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历史由来的故事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
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等。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
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
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
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那么冬至的
故事由来,你都听说过了?
冬至的历史故事与传统,有知识就是任性
四川冬至习俗-喝羊肉汤
四川人过冬至节的气氛要浓一些。古时,地方官在这一天照例会
在书院中向万岁亭朝贺,并互相贺拜。民间则将冬至日称为“过小
年”,因而自然会表现出一些类似过年的气象。在四川,有冬至节吃
羊肉等滋补食品“进补”的习惯,在晚上吃羊肉、喝羊肉汤来暖身驱
寒,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北方冬至要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
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
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
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
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
“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
祛寒歌曲的英语 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
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
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
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
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
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苏州人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太王后裔,
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
大如年”的遗俗。
在冬至,苏州人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
王没描写雪的唯美句子 胃伤心的回忆 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
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
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
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经典台词对白 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宁夏冬至要吃“头脑”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
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
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
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
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羊肉粉
汤饺子做法独特,味道香辣可口,现在已成为银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潮汕地区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区,冬至又称“小过年”,是民间一个大节日。在这一
天老百姓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
家人围桌共餐。在沿海地区,则要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拜祖先,为
渔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归来。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
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
地区。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
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圆,
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如今人们也不在贴甜丸,
不过冬至节吃汤圆爽朗 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
江南水乡冬至吃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
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
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
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上海冬至家家吃汤圆
旧时上海,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上
海人在冬至这一天习惯吃汤圆,来庆祝冬至的到来。用糯米粉做成面
团,里面包上各种馅料,做好的汤圆用来祭祖以及互赠亲朋。
杭州人一天三顿吃年糕
杭州人喜欢在冬至这一天吃年糕来庆祝。每逢冬至,都会制糕来
祭祖或者馈赠亲友。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
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等种类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图吉利,
寓意年年长高。
中华大地上的各种冬至饮食风俗至今依然广为流传,足以见这一
天对于百姓农耕劳作以及生活作息带来的重要影响。的确,冬至是阴
极之至,阳气始至,在此之后又有小寒、大寒和数九接踵而至,预示
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将到来。因此从冬至之后冬季要多注意保暖,
在饮食上也要多食温热食物,增强御寒能力。
冬至的历史故事与传统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东汉时候的一位名医。他不仅治学态度严谨,
而且医德高尚,一生为民医病,深受老百姓爱戴。人们尊称他为医圣,
在南阳城东关修座“医圣祠”来纪念他。民间还流传许多他的故事。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
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
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
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
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
汤”。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
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辣椒[1]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
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
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
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双核浏览器 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
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
受群众的爱戴民族团结心得 。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
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
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
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菜笋的家常做法 的地方的
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
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
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
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
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
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
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美食,但
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
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南阳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
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苏州至今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圆夜饭”不仅丰盛,每道
菜名更是有寓意。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
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
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
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
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
至节的应景美食。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百姓的冬至也叫鬼节,冬至这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
这天的羊肉粉汤有个古怪的名字——“头脑”。一般粉汤饺子做好后
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
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
福建——冬至“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福建冬至有以熟“甜丸子”
祭祖的民俗。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
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
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
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2:0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9c1716f481e26b3685343b69223ffcc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冬至节的由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冬至节的由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