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之比较
摘要:提高全体公民素质,倡导良好社会公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
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最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对我国的社会教育予以重新
深刻思考,要对社会教育的两种形式——社会感化与社会教化进行比较,要结合我
国主要存在的社会问题联系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探讨一种新的社会教育思
路和模式。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国社会普通话报考时间 教育的最佳途径即是要提倡人性化的教
育方式,多点社会感化,少点社会教化。
关键词:教育;社会教育;社会教化;社会感化
任何人晋升为社会人的过程都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
人的后天行为的规范化,指生物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文化的要求教化为社会人的过
程。社会化也可叫社会教化。”[1](P.427)这是司马云杰先生对“社会化”的界定。
这里的“社会教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同于本篇所讨论的列在社会教育方式之
下的“社会教化”。但司马先生的这个定义揭示了社会化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过程的直接同一性。因此,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催生剂。现代人接受教育
的途径通常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而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仅以社
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狭义社会教育,不涉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内容。作
这样的界定有利于我们避开错综复杂的干扰因素,使论述更为简明,有利于使这个
论题更直观明了地服务于倡导社会公德,建立和谐社会这个中心。
从这种以社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狭义社会教育出发,我们可以简单地把
社会教育划分为社会教化和社会感化两种途径。所谓社会教化,即以压制性、填
鸭式为主要特点的社会教育方式,它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说教灌输。它主要是通过
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对行为者产生约束和压力,使其不敢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从
而反感地被迫接受主流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所谓社会感化,即以启发性、感
染性、鼓励式为主要特点的社会教育方式,它主要的方式就是以情动人、情绪感
染、环境熏陶。这种教育方式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借助情感及良好的环
境和风气,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受到触动,从而深化或转化原有思想、情感的过程。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内在的控制力量,使社会成员自觉接受和内化生活于其中的
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社会感化这种教育方式会使社会成员几乎感
觉不到来自外部的压力,因为他们与外界社会良好氛围将会产生共鸣,高度认同社
会规范。
一、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之比较的必要性
首先,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是社会教育形式中的两个重要内容,不能把它们完
全分裂开来,但也不可忽视它们之间的差异。然而人们往往将二者看做是两个不
同层次的概念,没能从细微的角度去分析它们,从而忽视了这两个重要概念的比
较。因此,我们通过两者的比较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各种微妙的差异,这在此课题的
发展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道德建设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教育机
制。我们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社会教育形式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呢?比较社会
教化与社会感化的差异能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的社会教育现状,引导人们用分析
的方法来联系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道德改善工程献计献策,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创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
最后,由于国际形式的复杂变化,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
善,尤其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些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
严峻挑战。社会教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阵地。因此,重新思
考我国的社会教育思路和模式,探讨我国社会最佳的教育途径,提倡更具人性化的
教育方式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任务,比较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这两种最基本的社
会教育方式便是十分必要的了。
二、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的比较
第一,社会教化和社会感化在教育素材的来源上存在差异。社会教化的内容
主要来自上级、长辈以及权威组织的命令和教导等,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内容
比较单一的社会教育形式,一般表现为千篇一律的规范文字、说教和空洞的宣传
等。而社会感化的内容主要来自于社会成员对外界社会现象的所见所闻与所感,
它是一种潜在的情感交流,即人们常说的”动之以情”。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
泰说,“一个人用听觉或视觉来领悟他人传达的情感,这个人便能体会到传达情感
的人所体会过的相同的情感。”[2](P.39)因此,这种教育方式既可以是自上而下的
又可以是平行进行的,还可以是自下而上的。也就是说下级、晚辈或者社会市民
的精神或感情也可以感召位居他们之上的行为体,从而达到了社会教化的最初预
想效果。
第二,受教育者在二者过程中的地位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教化是一种
他控的过程,而社会感化是一种自控的过程。因此接受社会教化的行为者是在外
在控制的力量下大都是勉强接受社会教育的。行为者在这个过程中是被动的,要
使这种社会教育的内容达到其内化的东西还很困难。而接受社会感化的行为者是
在内在控制的感染下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其自觉自愿的规范,行为者在这个过程中
是轻松而无抵触的,他们是主动的。
第三,二者实施的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行为者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往往表
现为反感、逆反的情绪,有的虽然是表面接受而心中却大不悦。因此会出现教育
的内容越多,收到的效果越差的现象,这样社会教育便进入了一个尴尬的环节(停
滞或倒退)。而社会感化是通过情感的碰撞、氛围的感染等来对行为者进行影响,
它是一种爱与善的教育。不自觉地受到熏陶,原先那种教条化的规范和说教内化
成其自身的素养与人格,从而会产生其在社会中追求爱与善的行为。举个例子来
说,当人们一谈到社会责任感时,就会立刻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教导。而且我国传统文化中也非常
注重从小就培养人的“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但事实上,在长久和平发展的时
代,人们往往表现的社会责任感淡薄,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存在某些抵触情
绪。这便是社会教化的结果。而如果运用社会感化的方式则效果就不一样了。对
于这类教育内容易于采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的方式,树立一些榜样,组织一些志
愿者和专门机构率先参与各项公益活动中,由点点滴滴的小事向社会发出召唤,营
造一个人人愿意参加的情感氛围。例如,2004年东南亚国家遭海啸袭击后,全国很
