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卷风等旋转流体的受力分析
一、摘要:
本文通过实物试验,和数值模拟验证了龙卷风的双漏斗对流结构
的可行性。实物试验包括密闭容器中旋转液体的受力试验、密闭容器
中旋转流体的出流试验,达到了模拟龙卷风漏斗形结构的目的。通过
数值模拟试验,验证了实物试验与理论之间的正确关联,并且实现了
将水模型与气体模型间的移植。实物试验中我们主要用到的是水的漩
涡模型。流体的数值模拟我们主要用的是fluent的二维单精度求解
器,和三维双精度求解器。采用VOF多相流模型求解,然后得到了试
验各部分的压力、密度等数据。最后我们阐述双漏斗对流模型的结构,
并对龙卷风的一些自然现象作出解释。
关键词:对流双漏斗结构,实物试验,数值模拟
二、引言:
如果说物质的绝对运动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那么物质的旋
转运动,就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普遍运动方式。从微观的原子到宏观
的宇宙天体,从自转到公转,各种各样的物质,都在做旋转运动。不
同物质的旋转运动规律不同,但不同物质之间又存在着联系。本文以
龙卷风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旋转流体的运动规律。
大自然里的龙卷风诞生在雷雨云里。在雷雨云里,空气扰动十分
厉害,上下温差悬殊。在地面,气温是摄氏二十几度,越往高空,温
度越低。在积雨云顶部八千多米的高空,温度低到摄氏零下三十几度。
这样,上面冷的气流急速下降,下面热的空气猛烈上升。上升气流到
达高空时,如果遇到很大的水平方向的风,就会迫使上升气流“倒挂”
(向下旋转运动)。由于上层空气交替扰动,产生旋转作用,形成许多
小涡旋。这些小涡旋逐渐扩大。上下激荡越发强烈,终于形成大涡旋。
大涡旋先是绕水平轴旋转,形成了一个呈水平方向的空气旋转柱。然
后,这个空气旋转柱的两端渐渐弯曲,并且从云底慢慢垂了下来。对
积雨云前进的方向来说,从左边伸出云体的叫“左龙卷”,从右边伸
出云体的叫“右龙卷”;前者顺时针旋转,后者反时针旋转。伸到地
面的一般是右龙卷,左龙卷伸下来的机会不多。
龙卷风的范围小,直径平均为200-300米;直径最小的不过几十
米,只有极少数直径大的才达到1000米以上。它的寿命也很短促,
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几小时。其移动速度平均每
秒15米,最快的可达70米;移动路径的长度大多在10公里左右,
短的只有几十米,长的可达几百公里以上。它造成破坏的地面宽度,
一般只有l-2公里。
在世界上的某些国家中,龙卷风带来的损失十分巨大。然而,龙
卷风的寿命十分短暂,并且不能准确判断出产生地点,所以收集龙卷
风本身就是一项难题,认识龙卷风更是人们迫切的愿望。
三、概述:
龙卷风的受力分析,我们从以往对龙卷风的认识,了解到龙卷风
是由对流天气引发的小型天气系统,拥有极高的旋转速度。以往对龙
卷风的认识,成功的解释了部分自然界中龙卷风的现象,但在诸多领
域中,龙卷风依然存在着很多位置的问题。
由于观测龙卷风是在拥有先进设备,和大量人力物力的前提下才
能进行的工作,所以对于龙卷风测量数据的采集,我们多数参考书籍
和论文。但是这并不对我们研究龙卷风造成影响。
认识龙卷风,可以从生活中取材。一般龙卷风中的介质,来源于
地面的热空气,和高空云层中的寒冷的冰晶、水蒸气。存在着温度,
质量,密度等方面上的差距。但是龙卷风形成后所产生的漏斗形结构,
却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中漩涡结构,利用水可以轻易的模拟。
要搞清楚龙卷风的结构,和其中的压力状况。我们必须先弄清楚
龙卷风的形成动力源,和形成条件。所以我们用水为材料,分别做了
两组实际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来验证我们的龙卷风模型。第一个
试验是密闭容器中旋转液体的受力试验,目的为了论证龙卷风的形成
条件,同时为了与第二个试验做对比,解释说明在旋转状态下会加速
气体或液体的对流。第二个试验是密闭容器中旋转流体的出流试验,
目的是为了论证龙卷风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以及对龙卷风漏斗形
结构的解释。最后我们陈述出我们自己的龙卷风模型,并用数值模拟
得出龙卷风内部的压力,并用我们所建立的模型来解释一些龙卷风的
自然现象。
四、密闭容器中旋转液体的受力试验
4.1实物试验
实验材料:圆形水瓶一个,蓝色染色液,刻度尺。
实验测量:测量水瓶的长度180mm,水瓶直径70mm。
实验步骤:向水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水平面刚好到达水瓶高
