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苏州评弹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3-03-22 06:33:36 阅读: 评论:0

平均时间-七十岁生日祝福语

苏州评弹博物馆
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绿林寨)

琴川泛新波,古琴奏和鸣——常熟虞山古琴保护传承现状调查

与思考

施咏

【摘要】本文通过对常熟市虞山古琴保护传承现状的实地调查,阐释当地政府所构

筑“节”、“馆”、“室”、“社”、“场”五位一体的多元化格局的活态、立体

化古琴保护体系,以及“虞山琴社-常熟理工学院-少儿古琴社”多层面、多渠道的

社会合力共建的传承体系.透过对其琴人琴乐的观念、琴社活动、琴乐事象的描述,

在田野资料展现基础上进行提升思考.认为在当前古琴保护传承中,应该处理好学院-

山林、传统-现代、民间-政府等若干对关系.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加速非遗保护专

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3(000)006

【总页数】8页(P109-115,125)

【关键词】音乐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常熟;虞山派;朱晞;活态;立体化

【作者】施咏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

常熟,地处长江三角洲沿江开发地带,是划归苏州市所属的县级市。常熟是吴文化

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自然禀赋优越,人文积淀深厚。

对于古琴演奏者而言,常熟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常熟别称“琴川”,因其穿城而过

的7条河流,如古琴之七弦而得名。唐宋以来,常熟就一直是中国古琴演奏、研

究的中心。明末清初,由严天池开创、徐青山拓展了中国第一个有代表人物、代表

琴谱、理论纲领和地域特色的虞山琴派,此后几百年间,虞山琴派名家辈出,并以

其“博大平和、清微淡远”的琴风和杰出的理论建树,影响了国内众多琴派。

作为虞山琴派发祥地的常熟,自政府到民间,近年来在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工程中再创典范之功。自1984年虞山琴社恢复活动以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

持下,虞山琴派生机盎然,新枝勃发。2001年常熟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四届打谱

会暨国际琴学研究会”,2002年常熟成为首批全国古琴南方考级点之一,2004

年成立虞山古琴工作室,2004年常熟被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评为亚太地区

“古琴之乡”,2005年建成“虞山派古琴艺术馆”。2007年5月举办“首届中

国古琴艺术节”,同年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中国古琴江南保护

基地”。2011年常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非遗——古琴艺术重要保护

地区”的称号。

通过几年的努力,常熟成为新世纪古琴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开创了国内首

家以政府为投入主体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为虞山琴派的传承和发

展营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常熟的古琴保护的理念和经验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

翔称赞虞山古琴艺术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可成为当今文化

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范例。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则将常熟的古琴保护模式总结为是一

种静态展示与动态表演相结合的“活态保护体系”,即一种动态、生生不息的传承

发展,立体化、全方位的保护模式。

为了全面了解常熟虞山派古琴传承的现状,从2008至2011年间,笔者对常熟地

区虞山琴社做了多次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有琴人朱晞、王小龙、穆丽娜、尹溧

新以及常熟市文化局社文科科长茅玉芬等,获得文字资料、采访记录8万余字,

电子照片110幅,采访录音员时长15小时。根据采访情况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

本文先对虞山派古琴传承情况作出全面的描述报告,再对现存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作

出初步的思考。

一、政府主导的保护策略

(一)制定保护政策

2001年,“全国第gpu是什么意思 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后,常熟市

委、市政府确立了古琴艺术在全市文化中的显要地位,实施古琴品牌战略。2004

年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文化苏州”行动计划》中支持常熟市争创“中国古琴

之乡”,积极筹建常熟市虞山琴派古琴艺术馆。2005年常熟市人民政府也出台了

《常熟市“文化名市”行动计划》,逐步理清了保护、继承、弘扬古琴艺术的基本

思路和框架,提出以“先贤精神、艺术瑰宝、古琴之乡、城市名片”来打造特色文

化品牌。2005年,文化局制订了《虞山派古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十年规划》,

明确目标要求,分步实施,力求从内容、管理、内生机制上将常熟打造为真正的

“古琴之乡”。

该《规划》具体体现在:加大古琴艺术历史遗存的保护力度;依托虞山琴派艺术馆,

推出精品展,同时搞好“活的”传承和发展,做到动静相融、动静相生;加强艺术

研究和交流;积极扶持古琴艺术社团的交流和发展;加快后继人才的培养;开展群众性

古琴活动;定期举办大型古琴专场音乐会等。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使得常熟古琴保

护工作呈现全新的面貌。

常熟市政府在古琴的活态保护体系中,还提出要保证实现“十个有”,即逐步实现

了有专设机构、有专项经费、有工作网络、有四级名录、有专题馆所、有培训基地、

有常年展演(示)、有对外交流、有节庆活动、有国家基地的活态保护体系,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夯实了基础。

