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贾谊论

更新时间:2023-03-23 12:11:51 阅读: 评论:0

教师评语大学-精华液什么时候用

贾谊论
2023年3月23日发(作者:牛油果怎么做好吃)

贾谊《论积贮疏》原文及翻译译文

《贾谊《论积贮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

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贾谊《论积贮疏》原文及翻译译文

贾谊《论积贮疏》原文及翻译贾谊

原文:

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

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

畜积足恃。

②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

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

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

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③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

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

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

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

乎?

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

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

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

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实了,老百姓就懂得礼节了。”老百姓生活不

富足而能使国家安定,从古代到现在,还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古代的

人说过:“只要一个男子不耕种,就会有人挨饿;只要一个妇女不纺织,

就会有人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

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人治理天下,(对于重视积贮、足民致

治的道理,对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了解得十分细致,考虑得十分周备,

所以他们的粮食贮备能够拿来作为依靠。

现在许多人背弃农业去从事工商,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

灾,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又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灾害

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拯救它。生

产的人很少,浪费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不用光呢?自从成立

汉朝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误了

时令不下雨,老百姓就会产生疑虑;年成不好交不了税,朝廷卖官爵来

增加收入、百姓卖儿郎来度过日子。这些事情已经传到皇上您的耳朵

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如此地步了,可是皇上还不惊恐的呢?

年成有好坏,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禹、汤那样的治世年代就曾遭

受过。如果不幸再有方圆二三千里土地发生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

呢?如果边境突然告急,几千几万的部队,国家用什么去发放粮饷给他

们呢?战乱、旱灾交加,社会财富非常缺乏,胆壮力大的人会聚集起来

横行抢掠,年老体弱的交换孩子啃他们的骨头。政治没上轨道,离朝

廷远的地方怀有二心的人会合并起来争相闹事。皇上您这才惊慌起来

图谋对付他们,怎么还来得及呢?

积贮粮食,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命脉所在。如果粮食充足财

力有余,做什么事情会不成功呢?用它来攻城,就能打得下;用它来防守,

就能守得牢;用它来作战,就能够取胜。使敌人降服,使远方的人归附,

招谁谁会不来呢?现在驱使百姓回到农业上去,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使全国老百姓各人依靠自己的劳力养活自己,工商业者和无业游民也

都回去走向田间,那么积蓄充足,人们也就乐意在那里定居下来了。

本来可以用来致富使天下安定,现在却竟然形成使人心惊胆战的情景,

我内心替皇上痛惜啊!

贾谊《论积贮疏》

2、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

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

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

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

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司非大无

道之国背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

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①,

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

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

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

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

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

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

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

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

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萦纤郁闷,趯然②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

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

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

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

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猖介③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

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昼:地名。

②趯然:超然远去的样子。

③狷介: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

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

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

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

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

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

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施展才

华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

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

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将到

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

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

“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

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

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

子爱惜自己到这种程度。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重用,那么就

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

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

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

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

君臣之间的深厚情分,难道只有父子骨肉兄弟之间才能有吗?贾谊,不

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全部弃旧图新,

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向上取得皇帝的信任,向下取

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深

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

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

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

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

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而亡,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

谋略一次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

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

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微笑作文500字 然会招致不合时宜的困境。因此若非

英明智慧﹑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

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王猛,在很短的时间内令

原来的大臣全部远离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

竞能占据半个天下,原因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

所以对此详尽地进行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

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

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

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苏轼《贾谊论》

3、贾谊《大政》原文及翻译译文

贾谊《大政》原文及翻译贾谊

原文:

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己矣;行之恶也,粹以为灾己矣。故受天之福

者,天不功焉;被天之灾,则亦毋怨天矣,行自为取之也。知善而弗行,

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天有常福,必与有德;天有常灾,必

与夺民时。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

於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知善而弗行谓之狂,知

恶而不改谓之惑。故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而君子之愧也。呜呼!

戒之戒之!岂其以狂与惑自为之?明君而君子乎,闻善而行之如争,闻

恶而改之如雠,然后祸灾可离,然后保福也。戒之戒之!

