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资料集合
(1.)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在批判传统教育、改造杜威的“教育
即生活”的基础上,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创立的教育理论体系。这
一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
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可见,生活教
育对于改革我国基础教育“学科中心主义”、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
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学术界提出的“走向生活”、“回归生活”等教育
主张,正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回归”,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的继承和发展。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有诸多的解释。为
了进一步地继承和发展生活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中更有效地发挥其积
极指导作用,有必要对生活教育理论作系统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
一、教育与生活的结合:生活教育的本质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既是对杜威实用
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其的发展。
针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弊端,杜威先生提出了“教育
即生活”的主张。他认为,生活是发展,而发展、生长即是生活。将这
一观念运用到教育方面,则形成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学校主要是一
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
式”。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乃是社会
生活延续的工具”。他还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
的预备”。杜威主张引导人从生活中学习,并且营造一种生活的环境,
使人一面学习,一面生活。无论是青少年的教育,还是成年人的教育,
都要维护、顺应生活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学校教育才是具有最好效能的
教育。
陶行知在继承基础上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进行了一番改造。在
一篇演讲报告中他开门见山地指出,“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
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过问这里有什么用
意。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杜威的
“教育即生活”是“鸟笼式的假生活”,“好比是一个笼子里囚着几只
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的寂寞,搬一两支树校进笼以便鸟儿跳得更好玩
得更好,然而鸟笼毕竟还是鸟笼,决不是鸟世界。”正是在批判、改造
的同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即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核心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
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
与生活摩擦便立即起教育的作用”。生活教育“是生插所原有,生活所
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悬空括的变化。生活无时不
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
受教育也不同。在“生活即教育”的演讲中,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核心
思想进行了精辟的阐述。第一,“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
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
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
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
活,就未必是教育。”第二,“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
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
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
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不艺
术的生活,就是不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
育,是不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不改造社会的教育。”第三,“有计划
的生活,便是有计划的教育,是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
育。”第四,“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
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一文中,在回答朋友问题时,他又指出:
“过生活而忽视教育的人必然忽视生活教育”,“受教育或施教育而忽
视生活的人亦必然忽视生活教育。”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作这样的概括:
(一)生活教育的定义,是指“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
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理论”。
(二)生活教育的内涵,即生活就是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
活就是坏教育。
(三)生活教育的精髓,是满足人生需要,是促边人生的发展。
(四)生活教育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指康健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
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
(五)生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
教育。
(六)在生活教育中,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另一方面生活与教育又
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结合的。
重温和再认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尽管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中国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理论”,但是对于我们改革现行教育,积极
地推行素质教育仍然是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的。第一,我们的教育不
能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脱离生活,远离生活,而要面对生
活,贴近生活,与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跳出“象牙塔”,关心沸腾
的生活,投入生活实践中去。第二,我们的教育的原点和终点,都是要
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生的需要。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走近学生
的精神世界,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处理好理想世界、虚拟世界、现实
世界的关系。放眼理想世界,立足现实世界,冷静理性地对待虚拟世
界。第三,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更要充分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教育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她应充分弘扬
社会主流文化,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理论,即放大了社会的教育功能,又放大了教
育的社会功能。在他看来,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千千万万民众受
到教育,就能发挥改造社会,推翻旧制度的巨大作用。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即学
校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又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批评杜
威的思想仍然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并未摆脱鸟笼式的封闭教育。
“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
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
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
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先能做到‘社会
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
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
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特殊的教
育。”从人民大众的命中注定歌曲 立场上来看,以往的学校权利掌握在剥削阶级手
里,劳动人民生活贫困,缺吃少穿,根本不可能到学校去学习,没有享
受受教育的权利。在生活教育理念下,生活是人民大众唯一的教育,社
会是人民大众唯一的学校。“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
所”。这就掀掉了社会与学校相阻隔的一堵墙,赋予广大劳动人民受教
育的权利。陶行知在《古庙敲钟录》等文章中十分形象的描述了对“社
会即学校”的图景。他指出,“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
墙,万物都是你的先生,都是同学,都是你的学生。”从这里可以看
出,陶行知是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平民百姓争取受教育权。教
育是人民大众的教育,真正为平民百姓服务。
陶行知还认为,“学校即社会”要求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走开放
式办学道路。他所指的社会,是整体的社会,是包括学校在内的社会。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不是学
校之外的其他各种类型的社会教育,而是包含了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
教育。单纯的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是小范围的教育,社会教育则
是广义的教育,是大范围的教育。根据“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一方
面,整个社会要承担起学校教育的职能,另一方面,学校自身必须改变
“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的传统观点,不能关门办学,而要走
开放式办学道路。“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
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
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陶行知不仅这样主
张,而且积极地实践,无论是在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还是在育才中学,
都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大课堂中
学习与锻炼。
“社会即学校”,还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彼
得圣吉先生认为,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当今组织是学习型组织,
当今企业是学习型企业,整个社会就是学习的演练场。这一思想可以说
