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僭侈

更新时间:2023-03-22 23:47:08 阅读: 评论:0

小鸟的10种折法-晁错简介

僭侈
2023年3月23日发(作者:认识图形)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

2007-04-0403:32

第一节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自魏受汉禅,三国鼎立,晋室南迁,五代迭起,南北分立,以迄隋之统一

中国,三百六十余年间,朝代迭兴,干戈不绝,民不聊生,土木之功,难与两汉

比拟。然值丧乱易朝之际,民生虽艰苦,而乱臣权贵,先而僭侈,继而篡夺,府

第宫室,不时营建,穷极巧丽。且以政潮汹涌,干戈无定,佛教因之兴盛,以应

精神需求。中国艺术与建筑遂又得宗教上之一大动力,佛教艺术乃其自然之产品,

终唐宋之世,为中国艺术之主流,其遗迹如摩崖石窟造像刻画等,因材质坚久之

故,得以大体保存至今,更为研究艺术史稀有实物资料之大部。

汉末曹操居邺,治府第,作三台,于“邺城西北隅,因城为基。铜雀台高

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周围弥覆其上;金凤台有屋百三十间;冰井台有屋百四

十五间,有冰室三与凉殿。三台崇举其高若山,与法殿皆阁道相通”[1]。

魏文帝受汉禅(公元220年),营洛阳宫,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群臣。明帝

“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又于芳林园中

起陂池,..通引谷水,过九龙殿前,为玉井绮栏,蟾蜍含受,神龙吐出..”[2]。

又治许昌宫,起景福[3]承光殿。土木之功为三国最。

孙权都建业,节俭不尚土木之功,至孙皓起昭明宫,始破坏诸营,大开园

囿,起土山楼观,缀施珠玉,穷极伎巧[4]。刘备在蜀,营建较少,然起传舍,

筑亭障,自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殆尽力于军事国防之建筑也[5]。

晋初仍魏,宫殿少有损益。武帝即位,即营太高考加油 庙,“致荆山之木,采华山

之石,铸铜柱十二,涂以黄金,镂以百物,缀以明珠。”其后,太庙地陷,“遂

更营新庙,远致名材,杂以铜柱,陈勰为匠,作者六万人。”[6]

东晋元帝立宗庙社稷于建康。“即位东府,殊为俭陋。元明二帝,亦不改

制。”[7]成帝时,“苏硕攻台城,焚太极,东堂秘阁皆尽”,乃“以建平园为

宫。”翌年乃“造新宫,始缮苑城。”孝武帝改作新宫,内外军六千人营筑。太

极殿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广十丈[8]。“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

门以居之。”[见注6]

晋室南迁,五代偏据交相替迭,各有营建,其中最为僭侈,史传最详者,

莫如后赵石氏(公元319—352年)。石勒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县),至石虎迁

邺(今河南临漳县)。勒于襄国“拟洛阳之太极,起建德殿;..立桑梓苑。..

起明堂,辟雍灵台于城西。”又“令少府任汪等监营邺宫,勒亲授规模。”[9]

虎既自立,又于邺“起台观四十余所;营长安洛阳二宫,作者四十余万人”。

“凤阳门高二十五丈,上六层,反宇向阳,..未到邺城七八里可遥望此门”。于

襄国“起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以文石綷之,下穿伏室,置卫士五百人于其中。..

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穷极伎巧”[10]。其“窗户宛转,画作云气,

拟秦之阿房,鲁之灵光,..以五色编蒲心荐席,..悬大绶于梁柱,系玉璧于

绶。”[11]其“金华殿后虎皇后浴室,三门徘徊反宇,栌檘隐形,雕彩刻缕,雕

文粲丽。..沟水注浴时,沟中先安铜笼疏,其次用葛,其次用纱,相去六七步断

水,又安玉盘受十斛,又安铜龟饮秽水。..显阳殿后皇后浴池上作石室,引外沟

水注之室中;临池上有石床”。[见注11]布置殆在近代浴室及室内游泳池之间。

石虎又崇饰三台,“甚于魏初,于铜爵台上起五层楼阁,去地三百七十尺,..