度的三分之一处,加一定量的染液,分别以不同的转速档旋转,观察
瓶内液面形状以及液面深度。根据实验我们得到一下数据。
(rad/s)1361215
rh/mm5546351713
由于测量器械上的限制,rh的大小x应在以上数据上加减2,即:
2(1,25)
i
rhxi
试验示意图如图1:
图1
4.2试验的理论分析
装有液体的容器绕垂直轴z以角速度
旋转。液体被容器带动而随容
器旋转。待稳定后,液面呈现如图所示的曲面,液体如同刚体一样旋
转,形成液体对容器的相对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重力以外,液
体所受质量力还有因等角速度旋转运动而产生的离心惯性力,单位质
量所受惯性力,单位质量所受惯性力的大小为:2r
,其方向与向心
加速度相反。因此,液体中任一点单位质量流体所受质量力为:
22,,
xyz
fxfyfg
代入式
()
xyz
dpfdxfdyfdz
中得:
22()dpxdxydygdz
或:
2222
()
22
xy
pgzC
22rxy
式中:r为液体中任意点到旋转轴的距离。
利用边界条件:r=0,z=0时,0
pp
,可求得积分常数0
Cp
,因此可
得压强分布公式:
22
0
()
2
r
ppgz
该式表明,在同一高度上,液体的静压强与质点所在地半径的平方成
正比。
将质量历代汝等压面方程式
0
xyz
fdxfdyfdz
中,得
220xdxydygdz
积分得:
2222
22
xy
gzC
或:
22
2
r
gzC
此方程是抛物面方程,不同的常数C代表不同的等压面。故等角速度
旋转容器中液体相对平衡时,等压面是一簇绕z轴的旋转抛物面。
在页面上,r=0,z=0时,积分常数C=0;若令液面上任意点的垂直坐
标为s
z
,则液面方程为:
22
0
2s
r
gz
将上式代入到
22
0
()
2
r
ppgz
中得到:
00
()
s
ppgzzpgh
可见,式00
()
s
ppgzzpgh
和0
ppgh
相同,表明液体内任
意点的压强
p
,也等于作用于该点处淹深为h的单位面积上的液柱受
重力作用所产生的压强
gh
与由液面上的压强0
p
之和。换言之,自由
液面线共深度的面为等压面。
4.3数值模拟:
在100KPa初始压力的情况下,vof模型属于非稳态湍流,考虑
不可压缩流动,湍流时均控制方程:
2
()
()
2
()
3
ijj
iik
ijij
jijjkj
uuu
uuu
p
uu
txxxxvxx
由于控制方程不封闭,故使用k-epsilon(2eqn)求解器。
边界条件:入口条件,出口条件,轴线上边界条件,固体壁面条
件。其中壁面设为旋转壁面(rotational),且壁面上满足无滑移条
件,近壁区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法处理。
我们得到了预期中的结果,旋转抛物面结构如图2:
图2
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一致,根据实验和公式推导我们不
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样一个,容器当中液体的旋转深度随旋转速
度的加快而变深即:
22
0
2s
r
gz
。自然界的龙卷风,也是如此,即
只有达到一定的旋转速度,龙卷风才会形成,龙卷风尾部才会到达地
面从而造成地面上的灾害。所以下一步我们要研究的就是龙卷风要到
达地面需要的旋转速度。
五、密闭容器中旋转流体的出流试验
5.1实物试验
龙卷风是由强烈对流引发的天气系统。所以龙卷风模型首先应该
是对流模型。
实验设计:
在一体积固定的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液体(体积在容器的
1
2以
上),给容器旋转速度带动液体旋转,放开容器出口,使液体受重力
从出口流出,观察现象,如图3。
图3
通过观察,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漏斗形结构。本实验用例实
质上是水漩涡,与龙卷风的动力源不同,水漩涡的动力是重力。从能
量转化方面讲水漩涡是由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但是在结构方面却和
龙卷风十分相似。
5.2理论分析:
根据能量守恒、动量守恒我们:
()
()()
E
VVpgF
t
()
(())(())
effjjeffh
j
E
VEpkThJVS
t
结合出口条件,我们得到了漏斗形结构的形成和密度,压力(龙卷风
上下气压差),出口直径,旋转速度之间的关系:
12
21
1111
()()()
ii
ii
Fdpgdpgp
vvvF
我们计算出:在大气压100KPa,上下气压力差47。3KPa在,龙
卷风底部直径d为50m,空气密度1
为1。2933/kgm
,云柱区域密度2
为1。83/kgm
。不考虑温度影响的情况下,要形成能到达地面的龙卷
风,水平线速度v要达到:至少
150/ms
。