是对终身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对现代管理学的重大贡献。“社会即学
校”的观念与“学习型社会”的论述是息息相通的,甚至可以说是,
“社会即学校”已经孕含了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或者说,是“学习型社
会”思想的萌芽。在《全民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指出,“动员社会上
现有的可能的力量、学校和其他机构和人员,为伟大的人民教育事业服
务。庙宇、茶馆、监狱、兵营、商店、工厂、残兵医院和普通学校的空
闲时间和教室都要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学习场所或训练中心。八千万受
过一段再教育的识字成人可作为教师,帮助他们的家庭成员和邻居使他
们进步。”这段论述已经提出整个社会都是学习的场所,全体民众都是
学习者,体现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精神。
三、做整个的人:生活教育的目标论
杜威以生物学观点解释教育的历程,提出“教育即生长”的观点。
认为教育是个人生长的过程,生长是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
育历程本身以外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有人把这一观点概括为
“教育无目的论”。陶行知没有接受这一观点,并十分明确、十分鲜明
地设计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学校教育目标。陶行知关于教育目标的论述,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充分展现他在育人
观上独到的见解,又充分体现了他高瞻远瞩、高屋建领、以人为本、务
实求真的胸襟和作风。今天重温这样论述,仍然感到很有预见性,很亲
切,很实在。
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陶行知希望“诸君至少要作一个人;至
多也只作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
人。”他认为有五种人不能算是“整个的人”,即(一)残废的——他的
身体有了缺欠,……(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
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三)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这种人的
性命,为他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四)被他人买卖的——被
贩卖人口所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
代表者。(五)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
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
拿钱不做事。与此同时,他提出“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
康的身体——身体好……(二)要有独立的思想一一要能虚心,要思想透
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
的是要生利。陶行知提出的“整个的人”,实际上就是指身心健康发
展,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一方面生理好,身体好,另一方面,心理要
好,精神要好,他特别强调人的自主性,独立性,要有独立的思想、独
立的职业、独立的人格。
在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陶行知从中国乡村实际出发,提出教育救
国的宏大志向,“中国有一百万个乡村,就须有一百万所学校,最少就
须有一百万位教师。个个乡村里都应当有学校,更应当有好学校。要有
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什么是好教师陶行知心目中的好教师就是
生活教育的五目标。“应当包含五种:一、康健的体魄;二、农夫的身
手;三、科学的头脑;四、艺术的兴趣;五、改造社会的精神。”主张
“以国术来培养康健的体魄,以园艺来培养农夫的身手,以生物学来培
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来培养改造社会
的精神。”陶行知这里提出的生活教育的五目标,不仅仅是乡村教师的
规格要求,也是所有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是“整个的人”的具体规格
标准。
在生活教育的教育目标理论方面的巨大贡献,还在于陶行知先生早
在1943年就远见卓识地提出“创造力”的命题。他在《创造宣言》的文
章中指出:“处处是教育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
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
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
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在《怎样选书》一文中,他指出:儿童是
创造者,教师是创造者,学生是创造者,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创造的
儿童教育》一文中,进一步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命题。要创设良好的教
育环境,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为了解放儿童的创造
力,他形象地指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
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
要对儿童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一)需要充分的营养;(二)需要建
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三)需要因材施教;(四)在民主的环境中培养创造
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标思想,曾经对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
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鼓舞着成千上万的民众投入火热的革命实践,
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代英雄儿女的健康成长。今天重温这些思想仍然使
人感受其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标思想尽管散见于
诸多篇的演讲稿之中,但是它的人民性、科学性都是十分鲜明的,诸多
论述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思想体系。既有“整个的人”的论述,又
有五个具体目标的提出,并根据时代变革的要求,响亮地提出“创造的
儿童教育”的命题,呼吁培养和开发民众的创造力。这与当今社会的全
面发展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都是息息相通的,其基本精神是一致
的。没有宽广的理论视野,没有对中国实际的深腰疼的治疗方法 刻把握没有与中国广大
民众的血肉联系,这些理论建树是难以完成的。
四、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的策略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策略思想。在《中国师范教育建
设论》一文中,他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认为:“教的
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
应当合一的。”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指出:“教与学都
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
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
的现象。”教学做合一,尽管是针对师范生的教学提出的,但是,她是
具有普遍意义的。我们也不能仅仅把教学做合一看作是一种方法、手
段,而应当看作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活教育思
想的实施策略理论。
教学做合一的目的,是培植学生的生活力。这正如陶行知在《中国
师范教育建设论》中指出的,目的是要培养和造就具有生活力的学生,
从而为改造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她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什么、学什么、
做什么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学、做为结合而结合的问题,而是具有
强烈的目的性。
教学做合一,既是对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
展,又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和超越。陶行知不赞成专由教师讲授,反对
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反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
死”。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他尖锐地批评当时学校教学“因为重教
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他(教)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
不能分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他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
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
宿。”以后,他在“教学合一”实验中,发现了做在“教”与“学”中
的重要作用,又逐步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做合一”是与
杜威的“做中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做中学”是以主观唯心主义的
经验论为基础的,“教学做合一”则是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这一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依据的。“做中学”,做与“教”、“学”没
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做合一”则是三位一体,三者紧密结合的。
“教学做合一”有两个核心思想,一是生活为教育的中心。在1926
年的《我们的信条》一文中,陶行知指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
心”,“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师
主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教学做合一”,首先是“生活
的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教学做合一”。“一个活动
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例如烧饭,你烧了一次饭
取得经验便是学,你的进步影响了别人便是教。教学做是一种生活的三
个方面。”这就从根本上改变旧学校“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
教自教,学自学,做自做三者分离的现象,克服教学与生活脱节、理论
与实际分离的倾向。教学做合一,第二个核心思想就是“做”。陶行知
认为,做有其特别含义,即“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
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
劳力上劳心。”可见,盲行盲动不是做,劳力与劳心并重不是做,在劳
心上劳力,也不是做。陶行知主张在劳力上劳心。这充分体现了陶先生
通过生活教育
来改造中国广大民众的伟大的志向和胸怀。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
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
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
教学做合一,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策略思想,既是其不可分割的
组成部分,又是生活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对于今天我们推进素
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着力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疑具有借鉴价值。当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我
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关
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二是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关系,学