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

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则此毋有无罪而见诛,毋有有功而无赏者

矣。戒之哉!戒之哉!诛赏之慎焉,故古之立刑也,以禁不肖,以起怠惰

之民也。是以一罪疑则弗遂诛也,故不肖得改也;故一功疑则必弗倍也,

故愚民可劝也。是以上有仁誉而下有治名。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

信也。戒之哉!戒之哉!慎其下,故诛而不忌,赏而不曲,不反民之罪而

重之,不灭民之功而弃之。故上为非,则谏而止之,以道弼之;下为非,

则矜而恕之,道而赦之,柔而假之。故虽有不肖民,化而则之。故虽

昔者之帝王,其所贵其臣者,如此而已矣。

人臣之道,思善则献之于上,闻善则献之于上,知善则献之于上。

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故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

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故臣忠则君明,此之谓圣王。狗肉怎么做

故官有假①而德无假,位有卑而义无卑。故位下而义高者,虽卑,贵

也;位高而义下者,虽贵,必穷。呜呼!戒之哉!戒之哉!行道不能,穷困

及之。

【注】①假:给予、赐予。

译文:

行为善良就会积聚为福,行为邪恶就会聚集为灾祸。所以受到上

天福佑的人,并不是上天的帮助,而被上天降灾的人,也没什么好埋

怨上天的,这都是自身的行为不正得到的报应。知道什么是有益却不

做,叫做不明智;知道什么是有害却不改正的,一定会遭到天谴。上天

有固定的福佑,一定会赐给有德之人;上天有固定的灾难,一定会降给

那些让百姓耽误农事的人。所以对于百姓,即使是地位极低的人,也

不可以简慢,即使是最愚笨的人,也不可以欺骗。所以从古到今,凡

与人民为敌的,有快有慢,但最终人民一定会胜利。知道好却不实行

称为狂悖,知道有害却不改正称为昏庸。所以狂悖和昏庸的事,都是

圣明的君王所要戒除的,也是君子以为愧疚的。啊,要谨慎再谨慎啊!

