟秀小学)内的一株缨珞柏。缨珞柏树干弯曲,撑有一根顶树石,上刻篆文,
但因年久风化,字迹斑驳,难以辨认。树身最粗的为原南通师范旧址(现南通市
晶体管厂)内的一株古银杏,胸径为230厘米,树龄在700年以上。生长在原太平
兴国教寺大殿前(现南通医学院内)的一株银杏和原西寺(现市十二中校内)的一
株银杏,有700年以上的树龄。株高分别为20米和18米,冠幅为14米和12
米,胸径为150厘米和170厘米,长势良好。生长在原借水园(现老干部局)中的
广玉兰,树龄在200年以上,树高15米,胸径0.84米,冠幅12.6米。
第八节南通近代建筑风格演变
根据现有资料,南通近代史上的西方建筑形式的最早出现是太平天国前后的东门
外天主教堂。这幢建筑曾引起本土人士的憎恨和拒斥。然而,这种排斥主要是针
对其所附载的宗教和道德。而其建筑作一种形式(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
会的变迁,对人们造成的惊奇及反感也逐渐淡薄了。及至1989年,汤姆氏设计
的大生纱厂房建成,西方建筑形式伴随张謇实来的扩展而大量出现在南通。
张謇大生系统的实业、教育、慈善和水利等各项事业,彻底地更新了南通经济、
文化结构。其庞大的基建规模,大大地改观了旧城风貌。而这一时期建筑的基本
调子是张謇和孙支厦从日本、上海等地引进的不纯的西方古典形式以及它与本地
民居结构和形成的混合物,孙支厦1910年在南京设计的江苏省咨议局,可以看
作这种引进一的次大规模实验和以后“洋风建筑”大量兴建的一个信教。
南通流行西方建筑形式的时期,同其大环境相吻合。19世纪头30年,日本及上
海的古典复兴、折衷主义建筑形式最为流行。然而,包括南通在内的内地流行集
仿主义,可能更因为社会的变迁和价值观的变化。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
失败,日本的强大成为事实,国内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和进一步的了解,势必导致
公众对当时东西方格局的正确认识。至少在南通,西洋建筑风格地形中成为富强
的标鉴。当时南通人所谓“洋房”、“西式”,不光指形式上区别于中国建筑,
更主要的是权、势、钱的象征。而事实上也是如此,亦即只有富有的人才能修建
“洋房”,而凡是富有的人都这样或那样地仿效西方建筑形式。这同太平天国时
期,南通城里,中、西两种建造形式“井水不犯河水”情况完全相反了。
对外来形式的接受和追求,必然导致融合。在南通,这种融合以孙支厦和张謇为
主导者,工匠和一些绅士为追随者,并且这种融合是在本地遗产和地方特色的基
础上进行的,如:(1)南通系冲平原,城内少石,而城南五山,山小距城也远;
何况张謇有保护狼山风景,禁采狼山石的专文。故仿西方建筑时均用砖和水泥来
发券、磨制西洋柱头,拱心石等。相对石材用量极少;(2)砖、木均为容易得
到的材料,中国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对砖、木材料的性能和施工方式均有丰富的
经验。故西洋形式仅作为贴脸和装饰,并不与内部结构相结合。新技术、新材料
的不发达,必然导致对旧方式的依恋。所以这与其说是外来建筑形式以本土建筑
的冲击,倒不如说是传统建筑上采用了西方建筑形式的饰面,如城西别业,以及
大街小巷里的带有装饰的民居,其中以城西别业最具代表性,这种现象,在现代
派建筑进入的时候,彻底打破了。
这种融合还有两个特征:(1)根据南通地理以及它对外的经济、文化来往,这
时期的西方建筑形式均来自日本、上海等地,属第二次参考,形式一般都走样;
(2)南通的主要建筑师孙支厦(包括张謇),没有受到过正规的西洋古典建筑
训练,他们设计的集仿风格建筑均凭他们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另外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这种融合并非是千篇一律、一种模式。大致情形是以
外商和外地机构在南通的建筑为接近纯西方形式;以孙支厦设计的建筑倾向于西
方古典风格的本土化;以工匠绅士设计的大量民居更倾向于传统方式,仅在窗口、
山墙上安上中西合璧的装饰,这两极相差很大。
有案可查的南通最早的现代派建筑,当时称“立体派”或“立体式”,当为1925
年建成的狼山天主教堂。此建筑系宗教建筑,没有普遍性,又偏居狼山北麓,但
他与同年建成的商会形成戏剧性的对比,预示了现代派建筑进入市区,替代西方
古典风格的必然趋势。
到30年代,虽然随大生产系统的衰落,南通建筑量甚少,但现代派建筑构成了
对南通区市区建筑风貌的第二次大改观。1935年南通大街的基督教兰群社,1937
年和平桥畔的交通银行新舍以及新新电影院,通州师范新舍等均以其简洁明快,
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为当时建筑的主导方向。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1:00: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bed8b8b98db048c15954941159109b1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南通景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南通景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