习知识与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关系;三是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的关系
等。在这些问题上,决不能搞片面性,搞形而上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
个极端,注意一种倾向同时防止另一种倾向。以往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
传播和接受学习在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中需要改变这种状况但是如果因
此而否定知识传递和接受学习,也是不科学的,完全以体验学习代替接
受学习也是不妥当的。
(2.)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目前教育的影响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他师从于杜威,继承和发
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
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
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
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研究
教育,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回国后,即以毕生的精力投身于
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的教育新路。他在深刻批
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
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
思想,这是改革传统教育的结晶,对我们在新形势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
有着启示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由“生活即教育”、“四个月宝宝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三大原理组成。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他的老师杜威博士教他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1917年,他学成回
国后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认识到这种教育理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旧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便大胆地把杜威学说翻了半个筋斗,把它改造
了过来,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
生活教育理论,并把它付诸实践和运用到推广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
之中。
1、“生活即教育”
如前所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
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指导
青年一代为理想生活而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使生活不断前进和向
上。
2、“社会即学校关于叶的成语 ”
这里指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
为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实行了社会即学校这条原理,则教育的材
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可大大增加,学生和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工程人员,学生可以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
人也可以受益。显然,这对我们改革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是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的。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组成部
分: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
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
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
心。
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实
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
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
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
人才来,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是一种推行手脑并用,在
劳力使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要求教师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
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要求教师实行启
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1、教育必须来源于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中认为,生活教育,即“给生活的教
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他还认为,“真正的生
活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发展到今天,而且还要一直存在下
去,发展下去,而达到最高的生活即最高的教育。”考察教育的产生和
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和人们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人类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教育,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人类生活的不断需要
和发展。但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因素教育被异化了,教育
在某个历史阶段不仅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且和生活的发展相背离,它
不仅脱离了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也使自身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陶
行知曾经批判传统教育“沿袭陈法”,不满意“学校与社会隔离”、
“生活与教育分家”的状况,主张革新旧的教育制度。他呼吁道:“中
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
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教育,是真生活。”生活需要教育,教育
必须和生活相结合,尤其必须和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教
育才是真教育。目前,就我国的基础教育而言,教育内容陈旧过时,教
育方法死板呆滞,不能反映当前生活和生产实际,不能满足青少年生动
活泼的精神需要,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
使学生把小学时代满好奇的问号,变成了中学时代沉默的逗号,大学时
代无话可说的句号。这种学校与社会隔离、教育与生活分家的状况给青
少年的发展所造成的恶果不可低估。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中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重要指导思想,力求使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的改革更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更贴近当代青少年的现实生
活。这对于改变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状况起到了纲领
性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领会《纲要》精神
实质,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革新内容、改变方法、创新模式,制
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和青少年丰富多彩
的生活相结合,给我们基础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2、教育必须服务于生活,教育学生学会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是与人民的
利益息息相关的教育。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说:“生活教育
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他
认为,生活教育应该包括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
社会改造生活等五大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政
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和充实,他始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和人民
大众的生活、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提出生活教育是要为
未来新时代做准备。中国的教育发展到今天,不仅是要建设适合乡村实
际的活教育,更要建设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教育,满足今后学生生活的
需要。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中,那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违背教育发
展规律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幼儿园进行理想教育,小
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日常行为规范
教育,这种本末倒置的德育现实使得我们的教育家们也感到惊奇;在智
育中,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发展,“教死
书、死教书、教书死的教书匠和读死书、死读书、读死书的蛀书虫”的
现象还非常严重。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中职教育走向低
谷,高职教育发展也并未被人看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形成鲜
明反差。这些虽然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大学扩招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
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
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职业教育能否贴近生活、贴近市场、贴近学生,
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所急需的实用型专门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存在和发
展的关键。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
村门,冲开城门,冲出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成的铁
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因此,职
业教育必须贴近社会,服务于生活,教给学生生活的本领,才能培养出
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所需人才。
3、教育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会学生学会创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要凝集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
做真人”的目标上。“真人”既不是“人上人”的剥削者,也不是“人
下人”的奴隶,而是人中人,是在受教育后都能“做工、求知、管政
