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案
【篇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探究性物理实验的教学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靖江市季南初级中学陈一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
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3.通过观察和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
象。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进行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4.会小组讨论设计简单的惯性实验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认识房屋租赁协议书 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
对牛顿第一定
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观念,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法与学法、实验器材
教法: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和重点讲
解法。这样在
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
力。学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实验器材:器材3人一组。斜面小车、重物、纸条、盛水杯子、鸡
蛋、硬纸片、
小车、木块、棋子、木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在盛有适量水的杯子上放一塑料片,在塑料片上放一生鸡蛋,
用直尺迅速敲击塑料片,鸡蛋落入杯中
师:同学们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我们一起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点评:简单的但扣人心疫情的作文 弦的实验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我们一起实验
我们一起做实验:(1)手推桌子(2)手推砝码
得出初步结论: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有力就物体运动。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③控制变量法:控制小车的初始速度相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将小车在水平轨道上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情况和运动的距离填入下
表:
学生交流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物体所受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路程越长。
点评:教师通过足球在草坪上最终停下的思考与分析的过渡,此时
学生的思考、探究已经基本成熟,教师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
究可以是水到渠成。这样突破难点,也让学生一起经历科学探究的真
正过程。实验目的明确,过
程层次清晰。
教师: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那么物体的运动情况又如何呢?
学生热烈讨论得出:如果物体不受阻力,物体将一直运动下去。
师适时引导:那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吗?运动速度改变吗?
师生共同总结:如果物体不受阻力,物体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点评: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同时教师通过适时引导,把描述
性的语言变成了准确的物理语言。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如果伽利略将这个实验留给同学们来做,那么同学们将比他
完成得更好。伽利略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运动物体不受力时的情
况,那么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的,不受力的作用时,物体处于什么状
态呢?
学生讨论得出:仍处于静止状态。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
事实进
行了深入地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
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的情况.虽然世界上没有真正不受
力的物体,但大量的事实可以推证这一定律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的实
验是正确的,推理是合理的。结论当然正确。
点评:教师针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容易走过场,或者学生容
易思路不清、目标不明。教师通过层层设疑与巧妙过渡,从而解决了
为什么和怎样做实验的问.......
题,条理清楚!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趋自得”,特别是实验
中“亮点”出不来时,有利于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引导,从而解决问
题!但教师绝不是越厨代庖,包办代替!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
者、组织者、参与者。这个探究性实验,猜想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整个探究过程也是学生自己进行的,结论
是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来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学生的
欣赏和鼓励!掌握探究的方法和体验探究的过程比单纯地学习更
好。........................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的情况.虽然世界上没有真
正不受力的物体,但大量的事实可以推证这一定律是正确的.因为我
们的实验是正确的,推理是合理的。结论当然正确。
教师:我们再来判断开始的两个观点,你们现在认为怎样?
学生:观点b正确
教师:观点a是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来的。虽然他的观点错误,但
他已经观察了力与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伽利略、笛卡尔等人不迷
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研究不够完整与准
确。牛顿通过实验与科学推理,第一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回答了物
体不受力的情况。从而否定了千年以来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错
误观点。
点评:培养了学生的前人取得的科学的正确态度,既要看到他们的
积极方面,也要有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
(二)惯性
【篇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动力学)的桥梁,牛顿第一定律揭示
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教
材针对“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一问题,利用简单实验批判亚里士
多德单纯从经验出发得出的错误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伽利略利用逻
辑思维构造的理想实验,利用逻辑推广得出“没有摩擦力时,小球将
沿水平面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然后
介绍由牛顿总结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师要补充深化该定律的物理
意义:(1)提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
规律;(2)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隐含)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
性质——惯性(惰性且屡教不改);(3)提示(隐含)力是改变物
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揭示了在任何惯性参考系(加速度等于零)
中,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童话人物 变是等价的。
在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应当能用这个规律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
问题,而且还应该认识到理想实验是比简单经验总结更合理的科学方
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
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
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
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的好素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主动
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
前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础知识,对定律又有
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都能
接受定律本身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和认知上会有片面现象,所以迫
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而且
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定律的理解还
不深入。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
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
深入对本定律的理解,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进
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且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善问,
对于物理实验及媒体中所展示的各种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产生探
究其本质的愿望。【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
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牛顿
第一定律是逻辑的推理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理解牛顿第
一定律;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亮度,理解惯性的概念。(2)过程
与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
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
运动的关系;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树立学生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
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培
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加俐略理想实验中的逻辑思维提炼,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理解牛
顿第一定律,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
在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之后,根据文字表述挖掘其隐含的物理意义(定
律的内含和外延)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可使学生在透彻理解物
理定律时起到引导作用。纠正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直觉认识错误,力
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增值税怎么计算 物体运动的原因;惯性与质量
的关系。【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发,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法等。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讲清教材的重难点,本课堂主要通过设疑,
思考,启发,引导,总结来激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讨论
交流,合作探究,学习到科学思
维与实验验证这两种方法。windows无法完成格式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
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
用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
【学法指导】
由于本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已经具有较为直观的认
识,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怎样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
从机械的回答转变为主动地提问,从学会转变为回学。我主要采取的
学法指导有:思考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自主探究法,
总结反思法。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具】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气垫导轨、
鸡蛋、水杯(含有食盐水)、木块【教学设计】
【篇三: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设计2】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
的获取过程。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
式,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
的设计方面,注重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
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
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关注学生对
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
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并让学生
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反馈渠道。最终使
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培养勇于探索,不
畏艰险,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
是科学研有关思乡的诗句 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
要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
儿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器材】
1、多媒体课件
2、劈型斜面、毛巾、棉布、小车、木板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力和运动有关系吗?(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视频:有趣的太空生活。
航天员在太空舱中游走穿梭,就像鱼儿在水中游泳一样;
航天员用吸管把水挤到空中,然后去喝空中漂浮的大水珠;
航天员洗刷时,随手去拿飘在空中的牙刷、牙膏、剃须刀等;
航天员互传桔子、苹果,然后去吃飘过来的水果。
观看后请学生尝试在教室内再现以上绿豆观察日记 的某个情景。
学生尝试后得出结论:教室内无法再现。
【思考与讨论】
太空舱中的情景在教室内为何无法重现?
