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历史悠久,且多民族聚居,仅少数民族就达13个,因而习俗复杂多样,既有积极向上
的好习俗传承、演变和新生,也有消极丑陋的不良习俗不断摒弃和消亡。这些习俗的发展过
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嫁、丧葬、生育、饮食等观念的更新和进步,同时,也从不同的侧
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一节传承习俗
一、满族习俗
(一)婚嫁
在清代,满、汉不许通婚,直至旗营解散后,满、汉民族逐渐通婚结亲。“同姓
不婚”、“婚必两姓”和早婚早育、父母包办是满族婚姻上的一大特点。经过百
余年的演变和国家政策影响,现已变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媒妁参办、提倡晚
婚的新习俗。男女到法定结婚年龄,无论是自愿还是由媒人介绍黯淡无光 ,皆“放定礼”
(即定婚),男女互换礼物,给女方父母递红包(现金),意思是养女不易,给
喜酒钱;在宴席上相互“换盅”唱酒,以示婚姻已定,成为亲家。在结婚前,男
方要为女方家“下大礼”(或称放大定,下大相),即正式送彩礼。过去是猪羊
(肉)、酒、面、衣饰(俗称“四合礼”)和彩礼钱,现在发展成为兑现女方所
要的“三金”(金戒指、项链、耳环)一踹(摩托车)、一处新房或一单元楼。
自由恋爱,双方家长开明者,条件从优。姑娘在婚前无需去坟地祭祖,但在出嫁
前,要去祖坟烧纸叩头,俗称“出嫁头”。结婚日,男方要择吉日吉时,动用车
辆接亲或关亲,送亲脚踏实地作文 者5~50人不等,迎(送)亲时,新娘要身穿红袄绿裤子,
路过寺庙、井、墓时要用红布把新媳妇(汉族称新娘)轿子或车遮盖起来,叫“避
煞”。举行婚礼时,新媳妇要迈马鞍子和火盆,行礼时要中考标语 向新媳妇射三箭(传统
习俗),拜天地。然后新媳妇“坐福”(坐在床上或炕头),坐福时间不定(一
个时辰至一日),但在择定的时间内不下地、不言语、不乱动,要坐古琴的琴面 得稳坐得直
才为吉祥。同时,怀里要抱两瓶,一装米一装钱,叫“抱宝瓶”;还要开脸(用
线绳剪去面部汗毛)。坐福完毕吃“子孙饺子”、“宽守望青春 心面”,喝“交杯酒”。
满族习俗不兴闹洞房,现随汉俗。待晚间,弟妹嫂子等男女(三天之内无大小)
到洞房说笑闹洞房。第二日晨,新郎、新媳妇要叩拜公婆和祭祖上坟。三日后“回
门”看女方父母。“住对月”现在已不实行了。婚礼时其他一些旧俗和迷信,如
“摆放天地桌”、铺红毡,桌上摆放斗、秤、弓、箭、香烛、插刀猪肉、马鞍子、
火盆、拜灶神等习俗现也已从简。
(二)生育
满族人皆以生子为贵,认为接嗣有人不断香火,同时且以多子女为福。在过去,
生小孩时把炕席卷起铺上草,在草上分娩,出生时叫“落草”。生男孩在门旁挂
木制小弓箭,生女孩则挂一红布条,满语称为“他哈补钉”。出生之日由接生婆
用槐枝艾叶泡水洗浴,谓之“洗三”,亲友祝贺,往盒中投铜钱或枣、花生等叫
“添盆”,边洗边祝福。洗浴后,还要用葱拍打三下,边打边说:“一打聪明,
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用面条招待亲友和喜婆,叫“吃喜面”。满月后,
举行上锁仪式,绑腿3道(避免罗圈腿),上摇车,宴请亲友。满族人以后脑勺
扁平为美,有为孩子“睡扁头”习俗。过百日这天,家长再次邀请亲朋,在孩子
面前摆放弓箭、书笔、工具等婴儿抓玩,意为察看幼儿长大后从哪行、有什
么前途。此种习俗延续至今。
(三)饮食
满族人在饮食上比较讲究,多为其他民族效仿。在围场除回民外,现已形成共同
饮食特点:在主食上体现一个“粘”字,大都喜欢吃大黄米、小黄米和江米做的
粘食,如粘豆包、驴打滚蔷薇花 、粘糕、油炸糕、芙蓉糕、粘米条、粘糕饼、元宵、粘
米粥、粽子等;在副食上体现一个“大”字,即大鱼、大肉、大碗面、大碗菜,
家常菜也是常用大盔上的爊菜和炖菜。满族人爱吃酸菜、白肉片、血肠、水豆腐、
手把肉等。好客、喝大酒的习俗经久不衰。
(四)语言
虽然现在通用汉语汉文,但仍保留一些满语词汇,如:称父亲为阿玛,称母亲为
额娘,祖母为太太,祖父为爷爷,女婿为姑爷子。生活上满族语言就更多了,如
叫温水为乌拉巴图、忘记叫喇忽、喜欢叫稀罕、背心叫汗禢、事不成叫秃撸、脏
叫埋汰、随便唱叫呵咧、烦人叫啰嗦、胖叫富态、工人叫把式、惹祸叫捅娄子、