难道要依照狂悖与昏庸的标准行事吗?圣明的君主和君子啊,听说善事

就如同争抢一般去做,听到邪恶习气就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去改正,这

样以后灾祸就会远离,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上天保佑和降福。对此要慎

之又慎啊。

惩罚和奖赏不能不慎重,所以与其杀掉无罪之人,不如漏掉有罪

之人。所以对于给人定罪的事情,若有疑问就要以无罪免除处罚;对于

有功者的奖赏,若有疑问就要予以奖赏。这样就不会发生没有罪而被

惩处,没有有功劳而得不到奖赏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啊。惩处

和奖赏一定要慎重,因而古代设置刑罚,用来禁止有不良行为和教化

懒惰的人。因此对于一个人定罪时若有疑问,就不要马上予以惩处,

所以不贤之人会改正;对一个人的功劳奖赏时若有疑问,不要背弃奖赏

的许诺,所以愚昧的百姓也会得到鼓励。因此国君便有了仁德的声誉,

各级官吏也有了善于治政的名声。对罪行有疑问免于惩处,这便是仁

德;对赏功之事有疑问时予以奖赏,这便是诚信。对此要慎重啊,要慎

重啊!谨慎地对待臣下,所以惩罚时就不会招致怨恨了,赏赐时不徇私

情,不会反复地处罚百姓加重对百姓的惩处,不会埋没民众的功绩而

遗弃他们。所以君主做了错事,臣下就要进谏并能予以制止,用正确

的原则纠正他;臣下做错了事,君王就要同情并宽恕他,以正确的原则

赦免他,并感化和宽容他。所以即使有不贤之民,也能教化并使之回

到正道上来。因而即使是古代的圣王,他们所看重大臣的做法,也不

过如此而已。

做臣下的原则是想到了好的治国之策要进献给国君,听到好的治

国之策要进献给国君,了解到了好的治国之策要进献给国君。人民只

有国君才能领导他们,做臣下的要帮助国君管理他们。所以做臣下的

以使人民富裕快乐为自己的功绩,以使人民贫穷困苦为自己的罪过。

做君王的以了解发现贤能者为圣明,做官员的以爱民为尽职尽责。

所以说大臣能尽职尽责,君王便会圣明,这便叫做圣明的君主。所以,

官职可以赐予,而品德不能赐予;地位有低下者,道义却没有低下者。

所以说,地位低的尊崇义,地位虽然低下,实则高贵;地位高而不尊崇

义,即使地位高,也一定遭受困窘。唉,要慎重啊,要慎重啊!如果行

为有违于善道,一定会落入困窘的境地。

4、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原文及翻译译文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原文及翻译陶渊明

原文:

告俨、俟、份、佚、佟①: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

独能免?子夏②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③之人,亲受

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

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④,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

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⑤,

室无莱妇⑥,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

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⑦。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

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

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然汝等虽不同生⑧,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

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

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

于没齿。济北氾稚春⑨,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

哉!吾复何言。

译文:

告诫俨、俟、份、佚、佟: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

自古以来,即使是圣贤的人,谁又能够独自逃脱死亡呢?子夏曾有过

“死生有天命,富贵天注定”的议论。像颜回、子贡、子张、子路这

样亲自接受孔夫子教诲的人也都发出这种议论,难道不是因为命运的

好坏不可妄求,寿命的长短永远无法在分外求到的缘故吗?

我年龄已过五十,年少时穷苦,每次因为家里困乏,四处奔走。

本性刚直,才学拙劣,同当时社会的风气常常发生矛盾。自己为自己

考虑,终不免招致世俗的祸患,勉力弃官隐居,使你们年幼就受饥寒。

我曾经感叹东汉王霸的贤妻的话:既然立志隐居躬耕,为何要为儿子蓬

发疏齿感到惭愧呢?这是一样的事情。虽然遗憾没有像汉朝时求仲、羊

仲那样的邻居,家里没有像老莱子那样的妻子,拥有这样苦闷的内心,

自己心里很惭愧。

年少时学习弹琴读书,我喜欢悠闲清净,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

得忘了吃饭。看见树木交错,郁郁葱葱,听到不同季节不同的鸟鸣声,

就十分高兴,经常说:旧历五六月时,在北窗下睡着,遇到凉风刚吹来,

自己认为是上古时代的人。然而年轻时意念浅薄,以为这样的生活可

以保持下去。随着时间的迁移,机缘巧遇也很容易地就过去了。而今

再远远地回顾以往,一切是多么渺茫啊!

自从患病以来,我逐渐趋向衰弱,尽管亲人故交不抛弃我,每次

用药物救我,自己也担心寿命有限了。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次

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挂念在心里,我的愧

疚不安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

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仲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

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鲍叔知道他家里穷。

归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

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因为在鲍

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在因罪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思维导图 出逃后回国

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况你们这些同一个父亲的人呢!颍川的韩

元长,是汉朝末年的名士,身份是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一起居住,

直到终生。济北的氾稚春,是西晋时有操行的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

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化工安全知识 德则敬仰,对

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

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5、贾谊《新书先醒》原文及翻译译文

贾谊《新书先醒》原文及翻译贾谊

原文: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

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

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恐怖故事大全 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

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

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

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

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

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

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

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

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

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

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

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

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

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

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

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

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

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

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

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

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

【注】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

译文:

世上的君主有先醒悟的,有后醒悟的,有不醒悟的。

当年楚庄王即位,马上就清退奸佞,提拔忠诚正直的人,(让)有才

能的人主掌楚国的事务。在这个时候,宋国、郑国无道,楚庄王包围

讨伐郑宋两国,诸侯们都心悦诚服。在返程途中,经过申侯的属地。

申侯进献饭食,但是到了中午楚庄王还是不吃,申侯很害怕,请罪说:

“我斋戒之后准备的饭食已经非常清洁了,但是您到了中午还不吃,

我特来请罪。”楚庄王长叹道:“这不是你的罪过。我听说:一个国

君是贤德的君主,还有开导教诲他的人,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一个国君

是中等的君主,还有教导他的人,就可以称霸于诸侯;一个国君是下等

愚昧的君主,他手下的臣子又没有比得上他的人,这样的国家就会灭

亡。现在我就是愚钝的下等国君,手下的群臣没有人比得上我,我担

心楚国没有多久就不复存在了。我还听说,世上的贤者不会断绝。(既

然)天下有贤人在,但是我偏偏得不到贤人(来辅佐)。像我这样活着,

凭什么吃饭呀?”所以楚庄王因为思虑着得到贤人辅佐,到了中午都忘

了吃饭。这就是所说先(于他人)明白(国家)存亡的原因的人,这就是先

醒的人。

当年宋昭公出逃,到了边境,长叹道:“哎,我知道我流亡的原

因了。我穿着美服站在朝堂之上,数百名侍奉者,没有一个人不说我

英俊潇洒的;我发布命令裁决政事,数千朝臣没有一个不说我英明正确

的。我在朝廷内外没有听到过有人说我的过失,因此我才到了这一步。

我陷入困境真是理所应当的。”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

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白天学习正道,晚上讲给他人听,二年后,

美名在宋国境内传颂,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他,让他重新担任国君,

他也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等到已经逃亡在外,然后才明白存国保位

的道理,这就是后醒的人。

以前虢君骄傲放纵,喜好自夸,让阿谀奉承之人成为亲信和权贵,

进谏的大臣被问罪驱逐,晋国军队进攻虢国。虢君逃亡,到了大泽,

对手下人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于是进献上了清酒。虢君又说:

“我饿了要吃东西。”车夫又进献了干肉干粮。虢君非常高兴地问:

“为何准备得这么充分?”车夫说:“我好久之前就储存了。”虢君问:

“为什么储存?”车夫回答说:“就是为了您逃亡时路上饥渴准备的。”

虢君问:“你知道我会逃亡?”车夫回答说:“知道呀。”虢君问:

“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劝谏我?”车夫说:“您喜欢那些谄媚之言,讨

厌真诚的话,我想进谏,却担心我会比虢国先灭亡。”虢君(听后)改变

了脸色非常生气,车夫赶紧谢罪说:“我说的话错了。”等到歇息的

时候,虢君又说:“我亡国(逃亡)的原因真的是什么?”车夫说:“您

不知道吗?您亡国的原因,就是因为您太贤明。”虢君说:“贤君是国

家赖以存在的条件呀,如今却亡了国,是为什么呀?”车夫回答说:

“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他们)都嫉恨您一个人贤明,所以您才亡了

虢国。”虢君大喜,扶着车厢上的横木笑着说:“哎,贤者原本就是

像这样痛苦吗?”于是下车步行到山中休息,又饿又累,枕着车夫的腿

就睡着了,车夫用土块换出了自己的腿,逃跑离开了虢君,虢君于是

就饿死了,尸体被禽兽吃了。这就是已经亡国了,还不能醒悟自己亡

国的原因,这就是不醒悟的人。

贾谊《新书先醒》

6、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原文及翻译译文

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原文及翻译海瑞

原文: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凡民生利病有所

不宜,将有所不称其任。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

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

而近柔,虽有爱民之美,尚多怠废之政,此谊所大虑也。陛下天资英

断,过汉文远甚。然文帝能示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

陈,民物康阜。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而误用

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馀年不视

朝,法纪弛矣。天下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天

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迩者,严嵩①罢相,世蕃②极刑,差快人意,一时称清焉。然嵩

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天下

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内外臣工③之所知也。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

弼。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工部极力经营

取香觅宝户部差求四出。陛下误举,而诸臣误顺,无一人为陛下正言

焉。都俞吁咈之风,陈善闭邪之义,邈无闻矣,谀之甚也。然愧心馁

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有官守、

有言责,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一意玄修,是陛下之心惑也;

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也。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诸臣顾身家