作铜爵楼颠,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南则金凤台,置金凤于台颠。..北则冰井

台,上有冰室。”“三台相面,各有正殿”,并殿屋百余间,“三台皆砖甃;相

去各六十步,上作阁道如浮桥,连之以金屈戍,画以云气龙虎之势。施则三台相

通,废则中央悬绝”。[见注11]于建筑之上,又施以机械设备,技术之进步,

又胜前代多矣。

虎又于邺城东筑华林苑,引漳水入园。“使尚书张群发近郡男女十六万人,

车万乘,运土筑之”。苑“周回数十里。筑长墙数十里。张群以烛夜作,起三观

四门,三门通障水,皆铁扉。”[见注11]石氏僭据仅三十余年,其宫室之侈,

则冠于当世。

东晋之末,赫连勃勃营起统万城于今陕西横山县西之地。以叱干阿利领将

作大匠,委以营缮之任,其规模亦颇可观。[12]此外诸国,率自营都城宫殿,多

随其国兴废,不赘述。

佛教既入中国,至后汉末,佛寺佛塔之建筑,已行于全国。汉末三国之际,

丹阳郡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

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13]。至晋世而佛教普传,高僧辈出,寺塔林立。晋恭

帝“造丈六金像,亲迎于瓦棺寺”[见注6]。孝武帝则“立精舍于殿内”[见注

6],千数百年灿烂光辉之佛教建筑活动,至是已开始矣。

[1]《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2]《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注引魏略》。

[3]何宴《景福殿赋》。

[4]《三国志吴志》。

[5]《三国志蜀志》。

[6]《晋书本纪》。《五行志》。

[7]《晋书王彪之传》。

[8]徐广《晋纪》。

[9]《晋书石勒载记》。

[10]《晋书石虎载记》。

[11]《邺中记》。

[12]《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13]《后汉书陶谦传》。

第二节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南朝宋齐梁陈均都建康。宋武帝崇尚俭约,因晋之旧,无所改作[1]。..

文帝新作东宫。又“筑北堤,立玄武湖于乐游苑北,筑景阳山于华林园”。“及

世祖(孝武帝)承统,制度奢广,追陋前规,更造正光,玉烛,紫极诸殿。雕栾

绮节,珠窗网户..。”[2]又“于玄武湖北立上林苑”[见注1],“起明堂于国

学南。”[3]“为先蚕设兆域,置大殿七间,又立蚕观。”[4]“立驰道,自阊阖

门至于朱雀门,又自承明门至于玄武门”[见注1]。“置凌室于覆舟山,修藏冰

之礼”[见注1]。

齐代宫苑之侈,以东昏侯(公元499—501年)为最。三年,后宫火,“烧

璿仪、曜灵等十余殿,及柏寝,北至华林,西至秘阁,三千余间皆尽。..于是大

起诸殿。..又别为潘妃起神仙,永寿,玉寿三殿,皆匝饰以金壁。窗间尽画神仙。..

椽桷之端,悉垂铃佩。..造殿未施梁桷,便于地画之,唯须宏丽,不知精密,..

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涂壁皆以麝香。锦幔珠帘,穷极绮丽。..剔取诸寺佛刹

殿藻井仙人骑兽以充足之。..又以阅武堂为芳乐苑,穷奇极丽。..山石皆涂以彩

色。跨池水立紫阁诸楼..”[5]。

梁代营建之可纪者:武帝作东宫、作神龙仁兽阙于端门大司马门外、新作

国门于越城南;作宫城门,三重楼,及开二道,殆即汉函谷关东门图之类也。武

帝又新作太极殿,改为十三间;新作太庙,增基九尺。普通二年(公元521年)

“琬琰殿火,延烧后宫屋三千间”[6],然未见重建之纪录。帝崇信佛道,初创

同泰寺,又开大通门以对寺之南门,又“于故宅立光宅寺,于钟山立大爱敬寺,

兼营长干二寺”[7]。于苑囿方面,则有王游苑而已。侯景乱后,元帝立于江陵,

而建业雕残。

陈武帝以“侯景之平也,太极殿被焚..乃构太极殿”[8]。“天嘉中,盛修

宫室,起显德等五殿,称为壮丽”[9]。至后主至德二年(公元584年),“乃

于光熙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阁高数丈,并数十间。其窗牖壁带悬楣栏

槛之类,并以沉檀香为之。又饰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宝床宝帐。每

微风暂至,香闻数身高怎么写 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其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植以奇

