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都城平城
(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规模的
建设活动,从313年拓跋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
修故平城以为南都”[1]时便应有所计划,但其时
可能主要是以修整汉代平城县的城垣和建筑为
主。后来拓跋鲜卑盛衰不常,
平城县也经历了战
乱,至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398年)迁都于此
之时虽然可能有所整饬,但平城县的城市结构、
功能、
防卫及其面貌等可能已大不如前。因此,其
后北魏数代统治者又不断对平城进行建设和拓
展,以适应其都城的地位和职能,
其中不仅逐渐
完善了城垣防卫体系和城市基础设施,还有大量
俊美的宫殿和城市建筑拔地而起,
这在那段中国
历史上有名的分裂动荡时期弥足珍贵。
至孝文帝时期,
在建筑制度方面北魏统治者
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相关建设水平也得到了全
方位的提升,为孝文帝实施全面汉化改革所带来
的文化高峰进行了较为充足的观念和物质准备。
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文献的全面梳理和现有考
古发现的科学分析,
我们系统地考证了北魏孝文
帝时期平城宫殿的基本情况。
太和殿是文明太后冯氏的居处,太和元年
(477年)春正月,为了与改元“太和”呼应,孝文帝
拓跋宏“起太和、安昌二殿。”[2]时至“秋七月……
己酉,太和、安昌二殿成。起朱明、思贤门。”[3]而太
和殿所对应的宫门应为朱明门;
安昌殿所对应的
宫门应为思贤门。这两座完整的宫殿组群的前身
应为此前文明太后所居的中宫及以西的太华殿
后的部分寝宫。
至太和十四年(490
年
),
“(
文明太
后)崩于太和殿,时年四十九。其日,有雄雉集于
太华殿。”[4]
太和十四年冬十月,为文明太后安葬后,孝
文帝拓跋宏在太和殿设祔祭,“庚辰,帝居庐,
引
见群僚于太和殿,太尉、东阳王丕等据权制固请,
帝引古礼往复,
群臣乃止。
”[5]“既而,
帝引见太尉
丕及群臣等于太和殿前,哭拜尽哀,
出幸思贤门
右”[6]。此后的太和殿就作为一座太后庙堂使用,
称为“太和庙”,如太和十五年(491年)十一月,
“甲子,帝衮冕辞太和庙,
临太华殿,朝群官。”[7]
而安昌殿作为太和殿以西并列的宫殿,当在太华
殿的正北偏东,相当于道武帝拓跋珪时期与朝仪
正殿天文殿相对应的后寝之处天安殿的位置。
随
着太和十六年(492年)太华殿改建太极殿的扩
展,“
破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8],
挤占了安昌殿所在宫院南部的一些基址,太和殿
院落的西北角得以直接与太极殿东堂毗邻,而安
昌殿实际院落变小,到太和十六年(492年)则成
为了明确的内寝之地,“十有一月乙卯,
……以安
昌殿为内寝”[9]。
关于安昌殿宫院南部被压缩的问题,
或许可
以用东西向宽大来加以解释。
因占据原来的新东
宫两条轴线宽度的关于李白的作文 太华殿(后来的太极殿)
后寝
位置同样十分宽大,便有所建设,“(太和)
三年
(479年)春正月癸丑,坤德六合殿成。……二月
……壬寅,乾象六合殿成。”[10]史不详述,
鉴于坤
象地,乾象天、象君、象阳,此二殿很可能形成南
北相对的关系。从时间上来看此二殿的建设很可
能是477年太和、安昌二殿建设在太华殿后寝的
延续。后来压缩广阔的后寝进深,将其南部分出
一部分给宏大的太极殿院落也是合理的。
郦道元《水经注》提到太和殿与建于太和十
六年(492年)的太极殿之关系,
以及太和殿的情
况,“(太极殿)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
碑,太和中立,
石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
太和殿
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
堂”。[11]
太极殿的前身就是太华殿。孝文帝拓跋宏在
北魏孝文帝
时期平城宫殿建设的考证
段智钧赵娜冬吕学贞
9
位前期,太华殿作为朝仪正殿使用频繁,并达成
了此前少有的综合功能,如颁定律令、
宣明敬老、
飨宴朝会等等,如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元年(477
年)八月,“乙酉,诏群臣定律令于太华殿。”[12]同
年,“
冬十月癸酉,晏京邑耆老年七十已上于太华
