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
第一节概论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上界:剑突、两侧肋弓下缘,经11、12肋游离缘直至12胸
椎棘突连线。
下界:耻骨联合上缘、两侧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壁髂
前上棘、髂嵴、髂后上棘至第5腰椎棘突连线。
(二)分区
以两侧腋后线的延长线为界,分为前方的腹前外侧壁和
后方的腹后壁。
腹部九分法:上水
平线—两侧肋弓最低点
连线下水平线—两侧髂
前上棘或髂结节连线;
两侧垂直线—过两侧腹
直肌外侧缘或腹股沟中
点
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1、耻骨联合:左右髋骨在前方连结处,由纤维软骨构成。
是小骨盆上口的标志。
2、髂嵴:髂嵴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两侧髂嵴
最高点连线平对第4腰椎棘突,是重要的腰穿标志。
3、半月线:为沿腹直肌外侧缘的弧形线,右侧半月线与肋
弓相交处为胆囊底体表投影,又称Murphys点
第二节腹前外侧壁
一、层次:
皮肤→浅筋膜→肌层→股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一)、皮肤:除腹股沟附近的皮肤外,其它部位的皮肤移动
性较大。腹部皮肤的神经分布如下:
肋间神经:7—剑突平面;10—脐平面;12—髂前上棘平面
腰神经:1—腹股沟平面
(二)浅筋膜:含大量脂肪,但脐处无脂肪。腹壁下部(脐平
面以下)分两层:
浅层称Camper筋膜,富含脂肪
深层为膜样层,称Scarpa筋膜,后者向下在腹股沟韧带
下方附着于阔筋膜,在中线附着于白线、也可以与会阴浅筋膜
(Colles筋膜)相连。
(三)肌层
1、三层扁肌
◁3层扁肌不同方向的交错排列,可增强腹壁对内脏
的保护作用,防止腹壁疝的发生。
◁外科手术分离肌层时应循肌纤维方向进行。
2、腹直肌
♢位于白线两侧、腹直肌鞘内
♢是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
♢有3~4条腱划,此处常有血管通过。
♢在腱划处与腹直肌鞘前层结合紧密,但与腹直肌鞘后
层结合疏松。
3、腹直肌鞘
♤是包裹腹直肌的鞘状结构
♤由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形成
♤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腱膜前层
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腹横肌腱膜构成。
腹直肌鞘形成的结构
(1)白线lineaalba
由两侧的腹直肌鞘在腹前壁正中线上交织形成
排列名称肌纤维方向移行为腱
膜的部位公务员要求
浅层腹外斜肌由外上斜向前内下三肌均在腹直
肌外侧移行为
腱膜
中层腹内斜肌由外下斜向前内上
深层腹横肌由外侧横行向内侧
特点:①上宽下窄
②坚韧而少血管
③约在中部有一脐环
(2)半月线minunateline
由腹直肌鞘前、后层在腹部直肌外侧融合而成,呈凸向外
侧的弧形
(3)弓状线acuateline
♤位于脐下4~5cm处,是腹直肌鞘后层的游离下
缘呈凸向上方的弓形
♤此线以下鞘的后层全部转移至腹直肌的前面参
与构成鞘的前层,即此线以下缺乏鞘后层。
♤弓状线以下,腹直肌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四)腹横筋膜
贴于腹横肌和腹直肌内面,在上腹部较薄,在腹股沟区增
厚。在腹股沟中点上方1.5㎝处呈漏斗装突出,其起始处呈卵
圆形的孔,形成腹股沟管深环。
(五)腹膜外组织
是介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六)壁腹膜
贴于腹膜下筋膜内面,向上贴于膈下,向下与盆腔壁腹膜
延续。
(七)腹前外侧壁的血管和神经
1、浅层的血管、神经:位于浅筋膜内,在脐平面以下位于
浅筋膜两层之间。
浅动脉—下5对肋间后动脉分支
—肋下动脉分支
—4对腰动脉的浅支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浅静脉—腹壁浅静脉
—旋髂浅静脉
—脐周静脉网
—胸腹壁静脉
腹壁的浅静脉是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途径之一。
2、深层的血管、神经*
1﹚血管:动、静脉伴行(故重点讲述动脉)
下5对肋间后动脉、1对肋下动脉、4对腰动脉行于腹内
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分布于腹壁肌。
腹壁上动脉,起于胸廓内动脉,向下入腹直肌鞘
★腹壁下动脉,起于髂外动脉,经腹股沟管深环内侧、向
内上入腹直肌鞘。约在脐平面与腹壁上动脉吻合,营养腹直
