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每一次革新都带来巨大的改变,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智能手机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幻想,高铁和共享单车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北斗”随时随地让我们了解自己的位置……真可谓科技改变生活,生活因科技而精彩。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22科技与生活手抄报内容资料-科技与生活手抄报内容100字,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习近平
我认为科技让世界变得紧密很多,而且会继续让世界变得更紧密。——乔布斯
科学在今天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人类精神所发展到的最高阶段。——郭沫若
科学的唯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伽利略
5G是如何改变生活的
2020年6月6日,我国5G商用牌照正式发布一周年。从去年5G发牌到现在,5G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无人驾驶、智慧安防等场景应用得越来越频繁,5G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未来,5G还将有怎样的精彩?
5G创造中国高度。珠峰登顶,5G先行。2020年七言歌行4月30日,中国移动携手华为完成5G基站在珠穆朗玛峰6500米前进营地的建设开通,这是全球5G建设达到的最高高度。2020年5月27日,承担珠峰高程测量任务的队员成功冲顶,我们通过5G直播镜头实时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信号的清晰度前所未有。依托5G技术,这次珠峰重测队员们不仅可以清晰通话、快速上网,没有到过珠峰的万千网友也能通过4K高清画面和VR视角,足不出户欣赏到珠穆朗玛峰的壮美与险峻。
5G创造中国深度。2020年5月28日,经过与中国移动、华为公司的合作,山西阳煤集团新元煤矿建成全国首个井下5G网络,实现井上井下高清音视频通话、数据快速传输、设备远程智能控制等多种应用,可以说,井下所有工作面的作业情况都能实时回传。
5G创造中国速度。2020年1月2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工建设,30小时建成5G基站、3天开通5G网络,让全世界见证了与时间赛跑的“中国速度”。
5G彰显中国智慧。2020年5月11日,全国首个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在厦门投入生产。远远看去,一辆港口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从中远海运“玫瑰轮”船边102号岸桥下交箱装船,101号岸桥下卸船接箱,从厦门远海码头前沿行驶至经一路,自动避让道路上的障碍驶入F1堆场,完成与轮胎吊精准对位、堆场落箱等系列操作,顺利完成装卸船作业流程。而操作人员只需要在一公里外对吊机进行遥控。这大大解放了人力。
北斗智慧平台在预警山体滑坡
“春厂坝滑坡正在滑动,已出现险情,请赶快联系居民立即疏散,过往车辆请先观察再通行。”2020年7月11日晚11时,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的人工智能预警广播系统发出了滑坡预警银行合规学习心得。当地干部群众收到通知后成功组
织避险,避免了当晚突降暴雨导致局部滑坡造成人员伤害。
自进入汛期以来,四川省出现多次暴雨天气,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此次小金县春厂坝滑坡是如何实现预警的?它的背后有怎样一支研发团队?
成都高新区企业四川中科川信副总经理黄莹说,“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由该企业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制开发,是利用北斗或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通过云平台大数据智能综合分析,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目前该系统已经部署全国监测点位3411处、四川省点位3277处,3次成功预警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滑坡、1次阿坝州汶川县阿尔寨滑坡、1次什邡市杨家山滑坡,参与甘孜州丹巴县泥石流应急抢险监测预警1处、宜宾地震灾后应急监测预警3处。
而“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从芯片到主板的研制,再到系统的组装,全部由团队自主完成,所用的芯片也全为国产。研发团队的专家在各自的岗位上精耕细作、并肩作战,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冲破了重重技术难关,才打造了这套安全监测系统,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装上一道安全线。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半手机163邮箱登录数以上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导航系统,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在随着“太空桥梁”不断延展。
3青龙寨D打印心脏“活了”
2020年7月15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消息:他们在实验室中用人类细胞3D打印出了功能正常的厘米级人体心脏肌泵模型。这一心肌模型长约1。5厘米,具有了正常的心肌功能,能够像人的心脏一样跳动。看上去,就像一颗“活”的小心脏。
研究人员指出,具有正常功能的心脏肌泵模型系统对于心脏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成果可能会对心脏研究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新模型会成为研究心脏功能的宝贵工具,用于追踪心脏结构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变化,研究心脏病药物和疗法的效果。
使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造类人体器官组织,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2019年4月15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者公布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他们以人体组织和细胞为原材料,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全球首颗“完整”心脏,包含血管、心室和心房等结构。这颗心脏大小与樱桃相仿,有收缩功能,能像真实的心脏一样跳动,但还不具备泵血等功能。特拉维夫大学生物技术学教授塔尔·德维尔表示,3D心脏的组织和细胞来自病人本身,移植后有望显著降低受体排异反应。未来,他们将在实验室培养3D心脏,“教会”这些人造心脏如何像真正的心脏一样“工作”,然后将它们移植到动物体内进行测试。
或许在未来,3D打印器官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身上所有的部件都能被复制,人类可能会实现永生的愿望中元音。但现在,3D打印器官还处于尝试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2科技与生活手抄报内容资料-科技与生活手抄报内容100字】
本文发布于:2023-04-18 11:10: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bdf44bfc5648b5552aa9da35306910d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2科技与生活手抄报内容资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2科技与生活手抄报内容资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