殿,赐以衣服。”[13]又如太和九年春正月,“癸未,
大飨群臣于太华殿,班赐《皇诰》
。”
“十有六年春
正月戊午朔,飨群臣于太华殿。”[14]与此有关的八个月的宝宝能吃什么 文
献记载颇丰。
不仅如此,太华殿当时还用于很多当时正殿
的不常见功能,例如孝文帝拓跋宏对酷吏胡泥的
诘责宣判也是在太华殿进行的,“(胡泥)将就法
也,高祖临太华殿引见,遣侍臣宣诏责之,
遂就家
赐自尽。”[15]还于太华殿举行重要朝臣的婚礼,如
文明太后优待宠臣王叡,“初叡女妻李冲兄子延
宾,次子又适赵国李恢之华。女之将行也,
先入宫
中,其礼略如公主、王女之仪。太后亲御太华殿,
寝其女于别帐,叡与张祐侍坐,叡所亲及两李家
丈夫妇人列于东西廊下。及车引,太后送过中路。
时人窃谓天子、太后嫁女。”[16]总之,太华殿的用
途空前扩展导致对朝仪正殿建筑规模、空间划
分、空间品质、功能组织等需求的不断提高,
很可
能就是在这样大量的使用过程中,
孝文帝拓跋宏
对太华殿的规模和形制逐渐不太满意,因此,
到
太和十六年(492年),他便着手以新太极殿代替
太华殿以利于改制,“(太和)十有六年春正月戊
午朔,飨群臣于太华殿。……二月戊子,帝移御永
乐宫。庚寅,坏太华殿,经始太极殿。辛卯,罢寒食
飨。”[17]建太极殿期间,孝文帝拓跋宏暂时迁驻永
乐宫。这座永乐宫位于北苑之内,建于太和元年
(477年)八月,“庚子,起永乐游观殿于北苑”[18]。
孝文帝拓跋宏决策坚定,加之此前营建太
庙、明堂等大型建筑,工匠们积累了很丰富的宫
城经验,就在太和十六年
(492
年)开工当年,
这
座工程浩大的太极殿就建成了,“冬十月……庚
戌,太极殿成,大飨群臣。”[19]太极殿建成之时已
图一孝文帝时小孩咳嗽偏方 期北魏平城宫殿推测图
10
近隆冬,“时太极殿成,
将行考室之礼,引集群臣,
而雪不克飨。
高祖曰:
‘朕经始正殿,
功构初成,将
集百僚,考行大礼。然同云仍结,霏雪骤零,将由
寡昧,
末能仰答天心,此之不德,咎竟焉在?卿等
宜各陈所怀,以匡不逮。’”[20]可见太极殿是当时
孝文帝拓跋宏最为关注的朝仪正殿,
随即投入了
正常使用,“十有七年春正月壬子朔,
帝飨百僚于
太极殿。”[21]
当然,平城这座太极殿以及相关建置与孝文
帝拓跋宏倾慕汉制、
追溯正统的施政态度有极大
关联。史载作为朝仪正殿的太极殿最早创建于三
国时代之曹魏洛阳宫中,后为西晋沿袭,“历代殿
名,或沿或革,
唯魏之太极。自晋以降,正殿皆名
之。”[2语文复习计划 2]晋室南渡后,建康宫中亦有太极殿,
应当
是仿照西晋洛阳太极殿形制而建造。
孝文帝拓跋
宏所建平城太极殿应当对西晋洛阳太极殿以及
南朝建康太极殿都进行过较为详细的参照,
如曾
派从南朝归降的蒋少游对此两地加以详细的测
量调查,“后于平城将营太庙、太极殿,
遣少游乘
传诣洛,量准魏晋基趾。
后为散骑侍郎,副李彪使
江南。……少游又为太极立模范,与董尔、
王遇等
参建之,
皆未成而卒。
”[23]平城太极殿作为西晋洛
阳太极殿的一个仿本,其形制如何虽未见详载,
但我们可以比照南朝建康太极殿——
—西晋洛阳
太极殿的另一个仿本,
加以考察。
南宋人王应麟
《玉海》中引东晋徐爰之《晋
纪》提到东晋建康太极殿初创时期的情况:“
孝武
宁康二年(374年),尚书令王彪之等改作新宫,
太元三年
(378
年)二月,
内外军六千人始营筑,
至七月而成,太极殿高八丈,长二十七丈。”[24]这
个形制一直得以延续至梁武帝时期。
据《景定建康志》引南宋以前旧志所云:“太
极殿,建康宫内正殿也,
晋初造,以十二间象十二
月,
至梁武帝,
改制十三间,
象闰焉,高八丈,长二
十七丈,广十丈。内外并以锦石为砌,
次东有太极
东堂七间;次西有太极西堂七间,
亦以锦石为砌。
更有东西二上阁,在堂殿之间,方庭阔六十亩。”[25]
梁武帝萧衍
(
464年-549年)与北魏孝文帝拓跋
宏(467-499年)大致为同时代之君王,
二者在
南北对峙中的比肩效仿之心可以想见。
梁武帝很
可能是受到了北魏兴建平城和洛阳太极殿的影
响,“天监十二年
(513
年)改造太极殿”[26],
或许是
由于北朝的这两座太极殿模仿得过于惟妙惟肖,
以致梁武帝有了改革太极殿十二间之旧制以超
越模仿者的意图,
亦未可知。从太极殿基本的东
西堂制度来看,平城太极殿很可能在面广方向上
增长了很多,导致其整体基址规模的极大扩张,
甚至不得不挤占周边宫殿的原有位置。
从孝文帝拓跋宏为建平城太极殿所颁诏书
中,我们或许也可以管窥当时他革故鼎新推袭周
礼汉制的雄心:“昔轩皇诞御,
垂栋宇之构;爰历
三代,兴宫观之式。然茅茨土阶,
昭德于上代;层
台广厦,崇威于中业。良由文质异宜,华朴殊礼故
也。……但朔土多寒,
事殊南夏,自非裁度当春,
兴役徂暑,则广制崇基,莫由克就。成功立事,
非
委贤莫可;改制规模,
非任能莫济。尚书冲器怀渊
博,经度明远,可领将作大匠;
司空、长乐公亮,可
