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五国攻秦

更新时间:2023-03-15 20:53:13 阅读: 评论:0

电视机修理-苹果验机

五国攻秦
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怎样查看电脑配置)

战国七强兼并战争

春秋末年,诸侯争霸角逐呈现晋、齐、楚、越四大

国对峙的局面,各诸侯国内部,正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至春秋、

战国之际,转化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卿大夫,利用奴隶、平民的力量,展开了夺取政

权和相互兼并的激烈斗争,促使列国形势发生新的变化。

晋国在变革的历史浪潮中解体。由六卿专权进而四

卿相争,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晋阳之战,赵氏、魏氏、韩氏联合攻灭知氏,

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魏、赵、韩成为三个独立封建政权,于周威烈王二十三

年(前403)迫使周天子承认列为诸侯。齐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田氏,与旧贵族

势力激烈较量,于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武装夺权,后取代齐君,成为诸侯。

处于边远地区的楚、秦、燕三国,虽然新兴阶级的夺权和改革较晚,也最终转化为

封建政权。称盛一时的越国,因经济、政治发展迟缓而日趋衰落,其后终为毗邻的

楚国所灭。尚存于淮、泗之间的“泗上十二诸侯”,更是国力微弱,苟延时日。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拥有今山西西南部的

富饶之区,又扼守中原险要之地。开国君主魏文侯贤明卓识,并重儒、法,广纳人

才。以李悝为相,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用西门豹治邺,使河内富庶;任吴起、乐

羊为将,创建素质优良的常备军“武卒”,魏国得以迅速强大,成为三晋之冠。

魏国在文侯、武侯两代,对外采取联合韩、赵,共

同征伐,四向扩张之策。先是西向攻秦,屡败秦军,于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

尽夺秦国河西地(今陕西北洛河南段与黄河之间地区),设郡镇守,迫使秦国退守洛

水,阻遏其向东发展。接着遣乐羊率军北进,越赵国之境攻灭中山。又与韩、赵联

军东向攻齐,入齐长城,声威大振。此后30年间,魏国多次攻齐获胜,还向南开拓,

先后攻占楚国大梁(今河南开封)、襄陵(今睢县)、鲁阳(今鲁山),扩地至楚方城

北,遮断楚国北上之途。是时,韩、赵、齐三个中原大国都亲附于魏,魏国雄踞中

原。

魏国称雄,而韩、赵未得其利,乃各自谋求扩张。

韩国下大力攻灭郑国,迁都于郑(今河南新郑)。赵国也迁都邯郸(今属河北),两

次出兵攻卫,力图向南发展,遂致魏、赵交战,中山乘机复国。魏惠王刚继位,赵、

韩联合攻魏,虽一度获胜,终为魏国所败。

当魏、韩、赵三国由联合走向分裂之时,魏国东西

两面,已出现齐、秦崛起之势。田氏代齐后,发展经济,收买人心,巩固统治,国

力渐盛。桓公午时代即摆脱魏的羁绊,迫使臣服于魏的泗上小诸侯向齐国朝贡,成

为魏国的竞争者。秦国在献公时期进行初步改革,使国力有所提高。为收复河西之

地,于周显王五年(前364)大破魏军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6万,震动

中原。两年后,再败魏军,擒魏相公叔痤,夺取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魏惠王为

打破齐、秦东西夹击的态势,把经营中原,同齐国争雄作为战略重点,将国都从安

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对内发展生产,整军经武,充实国力。对韩、赵

软硬兼施,频频相会,并调整交换土地,使三国的紧张关系暂时缓和,遂出现鲁、

宋、卫、韩之君入朝于魏的有利形势。

