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9篇
《活着》读后感1
生命是一个人对自我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余华
看完这本书后,我第一句就感叹:这是一个好悲伤的故事啊,这本书以一个
流浪汉道听途说的故事方式写了下来。其中,文中的第一个“我”,对这个故事
是有自我的评论的。这样的文学手法,我第一次接触。这样能够完整地写出这个
故事,也能够自由地抒发作者的一些感触。
福贵原先是个富家子弟,却因赌博输了家产,连妻子也被娘家接回去了。好
不容易妻子带着儿子回来,母亲却病倒了。为了求医,福贵被抓去当壮丁了。
几年后回来,虽然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也因一场高烧不会讲话,但好歹四人
的小家团聚了。又因饥荒,被迫无奈把女儿送给别人。女儿逃回了家,他们再也
狠不下心了。但厄运接踵而至,先是妻子病倒了,之后儿子又因献血过多死了。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勤恳的女婿,女儿又因难产去世。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
一个外孙。
本还可勉强过上好日子,女婿却因工地失误丢了性命。福贵拉扯着外孙长大,
却因为一个自我都不敢相信的失误——豆子煮多了——外孙被吃撑死了。就这
样,亲人接二连三地去世,这样的遭际,苦不堪言。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解放初期前后。先是和国民党打仗,再是分田地、斗
地主,还有饥荒。我看过的书也有很多是取材于相似的动荡的时代背景。这让我
想起了《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同样是被社会一步一步碾压,直至毁灭。
可是《活着》的结局不一样。福贵没有被压垮。最终他从集市上的宰牛户手中救
回了一头老牛,并以自我的名字命名,和它一齐优哉游哉地种田,喊着逝去家人
的名字,告诉“福贵”,不仅有你一头牛在犁田哦!
这样的田园生活,是甜是苦难以分辨,只觉得弥漫着无尽的苍凉。有人会问,
这样“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有什么意义吗?什么是活着?活着就是你能够感
受到生活中的欢乐,更能够经受生命中的痛苦——毕竟如果死了,就什么也感受
不到了。
我的爷爷也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我小时候还听爷爷说过,当时捕来
的鱼都要充公,饥荒时确实会上山挖野菜,大家都不上学。其实生活的苦难离我
们并不遥远。现实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苦难”。我们不应像骆驼祥子一样被压垮,
我们应当学着福贵,以乐观的心境去继续生活。
像我这样一个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并不是很了解什么叫饥荒,我也没有体会
过亲人离开的痛苦。我只能在看完《活着》后,长叹一声,这真的是个好悲伤的
故事啊……
《活着》读后感2
第一次接触《活着》这本小说,是在今年暑假。那时我看完书,百感交集,
顿时觉得余华过于残忍,他就这么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个死去,只剩福贵一人。
我读《活着》,思考了“何为活着”“为谁而活”“活得幸福”“活出色彩”四
个问题。下面就依次道来。
何为活着
福贵原本是个富家少爷,后因嫖赌输光家当,面对亲人的`不离不弃,他顿
时悔悟。然而造化弄人,他的妻子得病而死,儿子被害致死,女儿难产身亡,女
婿事故死亡,最后孙子也不幸夭亡。这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独留命大的福贵一
人活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啊,从你拥有生命的那刻起,你就必须活
下去,去承担生命赋予的责任,为了活着而活着。
为谁而活
看完《活着》,我明白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看着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
“我”却束手无策,徒留自己孤零零地活着。我不知道如果我是福贵,我会不会
选择继续活着。我经常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但我总不能得到答案,借用书上的
话:“人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当今社会,有太多的人一生只为追名下一届奥运会 逐利,为了钱与权,他们不惜互相残杀,
不择手段;也有太多人怨天尤人,埋怨命运的不公,对人生不抱希望,选择了断
生命。而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珍惜的,人必须明白为谁而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
下都要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得幸福
何为幸福?对《活着》中的福贵而言,一家人开开心心地生活,哪怕天天粗
茶淡饭,也是幸福。从前的我总是认为家庭物质富裕,譬如住上豪宅、开上名车,
饭桌上即使没有山珍海味,也得有鱼肉鸡鸭才有幸福可言。读完《活着》想想,
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实在过于肤浅。
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我才发现自己一直被幸福包拥着。每天一家人其乐融
融地围着圆桌吃饭,何尝不是幸福?课后同学们一起谈笑风生,又何尝不是幸福?