与大匠共监兴缮。其去故崇新之宜,
修复太极之
制,朕当别加指授。”[27]其中,
我们还可得知平城
太极殿工程的主持者是李冲等人。
而郦道元《水经注》
对于太和十六年(492
年)的建设情况记录如下:“破安昌诸殿,造太极
殿东、西堂及朝堂,
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门、
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
皆饰以观
阁。”[28]
其中,像魏门是宫廷外高大的门阙,
因其魏
(巍)然而高,
用于悬示教令,故谓之
“象魏”
。史载
最早可见于春秋时鲁国曲阜都中。
平城的象魏门
当为宫城之外门阙,应当非常之魁伟。在筑此门
观前八九十年,
北魏就曾建立起形制巨大的宫廷
门阙,天赐二年
(405
年),“六月,发八部五百里
内男丁筑漯南宫,
门阙高十余丈”[29],显然象魏门
高达十余丈也应不在话下。而且象魏门很可能与
后世《辽史
地理志》中提到的
“元魏宫垣占城之
北面,双阙尚在”之语有所关联。
乾元门的门名,北魏前代未见有信史载,
而
中阳门名此前可见后赵石虎邺城的正
(宫)门[30],
可以推测乾元门应是夹于象魏门和中阳门之间
的一道南向宫门(作为多道宫门中之一)
。
而端门也是宫殿中常用的南向正门,
多见用
于大朝正殿之前的路寝之门,
这里应为太极殿之
宫门,而且在道武帝时期的正殿天文殿前就已设
11
置。
至于东、西二掖门,
则存在多种可能,一种可
作为路寝之门左右的南向旁门;一种可为大朝庭
前东西侧门;还可能为大朝殿下通往后殿之左右
两小门。
云龙门、神虎门、
中华诸门往往是联系非常
紧密的,根据北魏相近时期曹魏、
两晋、南朝的宫
城布置情况,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中华门分
东、西各一,作为大朝殿前东西侧门,
那么此时云
龙门、神虎门则居于大朝庭之东西;
另一种可能
则是中华门分东、
西各一,作为大朝庭之左右侧
门,云龙门、神虎门分别出东、西中华门迤外。我
们认为前一种情况的可能性较大。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郦氏《水经注》
中所反
映的太极殿建设活动之目的其实非常清晰,
即主
要工程就是为了将平城宫殿的大朝正殿所在轴
线全面地仿照汉晋以来沿袭下来的宫室门阙制
度,如太极东西堂、
朝堂,以及按照当时理解水平
恢复都城三朝五门制度。其中“夹建”并“饰以观
阁”的上述这一大组门阙,
应当都是居于太极殿
之前,与大朝仪制建设配套的硬件设施。
而且,
由
于平城宫殿历经数次大规模的改建改造,
已经使
最初参照的邺城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
尤其道武
帝时期的天文殿轴线上南北轴向的门殿对位关
系已极为混乱,
因此孝文帝拓跋宏就结合当时施
行的汉化新政,
参照汉晋以来的传统正殿前部空
间进行了上述宫殿新制的建设。
平城太极殿实际只使用了不到三年,
到太和
十九年
(495
年),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从平城迁
至洛阳,“及高祖欲迁都,临太极殿,引见留守之
官大议。”[31]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前的大量决
策以及留守善后部署等也都是在太极殿进行的,
“十有八年春……二月……壬申,至平城宫。癸
酉,临朝堂,部分迁留。……三月……壬辰,
帝临
太极殿,谕在代群臣以迁移之略。”
下面我们再看建于太和七年
(483
年)
的皇
信堂,“冬十月戊午,皇信堂成。”[32]之后,“十五年
春正月丁卯,帝始听政于皇信东室。”[33]还有,“
又
议政于皇信堂。”[34]曹魏邺城大朝以东的南北轴
线上有与大朝完全并置的听政殿存在,
想来皇信
堂的建设与君王试图更多参与国务的意旨有关。
具体如太和十六年,“五月癸未,
诏群臣于皇信堂
更定律条,流徒限制,
帝亲临决之。”[35]此时的皇
信堂有点类似于“内尚书省”的味道。又如,“高
祖、文明太后引见公卿于皇信堂”[36],下至公卿上
至王公均可及此,“文明太后、高祖并临皇信堂,
引见王公。”[37]相关记载还有很多,“太和中,
高祖
宾礼旧老,……,文明太后、
高祖引见(毕众敬)
于
皇信堂,
赐以酒馔,
车一乘、
马三匹、绢三百匹,
劳
遣之。”[38]在皇信堂中既称诏见引见,
说明其位置
应在宫禁之地。
因皇信堂居于宫禁,便常于其中施内廷仪
轨,“时诏延四庙之子,下逮玄孙之胄,
申宗宴于
皇信堂,不以爵秩为列,
悉序昭穆为次,用家人之
礼。高祖曰:‘行礼已毕,欲令宗室各言其志,
可率
赋诗。’