树,杂以花■”[10]。此风雅帝王燕居之建筑,殆重在质而不在量者也。

拓跋魏营建之功极盛,盖当时南夏崩裂,而魏则自道武帝至东西魏之分,

约一百五十年间,政治安定,故得以致力于土木也。魏始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

尔县)..至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11]。

太武帝“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立墙。门不施屋,城又无■。..所居云母

等三殿,又立重屋。..殿西铠仗库,屋四十余间;殿北丝绵布绢库,土屋一十余

间。太子宫在城东,亦开四门,瓦屋,四角起楼。妃妾住皆土屋。..又有悬食瓦

屋数十间,..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

七十家。..城西南去白登山七里,于山边别立父祖庙。城西有祀天坛,立四十九

木人,长丈许。..城西三里刻石写五经及其国记。于邺取石虎文石屋基六十枚,

皆长丈余,以充用。..正殿施流苏,金博山,龙凤,朱漆画屏风,织成幌坐,施

氍毹褥。前施金香炉,琉璃钵,金碗,盛杂食。..自太武至献文,世增雕饰。正

殿西筑土台谓之白楼。献文帝禅位后,常游观其上。台南又有伺星楼。正殿西又

有祠屋,琉璃为瓦。宫门稍覆以屋,犹不知为重楼,并设削泥采画金刚力士,胡

俗尚黑,又■画黑龙,相盘绕,以为厌胜”[12]。

平城魏陵墓多建石室。孝文帝“起文石室灵泉殿于方山”,又“建永固石

室,立碑于石室之庭”[见注11]。其永固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

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

银间云炬,有若锦焉..”[13]。此盖承后汉石室之制而加以华饰者欤?自道武帝

营平城,至孝文帝迁洛京,平城宫郭苑囿营建之见于史籍者尚极多。迁洛以前,

“将营太庙太极殿,遣(蒋)少游乘传诣洛量准魏晋基址”,然后“移御永乐宫,

坏太华殿,经始太极殿”[14]。并“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

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见注13]。

孝文帝倾心汉族文化,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年,幸洛阳,周巡故宫

基址,伤晋德之不修,诏经始洛京。十九年(公元495年)“金墉宫成,..六

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见注11]。宣武帝景明中,“发畿内夫五万五千人筑京师

三百二十三坊”。又起明堂,圆邱,太庙。并营缮国学。其苑囿则有华林园,园

有景阳山;有天渊池,迁代京铜龙置焉,池西立山,“采掘北邙及南山佳石,徙

竹汝颍,罗莳其间。经构楼馆,立于上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见注11]。

佛教至晋而普传中国,其在北魏则“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

跱相望,法轮东转,兹为上矣”[见注13]。代京寺塔之见于史籍者甚多。武州

川侧石祗洹舍及诸窟室,后世所称为云冈石窟者,尤为佛教建筑及雕刻之罕贵史

料。洛阳寺塔一千余所,见于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者四十余。其规模最盛者莫

如灵太后胡氏所立永宁寺。“寺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

覆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刹上有金宝瓶,..宝瓶下有

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浮图有九

级,角角皆悬金铎。..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

复有金环铺首。..绣柱金铺,骇人心目。..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

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括柏松桩,扶疏拂檐;翠竹香草,

布护阶墀。..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

道,去地二十丈。..图以云气,画彩仙灵。..门有四力士,四狮子,饰以金银,

加之珠玉,..东西二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二重。北门一道,不施屋,似

乌头门。四门外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15]。

魏在代京武州川营窟寺,迁洛之后,遂亦于伊阙营石窟寺焉。熙平中,太

后屡行幸。今龙门石窟是也。所谓古阳洞与宾阳三洞皆北魏所凿。

魏分东西之后,东魏都邺,“邺都虽旧,基址毁灭”[16],盖太武帝所焚

毁也[17]。孝文帝幸邺,起宫殿于邺西。孝静帝迁邺,以天平二年(公元535

年),“发众七万六千人营新宫”。兴和元年(公元539年)“发畿内民夫十

万人城邺。..新宫成”[见注11]。

齐既篡魏,起宣光,建始,嘉福,仁寿,金华诸殿,又“发丁匠三十余万

营三台,因其旧基而高博之。大起宫室及游豫园。天保九年(公元558年)三

台成,改铜雀曰金凤,金虎曰圣应。冰井曰崇光”[18]。至武成帝则又施三台为

佛寺,后主“更增益宫苑,造偃武修文台,其嫔嫱诸院中起镜殿,宝殿,玳瑁殿,

丹青雕刻,妙极当时”[见注18]。“又于游豫园穿池,周以列馆,中起三山,

构台以象沧海。并大修佛寺,劳役巨万”[19]。又于晋阳起大明殿,起十二院,

壮丽逾于邺下[见注18]。幼主则“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

宫内”[见注18]。今太原天龙山石窟是也。

齐代对于长城颇加修筑。天保间,屡次兴工;初“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

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又“咱西河总戍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

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见注18]。

西魏都长安,少所营缮。宇文周受禅,至武帝犹“身布衣布袍,寝布被,

无金宝之饰。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改为土阶数尺,不施栌拱。其雕文刻镂,..