治”做国家的主人。为了培养人中人,首先就要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人
手。环境在培养、发挥儿童创造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就是
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
创造力,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因此,他主张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
儿童的大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
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
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只
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儿童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给他们充分的身心
营养,建设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要辅之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使儿
童的“精神意志能力,渐渐地发育成长”,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解放和
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
深刻的现实意义。创新精神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民族振兴的灵魂。随
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
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目标中的一大追求,创新
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学习陶行知生
活教育理论,借鉴其创造教育思想,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明确
的培养目标,即“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他们
具有健康的体魄、发达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
精神。第二,要实现“六大解放”。其中,争取时间的解放是“六大解
放”的重中之重。“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
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的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
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对
解放儿童的时间也显得十分吝啬,他们希望儿童变成上紧发条的机器,
每时每刻都在按照他们设计好的程式不停地运转,这在极大程度上扼杀
了儿童的创造力的萌芽。第三,要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这是学生创造
力最能发挥的重要条件,陶行知认为:“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
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
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能使师生间亲密
合作,形成欢愉的情感气氛,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激起
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巨大热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创造力的
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因为理解和宽容不
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教师的一种基本品质。教师要实施民主教学,
因为“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教学自由,也只有真正的民主实现了才有
可能”。第四,要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基本
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
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
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教学做合一就是“事怎样做就
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
做的法子”。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学生创造力最终要凝聚在做的
结果上,所以,在教学中“不在做人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
学”。我们教师要能领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敢于探索,勇于实
践,做个有胆识、善创新的教育家。
(3.)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上传:涂荣生更新时间:2012-5-1521:43:17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
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
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
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转载自百分
网,请保留此标记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
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
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
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
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
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
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
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
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
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
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转载自
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
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
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
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
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
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
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
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
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二、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
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
实践过程。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
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放、身体解
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
“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
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
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三、“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
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
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
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
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
“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
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
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
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
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学
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
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
“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16都充分体
现了这一思想。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
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
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
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
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
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
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
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
生作的《自勉并勉》诗。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断追求真理,学做真
人的典范。他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工作,探索、
开辟了一条中国新教育道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为人民转
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了终生。陶行知
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
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
者。
(5.)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近两年来,我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陶
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
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服务。我们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
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
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
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
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
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
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
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
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