特令澄为七言连韵,与高祖往复赌赛,遂
至极欢,
际夜乃罢。
”[39]皇信堂此时有如宫内聚会
之客厅,“
高祖尝与简(齐郡王简)俱朝文明太后
于皇信堂,
简居帝之右,行家人礼。”[40]依照太和
十六年(492年)的规制,“十有一月乙卯,
依古六
寝,权制三室,
以安昌殿为内寝,皇信堂为中寝,
四下为外寝。”[41]则皇信堂所承担的果真是这样
的汇通内外的窗口职能。
推测其中的
“四下外寝”
当指宫南的中书、门下、秘书、尚书各省。
《水经
注》也提到皇信堂的具体位置,“太和殿之东北,
接紫宫寺,
南对承贤门,
门南即皇信堂,
堂之四
周,
图古圣、
忠臣、
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
彭城张僧达、
乐安蒋少游笔。堂南对白台,台甚高
广,台基四周列壁,
阁道自内而升,
国之图箓秘
籍,
悉积其下。台西即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所
由也。”[42]由于太和殿的前身中天殿组群之南可
能是太官之地,
如为
“南接”者则必是太官等,文
中既然称为“南对”,或许所指重点是大型主要建
筑区域的对位关系。如此,则太和殿南之思贤门
与皇信堂北之承贤门所对应的意旨也颇明确。另
外,这里出现的朱明阁与前面提到的安昌殿之朱
明门的南北呼应联系的意味也较明确。
我们再看继太和殿之后建成的几座宫殿。
太和四年
(480
年)九月建成宫殿两股票均线 座,“
乙
亥,思义殿成。壬午,东明观成。”[43]
关于思义殿,
还有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六年
春正月驾临的记载,“戊辰,帝临思义殿,策问秀
12
孝。”所谓策问是以政事、经义等设问以求秀才、
孝廉、贤良以及各曹官员之对策而加以考核,
对
此“临思义殿策病毒营销经典案例 问秀孝”事,《玉海》有注云:“太和
初,孙惠蔚郡举孝亷,对策中书省。”[44]那么此当
策问之用的思义殿应在中书省之内。按照魏晋以
来尚书、中书、
门下及秘书各省常例,
“中书之官
旧矣,谓之中书省,
自魏晋始焉。梁陈时,凡国之
政事,并由中书省。……后魏亦谓之西台。”[男头像背影 45]再
结合前述新东宫与中书省佐近的情况,
我们认为
中书省大致应位于止车门至端门一线以西,
与之
对应,称为“东台”的门下省则位于止车门至端门
一线以东。如芝士蛋糕的做法 果整体上居于平城宫城北部的前述
平城东宫、中宫、
西宫、
永安宫等帝后朝寝宫禁之
地可称为“宫北”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将与思义殿
相关的中书省、
门下省以及后面提到的秘书省和
尚书省等称为“宫南”(或“南宫”[46])。
这个附近可
能还在隙地建有少量亲近君王的高级仕宦的宅
邸,如“天赐四年,
诏赐
(庾)岳舍地于南宫,岳将
家僮治之。”[47]
接下来看与中书省、
门下省同在宫南的秘书
省。
太和年间有秘书丞李彪常年主持秘书省工
作的记载,“彪等职主东观,详究图史,
所据之理,
其致难夺。”[48]其中,东观为秘书省藏书、
校著之
处,当时成为“典司经籍”之秘书省的代称。汉代
以来秘书省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监录图书,在汉
惠帝永平年间,“复别置秘书监,并统著作局,掌
三阁图书。自是秘书之府,始居于外。
(原注曰:
汉
初,御史中丞掌兰台秘书图籍之事,
至魏晋,其制
犹存。故历代营都邑,置府寺,必以秘书省及御史
台为邻。
)
”[49]秘书监(省)
自此便不布置在宫闱禁
地,而与各省居于宫南之一区。
又如北周庾信
《皇
夏乐》诗所云:“南宫学已开,
东观书还聚。
”
显然,
秘书省位于东观所在之宫南当为常例。
再看秘书省的另一大职能。
因为秘书省掌握
国家核心图籍资料,
所以在辨识疑难、起草文书
方面有绝对的发言权。在太和末年孝文帝拓跋宏
迁都洛阳之时,“车驾南伐,
彪兼度支尚书,与仆
射李冲、任城王等参理留台事。彪素性刚豪,
与冲
等意议乖异,遂形于声色,
殊无降下之心。自谓身
为法官,莫能纠劾己者,遂多专恣。
冲积其前后罪
过,乃于尚书省禁止彪。”[50]这条记录一方面可反
映秘书丞李彪具有“法官”的职责,
即执掌法律解
释,判断疑问刑狱等。另一方面也反映其所执掌
的秘书省与所兼理的度支尚书职下尚书省有关
机构的临近关系。而度支尚书掌管尚书省诸曹中
有关全国财赋的度支、
金部、仓部、起部等四曹。
上面这条记录说明平城南宫尚书省的这四曹与
秘书省临近。虽然没有发现秘书省与尚书省相对
位置关系的准确记载,
但是若二者临近,从东观
藏国家核心图籍安全和秘书省治事清净的角度,
我们认为秘书省相对尚书省来说应更靠近宫北
区域。
关于与前述思义殿同期完成的东明观,
其完