原来,我一直拥有幸福,活得很幸福啊。
活出色彩
一个人活着,应该活出生命的价值。《活着》中福贵面对家庭的变故,选择
贫困潦倒地过完一生。这样的小说结局是我倍感惋惜的。当我们面对挫折,只要
一线生机尚存,我们都不应言败,而要重拾斗志,与命运坎坷抗争。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任务,活着无需理由,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理由。
记住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而坚强活着,活得幸福,活出色彩!
《活着》读后感3
释卷静坐,合眼却是满心的隐痛。痛,痛他人之痛,《活着》里的主人公福
贵失去了所有爱他的和他爱的人,夕阳西下,仅有一头老牛伴他左右,许是一生
都要如此寂寥了吧,怎能不痛?痛,痛吾身之痛,活着,于我而言,究竟何等意
义,竟是叫我哑口无言,怎可舒怀?
有书评称:余华在《活着》里要告诉我们的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作为一个正要展翅翱翔的四有青年,
恕我对此点不粽子图片大全 甚认同。活着,如果不是为了某些人、某些东西而活着,那么人的
诞生就是为了奔赴死亡如此简单吗?那痛其母亲十月怀胎,苦其父亲辛劳抚养,
还不如不要来这世间走一遭罢了。
爷爷操劳一生,为党为国为民,虽然他始终未曾把家人或自己放在心中首位。
团圆饭念叨家常时,面对家人的“数落”,他憨憨一笑,不发一语;再发言时,
便是说起了他如何当好“开荒牛”的风光事迹,细看那混浊老眼,却有一泓清流
淌过,洗涤了适才的复杂心绪。爷爷活着,至少在他意气风发时,如果他仅是为
活而活,那么,他还会不辞辛劳地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毫不存私地为国家贡献出
他最大的力量吗?
我想,答案是不可能的。白云苍狗,人是脆弱的,当他无所依靠时,便失去
了支点,是撑不住的。所以我宁愿坚信,人活着,一定是为了某些人、某些东西
而活着,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或更多的理由去让他们勇敢面对这本就悲惨残酷的世
界;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
那么,你还要问起《活着》的主题对错与否吗?一本书能得赞评如此,其内
定有乾坤,只看我们如何挖掘罢了。其实对于那句经典书评,我更愿意换个角度
思考。
福贵失去了所有爱他的和他爱的人,夕阳西下,仅有一头老牛伴他左右,许
是一生都要如此寂寥了吧。但,只是也许,谁也说不准以后的事。或许福贵在往
后活着的日子里,会遇到一位像家珍的珍贵女人,会遇到一个如凤霞的可爱孩童肛门湿是什么原因 ,
会遇到书中没有往下写的种种人事物。这样的或许,你能否定么?然而,死亡却
可以肯定——绝对不存在“或许”。所以呵,活着是多么重要,因为当你以为你
已一无所有时,其实你至少还剩下生命,而生命,往往就是奇迹的世外桃源。
我们不是福贵,我们无法得知作者没写的福贵以后活着的日子会遇到些什么
事,但至少我们可以读懂作者极力传递给我们的积极信息,那就是——活着,比
什么都重要,即使我们失去了所有足以支撑自我之物,也要努力活下去。
《活着》读后感4
《活着》讲述了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女儿凤霞
回娘家。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父亲给他气死。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
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
拉俘当兵,后被俘掳。好不容易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后来,福贵因家产输
光未被划入地主成分,但生活让他失去了儿女等亲人,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的故
事。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
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它又告
诉我们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
它没有断。猜灯谜大全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
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激励和感染着
我们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
书中的情节十分曲折。主人公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
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家人,有关怀。可一
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
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灾难的他却有了
超然的心境,面对自九年级古诗 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
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
诉或者揭露,而
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
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有对苦难的承受
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霍金是一位不幸而又幸运
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使本来年轻时就患了绝症的他,冲破了一切困难,
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受到世人的赞美。是什么使他成功的呢?是乐观地
看待生活,体验生活。
当小小的嫩牙抽出枝干;当新生儿发出响亮的哭喊。当病人已经康复。当鱼
儿在水中快乐地嬉戏,当鸟儿在枝头发出婉转动听的歌声。就会感到,活着的美
好,活着的快乐。这一切都预于着生活的美好,美好的生活永远伴随着我们。郭
沫若曾说过:“
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
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5
活着或去世都是一个年青生命难以驾御的标题。相同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
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布景的电视剧我竟
看过,这让我更逼真地领会到了这书的意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视点道出了一个一般人普通而弯曲的终身。主人公
福贵日子在那个缤纷特别的时代,阅历了战役,杀伐以及一系列动乱的日子,阅
历了家庭的兴富到堵塞,身边人连续的死去。在他们终身中,不知失掉的多少东
西,失掉金钱,失掉亲人,最终只剩余一头弱不禁风又几乎被人分割的老牛与他
为伴。虽然是这样,他仍是友爱地面临国际,全部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
样的平平。或许当咱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止境的时分,回望从前的全部,才会做
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全部的事。我想起陆幼青的去世日记,
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际实在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叙说全部。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全部生离死别中最安静的一段,也是最逼真的
一段,想起阿朱身后乔峰抱着她的尸身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
