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份内之事

更新时间:2023-03-22 09:27:27 阅读: 评论:0

金牛座女生漂亮吗-马援

份内之事
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阳台尺寸)

《出师表》同步练习

臣本布衣,躬

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

攸之、祎、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躬

耕于南阳(______)

(2)夙

夜忧叹(______)

(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

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

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

善纳雅言。

【答案】

1.亲自早晨怠慢

2.(1)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显身扬名。(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

效忠陛下所应尽的分内之事。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

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躬”“慢”等字的释

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翻译时要注意该句是不是特殊的文言句式,如

判断句要注意加上判断词“是”,倒装句要调整语序等。还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重

点词一定要翻译出来。文言文翻译要遵守信、达、雅的原则。“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

每个句子的含义。“达”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雅”就是译文语句

规范、得体、生动、优美。①句注意“于”字,②句注意“所以、而”字。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也”中的“大事”,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甲)臣本布衣,躬

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①诸军军

郿,遣张郃击亮

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

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

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

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年,

朝洛阳,迁

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

可大克也”。帝从其

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

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

真还军。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

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躬

耕于南阳躬:_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卑鄙:___________

③帝遣真诸军军

郿军:___________

④迁

大司马迁: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

当世之事不以

物喜

B.以伤先帝之

明虽我之

死,有子存焉

C.真以亮惩于

祁山行者休于

D.帝从其

计其

真无马耶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7.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行动?请依据乙文作

答。

8.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

【答案】

4.亲身,亲自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驻扎升迁,升官

5.C

6.①(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间文明显达。②第二年春天,诸葛亮

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

7.1.诸葛亮围祁山2.亮果围陈仓3.蜀连出侵边境

8.诸葛亮谦虚谨慎、勇于担当、忠心耿耿、知恩图报。曹真富有战略眼光、爱护士卒、战

功卓著。

【解析】

4.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

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

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

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译为:安定城的百姓杨条等人,

掳掠了一些官吏和百姓,防守月支城。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把连续的两

件事划开。

5.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

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

义词,如“卑鄙”:身份卑微,目光短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辄”作为生僻字的意

思,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6.试题分析:C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A把/因为。B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C在。D代词,他的/副词,难道。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

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

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

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苟

全”“闻达”“明年”“以”“克”等字词的翻译。“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8.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为此,他采取的行动可从乙文中概括为围祁山、围陈仓、接连出侵边境等。

【小题6】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

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

性格特征。如“先帝知臣谨慎”“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当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语句说明诸葛亮谦虚谨慎、勇于担当、

忠心耿耿、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而“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

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的描写说明曹真很富有战略眼

光。

(一)译文: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

侯前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三次到草庐里来

看望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激动,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

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

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

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先帝之所托不能实现,以至有损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

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草的地方(作战)。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准备

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

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的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

允等人的责任了。

(二)译文:诸葛亮围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向诸葛亮。明帝派曹真都督部

队屯兵郿县,派遣张郃攻击诸葛亮的部将马谡,大破马谡军。安定城的百姓杨条等人掳掠了

一些官吏和百姓防守月支城,曹真进军包围了他们。杨条对手人说:“如果大将军亲自来,

我愿意早些投降。”于是杨条将自己捆绑起来出城投降。过去叛投诸葛亮的三郡相继得以平

定。曹真意识到诸葛亮兵败祁山,以后必定带领人马来攻打陈仓,于是派将军郝昭、王生守

卫陈仓,并加固城池。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

攻克。朝廷给曹真增加封邑,加上以前封的,共二千九百户。四年,在洛阳朝见天子,升为

大司马,天子赐予他佩剑穿履上殿,入朝参见时不必小步快走的特权。曹真认为“蜀军经常

出兵骚扰边境,应当立即前去征伐,如果派遣诸将分成数路并进,必定能获大胜。”明帝采

纳了他的计策。当曹真带兵西征刘蜀之时,明帝亲自送行。曹真八月份从长安出发,从子午

道南进入西川。司马宣逆汉水而上,两军约定在南郑会合。其它几路军队,有的从斜谷道进

军,有的从武威入蜀。适逢大雨连绵,三十多天不见天晴,入蜀的栈道完全断绝,皇帝下诏

令曹真等人班师。曹真每次出征,总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军资赏赐不够,往往将家产拿出