该立体化保护平台具体表现在构筑常熟市政府构筑“节”(中国古琴艺术节)、

“馆”(虞山琴派古琴艺术馆)、“室”(虞山琴派艺术工作室)、“社”(虞山琴社、

少儿古琴社)、“场”(一批演出研究场所)这一五位一体的多元化格局的构筑。分

述如下:

1.“节”

常熟历来重视文化节庆传统,在各类节庆活动中适时展示、弘扬宣传古琴文化,也

成为常熟市政府古琴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2005年在首届尚湖国际文化节闭幕式

上举办了国际古琴名家音乐会。2007年5月的“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开幕式上

举办了“虞山琴韵中华情暨纪念吴景略诞辰100周年中国古琴名家音乐会”,艺

术节期间还举办了“首届中国古琴艺术保护论坛”、“唐宋以来的中国名琴和与古

琴相关的中国名琴书画展”等活动。

从2009年起,常熟市政府为了整合资源,将文化节做大,与中国文联相关协会、

文化部携手合作,举办综合反映江南人文艺术成就的“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

节庆期间将设立包括翁同龢书法奖、严天池音乐奖、沙家浜戏剧奖等奖项。其中,

严天池音乐奖即主要针对古琴艺术。江南文化节中仍保留包含古琴文化节、全国青

少年古琴大赛及打谱会。

“实践证明,成功的艺术节庆活动不仅是展示艺术成果的大舞台,也有助于扩大城

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同时将总结经验,走出政府支

持与社会化运作相结合的路子。”①

2.“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必须要有载体,而这一切的核心即是2005年建成的“虞山

派古琴艺术馆”,艺术馆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著名藏书楼“脉望馆”所在

的省级文保单位赵用贤宅辟设而成。2004年起由市政府财政投入一千万对其进行

全面修复,2005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古琴艺术馆分4个区域,分别介绍严天

池、徐青山、吴景略等古琴名家,展示当今常熟对古琴艺术传承和保护的成果,并

以实物形式展示古琴制作流程,馆内还藏有严天池所编的《松弦馆琴谱》等琴谱。

建成后的虞山派古琴艺术馆融展览、培训教育、演出、研究、旅游于一体,作为政

府的窗口,古琴馆日常接待大量的各类参观。此外,还立足于多渠道、多层次培养

新一代古琴艺术传人,使之成为传承、保护和振兴虞山派古琴艺术的重要基地。此

外,该馆还成为很多学校假期社会实践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2007年被授予

“常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称号。

3.“室”

2004年,常熟市政府投入15万元,成立了非盈利性的虞山琴派艺术工作室,由

朱晞任工作室主任,开展有关虞山派古琴艺术的保护、传承及研究工作。这也是全

国首家进入地方行政科层体系、直属地方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的古琴艺术机构。

4.“社”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软件载体的虞山琴社,则是这一层面的核心而在国内外

琴界起着重要作用。虞山琴社2001年由朱晞任社长,工作得以展开,目前虞山琴

社已经拥有了一支老、中、青、少儿120余人的古琴骨干队伍。

2003年“虞山琴社”代表中国古琴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考察,得到前来考察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遗处处长的高度评价,这也成为古琴艺

术得以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重要因素。

目前琴社活动频繁,中秋、端午、春节等传统节庆都有琴会,基本上每个月都有较

大型活动。2001年,还组织成立了中国首家也是唯一的少儿古琴社——虞山少儿

古琴社。

5.“场”