整记录为太和四年
(481
年)七月,“壬子,改作东
明观。”至八月,“壬午,
东明观成。
”[51]这说明东明
观很早之前便已存在。
又根据太和十五年孝文帝
拓跋宏在东明观的记载,“五月己亥,议改律令,
于东明观折疑狱。”[52]既然此东明观与秘书省所
承之责有关,那么此东明观很可能也位于秘书省
之内。尽管不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但此东明观与
东观、白台等所指为同一,也未可知。
按照魏晋之常例,
朝堂是尚书省的最重要建
筑,“形成宫中东侧的次要轴线,与太极殿处的主
轴线东西并列”[53],各曹部吏有事则在朝堂参议,
如有必要则将疑难者责成专人入宫禁内启闻君
王。而当时的君王亲临朝堂次数往往较少,
主要
是参与一些事务决策并考察官吏,
即所谓
“考百
司而加黜陟”。例如太和十七年
(494
年)五月,
“甲子,帝(孝文帝拓跋宏)
临朝堂,引见公卿已
下,决疑政,录囚徒。”[54]君王亲临朝堂往往被当
做一件重要的事情而被记录下来。
如太和十八年
闰二月,“壬申,至平城宫。癸酉,临朝堂,
部分迁
留。”[55]太和十八年九月还是在平城宫,“壬午,帝
临朝堂,
亲加黜陟。”[56]因此,
尚书省与宫北联系
并不紧密
(尤其孝文帝拓跋宏建皇信堂为中寝执
事后)
也为合理。
通过以上对古代文献的爬梳,我们试图以
“后见之明”构建一个历史解释框架去容纳最大
涵盖范围的历史事实,具体对已经失去的平城宫
城相对位置关系等尽力加以复原考证,
推测性地
整理出这一距今1600余年的古代都城的相关历
13
史踪迹,权为一种可能的推证和解答,
其核心成
分就是让相关史实得以被这个框架所解释。
虽然
不敢说“无一字无来历”,并且对于历史文本真伪
判断以及既有历史构图和解释的校订尚无力给
予更多的关注,但是让史料说话以实现“历史学
高贵的梦想”却总是我们心之所望。只是目前绝
大多数北魏平城宫殿遗迹仍埋地下,
期待今后不
断得以揭示验证。毋庸置疑,
我们总是处在不断
逼近历史真相的途中。
[1]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帝纪第
一,序纪。
[2]同[1],帝纪第七,高祖纪上。
[3]同[1],帝纪第七,高祖纪上。
[4]同[1],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5]同[1],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6]同[1],志第十二,礼四之三。
[7]同[1],志第十,
礼四之一。
[8][11][28][42]郦道元《水经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9年,卷十三漯水。
[9][19][41]同[1],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又见于钦
定四库全书,子部,
类书类,《册府元龟》,
卷十三,
对此的
记述为:“(太和十六年)十一月依古六寝,权制三室,
以
安昌殿为内寝,皇信堂为中寝,四合殿为外寝。”
[10]同[1],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12][13]同[1],帝纪第七,高祖纪上。
[14]同[1],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15]同[1],列传酷吏第七十七
胡泥。
[16]同[1],列传恩幸第八十一王叡。
[17]同[1],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18]同[1],帝纪第七,高祖纪上。
[20]同[1],列传第十八
楼伏连。
[21]同[1],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22]《钦定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初学记》,文渊
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
版有限公司,1999年,卷二十四。
[23]同[1],列传术艺第七十九
蒋少游。
[24]《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类书类玉海》,文渊阁
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
有限公司,1999:卷一百五十六。
[25]《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