然而,魏、韩、赵三国的矛盾终究不可调和,赵成

侯非但不朝魏,反而与齐、宋、燕之君相会,加紧争取与国以抗魏。此时,齐国已

是威王继位,招纳贤才,任用邹忌进行改革,整顿吏治,以田忌、田肦、田婴为将,

孙膑为军师,使国力大增。齐威王雄心勃勃,利用赵、魏矛盾,与赵国联合,力图

夺取中原霸权。周显王十五年,因赵、魏争夺卫国,魏发兵围赵都,赵求援于齐,

终于酿成齐、魏之间的首次大战,即桂陵之战。齐军在田忌、孙膑率领下,攻魏军

所必救,出其不意,大败魏军,擒(一说“擒”为制服、战胜)魏将庞涓,开创“围

魏救赵”战法。魏国之败,尚未摇其根基。虽然秦国乘机夺取河西重镇少梁(今陕

西韩城西南),并一度攻占魏旧都安邑,楚国也抢占魏睢水、水之间地,魏国仍能

发动反攻,收复部分失地,扭转战败之局,保持强大声势。周显王二十五年,魏惠

王重演春秋故事,召集逢泽之会,率泗上12诸侯朝见周天子,遭到韩国抵制。两年

后,魏攻韩,韩告急于齐,又导致齐、魏之间一场新的大战--马陵之战。田肦(一

说田忌)、孙膑仍以攻其必救之策调动魏军,又用退兵减灶诱其深入之法,设伏全歼

魏军十万之众。魏国遭受沉重打击,齐国争雄取胜,成为东方强国。

魏、齐相争,无暇西顾。秦孝公乘机奋发图强,重

用商鞅,厉行变法,奖励军功,秦国逐渐强盛,不断向东扩张。始则商鞅破魏军,

虏魏公子卬,继又败魏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南),俘魏将魏错。魏惠王虽苦心经营,

却因处于四战之地,而又战略举措失当,终未摆脱齐、秦夹击的困境,乃被迫向齐

妥协,于周显王三十五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欲事齐以抗秦。从此,七强之间

的斗争更为复杂而激烈。

战国中期及其以后,结盟对抗,“合纵”、“连横”,

成为七强之间的主要斗争形式。当魏国衰败,齐、秦两强势均力敌之时,合纵连横

基本上针对或围绕齐、秦而进行。在齐、楚、赵相继削弱,秦为独强之国后,无论

合纵或连横,均以六国为一方、秦为又一方。秦国利用合纵连横,最终扫灭六国。

这一时期,又分三个阶段:

齐秦对峙阶段(从魏、齐徐州相王到前288年齐、

秦并尊为帝)秦孝公死后,秦国坚持改革,继续执行商鞅提出的攻魏以“据河山

之固,东向以制诸侯”(《史记·商君列传》)的战略。周显王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

秦连续遣军攻魏,夺取魏河西地,进占魏河东地区部分城邑,迫魏献上郡15县(今

陕西东北部)于秦,由此扼据函谷和黄河天险,拥有东出中原的有利地势。此后,

秦和各主要诸侯国相继称王,群雄在“合纵”、“连横”旗帜下,展开更为残酷的兼

并战争。

秦欲东进,魏国首当其冲,秦、魏分别以张仪、公

孙衍(犀首)为代表人物,频频展开合纵连横。秦为继续攻魏,竭力破坏齐、楚与

魏的关系;魏谋抵御齐、秦、楚三强,摇摆于齐、秦之间。以齐为首的东方各国深

恐秦、魏连横,支持魏国合纵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因

五国各怀异心,仅由魏、赵、韩三国出兵,终被秦军大败于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

显示了秦国的威力。齐、秦转而各谋兼并土地,秦惠文王致力于向西南、西北开拓,

纳司马错之策,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遣军攻灭蜀、苴、巴,据有富饶的“天

府之国”,奠定支撑长期战争的物质基础。又发兵攻义渠,夺取25城,巩固了西北

地区。随即东攻韩、魏,迫其附秦。齐宣王则乘燕国内乱之机,遣军攻破燕都,一

度灭燕(见齐宣王破燕之战)。虽因燕国民众反抗而被迫撤军,仍迫使燕国听命于齐。

至此,形成秦、韩、魏和齐、楚两个对立集团。

秦国既已威服韩、魏,尚有楚国牵制于南。齐、秦

两强的斗争,又围绕争夺楚国而展开。秦利用楚怀王对土地的贪欲,派张仪赴楚,

诈献600里地,诱使楚国与齐国绝交,陷楚于孤立。楚既绝齐,又未得秦地,引起

秦、楚于周赧王三年(前312)在丹阳(今河南西部丹水之北)、蓝田(今湖北钟祥

西北)两次大战,秦军获胜,夺取楚汉中地600里,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片。又以