“场”指的是古琴展示、展演的场所。目前,常熟已经拥有了虞山大戏院、图书馆、

博物馆、古琴馆、评弹馆、常熟理工学院音乐厅、尚湖风景区“枕水人家”等一批

环境设施优良的古琴演出、交流的场所。

(二)提供资金保障

除了系列保护政策的制定,政府对古琴保护的重视还体现在资金的保障上,政府出

资投入了一千万修补重造虞山派古琴馆,常年对外开放,并确保了相关工作人员的

工资奖金财政支出。每年都要围绕古琴保护举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大型活动,

如全国的各大流派的打谱会,常规性活动如双休日在景区设立的古琴演出,相关的

经费也都是由政府投入。

近年,常熟市政府还持续出资用于古琴理论研究,资助出版经费,每年都有相关论

著与光盘出版。

(三)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

自2005年古琴馆开馆起,就由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古琴艺术保护机构,成立了6人

编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古琴馆,属于博物馆的一个分馆,由市文化局主管。还成

立了虞山派古琴艺术工作室,出于对古琴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双重属性的考虑,

相关部门职能分工明确,合理明确的分工更好地保证了相关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

二、社会合力共建的传承体系

在常熟,除了以虞山古琴馆、琴社为中心积极培养传人以外,还大力发展了多层面

的社会办学,从大学、大专、中专到小学的各类业余培训点,即以古琴艺术馆为中

心,打造“虞山琴社—常熟理工学院—常熟艺校—常熟少儿古琴社”的多渠道多

层次的培训体系,以培育新一代古琴艺术传人。

1.高校古琴教育

常熟理工学院作为常熟古琴立体保护体系里一个重要的场域与环节,很多重要的演

出都在该院的音乐厅内举行。从1997起在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就开始开设了古琴

选修课,这也是解放后唯一在综合性大学正式开设的古琴选修课,目前已有一百多

人经过培训,在江苏各地传承古琴。

2005年9月,理工学院音乐系王小龙老师率团参加“海上琴会琴韵雅集”演出活

动。2007年5月,“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主题活动走进常熟理工学院校园,

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培养传承中国人文精神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音”。

2008年7月,音乐系“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虞山派古琴艺术馆举行参观调研,

了解虞山派古琴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另外,自2003年起,还在常熟艺术学校开设了古琴大专班,七名古琴专业学生顺

利开课。

2.少儿古琴教育

1997年,虞山琴社与常熟市文化馆联合开办少儿古琴培训班,2001年组织成立

了中国首家少儿古琴社——虞山少儿古琴社。数百位少年儿童接受培训,教学成

效卓然,培养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艺术新苗,在全国各级比赛中获得良好成绩,还

有学员以古琴为专长考上了专业院校。少儿琴社还积极参加社会各类大型琴事活动,

2004年夏天的“情系沙家浜”江浙沪少儿古琴夏令营,在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开

营,来自江苏、浙江、上海的20多位少儿古琴爱好者欢聚一起,在沙家浜“春来

茶馆”切磋琴艺。

2002年10月28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遗处处长爱川纪子来常熟考察古琴,当时

欣赏的古琴演奏《长门怨》就是由该少儿古琴社的张何之同学担当,精彩的演奏令

其大为赞赏。

2007年11月,虞山琴社还在石梅小学开办古琴兴趣班,把孩子们的读白、书法

等与古琴艺术相结合。多年来,常熟少儿古琴培训教学卓有成效,早期的学员有多

人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附中、本科乃至研究生。2011年,这些学

有所成的学子还回乡举办了“‘曲水流觞’2011常熟籍古琴专业学生汇报音乐会”