以保一官,多以欺败,以赃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以当陛下之心者。

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执陛下一二事不当之形迹,臆陛下

千百事之尽然,陷陛下误终不复,诸臣之罪大矣。《记》曰“上人疑

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之谓也。

译文:

臣听说:君主,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其责任最重大。如果民

生措置失当,就是君主没有负起责任。想要名副其实,也只有把职责

委托给群臣百官,使群臣百官竭尽他们的言说罢了。臣请竭尽忠诚,

向陛下陈说。

从前的汉文帝是贤良的君主,贾谊还痛哭流涕地上疏言事。并不

是因为要求太高,而是因为汉文帝性格仁慈且近于柔弱,虽有爱护子

民的美德,但还是有很多懈怠荒废的政事,这是贾谊十分担心的。陛

下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然而汉文帝能展示他仁义宽恕的

性格,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百姓安乐,财物丰足。

陛下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被杂乱的念头牵引而去,反而把刚

毅圣明的本质误用了。以为人真的能够长生不老,而一味的玄修,倾

尽民脂民膏,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法律纲纪已经废

弛了。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越来

越盛。天下人因此在陛下改元号之时都猜想:嘉靖就是说家家皆净而

没有财物用度吧。

近来,严嵩被罢免相位,严世蕃遭受极刑,勉强可以令人满意,

一时之间人称天下清明。然而严嵩罢相之后还像他未任相之前一样,

世道并不十分清明,比汉文帝时差太远了。天下人对您不满已经很久

了,这内外臣工都知道。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大臣扶正补救。现在

竟然修建斋殿设坛祈祷,群臣竞相前来上香、进献仙桃仙药,大家一

同奉辞上表祝贺。陛下要建筑宫室,工部就极力经营;陛下要寻取香料

珍宝,户部就派人四下搜求。陛下做出错误举动,诸臣跟着错误地顺

从,没有一个人向陛下进直言。那种公开讨论对与错的风气,进献良

言、防止邪恶的行为,长久没有听到了,谄媚的风气太厉害啦。然而

人们内心惭愧,心气空虚,退下来在背后议论是非,欺君之罪到了怎

样的地步!

天下,是陛下的家,没有不顾自己家的人。内外大臣都有行政职

责和进言的责任,这些都是用来奠定陛下的家业使它像磐石一样稳固

的人。一心一意学道修行,是陛下的心受了迷惑,过分的苛刻武断,

是陛下的情有了偏颇。然而说陛下连家也不顾,合乎人情吗?臣子们往

往为了顾及自己的身家性命,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大多因为欺诈、

贪赃、荒废职务而坏事,实在有不能使陛下满意的人。如果不是这样,

是君主之心和臣下之心偶尔不相遇合造成的。拿着陛下一二件做得不

当的事的行动迹象,就推测您千百件事都这样,害得您一直错到底,

各位臣子的罪过太大了。《礼记》说“在上君主有疑心则百姓易迷惑

(无所适从),在下的人奸诈难知其心,则在上的君主就劳苦不堪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7、晁错《论贵粟疏》原文及翻译译文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及翻译晁错

原文: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

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

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

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

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

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

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

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

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

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

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

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

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

三曰劝农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

的人。④渫:流通。

译文: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

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

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

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

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

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

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

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

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

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

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够

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他们春天耕地,

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

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

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

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

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

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

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

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

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

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

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

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

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

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

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

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晁错《论贵粟疏》

8、李贽《贾谊》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贽《贾谊》原文及翻译李贽

原文:

班固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

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

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

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

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传》云。”

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

立论也。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班氏文才甚美,

其于孝武以前人物,尽依司马氏之旧,又甚有见,但不宜更添论赞于

后也。何也?论赞须具旷古双眼,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刘向亦文

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

也。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

汉之儒者咸以董仲舒为称首,今观仲舒不计功谋利之云,似矣。

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何也?夫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也。今既不

肯计功谋利矣,而欲明灾异者何也?既欲明灾异以求免于害,而又谓仁

人不计利,谓越无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且夫天下曷尝有不计

功谋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

正义明道为耶?其视贾谊之通达国体,真实切用何如耶?

