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大唐,长安,皇城兴庆宫内,唐玄宗正在做着一场绮丽玄幻的梦。
传说,正是这个梦,不仅成就了一首名曲——《霓裳羽衣曲》,更使得一个节日开始在民间盛行。
这个节日就是中秋节。
唐玄宗所梦见的便是嫦娥飞升月宫的场景。据说玄宗在梦中听见月宫内仙乐缥缈,精通音律的他记在心中,醒来便叫杨贵妃谱曲而成《霓裳羽衣曲》,宫乐齐奏,舞蹈袅袅,热闹非常。
玄宗梦月宫而得《霓裳羽衣曲》的风雅故事,使得天下百姓一下子来了兴趣,也开始聚集亲人拜月祈福、赏月亮吃美食,看美景,歌舞相乐。从而中秋节大为盛行,并成为固定节日。
相比拜月,大家更加感兴趣的便是赏月了。我想,也许他们也想一睹月宫之中嫦娥的仙姿。
事实上,自古帝王便有祭祀月亮的活动,这是先祖们对日、月,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敬畏与崇拜,祭祀活动,目的是为了感谢与祈福。北京有名的建筑月坛就是明朝皇家祭月的场所。
《礼记》上记大学生论文模板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天子在春季要祭祀太阳,在秋季要祭祀月亮,以祈求天下五谷丰登。在民间,中秋也有庆丰收的活动。
唐玄宗的传说真假难辨,但是中秋节在唐朝盛行民间却是真的。而中秋节所蕴含的中国人的情怀也不仅仅是拜月祈福、庆丰收,更多的是望月寄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的本质,是思亲,渴盼着与亲人的团聚。
月亮的阴晴圆缺正对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望月思团圆的情怀,早在先秦时代便有了。《诗经·国风》中有这样一篇望月相思的民歌《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首古代民歌,以“月出皎兮”描述了写作的背景。大概的意思是作者在明朗的月亮之下思念自己心中的姑娘,望月光之皎洁而想起纯洁的佳人,而这佳人应该也正在月亮之下缓步而行,款款望月,明媚动人。
《月出》正是表达了望月而忍不住思念佳人,想与佳人团圆的情感。
魏晋时期乐府中也有“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这样望月寄情的诗句。可见到此,月亮正在慢慢落日诗人的口袋。
唐宋,写月亮寄情的诗词数不胜数。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月饼》、张九龄的《望月怀古》。
下面就从这四首诗词入手,具体分析中国人的中秋情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酒猖狂的李白也有忧郁的时候,当面对一轮明月,脑海中想起故乡的亲人,内心对权贵蔑视而坚硬的心瞬间变得柔软。中国人强烈的家族亲族观念与团圆的祈盼,让那些无论远离故乡多远的人心中总有一根线,牵系着故乡的一切。
床前明月,犹如地上冷霜,秋深之夜,更显得冷冷清清。“举头”与“低头”之间,天上的月亮之圆与人间的怎么跟女孩子聊天“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思故乡,意在思故乡亲人。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有人赞其绝妙古今。言语简单直白,而深情不浅。读来不仅朗朗上口,更觉情思生动。
李白的中秋情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写这首词时,在密州,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苏轼与苏辙从小感情深厚,当年父子三人一同进京参加科举考试,重庆分数线2021一举成名,后来各有官职,分散各地,长年不能见面。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在中秋之夜,大醉之后,对着圆润的月亮而思人间的团圆,想起与弟弟久别而不得重逢,不禁伤感,伤感之余又思考了一下宇宙人生的哲学。
苏轼的诗词里,总有他的旷达与通透,面对月亮的阴晴圆缺,明白人间的悲欢离合不过是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千古难全。所以,与其埋怨,不如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苏轼的中秋是乐观的对亲人的祝愿之情。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这首月饼诗很有意思,苏轼不愧为文坛上最著名的吃货,一边哭一边吃月饼。月饼在当时还不叫月饼,而叫小饼,正是因为苏轼的这首《月饼》流传开来,从此宫廷上、江湖中才有了月饼这个称呼。
虽然月饼不是苏轼发明的,但月饼这个称呼因他而来,所以也有人称苏轼为“月饼之父”。
月饼一直是中秋的标配,没有月饼的中秋是不完美的。中国人把对月亮思团圆的情怀也融入月饼之中,几乎所有的月饼都是圆如中秋天上月。
吃月饼与望月的所蕴含的中秋情感是一样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干净励志短句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这首《望月怀古》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第一句“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恢弘大气,后面“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的意境又细腻生动,整首诗开合有度,意境优美。而“相思”之情,即思念亲人之情融于意境之中,不只生动,更是深情。
最后一句“不堪”“还寝”又表现出作者的乐观。思而不见,不如梦里相逢。
这首写中秋的怀古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与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相比苏轼的望月思亲情怀,张九龄的情感表达要委婉含蓄许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年前的月亮还在,千年前的人已随烟云散,然而数千年来,中国人中秋望月寄情的情怀犹在。古人那时候受制于交通而不能够经常与亲人团聚,现代人受制于生活而不能经常与亲人团聚。
古人常漂泊天涯,今人也是如此。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从未改变。
人对故乡的情感也未改变。甚至今人的乡愁情节更甚于古人。因为故乡的变化,让我们对故乡的记忆都变得单薄。故乡已不再是当年的故乡,所有的乡愁都是我们与童年记忆种植白芨赚钱吗的一场静默独白。
而这种独白在中秋月圆的氛围里,显得更加深沉。
本文发布于:2023-04-15 17:1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9f7d3c3a308f4bd58ef2e0fffe7f02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秋节古诗四句李白(关于中秋节诗句古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秋节古诗四句李白(关于中秋节诗句古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