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洛杉矶图片

更新时间:2023-03-18 20:49:25 阅读: 评论:0

贺国庆-厨房三件套

洛杉矶图片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长沙拍婚纱照)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

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

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

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__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

阅读能力。文中表现父亲形象的内容有:父亲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画面;

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的画面;父亲孤军奋战,消防员作文 伤痕累累的画面。在

这三个内容中,第三个内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为这段话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

力,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是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小段

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父亲依然坚持等画面。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内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

血迹”这段话作为文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累,然后试着

用朗读表达这种累;再从“没人再来阻挡他”研究人们产生这一变化的缘由,体

会父亲的孤独和苦闷;接着从父亲的惨样读出父亲沉甸甸的爱和饱含血泪的情;

最后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我是这样教这一段的:“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还要罗列这

些时间呢?让学生明白这样写,表现出了父亲救助儿子艰难的过程,更个别教育记录 能体现父

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紧接着我又说在这个过程当中,父亲

一定是很痛苦的,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那么他经历了怎样的困难

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内心吗?请你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同学们写得非常

好,也体会得非常深刻。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2

为了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我搜集了优秀的教案,观看了优秀视频,甚至

记录了精彩的过程,又针对自己的能力,本班的学生特点,采取了王校长对中高

年级语文教学提出的思路,针对本课的第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思路,针对课题质

疑,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检查新词,通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

出感情掌握新词,解质疑: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用课文中的句子说。出示洛杉

矶地震图片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大。在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课文比

较长,我显得耐心不够,没有进一步耐心引导学生概括课文。走进了不起的父亲,

让学生默读,用笔写出自己的点滴感悟,学生能找出句子,通过读、想象、说、

写,学生能揣摩出父亲的内心世界,感悟到父亲的了不起。透过人物的语言、动

作、神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拓展延伸中,联系汶川地震中的感人瞬间,让

学生体会到父爱的无私,接着回顾父亲关爱自己的点滴,感受无痕博大的父爱,

自己也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能够读出,

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但在上课时,我有时缺乏教学机智,有些地方自己说得

较多,课堂情感的酝酿没有达到高潮。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3

这片课文讲述了在父爱支撑下儿子获得新生命的故事。这是一个感人肺腑、

给人无限启示的故事。课文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

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进行一次资料的交流展示,检查课前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

的情况,同时交流对地震了解。这是进入新课的第一步准备。由于课上时间有限,

所以,我把更多的交流机会放在了课下,比如:让学生做一次以“地震”为主题

的手抄报展览,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__语句浅显,对话丰富,非常适合朗读。所以,我将不同的朗读形式贯穿始

终。譬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小组赛读、教师引读、师生对读……不但培

养了学生的语感,而且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物心理。

阅读感悟,我采取了让学生画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标出感受的方

法。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珍视自己读书过程中获得的独特感受,潜移默化地形成

有利于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然后进行有序地引导阅读,使学生在朗读后不断深入

课文,不断明化__特色。

为了使__的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在品读全文后安排了两个独特的环

节:请学生读家长为__写的读后感和创编小诗讴歌亲情!家长的参与,不仅是父

母与孩子一次心灵上的沟通,也是效仿__的主人公,感受真爱在身边。

课中我还是用了“阅读想象法”和“读写结合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想象父亲挖掘了38小时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危险?儿子等待过程中会

出现什么情况?充分体现了人物坚毅性格特征。仿写,是作文无可写的最好锻炼

方法。所以,课中安排了两处小练笔环节:仿写父亲的外貌写儿子;写讴歌亲情

的小诗。

最后,推荐阅读时给学生走向语文大世界指引了一条光明之路,也是对本篇

__学习后的一次深化拓展。

结尾处的朗读小诗,是将本单元主题“人间真爱”扩展开来,升华上去,不

仅是“爱”的传递,也是整个单元主题的最佳诠释!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4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

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

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__描写具体、情感真挚。

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坚强的儿子!这是__给我们展示的两个人物形象。如

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悟父爱的伟大?在反复研读课文后,我觉得要抓住课文

的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对父亲的感情变化来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本课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教学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

初读课文,完成生字教学,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在教学中,我先设疑,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配上图片及解说,让

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巨大伤害有个感性的认识,为后面父亲克服一切困难救儿子做

好铺垫。接着我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的新词语,并将词语配上背景图、加上解说,

然后将词语串联成一句话,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既认识了词语又通过相

应的配图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课文内容,这样的生字教学方法新颖直观,图文并

茂,学生易于理解,并能很快记住这些新词语,我想这是高年级识字教学值得提

倡的方法吧。

在学生读通课文后,让他们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抓住"这真是一对了不起

父与子"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体会父亲的

了不起表现在哪些方面。特别是课文中描写这对父子的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

引导学生去想象、体验。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

再来阻挡他。"这些数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是异常艰难的,是常人难

以做到的,反映的是父亲救孩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体现的是父亲那执着的信念。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理解、体会,真正让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达到"

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新课程倡导:我们语文的教育要巧妙地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课文中描写

