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宋明高洁

更新时间:2023-03-24 20:21:23 阅读: 评论:0

儿子生日祝福-牛排骨汤

宋明高洁
2023年3月24日发(作者:无服务是卡的问题还是手机的问题)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1

一、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

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特点,学习__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

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

高雅脱俗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__内容,学习__托物言志的写法。

2、信近于义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

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

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

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

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

蜓立上头”。

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①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

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

问题②②作者简介

明确: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

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

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探究__的内容,体会__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

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

①.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

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__的主旨。

②.提问:__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

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

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

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

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⑤.提问:__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

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

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

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七、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学习__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

力求能出新意。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八、归纳总结

__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

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爱莲说》教案2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激趣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

篇优美的__。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幻灯片1)

莲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幻灯片2)

下面,我们一起先来讨论一下莲的形象,然后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

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

洁的花,你们的回答反映了对莲的喜爱,不过,你们喜欢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

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

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__。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

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

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1—

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

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

借花述志。

2、了解__的体裁。“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

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

“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让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字体临摹 文。

三、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幻灯片3、4)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幻

灯片3、4)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幻灯片5)

蕃(fn)颐(y)濯(zho)淤(y)涟(lin)蔓(mn)亵(xi)噫

(y)鲜(xin)有闻

3、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

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

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

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

读。

四、理解文意。

1、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幻灯片3、4)。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

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

3、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五、理清结构,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幻灯片6)。

2、作者赞美莲的优秀品质,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幻灯片7)

3、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幻灯片8)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4、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5、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幻灯片8)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6、作者写莲为什么还写菊花、牡丹呢?(幻灯片8)

六、拓展。

1、有关写莲的诗句。(幻灯片9)

2、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七、布置作业(幻灯片10)

1、指出句子所表现的君子品格

(1)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

2、说说句子的大意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默写全文

《爱莲说》教案3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

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

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

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

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

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甚蕃(fn)淤泥()濯(zhu

)清涟(lin)枝蔓(n)

亵玩(xi)隐逸()颐()噫()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

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

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

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多)独(惟独)甚(非常)而不染(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洗

涤)清(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长藤蔓)(长枝节)——属于词类

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焉(呢)予谓菊(第

一人称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

(应当)(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

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

译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

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2.枝:名词

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

去。例句:香远益清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姿态——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

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

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

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

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

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

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

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

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

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写元宵节的诗句 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

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

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

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

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

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

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

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

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__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

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

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

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

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

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莲说》教案4

一、核心素养

(此版块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

承与理解等。)

1、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语言建构与

运用)

2、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

3、以诵读为主,在读中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按照“情境导入---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依次进行,感悟莲的品质。(思维发

展与提升)

4、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表现手法,并理解其表达效果。(审美鉴赏与创

造)

5、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君子

之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__托物言志的写法。

3、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教学过程

(1)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

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__。

(2)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__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__写作的

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

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

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

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刻章介绍信 基本原则是叙为

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

__,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3)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

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①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②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4)研读课文

①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__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

内在的精神品格。__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A、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B、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C、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

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

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

的原因。

D、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

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

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A、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

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

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B、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

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

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

度。

③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__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

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

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A、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B、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

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

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

“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C、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

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

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

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

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D、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

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

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劳动日记300字 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

衰的佳作。

(5)总结课文

A、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

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

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__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

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

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B、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

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

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爱莲说》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与文体,思考作者生平与“莲”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熟读成诵。根据课下小注和已有的文言知识

掌握“蕃”“濯”“独”“鲜”等重要文言词的意义,辨识“之”的一词多义。

(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研读__,分析__所展现的莲花的高洁品格,理解作者借助“莲”所要

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

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区别正衬与反衬)的写法。根据课堂反应必

要时加入与“借景抒情”的比较。

德育目标

(“物与人同”,我们总是能从外物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情感,同样是莲,

周敦颐看到的是高洁,朱自清看到的是清纯,可见心中是什么,眼前就会呈现什

么,心中是美好,眼前才会有美好。)借助本篇__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

的心理情感是其德育目标。

【学情分析】

学预防流感手抄报 生处于七年级下学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一点自己的学习方法,《爱