5.3漏斗形液体的数值模拟:
控制方程:
在100KPa的大气压,流口直径0。6毫米。管口直径2。6毫米,
的情况下,根据计算可得流口处流动为湍流,考虑到不可压缩流动,
湍流是均控制方程用张量表达形式表示如下:
1
()0,()ii
iijij
ijijj
uu
p
uuuvuu
xtxxxx
VOF模型:
使用精度高的Geo-Reconstruct格式,并选择k-epsilon(2eqn)模
型,选用标准的
k
双方程湍流模型。输运方程的张量形式如下:
()
()
i
effk
ij
u
G
txxx
2()
()
i
eff
ijj
u
G
txxx
边界条件:压力入口,压力出口,轴上边界条件,固体壁面条件:
避免上满足无滑移条件,近壁区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法处理。
5.4数值模拟分析:
由于采用的是VOF模型,设置的时间步长为0。002s,总的迭代
步数为1000步,每隔100个时间步保存一次data文件。故我们根据
所设定的边界条件得到了旋转流体的压力,速度,密度等数据共20
组。副表内是绘制成的密度云图,随着时间的变化,液面呈漏斗形结
构,这与实际试验,理论分析完全相符。证明了我们理论的正确性。
图4是液体旋转漏斗形结构完全成形时的密度云图,见图4。
图4
对各个部分的压力图如图5所示:
图5
5.5试验结果分析:
相比较于孔口出流模型,旋转流体的出流模型,在出口上压力明显变
小,流速变快。
六、传统漏斗形结构的解释
漏斗形结构的解释,含有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和粘性力得近
似的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的柱坐标
(,,)rz
形式为:
2
0
0
00
2
0
1
11
1
1
0
r
r
r
z
z
zT
rz
v
dv
p
F
dtrr
dvvv
p
F
dtrr
dv
pT
gF
dtzT
dTN
vF
dtTg
v
rvv
rrz
(1)
其中
,,
rz
drddz
vvv
dtdtdt
分别为径向、切向和垂直方向的速度
,
oo
T
和
o
p
为基本场的密度、温度和气压;
,pT
为扰动气压和扰动温度。
,,,
rzT
FFFF
分别为三个方向
(,,)rz
的粘性力和热传导项。N为浮力频率
r
rz
V
d
Vv
dttrrz
漏斗形结构是轴对称的,取
0
轴对称对于摩擦的作用,我们取
一般的力学模型处理,即设0
(,,)(,,),
rzrzT
T
FFFvVVVFk
T
若设
,
r
VV
只
和r有关,z
V
只和z有关,0
T
T
随着r,z变化很小,则方程组变成
21
r
rr
o
V
V
p
VUV
rrr
(2)
r
r
r
VV
V
VUV
rr
(3)
0
1
z
zz
o
V
pT
VgUV
zzT
(4)
1
0rz
rVV
rrz
(5)
2
0
z
NT
V
gT
(6)
其中,
,,vg
分别是粘性系数、导热系数和重力加速度。方程(2)、
(3)、(4)主要反映的是气压梯度力、粘性力和惯性离心力
2V
r
项的
三力平衡,当然还有非线性平流项;方程(5)反映了r,z方向的不
可压缩性质;方程(6)反应浮力和热传导的平衡
从整体上,龙卷风具有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并产生气旋式的旋
转。这种整体结构可以由方程组(2)~(6)加以定性解释。根据
连续性方程(5),由于水平辐合
由于地面
1
0r
rV
D
rr
,则
0z
V
z
。由于地面0
|0
zz
V
,所以产生上升运
动。由热力学方程(6),由于处于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中20N,因
为
0
z
V
,所以,
0T
,即内部为热的中心。由(3)式
()
1
()
r
rV
VUV
rr
,即
VUV
因此,北半球的逆时针向内旋转运动
0V
,且向中心运动
0
r
V
,那么就有
0
,即气旋性涡度。由(2)
式看出,r方向基本上是离心力和气压梯度力相平衡而形成的旋转风,
即
21
o
V
p
rr
,所以有
0
p
r
这表示中心是低气压。这种分析说明,
方程组(2)~(6)描述龙卷风是比较合适的。
为了求解方程组(2)~(6),了解对流云底产生的漏斗结构,我们
设对流云底为
0z
(云以下
0z
)。在云底空气团辐合,气流减弱
时,旋转加强可产生漏斗云的下沉运动。从观测可知,漏斗结构是从
雷暴云底向下伸展而成的,因此,设
2(0,0)
z
Vazaz
(7)
式中a是一个正的常数,将(7)式代入连续方程(5)连续得到:
1
20r
rV
a
rr
22
r
rVardrar
由此得出:
r
Var
(8)
(8)式就是漏斗云内的径向速度场,即径向风速的数值在中心附近随
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将(8)式代入(3)式得到
