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老子四章

更新时间:2023-03-19 11:59:54 阅读: 评论:0

下课十分钟-粉皮靠肉带汤做法

老子四章
2023年3月19日发(作者:男人美容)

《老子》四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⅛知识。

2、领会老子文章的孕妇能吃泡椒凤爪吗 思辨性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又名老wpsppt 5fi[dan],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童,5000余字,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德经》谓先修自身心意,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打电话英文怎么说 德;下德不失德,是

以无德"O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

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

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课文精讲:

第[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

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

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

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

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

关系。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岀来。这说明老子特别重视"无",谈谈理解。

参考1: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一主持人稿 个车轮或器皿中

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车轮或器皿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

空的部分起了住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

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

参考2:老子认为车轮、器皿、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

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车轮、器皿、房子等f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

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车轮、器皿、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

了。

第2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

道也,日余食螯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逬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己见

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

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縫的行为Z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

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如何理鱒这句话的含义?

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

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

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捋远大的抱负 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第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

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是冨人,强劲奋逬的人有意

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作者为什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

的人则是高明、圣明。这是f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

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都在于不自知。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

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

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

悟者。

第4章:其安易捋,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

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干里之行,始于足下。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

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岀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

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张开了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

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暹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

岀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

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f复众人之所过,以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失。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

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失。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

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因此”圣人以不欲

为欲,不看重难得的财货,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成万物的自然生灭,

而不敢擅自去改变它们。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给你哪些启示?

(1)防患于未然。

(2)慎重如始。就是要始终保持开始时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制定能

实现目标的计划措施,并在做事时运筹帷幄,时刻保捋清醒的认识,并做到全力以赴,这

样事情就会容易成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干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话体现了老子

的什么主张?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事物都是从"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道理,同时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

事业。

本文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炼又充

满哲理,像格言。

(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第11童以"车""器手机壁纸霸气 ""室"设喻,形象阐

明了对一切事物其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第64童以"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干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积累才能成功的道

理。

研读探讨: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

孑L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CiBr

道家:

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

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根(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粗(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儒家论“天道“:

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根,如《荀子•天论》篇言:"天行有常,不为尧

存,不为桀亡。"

儒家思根中超然通达的_面:

(曾皙)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日:"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日:"道不行,乘檸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

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二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第七十八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

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

宝钗似乎是一^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圣人”;而黛玉则更像一^道家人

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因此为"(衡芜)君";后

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

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

知心,如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

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讨论:

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

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

界上所有的_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林语堂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1:59: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9168965a3353d19751185e00ef8221e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老子四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老子四章.pdf

标签:老子四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