交换土地为由,迫楚亲附于秦。随即兵锋指向韩、魏,攻克韩重镇宜阳(今河南宜

阳西),进占韩、魏部分城邑,将势力伸入中原。韩、魏转而投入齐的怀抱,借强齐

之力,与秦、楚对抗。十四年,经齐相田文(孟尝君)合纵,齐、韩、魏三国联军

攻楚方城,大败楚军于垂沙(今唐河西南),韩、魏尽夺楚宛(今南阳)、叶(今叶

县西南)以北地,楚又屈服于齐(见垂沙之战)。因秦国不断向楚进攻,而秦又与赵、

宋联合,齐国乃合纵韩、魏,于十七年攻秦,经三年之久,破函谷关,迫秦求和,

并归还前所攻占的部分韩、魏之地。三国联军乘胜攻燕,全歼燕军十万之众。

秦暂时与齐妥协,意在进一步攻略韩、魏土地。二

十一年,秦将白起率军攻韩,用各个击破战法,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于伊阙(今河

南洛阳龙门),取得进军中原的首次大胜(见伊阙之战)。尔后秦军乘胜挺进,攻占

韩、魏数十城,夺取宛、邓(今河南孟县西)两个冶铁中心,迫使魏献河东地400

里、韩献武遂地200里于秦。

楚、韩、魏在齐、秦相争中日益削弱,而北方赵国

则乘隙发展。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制度,增强国家实力。相继攻灭

中山,击败林胡、楼烦,开拓北地,震动列国。齐、秦两强为各自利益计,图谋联

合伐赵,遂演出一幕并尊为帝的闹剧,标志着东西方的均势。

秦重创齐楚赵阶段(从齐、秦并尊为帝到前260年

秦、赵长平大战)齐、秦灭赵以分其地的美梦,很快被燕国所打破。燕昭王为防

止齐国攻燕,振兴燕国,派策士苏秦入齐行反间,破坏齐赵、齐秦的关系,并诱齐

灭宋,以孤立齐国。齐湣王中苏秦之计,自去帝号,与赵、韩、魏、燕合纵攻秦,

迫使秦昭王取消帝号,并归还所占赵、魏部分土地。又连续发动攻宋战争,灭亡宋

国,引起列国震惧(见齐灭宋之战)。秦国欲借天下之力以摧强齐,乃主盟合纵,促

使各大国频频相会,形成联合伐齐的局面。三十一年,燕上将军乐毅率燕、秦、赵、

韩、魏五国联军,大胜齐军于济水之西,燕军攻破齐都,收人心连下70余城,齐湣

王身死国亡(见乐毅破齐之战)。其后,虽然齐将田单于即墨之战中智破燕军,得成

反攻复国之功,但齐已元气大伤,江河日下。

当齐国破败之际,秦又攻略魏、赵土地,企图一举

灭魏,因燕、赵救魏而罢兵。秦暂与强赵结盟,移兵攻楚。此时,楚国政治腐败,

内部四分五裂。秦将司马错率军攻楚黔中郡,迫楚献上庸、汉北地。三十六年,白

起领兵数万直捣楚腹心,经两年作战,歼灭楚军主力,攻破楚都郢(今湖北荆沙江

陵西北),逼楚徙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据楚大别山以西之地,给楚以沉重打击,

解除了秦国东进的南顾之忧(见白起攻鄢郢之战)。

齐、楚既弱,列国之中唯有赵国可与秦国抗衡。三

十九年以后数年间,尽管秦军两次进逼魏都大梁,又大破魏、赵联军于华阳(今河

南新郑北),终因强赵存在而不能灭魏。更由于低估赵国力量,冒进强取,而有阏与

(今山西和顺)之败(见阏与之战)。秦昭王纳范雎谏议,改变越韩、魏而攻齐、赵

的错误之策,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以收取韩、魏为急务。秦军攻取魏两城,

进而北断太行山通道,将韩国拦腰截为两段,既使韩国震恐,又对赵国构成威胁,

由此导致秦、赵冲突,于五十五年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展开空前规模的大战。

双方重兵决斗,40余万赵军战败降秦,史传被白起尽数坑杀(见长平之战)。虽然

不久赵借魏、楚合纵之力击败秦军于邯郸城下(见邯郸之战),也不能挽回赵国的颓

势。

秦灭六国阶段(从邯郸战后至前221年秦统一中

国)长平之战后,六国皆弱,除合纵便无抗秦之力。然而,六国未乘秦国在短短