向家乡人民汇报。

三、常熟古琴保护传承理念阐释

由于地域、琴人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琴社在古琴传承推广上运用的策略与运作

的方式也都会有所不同,因此会产生多样化的古琴保护模式。而常熟政府与琴人合

力打造的活态、立体化保护的模式,则是被全国各地文化部门以及越来越多的琴界

同仁公认的成功模式的典范之一。

虞山琴社古琴保护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政府与民间、开

放与保守、山林与学院、专业与业余、大众与精英、“大众化”与“化大众”,以

及静态、动态与活态等几对关系的认识与思考上。

(一)学院与山林

“当代琴乐传承功能主要由两类组织机构担负:一是专业教学机构——音乐院校,

另一则是业余群众组织——古琴社团,在琴界习惯将二者分别称为‘学院派’和

‘山林派’,以从社会文化身份、文化属性等方面对其加以区别。”②

虞山琴社现任社长朱晞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师从翁瘦仓学琴,通

晓诗词歌赋。按照朱晞的个人学琴与职业经历,他应该是业余的身份,标准的山林

派。但作为业余琴家的他,却又与传统的民间琴人有着诸多的不同,在音乐观念、

教学思想上强调着专业的要求、专业的精神。与专业的学院派一样注重演奏技巧,

追求表演的舞台效果。他认为“业余的也该当作专业的来做。古琴首先是音乐,首

先要有音准,节奏要正确,旋律要流畅。古人所说的那个‘三五文人,自得其乐’,

也是要讲音准、旋律与字句的,如果弹出来音都不准,更谈不上旋律美了。”而像

古人陶渊明怀抚无弦琴而叹“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在朱晞看来则都是自说

自话,喃喃自语,完全上不得舞台的。

最初,虞山琴社的演出都是靠琴社中的人员(成人),清一色业余的身份,但随着社

会演出活动的增多,完全依赖业余的在水平和时间保证上都存在问题。随着近年常

州理工学院音乐系及其他院校的毕业分配来古琴馆,在后来的演出活动朱晞就开始

力求做到形式多样化,包括一些琴歌、重奏、合奏等,并逐渐往专业化上发展。

在古琴的教学思想上,身处山林、业余身份的朱晞对现当代含鼠的成语 深受西方专业音乐教育

观念浸染的学院派古琴教学持质疑态度,他反对西方音乐中节奏、音高维度的机械、

固定,强调着古琴音乐节奏重音的变换性与减字谱的开放性。

我们教学,跟中国音乐违背的传统东西是不教的。现在学生弹出来千篇一律的,为

什么呢?比如这个“猱”,个人的认识不一样,有的人“猱”两拍有的人“猱”一

拍,但是固定就把人抹杀了,这个抹杀就是不符合中国古琴谱的本意。减字谱是一

个开放的记谱,但它有一个范围、有一个条件,像大运河一样,京杭大运河挖好了

必须在这个河道里流,这就是给你的值,但是上游流得快还是下游流得快,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但是好谱子基本上流的差不多,比较明确。(朱晞访谈记录)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兼具山林与学院两栖属性的朱晞又表现出他博采两家之长

而形成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既继承了传统民间器乐教学中“以曲带功”的特点,

又吸取了学院派有针对性地运用多样手段解决某个技术技巧的方法。

我教学生又不完全是学院派的那一套,学院派教古琴上来就是练习曲,练习曲就将

学生机械化了,但我碰到不能解决的技术性地方,我也会用学院派的方法。甚至练

习曲有的时候会用一些,为什么呢,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如“轮指”,三个手指要

求力度均匀,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解决不了的,我就用学院派的方法来解决这问题。

老式教法只说中指、无名指轮流做,学院派教的是中、无、小、中,再无、小、中、

无,这样岔开做。就能三个手指力度均匀。这是民间教古琴不具有的方法。③

其实,从琴学渊源上来讲,现在的学院派都是源于山林派,早期进入音乐院校从事

古琴教学的一批琴家包括虞山派的吴景略,都出自各地民间传统琴派。

这种所谓的山林与学院、业余与专业,更多的只是一种以身份职业标识为基准的划

分,并不代表、等同于水平。特别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领域,业余与专业向来没有

高低之分,业余的身份可以具有专业的精神、专业的水平,山林之人也可大对学院

广谏良言。两者在音乐的理念上更多的应该互融互补共生,相互交流促进,方可使

当代琴乐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特色。

(二)传统与现代

古琴保护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古琴传统的研究工作,对此,虞山琴人做了大量的

普查与资料的整理工作。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将古琴当作一件与现代无缘的古代

文物式的乐器,这种传承的发展保护就必然还要揉入现代人的人生体验与新的审美

感受。特别是在当代的中国社会、文化均处在历史转型时期,在新的文化、审美心

态的变化下,琴曲的创作、欣赏等一系列问题也已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新的课题。

对于古琴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创新问题,虞山琴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进行了深入的

