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二首苏轼》原文与赏析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难受的说说 ,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熙宁六年(1073)出巡途中即兴之作。
神宗执政后,任用王安石变法革新。苏轼虽也不反对改革,但认
为王安石改革的步子跨得太快,因而持否定态度。他深感朝廷内部争
斗激烈,风云叵测,于是在神宗熙宁四年(1071)请调杭州通判。他在
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赴新城(今富阳县新登镇)道中,饱览沿途明丽的
春光,写下了这两首别有情味的诗作。
两首诗第一首主要写景,而又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而情中
有景。两首诗意蕴深远,耐人咀嚼。
第一首为途中即景。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官员,他不仅具有浓烈
的书卷power是什么意思 气,而且时有出游的雅兴,天公多情,雨后放晴,接着又送来
一个东风吹拂、春光明媚的佳日,他不禁游兴勃发,诗歌的前四句,
反映了作者当时轻快而美好的心绪。正是因为心情愉快,所以眼中所
见,天地日月,皆具情态。远近山峰还笼罩在云雾中,远远望去,就
象戴着白色的头巾,东方初日好象挂在树梢的铜钲。铜钲,是古代的
一种铜制乐器,形似盘,用以形容初日又圆又亮。紧接着诗人又从天
地云日转入对农村景物的描绘,从景物的转换中体现作者游踪之黄精最佳配伍 变化。
作者陶醉于自然的怀抱之中,颇有乐而忘返之感:看!矮矮的竹篱旁,
艳丽的野桃仿佛对人含笑,令人心醉。溪边的垂柳,倒影映入清澈的
河水中,摇曳生姿,更动人心魄。诗人见如此美景,欣羡不已,最后
说:“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把山村农民的生活想象
成与世外桃源相似,构筑了一幅情调欢快而色彩鲜明的农妇饷耕图。
整首诗透露出诗人轻松而愉快的心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他追求朴
质无华、平淡自然的生活美好情趣。
第二首诗写由大自然生煎包子怎么做 美妙的山水所引起的人生感慨。漫长的人生,
犹如这悠远的山路之行,有坦途,也有弯路,有时天朗气清,有时又
云遮雾障,该如何对待呢!舒缓缰绳,任马慢慢而行,耳中静听潺潺溪
流,这就是他对人生的态度。接着作者以散材、疲马自喻,“散材”
即无用之材;“搜林斧”,用以比减肥的土方法 喻深文周纳的党祸。苏轼是在新旧党
争十分激烈的时候,自请外调的橙子的营养成分 。但他仍感到很难避免政治上的意外
风险,因此,心有余悸。他把自己比作一匹疲倦的征马学生个人介绍 ,渴望听到收
兵的号角。眼前的美景,以及细雨过后农民喜悦采茶忙碌的场面,却
使他十分羡慕。时诗人晁端友任新城县令,为政清廉,诗人自然地想
到这位世外桃源的长官,在这乱山深处,他该能逃脱人世罗网吧!诗于
是过渡到最后二句。“人间歧路”也有所喻指,既指眼前山道,又是
人生之路。“试向桑田问耦耕”,化用《论语微子》典故:长沮桀溺
耦而耕,孔子使子路问路,二人对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
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以避世之士哉?”表达了诗人意
欲摆脱尘世的纷扰、归隐田间的心愿。苏轼的一生,用世和退隐的矛
盾心理无时不英语绘本故事 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人世的感伤。
这两首诗,由景及情,抒写新城道中之所见所感,比喻贴切,意
境阔大,而情感丰富,充分体现了苏轼诗歌追求个性的美学风格。
三四乃是早行诗也。起句十四字妙。五六亦佳,但三四颇拙耳。
所谓武库轰然,不无利钝,学者当自细参而默会。(方回《瀛奎律髓》
卷十四)
絮帽、铜钲未免着相矣。有野桃、柳溪一联,铸语神来,常人得
之便足以名世。(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19:49: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a0c7fe7863e2c9cbb2d84feb5d1de51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长沮桀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长沮桀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