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描写书法的优美句子摘抄(赞美书法的美言美句)

更新时间:2023-04-10 00:12:18 阅读: 评论:0

□王即之/文

从专业的角度讲,书法的中和之美即是大小、方圆、纵横、骨肉、线面、正奇、干湿、浓淡等各种对应关系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不计其余。书法对点画形态的要求是不温不火,不激不厉,符合中和之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说的也是中和之美,即在书法创作中要保持心境的平和,不急不躁,情绪稳定,做到变化而不杂乱,统一而不单调。这是儒家“中和”的美学观在书法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明末学者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临池之士,进退于肥瘦之间,深造于中和之妙”。他在这里强调的也是中和之美,即书法要方圆兼备,正奇相生,会于中和。中和之美是一种均衡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这种儒家的美学原则,成为中国书法审美的重要标准。

清人刘熙载在《书概》中还将书体分为两大类:篆书、隶书、正书为一类,其点画皆“详而静者也”;行书、草书为一类,其点画皆“简而动者也”。意思是说篆书、隶书、正书的点画交待得比较详尽而偏于静态的美;行书、草书的点画显得比较简洁而偏于动态的美。他又说:“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书要兼备阴阳二气”;“阴阳刚柔不可偏陂”。

刘熙载在指出了什么是阴、什么是阳的基础上,肯定地说书法要兼备阴阳二气,两者不可偏废。即正书的点画形态虽然表现出静态的美,却也含有动态的趋势;草书的点画虽然以动态美为主,却也包含着静态美的意境。说到底这还是对立统一、中和之美。

刘熙载还将书法用笔概括为两种,即中锋与侧锋。中锋包括藏锋、实锋、全锋;侧锋包括露锋、虚锋、半锋。中锋用笔指的是笔的主毫始终在笔画中间运行,副毫平铺两边求其厚实,侧锋指主毫运行时偏向笔画的一侧,求其妍势。其实这是“正”与“奇”的关系问题,也还是“中和”的问题。在《艺概》中他论书法云:“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即:笔画要坚硬而且雄浑,体势要奇特而且稳固,章法要变化而且贯通。

他还总结出以中锋来画圆,以侧锋来画扁的规律,因为中锋用笔点画形态呈现出圆的状态,侧锋用笔的点画形态呈现出方的态势。中锋取质,侧锋取妍,不可偏取。在《艺概》中他说:“书一于方者,以圆为模棱;一于圆者,以方为径露。”主张中侧锋并用,因为方圆在书法中是两种对立的点画形态,中侧锋并举,便可使两种点画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对立的统一也体现了书法的中和之美。

另外,小升初自我评价点画形态的丰富变化必须遵循“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原则,亦体现出书法的中和之美。孙过庭《书谱》云:“一画之内,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即使是一个笔画之内,也要用笔尖体现出它的起伏变化,一个点内部也要用笔锋表现出衄挫的区别。

以上这些书学思想皆是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哲学思想所派生出来的艺术审美观。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中和之美思想对书法艺术是有约束与牵引作用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写者要保持一种虚静冲和的心态

汉代蔡邕的《笔论》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这段话是说,书者应该在安静的环境下放松自己的情绪,发散自己的创作思路,为在创作过程中寄情寓意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创作时不能一味纵任情意的驱使,而应调匀气息,用平和的心境和沉静的态度去控制纵奔的情意。宋代苏舜钦曾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洁净的器物、雅静的环境可以给书家创作提供一个静谧的外部氛围,也为书家的心绪从尘世的喧嚣中超脱出来提供极有利的条件。同时,静的特征更体现在书家闲静的心境上,书家只有脱于机务的萦系,志气才会平和淡泊,内心才能彻底宁静下来,才能充分领略自由驾驭艺术的快感。

二、在笔法、字法、章法等方面要体现出“不温不火”“势和体均”“过犹不及”的美学原则

书法艺术当然要百花齐放,但百联想轻薄笔记本花齐放是有一个大的框架的,这就是要始终不渝地体现中和之美。具体来说,风格刚健的作品不可有躁气,风格柔美的作品不可有病态;笔墨要求浑厚博大,不可单薄肤浅;造型要新意叠出,但不可流于怪诞;在字与字的向背呼应上,在行间的贯气流韵上,在钤印的阴阳协调上,在黑与白的空间处理上,在正文与落款的搭配上,都能达到一种和谐自然、妙趣天成之美。

唐太宗在《笔法诀》一文中,对结体里出现相同线条的书写,要按照“‘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的法则,以求变化。试想,如果四撇一样长,这个字能好看吗?同样的道理,诸如“圭”、“维”、“美”、“须”、“顺”这些字,如果不合理安排,信马由缰地写,能写好吗?