来赏赐将士,士卒都愿意为他调遣派用。曹真因病回到洛阳,明帝亲自去他的府邸探视病情。

曹真去世后,谥为元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

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

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

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由

是感激由:___

(2)北

定中原北:__

(3)庶竭

驽钝竭:__________

(4)察纳

雅言纳:________

(5)臣不胜

受恩感激胜:__________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请结合选文内容,试着分析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12.选文中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对当今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案】

9.因为向北用尽(竭尽)采纳,接受经得住

10.(1)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2)(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

11.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做事谨慎,知恩图报。

12.示例:当今社会的进步依然需要广开言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办好事情;需要

严明法纪,赏罚分明,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在选拔任用人才上,应任用有识之士,以更好地

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解析】

9.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

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

“北”:向北。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竭尽”的意思,所以

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0.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

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闻达”:扬名显贵。

“际”:时候。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特别是特殊句式的翻译,如“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的翻译。

11.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

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诸葛亮

对自己的评价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为报答知遇

之恩进行辅佐刘禅,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尽劝君主,表现

了诸葛亮的耿耿忠心。推荐良才,自求大任,体现了他的宽容大度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国

情怀。

12.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

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

看学生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都有哪些,并能联系实际写出其具有的现实意义即可。如诸葛

亮对刘禅的建议在今天对我们个人的成长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交结朋友,也要去找

有贤德的人,远离品德不好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约束自己,使自己能更好的成长。

而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当然,也可从今天整个社会的角度谈他

所提出的三个建议的意义。

【点睛】

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

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

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

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

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

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

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

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

斟酌情理,有洗盘是什么意思 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

(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

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恢弘

..

志士之气恢弘:___

(2)引喻失义

义:____

(3)此皆良实

..

良实:____

(4)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简拔:___

(5)必能裨补阙

漏阙:____

(6)由是感激

..

感激:___

(7)遂许先帝以驱驰

..

驱驰:___

(8)夙夜

..

忧叹夙夜:____

(9)庶竭驽钝

..

驽钝:__

(10)攘除

..

奸凶攘除:___

(11)斟酌损益

..

损:____

益:___

(12)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_____

(13)以咨诹

善道诹:_____

【答案】(1)发扬,扩展(2)道理(3)忠良诚实的人(4)选拔(5)缺失(6)

感奋激发(7)奔走效劳(8)早晚,日日夜夜(9)比喻才能平庸(10)排除,铲

除(11)减少益:增加(12)怠慢,疏忽(13)询问

【解析】

【详解】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

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

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

词,如“良实”:发扬,扩展。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攘除”“诹”等生僻词的意思,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注意体会其与今义的区别。

(1)诚宜开张

..

圣听

(2)未尝不叹息痛恨

..

于桓、灵也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4)由是感激

..

,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案】(1)扩大(2)感到痛心、遗憾(3)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4)感奋激发

【解析】

【详解】

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

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

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痛恨”对应的是“痛心遗憾”,“感激”对应的是“感奋激发”,

还有是词义的转移,如“开张”转移为“扩大”,还有词义范围发生变化、词性发生变化、

感情色彩变化等,注意区分。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防洪防汛 所以倾颓也。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6)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答案】(1)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2)(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发扬有志之士的

气节。

(3)对于他们的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4)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5)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识别和采纳正直的进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

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

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1)

诚:确实。秋:关键时刻。(2)开张:扩大。恢弘:发扬光大。(3)陟:晋升。臧:赞扬。

(4)亲:亲近。远:疏远。(5)所以:用来……的。职分:本分。(6)诹:询问。察:识

别。还有“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判断句的翻译。

16.理解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文章起笔即从蜀国的不利因素谈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3)《出师表》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决心?