莲说》是一篇文意相对简单的文言文,学生能够根据课文注释和词典辨别大部分

文言字词的读音和含义,通过小组讨论,能解决部分疑难字词和__大意。但深入

分析__内容和写作手法,学生还有难度,需要小组讨论,还需教师点拨。本节课

用一课时的时间呈现一篇文言文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要做到每点具到是不可能

的,因此,我把“赏析”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出发点。把作者了解、字词释疑、句

子翻译作为欣赏__的前置条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分析__所展现的莲花的高洁品格,理解作者的志向。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正衬与反衬的区别)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之”的用法。尤其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学生会套用,但理解欠缺。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衬托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2分钟)

现在唯有母爱 正是四月,我们相会在这“人间最美四月天”的季节,这个季节,满眼

的绿满树的花,映在眼里心下满是欢喜。孩子们,行走在四月的春风里,你们有

没有因花而心动(可以提问一至两个学生)

问题:你喜欢什么花?理由是什么?

教师:喜欢而说不出理由那一定是还未爱到心尖上,爱到骨子里,爱到融为

一体,周敦颐的《爱莲说》告诉我们:喜欢它,是因为我是它,它是我。

2.检查预习的查资料情况。核对资料①作者简介②“说”——古代文体(8

分钟)

(1)作者简介:(2分钟)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

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

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在任上,他以“昭雪伸冤、泽及万民”为己任。

卸任后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

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开创者。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

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花。他凭栏放目,触景生

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介绍作者,有助于学生理解莲、

牡丹、菊的象征意义,尤其对于莲与菊的区分更具有引导性)

(2)解题(1分钟)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

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

现代杂文颇为相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

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托物寓意”。

(3)朗读。把朗读放在预习检查的环节中,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

握情况(5分钟)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小组内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断准句——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学生纠错

——教师示范朗读

(4)重点字词检查

(针对重点字词,一是读音,二是释义,特别注意隐逸者的解释,了解“隐

逸者”与“隐者”表达的情感的不同)

《爱莲说》教案6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朗读课文,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试着当堂背诵。

结合注释,领会__内容。

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了解什么是正衬和反衬

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

态度和追求高洁德行的志向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讽喻之情并能够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

1.收集有关各种花的诗句和图片,最好能诗画相配。展示自我才情。可参考

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布置综合性学习。

2.理解文义

3.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找出

相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

4.作者写的难道仅仅是莲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还歌颂了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君子,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

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

5.文中的三种花分别象征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赞美

菊——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惋惜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求名利——厌恶讽刺

6.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__的主题

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理解衬托——正衬、反衬的写法

7.360p1路由器 __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能否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

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我刚到培正学校的时候老师们对八年一班的同学赞不绝口,后来我也看

到我们班得的流动红旗最多,为了回报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八年一班的厚爱,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创作的诗画,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莅临指导。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几幅诗画送给大家,看到这么优美的意境同学们一定想说

点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先听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然后再让同学们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听配乐朗诵范读。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订正读音。

认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听后学生齐读一遍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

朗读要点:

1、读准字音。

2、用舒缓的语气。

3、注意抑扬顿挫,有高低起伏。

4、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文义

五、快速背诵,比赛选取一名,掌声鼓励

六、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阅读思考:

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

2、这些语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气味、气质

风度

3、连线

4、小结托物言志

七、写作方法探究二

1、作者写莲花,可是__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

什么?

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

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隐逸者、富贵者

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对于这样的一位高人,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从文末的一句话中可以看

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惋惜。

在评选国花的时候很多人推崇牡丹,其实早在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

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暮春时节,权贵们往往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

存在。因此,牡丹被认为是“富贵”的象征。对于这位贪慕荣华追求名利的富贵

者作者又抱什么态度呢,从文末“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厌恶讽刺

3、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__的主

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

明确、衬托、正衬、反衬

八、小结__主旨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九、学生说话

周敦颐说完莲,现在由我们同学们来说了,说什么呢,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

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

拘泥于花草树木。

但要注意的是:

(1)要注意内在联系;

(2)要有新意。

《爱莲说》教案7

【教学设想】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

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

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__一篇脍炙人口且短小的美文,文质优美,内容经典,句式工整。所以我把

有感情地诵读作为教学的重点,注重朗读指导,具体到每个词语和句子,包括__

中的语气语调。

教师先播放《采莲曲》,多媒体展示莲花图片。让学生先从图片上感受莲的

优美边。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

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

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

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诵读

技巧,能有感情准确地诵读诗歌。

2.通过“读——悟——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__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__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诵读感悟)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听歌赏景,情景导入。

播放《采莲曲》,多媒体展示莲花图片。学生边听边赏,感受莲花的秀美。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美“莲