肌。体表投影为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内侧与脐连线
★旋髂深动脉,于腹股沟韧带中点附近起于髂外动脉,经
腹股沟韧带外侧半深面行向髂嵴,营养髂嵴及邻近肌。
临床意义:行阑尾切除术如需向外侧延长切口,应注意勿损
伤该动脉。
2﹚神经:
★髂腹下神经:
♤起于腰丛。
♤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在髂前上棘内侧约
2.5cm处穿腹内斜肌至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最后经过浅环
上方约2.5cm浅出。
♤皮支分布于耻骨联合上方的皮肤;肌支支配腹前
外侧壁的肌。
★髂腹股沟神经
♤亦起自腰丛。
♤在髂腹下神经下方一横指与之伴行(可共干),向
下入腹股沟管,位居精索前外侧,最后经腹股沟管
浅环浅出。
♤分布于存在的英语 阴囊(阴唇)前部的皮肤,腹前外侧壁肌
下部。
★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为腰丛的分支
♤向下入腹股沟管(位于精索内侧),经浅环浅出。
♤分布于提睾肌、阴囊肉膜(大阴唇皮肤)。
♤临床意义: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时要注意勿损伤髂腹
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以免疝复发。
二、局部结构
(一)腹股沟管★★
1、位置、形态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约1.5㎝处
•由外上斜向内下方
•是肌与筋膜膜形成的潜在性裂隙
2、通过结构
男性—精索
女性—子宫圆韧带
3、构成——两口、四壁
▪内口:腹股沟管深(腹)环
▪外口: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
▪后壁:联合腱和腹横筋膜
4、临床意义:若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浅环
凸出即为腹股沟斜疝。
(二)腹股沟三角★★(Heslbach三角、海氏三角)
1、境界: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腹直肌外侧缘与腹壁下
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2、临床意义:
①若腹腔内容物经此三角突出称腹股沟直疝;而经腹股沟
管深环→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浅环突出者
称腹股沟斜疝。
②手术斜鉴别疝与直疝的标志——腹壁下动脉。腹股沟直
疝:经动脉内侧突出;腹股沟斜疝:经动脉外侧突出。
三、腹股沟疝
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主要鉴别
斜疝直疝
脱出部位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三角
脱出途径腹腔内容物→腹股
沟外侧窝→深环→腹股
沟管(全长)→浅环→
阴囊
腹腔内容物→腹股
沟内侧窝→腹股沟三角
→腹股沟管(一段)→浅环
(不降入阴囊)
脱出方向由外上向内下向前
与腹壁
下动脉的关
系
疝囊颈位于动脉
外侧
疝囊颈位于动脉内
侧
特点:
由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区薄弱处突出至皮下形成。
分斜疝和直疝两种,以斜疝多见,约占95%。
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15∶1)。
右侧较左侧多见。
四、腹股沟区的薄弱因素与保护因素
(一)、薄弱因素
1、从发生上看:睾丸下降留下一潜在的腔隙即腹股沟管,
故男性腹股沟疝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因女性腹股沟管狭
细)
2、从结构上看:
①腹外斜肌在腹股沟区移行为腱膜,并形成一裂隙——
腹股沟管浅环,导致腹壁抗张力程度下降。
②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均形成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
间无肌肉遮盖。
3、从生理上看:人直立时腹压比平卧高3倍,故人类直立
的特殊性使疝的发生率增高。
(二)腹股沟区的保护因素
1、从发生上看:出生后腹膜鞘突闭锁
2、从结构上看:
①腹股沟管是斜行裂隙,当腹压增高时,其前、后壁靠近。
②浅环深面有联合腱加强;深环前面有腹内斜肌加强。
③该区腹横筋膜增厚
3、从生理上看:
①腹肌收缩时,弓状下缘靠近腹股沟韧带,使缺口
缩小以至消失。
②提睾肌收缩,精索变粗。
③腹横肌收缩,可缩小腹环口。
腹前外侧壁思考题
1.解释:腹直肌鞘、海氏三角、白线
2.腹前外侧壁的基本层次?腹股沟区层次?3种常用切
口层次?