【答案】(1)告诫后主形势危急,应修明内政,为后文提出的三点建议做铺垫。

(2)勉励后主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主要表达了作者想要报答先帝的深厚恩德和效忠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以及“北定中

原”“兴复汉室”(或:成霸业,兴汉室)的决心。

【解析】

【详解】

(1)文章起笔即从蜀国的不利因素谈起,从内容上看,告诫后主形势危急,应修明内政。

从结构上看,为后文提出三点建议作铺垫。特别是引出下文的强调有利因素,为后主树立信

心。这也是出师伐魏的条件之一。

(2)主要用意:说明是先帝器重的老臣,后主应遵循自己的意愿。为了取信刘禅,免得出

现受人离间的问题,以达到最大的行动力。处处以先帝之意为据,句句借先帝之口说出,使

所进忠言“直而不肆”,得体而恳切。以此来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

德”,完成先帝未竟的统一大业。

(3)《出师表》中的诸葛亮,他身上透露的是一种至真、至诚、至忠的情感美。作者文中以

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

汉室的大业。表达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光

先帝遗德(______)

(2)引喻失义

(______)

(3)以遗

陛下(______)

(4)悉以咨

之(______)

(5)猥

自枉屈(______)

(6)斟酌损

益(______)

(7)咨诹

善道(______)

(8)以彰

其咎(______)

(9)先帝不以臣卑鄙

..

(______)

(10)遂许先帝以驱驰

..

(______)

【答案】(1)发扬光大(2)适宜、恰当(3)给予(4)询问(5)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

思(6)减少(7)询问(8)表明、显扬(9)身份低微,见识短浅(10)奔走效劳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

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

见的文言词语。此题要注意“光”在这里是动词,“发扬光大”的意思;“遗”的意思不同

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给予”的意思;要注意区分“卑鄙”的古今义。

18.《出师表》的作者是____(姓名)“表”是古代____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作者率师北上

伐魏之前写给后主____(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____(姓

名)。

【答案】诸葛亮向帝王陈情言事刘禅刘备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

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

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先帝”指“刘备”。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

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

忠贞不二的思想。

19.翻译下列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答案】(1)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2)奖惩

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3)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4)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益收效。(5)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

委屈降低了自己的身份。(6)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并不希求获得显达的诸侯之名。

【解析】

【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

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

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开张”“臧否”“广”“卑鄙”“闻

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桑黄的功效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

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0.翻译下列句子。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答案】(1)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2)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3)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有所启发,帮助。

(4)先帝不因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竟然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

(5)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达。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

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陟(zh):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否(p):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

物好坏。

(2)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吏。刑:罚。

(3)裨(b):补;阙(qu),通“缺”,缺点,疏漏。有所广益:有所启发和帮助。广益:

增益;益,好处。

(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猥:

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5)苟:苟且;全:保全。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

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

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

杰也,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的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遗:____

(2)悉

以咨之悉:___

(3)晓

畅军事晓:________

(4)战胜而不予

人功予:_____

(5)镇

国家,抚百姓镇:___

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

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汉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汉高祖睿智

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

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汉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

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24.诸葛亮和汉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

21.给予全部,都通晓,知晓给予镇守

22.(1)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2)项羽虽然有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23.C

24.相同之处:①都重视人才;②都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不同之处:诸葛亮更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而汉高祖更看重才能。

【解析】

21.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

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

多古今异义词,如“遗”:给予。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予”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给

予”之意,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2.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

下词语的翻译,能:有才能。是以:因此。所以:……的原因。还有“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被动句的翻译。

23.C对【甲】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应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宫中”之事,向

宠管理“营中”之事。

24.比较阅读。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诸葛亮和汉高祖在用人方面的相同之

处可从都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用人所长等方面作答。而不同点可分别从诸葛亮更强调品德

的重要性和汉高祖更看重才能等角度作答。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

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一)译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

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

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

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

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

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二)译文:汉高祖刘邦说:“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

高起等人回答说:“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与天下人共

同分享利益。而项羽妒忌有功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打了胜仗他不授功,攻占了土地也不给

人家好处,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讲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率兵百万,战必胜,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项羽虽然有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这就是他被

我擒住的原因啊。”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

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

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

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

能逆睹也。

(节选自《后出师表》)

(注)①败军于楚: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②拊手:拍手。③逆:预先。

2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息。

(1)躬

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深入不毛

..

