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野生榛蘑

更新时间:2023-03-24 08:24:41 阅读: 评论:0

中国古诗网-端午香包

野生榛蘑
2023年3月24日发(作者:尽忠职守)

榛蘑人工栽培新技术

摘要:榛蘑是白蘑科食用真菌。野生榛蘑是中国东北特有的

山珍之一,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经常食用

可加强肌体免疫力,益智开心,益气不饥,延年轻身等作用。

榛蘑野生资源日趋减少,其子实体的生产仍处于原始的林地

自然发生和人工无序采摘阶段,林地野生榛蘑自然产量较

低,无序采摘导致榛蘑质量差,产品档次低。基于师德培训体会 市场和消

费的需求,新鲜的榛蘑供不应求且榛蘑很难人工栽培,本研

究通过多年的试验和实践解决了榛蘑人工栽培困难的核心

问题,并且在人工栽培的的条件下培育出生长良好的新菌

种。

关键词:榛蘑;蜜环菌;人工栽培;食(药)用菌;

1.前言

榛蘑是产自黑龙江的松树森林中,松树的松针脱落之后铺在

土地上一层,蘑菇长出来后要顶透这层松针,好象在松针上

长出来的蘑菇一样,所以叫榛蘑(也有的人叫榛蘑)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腐木上、树桩上或树根部成丛生长,常

引起树木的根腐病。榛蘑分布在吉林、通化、白山、延边等

林区,是一种普遍采食的野生食用菌,。子实体含有D-苏醇

(D-threitol),C4H10O4及维生素A,治腰腿草果仁的功效与作用 痛、佝偻病、

癫痫等。可预防视力减退,夜盲症、皮肤干燥、并增强对呼

吸、消化道传染病的抵抗力。菌丝体发酵物制成的蜜环菌片

对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症、植物神经功能

紊乱等疾病引起的眩晕病人治疗效果较好。对改善肢麻、失

眠、耳鸣、中风后遗症等也有作用。从蜜环菌中分离山葡聚

糖和多肽聚糖,有抗癌作用,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腹水

癌的抑制率达70%~80%。

榛蘑富含大量微量元素、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脂

肪、人体所必须的八种氨基酸、糖类等,营养成份是一般蔬

菜的十几倍(如100克的榛蘑含:蛋白质:7.8克脂肪:2.3克

碳水化合物:54.0克粗纤维:7.0克灰分:5.1克铁:3.2毫

克胡萝卜素:0.01毫克硫胺素:0.12毫克核黄素:7.09毫

克氨基酸:15毫克/100毫克钙:21毫克磷:220毫克),

被一些发达国家列为一类食品,具有祛风活络、强筋壮骨功

效,经常食用可加强肌体免疫力,益智开心,益气不饥,延

年轻身等作用。每年的7-8月是采集榛蘑的季节,入伏后

采集的榛蘑质俄语自学入门 量尤佳,榛蘑可鲜食,也可采集后除掉泥土杂

物,晒干后贮存。榛蘑味道鲜美,榛蘑炖小鸡是东北人招

待贵宾不可缺少的传统菜肴。

2.生物学特性

2.1形态特征和习性

榛蘑又名蜜环菌、蜜色环蕈老师个人简历 、蜜蘑、栎蘑、根索蕈、根腐蕈,

口蘑科。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口蘑科、蜜环菌属,

子实体中等大小。齿盖直径4~14厘米,淡土黄色,蜂蜜色

至淡黄褐色,老后棕褐色,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鳞片,有的

近光滑,边缘具有明显的条棱。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带

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后出现暗褐色斑痕。菌柄细

长,圆柱形,稍弯曲,长5~13厘米,粗0.6~1.8厘米,

颜色同菌盖,常有纵条纹和毛状小磷片,纤维质,内部松软

变至空心,基部稍膨大。菌环乳白色,生柄上部,幼时呈双

层。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或稍带黄色,光滑,椭圆形或近

卵圆形,7~11.3微米5~7.5微米。

榛蘑是温带至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食(药)用菌。生长

在多种阔叶树根部或干基部,夏秋季采收,具有很高的营养、

保健和药用价值。

2.2、生活条件

榛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栽培榛蘑技术措施的依据。人为地

创造适当条件满足榛蘑生长发育要求,是榛蘑优质高产的关

键。

影响榛蘑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

物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营养、温度、湿度、空气、

光照、酸碱度等。现将榛蘑要求的主要生活条件分述如下:

2.2.1营养:榛蘑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主要营养物

质是碳素。如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淀粉、糖等。

这些物质主要存在于木材、稻草、麦秸、玉米秸、玉米蕊、

棉籽壳、油菜荚等各种农副产品中。在实际栽培中以上述物

质作培养料即可满足榛蘑生长发育对碳素的要求。

氮素也是榛蘑的重要营养源。榛蘑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时少不

了氮素。在培养料中加入少量的麸皮、米糠、黄豆粉、花生

饼粉或微量的尿素、硫酸铵等即可满足榛蘑对氮素的要求。

在榛蘑对碳、氮源利用过程中,营养生长阶段对碳氮比要求

20∶1为好,而在生殖发育阶段(c/n)以30—40∶1为宜。

榛蘑生长发育过程中还需要微量的矿物质元素,如磷(P)、

镁(Mg)、硫(S)、钾(K)、铁(Fe)等和维生素。所以在

配制培养基时加入1—1.5%的碳酸钙(CaCO3)以调节培

养料的酸碱度,同时有增加钙(CaCO3)或硫酸钙(CaSO4)

以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同时有增加钙离子的作用。有时也

可加入少量的过磷酸钙、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等无机盐。此

外,榛蘑生长发育还需要微量的钴(Co)、锰(Mn)、锌(Zn)、

钼(Mo)等。金属元素在培养料和水中都含有。所有培养

料中一般也都含有维生素和其它钾、铁等金属元素,所以栽

培时不必另外添加。

2.2.2温度:榛蘑是低温型菌类(通过人工筛选后有耐高温

型品种),菌丝耐寒能力强,在零下20—30℃也不致死亡,

高于40℃则死亡。生长范围在5—35℃之间,最适培养温

度是24℃2℃。子实体形成温度在5—20℃之间,在10

—15℃下子实体发生快,生长迅速、菇体肥厚、产量最高。

10℃以下生长缓慢,超过25℃时子实体不易发生(高温型

品种例外)。孢子在5—32℃均可形成,以13—20℃为最适

温度,而孢子萌发温度以24—28℃最适宜。

2.2.3湿度:榛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水分绝大部分来自培养

料。榛蘑栽培时培养料含水量要求达60—70%。如果含水

量太高则影响通气,菌丝难于生长。含水量太低则会影响子

实体形成。

2.2.4空气:榛蘑是好气性菌类。菌丝生长阶段如透气不良,

生长缓慢或停止,出菇阶段在缺氧条件下不能形成子实体或

形成畸形菇,所以出菇阶段要注意通风换气。

2.2.5光照:榛蘑对光照强度和光质要求因不同生长发育期

而不同。菌丝生长阶段完全不需要光线。在强光照射下,菌

丝生长速度减慢40%左右。波长350—500毫微米的紫色光

和青色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而绿色、黄色、橙色和红

色对菌丝生长不影响。

子实体原基分化和生销售策划 长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漫射光。此阶

段对光谱的要求也恰恰与菌丝生长阶段相反,紫光、青光、

蓝光对原分化有促进作用。在黑暗条件下榛蘑的菇柄细、菌

盖小;而在很明亮的条件下,子实体原基不易形成。或形成

之后菌柄又粗又短,菌盖不易展开,色泽很深。

2.2.6酸碱度:榛蘑喜欢偏酸性环境。PH5.5—6.5为最适宜。

但榛蘑具有对偏碱环境的忍耐力,在生料栽培时,PH达8

—9的培养料,榛蘑菌丝word字间距 仍能生长,这一特性在实际栽培中

有很大的意义。

3.菌种生产

3.1母种的生产

榛蘑是用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法获得菌丝体后扩大转式管

制作母种。特殊情况也用菇木分离法。

培养基:榛蘑母种分离和菌种保存宜用普通培养基(PDA)。