3.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及腹横筋膜形成的结构分别有哪
些?
4.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与神经有哪些?其中行于腹内
斜肌与腹横肌之间的血管、神经分别有哪些?
5.腹直肌鞘内有哪些血管、神经?
6.腹股沟管的位置、形态、构成、内容、临床意义?
7.通过腹股沟管的神经有哪些?
腹膜
一、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
(一)网膜
1、小网膜*lesromentum
1)位置、构成
是连于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
部之间的双层腹膜。
2)分部
左侧份——肝胃韧带:连于膈、肝静脉韧带裂与胃小弯
之间,内含胃左、右血管;胃左、右淋巴结等。
右侧份——肝十二指肠韧带
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其内有三个重要结构:
左前方为肝固有动脉、右前方为胆总管,两者之间的后方为
门静脉。
2、大网膜greateromentum
1﹚呈围裙状遮盖于空、回肠和横结肠的前面,由4层腹膜
构成
2﹚胃结肠韧带是连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的前
两层。
3﹚含丰富的血管与巨噬细胞,具有重要的防疫功能。
3、网膜囊(omentabursa)(小腹膜腔)
是小网膜和胃后方的扁窄间隙,属腹膜腔的一部分
经网膜孔与大腹膜腔相通。
(二)系膜
1、肠系膜mentery
1)概念
是将空、回肠系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附着
于腹后壁的部分称肠系膜根,自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方
止于右骶髂关节的前方。其附着于空、回肠的部分称系膜
肠缘。
2)内容
▪肠系膜上动、静脉及分支、属支
▪淋巴结与淋巴管
▪神经、脂肪组织
3)生理意义与临床意义
空、回肠活动性大,有利于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但易
于发生肠扭转。
2、阑尾系膜
是将阑尾系连于昆虫记感悟 回肠末段的双层腹膜结构,呈三角形,
其游离缘内有阑尾血管、神经及淋巴管等通过。
3、横结肠系膜
▪是将横结肠系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特点:中部长,两端短,故横结肠中部下垂。
▪系膜内有中结肠血管、淋巴结、神经等。
▪在胃手术切开该系膜时应注意勿损伤中结肠动脉,
以免导致横结肠坏死。
4、乙状结肠系膜
1﹚位置、构成、内容
是将乙状结肠系连于左髂窝和骨盆左后壁的双层腹
膜结构。系膜内有乙状结肠血管、淋巴结、神经等。
2﹚临床意义——乙状结肠扭转
▪解剖学原因:系膜过长
▪诱发因素:肠管运动显著增强
以老年男性多见,常因便秘使用腹泻剂后发生
(三)韧带
1、胃的韧带
①肝胃韧带②胃脾韧带
③胃结肠韧带④胃膈韧带⑤胃胰韧带
2、肝的韧带
①镰状韧带②冠状韧带③左、右三角韧带
④肝胃韧带⑤肝十二指肠韧带
⑥肝圆韧带(注意*:除该韧带由脐静脉闭锁而形成外,
其余韧带均由腹膜形成。)
3、脾的韧带
①胃脾韧带②脾肾韧带③脾结肠韧带
二、腹膜腔的分区及间隙
(一)腹膜腔的分区
以横结肠及其系膜为界分为以下两区:
结肠上区: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结肠下区:介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
(二)腹膜腔间隙*
1、结肠上区的腹膜腔间隙(膈下间隙、肝周间隙)
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左肝上前间隙
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左肝下间隙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
膈下腹膜外间隙
是肝的裸区与右冠状韧带上、下两层之间的间隙
临床意义:上述间隙形成的脓肿统称为膈下脓肿,以右肝
上、下脓肿多见,前者可经膈蔓延至胸腔形成胸腔脓肿。
2、结肠下区的腹膜腔间隙
名称位置交通
右肠系膜窦升结肠、横结肠及系膜
与小肠系膜根之间
呈三角形,几乎封闭,
窦内感染不易扩散
左肠系膜窦肠系膜根、横结肠及系
膜、降结肠与乙状结肠
及系膜之间
斜方形,向下开放通盆腔
左结肠旁沟降结肠与壁腹膜之间向上由膈结肠韧带封闭向
下经左髂窝通盆腔
右结肠旁沟升结肠与壁腹膜之间向上通肝肾隐窝
向下经右髂窝通盆腔
3、胃后壁穿孔,胃内容物将流向何处?