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
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
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我们
组织教师学陶行知,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
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
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
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
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
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
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
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
也就提高了。在爱生活动中,我校教师的教育素养明显提高。
在爱的教育中,我校还积极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
造人格。如开展“为父母分忧解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活
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同
时,还开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十年的辉煌”、“喜迎
香港回归”、“喜迎澳门回归”、“爱绿”、“敬老帮扶”、“学雷
锋,做好事”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
的情感。
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
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
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
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
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
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
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
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
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
神力量。
同时,我们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了校外教育基地,聘请了校外辅
导员,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
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
和知识。这些教育实践,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
实的基础。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是辩论赛规则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
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
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
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
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
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
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校积极引导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
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
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
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1998年起我们就开展了“加强学生的主
体地位”的教学科研活动,各科老师就自己的本学科教学进行了认真的
研究探索。在这一轮的教科研活动中,我校共开研究课、公开课112
节,向区领导及教育专家们开展示课15节,写出教科研论文36篇,其
中多篇论文在区、市、省乃至国家级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以上表明
我校教师实践陶行知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
效;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学能力。大
家普遍认识到,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
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
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
作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
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儿童的心理发展(尤其是智力的发展)是与肢
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
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
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
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
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
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
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
革新的操作措施。我校教师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阅读教学设计 大解放”的思
想,教师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
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
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
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
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
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
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
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
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
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
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
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
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建设一支敬业爱岗、师德
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干部师资队伍。为培养学生成为“真
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6.)
陶行知创新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借鉴了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思想,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在英
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陶行知先生关于培养儿童创造性理论及自己几年来
英语教学实践的看法和心得。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观点,五个方
面分别是创新观念、创新环境、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指导。教师
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动因──
好奇心,去丰富学生创新潜能的源泉──想象力,去形成学生创新潜能
的定势──质疑习惯,去升华学生创新潜能的灵魂──求异思维。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创新,英语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
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要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
只有与各个学科有机地结合和渗透,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创造教育
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
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在21世纪里,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
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
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性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陶行
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
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是
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适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媒介总监 强这种创造
力,使他们成长得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陶行知更在《创造宣
言》中表达了对创造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毕生追求:“创造之神!你
回来了呀!只有你回来了,才能保证参天大树的长成。”培养儿童的创
造力,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英语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对已有
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加工,创造出新的句子、新的思想。在培养学生
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英语探究精
神的培养。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思考
与创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老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
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我想结合陶行知先生关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的理
论和几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了解、改变创新教育观念是基础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
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这种认识并不只是理论上的认
识,而是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去解放儿童
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
想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
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小孩子
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