玉殒后流下的窝囊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痛不欲
生,我想人活终身,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
年月带走了,那时的咱们或许真的会挑选一种安静,它是多年的爱情磨合而成的,
是沧桑的阅历,浇铸而成的。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临着一塘残荷将曩
昔的伤痛回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曩昔是否清楚地知道而且敢干面临,我不敢
说。
这个国际确实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有相同,面朝黄土
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终身。面临这样的不公,憎恶确定都是白费,乃至我也
说不清究竟该怎么做,我面临的是无法自由挑选日子方法的无法和心里与实际的
激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实际中的琐碎,而在心里寻求思想
上的终年,但不论怎样,我一直遗言自已能对国际友爱,虽然天分中的顽强与后
天构成的叛变或许会导致我走上背叛的路。
生老病死,咱们都得相同相同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进程算了。我仅仅遗言
能按自已的志愿挑选一个方法,实在清醒并发自心里的去完成它的价值,到了那
一天,遗言我能带着安静的浅笑向国际道单个,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会。
《活着》读后感6
最近拜读了余华的作品《活着》,作者认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
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认为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当向人们展示高尚。
而他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
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所以他以异常冷静地笔触描述了福贵老人
的一生,告诉我们活着就是活着。
翻开血红的封面,主人翁一幕幕生活画面清晰呈此刻脑海里,合上书本已成
记忆。福贵生于富贵家庭,年轻时放浪不羁,将家产挥霍一空,成为普通佃户。
后被强征入伍,九死一生逃回老家。在那样的年代,生存不容易,福贵眼见着自
我的亲人一个个死去,最终只剩自我和一条老牛。老牛是他因同情从屠夫手中买
下来的,这印证了那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福贵承受住了难以承受的苦难,垂垂暮年与老牛相伴,和老牛念叨着亲人的
名字,唱着歌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我看来,生命是载体,而生活是资料。不管我们一生要肩负多少职责,或
者经历多少磨难,再或者享受多少辉煌,都是由生命来承担。无论何时何地,都
不能看轻生命,同时还应当进取乐观地去应对那些或好或坏的事情。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这部小说的主题
与内涵,一向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五行蔬菜汤的功效与作用 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
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
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杯具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
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
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
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
受活着的痛苦?
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齐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
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想必 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
活着的状态而已。然而我认为上述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
但他从未放弃,一向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所以我认为作者想要告
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
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
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职责。”职责,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
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可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所以不论活着多
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职
责。
《活着》读后感7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
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
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
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
法抛弃对方,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
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生命的存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命题,包括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方式,活着的
价值。读完余华的《活着》,重估生命的价值,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敬畏和珍惜之
感。
主人公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忌惮的胡闹和为
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丝瓜虾皮汤 幸福,当然毁掉这一切的还包括当时的社会和人
们的愚昧。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
的脚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六个亲人。不知是命运对他
的特殊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但是,无论怎样,经过了颠簸坎坷之后,福贵依然
活着,尽管他是孤独的。正如作品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
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上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
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作品的结尾依然符合整部作品冰冷低沉的格调,并没有给人以光明的希望,