胃内容物首先进入网膜囊,再经网膜孔→肝肾隐窝→右结肠
旁沟→右髂窝→盆腔。
第三节结肠上区
一、胃
(一)位置与毗邻
1、位置: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
分位于腹上区。其中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
腰椎下缘右侧。
2、毗邻
胃前壁→右侧半:邻肝左叶
左侧半:上部邻膈,下部邻腹前壁,为胃的触
诊部位。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左肾上腺、脾、横结肠及
其系膜相邻,这些器官与结构共同组成“胃床”。
(二)胃的血管
1、胃的动脉
胃大部切除术切开胃壁的标志?
大弯侧:胃网膜左动脉的第1胃壁支与胃短动脉之间
小弯侧:胃左动脉的第1、2胃壁支之间。
2、胃的静脉
▪伴同名静脉
▪幽门前静脉→位于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前面
是胃手术确认幽门的标志。
(三)胃的神经(重点了解副交感神经)
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感觉神经
副交感神经:胃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迷走神经
临床:采用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除术可用于治疗胃溃
疡,既抑制胃酸分泌又保留胃的排空功能
二、十二指肠
(一)十二指肠分部及各部的毗邻
1、上部
1﹚与腹膜的关系:近侧份为腹膜内位,其余属腹膜外位。
2﹚毗邻(重点:后方的毗邻)
前上方:肝方叶、胆囊、肝十二指肠韧带
下方:胰头
后方:胆总管、胃十二指肠动脉、门静脉、下腔静
脉(1管1A2V)
3﹚十二指肠球
为十二指肠上部近幽门的部分,管腔较大;壁薄;无
环状皱襞,其前壁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
1)与腹膜的关系:为腹膜外位
2)毗邻(了解)前方:被横行的横结肠系膜分为上、下
两段,上段邻肝右叶,下段邻小肠袢;后方:右肾门、肾
蒂;内侧:胰头、胆总管;外侧:结肠右曲
3)降部的黏膜特点:环状皱襞发达。
黏膜形成的结构
①十二指肠纵襞:是降部后内侧壁的纵行黏膜隆起,
深面有肝胰壶腹。
②十二指肠大乳头:是位于十二指肠纵襞下端的钝圆
形隆起。其上有肝胰壶腹的开口。
③十二指桑椹的功效和作用 肠小乳头:位于大乳头左上方约1cm处
为副胰管的开口处。
3、水平部
1)与腹膜的关系:腹膜外位
2)毗邻
①上方:胰头与钩突
②后方:右输尿管、下腔静脉、腹主动脉
③前方右侧:邻小肠袢
左侧*:有小肠系膜根及其内的肠系膜上血管
跨过。
临床意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wilkie综合征)
由于十二指肠水平部介于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的
夹角处,故当肠系膜上动脉起点过低麻辣香水鱼 时,可能会压迫水平
部而引起十二指肠腔淤滞、扩大、甚至梗阻。
4、升部
1﹚主要结构——十二指肠上(空肠)襞
2﹚位置:是连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左侧、横结肠系膜根下
方的腹膜皱襞
3﹚意义:是手术确认空肠起始部的标志。
(二)十二指肠悬肌(十二指肠悬韧带或Treitz韧带)*
1﹚位于十二指肠上(空肠)襞右上方深面,由十二指肠空
肠曲连至右膈脚。
2﹚由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平滑肌附着于空肠曲;骨骼
肌附着于膈脚)构成。
3﹚其作用是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
三、肝
(一)位置与毗邻
1、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
肋区。