三、书写的内容也要不偏不倚,中和方正,不要走极端

纵观一部中国书法史,从早期的小雪古诗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到后来的天下三大行书,到现代的于右任、林散之、王蘧常、卫俊秀、刘自椟、启功等等,从内容到形式上,他们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和“中和之美”的审美情趣,以“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范,成为无数后来者顶礼膜拜的法典与楷模。

当然,各具特色的艺术风范、百花齐放的绚丽景色,也是可以合并同类项的,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

(一)书法的阳刚之美

书法的阳刚之美主要体现在笔法、字法、章法的骨力和气势上。如果笔法、线条无骨力,字法、章法无气势,则显得势单力薄,一派病态。“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李世民《论书》)。书法的阳刚之美给人一种雄强浑厚、茂密旺盛、龙腾虎跃、气壮山河的感觉,使人顿生奋发向上、凌云腾空之心。那么书法的阳刚之美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这当然得益于用笔的稳准狠猛,线条的起伏变化,造型的夸张变形。简单来说就是果断与速度所形成的一种“骨”、“力”、“势”的结果,就像诗词里的“铁马秋风塞北”、人物里的黑旋风李逵一样。

(二)书法的阴柔之美

与书法的阳刚之美相比较,书法的阴柔之美就像“杏花春雨江南”的婉约诗词和弱不禁风的美人林黛玉一样,给人一种“雅”、“韵”、“味”、“趣”的感觉,营造的是一种平淡、萧散、恬静的意境。古人常以“萧散简远”、“平和雅逸”、“婉丽清媚”、“疏放妍妙”等言语来评价,如“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它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取圆、藏、曲、缓、润等,是一种隽永含蓄、秀雅逸致、水木清华的书卷气。线条阴柔之美的形成在于用笔上的轻柔舒缓,造型上的不事张扬。

(三)书法的中和之美

书法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这两种形态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对立统一、相互交融的。这主要体现在用笔、造型、章法布局上。因为不论是阳刚之美还是阴柔之美的作品,无不包含在诸如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迟与速、枯与润、行与留、疾与止、平与侧等矛盾元素的辩证统一上,只是看哪种元素占的比重大一些而已,就像太极图中的黑白鱼一样,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比重的大小决定着风格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情理统一、情感适中,志气平和、不激不厉、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的境界。也只有这种具备中和之美的书法作品,才称得上是不朽的经典作品。而达到中和之美理想境界的典范莫过于晋人书法,尤其是王羲之书法表现出来的那种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刚柔相济、尽善尽美的神韵,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而中和之美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判断书法作品最直接的规范标准了。可以说,“中和”的观念不但是儒家伦理的最高标准,也是书法艺术的最佳境界。先贤在论述中和之美的表现时,明确提出中和要渗透于笔法、结构、章法之中。

所谓笔法,就是在用笔时要讲究圆润和畅,不能棱角外露,以求达到“宽闲圆美”的境界,用笔要收敛,不宜放纵,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枯与润、行与留、疾与涩、平与侧等等都要对立统一。用笔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不要太平,也不能太侧。宋代姜白石在《续书谱》中说得很中肯:“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这段话全面概括了笔法的中和之美,强调了对立双方的协调与平衡关系,诸如肥瘦、露藏、上下、左右、多少等,使矛盾的两方面均有各自的节制,超越对立与冲突,达到形式上的统一。不光儒家讲究中和,道家也讲。《太平经》云:“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说到底也就是以上论述的书法三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中和之美。

所谓结构,就是要讲究疏密、向背、奇正等的辩证统一。孙过庭把对结构美的研究成果浓缩为一句话,“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即在对立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字形小的,笔画要伸展开去,变小为大;字形大的,笔画紧缩一些,变大为小;疏的字,点划要肥,可化疏为密;密的字,点划要瘦,可化密为疏,经过这样处理就消除了由于字形本身所造成的大小悬殊、疏密不均的毛病,而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之美。

所谓扬州大学排名章法,即整幅字的布局方法,章法中和美的表现在于气脉连贯以及动与静、连与断、均与乱、呼与应、起与承、并与和、首与尾、正文与题款、字距与行距等因素的对立统一。明代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论述到:“一篇之中,虽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鳞、凤,以为之主,使人玩绎,不可名言。”是的,一幅书法作品,作者总是想把每一个字都写好,务求尽善尽美,但如果真是字字“皆善”,一览无余,也就失去它的艺术魅力了,所以在章法上就必须“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中之龙,鸟中之凤,诗中之眼,这样的作品才能使人眼前一亮,把玩不已。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无数的书家倾其一生研习书法,使他们响亮的名字在历史的天空回荡。然而像王羲之这样的书圣,中国书法史上仅仅只有一个。从最能体现中和之美的行书来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这首先是因为王羲之的《兰亭序》最具“中和之美”!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海拔最高的盆地是哪个盆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这幅法书用笔以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孙过庭《书谱》云:“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认为王羲之晚年书法的高妙之处在于他达到了中和的至境,他构思通达精审,心态恬淡平和,创作时虽有情性的抒发,但都能够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所以其作品自然具有极为深远的风度与规范,王羲之在创作中表现出的以“中和”为核心的风神情致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中国士人尊崇王羲之的儒士风流和庸常平和,奉他为“书圣”。这种崇拜之情,是由根植于中国士人心灵深处的审美意识决定的,这就是贯穿于中华文化精神始终的中庸观念。

本文发布于:2023-04-10 00:1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b345f7866cb847e4e7e68cff85d5316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描写书法的优美句子摘抄(赞美书法的美言美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描写书法的优美句子摘抄(赞美书法的美言美句).pdf

标签:之美   书法   王羲之   章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