1
r
rV
UU
rVrVar
从而得到
1
U
aVbr
若取黏性系数
2Ua
,则
Vbr
,(9)
式中,b是一个积分常数,(9)式就是龙卷风的切向速度场,它表示
b
,即龙卷风漏斗云的旋转角速度为常数,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情形。
将(7)、(8)、(9)三式归纳在一起,就是龙卷风漏斗云的三维速
度场
r
Vrar
(10a)
,(0,0)Vrbrab
(10b)
2
z
Vzaz
(10c)
其中‘·’代表对时间的微商。也可以换为直角坐标系,因为
2xxyyrrar
,
从而得到:
2222()()rxxyxaxbyr
2222()()ryxyybxayr
所以,龙卷风漏斗云三维速度场的直角坐标形式为
2()
2
ybxayr
xaxby
yaybx
zaz
(11)
从(11)式的三维速度场来看,龙卷风的速度场可以看成是无涡
度急流111
(,,)xyz
和无散度的涡度场222
(,,)xyz
的叠加,即
1
1
1
2
xax
yay
zaz
2
2
2
0
xby
ybx
z
(12)
急流场使云底
(0)z
诱发的垂直速度的数值向下不断增加,加上云滴
的蒸发冷却使下沉运动得以维持,而涡度场使气流不断发生旋转。
两者叠加的结果使龙卷风产生从云底向地面的强烈旋转运动,下面我
们找出空间位置
(,,)xyz
随时间
t
的变化规律,以便了解龙卷风的漏斗
结构。由(10a)式得到
0
atrre
(13)
其中0
r
为龙卷风的初始旋转半径。(13)式说明,龙卷风的旋转半
径随时间增加而不断减少,这是漏斗结构的最基本情况。由(10b)式
得到从而得到
b
(14)
(14)式说明漏斗云以角速度b作逆时针旋转。将(13)和(14)式化
成直角坐标并积分(10c)式得到
22xyyxrbr
0
0
2
()coscos
()sinsin
12
at
at
at
xtrrebt
ytrrebt
zeat
(15)
(15)式就是三维物理空间
(,,)xyz
以
t
为参数的龙卷风漏斗结构的参
数方程。其轨道见图2(z=0在对流运底,漏斗
0
z
v
,z轴向下)。
由(5)式,我们可以引进流函数
,
rz
rVrV
zr
(16)
将(10)式代入(16)式很容易求得:
2=arz
(17)
由(17)式看出,在平面
(,)rz
中,流函数
的等值线成漏斗状。
七、龙卷风模型的解释及推导过程
7.1模型介绍:
通过对实验的充分认识,和对以往龙卷风模型的认真分析,我们
建立出新型的龙卷风模型,龙卷风的双漏斗对流结构。
模型假设:
我们所要建立的模型是在
20C
,高度5000米以下的由雷雨云所
形成的龙卷风。
龙卷风云柱是由空气对流、气压拉力在高空云层与地面间拉扯形
成的通过水平风力的推动,带动旋转,由于气压动力源的存在,压力
势能主机转化为旋转动能,不断向下延伸,直到到达地面为止。
龙卷风分三层最外层是云柱区,是由高空中云或冷空气所形成,
受气压和重力影响,向下运动,并作水平旋转运动。中间一层是受对
流影响而向上运动的热空气,再向上运动的同时作和冷空气相同方向
的水平旋转运动。最内层实质上是中间层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旋转速
度很大,本身热空气密度计很小,再加上外部密度大的云柱对内部的
束缚作用,所以最内层由于旋转的离心力而形成了气压很低的低气压
旋转区。
在龙卷风的高空云层处,存在着龙卷风的冷空气进口和热空气出
口的平衡系统,如图6、7所示,冷空气和热空气在龙卷风体内旋转
方向相同,只不过在出口和入口出看似方向不同,但在这里要注意,
他们的旋转方向相同。
图6图7
同样在近地面区域存在着龙卷风的热空气进口和冷空气出口的
平衡系统,并且在地面的影响下,显得更为复杂,在这里我们先不考
虑地面对龙卷风出口与进口的影响。
龙卷风的树漏斗形三维结构示意图如图8:
图8
7.2龙卷风的数值模拟:
首先用gambit建立龙卷风模型,如图9所示:
图9
上面的三个圆环从外到内名称及边界条件依次设定为:
(top2,pressure-inlet)
(top3,pressure-oulet)
(top4,outflow)
下三个圆环从外到内设定为:
(bot3,pressure-outlet)
(bot2,pressure-inlet)
(bot1,outflow)
三个侧面从外到内名称分别设定为:side2,side3,side4边界条
件均设定为wall,side2设定为rotationalwall旋转角速度设定为
2rad/s。
我们用三维双精度求解器来求解龙卷风多项流模型。用Large
EddySimulation(LES)求解器求解。
边界条件:两个压力进口,分别是冷空气进口和热空气进口,同
样两个压力出口,分别是冷空气压力出口和热空气压力出口。设定的
旋转壁面的直径d=150m,所以当角速度2/rads时,线速度为
300/vms
。已经达到龙卷风在近地区域的平均风速。
控制方程:
用有限体积法一般形式的控制微分方程在控制体积内积分,也就
