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

更新时间:2023-03-21 19:17:30 阅读: 评论:0

蛇肉煲-发票遗失证明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
2023年3月21日发(作者:童话里的公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合集六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

复始、草长莺飞”。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学习过程

方法设计

1、引导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教师让学生说出需要积累的词语。(显示课文重点词语的音、义以及多音

字)

连翘(qio)——翘起(qio)销声匿迹萌发翩然草长莺飞衰草连天

(shui)落叶(lu)——丢三落四(l)——落枕(lo)风雪载途观测

(gun)——玄妙观(gun)差异(ch)——差遣(chi)——差错(ch)—

—参差(c)孕育

3、走近作者:

教师提示: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即名、时、籍、评、作)

(一)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

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

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二)1、(1)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

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

段落大意。

(2)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2、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1、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

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

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

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

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

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

语,使表达完整。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摘要。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

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候的有关知识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相信会对我们的生

活有很大的帮助。

1、学生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一生说出需积累的重点词语,其余补充。

3、走近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者。

(一)1、(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

读)课文,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2)学生讨论交流,集思广益。

(3)学生发言,其余补充。

明确: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

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

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

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

这类文章的特点。

(二)1、(1)学生划分段落层次,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

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学生思考后明确:逻辑顺序

1、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2、之后根据教师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

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

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

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

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

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教后反思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

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当然教师的鼓励也相当的重要,课堂上出现了另我很吃惊的现象,该生平时学习的

态度不是很端正,而且从来不在课堂举手发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学都很吃惊的

是他竟然举手了,因此,我当即给予表扬,没有想到他回答的还真不错。可见,在

知识的建构中,学习环境要被鼓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人

展示,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了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

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

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

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自由发言。

参考:

(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

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

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

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

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

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简介物候学”,“物

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

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

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教学后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3

预设目标:

1、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

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

3、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

4、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

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

然科学知识。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字词句篇的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

思考、探究追问的品质。能初步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

感受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14、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语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

习一篇科普文章。回忆阅读方法,归纳阅读思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了解这些科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自学

学生按照预习常规及其本课学习要求进行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学习要求可如

下:

1、读通课文,正确朗读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思考(讨论):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

样介绍的?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质疑解疑

理解准是、编队、年轮、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诗句的意思。

2、读懂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所传达的科学知识。学习26段。

填写下表:

观察到的现象大自然要告诉我们

白云飘得高(低)明天晴(雨)

蚂蚁搬家天快要下雨了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临

大雁编队南飞秋天来临

大树的年轮

树龄

作者是怎样介绍的?这篇诗歌中有哪些句子你觉得特别好的,好在哪里?(结

合谈体会,有感情读好这篇课文)

3、学习课文1、7段

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读读第1、7段。

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只要你肯观察思考。假如你害怕动脑筋,那就常常会

视而不见。

四、补充拓展

1、你仔细观察过大自然吗?还有哪些语言,你看懂了呢?

2、续写上表,以小组为单位比赛。

3、交流各组表格。

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六、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下节课全班交流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仿写诗歌一节或几节。

2、熟练背诵课文,巩固字词。

3、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一、巩固字词、检查背诵

1、听写部分词语、句子。

2、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交流收集的气象谚语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谚语,学习部分谚语的意思。

例如: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夏天,晴空中有时出现如棉絮的云,大小

不等,高低不一,叫絮状高积云。它是在三、五千米的高空,潮湿空气层极不稳定

的条件下形成的。到下午,因地面受热,低层大气也处于不稳定状态,伴随这种云

将出现打雷下雨的积雨云。故这种棉絮云在夏天的早晨出现,可以知道午后将有雷

雨。)

三、根据学生收集的谚语,仿写一节或几节诗歌。(其中第2、3段,第4、5

段段式相同,可仿写参照。)

四、完成练习

1、改写

①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反问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②仿照例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③完成作业本中相关作业。

2、仿写只要就能的句子。

3、完成作业本中的练习

五、课外作业

1、编写谚语小报。

2、根据自己的喜好,上网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4

【教材简介】

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培

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

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景象有所了解,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

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我在课前利用了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

大自然有规律的变化,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变化特征,动植物的变化,让幼儿亲身感

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目标预设】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重点、难点】

1、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2、懂得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理念】