花”,请根据你的积累,给上面的图片配恰当诗句。

师:一曲《采莲曲》描绘了人们对江南诗意般采莲生活的热爱,令人无限向

往,一篇《爱莲说》展示了莲花的优美风采,令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教学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欣赏莲花图片和回忆诗句的过程,

实际是创设优美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意识,对莲有了深刻的认识。)

(板书课题)

2.释解文题,走近作者。

①学生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理学家。因曾居于庐山莲花

峰,濂溪畔,并在此地讲学,故学者又称其为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

书》等。

②学生解说题目: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有关《爱莲说》的文学知识,下边请同学

们把你收集的知识展示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1:“爱莲”,喜欢莲花。“爱”是全文的感情主线,作者紧扣一个

“爱”字,点出人们的爱好,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学生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

说明一个道理。

◆学生3:作者周敦颐一生特别喜欢莲花,为官清正廉洁,晚年时开辟一块

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

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千古绝唱《爱莲说》。教师引导学生识

记“学生2”说的的内容。

二、读准读顺,感受莲韵之美

1.教师配乐《云水禅心》,播放《爱莲说》课文录音。

学生认真听读,大声模仿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

把诗歌读通、读出韵律。

教师让学生朗读一遍,老师引导学困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字音提示:(多媒体出示)

“可爱者甚蕃”中的“蕃”读(fn)。

“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濯”读(zhu)。

“远观而不可亵”中“亵”读(xi)。

“花之隐逸者也”中的“逸”读(y)。

“噫!菊之爱”中的“噫”读(y)。

“陶后鲜有闻”中的“鲜”读(xin)。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黑板展示学习情况。

教师评价,然后正音

3.停顿提示:

学生根据平时的文言积累和语感,进行断句。

【教案反思】

今天的教学,一开始便让学生沉浸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在快乐

的氛围下进行课堂教学,故本节课的教学总体还是自我较满意的。

当然,或许是基于对语文的恐惧心理或个人因素,课堂开始时表现的也不是

很好,表现在让学生的作答中,连续三个学生都不回答问题。这种现象,与其说

是不懂,还不如说存在态度问题,尤其是梁佳玲的表现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不过在这种令人尴尬的问题回答中,因引入地域上的鼓励,陡然激发了学生

的荣誉感,顿时争先恐后来回答问题。一时间,课堂活跃起来了,学习氛围也变

得轻松起来,似乎消除了那种对语文的恐惧和担忧心理,纷纷参与进来。

随后,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问题上,也是毫不费力地推进,很多学生都已经

自主清晰了。当然,在这节课上主要精力和侧重点全部放在“爱莲之因”的分析

上,从上课实效来看,学生完成得也不错。或许聪明的学生很明白,在__中写爱

莲的部分不算多,非此不可。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写作,并

在此问题上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而且也有相关练习的检测。

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如何教学,并非在知识点的难以忘怀上,而

是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教学。

《爱莲说》教案8

【设计简述】

课前预习中,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课始,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

等虚词和若干实词在检查之列。

然后分四个层次向前推进教学。

一、朗读

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还必须讲出这篇__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学生尽情朗读,然后课堂发言。对于这篇课文读起来上口的原因,同学们体

会到的有: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论句

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

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如下阅读思考题,要求根据思考题自己析读课

文,并写下阅读笔记。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③__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教师综合同学们的阅读分析所得: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

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__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

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教师对课文的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①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

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②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

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评析〕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

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

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

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

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

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

它的精采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熟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品

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

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__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

目的是让学生领略__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

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轻快。

《爱莲说》教案9

通过学习《爱莲说》,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

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__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

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

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__(板书课题

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__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__写作的主

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

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

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

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__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

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

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

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

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

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

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__前一段介绍,

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

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

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净植()亵玩()焉()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濯()谓()隐逸()噫()鲜()宜乎()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

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

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

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

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

情来)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

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

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

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

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大学英语专业

好的生活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__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

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

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议论,文

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

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

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

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

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

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

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

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

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爱莲说原文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

齐背《爱莲说》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

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

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__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

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

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

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

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

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3.自行寻找一些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来进行练习和对照。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衬托)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__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

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__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__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

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

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

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

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

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

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

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

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

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

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

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

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健康生活图片 格的

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

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__。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__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

1、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__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

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yfnyzhudlinxiyyxin

颐蕃淤泥濯洗涤清涟亵玩逸噫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

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

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

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三、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莲君子的品格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体