(4)谓

天下以定

(5)死而后已

2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27.(甲)(乙)两段文字都追述了先帝创业艰难的往事,(甲)文中“_________”与(乙)

文“昔先帝败军于楚”一句相呼应,(甲)还追述了先帝_____________和白帝城托孤表达了

对先帝的_____________之情。

28.综合这两段文字,简要概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25.(1)亲自(2)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3)贫瘠、未开垦的地方。(4)认为(5)停

26.(1)只求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闻名显达。(2)凡事都是这样,很难可

以预先看见。

27.后值倾覆(或“败军之际”)三顾茅庐感激

28.临危受命,知恩图报,21年忠于职守不动摇;接受托孤重任,夙兴夜寐稳定蜀国;决

心完成先帝遗愿,精心准备北伐,兴复汉室

【解析】

25.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

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

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躬”,亲自;“卑鄙”,古今异义词,这里指社会地位低微,

见识短浅;“不毛”,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26.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苟全”,苟

且保全;“于”,在;“是”,这样。

27.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昔先帝败军于楚”的意思是“当初先帝兵败于楚

地”,根据“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分析:

第一空填写“后值倾覆”。结合“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南京总统府简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得出第二空填写“三顾茅庐”;结合“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得出第二空填写“感激”。

28.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临危受命,知恩图报,21年忠于

职守不动摇;结合“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

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

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得出:接受托孤重任,夙兴夜寐稳定蜀

国;决心完成先帝遗愿,精心准备北伐,兴复汉室。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

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

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

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

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

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

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

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

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

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

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乙)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然后先帝东连

吴越,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

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

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

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

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①,未之有也。盖

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

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③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

可以取。言如蓍龟④,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④言如蓍

(sh)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2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求闻

达于诸候隔篁竹,闻

水声

B.以伤先帝之明

灭可见

C.兵甲已足

不足

为外人道也

D.陛下亦宜自谋

肉食者谋

30.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1.语段(一)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

的感情?

32.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

【答案】

29.D

30.因此感激奋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31.①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对刘备父子的忠心。③兴复汉室的决心。

32.①颇具政治远见。②忠心赤诚。③感恩图报。④治国有方。⑤用兵仁义。

【解析】

29.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

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

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不同,闻:出名/闻:听到;

B.不同,明:英明/明感悟中国 :明亮;

C.不同,足:充足/足:值得;

D.相同,均为“谋划”的意思。

故选D。

3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

“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

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

完整。重点词: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

劳的意思。句意: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

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语段(一)的前两段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

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

愿。作者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目的

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3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在分析诸葛亮这个人

物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①“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可结合语段(一)中“先帝不以

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和

语段(二)中的“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取”

进行分析。②可以结合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进行分析:如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③可以结合诸葛亮一生的科技成就进

行分析:木牛流马、孔明灯,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弩,可一弩十发俱发。

【点睛】

(一)参考译文: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

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反而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

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正赶上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至今已

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任命以来,早晚

忧虑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

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并率

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有限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

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有所兴革,进

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请)治我的罪,来

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

失职,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

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如果您能这么做,那)我就感恩戴德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将要远离

陛下,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泪不止,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二)参考译文:诸葛孔明是千年中少有的一个人,他用兵行军,都是本着仁义和节制的原

则,自那时三代以下,没有过像他这样的人。大概因为他的操行、心地、制度、行为,全部

都是出自诚意。他生在乱世,亲身在田地上劳作,假使没有徐庶的推荐之语,没有刘玄德的

三顾茅庐,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名声显达是一定的了。他一开始见到刘玄德,就论述