思考与有益的探索。朱晞认为文化遗产会随着时代在变化,焕发新生。“中国古琴

经典曲目的传承,既是学习、保存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中国古琴谱

论音高而不论节奏旋律,其核心意义也在于古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核心是不

变的,而其审美将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当一个优秀演奏家达到“传神”的艺术

境界,体现了当代人的心声,这就是传承,历代琴人从孔子以降,无不遵循这个原

则。”④

在古琴传承的实践层面上,朱晞也一直践行着他的这一理念。十分强调受众为导向

的艺术倾向,注重古琴的可听性与观赏性,追求古琴表演形式的多样性、现代性,

以符合大众的现代审美情趣,适应大多数现代听众的耳朵。

2007年5月古琴艺术节开幕式上“虞山琴韵中华情古琴名家音乐会”则是他这一

音乐理念的集中体现,整场音乐会融琴与舞、琴与歌、琴与书画、琴与服饰多种艺

术形式为一体,以全新的表现手法再现了虞山琴派的魅力。其节目单如下表。

篇章序号曲名表演形式序1《和平颂》古琴与舞蹈2《忆故人》第一篇章《琴

乡》古琴独奏3《渔樵问答》古琴四重奏4《平沙落雁》古琴与舞蹈5《红豆诗

咏》第二篇章《琴境》古琴与诗词6《阳关三叠》琴歌7《流水》古琴与书法8

《神人畅》古琴与服饰9《梅花三弄》第三篇章《琴韵》古琴合奏10《酒狂》古

琴与钢琴11《潇湘水云》古琴与人声尾声12《虞山琴韵中华情》通俗演唱

全场音乐会有古琴的独奏、重奏、合奏,古琴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琴歌、琴舞、

琴诵、琴书、琴服,还有中西乐器之王古琴与钢琴之间的对话。表演形式推陈出新、

一应齐全、丰富多彩。在聚拢拼音 琴舞中,悠扬的古增强政治意识 琴声中,舞蹈演员们徐徐上场,一群青

春靓丽的女子和一群手持火红灯笼走来走去的短衫男子配合着琴乐翩翩起舞,舞台

充满了灵动而绚丽的美感。琴诵表演,一张琴、一管箫、一炉香,配上道具栏杆,

在悠扬的古琴声映衬下,古诗词的吟诵荡气回肠。琴服表演,古朴琴音阵阵,典雅

的汉服展示广袖舒展、裙带飞扬。古琴四重奏,二胡居中而坐,洞箫一旁站立,左

后方拱桥上一位女子怀抱琵琶坐在栏杆边。一阵干冰烟雾缭绕间朱晞抚琴的小船缓

缓滑行出来。观众的注意一下都被这些视觉因素所吸引。

这台反映古琴悠久历史、展现当代古琴演奏最高艺术水准的晚会极具丰富的视觉效

果。还将虞山大戏院的演出舞台延伸至观众席,以层层叠叠、参次不齐,折射着金

属质感的“琴弦”结构成舞台空间,并通过高清晰LED大彩屏、流动滑板、升降

台等高科技手段,力求使晚会形成既古典又现代的艺术氛围。

尽管朱晞毫不掩饰他对古琴演奏时音乐以外的“非音乐因素”,如舞美、灯光、服

装、化妆的高度重视,但在根本上,他对于古琴传承传播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

他还是坚持古琴传统本质的内容必须要大于形式,而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

我们用了合唱、伴唱、钢琴这些西洋的形式,但旋律核心都还是古琴的。洋为中用,

现代因素。我们不像“十二乐坊”,我们十之八九都还是中国的、古琴的因素。核

心的东西就保住了。

出场的不能都是老头老太,我们有漂亮姑娘和小孩,那才吸引人。其实不用担心变

样地接受,古琴不易让现代人接受,开始只能浅显地接受,接受之后,再谈提高。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家将古琴搞得太高雅让人听不进去,还有人把它搞得太通俗,

那又就不是古琴了。其实古琴的核心必须还是古琴,形式可以搞成现代的,让大众

一听到会触动、有所共鸣,这样才能听得下去。(朱晞访谈记录)