们到大自然中去,大社会中去……”。创造力普遍存在于人类个体之
中,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潜能。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
潜能向显能的“引发”过程,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过程也是人的
主体地位的回归和提升的过程,没有人的主体地位的复现,人所特有的
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无法很好地被“引发”出来,学生的创造
力,创造性思维培养亦无从谈起。陶行知曾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创造
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因此我们应该形成
这样的教育观念: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
性、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
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
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
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
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
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良好的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陶行知先生认为“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
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儿童好
动、爱说、爱唱,善于模仿等特点,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
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言语、表情、态度等方面都应表现出
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
境,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
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紧跟时代
潮流,不断的及时充电,努力掌握时代所要求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喜
好,能够跟孩子拥有共同语言,扫除代沟。所以无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还是在课外,我总是努力营造着这种友好的氛围,并且根据语言点设计
一些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比如在教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成交的英文 nit5
I’mwatchingTV.这单元,我叫一部分学生做些不同的动作,
再请另外一部分学生看动作,分析、判断并抢答。看谁猜得对,说
的句子多,猜错得学生自己要示范一个动作,这样学生兴趣非常浓。如
果一位学生猜对,旁边的同学就会象拥抱冠军一样的拥抱他,这位同学
也是兴奋不已。这时教师如果板着脸,要求学生安静,不能大声喧哗,
保持课堂安静等等条例,课堂气氛马上会降温,导致胆小的同学就不敢
举手发言。而我在这里早已没有了师长们所惯有的威严,宛如他们的伙
伴一样,为猜对的人高呼呐喊,为稍为落后的一队大声打气,随着他们
的喜悲呼吸,融入这一个群体。看到教师如此的仗义,无形当中,学生
便不用担心训斥、指责、挨骂,心理、生理都得到安全和自由,开开心
心地进行着语言游戏,大声地用英语说出他们心中所想的,一个个高举
着手,惟恐轮不到自己。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所感受到的是一个自
由安全的空间,
在这里能够得到大伙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观
察,分析以及分析判断能力都得到了综合的培养和发挥。只有不断创设
这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
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
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
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
目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的坐着,听
着,回答着,老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的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老师的
口头禅:“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课不仅淹没了教材内容的科学
性、趣味性,还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思维训练法,它提
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原
动力,千方百计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主动探索能力,从而
养成大胆探索习惯。教学中,我就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
竞赛、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仅单单停留在
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结合英语去
创造,去探索,培养创造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比如,在新目标八年级
英语下册Unit8Whydon’tyougetherascarf这单元导入部
分,我借助正要来临的母亲节,向学生提问,Whatdoyouwanttoget
yourmother学生们针对这个问题给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如:give
flowers,cookameal,makeacard等等,而唯独一个学生的答案很特
别,他说:“我想给妈妈一个吻。”,其余学生都很纳闷,但他解释
道:“因为妈妈从小一直关爱我,我很感激她,我想用吻表达我对妈妈
的爱。”其余学生都鼓掌了。如果这个问题仅局限于送实际的礼物,就
不会有这样创新的答案,也不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由此看来,
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学习效率大有裨益。在中学阶
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培养学生
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
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
四、创设情境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培养小孩子的创造力,就要把他们的的头脑、双
手、嘴、
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处于动眼、动
手、动口的主体激活状态。因为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教学,可极大调动
眼、耳、口、手的动作。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作用下,使学生很快达到情
绪的兴奋,主动探求知识,主动解决悬念、困惑的方法或途径,主动研
究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学生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身心比较放
松,主体意识大大增强,潜移默化地使自己增长了知识,拓展了思维空
间。例如,我在教学新目标英语上册Unit7Whatdoeshelooklike
这单元,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面孔,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
学生很容易掌握这部分内容。巧设情景.激发创新陶行知曾说:“天天
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在英语课上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开放式的课堂,实施开放式的教学。英语课
的巩固练习阶段,正是学生发挥语言创造力的最佳时机。而作为教师的
任务就是把学生的这种创造力激发出来。多媒体正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五、创新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行知先生指出“智育注重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
重要原则。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
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因此指导学生正
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开办英语角、
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解放学生的眼
睛、双手、头脑、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
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可知,英语
的自学能力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能根据读音规则拼读、拼写英语单词和
朗读课文;2能独立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英语课文并操练英语;3能独立回
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4独立完成教师提供预习和复习的作业;5
能独立使用学习工具书和使用电化教学设备;6能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当的
课外读物;7具备在预习课文时找出疑难点,并向教师质疑问难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支
配自学探索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创造性思维
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营造一种互动的创造空间。同学们
能在教学中得到更多、更新的英语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
识、创新精神,从而培养了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
营造学习氛围和创设适宜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
间,使学生有所创造。如此下去,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
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
国家的教育部门提出:“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
且以最快的速度在推行中、小学的课程改革。然而在几十年前,陶行知
就提出了有关素质教育理论,他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
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
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
的教科书。”他的观点与现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英语教学要
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前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
书”,“真的书”,“动的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穷其一生的精力为中
国教育指明了方向,作出开创性的伟大贡献,陶行知创新思想是我们教
育思想的丰富宝库。他的许多精辟思想,辩证深刻,至今仍给我们许多
启迪。总之,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对我们的
英语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11:49: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a993e03bef37a2d0e6f5b004450c96d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生活教育理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生活教育理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