景定建康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
上海人民
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二十一。
[26]《钦定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南史》,文渊阁
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
有限公司,1999年,庆国庆手抄报 卷二十二。
[27]同[1],列传第四十一,李冲。
[29]同[1],帝纪第二,太祖纪。
[30]“《洛中记》
曰:有铜駞二枚在宫之南四会道,髙
九尺号铜骆驼。陆翙《邺中记》曰:二铜驼如马形,
长一丈
髙一丈,足如牛尾长二尺,脊如马鞍,在中阳门外夹道相
向”。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卷九百一。
[31]同[1],列传第二,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32]同[1],帝纪第七,高祖纪上。
[33]同[1],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34]同[1],列传第四十二高闾伤感网名繁体字 。
[35]同[1],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36]同[1],列传第二,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37]同[1],列传第七下,景穆十二王
南安王。
[38]同[1],列传第四十九毕众敬。
[39]同[1],列传第七中,景穆十二王任城王。
[40]同[1],列传第八,文成五王齐郡王。
[43]同[1],帝纪第七,高祖纪上。
[44]同[24],卷一百十五。
[45]《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通
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
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卷二十一。
[46]《魏书
列第十六庾业延》记:
“天赐四年,
诏赐
(庾)岳舍地于南宫,
岳将家僮治之。”
鉴于平城前期宫城
南部各省外围或有空地可做显贵第宅之用,
此处提到的
“南宫”很可能与我们定义的“宫南”所指大致一致。
[47]同[1],列传第十六庾业延。
[48]同[1],志第十,礼四之一。
[49]同[45],卷二十六
[50]同[1],列传第五十,李彪。
[51]同[1],帝纪第七,高祖纪上。
[52]同[1],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53]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卷:两晋、南北
朝、隋唐、五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年,104页。
[54][55][56]同[1],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渊段智钧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袁
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曰赵娜冬袁清华
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袁高级工程师曰吕学贞袁
大同市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冤
14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5:20: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934ef4fa64964be8ddfd64fba2d9e53c.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明太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明太后.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