一皆禁绝”。又禁佛道,毁灭经像,为艺术一大厄运[20]。至宣帝则大兴土木,

“所居宫殿帏帐皆饰以金玉珠宝,光华炫耀,极丽穷奢[见注20]。“营建东京

(洛潜能激发 阳),以窦炽为京洛营作大监,宫苑制度,皆取决焉”[21]。又以樊叔略“有

巧思,乃拜营构监”[22]。“虽未成毕,其规模壮丽,逾于汉魏远矣”[见注20]。

[1]《南史宋本纪》。

[2]《南史良吏传》。

[3]《南史礼志》。

[4]《隋书礼仪志》。

[5]《南史齐本纪》。

[6]《南史梁本纪》。

[7]《魏书萧衍传》。

[8]《南史陈本纪》。

[9]《隋书五行志》。

[10]《陈书后妃传》。

[11]《魏书本纪》。

[12]《南齐书魏虏传》。

[13]《水经注》。

[14]《魏书蒋少游传》。

[15]《洛阳伽蓝记》。

[16]《魏书李兴业传》。

[17]《宋书鲁秀传》。

[18]《北齐书本纪》。

[19]《隋书食货志》。

[20]《周书本纪》。

[21]《周书窦炽传》。

[22]《樊叔略传》。

第三节南北朝实物

陵墓南朝宫殿佛寺,今无存者,陵墓石刻则南京丹阳附近,遗物尚多。

其地下建筑,未经发掘,难明真相。至于地面,则山陵之前,多列石兽(麒麟或

天禄辟邪)一对,碑一对或二对,标一对。碑有龟座。标为柱形,下为蟠螭座,

上施覆莲盖,盖上坐兽,柱身刻直沟,近上端处作横版。《后汉书中山简王传》

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1]。及宋初宁陵被震被吹者[2]即此

类也。

云冈石窟[3](第11、12图)沙门昙曜于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453

年),“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

伟,冠于一世”[4]。今山西大同县西之云冈石窟是也。现存大窟十九,壁龛无

数。昙曜所开五窟,在崖壁西部,其平面作椭圆形,佛像形制,最为古拙。洞中

仅刻佛菩萨像,壁上无佛迹图或其它雕饰。其次则中部诸窟,其平面之布置,多

作方形,窟前多有长方形外室,门作两石柱,壁上多佛迹及建筑型之雕饰,为孝

文帝太和间所凿。更有窟中镌塔柱者,雕为四方木塔形。

就窟本身论,以中部太和间造诸窟为最饶建筑趣味,外室之前,多镌两柱,

为三间敞廊。其外壁多风化,难知原状。柱则八角形,下承以须弥座,柱头如大

斗。外室与内室之间为门,门上有斗拱承屋檐瓦顶。门之上多开窗。外室壁有镌

作佛殿或龛像者。内室或镌塔柱于窟室中央,或镌佛像倚后壁。壁多横分若干层,

饰以浮雕佛迹图,佛菩萨像,或塔形。窟顶上部多雕为方格天花。窟内雕刻所表

现建筑形式颇多,其所表现之全部建筑,有塔及殿宇两种。塔有塔柱与浮雕塔两

种。塔柱平面均方形,雕柱,檐,斗拱。每面分作三间或五间,每间内浮雕佛像。

其上部直顶窟顶,故未能将塔顶刻出,其下部各层,则为当时木建筑之忠实模型。

《洛阳伽蓝记》所记永宁寺九层浮图即此类也。此式实物,尚见于日本奈良之法

隆寺,盖隋代高丽僧所建,其型制则魏齐之法也。窟壁浮雕,亦有此式木塔。

浮雕塔有一层,三层,五层,七层者。多层者木塔型最多,石或砖塔,则

多单层,塔下均有座,或素方,或作须弥座。各层檐脊均有合角鸱尾。顶上刹有

须弥座,四角饰山华焦叶,其上为覆钵,钵上相轮五重或七重,尖施宝珠。《后

汉书陶谦传》所谓“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殆即此式木塔。窟壁浮雕殿宇有将

壁之一面刻成佛殿正面形者,其柱,檐,斗拱,屋顶各部,率多清晰,各间作龛

供佛菩萨像。壁上浅刻佛迹图中之建筑物,则缩尺较小,建筑部分之表现不及前

者清晰。

雕刻所表现之建筑部分,则有阶基,柱,阑额,斗拱,屋顶,门,龛,勾

栏,踏步,藻井,雕饰等等。其柱有显著印度波斯希腊影响。斗拱已有汉代所无

之新原素。勾栏之制,直传宋辽;藻井样式,于今犹见。其各部细节,当于第四

节分论之。

龙门石窟[5]魏既迁都洛阳,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营伊阙石窟,历时

二十四载始成。今称古阳洞及宾阳三洞者,即此期所凿造。窟平面俱为简单之方

形室,地面,窟顶及四壁均雕饰精丽。就全窟图案言,雕饰较云冈诸窟为有条理,

但窟在建筑上之重要性,则逊之远甚。古阳洞窟壁两小龛,雕作小殿形,为重要

之间接资料,其北壁一龛,斗拱单杪出跳为汉魏南北朝隋斗拱出跳之唯一孤例。

其南北一龛作歇山顶,则云冈所不见也。

嵩岳寺砖塔[6](第13、14图)河南登封县嵩山南麓嵩岳寺塔,北魏孝

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建,为国内现力不从心的反义词 存最古之砖塔。塔平面十二角形,