是求解几分形式的守恒方程:
()
()()dVddSd
t
利用高斯散度公式转化为:
()
()()dnVdAndASd
t
将边界条件代入到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
222
2
222
2
2
2
1
1
1
xxxxx
xyzxx
yyyyy
xyzyy
zzzzz
xyzzz
xyz
uuuudu
p
uuufvu
txyzdtx
uuuudu
p
uuufvu
txyzdty
uuuudu
p
uuufvu
txyzdtz
最后得到双漏斗对流结构的龙卷风模型结果。
下面是模拟结果的速度矢量图,见图10、图11:
图10
图11
7.3结论分析:
表1是经过模拟后所得到的各个边界面上的压力、粘力、总力、
压强系数、粘性系数、总系数。单位(标准国际单位)
zone
name
pressureforce
viscous
force
total
force
Pressure
coefficient
viscous
coefficient
total
coefficient
side2-8.79E+111.36E+10-8.65E+11-1.43E+122.22E+10-1.41E+12
bot10.001858599-2.25E+09-2.25E+090.003034448-3.67E+09-3.67E+09
side4-296.553262.6847374-293.86853-484.168594.3832447-479.78535
side3-3.6345705-0.1190982-3.7536687-5.9339926-0.19444603-6.1284386
side1-4.62E+123.61E+08-4.62E+12-7.55E+125.89E+08-7.55E+12
bot41.21E-127.80502927.80502921.98E-1212.74290512.742905
top59738312054
top403.43734973.437349705.61199955.6119995
表1
图12
由于对三维双精度模型进行计算,所得结果的数据量相当的庞
大,所以我们只在少数几个面上做压力的结果分析。图12为side2
面上所得的压力图。这张图表是的是虽这y轴上,即竖直方向上高度
的变化,side2面上压力大小的变化。根据图像所反映的,我们了解
到在下方一定区域内压力值呈线性变化,为降低趋势,当达到一定高
度后,由于热空气压力出口的原因,压力增大。这也就是龙卷风呈
漏斗形的一方面原因。
7.4用我们所建立的模型对实际现象的解释分析:
图13
经过对多个龙卷风进行分析后,我们仅以此为例解释龙卷风的现
象。由此图片我们看到龙卷风在近地面区域形成的飞溅状尘埃。根据
传统的对龙卷风的认识,很难解释这一现象。
而这一现象实质上是龙卷风的漏斗形结构在近地面由一个压力
出口和一个压力进口所导致的。我们绘制出简易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14
最外层的云柱区在到达地面后垂直流动方向是向地面流动的,是
压力出口,而热空气是由地面流向空中的,是压力进口。所以热空气
在下,冷空气在上,热空气带动地面,同时由于巨大转速所产生的低
气压,尘埃被吸入龙卷风,同时冷空气在上向下排出,冷热空气在近
地面相遇及形成如图所示的结构。
根据我们所建立的模型,龙卷风强大的吸力,并不仅仅是因为旋
转所产生的低气压,同时还是因为,在近地面由热空气向龙卷风内部
流动所产生的巨大压力。
八、附录:
九、参考文献:
[1]LiuSK,FuZT,LiuSD,etal。Atheoryonthefunnel
structureoftornado。ChineJ。Geophys。(in
Chine),2004,47(6):959~963
[2]周章根,马德毅基于Fluent的高压喷嘴射流的数值模拟机械制
造与研究201061-62
[3]于勇,张俊明,将连田FLUENT入门与进阶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
版社2008159-173
[4]贾月梅赵秋霞赵广慧流体力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125-137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11:52: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912dae184120f9b6dbf96e34dacec1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水漩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水漩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