深谙接受美学的朱晞在构建着他的“古电话秘书 琴观众审美心理学”,朱晞在其表面所追求

的声光华美的“现代化”古琴的背后,还是在执着地坚持着古琴的传统特质与高雅

品味。用心良苦的“花哨”都是用来吸引观众的手段,为了可以让大众先坐得下来,

听得进去,有了共鸣,才能继续听得下去,才能谈得上古琴在当代的传承。更何况

在当代传统文人阶层消亡后,要重构这样一个精英文化,必须也要在大众的土壤上

再来培育这个精英文化,没有群众基础则无法高端。诚如朱晞所言:“大众的普及

其实是我们过程当中一步,不是终结目标。”

古琴传承中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高雅与通俗之间如何恰好得当对度的把握的

确是一个值得在不断实践中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民间与政府

在当今的古琴非遗保护工程中,琴社、琴人与政府之间合作关系的融洽、密切与否

一直是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而琴社与政府之间良好协调关系的建立,是当代琴乐

保护传承理想模式建立及良性循环得以保证的重要基础。琴人需要的是要有奉献精

神,埋头数年如一日地推广古琴,以取得有目共睹的工作成效来争取政府对琴社活

动的支持和参与;而政府则应尽可能地为民间的琴社、琴人提供更多的资助与机会。

但由于现实中或是由于琴人难以做到奉献在先、索取在后(甚至不排除有借非遗来

为个人牟利者),抑或是政府对非遗工作执力不当,对琴人关心不够,导致民间琴

社与政府之间怨声载道、互不买帐的不尽人意的状况目前在不少地区并不少见。而

朱晞的虞山琴社则是当之无愧将这一问题解决较佳的典范之例。

虞山琴社在活动场所、经费等诸多方面所受到政府的“厚重礼遇”足以让全国各地

的民间琴社同行们嗟嘘羡慕不已。朱晞对此则颇觉不公:

现在人家看到政府对我们这么好,那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事

情做到那个份上,机会才会来。如果你什么都没有,让你弹一曲,组织一台音乐会

你搞不成,我想没有一个政府会抬你。

的确,近些年来,虞山琴社在古琴美术学画画 的保护方面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2004

至2008年的完整年度工作记录来看,特别是从2006年至今,琴社的日常活动已

经密集到基本每周都有数项较大的琴务活动,且无间断。

据琴社工作记录显示,虞山琴社的所有活动中占第一比重的即是为配合常熟市政府

的官方视察、会议招待,接待兄弟城市的取经学习。其他还有配合政府宣传优化投

资环境的,如为日本丰田公司、日立维亚机械株式会社考察常熟环境的参观、演出。

近年来,虞山琴社还积极与政府合作参与了和古琴相关的文化产品的开发,全面参

与建设常熟与古琴有关的景点,使之成为常熟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

2001年虞山琴社与市园林风景旅游管理局合作,积极配合园林旅游各类演出,开

古琴与旅游结合之先河。2005年在尚湖风景区设立“枕水人家”古琴以及“沙家

滨”景区的长年展示。将古琴文化与旅游资源挂钩,琴社与政府共同研发古琴产业

化之路。

在当今城市发展、竞争发展资源的过程中,开拓当地的文化遗产以增强城市的独特

品质已经成为地方必不可少的一种政治经济手段。传统和遗产是标明地方文明程度

的显性要素,使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地的条件之一。地方努力创造构建具有鲜

明地域特色与广告性质的地方文化,以在城市地域之间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虞山琴社仿佛已经成为常熟市政府行政接待处附设的特殊机构

了,而逢重要宾客必领参观的虞山古琴艺术馆则成了市政府的定点宣传窗口。琴人

们在出席各种政府大型活动上的古琴演奏,担当的角色也已经不仅仅是“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非物质遗产”了,更是以常熟市地方文化品牌的身份参与地方建设。

虞山琴人不遗余力地为当地政府服务、与政府积极合作,特别是朱晞出色的工作业

绩增加了地方政府对古琴艺术这种小团体的阶层文化转化为地方文化资源的信心,

也增加了地方对其琴社更多文化理性投资的信心。政府的重视与地方琴社争取社会

资源发展自身的努力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两者的密切合作之下,在客观上对虞

山琴派的传承和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创建的诸多国内第一,让常熟成为“弘扬传统

文化”的典范,同时古琴文化也增加了常熟这个县级市的文化品味和城市竞争力,

琴社与政府的这种双赢的模式在客观上更好地将虞山派的古琴艺术在当代发扬光大。

现在的城市竞争非常激烈,体现在经济和文化上,我们有那么多的文化遗产,现在

就是比文化!这个意识就是从市到下,都是非常明晰的。政府也是借这个老祖宗留

下来的这份好东西(古琴)来提高常熟的文化知名度,打造文化品牌,它是一种双赢

互利。(常熟市文化局社文科科长茅玉芬)