的是国外的一对父子,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对此,教学中,

我适时插播了5.12汶川大地震有关图片,当悲伤的音乐响起,那仿佛来自天国

的、震撼灵魂的乐曲,荡涤着每个学生的心,撞击着每个学生的灵魂,再加上我

的描述,此时的课堂"无声胜有声",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一个个真实感人

的故事,让学生再一次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力量,感受到人间真情。

课的结尾,我出英雄式 示了一个小练笔: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再次走近父亲的心,已

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点什

么呢?就请你拿起笔,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让学生换位思考,感恩

于父母。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

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坚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

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根据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教学,期望这

节课一定会收到很好效果,结果我失望了。课前同学们不是查阅了有关1994

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和我国唐山大地震的资料,并在全班进行了交流吗?对当时

的地震情景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呀!怎么笑得出来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课下,我

认为思索每一个教学环节,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反思,体会如下:

第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恐慌,血流成河,哭声喊

声的场面没有亲自目睹呈然查阅了相关资料,也只是感性认识,应该再借助一些

有关洛杉矶大地震或唐山大地震的有关声像资料,多做一些铺垫,加深学生的感

性认识,再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步上升到更理性认识。

第二、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情景时,自己的情感不够到位,所以

难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像这类感人的__,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营造出文中的氛围,

然后,再披文入情,这样学生才会在读中感悟到父爱的伟大。

第三、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6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四年级下册S版语文第五单元的第三课,讲述的是

1998年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

儿子的同学的故事。__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在处理第一课时时,在扫清__中的基本字词障碍的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的学

习埋下伏笔并做好铺垫。比如在第一课时我通过观赏视频,让学生在文字描写的

基础上,能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使得同学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设身处地的

感受地震的危害之大,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之深,切身感受人们在面临如此大的灾

难面前的渺小与无助,奠定同学们学习的感情基调。

在第二课时的讲解时,首先通过复习导入,再次回忆__的主要内容,然后围

绕__中对这对父与子的评价展开分析。主要有两条主线: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

的儿子。然后根据这两条线索展开分析。第一:学习课文4--11段:感受父亲的

了不起。可以从不同父母的表现角度,分析爸爸的执着和坚定;从不同人的劝说

中,体会父亲的信守承诺;从时间流逝的角度,体会父亲的坚持。在学习中可以

运用对比、联想的手段引导,分角色朗读以及抓重点词语(挖、依然、不停、只

有等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重点在于指导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第二:学习文中的12--22段,体会儿子的了不起。主要抓

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优秀品质。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同学自

学体会,小组分角色朗读,讨论交流最能体现儿子品质和了不起的句子。主要围

绕15段和22段进行主要指导和分析,体会儿子的先人后己,信守承诺的优秀品

质。

在__的最后进行课外拓展,可以联系中国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场景和图片,

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体会这人世间最最伟大无私的爱,激发学生们孝敬父母的情

怀。在配乐中写出自己心中想对父母说的话,进行课堂小练笔。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比较连贯,衔接语言比较生动自然,学生们都很进入状态,

同时__线索条理清晰,达到了教学目标,孩子们也收获颇丰,自己在感动孩子的

同时也感动着自己。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自己紧张把PPT快放了;有些感情引导

比较生硬,没有做到润物无声;当孩子没有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时,自己有些沉

不住气,这都是自己今后要加强和改善的。还要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

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7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本组第一篇课

文,是精读课文。教学时,我重点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了

不起的父与子”,一步步深入思考,以“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为主线提领全文,使学生体会父亲的执著,守信和儿子的无私,对父亲的信赖,

体会崇高的父子亲情。

教学时,注重于对句子的理解,也想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但由于课堂

时间紧张,朗读训练不是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平凡的英雄 ,注

意取舍。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

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

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

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

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

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__的设计、教学,我

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

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

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

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

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

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

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

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

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

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

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

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

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

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

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

上还可以做点__,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

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

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9

丽雅交待今天的两节语文课用来第四单元考试,可因为打印室的机器坏了,

所以只能临时准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备课如果

是有感觉的话,时间少点也不要紧。今天就是这种情况。

我先初步理清了课文头绪,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将这位父亲形象借

助课文语文语言铭刻在孩子的心里。如何分层落实呢?

一.感知背景,进行铺垫

关于地震,孩子们是没有生活体验的,但对此又并非零起点。他们在影视作

品、报刊杂志或是课堂学习中对此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应是学生的学习起点,

所以课堂切入的谈话也就从地震开始了。接着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第一、二

自然段,了解这场大花里胡哨什么意思 地震。从对地震的一般了解到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学

生对于地震本身灾难性的认识已有质的飞跃。这为进一步阅读文本中的故事,走

进故事中的人物内心有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直面父亲,浓墨重彩

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

文中唯一带有强烈个体情感倾向的就是结束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的表达。我想这

也是作者在写完整个故事之后,无法自抑的流露。作者对这位父亲最重彩的描写

就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作者从时间的长度,父亲的外貌,

他人的行为等角度将一个偏执得有些发狂的父亲作一个细致的描写。在这里,36

小时是个怎样的概念?那是整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的漫长,那是学生两个星期的

课时量!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父亲在不断地挖着,在一片废墟里,又有着怎样

的困难与危险啊!或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能是致命的!在

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段文字读

懂、读活、读厚、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三.旁敲侧击,映衬烘托

在这一场灾难中,什么是状语从句 在这一片废墟里,其实还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着同