冷冰冰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油然而生的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的渴望与追
求。正如福贵那样,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能活着就是好的,只有经历过生离
死别,世事沧桑才会知道生命的价值。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合上书本才会感到的
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
丧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
有很强煽情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
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
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
《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余华在作品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叫我印象很深刻:“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
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
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人的一生,漫长而艰难,
你并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但是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需要勇气,是勇气让你面对
所有的风雨,并且告诉自己,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力。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若非死别,绝不生离。
《活着》读后感8
首先,一口气读完《活着》这本书,全程好像有一只手在按压着我的心脏。
生命总是这么无常,像有庆,像二喜,像苦根,像保大却还是没了大的凤霞。
温情总是片刻,苦难却一直如影随形。生命却也如此的顽强。富贵的双手,
送走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从死在粪坑边害怕被人看见的父亲,到被豆子撑死的苦
根。
经历了三代人的离别,却仍然乐此不疲地与命运交着手,枕头下放10块给
自己收尸的辛苦费,至死方休。
我的人生经历尚短,见识尚浅。但《活着》之于我的意义,是在每一个自觉
生活太苦,人生太难的夜晚和瞬间,想到那个裤裆像水袋一样耷拉着的老人,活
着,就什么都有可能。
其次,这本书以一个青年的第一人称讲述开始,遇到福贵后,便由他接盘小
说主体。福贵一生毫无作为,只是在解放前后的大环境中颠沛流离,子孙后代尽
数夭折。
如果以结果为导向,福贵一生毫无意义,但是这位青年却能耐下性子,听福
贵讲完了自己的一生,并且听得饶有兴致。
我回头一想,才明白余华以这样的方式写下这部小说正是挑明了他的立场,
生活的意义是以过程为导向的。准确地说,活着的意义,于旁人来说是以结果为
导向的,于自己来说是以过程为导向的。
主人公福贵从一个大富大贵的地主家的儿子到输光所有家产,变得一贫如
洗。这成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他的行为、思想都开始慢慢转变,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现状,并且用尽全力去
改变它。他开始学习种田,开始为以前对待妻子的行为感到后悔。
他肩负起家庭的责任,开始一步步走向成熟。但是,生活所迫,福贵一家为
了让儿子有庆念书商量着把凤霞送出去。看到这里,我心里一紧,想着要是我生
在那个时代想必也是这样的遭遇。这种情节太真实了,所以才感到特别痛心。
最后,这本书的作者余华用简洁质朴,冷静却并不冷漠的文笔讲述了老人富
贵的一生,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由人间悲喜堆砌的故事,悲恸之后流转出温情,而
后又骤然悲伤。
读完之后,仿佛是亲自在田埂上听完了富贵讲述自己饱经命运摧残的一生,
有悲伤,有叹息,有无奈,只道是命运早已注定,多少人能如此千钧一发,而后
从自己的生命里开出坚强的花。
日暮时分,佝偻的富贵跟老牛的背影,应着黢黑大地的召唤,缓缓地消失在
炊烟和夜幕之中了。
《活着》读后感9
初入眼,深刻的黑似乎覆满整个封面,其中的“活着”醒目地立于这深深的
绝望中,似负隅抵抗……
是阐述深重苦难之下人为了活着而不择手段的争斗?是体现活着的艰难?
是批判什么?是揭露什么?
不,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只是淡然地讲述着这些:少爷出身的福贵,在一赌
之后败掉所有家产,历尽自己父亲的死亡,进城为母亲找郎中后又被抓去做壮丁,
回乡时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因一场高烧变得又聋又哑,儿子有庆因献血过多
身亡,凤霞也在难产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妻子家珍也在三个月后去了……
但命运并未从此就优待他——之后福贵又见证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的死亡。
最后在傍晚的乡道上,福贵拿捏着粗哑的嗓子唱着“少女去游离,中年想掘藏,
老年做和尚”,与那头老牛渐渐远去……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如是说这句话诠释了三种状态:疼痛、清醒、释然。无疑,徐福贵
就是这种英雄,他的一生也符合这三种状态疼痛。福贵第一次体会到生活的疼
痛是家里破产背着铜钱还债时,“一天下来,我的绸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渗出
了血。我一个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
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要累死多少人。”随后他的母亲、儿子、
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相继逝去,福贵所经历的疼痛远超于常人。末了,他孑
然一身,唯有一老牛相伴。
清醒。无论是遭遇了什么样的变故,福贵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活着。
他身边的亲人愈是少,愈是活得清醒。他晓得,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活着,比
什么都好。
释然。晚年的福贵铅华褪尽,较之于青年,中年的它,多了几分闲趣,平
静地享受生活,满足生活。“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
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
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地也是尽心尽力了。”读
到这一段时,本来就已经盈着泪水的眼眶止也止不住地倾盆而下,是掺杂着感动、
怜悯、敬佩的泪。福贵,可真是个鲜活的英雄,不甘屈于生活之下,奋力跃然其
上。所以晚年才过得风雅姿意,闲适安详。
从任性败家到离家漂泊再到失去挚爱孤单一人,如今的福贵已能够坦然面对
一切,接受任何未知的意外。人不是孤独的个体,他活在世界上总会有可以依靠
的,或人,或物。所以,当读书人还在唏嘘不已时,书中那人早已牵着老牛一头,
在平淡的余生中渐渐远去。
不要死,也不要孤独地活着。如果可以,请幸福;如果生活不肯答应,不如
试着接受不幸,坦然面对生活。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7:10: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a3b93a998feefd4b818edad6bdb06bc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活着的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活着的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