2、毗邻:右半部→右肋膈隐窝、右肺底;左半部→心膈面;
后缘→食管;脏面→胆囊等
(二)韧带(前述)(名称、构成)
(三)肝门与肝蒂
1、第一肝门
1﹚位置:为肝的脏面“H”形沟的横沟
2﹚出入结构:肝固有动脉左、右支;门静脉左、右支;肝
左、右管及淋巴管、神经等出入。
2、第二肝门:位于肝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为肝左、
中、右静脉出肝处。
3、第三肝门:位于腔静脉沟下部,为肝右后下静脉和尾
状叶静脉出肝处。
4、肝蒂:由出入肝门的所有结构被覆结缔组织构成
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四、肝外胆道
组成:胆囊、肝左右管、肝总管及胆总管
(一)胆囊
1、位置、形态:位于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
分为底(体表投影)、体、颈、管4部
2、主要结构
①Hartmann囊→为胆囊颈起始部囊状膨大的部分
结石易滞留于此
②Heister瓣→为胆囊管近侧份呈螺旋状的粘膜皱襞
(螺旋襞)结石易嵌顿于此
3、毗邻
上方:肝前方:邻腹前壁
左侧:幽门右侧:结肠右曲
后下方:十二指肠、横结肠
临床意义:胆囊炎时,胆囊可与上述器官、结构粘连。
4、胆囊三角(Calot三角)★★
1﹚围成:肝总管、胆囊管和肝下面
2﹚通过内容:胆囊动脉、肝固有动脉右支,有时有副肝
管、副肝右动脉通过
3﹚临床意义:该三角是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二)肝左右管
由肝左、右叶内的胆小管反复汇合形成。
肝左、右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肝右管粗、短,与胆总管间的角度大(150)
肝左管细、长,与胆总管间的角度小(90)
故肝管结石以左侧多见。
(三)肝总管★
由肝总管和胆囊管合成,直径0.6~0.8cm,若直径大于
1cm则视为病理状态。
按行程分四段:
1、十二指肠上段:从起始部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位于肝
十二指肠韧带游离右缘内,胆总管探查与切开引流术在此段
进行
2、十二指肠后端:位于十二指肠上部后方,其后方为下腔
静脉;左侧为门静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
3、胰腺段:上部位于胰头后方,下部位于胆总管沟内(多
被一薄层胰腺组织遮盖)。故胰头癌或慢性胰腺炎时,该段常
受压迫而出现梗阻性黄疸。
4、十二指肠壁段:为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的部分
此段与胰管汇合形成膨大的肝胰壶腹(Vater壶腹),开口于
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下1/3交界处,胆总管末段、胰管
末段及肝胰壶腹周围,平滑肌增厚形成Oddi括约肌
五40岁的女人 、胰
(一)位置:在网膜囊后面,于第1、2腰椎平面横贴于腹后壁,
构成“胃床”之大部,除胰尾外,属腹膜外位。
(二)各部及毗邻
1、胰头:被十二指肠环抱,故胰头肿瘤可致十二指肠梗阻。
后方有胆总管、下腔静脉及右肾静脉。
2、胰颈:其后方有肠系膜上静脉通过,并与脾静脉合成肝
门静脉。
3、胰体:前面:隔网膜囊邻胃后壁
后面:邻腹主动脉、左肾、左肾上腺、脾静脉
上缘:邻腹腔干、腹腔丛、脾动脉
4、胰尾:经脾肾韧带,末端抵达脾门。
六、脾
(一)位置毗邻
1、位置:左季肋区,膈与胃底之间,被肋弓遮盖;介于第
9~11肋之间,长轴与第10肋一致;前端平第11肋,达腋中
线;后端平第9肋上缘
2、毗邻:
脏面:前上份邻胃底;后下份邻左肾、左肾上腺
脾门:邻胰尾
膈面:邻膈、膈结肠韧带
(二)脾的韧带及脾切除术注意事项
韧带名
称
位置通过的结构手术时注意
脾肾韧
带
脾门与左肾前面之
间的双层腹膜结构
脾血管
胰尾
切开该韧带时勿
伤及胰尾及左肾
胃脾韧
带
脾门与胃大弯左侧
之间的双层腹膜结
构
胃短血管、
胃网膜左血
管
切开该韧带时,勿
伤及胃底
膈脾韧
带