阶基之上,立高耸之塔身。塔身之下为高基,平素无饰,叠涩出檐,塔身各隅立

倚柱一根,柱头饰垂莲。东西南北四面经络拍打 砌圆券门,其余八面,各作墓塔形佛龛一

座。各券面砌出火焰形尖拱,塔身以上出叠涩檐十五层,顶上安砖刹,相轮七层,

塔外廓略如炮弹形,轻快秀丽。塔内部作八角形内室,共十层,但楼板已毁,自

下可望见内顶。塔身柱及券面,均呈显著之印度影响。

神通寺塔[7](第15图)山东济南朗公谷神通寺单层石塔一座,俗呼“四

门塔”。平面正方形,四面辟门,中立方墩,墩四面各坐一像。塔身单层,平素

无饰。上部叠涩出檐,上砌方锥形顶,顶上立刹。塔形制与云冈浮雕所见单层塔

极相似,其刹与浮雕塔刹完全相同。塔无建造年代校注[3],唯造像有东魏武定

二年年号(公元544年),揆之形制,或属此时。

佛光寺塔校注[4](第16图)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之侧有六角砖塔一座,

寺僧称祖师塔。塔高两层。下层正面辟圆券门,券面作宝珠形拱。下层塔身之上,

叠涩出檐,作莲瓣形。其上为须弥座。座上立上层塔身,其每隅立一圆倚柱,每

柱束以莲花三道。正面砌作圆券假门,券面亦砌宝珠形状;两侧假窗,方首直棂。

窗上柱间,赭色彩画阑额及人字形补间铺作。塔顶刹上宝瓶,虽稍残破,形制尚

极清晰。塔虽无建造年月,揆之形制,当为魏齐间物。

义慈惠石柱[8](第17图)河北定兴县石柱村石柱,北齐天统五年(公元

569年)建。柱八角形立于覆莲础上,其上置石刻三间,小殿一间。就全体言,

为一种纪念性之建筑物;就其上小殿言,则当时木构之忠实模型。殿以石板一块

为阶基,殿阔三间,深两间。柱身卷杀为“梭柱”,额wto是什么意思 上施椽及角梁。上为瓦顶,

四注而无鸱尾。其详部当于下节论之。

天龙山石窟[见注7](第17图)北齐幼主“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9]。

即今太原天龙山石窟是也。齐石窟之规模,虽远逊于元魏,然在建筑方面,则其

所表现,所予观者之印象较为准确。窟室之前,凿为廊,三间两柱,柱八角形,

下有覆莲柱础,上为栌斗柱头。阑额施于柱头斗上,以一斗三升及人字形补间铺

作相间。惜檐瓦未雕出,廊后壁辟圆券门,券面作尖拱,尖拱脚以八角柱承之,

仍富印度风采。

响堂山石窟[10](第17图)河北磁县,与河南省交界处,南北响堂山北

齐石窟为当时石窟中印度影响最重者。窟前廊柱,均八角形,柱头,柱中,柱脚

均束以莲瓣,柱上更作火焰形尖拱,将当心间檐下斗拱部分完全遮盖。其全部所

呈现象最为凑杂奇特。

[1]《后汉书中山简王传》。

[2]《宋书五行志》。

[3]《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三、四期,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云冈石窟中所见

