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古代拜月佳句

更新时间:2023-04-11 16:39:57 阅读: 评论:0

1. 古往今来有什么描写女子拜月的诗句和成语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写一位妇女寂寞和惆怅的心情。前两句写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她却还在痴痴等待;后两句写寒气袭人,女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娶妻教科书今日相思之苦。《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白话译文: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如梦与你共欢聚。《杂曲歌辞·拜新月》【吉中孚妻】 拜新月,拜月出堂前,暗魄深笼桂,虚弓未引弦。

拜新月,拜月妆楼上,鸾镜未安台,蛾眉已相向。拜新月,拜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望月更长生。

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垂。

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这首长歌行,以“拜新月”为题,委婉地抒发了红颜易老,佳人迟暮的哀怨,亦属于情思绵邈,轻咏浅唱之类。

2. 民间拜月100字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祝福 歌词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3. 关于古代月亮的佳句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咏月名句积累: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6、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10、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1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13、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14、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1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17、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19、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20.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 贾至 《别裴九弟》

2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22.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23.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唐 白居易 《春题湖上》

24. 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唐 刘方平 《秋夜泛舟》

25.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 刘方平 《月夜》

26.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唐 韩愈 《山石》

27.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唐 韩愈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28.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 徐凝 《忆扬州》

29.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 《寓意》

30.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宋 张先 《菩萨蛮》

31. 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 张先 《天仙子•送春》

32.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宋 欧阳修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33.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宋 苏轼 《西江月》

34.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宋 苏轼 《前赤壁赋》

35.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 苏轼 《中秋月》

36.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 《西江月》

37.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清 袁枚 《春日杂诗》

38.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 清 濮淙 《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4. 拜月

各地习俗不同,譬如,古代南京人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在月圆之时祈祷亲人团圆,生活完满。

这一天,人们一般会在家里摆上供桌,点上一种盘绕起来的斗香,将月饼堆成塔状,最多的可以堆到16层。供桌上要插上桂花和菊花,桂花寓意“富贵”,菊花的金黄色也寓意“财富”。

供品是很有讲究的,由于南京历史上水港湖汊很多,因此供果大多体现了水乡特色,一般秋果有鲜藕、柿子、石榴、佛手等,熟食包括菱角、糖芋头、酸梅等。此外,桂花酒也是不可少的,分为用酒泡的和酿造的两种。

南京人历来就很实在,一般在祭祀完后,供品就拿来供家人享用。 潮汕地区向有中秋节拜月的传统习俗,人们供奉上月饼、水果等美食,祈求平安幸福,合家团圆 潮汕的中秋节,民间习俗拜月、赏月、吃月饼、煨芋、烧瓦塔土木工程课程、烧香塔等内容。

古时拜月,是妇女和孩童的事。“女不祭灶,男不圆月”,古已成例。

潮习也大抵如是。 潮人拜月叫拜月娘。

妇女拜月,通常祈求月娘能帮助找到一个好郎君。潮汕有首民谣是这样唱的:“中秋夜,月娘娘。

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

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潮汕不少男人远涉重洋谋生,妻子在家思念丈夫,于是,往往托月寄情,犹为深切。

另首民谣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

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 ”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

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政协委员提案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 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5. 古代的拜月仪式是怎样的

民间把月亮称为月神,俗信认为月亮 属阴,是女性,故而又称月姑、月亮娘娘、月 亮奶奶、太阴星君。

据说北京的“月坛”,就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修造的供 |皇家祭月的地方;北京颐和园,也是清朝慈 |禧太后率大臣、后妃和宫女祭月的场所。过去各地的拜月仪式都很隆重,方式也很多。

有些地方的妇女边拜月还边念叨: “八月十五月亮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

苏州的妇 女们则盛行“走月亮”。据《清嘉录》载,在中 秋月圆之夜,妇女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 结队出游,或拜亲访友,或到尼庵寺庙随喜 上香,直到鸡声鸣唱,还流连于月下。

6. 古代咏春佳句

忆江南 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山寺月中听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初春小雨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晚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江南春绝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菩萨蛮 韦庄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7. 古人是有拜月习俗还是拜新月习俗

古人有拜月习俗,也有拜新月习俗。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拜月的习俗,追本溯源,是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礼俗演化而来的。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群臣祭月的礼制,上就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此处所谓“朝”“夕”皆为祭拜之意,后来各朝大都相承沿袭,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朝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而建。

秋分祭月是皇家祀典,庶民百姓自然无缘参与,但它显然对普通百姓的心理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况且普通百姓也有祭拜月亮以寄托各种心愿的精神需求,于是在民间逐渐形成子拜月的习俗。唐代李端诗云:“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中秋拜月习俗介绍。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解带。”

同为唐代的施肩吾又在中写道:“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这个小女孩肯定是见大人拜月见多了,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就模仿大人的样子,玩起了拜月的游戏,由此可见唐代拜月风气之盛。应该注意到的是,这里的拜月是拜新月,祝愿的内容恐怕也多属儿女私情之类。

大概从北宋确立中秋节开始,拜月之俗就由拜新月转为中秋拜月了。宋代金盈在中对宋人中秋拜月的风俗作了详尽的描述:“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愿: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目如皓月。

中秋拜月习俗介绍。”古代常将科举及第称为蟾宫折桂,因而拜月时男孩有“早步蟾宫,高攀仙桂”之愿;嫦娥则是传说中美貌绝伦的月中女神,所以女孩拜月时愿自己貌似嫦娥。

到了明代,拜月之风更加盛行,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明人刘侗在中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陆启泓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由此可见当时人们拜月的情景。

中秋拜月的习俗,历代相传,当然变化也是有的。清代富察敦崇在中记载:“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

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月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唯供月时,男子多不朝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者在这里对清代京城中秋节的盛况作了生动描写,从中可以看到,拜月之风在清代还很盛行,只是此时拜月仅限于女人参与。

拜新月风俗起源于远古对月亮的崇拜。当时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在原始的社会中,还没有系统的神灵观念产在,但是,原始人已将自然物和自然力本身直接看作是有意志的对象来加以崇拜。

对天体崇拜之一,就是对月祌的崇拜。《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把月亮看成是人类自身之形象,并且是女子生养的,一胎竟生下十二个月亮,这女子常义自然是月神无异了。在唐墓出土的绢画中,女娲女神与伏义蛇身-交尾,女娲伏义交尾下的就是月亮。

说明伏羲和女娲生下了月亮,后来就被人们称为月神。 还有出土的娟画中有 “左手执矩和墨斗。

女娲在右,束高餐,张右手执规。同伏羲上身相抱,下尾相交。

二入头上有圆轮一,象征日,周囤小阖圈亦象征月。二入尾下有下垂的月牙,周围画小圆,亦象征月。

画面四;遍画大小差不多的圆圈,以象征星辰。这幡画与《文物》1900年第6期2页图4那幅唐永徽四年女娲伏义像同类型,故知为唐代七世纪中叶之作品。

这幅火焰颜色女娲伏羲像蛇身交尾,自然是象征着交配生殖、繁衍后代,尾下的月芽,和环绕的十二颗圆圈,也象征月,象征产下了。

本文发布于:2023-04-11 16:39: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a5bdc544e4b32588514f7fa5e4464f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拜月佳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拜月佳句.pdf

标签:拜月   月亮   明月   新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