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水调歌头逐句赏析)

更新时间:2023-04-16 22:18:54 阅读: 评论:0

水 调 歌 头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宋 · 苏轼

来自古典诗词悦读

00:00

01:35

【词句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旧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思蜜客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白话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至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作品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的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深圳市美术学校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照无眠”,谓月光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词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一生仕途坎坷。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我愿你知道歌词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书法欣赏】

【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思想内容: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名句赏析: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现作者领悟人生哲理的豁达襟怀。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美好祝愿,并且一同忘却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在释怀后流露的豪爽旷达之情。

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之一,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成“三苏”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2)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为题材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之情。

(3)这首词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由(抑郁惆怅)变为(乐观豁达)。

(4)词的上阕描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阙对月抒怀,表达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5)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四字成语唯美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又恐)、一个是(何似)。

(6)这首词中“(无眠)”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人生)。

理解性默写:

(1)化用“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诗是,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诗中以乐观旷达的祝愿表达情意深厚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想象奇丽,描绘仙界气象空灵的名句是(体现出作者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矛盾心情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

(4)表现作者对人间生活赞美和热爱的句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理解和赏析:

1.“照无眠”中,作者“无眠”的原因是什么?

⑴(欢饮达旦);⑵(怀子由)。(用文中词句回答)

2.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一句中“恐”字的表达效果。

答:恐字把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含蓄写了出来,表达了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弄”和“清影”的表达效果。

答:“弄”是玩弄、欣赏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4.“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所表达的情感。

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

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6.“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答:“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9.“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答:遗憾。“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10.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答: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西部计划志愿者待遇别;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要以乐观豁达的胸襟来对待。

11.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答:(1)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

(2)蕴含着诗人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揭示了人间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3)表现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句话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人生不会完美,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12.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这两句表明情谊的相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之情。

13.这首词绘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作者描绘了中秋月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也表达了自己乐观旷达的情怀。(注意景语、情语的关系,以及景语、情语在这首词中特殊性。)

14. 《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5.这首词被传诵千古的原因之一是它丰富、奇妙的想象,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词中想象的妙处。

词中想象部分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从内容上看,作者想象的天宫里虽有琼楼玉宇,却十分寒冷;从表达的情感看,作者虽向往天宫,但又留恋人间生活。想象部分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16.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①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②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③情怀乐观而旷达;④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⑤语言如行云流水。)(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选择题: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4.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本文发布于:2023-04-16 22:18: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be934e0719c2dd750e829a0f01ef22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水调歌头逐句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水调歌头逐句赏析).pdf

标签:词人   旷达   作者   千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