批评叫数落、不认真叫马大哈、厕所叫茅房、难看叫寒碜、太阳叫老爷儿、理论
叫摆查等等。很多满语被汉族吸收,丰富了语言,沿用至今。
(五)节日
满族逢年过节与汉族无大分别。大年初一要登门向长辈拜年,遇熟人相互拜年问
声过年好。正月初五要破五。二月二(龙抬头)要不动刀。清明要祭祖。正月十
五为添仓节(仓廪神诞),院内用草木灰划一仓型,当中放五谷粮,以祈无痛人流什么时候做最佳时间 丰年。
五月初五端午节要吃粽子,早晨在门楣上挂葫芦、插艾蒿;在小孩的脖子、手腕
拴五色线(下雨后去掉扔水中)、肘腋戴荷包;凌晨到山上踏露,采药、用泉水
洗脸,意为年内不生病。中秋节要吃月饼庆团圆。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佛
祖成道日),要吃粘米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崇佛),要祭灶王、扫房。过大
年(春节)时,年三十前要贴对联、窗花、挂钱、年画等,过去还要将祖谱挂出,
摆上供品,燃香祭拜,现大多已变为供奉财神了。三十晚上要守岁(通夜不休),
吃年夜饺子(满语称艾吉格)前,长辈坐好后,晚辈要向长辈叩头谢岁。
(六)礼仪
满族对长辈非常恭敬,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现如今平日已不再向长辈天天问
安、打千儿、叩头。过去亲友相见行“抱见礼”、“顶头礼”、“擦肩礼”、“抹
鬓礼”,如今已演变为问好和握手。但过大年时,男人还是向长辈行叩头礼(长
辈限于50岁以上)。家里来客,小辈和女人不入席,小辈不许直呼长辈名字,
长辈先行,小辈后随。小辈赴亲友家宴,回来后要向长辈行礼“道偏”。
(七)丧葬
满族人临死弥留之时,要更换寿衣,子女守在旁边等待寿终。咽气后,为死者整
容,孝子要“指明路”。取下祖宗板(匣子)用红布包好后,放在洁净之地,除
孝后复原位。住旧式平房的把死者从窗户抬出(不能过屋梁),在外设灵棚入殓,
用白布蒙脸或盖全身,将死者被褥扔于房上,枕头放在大门口外,出灵前烧掉。
子女要去村头小庙“报庙”、“送浆水”。男人系白腰带,女人白布包头。在停
灵期间,儿孙辈轮流守灵。要扎纸人、纸马,女扎牛,现在还扎小车、彩电、楼
房等。出殡时孝子贤孙按辈份在灵前扛白粉红纸幡,把亡人送至坟地安葬。晚上
在太阳未落之前送“盘缠”、烧纸马、念路行,孝子指路西行极乐世界。然后有
“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悼念活动。国家倡导火葬,城镇逐渐改土
葬为火葬,有的在火化后把骨灰装入小型棺材仍埋入墓地,3年内过年时家门不
贴红纸对联。
(八)禁忌
满族老人至今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平日养狗不杀狗,狗死埋地下。不打乌
鸦和喜鹊。不在下午或晚上探看病人。埋葬亡人后不扛锨、镐进家。凡是有索伦
杆和祖宗板之家,不许外面的畜类进入院内,不许持马鞭子穿孝服的人入室。清
初满族信奉满教(意为疯狂的人,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译为巫),在疾病及庆
丰年时,或男或女着神衣、神帽,腰悬古镜、铜铃,手击扁鼓或腰鼓,口中念念
有词,边跳(舞)边说唱,现已作为娱乐文艺节目。
二、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人多在开放围荒后迁回“老家”围场,他们善骑射,无定居,过游牧生活,
喜欢赛马、射箭、摔跤、一年一度举行“那达幕”盛会。围场蒙民由于长期与满
汉民族一起生活,已不操蒙语,而使用汉文,生活习惯也大体上与当地满、汉相
同,但仍保持着本民族粗犷、豪放、重情等优良品德。蒙古族婚俗坚持同姓不同
婚,有早婚之风,择偶多由父母包办,舅在婚事中起重要作用,一般被请为证婚
人,坐上席。通常男方托媒人或亲自到女方家登门求婚,小伙子要带上哈达、奶
酒、糖块等礼物,去拜见姑娘双亲,并唱古老的“求婚之歌”。歌词大意是:“黄
金杯里斟满了清凉的奶酒,捧在洁白的哈达上,敬献给您。遵照祖辈商定的婚事,
您把宠爱的女儿许给了我。”求婚歌词歌曲各地不一,其内容大致相同,词句真
挚动人,曲调悠扬。爱情持续一段时间后,男方请喇嘛选定吉日良辰,举办订婚
仪式,设宴招待女方双亲,互换哈达。结婚前常以牛、马、羊为聘礼(纳彩),