的北魏建筑》。

[4]《魏书释老志》。

[5]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等测绘摄影。

[6]《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一期,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7]梁思成测绘未刊稿。

[8]刘敦桢《定兴北齐石柱》。

[9]《北齐书幼主本纪》。

[10]刘敦桢测绘未刊稿。

校注[3]现已确证此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校注[4]《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二期,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

第四节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南北朝建筑已具备后世建筑所有之各型,兹择要叙述如下:

石窟敦煌石室平面多方形,室之本身除窟口之木廊外,无建筑式样之镌

凿,盖因敦煌石质不宜于雕刻也。云冈,天龙山,响堂山,均富于建筑趣味,龙

门则稍逊。前三者皆于窟室前凿为前廊;廊有两柱,天龙、响堂并将柱额斗拱忠

实雕成,模仿当时木构形状,窟内壁面,则云冈、龙门皆满布龛像,不留空隙,

呈现杂乱无章之状,不若天龙、响堂之素净。由建筑图案观点着眼,齐代诸窟之

作者似较魏窟作者之建筑意识为强也。

殿关于魏齐木构殿宇之唯一资料为云冈诸窟之浮雕(第11图)及北齐石

柱上之小殿(第17图)。殿均以柱构成,云冈浮雕且有斗拱,石柱小殿则仅在

柱上施斗。殿屋顶四注。殿宇其它各部当于下文分别论之。

塔塔本为瘗佛骨之所,梵语曰“窣堵坡”(Stupa),义译为坟,冢,灵

庙。其在印度大多为半圆球形冢,而上立刹者。及其传至中国,于汉末三国时代,

“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殆以自信为话题的作文 即以印度之窣堵坡置于中国原有之重楼之上,遂产

生南北朝所最通常之木塔。今国内虽已无此实例,然日本奈良法隆寺五重塔,云

冈塔洞中之塔柱(第11图)及壁上浮雕及敦煌壁画中所见皆此类也。云冈窟壁

及天龙山浮雕所见尚有单层塔,塔身一面设龛或辟门者,其实物即神通寺四门塔,

为后世多数墓塔之始型。嵩山嵩岳寺塔之出现,颇突如其来,其肇源颇耐人寻味,

然后世单层多檐塔,实以此塔为始埃及公主 型。塔之平面,自魏以至唐开元天宝之交,除

此塔及佛光寺塔外,均为方形;然此塔之十二角亦孤例也。佛光寺塔亦为国内孤

例,或可谓为多层之始型也。

至于此时期建筑各部细节,则分论如下:

阶基现存南北朝建筑实物中,神通寺塔与佛光塔均无阶基,嵩岳寺塔之

阶基是否原物颇可疑,故关于此问题,仅能求之间接资料中,云冈窟壁浮雕塔殿

均有阶基。其塔基或平素,或叠涩作须弥座。佛迹图所示殿门有方平阶基,上有

栏干,正面中央为踏步。定兴义慈惠石柱上小殿之下,亦承以方素之阶基。其宽

度较逊于檐出,与后世通常作法相同。

柱及础北魏及北齐石窟柱多八角形,柱身均收分,上小下大,而无卷杀。

当心间之平柱,以坐兽或覆莲为础,两侧柱则用覆盆。柱头之上施栌斗以承阑额

及斗拱。柱身并础及栌斗之高,约及柱下径之五倍及至七倍,较汉崖墓中柱为清

秀。尚有呈现显著之西方影响之柱数种:窟外室外廊柱,下作高座,叠涩如须弥

座,座上四角出忍冬草,向上承包柱脚,草中间置飞仙,柱头作大斗形,柱身列

多数小龛,每龛雕一小佛像。又有印度式柱,柱脚以忍冬或莲瓣包饰四角,柱头

或施斗,如须弥座形,或饰以覆莲,柱身中段束以仰覆莲花。云冈佛龛柱更有以

两卷耳为柱头之例,无疑为希腊爱奥尼克柱式之东来者(第11图)。

嵩岳寺塔,柱础作覆盆,柱头饰以垂莲,显然印度风。柱身上下同大,高

约合径七倍余,佛光寺塔圆柱,束以莲瓣三道,亦印度风也。

定兴北齐石柱小殿之柱,则为梭柱;有显著之卷杀,柱径最大处,约在柱

高三分之一处,此点以下,柱身微收小,以上亦渐渐收小,约至柱高一半之处,

柱径复与底径等,愈上则收分愈甚。此式实物国内已少见,日本奈良法隆寺中门

柱则用此法,其年代则后此约三十余年。

门窗及佛龛云冈窟室之门皆方首,比例肥矮近方形。立颊及额均雕以卷草

团花纹。窟壁浮雕所示之门,亦方首,门饰则不清晰。响堂山齐石窟门,方首圆

角,门上正中微尖起,盖近方形之火焰形也;门亦周饰以卷草。天龙山齐石窟门,

乃作圆券形,券面作火焰形尖拱。券口饰以拱背两头龙,龙头当券脚分位,立于

门两侧之八角柱上。门券之内,另刻作方首门额及立颊状。河南渑池鸿庆寺窟壁

所刻城门,则为五边券形门首。石窟壁上有开窗者,多作近似圆券形,外或饰以

火焰或卷草。佛光寺塔及魏碑所刻屋宇,则有直棂窗。

壁龛有方形圆券形及武汉哪些地方好玩 五边券形三种。圆券形多作火焰或宝珠形券面,五边

券形者,券面刻为若干梯形格,格内饰以飞仙。券下或垂幔帐,或璎珞为饰(第

12图)。

平坐及栏干六朝遗物不见自昊斗拱之平坐,但在多层檐之建筑中,下层之

檐内,即为上层之平坐,云冈塔洞内塔柱所见即其例也。浮雕殿宇阶基有施勾栏

者,刻作直棂。云冈窟壁尚刻有以■字棂构成之钩片勾栏,为六朝唐宋勾栏之最

通常样式。亦见于日本法隆寺塔者也。

斗拱魏齐斗拱,就各石窟外廊所见,柱头铺作多为一斗三升;较之汉崖

墓石阙所见,拱心小块已演进为齐心斗。龙门古阳洞北壁佛殿形小龛,作小殿三

间,其斗拱则柱头用泥道单拱承素方,单杪华拱出跳;至角且出角华拱,后世所

谓转角铺作,此其最古一例也。补间铺作则有人字形铺作之出现,为汉代所未见。

斗拱与柱之关系,则在柱头栌斗上施额,额上施铺作,在柱上遂有栌斗两层相叠

之现象,为唐宋以后所不见。至于斗拱之细节,则斗底之下,有薄板一片之表示,

谓之皿板,云冈北魏拱头圆和不见分瓣;龙门拱头以四十五度斜切;天龙山北齐

拱则不惟分瓣、卷杀,且每瓣均■入为凹弧形。人字形铺作之人字斜边,于魏为

直线,于齐则为曲线。佛光寺塔上,赭画人字斗拱作人字两股平伸出而将尾翘起。

云冈壁上所刻佛殿斗拱有作两兽相背状者,与古波斯柱头如出一范,其来源至为

明显也。

构架六朝木构虽已无存,但自碑刻及敦煌壁画中,尚可窥其构架之大概。屋