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风度气质(亭……亵玩焉)—

———清高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

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

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

爱莲的原因。(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

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__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

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

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

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谁

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

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

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

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四、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

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

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

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

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

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

段。读的时候注意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

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

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

的语气。

《爱莲说》教案11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

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

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往来无白丁()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花之君子者也()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3、“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

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

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案牍之劳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示

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

从哪些方面写的?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

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__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反馈】

(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

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

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

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二)课内语段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

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教案12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

并培养创新能力。

二、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提问式,讲授式等多种方式,结尾运用。

课型:教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挂图,提问: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一幅莲花图!(学生书前彩图

对照)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

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例如你们书中提到的《咏荷诗歌

五首,就以不同的形式讲述了莲花,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

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

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板书课题)

2、作家作品简介:提问:(意识学生把书翻到P202)请你们结合书中注释,

说说有关作者的内容?

学生从书中明确后补充:__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

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

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补充:他

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

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池中呢,建赏莲亭。作者也是在此赏莲的时候,触景生情,写下了__。从中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提问:好!那么就请你们来告诉我,课题中“说”是什么意思?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

《爱莲说》教案13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

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

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

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莲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

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

屏出示荷花背静、__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__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__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__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

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

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

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

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分别从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

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

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__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

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

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__,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__主要

采用了“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

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

文中有三处衬托:(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

独爱莲”,(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

出“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

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

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全文以“爱”为线索(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草木之花(蕃)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莲(独)

三种类型: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课堂小结:

__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

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__,我

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

__,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六.课外延伸:

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

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

赏。)

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

七.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

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

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

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精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

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爱莲说》教案14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

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

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

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

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

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

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

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

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

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

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

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

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

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

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

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

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

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

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__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

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

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

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

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

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__,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

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

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

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__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

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

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

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

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

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

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

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

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

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4月

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

说服力的__,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

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

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爱莲说》教案1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甚、自、予、焉、者、鲜。

2、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心中中正耿直的君子之道。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美好形象来表达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从而理

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重点难点: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烘托的写法。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爱莲说》,说说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解题:爱莲说,阐述喜爱莲花的道理。“说”,一种文体,或说明

事物,或阐述道理。

2、请学生看插图,问:图片上是一朵——(学生说莲花/荷花);了解莲花

的多个别名,体现世人对莲花的喜爱。请学生用一句诗形容图片中的荷花:映日

荷花别样红。诗人爱莲的红艳,而理学家眼中的莲又有什么可爱之处?

简介作者,理学鼻祖。重思考,讲道理。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爱”莲?

1、抽读课文,抽查难译的字词句。

正音:明确:蕃(fn)、淤(y)、濯(zhu)、清涟(lin)、亵(xi

)、隐逸(y)

正义:可、者、甚、蕃、独、自、出、濯、中、通、蔓、枝、植、亵、焉、

谓、鲜

特殊句型: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说说莲花有哪些特点是

作者“独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所喜爱的莲花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齐读)

释义:

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树立。亵玩:玩弄。

归纳:

莲花:高洁(不同流合污、不攀附、挺拔、笔直)、亭亭玉立(端庄)、表

里如一。

作者对莲的喜爱,不仅仅是把莲当花一样来喜爱,而且把莲比作人中的君子

来爱。

三、知识学习,深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交流讨论,具体说说作者眼中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抓

住特点,概括。

主要从外形、香气、气质来阐述。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间是空心的,贯通(儒道佛通畅)。外

面是笔直的茎秆,一茎一花,专一,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亭亭净植”,

植:树立,具有特立独形的外表特征,高挺也告诉我们作者具有独特的、表里如

一的性格。

香气:“香远益清”,莲花香淡而不俗,在清风的吹送下发出清幽的香气。

暗示着作者的高尚品质。

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端庄,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是不沾染污秽,在清水

中被洗涤过,也不显得妖媚,只可以让人远远地观赏,而不能被人玩弄。从这两

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也暗示着作者的性格。

2、托物言志”

归纳概念

古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

负和志趣。在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和君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其他“托物言志”类__。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问松高直,待到雪化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

四、__为什么还要写牡丹、菊花?它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对比,烘托出莲花的高洁。牡丹,喻权贵;菊花,喻隐士。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20:21: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830c89349b36b895a0d9e5ae2d3663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宋明高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宋明高洁.pdf

标签:宋明高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