让幼儿初步了解人的语言是靠嘴巴和耳朵了解的,而大自然的语言又是靠什么

知道的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带着疑问去探究大自然。活动的开展由易到

难,层层深入,使孩子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现了孩子的

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情绪、优美的教学挂图、形象的诗歌图谱,适

时地指导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体验学习诗歌

的快乐。

【设计思路】

语言活动"大自然的语言"针对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我把活动的.重点落在让

幼儿如何理解、看懂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因此我借助谈话、提问等形式以层层递

进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游戏"做相反动作"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做相反动作"游戏。

师:小朋友的反应真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

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

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二)出示教学挂图,感受大自然,了匆匆那年简谱 解诗歌。

1.师:看,我们这是在哪?(出示挂图)这里有花,有草,有树木,有白

云,有太阳,有荷花,有小河┉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

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师:大自然会说话

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师: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他们怎么说话的?(逐一出示白云、蚂蚁

和树桩)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

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

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师: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

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

识。)3.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师: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这首诗歌。

师:《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

(出示是个以外的图片)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

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

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诗歌

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

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师: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平时都注意

观察了吗?有没有发现感受到大自然的话?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老师这儿也搜

集了一些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

4.幼儿进行仿编。

师:我用诗歌的形式把我发现的大自然的话告诉了你们,你们也来用诗歌的形

式说说你发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好吗?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习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小朋友才能

听动大自然的话,课后你们可以把你们观察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画下来我们装订

成一本大的诗歌集,好吗?

(二)结束部分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

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

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

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

课后你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再来告诉我,好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5

【目标预设】

1.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设计理念】

在大班渗透式领域中有一次语言活动是《我们的祖国真大》,其中有一篇儿童

诗就是讲祖国的同一时间因为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景象,那

么基于这一灵感,我想何不把这一话题拓展开来,研究由于同一时间温度的差异形

成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这一地理现象。大班幼儿或多或少在电视上见到过非洲热

带地区和北极寒带地区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一个温度带的概念,所以我决定从这

些地区人们的图片入手让他们从具象的熟悉事物开始,慢慢熟悉这三个温度带。在

探讨温度带的时候势必会引出他们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科学领域了。活

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温度的高低与太阳远近的关系,并自己动手操作

进行验证。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连线的

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是符合幼儿能力范围的。

【设计思路】

温度带这一专业名词是地理课上才教的,怎样才能把这一专业名词变得让幼儿

理解呢?这是我设计本次活动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热带、温带、寒带最大的差别

就是温度了,所以我通过这三个地方人们着装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利用图

片让幼儿自己观察人们衣服的多少得出这些地方温度的不同:有的热、有的温暖、

有的寒冷。再从温度的不同引出这些地方与太阳远近的关系,让幼儿自己探索离太

阳近的地方温度怎么样,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怎么样?最后再通过动手操作判断这

些地方离太阳的远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导致了温度的差异,引出热带、温带、寒带

这三个名词。整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范围,适合幼

儿探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

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

(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

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

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

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迷踪拳 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

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

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

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

2.电脑开机白屏 探索操作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

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

绿绿的”。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

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

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

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

学”“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

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

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

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

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

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

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

一代宗师。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o)衰草连天(shui)观测(gun)风雪载(zi)途

翘起(qi)鬓毛衰(cu)玄观(gun)记载(zi)

落叶(lu)丢三落四(l)落枕(lo)

差异(ch)差遣(chi)差错(ch)参差(c)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ng)发:萌芽、发芽。农谚(Yn)衰(shu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销:消失。匿:

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语:鸣叫。

风雪载(z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

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鲁迅的名言 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

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

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的大丰收。

第二教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

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答案:时间顺序,[春、夏、

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

——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

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

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

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

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

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二)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答案:“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

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

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

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

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

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

“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

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提示: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4、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

么是物候?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

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牛的六合 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

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

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提示: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

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

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

响。

3报道读音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

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

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

的损害。

三、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

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

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

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

“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

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

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

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

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3)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

物候的影响。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师小结: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

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意义?

答案: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

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

轻害虫的侵害。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

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

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

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A.纷纷;B.

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

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答案:BAC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

是:摹状貌、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

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7、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

样的变化?

答案: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8、“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

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

得平板了。

9、第1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答案:说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10、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

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

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

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

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1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

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

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附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烙印是什么意思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19:17: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93e00364d4e64a374792c07a3cf000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自然的语言课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自然的语言课文.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