太空是一个几乎不受力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切物体都可以
随拿随放,而在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重力,把物体拿到空中静止释
放后,物体并不能静止在原处,而是要落下来。
得出结论:力和运动是有关系的。以此引出课题:第五章研究力和
运动的关系新课展示
一、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亚里士多德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101页的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
问题的答案。
(1linux语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
的?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察和直觉。
(2)造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地面环境中重力和摩擦力的干扰。
【过渡引导】一边解说引导,一边用小车演示
其实,最先悟出这一原因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
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
止,而是运动了一段时间才停下来的。撤去推力,小车仍可以运动,
这就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并不是力和运动的真正
关系。为了找出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伽利略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把他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睿智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到
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2、伽利略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动画展示: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伽
利略的思考过程,体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装置介绍:两个对接的粗糙斜面,中间用圆弧相连。
师: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个高度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如
何?试描述出来。生: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到不了原来的高度就
返回了,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
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停在斜面的低端。
师: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且最终又停下来呢?
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师:设想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
永不停息。
师: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和前一
次有什么异同呢?生:小球依然达到同一高度,但经过的路程会更长,
用的时间也更长。
师:推想:如果持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
何呢?
生:小球仍会达到同一高度,只是走的路程越来越长,所需的时间
越来越长,师: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面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
呢?
生:小球将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永不返回。
师生总结: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运
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由此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过渡引导】
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
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所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
想实验。那么什么是理想实验呢?
(2)理想实验
在学生稍加讨论后,给出理想实验的概念。
理想实验是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过程。它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以科学事实为根据,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运用逻辑推理,
揭示物理世界的内在联系,发现物理规律。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举例说明:理想实验并不神秘。在我们下棋时,每走一步之前,总
会先在脑海里布局一个假象的战场,我如何走,对手如何应付,我该
怎样走,对手才无路可走。棋技越高,设想的布局方案也就越多,越
深入,越全面。在这个过程,我们就在进行着理想实验。
(3)实验设计
根据伽利略的实验和你对理想实验的理解,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力
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器材:毛巾、棉布、木板、劈型斜面、小车
要求:同桌讨论实验方案,说明实验步骤。
在学生讨论完后,请两个同学展示讨论的结果,边做实验边解说。
(试验中要体现理想实验的思想,并合理推出结论)
(4)实验验证
播放视频:
(请同学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物体被推出后的运动状态。)
两位航天员传背包;两位男航天员传送一位女航天员。
太空可以看做是一个几乎不受力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具有初
速的物体一直运动。这就直接验证了伽利略的结论。
【过渡引导】
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做
了进一步的推论。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总结,
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笛卡尔的推论
一个不受外界任何影响的运动着的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一个
静止的不受外界影响的物体,将保持静止。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
变运动状态为止。
【思考与讨论】
(1)笛卡尔的推论中,外界影响指什么呢?
外力的作用。
(2)比较、分析、讨论牛顿第一定律比笛卡尔的推论有哪些地方更
完善了?
体现在以下四点:
①一个—→一切:体现出普遍性、共性;
②将保持—→总保持:体现出物体的固有性、特性;
③只研究了物体不受力的情况—→还研究了受外力的情况:说明了外
力的作用;④表述上,牛顿第一定律比笛卡尔的推论更明确,更简洁。
(3)通过(2)的分析,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力时的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②说明了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
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过渡引导】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敬老爱老手抄报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惯性的定义。)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2、说明:
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为更好的理解“一切”和“固有”,设计以下两个问题和一个视频)
问题:地球上的物体有惯性,太空中的物体有惯性吗?
问题:人行走时有惯性,静止时有惯性吗?
播放视频:有关生活中惯性的例子,请学生解释。
【思考与讨论】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那么惯性有大小吗?(结合视频思考、讨
论、分析该问题。)播放视频:
一弹簧弹开静止的质量不同的小车,两车运动的距离不同;
卡车和自行车同时刹车,停止的难以程度不同。
师生总结:质量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是不同的,
质量越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越大,就说物体的惯性越大;相
反,惯性越小。可见,物体的惯性是有大小的,并且质量是物体惯性
大小的唯一量度。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练习:1kg的铁块、1kg的木块、1kg的棉花,谁的惯性最大?
师生总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
通过对笛卡尔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我们知道了,人类
对事物或规律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而是经历着一
个步步深入。逐步完善的曲折的过程。
反馈练习
1、判断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
a.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不论速度大小如何,它们惯性大小一定相同。
b.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受力时没有惯性。
c.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则质量相同的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
球上的惯性小。
d.在地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小球的惯性也逐渐减小。
2、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将所受的外力同时撤去,这个物体将:
(b)
a.立即停下来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d.速度越来越快,永远停不下来
家庭作业
1、思考与活动:课本p1061、4
2、自主学习:预习《5.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完成导
学案。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中,以太
空生活视频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兴趣。对教材的处理既踏实又有新
意,对科学认识的发展层次把握得比较好。既注重学生经历过程,体
验方法,又重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方法线
观察+直觉有意观察法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09:38: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ba5a0b64ecc03376bfa86507257ec4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