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中至

更新时间:2023-03-25 04:09:27 阅读: 评论:0

疯狂动物城票房-和田玉手把件

中至
2023年3月25日发(作者:定道)

第9卷第4期

2017年8月 高校辅导员学刊 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7.04.005

中西方道德至善理念的比较及其启示

赵晓乐

(三亚学院团委,海南三亚572000)

摘 要:西方道德哲学对至善的道德本体论探求与中国道德传统中对至善的道德实践的共同

点在于,都设定了至善的道德价值目标。区别在于,西方传统的价值体系将至善规定为抽象的

理念,认为善是万物存在的终极原因,超乎存在之上,具有思辨与抽象的性质;而中国传统道德

哲学在提出止于至善的目标之后,又对至善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规定。本文探索至善理论与大

学德育的关系,总结其对当代高校德育课堂教学、学生工作和网络生活方面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道德至善;比较;高校德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 7)04—0021—04

从童话英语 古至今,东西方思想家们都未战斧摩托车 曾停止对道

德至善的探求和思辨,西方注重对至善的道德本

体论研究,中国注重至善的道德实践探索,共性在

于他们都将至善看作道德责任的终极价值追求,

认为其乃生命意义的最高价值。“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j4。由善出发,从善

而行,乐于为善,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着十

分积极的意义。正确分析中西方道德至善理论并

汲取其中的宝贵经验,对于高校德育具有重要的

价值。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认知自我,

承担责任,奉献社会,最终超越自我,走向至善。

、中西方道德哲学中的“至善”理念

(一)西方哲学思想中至善的历程

西方最早提出“至善”概念的是苏格拉底,他

所探究的哲学是贴近人们生活的哲学,认为人生

之中最终应该追求的是善,其行为也应该围绕着

善的目的展开,苏格拉底从德性与知识的角度来

解读至善,提出“美德即知识 ’。善的德性必须是

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这就依赖于正确知识。

他还将善从外在的客观知识转向人的内心。其后

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均在某种程度上延续

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柏拉图对知识与德性问题进

行了进一步的强调,提出了“善和有用”区别,其在

《法义》中提到,“善”为寻求其自己的目标,“有用”

为寻求为了获得善的目标,“必然性”为寻求为了

避免坏的东西。第一个是和平,第二个是胜利,第

三个是战争。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回答了苏格拉

底什么是至善的问题…“一个事物的善在于他

特有性质的实现,每一种生物的目的或目标是要

实现它那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殊本质或使之明显

起来。”L2Jg 伊壁鸠鲁认为人的本性是趋于快乐

的。快乐是至善,是最高的价值目标。快乐是是

智慧、勇敢和正义的代表。但伊壁鸠鲁学派的后

继者错误的理解了这一理论,以至于后来发展成

为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主义。直至中世纪神学的

兴起,将至善理论与上帝相融合,使得全知全能的

上帝成为至善的代表,人需要依靠上帝的救赎获

得幸福。基督教神学将至善赋予宗教神学的意

味,借上帝的名义创造了这个世俗社会的最高原

则,为其合理性和合目的性进行辩护。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既融人了前人“至善”理论的精髓,又对后世道

德哲学标准产生重要的影响。康德从“通俗的道

德哲学”,到“道德的形上学”,再到“纯粹实践理性

的批判”,康德认为是道德意志追求的最高目标,

是“纯粹实践理性的全部对象”,是完满的善,“把

幸福和道德结合起来以后,才算达到至善。”口j】

在康德看来,善的意志是构成人格的内在价值之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2016年度思政专项课题(HNSZ2016—40)