并有箱子、柜、女方四季衣物等一并下聘。唱迎亲歌,迎娶新娘。至男家,下马
(轿)后要拿马鞭,双双通过烧得正旺的篝火,然后新娘新郎手拿羊肩胛骨交拜
天地,喇嘛念经,拜佛爷、灶神、父母、认亲友、新妇结发。
蒙古族实行土葬、火葬或野葬。土葬用白布裹尸埋地下。火葬洗尸焚之,3日后
以锒藕的做法 银的竹筷捡入白布袋中埋葬或撒山顶、河流中。野葬多是牧区贫民将尸置于
柳条编的筐中,在夜半用车送山顶或谷地人不见之处,任鸟兽食之。以上3种葬
法都要请喇嘛念经超度亡灵。
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穿开叉袍衣,忌坐门坎、向火盆中吐痰,不得在妇
女生小孩或牲口下崽时借粮食。现在围场的蒙古族人传统习俗已经淡化。
三、回族习俗
围场回族通用汉文、汉语,但在老年人中进行宗教活动时,还使用一些阿拉伯语
的词汇。在经济生活、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保持本民族固有特
点。回族人出生即请阿訇起名字,结婚时由阿訇证婚,死亡时由阿訇主持葬礼,
而不食猪肉是其主要特征。
回族认为婚姻为人道之大端,古今圣凡,皆不能越其礼而废其事也(引自如何节约粮食 古兰经),
男女婚姻遵循“婚姻无贫富,择良善之准则”。基本上是异族不通婚,择婚重才
德,轻财富,严厉禁止“问八字、争聘财、讲奁资”。回族婚礼比较简朴,禁止
吹弹拉唱,一般选在立麻日,在男家或清真寺举行。婚礼当天凌晨,男女双方都
要“大净”(淋浴)。婚礼由阿訇主持,阿訇依次问新郎、新娘“经名希望的图片 ”,问他
们是否同意结婚,阿訇念“依扎布”即配婚经,意即:“万能的主啊,感谢您的
恩典,请您成全两人的婚姻”,新郎、新娘跪在铺有新席地上听经。阿訇念完经
后往身上撒“金豆”,婚礼完毕。
回族饮食很讲洁净,受宗教习俗影响,吃牛、羊肉,不吃猪、马、驴、骡和一切
猛禽猛兽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未念“台斯米”(念颂奉安拉之命
安拉至大)而宰杀的动物,不合教规,视其为污秽不可食。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帮节”、“圣纪节”。在门楣或牌匾上
都有请阿訇或伊斯兰学者用阿文书写的“杜哇以”。其笔法多样,构图各异,大
体上分为4种内容:1“太斯密”,大意是以真主安拉的名誉;2“清真言”,
大意是“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3“古兰经”语录,
大多是喜庆、安宁、祝福的语句;4各穆斯林开设的饮食店、副食店、摊点写
的“杜哇以”,即伊斯兰食品,伊斯兰营业、伊斯兰饭店等。
回族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头部,女的戴盖头,男的戴白帽。《古兰经》言,女戴盖
头是为遮其羞体(妇女头发为羞体),少女戴绿色,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
戴白色。男人戴无沿的白色或黑色小圆帽,又名“礼拜帽”。
回族的丧葬习俗独具特点。设回族公墓地,实行土葬。丧葬有4道程序:洗尸体、
穿尸衣、行站礼、殡埋。即用清水将死者洗净,然后用白布裹身,再进行宗教祈
祷,殡埋不用棺,先将尸体放入长方型木匣内抽底落下进行安葬。伊斯兰教反对
火葬,宣传火葬为受刑。政府尊重其习俗不强其火化。
回民遵照伊斯兰教的“济贫”和“团结全体穆斯林为一人”的圣训,本民族之间
很注重团结互助,重视民族感情,一人有事,全民帮助,清真寺即所有回民之家。
(围场县其他少数民族,因人数很少,其生活习俗难成体系,大都融于满蒙汉各民族习俗之
中。)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01:32: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a22d1c405292e4ae8df6c91ddeeaf1a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回族婚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回族婚礼.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