由脾后端后面连至
膈下
---
切开该韧带时,勿
伤及膈
脾结肠
韧带
由脾前端连至结肠
左曲
---
切开该韧带时,勿
伤及结肠左曲
七、肝门静脉
1、合成、行程、汇入
▪多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在胰颈后方合成。
▪向右上入肝十二指肠韧带→肝环保小天使 门处分左、右支入肝→反复
分支→注入肝血窦。
2、肝门静脉的属支*
肠系膜上、下静脉;胃左、右静脉;脾静脉;胆囊静脉;
附脐静脉
3、门静脉系的特点:
是介于两种毛细血管间的静脉。
门静脉及其属支缺乏静脉瓣膜,故门脉压↑时,血液易逆
流。
4、门—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
吻合部位静脉丛(网)吻合情况
食管下段食管静脉丛门-上腔静脉系吻合
直肠下段直肠静脉丛门-下腔静脉系吻合
脐周皮下脐周静脉网门-上、下腔静脉系吻合
腹后壁Retzius最美遇见 静脉门-上、下腔静脉系吻合
椎管周围椎内、外静脉丛门-上、下腔静脉系吻合
第四节结肠下区
一、空肠及回肠
(一)空肠与回肠的比较
项目空肠回肠
位置左上腹右下腹
长度近侧2/5远侧3/5
管径较粗较细
管壁较厚较薄
色泽较红较淡
粘膜环状皱
襞
密而高疏而低
淋巴滤泡仅有孤立淋巴滤泡孤立淋巴+集合滤泡
(二)动脉血供
1、来源: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的12~18条空回肠动脉
2、供血特点:①分支间吻合形成动脉弓(一般空肠有1~
2级动脉弓;回肠有3~4级动脉弓;回肠末段为单弓)。
②自弓上发出直动脉分布于肠壁,直动脉之间缺少吻合
(三)系膜三角★
1、位置:是系膜缘处,两层腹膜与肠壁(无腹膜覆盖)
之间形成的三角形间隙,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出入。
2、临床意义:小肠切除吻合术时,应注意缝合此三角,
以促进愈合,防止发生肠瘘或感染。
二、盲肠和阑尾
(一)盲肠
1、位置,形态、续连→右髂窝内,下端为盲端,左侧接
回肠,向上续升结肠
2、与腹膜的关系→属腹膜内位器官,但一般无系膜,偶尔
出现系膜,可导致移动性盲肠
3、回盲部的概念与临床意义→回肠末端、盲肠和阑尾3者
彼此相连、靠近,合称为回盲部。
特点意义:▪回肠末端与盲肠几乎呈直角
▪盲肠直径为回肠的3倍
▪回盲部是肠套叠的好发部位
(二)阑尾
1、位置→位于右髂窝内。附着于盲肠后内侧壁并开口于
盲肠,远端游离。
2、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麦氏点(McBurnry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
1/3的交点。
临床意义:阑尾炎时该处有固定压痛。
兰氏点(Lanz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
的交点。
3、手术寻找阑尾根部的标志★
沿结肠带追踪(因3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根部)
4、阑尾的血供
1)阑尾动脉→起于回结肠动脉或分支(盲肠前、后动脉)。
经阑尾系膜游离缘达阑尾尖,沿途分支布阑尾。
2)阑尾静脉→伴同名动脉,汇入回结肠静脉
临床意义:阑尾炎时,切忌挤压阑尾,以防止细菌经阑尾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入肝,导致肝脓肿。
三、结肠
分四部,有两个弯曲。
与腹膜的关系:升、降结肠为间位;乙状结肠和横结肠为内
位
1、结肠的动脉*
→中结肠动脉(布横结肠)
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布升结肠下1/3)
→右结肠动脉(布升结肠上2/3、结肠右曲)
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布降结肠、结肠左曲)
→乙状结肠动脉(布乙状结肠)
2、边缘动脉*
1﹚构成、位置→是各结肠动脉的分支之间彼此吻合,在近结肠处