作者简介:赵晓乐(1981一),女,三亚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博士。

21

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最承要部分。是构成幸福之不可缺少的条件,甚至

是构成“人之战得有幸福”之不盯缺少的条件。在

康德香米 关于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是无法丁解

的,而只能通过自已的感官认识到事物表现出来

的状况。康德将不能认识的事物的本身m{做自在

之物。这也是至善从通俗的道德哲学到道德形上

学的一次飞跃。同时,康德还认为人的认 可以

无限的接近自在之物,但是困为人的知识体系的

不是先验的必然的。因此人永远无法超越这个

极限。所以设定了一个道德上的全能者,于是康

德请柬了上帝。上帝作为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存

,成为人们践行心中的至善道德律的崇拜对象,

难西方、人识论的逻辑思路中 这义完成了 道德形

学向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的飞跃。

两方的道德教育习惯教条式地移植至善论观

点。髑方柱将这种道德观带入课堂的时 ,夫部

分情况下只是将其变成了道德的工具,道德所注

匿的社会价值盖过了人的 部价值,从雨使得人

们在尚未拥有道德判断力的阶段,仍然也被要求

去承担热道德的责任. 义务。在以培养道德“圣

人”为 标的教育不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的

时候,西方t}£柱反思着至善论是否在实践中不具

可行性。是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能达到这种境

界 这种反思的深入不断演化成对道德至善论的

批判。但批判似乎是过了头,将人们发自内心的

道德至善也批判得一文不值,甚至超越了道德的

标准。世人不再将善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只

是将其作为跟利益与得失相关的物质体现,过分

强调物欲化的追求已经将真正美好的道德湮没。

(二)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至善的历程

从中固道德思想发展史来看,善的历程无疑

是一部中国儒家道德思想发展史。就道德观念而

斋,它的深屋内核则体现于价值观之中。《大学》

l{ll的“止: 善”是外王的实践。从明德到亲民到

善的进路是理解至善的一种方式,更是时代变

迁巾对价值观的~种体现。道家认为,“一阴一阳

之滑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里主甍着眼

天道.弗将天道与人道相联系。天人之间的互动

I阿赋予世界以价值意义。

孔子作为儒学的开创者,不仅从天道观、人道

埘诸方面展开了儒家思想,而且也奠定了儒家价

值体系的基础。从天人关系到社会人伦,从人格

理想到道德追求,儒家的价值原则已经具体而细

微的内涵与孑L子的儒学思想之中。这里的善,被

22

看做是天人之辩与仁道原则,仁第一次被提升为

一种普遍的价值原则《论语・颜渊》记载着孔子对

仁的界说:“樊迟问仁。子日:‘爱人。”’同时,孔子

认为道德涵养依托于主体的努力,表现为自我完

善和自我实现。孟子的性感悟时间过得快的句子 善说提出了“人皆有不

忍之心”或“恻隐之心”。提出了独善其身与兼善

天下的思想。独善其身指一种道德上的自我实

现,其内容是不失其义,义体现的是酱遍的社会责

任。道德一E的自我实现,即独善,无非是群体完善

的手段。《易传》、《中庸》、《大学》不仅体现出了相

近的儒学传统,又分别从形上本体与价值根据、极

高明与道中庸,以及止于至善与个体本位等各个

方面深化了儒学的内涵,从而使儒家道德价值体

系进…步趋于完备和定型。《易传》以为,“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行。”《中庸》则强调明诚:“诚者

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大学》

在开篇便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明明德即道德理性的自觉,亲民表现

为群体认同,至善则是最高的价值目标,止于至善

亦即达到最高的价值目标。

心学起源于儒家的心性思想,心学致力于教

化世人去发觉人的良知,修养人的德性,提倡先修

德性后治学问。关于至善的问题,王阳明借用《大

学》“心”、“意”、“知”、“物”四个范畴提出“无善无

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

知,为善去恶是格物”_4】2”,至善在王阳明看来就

是圣人之境,是个人心性的修炼问题。“身之主宰

便是心” 1。,“修心”也就是其至善之学展开的基

础。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

理”l_5]。以“至善”来规定“心”,他认为人人都可以

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认为人心在根本上是至

善的,由此观之,在儒家伦理中人心本是至善的,

是不证自明的,人的至善之心就和水之向下一样

自然,是天所赋予的,是先验的。因此,后世也将

工阳明的伦理哲学思想统称为“心学”。后来他还

提出了“良知”,借以来阐释明心,“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

孺子人于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

求”_s Jg 。王阳明将“心”、“性”、“理”、“良知”等概

念打成一片,从而划定了其心学的范围。

中西方哲学的共同点在于,都设定了至善的

道德价值目标。但区别在于,西方传统的价值体

系将至善规定为抽象的理念,认为善是万物存在

的终极原因,超乎存在之上,具有思辨与抽象的性

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质;而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在提出止于至善的目标

之学不会放手 后,又对至善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规定,“知止而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

道矣。”

二、至善之道与高校德育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

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

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德育

工作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

人,最终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高等教育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

教育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力弘扬“至

善”理念,精心打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校

园文化,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课堂教学坚持“至善”,落实德育为先

课堂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

律,从学生需求出发,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

力。工具理性思维不能冲击德育为先的理念。大

学德育教育必须从第一课堂人手。专业课程的教

学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

的效果。“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广大教师

以德立身,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潜心科研,积

极推进教学改革,用创新的话语体系,先进的新媒

体技术,切实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

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譬如,积极开设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课程,让学生由

善出发,从善而行,乐于为善,上升到人性层面、落

实在行动之中。教学过程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

程,求真的过程也是一种追求至善的过程,常抓不

懈地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以真

诚、真心影响学生,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教育者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受教育者在