多地方自发的为灾区募捐,这一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人们普遍关注受
灾国家和人民,真正做到了“心怀天下”。
第四,在进行社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是同时存在、缺一
不可的,但二者应用时的情景却存有差异。什么时候需要用到社会教化,什么时候
需要用到社会感化,什么情况下需要教化多一点,什么情况下需要感化多一点,这
些都是因人因事而异的,它需要遵循一个“变通”的原则。例如,对于一个群体要尽
量多一些感化,如果其中有一部分被感化了,那么他们的行为在这个群体的感染力
将是巨大的;对于青少年更是要多些感化,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多是逆反的,运
用感化的教育手段效果更可靠更持南宁大学 久;对于文化层次不高的人若进行社会感化教
育也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当然社会教育光靠感化教育是不行的,对特殊人、特殊
事、特殊阶段还要进行必要的社会教化才行。
三、社会教育的最佳途径
改革开放30年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我国由传关于冬天 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的转型正在加速进行,由此造成对社会各群体的冲击孔雀公母区别 影响是巨大的。在
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们的道德意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人的
道德缺陷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了,比如责任心的缺失,现代诗朗诵 公共意识和环保观念淡薄,
同情心的黯淡,不尊重他人,自私冷漠,追逐名利不择手段等等。社会公德成为一些
人任意践踏的荒地,更多人对此已经麻木,只有少数人在那里呐喊呼唤。诸如此类
现象给我国的社会道德教育敲响了警钟。提高社会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思想
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祖利采尔也认为,人类全部生
活的目的在于社会生活的幸福,培养道德感才能获得这种幸福。[2](P.16)因此我们
应该立即启动一个社会主义道德改善工程,对我国社会现存的各种不良道德观进
行矫正,对优良道德传统和近现代优良社会风气进行修缮和维护,只有整个社会的
道德水准普遍提高了,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幸福,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人无德则不立,然而,功利的世俗评价标准培养出的知识上的强者,却往往患
有德行上的“营养不良”。例如,在高等学府门口的大街上,大学生成群结队闯红灯
的现象司空见惯。据交警反映,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大学生竟远不及小学生。这
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简单,是社会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课堂上涉及不到的东西
要在社会教育中有所体现。大学生不及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现象的产生不是因为
没有接受过学校德育教育,而是因为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真实的“新生宝宝护理 教材”。马克思
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3](P.515)“人们都不遵守,为什么我要遵守?”他们缺少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
环境的熏染!这便是中国社会教育的软肋,因此要加强社会健康氛围的建设,弘扬
社会正气。这些社会健康氛围的渲染是方方面面的,它需要一种社会感化的教育
力量,需要我们国家和社会对社会上各类群体予以“施高中定语从句 爱”和“施善”的教育。感化教
育是一种辐射于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中的有效形式,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包括政
府、媒体、教育传播机构、各企事业单位和先进个人等,而最重要的就是要形成
一支专业化的充满激情的社会工作队伍及志愿者大军,通过专业的、人性化的服
务与感化教育来营造一个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向善的社会环境,建立一套完善的
社会感化机制。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
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领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
庭责任。”[4](P.3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社会要以责任心培养责任心,以同情
心培养同情心,以关爱培养关爱,以高尚的劳动热情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以规范
的行为培养规范的行为。这便是社会感化中“施爱”与“施善”的教育的最具体的表
现。社会需要榜样,更需要感动,一个人的感化或许算不了什么,但一群人的感化就
了不起了。
关注社会道德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对社会道德教育进行调适,它是社会道德重
塑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进入21世纪,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有完善的、有效的社会教育机制的支持。
胡锦涛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
力的思想道德保障。[5]社会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稳定的一块重要的阵地。
因此,我们应对以往的社会教育模式予以重新的审视和思考。为什么在有众多的
规范准则、有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的文明古国里,人们的整体道德修养反而不是太
理想呢?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施教的方太阳花 式出现了问题,在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的关
系上没有把握好,社会上缺失了“施爱”与“施善”的教育。江泽民指出,社会教育和
宣传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
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又强调“运用日益发展的大众传媒和各种文化场所,开展健
康有益、积极向上、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在参与中受教育”。[6]可见,要进行感化教育,大众媒体的引导与渲染作用不可替
代,要让人们普遍地参与进去。社会精神文化氛围,尤其是高雅文化环境的陶冶作
用也不能忽视,如果现代人从来都没有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的实践,没有经过音乐
与艺术的熏陶,也没进过图书馆、博物馆,要养成高品位的道德情操是很难想象的。
另外,国家应统一管理指导社会道德教育,引导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方向,倡导社会
公德,协调社会教育的资源配制。
当然,社会教育只靠感化是不行的,还要合理适当的社会教化途径。社会道德
准则、法律规范还是必须要有的。它们使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能知善恶、明是
非。对于累教不改、无法感化的人来说,就必须采取教化的手段,必要时还要应用
法律手段对其进行约束制裁。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要合理的配制,相辅相成。离
开社会感化的社会教化很难收到预想的效果。但是应用社会感化的同时也要有针
对性,要“晓之以理”。综合比较起来,我国社会教育的最佳途径应该是提倡人性化
的教育方式,即进行“施爱”与“施善”的教育,多点社会感化,少点社会教化。
参考文献
[1]司马文杰.文化社会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列夫托尔斯泰著,张昕畅等译.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
想道德保障[N].人民日报,2007-09-19(1).
[6]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4-03-07(1).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23:1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89962651bfcbce8348418c85b71ebec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感化教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感化教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