班氏何知,知有旧时所闻耳,而欲以贬谊,岂不可笑!董氏章句之

儒也,其腐固宜。虽然,董氏特腐耳,非诈也,直至今日,则为穿窬

之盗矣。其未得富贵也,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凡可以欺世劳动课教案 盗

名者,无所不至。其既得富贵也,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凡所

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岂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

之罪人,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故余因读贾、晁二子经世论策,

痛班氏之溺于闻见,敢于论议,遂为歌曰爱如茉莉 :驷不及舌,慎莫作孽!通达

国体,刘向自别。三表五饵,非疏匪拙。彼何人斯?千里之绝。汉廷诸

子,谊实度越。利不可谋,何其迂阔!何以用之?皤须鹤发。从容庙廊,

冠冕佩玦。世儒拱手,不知何说。

(选自《焚书》卷五)

【注】①李贽,字卓吾,别号宏甫、温陵居士等。明代思想家、

史学家和文学家。

译文:

班固评论(《汉书》、《后汉书》纪传结尾部分有“赞”,相当于

对人物或史实的总评)说:“刘向认为:‘贾谊解说夏商周三代和秦朝

安定与动乱的观点,其论断之佳,通晓洞达国家的典章制度,即使古

时候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如果他在当时能得到重用,一定

能让国家兴盛,却被庸臣残害,很让人哀悼痛惜。’我们回顾历史,

看孝文帝沉静地身体力行,来改变风俗,贾谊所陈述的政治主张基本

上得到了实施。至于说到他想改革制度,认为汉是土德,(古代君主认

为自己的统治与金木水火土中某一物质的属性相符,该物质能给他的

统治带来祥瑞征兆,则称有某德,或以某德王,如黄帝以土德之瑞,

炎帝以火德王等),颜色崇尚黄色(上,通‘尚’),数字以五为吉利数

字,等到他把这种政治主张试用于属国,用五饵三表之术来对付单于,

他的办法本来就很浅薄了。贾谊英年早逝,虽然没作到公卿,也不算

是不得志。他所著述的五十八篇著作,选择那些言论时事切中肯綮的

收录在《传》里。”

李卓吾说:班氏只是一个书生。只应该按照司马迁的体例来修订

历史,不应该自己发表议论。自己立论就不免受到别的经史书籍上的

观点的影响,反而成了秽物(比喻平庸的见识)。班氏很有文采,他对孝

武以前的人物,都按照司马氏的旧论,很有见解,但不应该再在后面

添加论赞。为什么呢?评论必须具有洞察历史的真知灼见,不是光有点

文采的人就能做到的。刘向也是文儒,但是他的筋骨、肝肠胜过班固,

人品不一样,见识也就不同,是有学问而自然有文采的人。虽然也没

超出“文人”的境界,但是跟班固相比就远胜于他了。

汉代的儒者最推崇董仲舒,现在看仲舒不计功谋利的观点,这评

价大致是恰当的了。但董氏却因为明察灾祸与异常之事下狱被判处死

罪,为什么呢?想弄清楚灾祸与异常之事,这是想要趋利避害呀,现在

既然不肯算计、谋求功利,却想要洞察灾异之事的原因是什么呢?既然

想明察灾民之事来求得避免祸患,却又说仁德的人不算计利益,认为

越国人没有一个有仁德的人又是为什么呢?他所说的话自相矛盾了。况

且天下何尝有不计较功利的人呢?如果不是确实知道它对我有利,可以

成就我的事业,那么还用得着推崇道义,明白道理吗?他与贾谊的通晓

国家大事,(并且他的主张)切合实用比起来怎么样呢?(二人孰高孰下呢)