五年间三次易君、内政纷扰的良机而迅速振兴,却短视自保,甚至互相攻伐,出现

燕、赵之间长达三年的战争,难于形成统一的抗秦力量。秦国坚持“远交近攻”的

既定战略,自秦昭王末年到秦王政即位的十年中,灭亡东西两周,攻取韩、赵、魏

大片土地。其间,虽有信陵君合纵五国之师破秦军于河外,仍无损秦国东进的大局。

至秦王政五年(前242),秦领土已与齐地直接相连,阻绝赵、楚联系,对韩、魏构

成三面包围,砍断山东六国合纵之脊,形成秦国为刀俎、六国为鱼肉之势。

秦灭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秦王政在铲除国内吕不

韦、嫪毐两大集团,巩固统治地位之后,即谋划加快统一战争的步伐。根据六国所

处战略地位和力量强弱,采纳李斯、尉缭、韩非等人建议,以破坏六国合纵、各个

击灭诸侯为战略指导思想,以重金收买和派人暗杀作为分化、瓦解敌国的手段,以

打击众弱之强的赵、楚为重点,采取因势而行、相机攻取的作战方针。秦王政十一

年至十五年,秦以燕、赵交战为契机,四次出兵攻赵,拉开统一战争的序幕。先是

秦军大胜,重创赵国,继而赵将李牧统兵抗击,使秦军两度受挫。秦自知一时不能

灭赵,兵锋转向弱小的韩国,迫韩献残存的南阳地,于十七年灭韩。是时,赵国“大

饥”,秦暂不取探囊可得的魏国,而遣军攻赵,施反间除李牧,于十九年破灭赵国,

赵公子嘉奔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见秦灭赵之战)。秦军兵临燕境,

乘胜重创燕国,燕王喜与代王嘉率残部退至辽东郡。二十二年,秦仅用一部兵力进

攻孤立无援的魏国,引黄河水经大沟灌淹大梁,破城灭魏。秦已控制中原,乃由北

向南,进击楚国。初以20万兵力攻楚而败,继由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于二十四

年攻灭楚国(见秦灭楚之战)。次年,一扫燕、赵残余势力,只剩下瓮中之鳖的齐国。

二十六年,秦军避开齐军防守正面,自燕地南下,直捣齐都。至此,六国皆为秦所

灭。

战国中、后期,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和相互吞并,

导致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参战兵员动辄数十万之多,乃至近百万,杀伤损耗因青铜

兵器的改进和钢铁兵器的使用而增加,常见一次作战即斩杀数万、十万以上;持

续时间累月经年,甚至长达三年五载。随着骑兵兵种的出现,由步、骑兵编成的军

队集团,成为野战攻防和城邑攻防的主要力量,大大提高了作战的机动性、进攻性、

突然性,具有明显战役特征的作战彼伏此起,作战方法也日趋复杂。各大国间频繁

的“合纵”、“连横”,使战争与政治、外交的结合更加紧密,六国王冠先后落地、秦

国摘取统一之果的事实,深刻地揭示出战争胜负既取决于国力强弱和民心向背,又

有赖于国家整体战略和策略是否正确、灵活。

而战争形态在兼并过程中的发展,又为人们充分认

识战争、深入研究指导战争的方法创造了条件。伴随着连绵不断的血淋淋的厮杀,

名将辈出,兵家蠭起,诸子争鸣,大量兵书问世,各派军事论述璀璨夺目,使中国

古代军事思想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20:5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9f6ab74d78ed74ed7aee4db857ee2b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五国攻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五国攻秦.pdf

标签:五国攻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