形成的连续的动脉弓,从回盲部至乙状结肠末端。
2﹚分支—直动脉
长支:在浆膜下环绕肠管,至另2条结肠带处发分支入肠
脂垂后再穿入肠壁。
短支:在系膜带处穿入肠壁。
3﹚临床意义→结肠手术分离、切除肠脂垂时,不可牵拉,以
免将长支拉起切断,影响肠壁供血。
第五节腹膜后隙
一、概述
1、位置→是腹后壁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的宽阔间隙。
2、交通→向上经腰肋三角通后纵隔
向下与盆腔腹膜后隙相通
3、内容
①器官→肾、肾上腺、输尿管腹段、胰(大部)、十二指肠
降部与水平部等。
②大血管→腹主动脉及分支,下腔静脉及属支
③神经→腰丛及分支腰交感干腹腔丛
④淋巴结(如腰淋巴结、髂总淋巴结等)
⑤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二、肾
(一)肾的毗邻
1、上方→肾上腺2、内下方→输尿管
3、内侧→左肾内侧:腹主动脉
右肾内侧:下腔静脉
4、前方左肾→胃后壁、脾(上部);胰尾(中部);空肠
襻、结肠左曲(下部)
右肾→肝右叶(上部);结肠右曲(下部);十二
指肠降部(近内侧缘)
5、后内测→腰交感干
6、后面★①第12肋以上→邻膈、胸膜腔(肋膈隐窝)
相故肾手术应注意勿损伤膈以免导致气胸
②第12肋以下→肌:腰大肌、腰方肌、腹横肌
血管、神经:肋下血管、神经;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
(二)肾蒂
1、是出入肾的肾血管、肾盂、神经及淋巴管的总称
2、其结构排列
从前向后: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
从上向下: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3、因下腔静脉居中线右侧,右侧肾蒂较左侧短,故右
肾手术较左肾困难。
(三)肾的被膜
1、由外向内依次是:肾筋膜、脂肪囊和纤维囊。
2、肾的固定因素及临床意义
3层被膜、肾血管的牵拉、周围器官的承托、腹内压等
临床意义——肾下垂、游走肾
三、输尿管腹部
(一)起始、行程→起于肾盂,贴腰大肌表面下降,至小骨盆入
口处跨髂血管移行为盆部。
(二)在左、右髂窝处的毗邻及临床意义★
1、左输尿管→与乙状结肠毗邻;左下腹疼痛应鉴别乙状结
肠扭转或左输尿管结石
2、右输尿管→前方邻回肠末段;右侧邻盲肠、阑尾;右下
腹疼痛应鉴别阑尾炎或右输尿管结石
四、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右侧:下腔静脉
•腹主动脉左侧:左腰交感干
•腹主动脉左上方:左肾、左肾上腺
•腹主动脉右上方:右肾、右肾上腺
•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前方:腰淋巴结、内脏神经丛
五、下腔静脉
六、腰交感干
1、构成→由3~4个腰交感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接而成。向上、
下分别与胸交感干和骶交感干相连。
2、位置→位于腰大肌与脊柱之间,左、右各一。
左腰交感干位于腹主动脉左缘左侧约1cm
右腰交感干位于下腔静脉后方。
3、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注意事项
▪需注意与交感干外侧的生殖股神经鉴别。
▪需注意与交感干附近的淋巴结鉴别。
▪不仅要切除交感神经节,还必须同时切除左、右交
感干之间的交通支。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13:3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95d62039f152c90a6ada69072039ea0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腹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腹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