班氏懂得什么,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罢了,却想凭借这个来批评贾

谊,岂不可笑。董氏是寻章摘句的儒生(指只会死读书,解释书中的字

词而不切实际),他的迂腐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如此,董氏只是

迂腐,并不是虚伪。到了今日的儒生,就成了爬墙的窃贼了。他们未

得到富贵时,想办法获得美好的名声来得到朝廷的富贵,凡是能够欺

骗世人盗取名声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他们得到富贵之后,又用朝

廷给他的富贵来替自己赢得美好的声名。凡是遇到危难时可以苟且偷

生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难道不真是爬墙的窃贼吗?这些人又是仲舒

的罪人,班固的罪人(意为在他们的品行道德还远不如董、班,在他们

面前会觉得惭愧,感到有罪),却也敢于随声附和来议论贾生。所以我

因为读了贾谊、晁错二人治理天下的论策(论、策均为一种文体),痛恨

班氏受到自己见闻的影响,(没有见识却)敢于来发议论,于是作歌道:

“马还没有舌头跑得快,小心不要说错话造孽呀。(贾谊是否)通达国体,

刘向自然能判断,(别,区别、辨别,引申为判断,意为刘向能作出恰

当的评价),三表五饵,不是浅薄愚笨的见解,贾谊是什么人呢?是千

里挑一的人才呀。汉朝诸人,贾谊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度越,指远远超

过他人),(董氏认为)不能谋求利益,见解是多么迂腐呀。谁可以采用

他的主张呢?恐怕只有白胡子白头发的仙人才能这样吧(不谋求利益),

(贾谊)从容站立在庙堂之上,戴着帽子,佩着玉玦,世人的儒生拱手表

示钦服,不知道有什么话说(指佩服之极)。

李贽《贾谊》

9、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原文:

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

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

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

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

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天,岂曰天年

乎?

(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译文:

并且用贾谊的主张,孝文帝只要稍微运用一下,(达到的效果)还能

与周成王、周康王的功德比美。况且坐在朝廷上使用他的主张的话,

就重振大汉的风气,超过三皇的功绩,犹如决堤放水、稗草成熟后的

子粒脱落一样容易了。可怎奈(孝文)却抵制辅佐王道的策略,远远地疏

远了他。所以贾谊路过长沙作赋一篇临汨罗江凭吊屈原,而司马迁在

屈原之后为其作传,以昭明贾谊同屈原一样忠君爱国却遭摒弃放逐。

但班固不但不讥抨汉文帝疏远贤才,痛惜贾谊不受重用,却说贾谊是

命里寿短才去世的。再说贾谊是因为怀志不遇忧伤抑郁而意外早死,

怎么能说他寿命短呢?

10、孙嘉淦《三习一弊疏》原文及翻译译文

孙嘉淦《三习一弊疏》原文及翻译孙嘉淦

原文:

事当极盛之际,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而及

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退。此其间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

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出一言而盈廷称圣,

发一令而四海讴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

耳与誉化,匪誉则逆,故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

不工者亦绌矣。是谓耳习于所闻,则喜空天猎观后感 谀而恶直。

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趋跄谄胁,顾盼而皆然。免

冠叩首,应声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

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故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

不巧者亦忤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敬求天下之士顺口溜大全儿童 ,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慎办天下

之务,阅之久而以为无难也,则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

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

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主,临政

愿治,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

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

也。

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

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

则与目习投矣。即保事考劳,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

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小人挟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

于所习而不觉,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

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治乱之机转于

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

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敬者君子之招,而治之本。肆者小人之

谋,而乱之阶也。然则沿流溯源,约言蔽义,惟望常存不敢自是之心,

而天德王道,举不外于此矣。

译文:

事物旺盛到了极点的时候,一定是反面开始出现的时机。这种迹

象藏伏得十分幽微难辨,人们通常不能发觉,到了它很明显的时候,

已经积习深重而难以改变。这里面就有三种习气,不能不小心警惕。

君主的仁德清正,臣子就会衷心佩服而颂扬;仁厚的施政措施推行

了,老百姓亲身受益就会心怀感恩。说一句话就朝廷内外都颂扬圣明,

颁布一条政令就举国上下都赞美歌颂,臣子和老百姓主观上并不是故

意奉承阿谀,但君主的耳朵已经听惯这些好话了。耳朵被这些赞美长

期调教,于是凡不是赞美就不顺耳。所以刚开始是对提反对意见的人

不满,接着就讨厌那些朴素内敛不善辞令的人,久而久之,连赞扬得

不够精妙得体的也觉得不爽了。这就是耳朵习惯了听好话,喜欢阿谀

奉承而讨厌直言不讳。

主上越聪明,下人越愚笨;主人越能干,下人越畏缩。小跑前进、

低声下气的,使个眼色就来了;脱了官帽、叩头跪拜的,开口一叫就来

了。对臣子来说这是严格遵守礼法,但是主上的眼睛已经看惯这样了。

眼睛被这些献媚的情景长期调教,于是凡不献媚的人就反感。所以刚

开始的时候只是排斥那些不礼貌的,接着就疏远那些遵纪敬畏的,久

而久之,连侍侯得不够灵活轻巧的也觉得很不党内最高处分 恭敬了。这就是眼睛已

经习惯了讨好行为,喜欢柔和顺从而讨厌刚正耿直。

诚恳敬业地学习治理天下,世面见多了也就觉得这些事没什么了

不起,于是认为自己很高明别人很差劲。小心翼翼地办理天下的事务,

经历时间长了也就觉得没有什么难处,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凡、天

下事都很容易。问别人听不到自己的缺点,自己看也找不到什么过失。

这样以后心里想要的,就以为确实没有逾越常规,号令发出后,总是

期望一定要执行。这就是心已经习惯了良好的自我感觉,因此喜欢顺

从而讨厌违抗。

这三个习惯养成以后,就会形成一个弊端。一个什么弊端呢?就是

喜欢小人而讨厌君子。要拔擢君子、摒弃小人,这个道理难道只有古

时夏商周朝时才知道吗?即使是末世的君主,谁不知道要任用君子呢?

况且自以为明智的君主,都认为自己的大臣很贤良,哪一个不认为自

己用的人一定是君子而必定不是小人?而最终还是形成小人拔擢、君子

疏离的现象,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君主用人只看才能不看品行。

品德是君子独有的特性;才能则是君子和小人都有的,而且在小人

那里往往显得更强一些。口才方面,君子往往内敛含蓄、辞令无华,

而小人则伶牙俐齿、奉承讨巧,这就与耳朵的习惯投了缘。办事方面,

君子往往显得笨拙呆板、慢条斯理,而小人则手脚麻利、灵活迅速,

这就与眼睛的习惯投了缘。即便是检查工作考核评比,君子也是专心

致志办事情而以称功劳为耻,小人则琢磨主上的喜好,把心思放在如

何展示勤勉能干,这和心理感受的习惯投了缘。小人凭借自己的才能,

琢磨着怎样投合君主,君主沉湎于自己的耳目习惯,不能发觉他们的

意图,那么到了小人聚拢君子散离的境况,它的后患难道可以简单说

得清楚吗?

现在想提早免除这三种习气,永远杜绝这一个弊端,不在于外力,

只在于内心。治世或是乱世的关键,就蕴涵在君子和小人的或进或退,

而进退的关键,就在于君主的起心动念里。能辨明不对的事情,那么

心不需要刻意追求“恭肃”而能做到敬事一切;不能发现错误,那么心

还没意识到“放纵”已经在恣意忘为了。恭敬严肃,这是君子的方略,

是安定的根本;放纵身心,这是小人的策划,是混乱的起点。既然这样,

归根到底,简单地说,只是希望皇上经常守护着这颗不敢自以为正确

的心,那么上天的仁德、王天下的大道畅行,都不会偏离了。

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11、《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魏徵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

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

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

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

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

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

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

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

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

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

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

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

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

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

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

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

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

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

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

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

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

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

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

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

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

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

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

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

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

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

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

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

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

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

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

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

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

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

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

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

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

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谏太宗十思疏》

贾谊《论积贮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56898字。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12:1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a872a00ab7ac607a481d18897053bc2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贾谊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贾谊论.pdf

标签:贾谊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