大学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长

才干。

(二)学生工作推进“至善”,做到以德育人

追求“至善”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提高修养、向

上向善的过程,是起步,提高和养成的过程。因

此,学生工作重点是构建规范制度,打造“至善”文

化的平台和阵地,工作路径上要由表及里、由点及

面。大学校园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又恰

逢学生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除了对科学文化知

识的传授之外,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也是大学教育

不可或缺的,在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养成

方面每一个高校工作者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通过宣扬“体验式德育”的理念,围绕“服务于学生

成长成才”这一主线,以创设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立足点,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主题

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

社团文化活动为渠道,以创设特色文化、品牌文化

为目标,奖励先进,弘扬正能量。以社会实践活动

为载体,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以德育为核

心的品牌活动,形成体系式校园育人环境。另一

方面,“善行”是“至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发

挥党团优势,倡导同学们规范行为、文明举止,应

从贯彻《学生手册》中的“管理规范”出发,让学生

做到每日都有规范的行为、良好的举止,那么学风

就会有根本的转变。构建系统的有利于学生成长

进步机制、环境和氛围,把健康人格培养作为学生

综合测评的导向和杠杆,最终达到把学生培养成

能够继承优秀传统美德、有良好现代礼仪规范、善

于沟通乐于进取有高雅人文素养和积极人生态度

的理性政治人、社会责任人、合格职业人的目的。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对其学习的关注和

生活的关心,把职能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纳入“至

善”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坚持“管理即服务”理

念,以学生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通过

塑造便狮子座和白羊座 捷高效的服务流程、专业亲和的服务形象

以及舒适和谐的服务环境,顺畅下达学校育人理

念,上传学生各类诉求,营造大学健康生态环境,

让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德育环

境下立志、树德、做人、成才。

(三)网络生活推进“至善”,净化德育环境

道德并非是具有神圣价值的善,而是需要善

的引导和实践。德育也并非发生在真空状态.要

在社会大环境中去考量。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

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和挑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趋利避害,引导

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

德育教育,传播至善文化。学校把教育学生与服

务学生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

纵深发展。学校创新校园媒体的宣传教育形有品位的男人微信名字 式,

建立集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等于

23

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体的立体化传媒系统。要以儒家之“礼”,引导

大学生文明上网。从儒家之“礼”中寻找积极元素

来规范校园网络行为,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及网络礼仪的规范指引方向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题。以“礼”为网络行为准则,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情

况,及时进行理论更新、技术更新和人才更新,学

校按比例选拔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

素质师生充实到官网官微媒体队伍中去。专职媒

体工作队伍和教师通讯员队伍,均具有较高政治

理论水平,熟悉道德教育工作规律,熟悉现代媒体

理论、掌握校园媒体技术,起到媒体编辑的思想引

领和政治把关作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热

点倾向和潜在问题,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正能量,

净化网络空间。构建全方位宣传网络,整合理顺

校园网络管理机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形成

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实现网络育人的多重覆盖。

至善是人类价值的终极追求,是人们道德责

任的最高境界。高校教育工作着眼于大学生的成

长做好教育引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论是西方道

德哲学中对至善的道德本体论探求还是中国道德

传统中对至善的道德实践,这都对高校德育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三国志》有云:“勿以

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善永远不嫌

小,为善也必然从小事开始积累。从这个意义上

讲,善既存在于精神层面,具有理想性、神圣性和

绝对性,也存在于实践层面,需要人们不断在生活

中尝试着去为善,而不是只将善整天挂在嘴边,而

将身边举手之劳的善举置之不顾。大学的道德教

育不应当通过教条式的灌输来实现,既不应该是

学生永远无法达到的道德高标准,也不应该沦为

约束人性的道德底线,而应当是一个从低标准不

断上升为高标准的递进过程,有条不紊地达成大

学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2002

[4] 邓艾民.传习录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2

E53 王阳明.与王纯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ral Perfection in China and in the West

(Youth League Committee,Sanya College,Sanya,Hainan,572000,China)

Abstract:The Western moral philosophy and the Chinese moral tradition both set value standards for

moral perfection.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Western value system sees moral perfection as an abstract

notion and moral goodness as the ultimate reason for and something beyond the existence of

everything wherea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 philosophy specifically stipulates the contents of su—

preme moral goodness one should strive for.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he theories of moral perfection

relate tO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what reference they can provide to college

moral education,student management and network life

Key words:moral perfection;comparison;college moral education:reference

24

(责任编辑:陈勇)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04:0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88ff6d59e10aa9f11b59bf2b5865c46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至.pdf

上一篇:衬衣童装批发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中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