菌种培养:分离后的榛蘑菌丝应放在最适宜的温度(25℃

2℃)培养并经过提纯、转管白米酒 ,一般培养7-10天菌丝可长

满试管。如果没有出现杂菌,分离培养就算成功。但该菌株

是否优良,生产价值如何,还需出菇栽培试验。

3.2原种的生产

母种菌丝数量太少,在实际生产中必须把一级种扩大繁殖成

二级种(即原种)才能满足生产种的需要。榛蘑菌丝在木

屑培养基上一般原种20—25天可以满瓶。带天的成语 在麦粒培养基上

15—20天可以长满使用。好的原种菌丝密集、洁白、长势

均匀、粗壮、呈棉毛状,有爬壁现象。

3.3栽培种的生产

原种扩大繁殖就成栽培种。栽培种也就是直接用于大生产的

生产种,又称三级种。榛蘑栽培在培养料配方、制作、灭

菌、接种和培养等方面与原种生产相同,其培养容器用玻璃

瓶子,也有用塑料薄膜袋的。

菌丝生活力强弱与菌龄有密切关系,它直接影响到栽培的成

败。菌丝生活力减弱,播种后不容易成活或菌丝生长缓慢,

时间长了菌丝没布满培养料则易感染杂菌,往往造成栽培失

败。所以,控制菌龄很重要,一般接种一个月之内,菌丝生

活力最强。菌种长出原基时为成熟菌种,应尽快用;原基一

旦变干枯或菌丝柱收缩,瓶底出现积液时,菌种已老化,不

宜再使用,应淘汰。

4栽培技术

栽培者的愿望是能获得丰产。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掌握榛蘑

的生物学特性,在栽培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其各个发育时期对

各种生活条件的不同要求,而且要创造一个最有利于榛蘑与

其它微生物竞争的生活环境。

4.1栽培季节的选择:榛蘑属低温型,根据榛蘑生长发育对

温度的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安排适宜的生产季

节,辅之以防暑保温措施和适当的栽培方式可获得栽培成

功。

4.2栽培管理

榛蘑的栽培、管理工作是夺取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从培养

料播种之后,一直到出现菇蕾、长成小菇到最后成熟采收,

都要根据各个生育阶段对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的不同要

求,并结合气候变化进行科学管理。下面按各生长阶段进行

介绍:

4.2.1菌丝生长阶段:在榛蘑栽培中,发菌阶段的管理是非

常重要的,这是栽培成败的关键。一般接种后2—3天,菌

丝开始恢复。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3—27℃。

4.2.4子实体生育阶段:当菌丝长满全部培养料,正常温度

下需一个月左右,榛蘑则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发育阶

段。

榛蘑子实体生育阶段需要低温,尤其是原基分化更需要低温

刺激和较大的温差。所以在生育阶段将温度控制在7—20℃

范围之内,最适温度13—17℃。原基分化阶段尽可能扩大

温差。

子实体发育阶段的水份管理尤为重要。菌丝生满培养料后要

浇一次出菇水,以补充发菌阶段散失的水份,满足出菇对水

份的需要。另外出菇水还起到降低料温、刺激出菇的作用。

同时可向墙壁、过道、空中喷雾增加空气湿度,把空气相对

湿度提高到85%左右。

通过催蕾,菌板上开始出现许多小颗粒,即进英文介绍 入桑椹期,此

阶段应停止向菌板喷水并揭去或架高薄膜,否则会影响菇蕾

的形成和造成菇蕾不分化烂掉。这阶段应经常向空间喷雾提

高空气湿度。在这阶段如菌板过于干燥,菇蕾容易枯萎;补

水多了,菇蕾又容易浸水烂掉,温差刺激不够,不能大面积

形成原基;揭膜过早,使表面菌丝过早干燥,降低生活力;

通风不好,表面菌丝不能全面倒状、纽结,有污染和虫害也

不能形成菇潮。所以这阶段的管理难度较大,又极其重要。

三天左右菇蕾分化长成珊瑚状,称珊瑚期,5-7天菇休分化

成熟,在这阶段应加强通风、保湿和光照,注意及时采收:

榛蘑适时采收既可保证质量也可保证产量。

榛蘑的适时采收既可保证质量,也可保住产量。当菌盖展开,

菇体色浅,盖缘变薄,即将散放孢子之前采收为宜。对榛蘑

的采收,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一次性形成菇潮的菌板,就应

在子实体成熟时一次性全部采收。此时的大菇体与小菇体的

成熟度是一样的,如认为小菇体还能长而不采摘,反而会使

小菇体枯萎。参差不齐形成菇蕾的菌板,则应间大留小的办

法进行采收,一潮菇可分2—3次采净。采收时要整丛收,

轻拿轻放,防止损伤菇体,不要把基质带起。一潮菇采完后,

应清理床面,将死菇、残根清除干净。

5病虫害的防治

榛蘑菌丝生活力很强,生长速度快,而且具有抗杂菌能力。

所以在制种与栽培过程中,菌丝发育阶段管理得好,后期就

不容易感染杂菌。甚至染了杂菌也照样还能长菇。但是,在

开放式生料栽培中培养料本身就陷藏着各种杂菌孢子,若在

环境因子不适合榛蘑菌丝旺盛生长的情况下,其优势则不再

存在而杂菌容易泛滥成灾。引起杂菌感染的重要环境因子是

温度和湿度。榛蘑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对所有霉菌也都适

合,只是霉菌最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略高些,因此,在菌丝培

养阶段,稍微疏忽温度上升至28—30℃以上,若湿度也大,

杂菌就猖獗起来。而且虫卵也纷纷孵化,螨类也随之而来,

病虫害一旦蔓延之后就难以驱除,另外,榛蘑对敌敌畏极为

敏感,低浓度的敌敌畏都会致使小菇蕾枯死。由于不能轻易

用药,只能以防为主,避免病虫害发生。一旦发生,则采用

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三者结合的综合措施来控制

蔓延。

(1)控制主要的环境因子:针对温度、湿度是引起病虫害

的主要原因,所以栽培过程中要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①温度:根据各气候条件,掌握各地区各品种的安全播种季

节。如果人工控温下栽培时,室温不宜超过22℃。料温不超

过25℃。

②湿度: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0—65%之间。菌丝生长阶

段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2)杂菌的预防:①培养料要新鲜,无霉烂变质,配料前

先暴晒1—2天。②每次栽培前培养室及用具都要清洗、熏

蒸。③生料栽培时,培养料尽量少加或不加有机氮源和糖类

物质。④菌种量要大,加速菌丝生长速度,优先占领养料,

即制其它杂菌繁殖。⑤注意防鼠堵塞鼠洞。

(3)常见杂菌及其防治

栽培榛蘑时常见的杂菌有木霉、青霉、曲霉、脉孢霉、根霉、

枝孢霉、粘菌、鬼伞类以及酵母等。在开放式栽培中,发现

杂菌可用石灰粉遮盖污染部位;封闭式栽培中可用注射器或

滴管将杀菌药液按比例稀释后注射或谪到污染部位。常见的

杀菌剂有高锰酸钾一千倍液、甲基托布津一千倍液;多菌灵

(含量50%)一千倍液,含量25%的五百倍液等。

(4)虫害防治:榛蘑栽培时常见的害虫有:线虫、螨类、

蚋、鼠、蚁、蛞蝓、蜗牛、马陆、果蝇、菇蚊等。药剂防治

可用2.5%溴氰菊脂乳剂二千五百倍液喷雾;用灯光和糖醋

液诱杀蝇类;骨头烤香诱杀螨、蚁类;用盐杀蜗牛、蛞蝓等。

参考文献:

[1]邵力平,项存悌.中国森林蘑菇[M].哈尔滨:东北林业

大学出版社,1997.372.

[2]贺伟,秦国夫,沈瑞祥.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蜜环菌

生物种的研究[J].真菌学报,1996,15(1):9一l0.

[3]赵俊,秦国夫,戴玉成.中国蜜环菌生物种新记录[J].菌

物系统,2005,24(2):164—17.

[4]赵俊,赵杰.中国蜜环菌的种类及其在天麻栽培中的应

用[J].食用菌学报,2007,14(1):67—72.

[5]黄年来.珍稀美味食用菌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7.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08:24: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9b5b9c748d1dbd83d1abd6d9d80e16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野生榛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野生榛蘑.pdf

标签:野生榛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