现在的虞山琴社和别处的琴社不同之处在于,琴社已经不是山林在野的身份了,而

是一个具有官方正规色彩的民间社团。虞山琴社的新一代领导人朱晞作为山林与学

院、专业与业余、编制内与编制外的两栖人,圈内圈外、局内局外双重的身份使其

兼具了双重的视角,而成功地在民间与政府之间游走穿行,融洽协调。朱晞颇具现

代意识的发展理念使得虞山琴社的发展方向与其他的传统琴社有着很大的区别。对

于琴社与政府合作关系成功建立的经验,以及对于大多数地方琴社目前对此问题尚

面临的诸多困惑,朱晞有着他的一套理论:

现在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很多琴人一搞活动就靠学生朋友帮忙。他跟我们不一样,

我们这是政府,开完协调会各负其责,那就很好做了。比如我搞音乐会,我就要向

文化局交策划书,方案通过后由文化局来动用相关人员,比如让剧团出舞美、灯光,

理工学院出学生,它是由政府全方位协调完成的。(朱晞访谈记录)

朱晞的这段言论实际正是触及了当今琴社与政府关系如何良好合作协调之关键所在,

对于琴人来说,首先需要的是为古琴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其次是与社会、政府沟

通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毋庸讳言,当前的古琴界,特别是“非遗”申报成功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鱼龙

混杂的现象,发“文化遗产财”埋头赚钱的,标榜门派宗师争名夺利的不乏人在。

所以,传承古琴的无私奉献之心应为根本;其次,如何去做?即推广的技巧,与社会、

政府沟通的能力。在古琴届有公心、热心者为数亦不寡,但能有实效做出成绩者却

少之又少。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可能是更为实际的一个问题!

与当地政府密切纽结成一个双赢共同体的虞山琴社俨然已是半官方的身份属性,琴

社立足于为地方政府服务,政府又反过来为琴社提供资源。作为常熟市的城市文化

名片,虞山古琴与政府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就在2008年,虞山琴社的琴务活动已经被政府注入累计过千万资金的同时,外地

某琴社还在为文化局下拨但却迟迟未到位活动经费和一间琴社活动房而奔波。很多

外地的琴人在羡慕朱晞与政府成功链接为一个流畅工作链之余,文人的清高出世情

怀与当代琴人立志振兴琴业的入世壮心无时不刻地在矛盾着、斗争着。

兼具传统文人禀质与现代官员身份的两栖人朱晞对他的琴界同仁的所有心态自是洞

悉明了:

他们是想把事情做好,问题是他不知道怎么做,我觉得各地政府应该派些人教他们

怎么做。非遗还是要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投入,离开政府、完全民间不行。问题是你

怎么和政府沟通?(朱晞访谈记录)

可见,当前很多地方古琴保护不力的问题的症结并不全在政府与琴人中的任何一个

单方,而在于两者之间是否可以密切联系、有效沟通与融洽协调。所以,在当前的

非遗工作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对于传承人、保护项目,可能更为急需的是一

批既具有较高非遗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社会活动、协调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非遗

保护工作的专业组织、协调者,笔者称之为“非遗保护经纪人”。这种第三方特殊

专业人才存在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在于,古琴的中国文人音乐属性决定了大多数的琴

人、即使是生活在当代的琴人,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都会不同程度

地带有传统文人的清高、重道轻器、重理轻行的特点,纵有满腹的经纶、满怀的热

情要去保护传承古琴,而民间个人的力量终是有限,当面临着资金、场地等问题得

不到及时解决时,无奈之余也只剩下嗟叹、埋怨……,更多的琴人无力(能力、精力)