样的遭遇。难道说他们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或是爱的不够深吗?为什么会只有

这一位父亲孤军奋战呢?不是的,那是面对一片废墟,凡是还有一点理智的人都

能看到,生还的可能几乎是不存在。所以,很多父母绝望地离开。好心人的一句

太晚了,没有希望是多么辛酸的无奈,消防队长与警察以专业的眼光作出理性的

分析:这里太危险!但是,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规劝都无法使父亲放弃一个没有

理智的行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一次又一次语无伦次的回

答,执着得近乎固执的追问,让我们看到此时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与客观分析都

不存在,占据他内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间曾经的承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

你在一起。在这里,通过师生的对读,引导学生对他人行为的理解,从另一个角

度再次深切地感受伟大的父爱超越一切!

整个设计简单、朴实,紧扣语文本质,紧贴情感共性,带领学生经历一场深

刻的爱之旅程。

后记:我瓯海的一位同学也研究过这一课,课后在网络上找到她的反思,没

想到与她的上课思路基本一致。反思里的很多语句也就借用了她的语言。真有种

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欣喜。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0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九册第十七课课文,是父母的爱这一单元的第一篇

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

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

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一

课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厚

的爱。

在教学中我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

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

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

先让同学出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

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

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亲情能创造神奇般的奇迹。

结尾我设计两个可能发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儿子但儿子已经死了;二是父亲在

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在天国和孩子在一起。在这两种情况下父亲还是一个

了不起的人物吗?学生感受到父亲都实践了他对儿子的诺言,展示了他对儿子浓

浓的爱,这足以让人尊敬,让人觉得“了不起”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感受、

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了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情况

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父亲说过这句话。在描写爸爸

外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对__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作为课改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自身的教学水平还不过关,课上的应变机智不强,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

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

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

36小时?时,连叫了3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心中有些慌乱(因

为这节课有校长听课)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

自己提出了问题。因此我也非常紧张,致使自己不在状态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

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

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

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

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

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

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

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学上离校

长提出的教学思路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

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1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__。但__的内容与学生

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__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

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我选择了“一个

中心”的教学策略,解读文本,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

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的了不起”

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在承上启下处反复读中

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

文中的父亲行动的了不起。仔细研读,不难发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

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

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还从中体味到父亲承受

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

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儿子的了不起,是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

“让”得感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

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

巧妙地将父子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与__中心融合在一起,主题更加明确突出。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2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

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

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谊。

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

震撼人心,表现了这位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对儿子深切的爱,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父

亲。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的心态 ,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

的词句,仔细阅读,体会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我还引导学生将文

中的其他人物与这位父亲作比较。从中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理解课

文时波斯帝国 ,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时注意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

如:父亲面对一大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

子!”朗读这句话时,引导学生带着绝望和悲痛的感情来朗读。

最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

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家长也体会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强

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性。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3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

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__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

震撼。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

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

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

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

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

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

感,有目的性。例如广州欢乐世界 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

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

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

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

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

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

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

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

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

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__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4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__。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

是掌握生字词;二是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抓住文中对父亲语言、

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父亲爱的了不起。

__值得推敲的语句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

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为突破点,以点

带面,在这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

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

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

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

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

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

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

肉体的痛苦;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

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

验,共同感受,紧接着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场景,通过音乐的渲染等,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

可是,作为语文课堂,仅仅让学生感动就够了吗?在教学中如何寻找人文精

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时促进语文知识的训练,提升学

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我以后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5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

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

输。”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

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

师谈话:“一场大地震发生中,一个七八岁孩子被埋在废墟中,他的父亲是怎样

做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

学生与课文情景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的境界,调

动学生的激情是必要的手段之一。课堂上,我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

的感情共鸣,使他们和课文情景能融为一体。

二、阅读中体验、感受__的情景

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学

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

个别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

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课文中的强

烈震撼,引起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现人文性

在思考“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以

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拨。然后交流学习成果。阅读

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

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

富了个体探究所得。

有学生提出了困惑:“如果儿子死了,父亲不是白挖了吗?”针对学生提出

的问题,我没有简单地否认,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进一步明确到:努力有可能成

功,放弃则意味着失败。只要有白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白分之百的努力。哪

怕儿子真的'死了,也无怨无悔。因为父亲做到了他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教

师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体现人文性。

在释疑解惑中进一步明确道理。

四、升华感情、展现人文魅力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爱护、信任的故事。有个学生

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

他,结果导致他爸爸骨折。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

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

即是语文。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

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在这里再次

展现了人文魅力。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20:49: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b265a9d67cf2b4338167fa30e27841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洛杉矶图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洛杉矶图片.pdf

标签:洛杉矶图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