宇均以木为水的简笔画 架,施立颊心柱以安直棂窗。窗上复加横枋,枋上施人字形斗拱。至

于屋内梁架,则自日本奈良法隆寺回廊梁上之人字形叉手及汉朱鲔墓祠叉手推

测,再证以神通寺塔内廊顶上施用三角形石板以承屋顶,则叉手结构之施用,殆

亦为当时通常所见也。

平棊藻井平棊藻井于汉代已有之,六朝实物见于云冈、天龙山石窟。云冈

窟顶多刻作平棊,以支条分格,有作方格者,有作斗八者,但其分划,随室形状,

颇不一律。平棊藻井装饰母题以莲花及飞仙为主,亦有用龙者,但不多见。天龙

山石窟顶多作盝顶形,饰以浮雕飞仙,其中多数已流落国外,纽约温氏(Winthrop

Collection)所藏数石尤精。

屋顶及瓦饰现存北魏三塔,其屋盖结构均非正常瓦顶,不足为当时屋顶实

例。神通寺塔顶作阶级形方锥体,当为此式塔上所通用。其顶上刹,于须弥座上

四角立山花蕉叶,中立相轮,最上安宝珠。嵩岳寺塔及佛光寺塔刹,均于覆莲座

或莲花形之宝瓶上安相轮,与神通寺塔刹迥异。

云冈窟壁浮雕屋顶均为四注式,无歇山,硬山,悬山等。龙门古阳洞一小

龛则作歇山顶。屋角或上翘或不翘,无角梁之表示。檐椽皆一层。瓦皆筒瓦板瓦。

屋脊两端安鸱尾,脊中央及角脊,以凤凰为饰,凤凰与鸱尾之间,亦有间以三角

形火焰者。浮雕佛塔之瓦,各层博脊均有合角鸱尾,塔顶刹则与神通寺塔极相似。

更有单层小塔,顶圆,盖印度窣堵坡之样式也。

定兴北齐石柱屋顶亦四注式。瓦为筒板瓦。垂脊前端下段低落一级,以两

筒瓦扣盖,此法亦见于汉明器中。

雕饰佛教传入中国,在建筑上最显著而久远之影响,不在建筑本身之基

本结构,而在雕饰。云冈石刻中装饰花纹种类奇多,什九为外国传入之母题,其

中希腊,波斯纹样,经健陀罗输入者尤多,尤以回折之卷草,根本为西方花样,

不见于中国周汉各纹饰中。中国后世最通用之卷草,西番草,西番莲等等,均导

源于希腊Acanthus叶者也。

莲花为佛教圣花,其源虽出于印度,但其莲瓣形之雕饰,则无疑采自希腊

之“卵箭纹”(egg-and-dart)。因莲瓣之带有象征意义,遂普传至今。它如莲

珠(beads),花绳(garlands),束苇(reeds),亦均为希腊母题。前述之爱

奥尼克式卷耳柱头,亦来自希腊者也。

以相背兽头为斗拱,无疑为波斯柱头之应用。狮子之用,亦颇带波斯色彩。

锯齿纹,殆亦来自波斯者。至于纯印度本土之影响,反不多见。

中国固有纹饰,见于云冈者不多,鸟兽母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凤凰,饕餮等等,雷纹,夔纹,斜线纹,斜方格,水波纹,锯齿,半圆弧等亦见

于各处。

响堂山北齐窟雕饰母题多不出上述各种,然其刀法则较准确,棱角较分明,

作风迥异也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23:4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99ec49bf6a7163782a2abe6d58ed1fe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僭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僭侈.pdf

标签:僭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