去协调处理方方面面的庞杂琐碎的社会事务。

据粗略统计,随着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展开与深化,非遗保护专业人才缺

口达10万余人。而这其中急中之最的则正是需要一批可以作为人与政府、社会之

间重要联结纽带的类似“非遗保护经纪人”的高级专业管理型人才,这同时也是非

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只有当这些“非遗保护经纪人”发挥

了积极的联结、纽带、润滑作用时,才能真正提高目前非遗保护工作实效。

四、结语

诚然,由于琴人之间对古琴基本认识的态度存有差异,不同琴社在古琴推广上运用

的策略与运作的方式也都会有所不同,古琴保护的模式也会因此而多样并存。常熟

虞山古琴的保护模式不是惟一,但其实干的精神,以及在古琴保护理念中对诸如传

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山林与学院、专业与业余政府与民间、大众化与化大众、

开放与保守、大众与精英以至“静态—动态—活态”等多重关系的实践亦不失我毕业了 为

十分有益的探索尝试,值得引发我们更进一步深入思索。

正是由于常熟市政府各级领导的主导、支持,虞山琴人自觉主动的努力,虞山派古

琴已经公认是常熟的一个非常有实力的文化品牌。其建立载体、软硬件相结合、全

方位立体的保护模式,也成为其他艺术品种争相参照借鉴的对象。“常熟市政府将

古琴这种阶层艺术建构为昭示地方特色、并具有再生产能力的文化资源。通过对古

琴的宣传,地方将古琴这种艺术和常熟这个地名纽结在一起,成为强化地方文化认

同的共同体关系。如苏州—园林一样,常熟—古琴也是地方政府希冀对古琴投资

达到的名片效果。其次,传统古琴文化在常熟复兴的意义还在于传统文化与地方政

府的整体设计相符合。在现阶段,国家和地方的主导是经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往

往个人退休申请书 能够转换为政治经济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或者吸引各种投资的地方性

文化招牌。”⑤

常熟虞山古琴的保护传承是一条朴实而富有实效与时效的保护之路,虞山琴人们践

行的是一种实干的精神。常熟打造“古琴之乡”,虞山琴人一方面主动地将古琴走

出精英、走下殿堂,接近大众,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地培养潜在的观众,以“十年铸

一剑”的实干精神来培育年轻一代的听众,甚至定位于“从娃娃抓起”来引导大众

理解传统文化,成为一个有能力的接受者。有观点认为:古琴发展之关键,花历 不是通

常的“大众化实现价值 ”,而应该是如何“化大众”的问题。古琴的传播,应该是积极引导

大众深入地认识古琴艺术的魅力光彩、本质内涵,“化导”与琴有缘之“大众”,

让更多的人得到琴之大益,以真正弘扬中国古琴文化。

不论是通过“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的活动,还是少儿琴社,乃至少先队的

古琴专题活动。不论是展销会、博览会,还是公园景点、街头巷尾、社区的古琴文

化活动,无不是在全方位地积极培育新一代听众,发现听众,直接或间接,显性或

隐性。并力求将最高雅的文化也用最简单的话来告诉、传递给现代的大众,以扩大

文化遗产的普及面和受众面,使古琴文化遗产这份宝贵的家业既能守住,又代代相

传;既“留下来”,又“走出去”。

当然,虞山琴社也存在着忧患与不足,虽然政府充足资金的投入保证了硬件的基础

建设。但软件方面尚有欠缺,古琴的理论研究、打谱研究,包括演出人员尚显匮乏,

演出的作品不足。虽然在少儿琴社中培养了不少好的学生,但培育成熟后全都出去

了,一代一代的这样培训出来,全部往外走。

古琴非遗保护传承之路漫漫,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相信

富有实干笃实精神的虞山琴人定会沿着其既往的路径克服困难,将古琴艺术在当代

发扬光大,为琴界的同仁们提供更多可供资鉴的宝贵经验。

①朱晞《古琴保护的研究和方法》,《常熟田中国古琴名家2005虞山雅集理论

探讨专号》,2005年增刊,第95页。

②王姿妮《浙地琴乐背景与西湖琴社》,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第107页。

③王咏《国家民间文化遗产——以古琴艺术的历史变迁为个案》,南京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2年,第149页。

④同①,第94页。

⑤同③,第111页。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06:33: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ac1340d16f0e1d710867ba53b9ff44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州评弹博物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州评弹博物馆.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