不能同曹操争强,可以和孙权互为援手,但不能图取他,只有荆州、蜀地可以谋取的大政方

针,言语如同刻在竹板、龟甲上一样,终身没有改变这个策略。

33.给加点的字注音。

(1)中道崩殂

(______)

(2)裨

补阙

漏(______)

(3)行

阵和睦(______)

(4)以彰其咎

(______)

(5)陟

罚臧否

(______)

(6)以遗

陛下(______)

(7)庶

竭驽钝(______)

(8)猥

自枉屈(______)

(9)咨诹

善道(______)

(10)夙

夜忧叹(______)

【答案】(1)c(2)bqu(3)hng(4)ji(5)zhp(6)wi(7)sh(8)wi(9)

zu(10)s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

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

读音。“行”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hng;“猥”应该读三声,而不是四声。

34.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中道崩c(_____)裨

补阙漏(____)

罚臧否(____)行

阵和睦(_____)

除奸凶(____)不xi(____)于内

益州疲b(____)咨诹

善道(____)

【答案】(殂)(b)(zh)(hng)(rn)(懈)(弊)(zu)

【解析】

【详解】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

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如“裨”:弥补,补救。读“b”。“行阵”:指代军队。“行”读“hng”。字形题从表

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

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

词、读音、形旁辨形。如“殂”“懈”“弊”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

别字形。

35.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读过许多描写人间至情的文章,《背影》《再塑生命的人》《爸爸的花落了》《秋天的

怀念》都主要表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

B.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黄盖上演“苦肉计”忠

义无双。

D.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

《名人传》。

【答案】A

【解析】

【详解】

A.表述有误,《再塑生命的人》是表现师生之间的真情。故选A。

3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文章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中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

【答案】B

【解析】

【详解】

B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是为了劝勉后主赏罚严明。

37.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性行

(xng)臧否

(fu)崩殂

(c)裨

补阙漏(b)

B.陛

下(b)咨诹

(zu)夙

夜(s)费祎

(wi)

C.菲

薄(fi)长

史(zhng)陟

罚(zh)猥

自枉屈(wi)

D.攘

除(rng)忠谏

(jin)驽

钝(n)以遗

陛下(y)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否p;

B.祎y;

D.遗wi;

故选C。

3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开张

..

圣听(扩大)由是感激

..

(感奋激发)性行淑均

(公正,公平)

B.夙

夜忧叹(早,早晨)陟罚臧否

..

(赞扬和批评)临表涕

零(眼泪)

C.中道崩殂

(死亡)此皆良

实(良好)未尝不叹息痛恨

..

于桓、灵也(痛心,遗憾)

D.悉以咨

之(询问)以彰

其咎(揭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答案】C

【解析】

【详解】

C.有误。此皆良

实,良:忠良的人。故选C。

39.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

B.诚宜开张

..

圣听

C.未尝不叹息痛恨

..

于桓、灵也D.苟全

..

性命于乱世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卑鄙”古义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开张”古义为“扩大”,今义为“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经商的人指一天中第一次成

交;泛指某种事物开始”;

C.“痛恨”古义为“痛心遗憾”,今义为“极端憎恨或悔恨”;

D.“苟全”古今义均为“苟且保全(生命)”;

故选D。

40.下列各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塞忠谏之路也

A.以

告先帝之灵B.以

伤先帝之明

C.愚以

为宫中之事D.故临崩寄臣以

大事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用来;

B.和例句中的“以”都是“以致”的意思;

C.与“为”连用,认为;

D.把;

故选B。

4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马说》——韩愈——世称“韩昌黎”

B.记是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醉翁亭记》——欧阳修——谥号文忠

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种文体《出师表》——诸葛亮——字孔明

D.序是古代一种介绍书的内容的文体——《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字景濂

【答案】D

【解析】

【详解】

D.关于文学常识的信息对应不正确。《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

言”,而是“赠言”的意思。“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

趣、写作缘起等。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

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

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

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

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

“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

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42.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闻

之闻:听说

B.寡人愿

子之行也愿:愿望

C.燕王尚未许

也许:答应

D.王且何利

利:好处

4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愿子之

行也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B.臣效便计于

王皆朝于

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C.夫行数千里而

救人者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D.以

国之半与秦以

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44.下列句子,与“此国之利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B.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D.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4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去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2)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

42.B

43.D

44.D

45.D

46.(1)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

(2)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

秦国一定会撤兵。

【解析】

42.B.寡人愿子之行也:愿:希望。故选B。

43.A.连接主谓,无实义。/代词。

B.给/向。

C.表修饰/表转折。

D.都解释为“把”。

故选D。

44.“此国之利也”是判断句。

A.倒装句。

B.省略句。

C.倒装句。

D.判断句。

故选D。

45.D.“秦王攻占魏国后”的理解有误,“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

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由此看来,孟尝君提

醒燕王,魏国割地给秦国后,一定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故选D。

4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且”是副词,解释

为“将要”。奈何:怎么办。去:撤退。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

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其他诸侯国的援救,国家就可以得到保全。”魏

王说:“寡人希望您出行(游说各诸侯)。

……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定日子。现在秦国将

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

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

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我锹甲科 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

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

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

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

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自己会跋涉几千里来帮助人

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

47.根据要求填空。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___,___”一致。

(2)文中揭示西汉兴隆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

(3)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____,___”。

(4)文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

【答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解析】

【详解】

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

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

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

意“陟”“臧”等字词的书写。

48.学完空洞的近义词 本课后,你所在班级举行了以“走近诸葛亮”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并完成相关任务。

(1)(对联续写)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诸葛亮的事迹,续写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鞠躬尽瘁,病

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_______

(2)(观点争鸣)诸葛亮为了表达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以身许国。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

的“忠”是一种愚忠,因为后主刘禅实在不是他效忠的好对象。对此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神接力)诸葛亮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原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堪称大英雄。请你向

同学推荐另一位英雄人物,并概述其英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下联: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2)示例: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

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

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3)

示例:岳飞。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

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解析】

【详解】

(1)考查知识点:对联。思路分析与延伸:根据“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可知下联写的是诸葛亮。我们

可以使用拆合法来应对。所谓拆合法也就是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

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可拆分为“忠肝义胆——关云

长——华容——义释——曹孟德”分别对之。根据词性相对,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的原则可

对出“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考查对材料的个性化解读。这要根据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来解读。首先明确观点:不

是。刘禅虽不是明主但也不是什么昏君,三国后期魏蜀吴的接班人都不是很合格,诸葛亮坚

守刘禅,不仅是为了刘备白帝城托孤,也是为了维系自己没有完成梦想,为了蜀国的百姓。

所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又忠诚,又智慧,又真性情的近乎完美的人臣典范。

(3)概述人物主要事迹;反映人物的性格;语言通顺;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如: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

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

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

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

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

理想。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49.仔细观察武侯祠图片,根据提示写出你读图想到的相关信息。

(1)图中有副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联讲的是___________的

故事,下联讲的是诸葛亮辅佐___________的事情.

(2)宋代陆游非常推崇诸葛亮的文章及为人,他的《书愤五首其一)中称赞说:

“__________,_______?”

(3)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诸葛亮的有关事迹和上联对出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名成八阵图,鞠躬尽

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顾茅庐刘备、刘禅父子(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解析】

【详解】

(1)根据文学常识积累即可回答。“三顾频烦天下计”讲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两朝开济老臣心”讲的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父子。

(2)宋代陆游的《书愤五首其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坚持北

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

相提并论。

(3)题目要求根据提供的诸葛亮的有关事迹和上联对出下联。拟写对联时,要求字数相等,

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

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忠肝义胆”

形容诸葛亮,可用“鞠躬尽瘁”来对;“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是事件。可用诸葛亮“报

知遇恩”来对。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09:2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8a8e109e35b756a65f057c700713f2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份内之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份内之事.pdf

标签:份内之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